语文粤教版必修4学案:2 论“雅而不高”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2课论“雅而不高”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2课论“雅而不高” Word版含答案

◆2 论“雅而不高”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物质也高速发展,但当我们舒适地享受物质文明带来的一切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想到我们的精神文明如何呢?一个民族的发展前途总是由其人文精神决定的。

“构筑精神的伊甸园”,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喊。

保持良好的人文精神,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不仅会让你变得深刻,更会使你出类拔萃。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楚襄王问宋玉说:“先生也许有不检点的行为吧?为什么士人百姓都那么不称赞你呢?宋玉回答说:“是的,是这样,有这种情况。

希望大王宽恕我的罪过,允许我把话说完。

”“有个人在都城里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后来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百人;等到唱《阳春》、《白雪》的时候,都城里跟着他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引其声而为商音,压低其声而为羽音,夹杂运用流动的徵声时,都城里跟着他应和的不过几个人罢了。

这样看来,歌曲越是高雅,和唱的人也就越少。

“所以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

凤凰展翅上飞九千里,穿越云霓,背负着苍天,两只脚搅乱浮云,翱翔在那极高远的天上;那跳跃在篱笆下面的小雀,岂能和它一样了解天地的高大!鲲鱼早上从昆仑山脚下出发,中午在渤海边的碣石山上晒脊背,夜晚在孟诸过夜;那一尺来深水塘里的小鲵鱼,岂能和它一样测知江海的广阔!“所以不光是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士人之中也有杰出人才。

圣人的伟大志向和美好的操行,超出常人而独自存在,一般的人又怎能知道我的所作所为呢?”微感言:1.不学礼,无以立也。

——《论语》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4.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晏子春秋》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之。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一、作者视窗李景阳,《人民日报》著名记者。

主要作品有《勿为贪官摆好》、《对经典还是多些敬畏之心好》、《隆美尔“辉煌”在哪里》等。

2016粤教版语文必修四第2课《论“雅而不高”》word学案

2016粤教版语文必修四第2课《论“雅而不高”》word学案

【粤教版】《论雅而不高》教案一. 本周教学内容:《论“雅而不高”》学习目的:1. 学习本文作者关注社会、倡导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2. 学习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3. 学习雅俗并用、简洁活泼的语言。

学习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2. 难点:理解文意。

学习步骤:1、写作背景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明得到极大的提高,但人们的精神文明并不是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就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的。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有不少因精神文明的发展跟不上物质文明发展而存在的不和谐的、不健康的、不文明的现象,甚至是道德滑坡乃至堕落的现象,如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以权谋私等。

《论“雅而不高”》一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顺应时代变化,及时概括地揭示出社会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伪雅”现象,鲜明地指出在物质富有的环境下,应怎样搞好精神软件的建设,使之同步发展。

重点字词高雅:与庸俗、粗俗相对,高尚雅致。

指表现受过良好教养的高尚举止或情趣。

扭捏作态:言谈举止不大方,装模作样。

各尽其用:都有各自的用途。

口无遮拦:说话毫无顾忌。

捉襟见肘:整理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形容衣服破烂。

多用来比喻境况困难,顾此失彼。

这里指修养欠缺。

捉襟,整理衣襟。

襟,衣服胸前的部分。

见,同“现”,露出。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很不自然。

矫,把弯的变直。

揉,把直的变弯。

相形见绌(chù):相比之下,显出一方的不足。

相形,互相比较。

绌,缺陷。

匮乏:(物质或精神)缺乏。

<文脉梳理>全文的中心论点是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同步发展。

全文处处体现了这一观点,但这个论点句没有直接写进文中。

2、内容导读全文从当前人们常讲的“高雅”说起,针对现代生活实际,提出了“雅未必高”的看法。

然后,列举了大量的社会现象,并剖析这些社会现象的实质原因,从而揭示了“高雅”概念的真正内涵;并提出要想做到“雅而且高”,就必须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要培育我们的文化底蕴,首先要让我们的物质环境与人们的行为协调起来。

《论雅而不高》教案(粤教版必修四)

《论雅而不高》教案(粤教版必修四)

《论雅而不高》教案(粤教版必修四)教案:《论雅而不高》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粤教版必修四,主要内容是东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和南朝宋鲍照的《拟行路难》。

通过对比两篇文章,让学生理解“雅”与“高”的区别,领悟不同作者对生活、人生、社会的独特见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分析比较两篇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雅而不高”的含义。

3. 提升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两篇文章的内容,分析其艺术特色。

难点:领悟“雅而不高”的含义,培养批判性思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材《粤教版必修四》。

2. 相关作者的生平介绍资料。

3. 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展示东晋和南朝宋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两个时期的文学特点,引出课题《论雅而不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两篇文章的背景和内容,标记出自己认为的“雅”与“高”的例子。

3. 课堂讲解:讲解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和鲍照的《拟行路难》,分析两篇文章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领悟“雅而不高”的含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找出的“雅”与“高”的例子,互相交流观点,形成对“雅而不高”的深入理解。

六、板书设计1. 《归园田居》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高:追求真实,回归自然2. 《拟行路难》雅:词采华丽,对仗工整高: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七、作业设计1.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你认为的“雅而不高”的现象。

答案:例如,有些人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名牌豪车、高档餐厅,看似高雅,但实际上忽视了精神追求,缺乏内涵,这就是“雅而不高”。

2. 请分析陶渊明和鲍照的诗歌,谈谈你对“雅而不高”的理解。

答案:陶渊明的诗歌追求自然、真实,看似平凡,却蕴含深厚的人生哲理,是“雅而高”;鲍照的诗歌词采华丽,对仗工整,但过分关注个人情感,忽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是“雅而不高”。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粤教版必修4学案:第1单元 2 论“雅而不高”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粤教版必修4学案:第1单元 2 论“雅而不高”

2 论“雅而不高”[语言建构]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时髦.(máo) 档.次(dàn ɡ) 扭.捏(niǔ) 底蕴.(yùn) 妄.论(wàn ɡ) 恺.撒(kǎi) (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露⎩⎨⎧(lù)败露(lòu )露相 (2)屏⎩⎨⎧(pín ɡ)视屏(bǐnɡ)屏息 (3)曲⎩⎨⎧(qǔ)歌曲(qū)曲折(4)稽⎩⎨⎧(jī)滑稽(qǐ)稽首 2.语境辨析法(1)他就像傻了似.(shì)的,两个题目那么相似.(sì),老师都当例题讲了,他竟然未做对。

(2)王海倒.(dào)退了三步,墙就倒.(dǎo)了,真是万幸。

二、写对字形 (1)⎩⎨⎧tī(剔)牙警tì(惕)恩cì(赐)(2)⎩⎨⎧相形见chù(绌)弄巧成zhuō(拙)罢chù(黜) (3)⎩⎨⎧kuì(匮)乏功亏一kuì(篑)kuì(溃)逃(4)⎩⎨⎧破zhàn (绽)光dìn ɡ(腚)沉diàn (淀)三、积累词语1.理解辨析(1)品位·品味 “品位”名词,泛指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

“品味”既可为名词,又可为动词。

作名词时,指(物品)品质和风味或格调和趣味;作动词时,指品尝欣赏。

(2)风尚·风气两者都是名词,指行为或生活的社会性的习惯。

“风尚”着重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有时包括思想、精神、道德品质),多用作褒义词。

“风气”着重指社会上或某个集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

2.明确词义(1)扭捏作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各尽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口无遮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捉襟见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矫揉造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相形见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具有矫揉造作或夸张的性格,不是天然或自然的。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4 2 论“雅而不高”》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4 2 论“雅而不高”》

第2课《论“雅而不高”》(化州市第三中学叶伟歆)学习目的:1 速读课文,将文中所列举的社会现象罗列出来2 找出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作者观点。

3 梳理并列出文章的行文思路。

4找出文中的对比,并分析这些对比对论证“雅而不高”起了什么作用。

学习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2 难点:理解文意。

学习步骤:1、导入今天是2021年5月11日,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哪些有意义的事。

(t展示)1792年——美国船长格雷率领哥伦比亚号帆船首次进入北美太平洋水系最大流量的河流哥伦比亚河。

1901年——世界上第一起交通罚款1926年——阿蒙森搭乘从意大利购买来的“诺加”号飞艇从挪威北部的斯匹茨卑根(今斯瓦尔巴)的国王湾起飞开始飞艇首次飞越北极1939年——《黄河大合唱》首次演唱1949年——联合国大会投票同意以色列加入联合国1994年——曼德拉宣誓就任南非总统1995年——我国成为第六个研制成功磁悬浮列车的国家1997年——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

2021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外交会议在日内瓦召开,包括中国在内的104个国家和三个政府间组织签署了最后文件,确认新的《专利法条约》已经获得通过。

从这些事情的发生中我们不难发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在历史车轮滚滚前进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往前发展。

那么,有一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如果“精神文明”的发展跟不上“物质文明”的发展,将会怎么样呢?学完这一刻,也许,你就会有答案了。

2、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过关“字”,“词”,“句”(课前预习,学生自主学习)重点字词高雅:与庸俗、粗俗相对,高尚雅致。

指表现受过良好教养的高尚举止或情趣。

扭捏作态:言谈举止不大方,装模作样。

捉襟见肘:整理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形容衣服破烂。

多用来比喻境况困难,顾此失彼。

这里指修养欠缺。

捉襟,整理衣襟。

襟,衣服胸前的部分。

见,同“现”,露出。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很不自然。

矫,把弯的变直。

高中语文《论“雅而不高”》教案 粤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论“雅而不高”》教案 粤教版必修4

1、《论雅而不高》第一课时一、思考你是高雅的人么?你有给老师取过绰号么?课堂上老师让你回答问题你起立了么?见到老师、同学或亲戚朋友你会主动问好么?你嘲笑过别人的生理缺陷么?在公共场所,你会穿拖鞋、背心,打赤膊么?书籍摆放整齐的课桌上,有你的涂鸦么?晚上熄灯后,你还会大声说话么?每天起床后,你会按学校要求整理你的床铺么?在图书馆阅读时,你曾和朋友高声讨论问题么?升国旗时,你肃立并高声唱国歌了么?在食堂吃饭后,你会自觉排队么?集会或郊游你会将废弃物带走么?二、选择题1、下列蓝色字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剔牙tī破绽zhàn 捉襟见肘jìnB、底蕴wēn 匮乏kuì矫揉造作jiāoC、扭捏niē时髦mǎo 相形见绌zhuōD、斑秃tū滑稽jī雅气四溢yì2、下列句中黑色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B、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妥协投降,给国家带来了不堪入目的恶果。

C、礼,不是为了矫揉造作,而是为了表达崇敬之情。

D、他画的画,在他们这里很出名,可一拿到大地方,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3、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但看生活现状,渐悟出,雅的未必就高,低而俗的肯定不跟“雅”搭界。

B、看目下时髦男女常将“档次”、“品位”挂在嘴头,其实“上档次”之类总有点扭捏作态。

C、雅行中时而露出低俗破绽,都是因缺少文化底蕴的支持。

D、缺乏底蕴,即使作态千般仍显得俗。

三、试说说文章的思路四、课文反复提到的“雅”、“高”、“俗”是一种什么关系?五、说说班里的不文明事《论雅而不高》第二课时一、思考1. 找出文中的对比,体会其作用2. 试说说本文的语言特色二、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同步发展,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论点句写入文中呢?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6题:⑴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是何等的惬意畅快。

但眼下不少青少年阅读面窄单一,整日倘徉徬徨于家长、老师选择的“辅导读物”之中,尽是一群“死在言下”的畸形儿,这是何等的遗憾可惜。

高二语文 1.2论“雅而不高”学案 粤教版必修4

高二语文 1.2论“雅而不高”学案 粤教版必修4

1.2 论“雅而不高” 学案(粤教版必修4)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 )。

A.作.客/作.坊匮.乏/馈.赠赏赐./百般挑剔.B.押解./解.释臭.味/乳臭.腹.中/刚愎.自用C.滑稽./稽.首纽.扣/枢纽.恺.撒/穿戴铠.甲D.着.意/着.重档.次/档.案鲁班./窥豹一斑.解析:读音分别为,A项,zuò/zuō,kuì,cì/tī;B项,jiè/jiě,chòu/xiù,fù/bì;C 项,jī/qǐ,niǔ,kǎi;D项,zhuó,dàng,bān。

答案:B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现在的美国,低到极点的利率并不能解决经济的问题,也无法提振楼市。

很多案例是月供的额度超过了房子升值的幅度,导致人们不得不灰心丧气....地停止支付月供,使房地产市场进一步萎靡不振....。

不少市场人士认为,更好的方式是美联储介入这个中间环节,让更多的人能够再融资并降低他们的月供。

但华尔街的市场人士们认为,美联储已经釜底抽薪....,除了印....、骑虎难下钞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了。

A.灰心丧气B.萎靡不振C.釜底抽薪D.骑虎难下解析:C项,“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应改为“捉襟见肘”。

答案:C3(2011·大纲全国,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B.历时三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成功的国情大盘点,其数据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C.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

D.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

2019春语文(金版学案)粤教版必修4学案:2 论“雅而不高” Word版含解析

2019春语文(金版学案)粤教版必修4学案:2 论“雅而不高” Word版含解析

2 论“雅而不高”修养是一盆火,融化了结冰的心;修养是一阵春风,吹绿了人生的季节;修养是一道阳光,照亮了前进的路。

一颗纯净的修养之心,是一泓清泉,它涵养着人类文明最纯净的思想;一颗美丽的修养之心是一朵蓓蕾,它将吐露出一个生意盎然的春天;一颗缤纷的修养之心,是一片云雾,它牵引出的是彩霞满天……至于雅人听音乐,那不叫“听”,要换一个词,叫——“鉴赏”叫——“品评”;甚乎于引申到上茅房,自选超市明示不许品尝而有人偏下手抓;封闭式空调车上抽烟或摆弄臭脚;住公寓楼在楼内大吼大叫;出行坐车一路车笛长啸;“档次”“品位”常挂嘴边,洋话国骂各尽其用;遮口剔牙与烟雾喷人;雅兴高歌与粗口迭出等。

[写作运用]适合“雅与俗”“荣辱观”“辨是非”“论修养”“品味时尚”等话题。

示例一:当人们的血脉中奔流着各色汽水饮料时,似乎再也没有一杯香茗高山流水般诗意地流淌的踪迹。

当人们恣意地将头发烫染得卷曲蓬松、五彩斑斓时,似乎大家忘记了自己原本拥有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

当人们开始将衣服穿薄,甚至“衣不蔽体”、奇形怪状时,似乎特立独行成了时代的标签。

老祖宗的含蓄之美渐渐让步于时尚装扮。

当人们以车代步,进入了电动马达四轮的新纪元,似乎很少有人在月亮下闲庭信步,边走边欣赏,感受城市霓虹灯下最温存的拥揽。

似乎再也没有人用脚步去丈量脚下的土地,感知生命的重量与自然的厚实。

当人们用电邮、用短信、用视频支起了整个地球村,网住了这个偌大的城市时,人们似乎丢失了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的期待与盼望。

鸿雁飞过,丝毫没有等待的不安与渴望。

咫尺与天涯丢失了那份如同生死别离般的重量。

(《品味“时尚”》) 示例二:那么,何为修养?修养以形形色色的个体呈现于芸芸众生中。

有修养之人,苦淋于狂风暴雨之中,但他眼中并不是苦涩的泪水,而是美丽的彩虹;有修养之人,攀援于峭壁之上,他心中没有一失足粉身碎骨的畏惧,有的只是对顶峰奇景映日辉煌的渴望;有修养之人,独行于漫天风沙的大漠里,而他的视野中不是露于荒野的白骨,而是通向绿洲的路标……修养,是雨中人的彩虹,是攀援者的渴望,是跋涉者的路标……修养,留下的是临逝前一个无怨无悔的微笑,赠与今人一个矢志不渝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论“雅而不高”修养是一盆火,融化了结冰的心;修养是一阵春风,吹绿了人生的季节;修养是一道阳光,照亮了前进的路。

一颗纯净的修养之心,是一泓清泉,它涵养着人类文明最纯净的思想;一颗美丽的修养之心是一朵蓓蕾,它将吐露出一个生意盎然的春天;一颗缤纷的修养之心,是一片云雾,它牵引出的是彩霞满天……“听”,要换一个词,叫自选超市明示不许品尝而有人偏下手抓;封闭式空调车上抽烟或摆弄臭脚;住公寓楼在楼内大吼大叫;出行坐车一路车笛长啸;“档次”“品位”常挂嘴边,洋话国骂各尽其用;遮口剔牙与烟雾喷人;雅兴高歌与粗口迭出等。

[写作运用]适合“雅与俗”“荣辱观”“辨是非”“论修养”“品味时尚”等话题。

示例一:当人们的血脉中奔流着各色汽水饮料时,似乎再也没有一杯香茗高山流水般诗意地流淌的踪迹。

当人们恣意地将头发烫染得卷曲蓬松、五彩斑斓时,似乎大家忘记了自己原本拥有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

当人们开始将衣服穿薄,甚至“衣不蔽体”、奇形怪状时,似乎特立独行成了时代的标签。

老祖宗的含蓄之美渐渐让步于时尚装扮。

当人们以车代步,进入了电动马达四轮的新纪元,似乎很少有人在月亮下闲庭信步,边走边欣赏,感受城市霓虹灯下最温存的拥揽。

似乎再也没有人用脚步去丈量脚下的土地,感知生命的重量与自然的厚实。

当人们用电邮、用短信、用视频支起了整个地球村,网住了这个偌大的城市时,人们似乎丢失了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的期待与盼望。

鸿雁飞过,丝毫没有等待的不安与渴望。

咫尺与天涯丢失了那份如同生死别离般的重量。

(《品味“时尚”》) 示例二:那么,何为修养?修养以形形色色的个体呈现于芸芸众生中。

有修养之人,苦淋于狂风暴雨之中,但他眼中并不是苦涩的泪水,而是美丽的彩虹;有修养之人,攀援于峭壁之上,他心中没有一失足粉身碎骨的畏惧,有的只是对顶峰奇景映日辉煌的渴望;有修养之人,独行于漫天风沙的大漠里,而他的视野中不是露于荒野的白骨,而是通向绿洲的路标……修养,是雨中人的彩虹,是攀援者的渴望,是跋涉者的路标……修养,留下的是临逝前一个无怨无悔的微笑,赠与今人一个矢志不渝的追求。

这就是修养,一座辉煌灿烂的金桥,一端是现实的此岸,一端是理想的彼岸。

只有修养在,才能涉惊涛履平川,攀高峰,一往无前!(《谈修养》)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A.不解.(jiě)之缘押解.(jiě)罢黜.(chù) 弄巧成拙.(zhuō)B.应.(yìnɡ)接不暇应.(yìnɡ)该散.(sǎn)漫天女散.(sàn)花C.乳臭.(xiù)未干臭.(chòu)味摒.(bǐnɡ)弃孔雀开屏.(pínɡ)D.天赐.(cì)良缘剔.(tì)牙喷.(pèn)香喷.(pēn)薄而出解析:A项,“押解”中的“解”应读jiè;B项,“应该”中的“应”应读yīnɡ;D项,“剔”应读tī。

答案:C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小李考虑问题总是出于公心,勇担责任,从不患得患失....,所以在这个有着十年奋斗历程的团队中威望很高。

②当改革进入到必须触及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阶段时,什么困难都可能遇到,这时候需要的是勇往直前、敢打敢拼的精神,绝不能优.柔寡断...,犹豫彷徨。

③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④在中华大地的沃土之上,众志成城,因人成事....,中国人民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了新的国家。

⑤也许正是囿于非裔总统的身份,奥巴马无法对美国种族、司法等问题畅所欲言....。

⑥在飞驰的高速列车上,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乘坐高铁出行带来的快捷与方便。

A.①②⑤B.③④⑥C.②④⑥D.①③⑤解析:①“患得患失”指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

形容对于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看得很重,也比喻一个人做事不果断,缺乏魄力。

成语运用正确。

②“优柔寡断”指办事迟疑,没有决断。

成语运用正确。

③“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句子里成语的前面已有“从根本上”,语意重复。

④“因人成事”意思是依赖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与句中“中国人民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了新的国家”矛盾。

⑤“畅所欲言”指尽情地说出想说的话。

重在说话尽情。

句中奥巴马受限于非裔总统身份,无法尽情言说,用“畅所欲言”合适。

⑥“津津乐道”指很感兴趣地说个不停,而句子里成语的后面有“谈论”,语意重复。

答案: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说明了在内外重重压力之下,美国从伊撤军问题上左右为难,已陷入越战式泥潭。

B.建设后的“巨龙之尾”也将成为当地的一个主要旅游景点之一,并将是远距离自行车赛路线的一部分。

C.会议强调,要强化大局意识,加强区域联动,形成各司其职、协调配合、行动一致的工作机制,切实营造群防群治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D.机动车驾驶人数量的迅猛增长,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不文明驾驶问题,建立与中国机动车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交通秩序成为了当务之急。

解析:A项介词残缺,在“从伊撤军”前加一个“在”字即可。

B项重复赘余,“一个”与“之一”重复,去掉其中一个。

D项不合逻辑。

“机动车驾驶人数量的迅猛增长”与“不文明驾驶问题”不存在因果关系。

答案:C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王同学因病请假回家已经三天了,班主任给他的母亲发去短信:“小王同学病好了吗?回函为荷。

”B.高志同学,演讲时不要紧张,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就是好样的,再说,还有这么多同学为你挡驾呢。

C.张总对主管领导说:“公司的发展与您的领导分不开,以后借重您的地方还很多,还要常来麻烦您。

”D.父亲嘱咐刚参加工作的儿子:“孩子,在单位要与人为善,团结友爱,言谈举止不要让人家见笑了。

”解析:A项,回函:回复信函。

班主任的意思是让小王的母亲回短信,不能称作“回函”。

为荷:书信及公文惯用语,表示感谢之意,是很多应用写作里的客套话,意思是麻烦人家了;班主任是关心小王同学,不是给对方添麻烦。

B项,挡驾:谢绝来客的婉辞。

D项,见笑:谦辞,被别人笑话;此句没有谦敬语境。

答案:C二、迁移发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李德顺①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认为“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

其实,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

那么,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②对文化之“雅”和“俗”有两种不同理解。

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价含义,就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

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等。

这也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③但是,在日常的语言和应用环境中,人们却还是要给“雅俗”加进另一种含义,就是“根据什么人来占有和享用”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

这样,“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等联系在一起,是指以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满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联系,指以社会下层人群为主体、满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

从逻辑上说,这种理解和划分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如果不加进身份等级歧视和阶级偏见,应该说并不意味着“高低、优劣、贵贱”之分。

④对于“雅、俗”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

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

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

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作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

《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成了雅文化。

历史证明,“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优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

只有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而不是凭借某种身份,才能产生精品。

对任何人和任何文化形式来说,都是如此。

⑤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雅”和“俗”有一些严重的误解,甚至偏见。

在某些人的潜意识中,一味地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等等。

这是应该摒弃的陈腐偏见。

因为说到底,“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力的根源。

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力的源泉。

⑥“雅俗”本身是对文化现象品位的一种描述和判断,它以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的质量为中心,并不是对文化主体的界定,不应该将二者轻易地等同或混淆。

同时,在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上,则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

⑦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伴随着整个社会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文化领域也出现了“重心下移”的趋势,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日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

一些人称之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滥”。

对此应有冷静的思考。

“文化重心下移”应该说是一种具有历史合理性的进步,是我们的文化“为人民服务”之必需。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分,它们之间的划分依据是有所不同的。

B.对文化之“雅”和“俗”的两种不同理解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C.文化的“雅”“俗”可以通过其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及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来进行评判和区分。

D.从逻辑上说,“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一般情况下并不意味着它们有高低、优劣与贵贱之分。

解析:B项,“对文化之‘雅’和‘俗’的两种不同理解意味着……”错,据第②段,应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区分文化的“雅”与“俗”,“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

答案:B6.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合理的一项是()A.文化工作者只要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进行文化艺术创作,就能产生文化精品。

B.昔日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及状元文章如今却都成了历史的垃圾,可见“精英文化”也会出粗俗之作。

C.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的相互关联问题上反映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