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茶叶农药残留的原因及主要控制措施_黄桂华
茶叶加工过程中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

茶叶加工过程中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茶叶是一种受欢迎的饮品,其加工过程中涉及到许多质量安全问题。
茶叶的品质和安全性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健康和口感体验。
茶叶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问题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并采取各种对策来保证茶叶的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对茶叶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农药残留:茶叶的生长过程中,为了防止病虫害,农民经常使用农药。
如果农药使用不当或者超量使用,茶叶中就会残留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 重金属污染:茶叶的生长环境中如果存在重金属污染,茶叶在生长过程中就会吸收这些重金属,导致茶叶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3. 加工过程中的污染:茶叶在采摘、杀青、揉捻、干燥等加工过程中,如果加工人员在操作不当、加工设备不洁净等原因导致茶叶受到污染,就会影响茶叶的质量和安全性。
4. 假冒伪劣:茶叶市场上存在着一些假冒伪劣的产品,这些产品可能添加了有害物质,对消费者造成危害。
二、茶叶加工质量安全对策建议1. 强化农药管理:加强对茶叶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的管理,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使用农药,防止农药超量使用或者不当使用。
建立农药残留监测制度,对茶叶进行全面监测,确保农药残留在合理范围内。
2. 加强茶园环境监测:对茶园生长环境进行定期监测,防止重金属等污染物质对茶叶的污染。
如果发现茶园环境存在重金属污染,要及时采取措施,对茶叶进行风险评估和处理。
3. 严格控制加工过程:加强对茶叶加工过程中的卫生管理,保持加工设备的清洁卫生,防止污染。
培训加工人员,提高其操作技能和卫生意识,确保茶叶加工过程的卫生安全。
4. 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对茶叶市场的监管,严禁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
建立健全的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对市场上的茶叶产品进行抽检,确保消费者购买到的茶叶产品安全可靠。
5. 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通过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消费者对茶叶质量安全问题的关注,引导消费者选择正规渠道购买茶叶产品,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农药残留的原因、危害与控制

农药残留的原因、危害与控制农药残留,是农药使用后一个时期内没有被分解而残留于生物体、收获物、土壤、水体、大气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
农药残留原因农药性质与农药残留现已被禁用的有机砷、汞等农药,由于其代谢产物砷、汞最终无法降解而残存于环境和植物体中。
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和它们的代谢产物化学性质稳定,在农作物及环境中消解缓慢,同时容易在人和动物体脂肪中积累。
因而虽然有机氯农药及其代谢物毒性并不高,但它们的残毒问题仍然存在。
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施用后,容易受外界条件影响而分解。
但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存在着部分高毒和剧毒品种,如甲胺磷、对硫磷、涕灭威、克百威、水胺硫磷等,如果被施用于生长期较短、连续采收的蔬菜,则很难避免因残留量超标而导致人畜中毒。
另外,一部分农药虽然本身毒性较低,但其生产杂质或代谢物残毒较高,如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及其代谢物乙撑硫脲属致癌物,三氯杀螨醇中的杂质滴滴涕,丁硫克百威、丙硫克百威的主要代谢物克百威和3-羟基克百威等。
农药的内吸性、挥发性、水溶性、吸附性直接影响其在植物、大气、水、土壤等周围环境中的残留。
温度、光照、降雨量、土壤酸碱度及有机质含量、植被情况、微生物等环境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药的降解速度,影响农药残留。
使用方法与农药残留一般来讲,乳油、悬浮剂等用于直接喷洒的剂型对农作物的污染相对要大一些。
而粉剂由于其容易飘散而对环境和施药者的危害更大。
任何一个农药品种都有其适合的防治对象、防治作物,有其合理的施药时间、使用次数、施药量和安全间隔期。
合理施用农药能在有效防治病虫草害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降低农药对农副产品和环境的污染,而不加节制地滥用农药,必然导致对农产品的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
农药残留的危害农药残留对健康的影响食用含有大量高毒、剧毒农药残留引起的食物会导致人、畜急性中毒事故。
农药残留超标原因及农药合理使用方法

农药残留超标原因及农药合理使用方法化学农药是防治病虫害最为快速、有效、经济的主要手段,在保障农业丰收、满足人们对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是过多过滥地使用农药,对生态环境和身体健康都会产生较大危害。
农药残留及其产生的污染后果是严重的,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并影响到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一、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原因1.重化学防治,轻综合防治。
由于农药在病虫害防治中具有见效快、效益好的特点,长期以来人们对用农药防治病虫产生了依赖思想,因而不重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过多使用农药,加大了农药残留,严重污染环境,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
2.违规使用高毒农药。
根据规定,剧毒、高毒农药不得用于蔬菜、水果和中草药材生产。
但由于其对害虫的击倒力强、速效性好、药效长,部分农户仍喜欢使用。
在蔬菜、果树等作物上使用高毒农药,直接导致了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3.使用了含有高毒农药成分的假农药。
农药生产企业为谋求非法利益在中等毒、低毒的杀虫剂单剂或复配剂中加入高毒农药成分,农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施用到作物上,导致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4.增加农药的用量和使用次数。
有些农户不能对症用药,乱用药,用错药,甚至出现杀虫剂用于控制病害,施药时间、时机不当,错过防治适期用药,病虫害难以控制,甚至认为规定的农药使用剂量太低,为提高防治效果盲目加大剂量和增加使用次数,致使残留量超标。
6.长期使用单一的农药品种。
有的农户一旦发现某种农药效果好就长期使用,即使发现该药对病虫的防治效果下降,也不更换品种,而是加大用药量,认识不到病虫已产生了抗药性,结果用药量越来越大。
7.未按农药安全间隔期收获。
施药时间距离收获期越近,农药残留量就越高。
有的农户头天喷药第2天就收获上市,或者在采摘前喷施残效期长的农药,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二、科学合理使用农药1.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真正做到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优先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协调利用物理防治措施,推广生物农药,科学合理应用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的化学农药,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生态环境,把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使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以内,达到优质、高产、高效、无害的目的。
农药残留整改措施

农药残留整改措施
农药残留整改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监管:加大对农药使用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农药使用登记备案制度,实施全程追溯管理,确保农药使用符合相关规定。
2. 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农药使用知识的培训,提高其对农药安全使用的认识和意识,推广绿色、环保的农药使用技术和方法,鼓励推广有机农业。
3. 加强农药管理:建立农药出库、销售等环节的严格管理制度,加强农药销售渠道的监管,规范农药销售行为,确保销售的农药符合规定要求。
4. 完善检测机制:建立健全的农药残留检测机制,加强对农产品农药残留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产品,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
5. 推广环保农药:鼓励和推广使用环保型、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减少对大气、水资源和土壤环境的污染,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水平。
6. 建立惩罚机制:对农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进行严厉的处罚,惩罚违规生产、销售和使用农药的行为,提高违规成本,增强整改的积极性和约束力。
7. 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对公众的农药残留知识宣传,提高公众对农产品安全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引导消费者选择安全、无公害的农产品。
控制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措施

控制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措施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农药残留问题却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潜在威胁。
为了确保食品质量安全,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控制农药残留。
本文将详细介绍控制食品中农药残留的九项措施。
一、严格监管农药使用加强农药使用监管是控制农药残留的关键措施。
政府应制定严格的农药使用标准,限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并加大对违规使用农药行为的处罚力度。
同时,推广科学合理的施药方法,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流失。
二、提高农药残留检测标准制定更为严格的农药残留检测标准是控制农药残留的重要手段。
提高检测标准可以促使农业生产者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食品中农药残留的风险。
同时,应加强检测能力建设,提高检测技术和设备的水平,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是降低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有效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低毒、低残留农药研发和推广的支持力度,鼓励农业生产者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
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业生产者对低毒、低残留农药的认识和接受度。
四、制定合理的休药期和安全间隔期制定合理的休药期和安全间隔期是控制农药残留的重要措施之一。
休药期是指农药使用后至收获前的最短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不得使用任何农药。
安全间隔期则是指最后一次施药至收获前的时期,在此期间农作物中农药残留量应符合相关标准。
通过合理制定休药期和安全间隔期,可以有效降低食品中农药残留的风险。
五、加强农药残留监测加强农药残留监测是控制农药残留的重要环节。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农药残留监测体系,扩大监测范围,增加监测频次,对重点地区、重点品种进行重点监测。
同时,加强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六、推动绿色有机农业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是一种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的农业生产方式。
通过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可以大大降低食品中农药残留的风险。
政府应加大对绿色有机农业的支持力度,推广绿色有机农业技术,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农药残留监测与控制措施

农药残留监测与控制措施引言农药残留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风险。
为了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农药残留监测和控制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讨论农药残留监测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常见的控制措施。
农药残留监测的重要性监测农药残留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消费者的健康。
农药残留可能存在于农产品中,例如蔬菜、水果和谷物。
通过对农产品进行定期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并控制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避免对消费者造成潜在的健康风险。
此外,农药残留监测还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合格的农产品将获得认可,并受到消费者和市场的信任和青睐。
因此,农药残留监测不仅对个体消费者的健康重要,也对农业行业和国家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控制农药残留的措施为了控制农药残留,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措施:1. 合规使用农药:农民应该遵循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剂量。
这包括按照标签说明进行使用,并确保遵循适当的施药时间和周期。
2. 严格控制施药时间:农民应根据农药的生物降解特性和农产品的生长周期,选择适当的施药时间。
这有助于避免农药在农产品上残留过久的情况。
3. 定期监测和检测:建立农药残留监测系统,对农产品进行定期的检测和监测。
这可以及时发现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4. 促进农药残留信息共享:政府和农业部门应促进农药残留信息的共享,以便及时提醒农民和相关行业注意潜在的风险,并共同探讨控制措施和最佳实践。
5. 提高农民的意识和培训:通过加强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农药残留监测和控制的意识。
这有助于农民采取正确的措施,减少农药残留的风险。
结论农药残留监测和控制措施是确保农产品安全和质量的重要举措。
通过合规使用农药、严格控制施药时间、定期监测和检测、促进信息共享以及提高农民的意识和培训,可以有效地控制农药残留的风险。
这将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农产品,并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茶园如何控制农残

茶园如何控制农残作者:暂无来源:《农家之友》 2010年第5期无公害茶叶主要是通过严格选用农药种类及肥料控制农药残留达到质量卫生标准的。
以下是有关无公害茶叶生产的一些技术措施(农药合理使用、农药残留控制),供茶叶生产企业参考。
一、茶园农药的合理使用1、正确选用农药。
茶园应根据病虫发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农药的作用特点和毒性,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对作物及天敌安全、无不良影响、成本低的药剂品种为宜。
严禁使用高毒、剧毒、残期长的农药,2000年国家农业部第1 9 9号公告,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农药有:甲胺磷、呋喃丹、六六六、DDT、毒杀芬、三氯杀螨剂、杀虫脒、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类、铅类、敌枯双、毒鼠硅、杀灭菊酯、氰戊菊酯。
2、把握用药最佳时间。
有些茶农只要一发现有什么病虫,不管是否适宜用药,就立即喷药,其实,不同的病虫,适宜的施药时期是不同的,如防治食叶性害虫,一定要掌握在幼虫三龄以前用药效果才好。
对个体小、发生代数多的吸汁性害虫,如小绿叶蝉,则应抓住第一虫口高期之前用药才能达到防治效果。
小绿叶蝉又名叶跳虫、浮尘子,是危害茶树的主要害虫,一年可发生9~11代,成虫特性为危害嫩梢,吸取汁液,多栖于叶梢背面,善爬善跳,叶梢危害后叶缘卷曲,生长停滞,出现枯焦。
第一虫峰在第二轮茶的5月上旬开始出现,第一高峰期持续到7月上中旬,9月中下旬进入第二高峰期,持续到11月中旬。
防治方法主要采取:①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少留叶或不留叶,随芽梢带走大量虫卵;②及时清除茶园杂草,间作不宜过密,改善茶园环境,抑制虫口发生;③农药防治采用40%乐果或80%敌敌畏2000倍液喷洒在茶丛蓬面芽梢叶背,以雾喷效果更好。
3、掌握适当的用药浓度和次数。
有些茶农盲目加大用药浓度和次数,过高的用花浓度和用药频率带来极其不良的后果,既增大了茶园投入,又杀伤了天敌。
适宜的用药浓度应是使用最低的有效浓度;适宜的用药次数应是最少有效次数,对于茶园采摘轮次计,要求每轮茶最多只能用药一次。
茶叶加工过程中质量安全的问题及对策

茶叶加工过程中质量安全的问题及对策
茶叶加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生长区域污染、农药残留、加工工艺不合规、保存条件不当等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保障茶叶的质量和安全。
茶叶生长区域的污染是影响茶叶质量的重要因素。
在选择茶园种植区域时,应尽量选择山区远离工业排污口和交通干道的地方,确保环境相对干净。
在种植过程中,要严格禁止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采用有机种植或绿色种植的方式,减少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农药残留是茶叶加工质量安全的一大隐患。
要确保茶叶的农药使用符合规定,并在收获前充分洗净农药残留。
可以通过加强农药使用的管理,培训农民正确使用农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对农药残留的监测和检测能力,确保茶叶中农药残留物的安全标准。
加工工艺不合规也是茶叶质量安全的一大问题。
茶叶加工过程中,对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的要求非常严格。
工序的糙碎、揉捻、烘焙等步骤都需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确保茶叶的质量和安全。
为此,加工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加工工艺标准和管理体系,进行监测和检验,确保加工过程的合规性。
茶叶保存条件不当也容易导致茶叶的质量问题,尤其是霉菌和冷藏导致的质量变差。
茶叶的保存要求干燥、通风、避光,并远离异味。
加工企业应建立适宜茶叶保存的场所和设备,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茶叶的质量和安全。
茶叶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问题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加强监测检测和完善加工工艺等多种手段来解决。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消费者对茶叶的信任,提高茶叶产业的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叶科学技术 二00五年第二期
28
南平市茶叶农药残留的原因及主要控制措施
黄 桂 华
(南平市植保植检站 353000)
随着加入WTO ,茶叶农药残留的限制更加严格,抽检的农药品种逐年增加,目前已达193余种农药品种;欧盟通过立法,对输往欧盟的茶叶在欧洲入境港口进行抽样检查,对凡超过农残标准的茶叶实行就地封存、销毁或退回原产地国。
近三年我市每年都有因茶叶农残超标而被进口国一次退回的茶叶达15-25吨,这对我市茶叶和出口来说无疑面临着新的挑战,事关我市茶业的发展和数百万茶农的切身利益。
现对我市农残的来源及控制措施分中下:
1 造成茶叶农药残留的主要原因
1.1 部分分散的茶农仍在使用高毒、高残留和禁用农药如甲胺磷、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等,致使茶叶农药残留的超标。
1.2 部分分散的茶农忽视农药的正确使用,随意加大农药用量,如亩用辛硫磷75毫升+敌敌畏150毫升,造成亩使用的农药浓度偏高,致使茶叶农药残留超标。
1.3 茶农勿视农药残留安全施用标准,施用农药后未能达到农药的安全间隔期进行采摘,如10%吡虫啉3000~4000倍液安全间隔期为7~10天,而施药后2~3天就开采,致使茶叶农药残留超标。
1.4 连续施用单一品种的农药品种,在未达到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内连续使用,造成茶叶内的农药富集,致使茶叶农药残留超标。
1.5 部分生产企业随意收购未经农残检测的茶叶,在茶叶出口加工拼配过程中,茶叶原料相互混杂,造成了农药残留的超标。
2 茶叶农药残留的主要控制措施:
针对欧盟目前已出台茶叶最高残留限量的规定,结合我市茶叶病虫发生种类特点,提出以下的主要控制措施:
2.1 坚决禁止茶农在茶叶生产中使用不易降解的高危农药,切实加强对各茶叶产区农药使用的监督管理。
督促茶叶栽培生产者严格执行禁止在茶叶上使用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等农药,向茶农重申严禁在茶树上使用三氯杀螨醇等不易降解的农药。
2.2 加强宣传促进茶农认识农药残留的危害性,适时防治病虫,减少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合理采收。
采茶前严格禁止使用农药,对施药后的茶树在用药安全间隔期达到后再进行采收。
2.3 加双技术投入,根据欧盟等国的农药残留标准,投入一定资金,对我市茶叶主要病在进行发生规律和防治短期的研究,选择一批低残留或生物、仿生物农药进行防治效果试验后进行推广应用。
2.4 推广应用生物和仿生物农药,如应用白僵菌、Bt 、苦碱等防治茶树害虫;选择一批不在限制范围内的单剂农药,进行试验推广,如应用阿克泰防治小绿叶蝉、锐劲特防治茶丽纹象甲等,从而减少菊酯类农药、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的使用,降低农药残留。
2.5 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推广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的知识及先进准确测报,指导茶农适时防治 ,能减少茶树病虫的防治次数和农药的使用次数,从而降低农药残留。
2.6 建立茶叶安全生产和农药残留监测体系,加强茶叶农药残留检测工作,促使农户选择应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2.7 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推广无公害茶叶、茶叶绿色食品和有机茶的生产,增强茶叶出口竞争能力。
(上接19页) 大力培育创新主体,不断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一是通过在企业内部设立技术中心,与高校、科研部门合作等,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新产品开发的能力;二是不断改进机械加工设备、生产流程和加工工艺,推广精深加工,提高产品质量[2]。
2.2.5 树立质量管理与顾客成功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备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把质量管理的目标转向对顾客的服务,出现了“适用性质量”的概念。
市场竞争的进一步激烈,企业为满足各类不同顾客的个性要求出现了“顾客满意”(即使企业服务的目标顾客群满意)的质量质念。
要使顾客真正满意必须预知顾客的潜在要求,
产品的质量要走向更深层次的顾客潜在意识领域,这就
是“顾客成功’的提出。
“顾客成功”的质量管理概念包含了:(1)企业所想要和顾客所想一致起来,预测顾客所想,做出新产品的“储备设计”刘设训进行顾客需求吻合程度的严格测试,从新设计开始就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
(2)运用“人本原理”动员与激发顾客的积极性,从而联合他们一起创新,及时,准确地创造出他们自己还不甚清楚,但确实需要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最终形成双赢的局面,使顾客也获得成功。
主要参考书目
[1]《小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马晓夕 冯卫华 [2]《 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2年3月
科技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