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悦悦事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暗夜和阴雨下的人性迷失——小悦悦事件的心理学分析和反思

暗夜和阴雨下的人性迷失——小悦悦事件的心理学分析和反思小悦悦走了,在那个下着小雨的夜晚,带着很多的不忍,不肯乃至不解。
她留给人们的,也有很多的无奈,很多的感慨。
人们或许会无数次地想,那个事件本能够不发生。
假设开车的司机警惕一点驾驶,悦悦就可不能发生车祸;假设司机车祸后及时救治,悦悦就可不能被第二次碾压,以至生命弥留;假设那十八个路人及时伸出援手,哪怕是及时打一个报警或呼唤120,悦悦也有专门大的可能不至于离开人世。
可是,这一切假设都没有发生,于是,不该发生的悲剧就如此发生了。
人们有太多的不解。
什么缘故如此的悲剧会发生?人们试图还原事件发生前后那些相关的人们的心路历程。
那肇事司机是怎么想的?据报导,他迫于压力自首后,尽管说“对自己所做的很内疚,心情繁重”。
但他也强调自己那时只是以为压到了东西。
但即便压到了东西,按常理也是应该下来查看一下的。
那第二个司机是怎么想的?没有看到相关报导,不明白他是在强调什么理由。
还有那十八个路人,他们那时想了些什么?可能当事人有很多的理由。
大伙儿都在为生存奔走,赶路,挣钱,没有时刻和精力去顾及他人;大伙儿怕惹事,怕摊上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伙儿以为这事我不管,也会有他人管,在等在靠------若是那个事件不是那么血腥,这些理由或许是能够成立的。
可是人命关天,有什么理由,也不能成为见死不救的理由。
社会各界都在评述那个事件。
人们比较一致的观点是那个事件突出地表现了那时人们的一种集体的“冷漠”。
但冷漠后面的心理缘故呢?有一名专家的观点很有见地。
广东省社科院公众参与和社会进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梦琴以为,见危不救第一反映出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加大,大伙儿只顾朝“钱”看,社会道德失范。
这是一种集体道德意识的缺失。
也有心理的扭曲。
那个地址有侥幸心理:司机有侥幸心理,怕但责任。
因此有夜幕、下雨做掩护,一走了之。
路人有侥幸心理,没有人看到我,我能够装作没看见。
路人有观望心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小悦悦事件反应了当今社会对他人普遍冷漠的心理

小悦悦事件反应了当今社会对他人普遍冷漠的心理,2岁的小女孩竟然没有人出手相助,我们心里在对这个女孩感到可惜的同时,也在批评那18个冷漠的路人,可是自己又没有好好问过自己,如果你是当时的目击者,你又会不会出手相助呢?是不是也是想着,总归会有好人替自己救那个女孩的?因为法律没有规定不救人是犯法的行为,什么道德不道德也就没有考虑过,这种只考虑自身不顾他人的心理是很可怕的,若长期以往下去,定是失道者寡助。
若是那18个路人都像第19位路人陈贤妹一样,将小悦悦救起,那还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么?很可能不会。
如果第1位路人救起了小悦悦,那么也不会有第二辆卡车从她身上压过。
小悦悦的生命被18名路人忽略了387秒,在这段时间里,小悦悦不懂什么叫做“冷漠”,不懂什么叫做“爱心”,也不懂怎样珍惜自己的生命。
小悦悦的生命在还没有正式开始的时候就已最痛苦的方式结束了。
思品课上,不是有一课是讲关爱生命的么?这关爱生命并不只是关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要关爱别人的生命。
如果那18个路人也懂得关爱别人的生命,那么就不会再有悲剧发生。
在别人有难的时候伸出援手,这不也是关爱生命么?“小悦悦的事件不能用冷漠来形容,完全可以用冷血来形容,人性的泯灭已经达到无可复加的地步!”中国好人网总编、华师大政治与行政学院理论部副主任谈方感叹,“这个事情真让我联想到《动物世界》里的场景,有动物被吃掉了,其他动物却若无其事,这还是人类的社会吗?”“见义不为的事情我看得很多,但是没有一件像这件那么让人触目惊心的!”他说,“一个人不救可以理解,但是有18个人都不救,而牵涉在旁起码30多人,幸亏有一个拾荒者,如果没有一个拾荒者,我们还能够说我们精神和建设一起抓吗?还能说我国是礼仪之邦吗?”“我觉得应该把这类冷落事件编成册子警醒国人。
小悦悦事件应该立个碑,叫道德拾荒碑,让所有人警这起事件,再一次挑战国民的道德底线,很明显及格的只有一个人!!这起事件,我觉得悦悦父母有很大的责任,他们是小悦悦的监护人,首先是他们监护不到位,才让这件悲剧发生在悦悦身上。
从小悦悦事件看民众的集体无意识-精选文档

从小悦悦事件看民众的集体无意识、事件背景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 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小悦悦还没有来得及真正地看看这个世界,就离开了人世。
她去了天堂,在那里她可以放心地奔跑了,那里没有呼啸而过的汽车,没有麻木不仁的路人,没有撕心裂肺的痛苦,希望小悦悦在那里是微笑的。
从“彭宇案”到“小悦悦事件”,从扶不起摔伤的老太太到又从未杜绝悲剧。
略有不同的是,批评更多变成了咒骂。
当小悦悦的生命永远定格在18 个路人的背影深处,它当然不单单是一场偶发的悲剧。
习惯把责任推诿于生存环境的我们,是否同样需要检点自我?这个冷漠的社会与风气,不正是由一个个“我”开始构建的吗?2 岁的小女孩竟然没有人出手相助,我们心里在对这个女孩感到可惜的同时,也在批评那18 个冷漠的路人,可是自己有没有好好问过自己,如果你是当时的目击者,你会不会出手相助呢?是不是也是想着,总归会有好人替自己救那个女孩的?因为法律没有规定不救人是犯法的行为,什么道德不道德也扶不起被车碾轧的两岁幼童,萦绕于耳的道德讨论振聋发聩,却就没有考虑过,这种只考虑自身不顾他人,事不关己咼咼挂起的群众心理是很可怕的。
二、原因分析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实际上就是“集体无意识”的具体表现。
所谓“集体无意识”,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将其定义为“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这部分精神与个人无意识相区别,它不像后者那样将自己的存在归结为个人经验,因而不是一种个人习得。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未存在于意识之中, 因而从未为个人所习得,而是将其存在完全归结为遗传”。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集体无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
它们是一种先天倾向或潜在可能性, 即采取与自己的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做出反应。
由小悦悦事件探讨当代社会心态

由小悦悦事件探讨当代社会心态由小悦悦的遭遇回溯,有许多经典的事件或典型现象:南京彭宇案以及后来发生于天津的许云鹤案,以蛮不讲理的司法逻辑对道德的粗暴否定,给这个社会本已脆弱的温情纽带无情地切过最后一刀;以三鹿奶粉、地沟油、苏丹红等系列丑闻为代表的、此起彼伏于中国各地的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则宣告了遍及全国的人与人、人与企业、人与秩序之间关系的普遍失信;以某些地方政府官员谎话连篇、无视常识的弱智举动以及公然的腐败为代表的政府官员道德沦丧,则给了社会以颠覆性的纲常伦理示范。
其实,小悦悦事件何止是一次讽刺,更是一次活生生的社会控诉。
那么多的路人对小悦悦不约而同冷血,实际上已证明,这个社会至少在特定场景和特定时间里,许多人已经认可了甚至实践着冷冰冰的人际规则。
即便如此,我仍然无意谴责那些冷血的见死不救者,因为,在这个道德沦丧诚信缺失的社会,人们已经失去了自保的信心,谈何他保?当多数人们已经被诸如彭宇案式司法和猫论式的唯功利思想所影响,当多数人们已经深深陷入了利益的角逐而唯独忘了正义的存在,当这个社会以所谓无神论而彻底毁掉了传统几千年的宗教和伦理道德规范,我们不能也无法指望任何个体能够置身度外,去做一场为自己带来无穷风险却毫无诚信保障的利他行动。
见死不救虽然是一个道德问题,但若仅仅站在道德制高点谴责违反道德者,而不去探寻社会普遍违反道德的根源,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可能使事情更加复杂化。
小悦悦的遭遇和路人的冷漠,是这个社会已经陷入自春秋战国以来最严重的“礼崩乐坏”境地的典型表征。
另外腐败的盛行、官德的沦丧、诚信的失范、教育的功利、人际关系的冷漠,凡此种种,造就了小悦悦的悲剧,也造就了当前礼崩乐坏的局面。
所有这一切,似乎都在以一种毫无顾忌、毫无廉耻的态度,在推进着极端私利主义的盛行。
可以说,这一系列反复的秩序重构现象,已经让这个传统文明社会显露了明显的“礼崩乐坏”局面。
当代中国社会,在伦理守则和纲常秩序方面,本受几千年传统秩序的深刻影响。
从小悦悦被车辗事件看中国社会公德

从⼩悦悦被车辗事件看中国社会公德2011年10⽉16⽇⼴东佛⼭南海黄岐⼴佛五⾦城,年仅两岁的⼥童⼩悦悦⾛在巷⼦⾥,被⼀辆⾯包车两次碾压,⼏分钟后⼜被⼀⼩型货柜车碾过。
七分钟内在⼥童⾝边经过的⼗⼏个路⼈,竟然对此不闻不问。
最后,⼀位捡垃圾的阿姨把⼩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妈妈。
现在⼩悦悦已接近脑死亡。
整个新闻事件是⼀件特殊个案,但是从这个特殊个案中折射出中国⽬前的社会公德⾯临急剧的滑坡,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民众的社会道德⽔平有很⼤都下降,值得我们去反思。
社会由个⼈组成,个⼈的整体构成社会。
社会道德是公共议题,但是其基础是社会成员的私⼈品德与素质,这就是私⼈领域的问题,要加强社会道德,关键是给社会、给个体⼈格予发展的空间。
如果社会的绝⼤多数⼈的私⼈品德⾼尚,那么整体社会的社会公德肯定会很⾼尚;如果社会上⼤多数⼈的道德⽔平滑坡下降,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出现⼀种缺德的局⾯。
对这⼀事件⼼理学家时这样解释的:“旁观者效应”与 “好⼈没好报”作祟。
对⼗余路⼈的冷漠,记者采访了⼴州市向⽇葵⼼理咨询中⼼创办⼈、关系⼼理学家胡慎之先⽣。
他告诉记者,这么多⼈对⼀个弱⼩⽣命见死不救,是⼀种“旁观者效应”——见别⼈都不做救⼈的⾏为,因此内⼼的谴责感会减少很多,“反正别⼈也没有救”。
胡慎之认为,此事也说明这个社会⼈与⼈之间的信任度不⾼。
此外,胡慎之还认为,这么多⼈选择沉默也与⼀些社会上“救⼈者反被冤枉”的风⽓有关。
胡慎之觉得,正是越来越多助⼈为乐的事情得不得应有的尊重,才造成了这么多“见死不救”的案例出现。
社会学家:建议将“⽣死教育”纳⼊义务教育。
复旦⼤学社会学教授顾晓明认为,随着社会⽣活复杂性、不确定性的增加,⽣死事件经常发⽣,⼈们对⽣死已经司空见惯甚⾄冷漠,对⽣命也变得不敬畏。
就⼩悦悦被碾压、⼗⼏⼈袖⼿旁观这⼀事件,⾜见这些⼈对⽣命的冷漠,连救⼈的本能良知都丧失。
他建议,要将⽣死教育纳⼊教育体系,让⼈们从⼩养成爱怜⽣命的意识。
另⼀⽅⾯,很多⼈⾯临这种情况会不知所措。
对小悦悦事件的看法 (3)

对小悦悦事件的看法引言小悦悦事件是发生在中国的一个令人震惊的悲剧。
这个事件发生在2011年10月,当时一名两岁的女孩被一辆货车碾压了两次,并且事故现场多人目睹,但没有人及时伸出援手。
这一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我们不得不深思:为什么没有人救助悦悦?在此文档中,我将简要介绍小悦悦事件的背景,并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小悦悦事件的背景小悦悦是一个两岁的女孩,当时她正在与家人购物。
突然,一辆货车撞上了她,并且碾压了她的身体。
货车司机并没有停下来,而是继续向前行驶,导致小悦悦被碾压了第二次。
事故发生后,邻近的行人和车辆都看到了这一情景,但没有人上前帮助小悦悦。
最终,一名执勤交警将小悦悦送往医院,但她的伤势过重,最终不幸去世。
事件的反思这个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
许多人质疑为什么在现场的人们没有伸出援手,为什么没有人及时报警、救助小悦悦。
这不仅是对人性的考验,更是对社会的道德和责任感的质疑。
首先,这个事件暴露了中国社会的冷漠现象。
在这个事件中,许多人见死不救,观看并置之不理。
这引发了人们对道德和价值观的深思。
许多人认为,尽管他们看到了事故发生,但他们害怕承担起来帮助别人的责任。
这种冷漠和缺乏互助精神的现象在中国社会中并不鲜见,但小悦悦事件无疑加深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警觉。
其次,这个事件也引发了对中国法律和社会制度的质疑。
许多人认为,如果中国的法律和社会制度更加健全,事故发生后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及时报警和救助小悦悦。
例如,如果有更多的监控设施和警察巡逻,这个事件可能会有不同的结局。
因此,这个事件也要求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进一步改善社会治理,提高公共安全意识和能力。
此外,媒体在这个事件中的角色也备受争议。
在事件发生后,这个事件被广泛报道,并引发了公众的愤怒和谴责。
然而,有些人认为媒体在报道中不够客观和负责任,夸大了事件的影响力,甚至加剧了社会的恐慌和焦虑。
因此,媒体也需要反思和改进自身的报道方式,更加负责任和平衡地引导社会舆论。
专家解读小悦悦事件+图片

专家解读小悦悦事件:社会价值问题是直接原因 2011年10月20日 18:08 东莞阳光网佛山日报发起的“如果你是儿童被碾的目击者,当时你会怎么做?”微博投票昨日已经进入第3天,至昨晚11时,共有103626人参加,其中有79%的人选择先拨打120或110求助;14%的人选择抱起孩子,赶紧救治;2%的人选择为避免不必要麻烦当作没看见;5%的人选择纠结,说不清。
而对于“18个路人”的冷漠,广东省晴朗天心理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兼高级治疗师袁荣亲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现象叫做“旁观者效应”。
“18路人”的旁观者效应网络上一边倒地指责“18个路人”的冷漠。
不过,也有网友指出,“假若这18人换成另外18人,结果会不一样吗?实话实说,把我放到那18个人中我也不会好到哪去,能做的就是打个电话。
”“@江湖小霞”说。
袁荣亲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了“18个路人”现象,假如某个事件只有一个人遇到的话,那么毫无疑问他会积极干预。
但是,如果有很多人或者预料到很多人可以见到,这样他的责任就会分担开,在这种情况下,他会期待别人去做,或者是哪怕自己不做的时候,他自己的内疚感、自责和负罪感也会减轻,这种现象叫做‘旁观者效应’。
“@寒溪石”也认为,“过于对漠视路人的道德谴责,会加重人们的道德压力;而过于宣传社会的黑暗面,更容易让人们对社会失去信心。
”需要反思道德缺失原因袁荣亲分析了陈姨的行为,他认为,18个路人不救助,而陈姨救人,这个现象不单纯是“旁观者效应”可以解释,而是这个社会结构引起的。
这几十年来,社会整体上处于高度快速发展,人的价值观变了,更物化。
人处于竞争中,而大多情况下又以外在物质衡量一个人。
因此,每个人都处于高度焦虑中,不论贫穷或富有。
在这种状态下,人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会夸大一些因素对他的不利。
如此前南京彭宇案的影响,会认为救人的行为会受到一些不好的结果。
加上社会媒体对此事的讨论,放大了做好事反而带来不好的效应。
因此,一个人做事时往往会衡量一件事对他有没有坏处。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小悦悦事件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小悦悦事件一,事件回顾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货柜车碾过。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事件发生的前几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都选择离开。
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
小悦悦在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重症监护室,脑干反射消失,已接近脑死亡。
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陈姨救人的过程,恰好被事发地旁边一间劳保店的视频监控记录,这段视频还包括在陈姨之前路过的18个人。
陈姨并不知道,她是第19个路人,前18个,或是视而不见,或是看两眼然后离开。
第一个人:一名白衣深色裤男子,左右张望后,径直从小悦悦脚边经过;第二个人:摩托车男,看了一眼躺在正前方的小悦悦,一拐弯绕过离开;第三个人:浅色长袖衣服男,一直盯着小悦悦,然后像躲着走,越来越远;第四个人:开着蓝色后尾箱三轮车男,从店铺门口两次横向经过,对2米外的小悦悦熟视无睹;第五个人:踩着三轮车的蓝衣男子;第六个人:另一摩托车男经过;第七个人:黑衣男子开摩托车经过,并且不断回望小悦悦,并停车询问附近店主,但TVS剪切了这一段,网友质疑TVS违背新闻人客观公正的原则,违反新闻总署若干规定,属于报道虚假新闻范畴。
第八个人:一名中年女子带着黄衣小女孩经过,看了几眼却没有停步;第九个人:一个穿雨衣的摩托车男子经过;第十个人:穿着蓝色短袖衣的男子在小悦悦身边来回两次,除了惊异的目光外再无动作……“小悦悦事件”发生后,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立刻展开了热烈讨论,,媒体舆论强烈谴责了事件凶手和路人的冷漠行为,人民大众也对小悦悦事件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和反思,而国家从法律上严惩凶犯,从道德上嘉奖捡垃圾的阿姨,更颁布通知要求媒体和电视开展道德教育宣传。
二,小悦悦事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小悦悦事件的发生不禁引起人们的思考: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如此冷漠呢?为什么最终是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救起小悦悦?一般来说,危难场合下通常存在三种心态的人:一是危难发生时想挺身而出但又不敢做的人;二是无私无畏、义无反顾、勇于挺身而出的人;三是有责任承担义务却又袖手旁观甚至见死不救的人,而“小悦悦事件”中的旁观者,应当以第一、第三种心态为主[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悦悦事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摘要: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任何社会群体事
件的发生都可以通过社会心理学的剖析,观察社会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隐含事物,明白社会事件的缘由、影响及应对措施。
本文试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就“小悦悦事件”来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
关键字:社会心理学小悦悦事件从众心理从众效应责任分散社会抑制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辆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
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小悦悦事件的发生不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在网络上都引起轩然大波,甚至登上国外网站报刊的头条。
人们不禁思考着,是什么原因导致这18名路人的冷漠旁观,我们的人性何时变得这么无情,我们的社会为何如此残酷?当然,小悦悦事件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社会上道德缺失的现象,然而作为一件社会群体事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又该如何解释呢?
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是指在一个突发事件中,旁观者的数量会影响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即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与在场旁观人数成反比,旁观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
社会心理学实验表明,在无旁观者的情况下,助人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为90%,许多人在场时,助人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降低。
拉坦内和戴布斯和他们的145位同行在1479次乘电梯时“偶然”掉落硬币和铅笔,当电梯只有另外一个人的时候,有40%次得到那个人的帮助,而当电梯里有6个人的时候只有20%次得到帮助。
在“小悦悦事”件中,这十八个路人无疑也受到这样的社会心理学原因的影响,导致他们纷纷路过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的小悦悦的身边却纷纷熟视无睹,因而成为备受社会谴责的冷漠路人。
而这样的现象在社会中的出现不乏此一例,在国外也有发生。
如在闹市中老人摔倒无人出手相助而导致伤亡,美国的“吉诺维斯案件”等。
“榜样”力量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助人的榜样对助人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拉布顿和坎贝尔曾发现,英国人通常是不愿献血的,但是,当看到其他人献血的时候,他们也会这样做。
当然,在助人行为产生的过程中,好的榜样会引发助人行为,而坏得榜样同样也会抑制人们产生助人行为。
在佛山小悦悦事件发生之前,早就有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讨论的产生,也同样有热心人因为帮助别人而被栽赃的事情发生。
如郑州的大学生李凯强因为扶起老人而被判赔钱的事情,南京的“彭宇案”,这都让大众产生了迷茫,在助人与旁观中间徘徊,最终大家都选
择明哲保身,与其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这也是造成冷漠路人甲的重要缘由。
责任扩散造就冷漠路人
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责任扩散是指在一个突然事件中,旁观者越多,每个人承担的责任越少,当旁观者数量增加时,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减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特纳和达利曾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发现面临危机情境,需要出手援助时,现场的人数越多,那么,愿意援助的人数越少。
1964年美国纽约发生了著名的“吉诺维斯案件”,一位叫做基蒂.吉诺维斯的姑娘在回家途中遭歹徒持刀杀害。
案发的三十分钟内有38个邻居听到被害者的呼救声,许多人还走到窗前看了很长时间,但没有一个人去救援,甚至没有人行举手之劳,打电话及时报警,致使一件不该发生的惨剧成为现实。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个和尚有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也生动地说明了责任分散想象。
责任分散导致旁观者效应的产生,因此旁观者效应也被称之为责任分散效应。
在小悦悦事件中,我们发现这18位冷漠路人的表现和反应和当年“吉诺维斯案件”发生时皇后大街的邻居们的表现有着多么惊人的相似,正是因为在场的人数很多,人们觉得自己身上该负有的社会道义和责任减少了,就算是心有不安,自己的愧疚也不会太强烈,毕竟会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责任”。
盲目从众,众人冷漠
从众,在社会心理学中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家阿希1956年报告的关于从众的经典实验表明,群体压力会使人们产生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在遇到不明情况的时候会寻找自身的行为参照,对大多数人的行为尤为信任,其次是人们心里对偏离感到恐惧。
在小悦悦事件发生之后,有关媒体也对这十几个冷漠路人进行了相关的采访,尽管一些人依然坚称自己在路过事发地点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路边奄奄一息的小女孩,但也有人坦然承认曾看到受伤的小悦悦,但是由于害怕所以就迅速离开。
看到之前的这么多路人都对这个孩子熟视无睹,后面的人也就跟着假装没有看到而漠不关心,或许是怕惹麻烦,或许是其他原因,但是他们都将别人的表现作为了自己的参照,并作出同样地反映。
当然,不排除一些人怕给自己贴上“炒作”的标签而选择冷漠,大家都不管,你装什么好人呢?后来,那个好心的陈婆婆不也被一些人认为她是在作秀,在炒作,在通过“装好人”来为自己攫取经济利益吗?
不做冷漠路人
十月份的“小悦悦事件”以一种残忍的方式让人们的心灵受到一次责问和洗礼。
或许我们会在看到新闻之后扪心自问,“如果是自己,我会成为那18冷漠人吗?”小悦悦的离世,当然也唤醒了很多人的良知。
王悦离世后的两天,在广东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小悦悦出事之地,280名佛山各地的人聚集一起,以“拒绝冷漠、传递温暖”为抱团的名义,借悼念小悦悦之际,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
当然,拒绝冷漠需要社会大众的广泛醒悟,也需要道德、法律、文化等各种力量的参与。
既然这是社会群体现象,社会心理学在解释事件原因的时候也必然给定相关
的应对措施。
那么,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又该提出哪些建议呢?
首先,是要消除助人的阻止因素。
促进助人行为的一个方法就是消除或减少那些阻止助人行为产生的因素。
减少情景的不确定性,提高人们的责任感,进行相关的宣传教育,使人们明白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进行助人的社会化。
这包括教会道德包容,树立助人榜样,将助人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普及相关的社会心理学知识。
道德包容是将他人看做是自己到的关注范围之内的对象,如医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树立助人榜样是对社会上的好人好事进行宣传教育,对相关人员进行一定的物质和精神相关的奖励。
此外,还应该在社会及教育机构对相关社会心理学知识进行普及,使人们在了解了这些社会心理现象之后能增多助人行为。
第三,提高人们责任心,引导人们的团结意识。
不管是类似的助人行为还是其他的社会生活方面,团结一致对当代的我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关机构部门和社会舆论应该引到和教育人们,以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团结意识。
如今,小悦悦已经离开这个才生活了两年的世界快两个月了,但是她留给人们的震撼和教育却挥之不去。
希望我们的社会以此为教训,类似的悲剧不再上演,社会上的冷漠越老越少,我们的社会也越来越和谐温暖。
参考文献:
①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第二版
2011年12月
社会心理学课业论文
题目:“小悦悦事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学院: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年级:2009 级
姓名:黎磊
学号:22200930421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