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人物介绍
春秋战国最全名人录:儒道法墨、兵家纵横,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最全名人录:儒道法墨、兵家纵横,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精彩纷呈,奠定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一、思想家:14位老子(陈):道家始祖、道德经、世界文化名人。
孔子(鲁)、儒家始祖、《论语》《春秋》、封建大一统思想,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孟子(鲁):孔孟孔孟、亚圣、《孟子》、世界文化名人。
庄子(宋):老庄哲学,著有《庄子》,《逍遥游》。
韩非子(韩):法家大家、助力中华大一统、《韩非子》。
鬼谷子(卫):兵家始祖、纵横家、弟子(孙膑、庞涓、苏秦、张仪)。
墨子(宋):墨家始祖、兼爱非攻尚贤、非儒即墨、《墨子》。
荀子(赵):后圣、性恶论、弟子(韩非子、季斯)列子(郑):道家代表人物、列子学、《列子》。
季扎(吴):三让吴王、外交家、儒家美学思想家。
附、孔子门生:子贡(卫):孔门十哲”、鲁卫丞相、经商富翁、外交上存鲁弱齐。
颜回(鲁):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封为复圣,陪祭于孔庙。
子路(鲁):孔门十哲”、“二十四孝”、孔子侍卫卜子夏(魏):孔门十哲,魏文侯王师、助魏称霸中原。
二、文学家:3位屈原(楚):忠诚、《离骚》宋玉(楚):著有《九辩》左丘明(鲁):史学家、《左传》三、著名君王:24位齐桓公(齐):管仲改革、春秋首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鲁庄公(鲁):曹刿论战,击败齐桓公,鲁国国力鼎盛期。
晋献公(晋):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打下晋国霸业基础。
晋文公(晋):西制秦、南伐楚、开启晋国中原百年霸业。
郑庄公(郑):第一个小霸,挑战周天子,箭射王肩。
秦穆公(秦):秦霸西戎、减轻戎患,益国十二、辟地千里。
宋襄公(宋):仁义霸主、泓水之战楚庄王(楚):一鸣惊人,并国二十六、启地三千里。
吴王僚(吴):专诸刺杀吴王僚吴王阖闾(吴):重用伍子胥和孙武,率吴师攻入楚国郢都。
吴王夫差(吴):艾陵之战大破齐国,北上和晋国争霸,被越王勾践灭国。
越王勾践(越):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三千越甲可吞吴。
魏文侯(魏):求贤若渴,李悝变法,人才济济,战国首霸。
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

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得以繁荣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春秋时期,出现了许多不同学派和思想家,被统称为诸子百家。
他们对于政治、伦理、教育、军事等方面的观点和理论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并对他们的学说进行简要概述。
一、孔子及儒家学派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被尊称为儒家学派的鼻祖。
孔子强调人与道德的关系,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提倡“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强调君臣、父子、朋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
孔子的学说为后世影响极大,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墨子及墨家学派墨子(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家倡导以兼爱和非攻为核心的理念,反对兵器、鲜血以及战争带来的破坏。
墨子提出“节用”、“节葬”等思想,主张节约资源、避免奢华。
墨子的学说在当时影响深远,但后来逐渐式微,被儒家学说取而代之。
三、老子及道家学派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1年)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强调道的观念,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主张“无为而治”和追求自然无为的生活态度。
老子的《道德经》影响深远,道家学说对后世的哲学思考、文化形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四、孟子及孟家学派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孟子继承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人性本善,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完善人的品德。
孟子的学说强调君子的责任和仁爱,对后世的政治哲学和伦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韩非子及法家学派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是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法家学派关注政治和法律制度,主张严密的统治和法治思想。
韩非子强调贵族政治和强权统治,主张剥夺贵族特权,实行严格的法律制度。
法家学派在军事、政治和法律方面有着显著的贡献。
六、庄子及境界学派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是境界学派的代表人物。
境界学派注重个人修养和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简表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简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充满思想争议和学术繁荣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思想家和学派,被统称为诸子百家。
他们以各自独特的见解和理论为世人所熟知。
本文将简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以便读者能够对这一时期的思想风貌有所了解。
1. 孔子学派:孔子(551-479BC)被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
主张“仁”、“义”、“礼”、“智”以及“忠诚”等美德,提倡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并推崇“天命”和“中庸”的思想。
2. 孟子学派:孟子(372-289BC)是孔子学派的重要继承人,他的学说主张人性本善,但需要通过教育和实践来加以培养和充实。
强调在个人修养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公益、亲民政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3. 墨子学派:墨子(470-391BC)提出了墨子学派,该学派反对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主张“兼爱”和“非攻”。
墨子学派注重实用主义,强调推崇工程技术和实用科学,主张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
4. 道家学派:老子(约570-约471BC)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认为,人应该追求自然和谐,摒弃人为的欲望和规范。
主张“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提倡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5. 法家学派:韩非子(约280-约233BC)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学说主张通过严厉的法律和强力的统治来实现社会秩序和国家统治。
法家注重政治实用主义和制度建设,并强调权谋和权力运作。
6. 兵家学派:孙武(约544-约496BC)是兵家学派的奠基人,他的学说强调军事战略和领导能力,主张“以战养战”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兵家学派注重谋略和战斗力的培训,对日后的战争产生了深远影响。
7. 名家学派:名家学派是一个集合了各种思想流派和学说的综合性学派。
名家学派注重讲究言辞和辩论技巧,主张在社会和政治舞台上通过言辞来获得名声和权力。
8. 阴阳家学派:阴阳家学派是一个重要的自然哲学学派,主张通过观察天文、地理、气象等自然现象来预测和控制人事变化。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实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个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个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称“巨(钜)子”。
诸子百家

史 渊 源
诸 子 百 家
1.儒家 3.墨家 5.名家
2.道家 4.法家 6.阴阳家
7.纵横家 8.杂家 9.农家 10.小说家
11.兵家 12.医家
儒家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 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 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 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 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 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 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 “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 “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 “性善论 ”,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 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 《孟子》、《荀子》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目前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 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 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传统上关于百家的划分,最早源于司马迁的父亲司 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 「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后来,刘歆在 《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 农、小说」等为十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袭刘 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 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 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百家就成了 「九流」。今人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 「兵、医」,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 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 二家也。」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一、儒家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作:《春秋》核心思想:“礼”和“仁”,呼吁恢复“周礼”,主张“克己复礼”,维护等级名分;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提倡“以德治国”;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教育上,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2.孟子代表作:《孟子》核心思想:政治上提出“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主思想。
在伦理观上提出“性本善”。
被尊称为“亚圣”。
3.荀子代表作:《荀子》核心思想:政治上提出“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在伦理观上提出“性恶论”。
二、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作:《道德经》哲学思想:“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2.庄子代表作:《庄子》核心思想:提出了“逍遥”的人生态度。
三、墨家创始人:墨子代表作:《墨子》核心思想: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
四、法家主要人物:韩非代表作:《韩非子》核心思想:主张以法治国。
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五、兵家1.孙武代表作:《孙子兵法》,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兵法。
2.孙膑代表作:《孙膑兵法》核心思想:主要是在军事方面大有成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等军事名言均出自兵家。
六、纵横家主要人物:苏秦、张仪战国时期一批从事政治活动的谋士,以审察时势、陈明利害的方法,以“合纵”、“连横”的主张,游说列国君主,对当时形势有一定影响,苏秦主张合纵,说山东六国之力以抗秦。
张仪主张连横,说六国以事秦。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及代表人物

中国古典文化——先秦诸子百家一览表诸子百家其他事情通过《孙子兵法》来处理属于“折射”。
如果不了解道,即使用《孙子兵法》处理兵事也属于“折射”。
《鬼谷子》、《孙子兵法》可以(也应该)混用。
本站整理的道家、纵横家、兵家的典籍,其中有些原文带颜色的词句,是我第二次看的时候感觉不错标记的,不要在意。
注释、译文皆摘自网上,原文也可能会有出入。
古书无标点。
道家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列子》(冲虚经)《黄帝阴符经》纵横家王诩《鬼谷子》刘向《战国策》兵家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吴子兵法》孙膑《孙膑兵法》司马穰苴《司马法》尉缭《尉缭子》《三十六计》医家方技家《黄帝内经》名家邓析《邓子》公孙龙《公孙龙子》儒家孔伋《中庸》曾子《大学》墨家墨翟《墨子》法家韩非《韩非子》商鞅《商君书》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引自百科: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
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
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
汉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汉族思想与文化两千余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
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ˇ庶人不议ˇ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ˇ处士横议ˇ的活跃风气。
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ˇ天道ˇ,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
诸子百家的创始人思想主张

诸子百家的创始人思想主张一、儒家:孔子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道家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知道几家? By ppter_子恒
則 近 道 矣 。
有 終 始 , 知 所 《 先 大 後 學 , 》
能 得 。 物 有 本 末 , 事
安 而 後 能 慮 , 慮 而 後
後 能 靜 , 靜 而 後 能 安 ,
知 止 而 後 有 定 , 定 而
在 親 民 , 在 止 於 至 善 。
大 學 之 道 , 在 明 明 德 ,
用 而 示 之 不 用 , 近 而 示
也 。 故 能 而 示 之 不 能 ,
而 制 權 也 。 兵 者 , 詭 道
以 佐 其 外 。 勢 者 , 因 利
計 利 以 聽 , 乃 為 之 勢 ,
兵 家
孙
武
Sun WU
故 曰 樸 。 《 黃 帝 內 經 》
俗 , 高 下 不 相 慕 , 其 民
美 其 食 , 任 其 服 , 樂 其
“ 五 行 家 ” 。 司 馬 談
稱 “ 陰 陽 五 行 家 ” 或
宗 旨 , 故 名 陰 陽 家 , 又
以 提 倡 陰 陽 五 行 學 說 為
國 中 期 主 要 學 派 之 一 。
陰 陽 家 , 是 中 國 東 周 戰
阴 阳 家
邹
衍
ZOU YAN
《 呂 氏 春 秋 》
也 。 立 官 者 , 以 全 生 也 。
公 孙 龙
謀 略 , 能 韓 決 非 斷 子 。 語
會 機 變 , 全 智 勇 , 長
局 , 善 揣 摩 , 通 辯 辭 ,
強 以 攻 眾 弱 也 。 知 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強 者 也 〄 橫 者 , 事 一
縱 者 , 合 眾 弱 以 攻 ”
纵 横 家
苏
秦
SU QIN
陽 家 ” 為 六 大 學 派 之 首 。
《 論 六 家 要 旨 》 列 “ 陰
故 者 也 。 此 官 之 所 自 立
天 子 之 動 也 , 以 全 天 為
所 生 而 勿 攖 之 謂 天 子 。
之 者 , 人 也 。 能 養 天 之
始 生 之 者 , 天 也 〄 養 成
杂 家
LV Buwei
吕 不 韦
[
︽ 孟 子 滕 文 公 上 ︾
以 自 養 也 , 惡 得 賢
倉 稟 府 庫 , 則 是 厲 民 而
道 家
LAO ZI
未 曾 有 也 。 《 墨 家 》
士 , 而 能 以 其 國 存 者 ,
非 士 無 與 慮 國 , 緩 賢 忘
緩 其 君 矣 。 非 賢 無 急 ,
國 矣 。 見 賢 而 不 急 , 則
入 國 而 不 存 其 士 , 則 亡
墨 家
MO ZI
墨
子
《 法 經 》
事 , 小 忠 不 可 使 主 法 。
歹 食 而 治 。 今 也 滕 有
賢 者 與 民 並 耕 而 食 , 饔
也 , 雖 然 , 未 聞 道 也 。
言 曰 〃 „ 滕 君 則 誠 賢 君
陳 相 見 孟 子 , 道 許 行 之
]
农 家
JIA SIxie
贾 思 勰
·
?
《 孫 子 兵 法 》
而 誘 之 , 亂 而 取 之 。
之 遠 , 遠 而 示 之 近 。 利
形 勞 而 不 倦 , 氣 從 以 順 ,
從 之 , 精 神 內 守 , 病 安 ,
有 時 , 恬 淡 虛 無 , 真 氣
皆 謂 之 虛 邪 賊 風 , 避 之
夫 上 古 聖 人 之 教 下 也 ,
医 家
扁
鹊
BIAN QUE
发布
儒 家
KONG ZI
妙 之 門 。 《 道 德 經 》
謂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眾
此 兩 者 同 出 而 異 名 , 同
妙 〄 常 有 欲 , 以 觀 其 徼 。
母 。 故 常 無 欲 , 以 觀 其
地 之 始 〄 有 名 , 萬 物 之
名 , 非 常 名 。 無 名 , 天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有 可 有 不 可 , 何 也 ? 可
所 求 不 異 , 如 黃 、 黑 馬
求 一 者 , 白 者 不 異 馬 也 。
馬 也 , 是 所 求 一 也 , 所
黑 馬 不 可 致 。 使 白 馬 乃
皆 可 致 。 求 白 馬 , 黃 、
曰 〃 “ 求 馬 , 黃 、 黑 馬
名 家
GONG SUNlong
在 自 勝 。 小 知 不 可 使 謀
立 志 難 也 , 不 在 勝 人 ,
身 失 道 , 則 無 以 知 迷 惑
目 失 鏡 , 則 無 以 正 鬚 眉 〄
者 謂 其 中 心 欣 然 愛 人 也
凡 治 天 下 必 因 人 情 。 仁
法 家
Li SI
韩
非
《 白 馬 非 馬 》
與 不 可 其 相 非 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