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五首课件语文版

合集下载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21《诗五首》(共67张PPT)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21《诗五首》(共67张PPT)

杨花/落尽/子规啼,
۩۩
在柳絮落光、杜鹃啼叫的季节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县,要经过 雄溪辰溪等五溪。
分析:这两句话写景兼写时令。择取两种富有 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 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 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 鸣声异常凄切动人。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 所以称这一带为楚 山。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 喻人的清廉正直。
1.芙蓉楼:润州(今江苏 镇江)的城楼。辛渐:作 者的一位朋友。
登飞来峰
王安石
温故而知新
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
释义: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远望的双眼, 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 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 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人不能 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与王 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与 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 脉相承。
作者登高远望,表现了他高瞻远
飞来峰,即 浙江绍兴城外的 宝林山,唐宋时 其上有应天塔, 俗称塔山,古代 传说此山自琅琊 县城东武县(现 在山东诸城)飞 来,故名。
登飞来峰
(唐)杜甫
飞来 /山上/千寻塔,
闻说 / 鸡鸣/见日升。
不畏 / 浮云/遮望眼, 自 缘 / 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上/千寻塔,
飞来峰上的应天塔很高很高
我寄/愁心/与明月,
我把我的思念托付给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随风一直到夜郎以西那遥远的 西南边地
分析:此二句抒情。寄心,让李白

版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诗五首》ppt课件2

版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诗五首》ppt课件2

123
合作探究案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为什么要将愁心 寄予明月呢? 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明月将诗 人的忧愁之心传与王昌龄,带去了诗人莫大的精神 慰藉,将月亮人格化了。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种感觉在什么情况 下 感受得到? 登岳。 6.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登飞来峰》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 困难吓倒。
语文版七年级上语文教学课件 古诗五首
贵州省绥阳县蒲场中学
小凡制作
123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背诵诗歌。 2.掌握诗歌中字词的解释。 3.品味鉴赏诗歌。
123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诗歌中的字词的解释。 2.品味鉴赏诗歌。
123
第三十课 诗五首
第一课时
123
激情导入
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从两千多年前的《诗 经》,到盛唐时期的李、杜,无一不是中国古代文 化遗产中的瑰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这五首古 诗,感受古诗精练的语言、和谐的意境和真挚的情 感。
123
诗词朗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观沧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23
自主预习案
3. 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主要内容。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 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诗。 《登飞来峰》写景抒怀,借登飞来峰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寄托 壮怀,表达了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 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望岳》是一首五言律诗,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 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 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 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观沧海》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 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语文S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21.古诗五首 (共32张PPT)

语文S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21.古诗五首 (共32张PPT)

新课·讲解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
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 “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 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 《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 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 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 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 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 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 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远 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 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 忧了。
新课·讲解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 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 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 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 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 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 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整体·感知
题破山寺后禅院
•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新课·讲解
• 清晨我步入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 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 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明 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 觉得心境的空灵。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 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 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 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 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 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古诗五首》课件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古诗五首》课件 语文版

(三)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5.这首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______;从写景的虚实看,这首诗三~ 八句写______,九~十二句写______;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要做好它,必须从诗的意境入手解题。 答案:观 实 虚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 12.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 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表现了 出来。
17.“杨花”与“烟花”都与杨柳有关,“杨花”能唤起读者对王昌龄 _________________的联想;“烟花”能表现扬州阳春三月的 __________________情景。 答案:漂泊远方(或“漂泊不定”“漂泊流离”“漂泊” “不幸遭遇”“被贬”等) 繁花似锦(或“春色迷人” “春光烂漫”“柳絮弥漫”“烟雾迷蒙”等)。
一、直接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 随风直到夜郎西。 2.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 4.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若出其中;____________,若出其里。 答案:1.我寄愁心与明月 2.自缘身在最高层 3.曲径通幽处 4.阴阳割昏晓 5.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诗五首》课件2语文版

(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诗五首》课件2语文版
往的又是幽深(yōushēn)的后院, 禅房则坐落在花丛树林的深处,
这是何等的幽深(yōushēn)静谧的 环
境。诗人惊叹、陶醉、艳羡之情
第十七页,共39页。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rénxīn)
解析:青山映着朝阳的色彩, 使鸟儿欢跃不已,放声歌唱。 幽谷(yōugǔ)清潭令人摈弃了 尘世的喧嚣和世俗杂念。诗人 以动写静,以鸟儿衬托山谷的 幽静,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鸟 儿人的情感。抒写自己的内心
第四页,共39页。
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 风直到夜郎西。”一去久别, 论朋友情意本当相送,无奈相 隔千山万水,无以为力,只好 相托高悬穹宇(qiónɡ yǔ)的明 月伴送,一直送你到被贬谪之 地。一时间分不出谁是李白谁
第五页,共39页。
赏析:第一句以起兴开篇,点明时 令,融情入景;第二句叙事,用跋 涉五溪简述路途的遥远与艰辛;第 三四句运用拟人手法,直抒胸臆, 要把自己(zìjǐ)的“愁心”寄给明月, 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友人 奔主赴题远:这方首。诗写在暮春时节闻听
古诗(gǔshī)
第一页,共39页。
【作者简介 - 李白】 李白(701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 士。李白与杜甫合称李杜 (小李杜则是李商隐、杜 牧)。中国唐朝诗人,有 “诗仙”、“诗侠”、 “酒仙(jiǔ xiān)”、 “谪仙人”等称呼,公认 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 浪漫主义诗人。其作品天
东汉末年,军阀逐鹿中原之时,辽西一带的乌桓强 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严重边患。建安十 年(205),曹操打败了袁绍,袁绍死,其子袁谭、袁 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多次入塞为害。曹操于建安十 二年夏率师北征。九月,胜利回师(huíshī),途经碣 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 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六单元诗五首 (2)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六单元诗五首 (2)

七律 七绝
酬答友人 友人握别
பைடு நூலகம்
豪放 沉舟侧畔千帆过, 乐观 病树前头万木春。
难舍 数声风笛离亭晚, 哀婉 君向潇湘我向秦。
《夜雨寄北》 李商隐 七绝
思念友人
深情 何当共剪西窗烛, 期盼 却话巴山夜雨时。
春天里的
杨花愁杀渡江人。
柳絮乱飞,愁坏了渡江的游人。
离别
杨花:飘飞的柳絮。“愁杀”二字,将友 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了极至。
依依惜别的 深情
数声风笛离亭晚,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鸣。
几声风笛,带着凄清怨慕,飘入离亭宴上正要 分别的友人耳中,更是显出千钧愁情。
君向潇湘我向秦。
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我
意境:
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 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 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 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 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夜雨寄北

淮上与友人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却何巴君 话当山问 巴共夜归 山剪雨期 夜西涨未 雨窗秋有 时烛池期 。,。,
何当共剪西窗烛,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
却话巴山夜雨时。 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 思念亲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 融入涨满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 愁思之绵绵深重。
鹧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古诗五首》兴八首阅读语文版

(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古诗五首》兴八首阅读语文版

(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古诗五首》兴八首阅读语文版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其二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其三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其四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其五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其六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其七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其八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五首》ppt课件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五首》ppt课件

创设了一个与亲人团聚的欢乐情景,表 达了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心情。
2019/5/12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http://www. 友情提供
这两首诗歌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杂诗》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感情。
《夜雨寄北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 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2019/5/12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http://www. 友情提供
个人整理,仅供交流学习!
、“巴山夜雨涨秋池”既写回归的( 艰难)
又渲染了( 愁绪之多 ) 此句中的“涨” 改为“满”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涨”字富有动态,既写出了巴
山山水注入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了
诗人的愁思之绵绵。 2019/5/12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http://www.
友情提供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创设了一个怎样的情境?从中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上)单元
2019/5/12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http://www. 友情提供
2019/5/12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http://www. 友情提供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离家人向来客询问家中的情况,表达 了浓郁的思乡之情。
《杂诗》在语言风格和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语言风格:质朴清新,口语入诗,平 淡而隽永。
句式运用:问句结尾,可见诗人对亲人
的强烈思念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2019/5/12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http://www.
友情提供
、《夜雨寄北》一诗中,哪是现实,哪 企盼、希望?
、“未有期”反应了诗怎样的情绪 ? 对不得归的无奈和愁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若出其中
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示例: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 星辰的壮观景象,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
魄,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不到有效地传承和发扬,青少 年的成长就缺少营养丰富的文化食粮,中华民族的
文化基因就会有所缺失。
在说话或写作中要恰当的引用诗文名句,使“传统文化伴我成 长”主题征文活动,这对同学们学习传统文化会有 促进作用,您看行吗?
表明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决心。 蕴含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 切,傲视群雄的生活哲理。
雨前花蕊初现、雨后花落春残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致。
“疑”是“怀疑”之意,诗人望着“纷纷过墙去” 的蜂蝶而产生奇妙的联想:春色真的“有脚”,跑 到邻家去了。“疑”字极有分寸地表达出诗人希望 春色没有远去的惜春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