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犯罪问题调查研究

合集下载

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高墙内春秋几度,墙外可盼,泪水染白发。

跌入激流,几番沉浮,不能自拔,狂风暴雨,摧折了未放的花。

高墙内春风吹拂,墙外可见,枯枝发新芽。

——歌曲《心声》这是一首颇让人震撼的表达少年犯心声的歌曲,其中表现的对高墙生涯的无奈和对新生的渴望令人痛惜和动容。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些原本不识愁滋味的花季少年身陷囹圄,赔上青春和前程?直击未成年人犯罪文/浙江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德育高级讲师徐文鹤本刊记者何彩琰令人震惊的犯罪现场2006年2月20日,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警方通报了一起已侦破的杀人碎尸案:该区一名17岁少女被杀害并遭碎尸。

很快,警方侦破并抓获了5名犯罪嫌疑人。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这5名犯罪嫌疑人年龄均在18岁左右,其中一人还是在校学生。

据犯罪嫌疑人阿洁交代,她认为被害人阿红在背地里讲她的坏话,并对此一直怀恨在心,曾对其实施报复未果。

2006年2月17日晚,阿洁伙同其他4名犯罪嫌疑人,将被害人阿红约到钱塘江边,对其实施殴打并推入钱塘江中,欲至阿红于死地而未遂。

事后,因害怕阿红报警,阿洁等人又将阿红强行带到犯罪嫌疑人小华家中,将阿红掐死。

为毁尸灭迹,5名犯罪嫌疑人将阿红的尸体肢解后,分别抛于钱塘江和蜀山街道的一处垃圾堆中。

一起命案,毁了6个孩子,也撕裂了6个家庭。

在这起性质恶劣的杀人碎尸案中,5名犯罪嫌疑人中年龄最小的不到16周岁,最大的也不到19周岁,而最初挑起事端的嫌疑人阿洁在半个多月前刚刚年满18周岁。

都是处于花季中的少男少女,十几岁的孩子为什么会杀人?是什么造就了这些冷血少年?据了解,五名犯罪嫌疑人中,挑起事端的阿洁成长于单亲家庭,高二辍学后待业在家;小华,1988年出生,萧山某技校辍学后待业在家;小强,1987年出生,初中毕业,在某驾校学了一年后辍学,在小华家的小吃店做厨师,和小华是恋人关系;小静,1990年出生,父母离异,初中直辍学;小玲目前是高三学生。

案发当天,小华父亲在一楼做家务,听到楼上有大响动,也看到了几个孩子匆忙进出,但误以为孩子们在搬家,一直到民警找上门来,才掩面痛哭。

犯罪率调查报告

犯罪率调查报告

犯罪率调查报告近年来,社会上犯罪现象屡见不鲜,给社会治安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分析犯罪情况,本报告对犯罪率进行了调查研究。

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犯罪率整体趋势首先,我们对近五年来的犯罪率进行了统计和比较。

结果显示,犯罪率在过去五年中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尤其是在城市地区,犯罪率增长更为明显,主要集中在盗窃、抢劫和诈骗等领域。

而在农村地区,虽然整体犯罪率相对较低,但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主要是因为流动人口的增加和社会治安防范措施不足所致。

二、犯罪类型分析其次,我们对不同类型的犯罪进行了分类和分析。

在城市地区,盗窃和抢劫是犯罪类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电子产品和现金的盗窃案件屡有发生。

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网络诈骗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给广大群众的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在农村地区,家庭纠纷和打架斗殴是比较常见的犯罪类型,矛盾由于土地问题和资源分配不均等原因而逐渐加剧,需要引起重视和解决。

三、犯罪原因分析最后,我们对犯罪的根源进行了深入剖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犯罪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压力、道德沦丧和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一些人群面临着就业压力和生活困境,导致了心理上的波动和行为上的偏差,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同时,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观念的淡化和文化价值的滑坡也为犯罪的发生提供了温床,需要加强道德教育和文化建设,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犯罪率调查报告显示,犯罪问题已成为社会治安稳定的一大难题,在维护社会和谐和法治秩序方面亟需更多的力量和措施。

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加强预防和打击犯罪,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和有序的社会环境,造福全体人民。

愿本报告对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有所启发和借鉴,为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和人民幸福指数贡献力量。

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精选多篇)第一篇: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工作情况调研报告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工作情况调研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于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2022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并于2022年6月1日正式施行。

该法在**区的实施情况如何?从我区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工作情况可见一斑,为此,笔者就该项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区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工作情况(一)刑事案件。

我区未成年人案件主要为刑事案件。

在案件审理中,法院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以保护为立足点,教育为着力点,切实维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一是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二是对符合缓刑适用条件的未成年人,均适用缓刑;三是开庭审理时未满十八周岁且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为其指定辩护人;四是通知法定代理人参加诉讼;五是一律不公开开庭审理;六是对被害人为未成年人的,从重处罚被告人;七是坚持当庭法制教育,使未成年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八是认真总结审理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和相关部门、单位沟通,共同做工作。

(二)民事案件。

近年的民事案件中,涉及未成年人的主要为婚姻家庭类案件、继承案件及侵权案件。

离婚、监护等案件中,涉及未成年子女抚养问题的,以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听取有表达意愿、表达能力的未成年子女的意见,根据双方具体情况来处理;继承案件中,注重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和受遗赠权,保障独立的财产权;抚养费纠纷案件中,及时处理、及时结案,保障未成年人的正常生活;侵权案件中,如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等案件,在尽快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情况下,及时主持调解,督促责任人尽快赔偿被害人,让受害人能及时得到救助。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与预防措施研究毕业论文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与预防措施研究毕业论文

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位研究生)题目: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原因与预防措施研究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Master,s Dissertation(Master,s Degree)Title:Research on Shenmu county juvenile crime cause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Author: Wanxia LiuSubject:The Research of Marxism in theChinese ContentTutor: Minfang FanMarch,2014摘要文章以神木县近几年未成年人犯罪情况为研究容,从未成年人犯罪性别、年龄、文化水平、职业身份、犯罪类型、犯罪组织结构、犯罪空间地域八方面系统分析了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认为导致当前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因素的不良影响、学校、家庭方面的因素与自身原因,提出七条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对策建议:(一)真正发挥政府领导作用,建立健全预防工作体系(二)增强少年司法政策与其执行力度(三)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预防对策(四)加强家庭预防重要功能的发挥(五)积极发挥学校职责(六)抓住要害,要做好重点未成年人群体的犯罪预防工作(七)积极探索和推广心理矫治方法。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 现状, 趋势, 原因, 预防对策AbstractThe Shenmu county in recent years, the juvenile crime as theresearch object, from the crime of gender, age, culture degree,identity crime of occupation, crime types, organized crime, crimeof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analysis of the eight currentsituation and trend of the minor crime problems in Shenmu county.That led to the current Shenmu county juvenile crime is the maincause of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ocial factors, school factors,family factors and self factors, put forward seven countermeasuresin Shenmu county juvenile crime prevention: (a) and the governmentplays a leading role,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preventionsystem (two) to strengthen the juvenile the judicial policy and itsenforcement (three) improvement of the juvenile criminal socialprevention strategies (four) play a vital role in family prevention(five) play school duties (six) to seize the key, and do focusgroups of juvenile crime prevention work (seven) and exploring thepsychological treatment methods.Keyword: Minor crime, the present situation,thetrend,causes and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t目录一、绪论(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二)文献综述 (2)(三)研究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应当理清的几个概念 (5)(四)研究方法 (6)(五)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8)二、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与趋势 (9)(一)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现状 (15)(二)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与趋势 (17)三、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18)(一)社会因素的负面影响 (20)(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22)(三)家庭方面的原因 (23)(四)个人因素分析 (24)四、国外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经验 (26)(一)美国的经验 (27)(二)英国的经验 (28)(三)德国的经验 (29)(四)其他国家的经验 (31)(五)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域外经验值得借鉴 (31)五、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对策 (32)(一)建立健全预防工作体系,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32)(二)完善少年法律制度,强化其执行效果 (33)(三)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预防策略 (33)(四)发挥好家庭预防的重要功能 (34)(五)发挥学校职责 (35)(六)切实做好重点群体未成年人的犯罪预防工作 (36)(七)探索与推广心里矫治方法 (37)六、结语 (38)参考文献 (39)注释 (42)致 (43)第1章绪论2008年8月的一天晚上,市神木县城区一网吧,一学生模样的青少年,正一脸慌的拆卸着某台电脑的电板,而在他旁边已经放着几一样型号的电板,此时一位中年人从网吧里间走了出来,对青少年进行了阻止,而青少年却突然拿起手中的工具刀,冲上去对着中年人连捅数十下,直到中年人倒在血泊中。

青少年犯罪分析及预防策略探索

青少年犯罪分析及预防策略探索

青少年犯罪分析及预防策略探索[摘要]针对目前青少年法律意识及法制教育现状,文章从根本上剖析原因,尝试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良策,从而引导青少年健康全面成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定的社会基础。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预防策略;教育方法一、青少年法律意识及法制教育现状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普遍施行,人们生育观念的逐步转变,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

而孩子作为家长眼里唯一的希望,受到了高度的呵护。

同时,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加上教育功利化的驱动,学校较少关注青少年的健康全面发展。

二、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通过对青少年犯罪调查研究和对青少年心理的分析,造成青少年犯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家庭方面的原因1.父母的溺爱在当前“四二一”型家庭的大背景下,很多家长对孩子给予了过高的期望。

在高度的呵护和关照下,他们逐渐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傲慢性格,在为人处事方面极差,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容易激情犯罪。

2.家庭不和睦由于各种方面的原因,有部分家庭不能和睦相处,不能给孩子关照和温暖,造成孩子愤世嫉俗的心理。

认为这个世界很冰冷,遇到什么事情就想通过暴力来征服,从而形成了孤僻、封闭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3.家庭不完整正如在2011年8月英国伦敦发生的骚乱中,参与者有很多是未成年的孩子。

而通过调查发现,参与骚乱的孩子中大多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

原因是1960年,发达国家经历了一场追求性解放、宣扬自由的思想革命,突破了家庭伦理准则,这样就出现了许多单亲孩子,得不到全面的呵护与教导,形成了我行我素的个人主义观,这些孩子们更容易被黑道帮派式所影响。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1.人文教育不足在当今教育模式下,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都忙于应试课程的传授,关注学生升学率的提高,而很少提及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致使很多学生素养很低,不知如何为人处事,善恶不分,进而导致破坏伦理道德,到最后的违法犯罪。

2.法制教育欠缺我国义务教育未将法学素质教育纳入必修课,很多学校领导和老师忽视了学生在法学方面的教育,使青少年的成长很不全面,不懂得什么是法律,也不懂得法律是我们大家生活所必须遵守的社会规则,更不知道违反了此规则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青少年法律案件分析报告(3篇)

青少年法律案件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然而,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报告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青少年法律案件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揭示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措施,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二、案件概况(以下数据仅供参考,具体数据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1. 案件数量: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占总犯罪案件的比例逐年提高。

2. 案件类型:主要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强奸、聚众斗殴等。

3. 案件特点:作案手段狡猾、暴力倾向明显、团伙作案现象增多。

三、案件分析(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1. 年龄特点:青少年犯罪主要集中在14-18岁年龄段。

2. 性别特点:男性青少年犯罪比例高于女性。

3. 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青少年犯罪比例较高。

4. 家庭背景: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等青少年犯罪比例较高。

5. 心理特点:青少年心理发展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冲动、自私、缺乏责任感。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1. 家庭教育:部分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忽视了对孩子的关爱和引导,导致孩子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 学校教育:部分学校教育存在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和法制观念的培养。

3. 社会环境: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网络游戏、影视作品等,容易使青少年产生模仿心理。

4. 网络因素: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四、预防措施(一)家庭教育1. 加强亲子沟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2.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 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防止孩子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1. 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

2.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三)社会环境1. 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

2. 加强对影视作品、网络游戏等内容的审查,防止不良信息传播。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优秀范文五篇)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优秀范文五篇)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犯罪行为却有增无减,并出现了新的特征和趋势。

这些违法行为不仅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而且阻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且尽快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当前我们司法工作者的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本文试通过对滨江法院近年来审理的25周岁以下青少年犯罪案件的调查,分析探究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一些预防违法犯罪的对策。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及特点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是一个仅有19万人口的高新技术开发区,2002年审结刑事案件78件93人,其中青少年犯罪37件47 人,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年犯罪人数的50 %;2003年审结87件116人,其中青少年犯罪41件63人,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年犯罪人数的54 %;2004年审结 110件178 人,其中青少年犯罪案件53件76人,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年犯罪人数的43 %; 2005年审结136 件203人,其中青少年犯罪案件63件84人,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年犯罪人数的41 %。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青少年犯罪无论是在案件数量上还是在犯罪人数上,在整个刑事案件中的比例都相当大,几乎占了一半。

如何有效控制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要针对性的开展防治青少年犯罪,必须全面了解和正确把握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根据调查分析,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新特点:(一)从犯罪性质看,犯罪类型增多,以侵犯财产犯罪为主。

从被判处的270名青少年罪犯来看,初中学历147名,占54%;小学及文盲77名,占29%;高中毕业43名,占16%;大专及以上学历仅3名,占1%。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有效防治青少年犯罪必须从控制和消除引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入手。

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很多,既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也有家庭和社会的因素。

青少年犯罪趋势探析

青少年犯罪趋势探析

1青 少 年 犯 罪 动 机 单 纯 , . 多是 为 了 追 求 物 质 享 受 和 精 神 刺 激 。 当前 社 会 上
罪 。 校 是 传 授 知 识 培 养 人 才 的 场所 , 学 为 国 家建 设 输 送 了 大 批 人 才 。 但 同 时 也 出 现 了学 校 片面 追 求 升 学 率 . 只为 了“ 出 多 人 才 . 出 人 才 ” 忽 视 了学 生 的 全 面 发 快 ,
书报 刊 、 像 制 品 、 化 娱 乐 等 大 量 的 封 音 文
动 中 . 大 妄 为 、 计 后 果 , 罪 的方 式 胆 不 犯 和手 段 趋 于成 人 化 、 能化 。 少 年 在 一 智 青 些 暴 力 电视 的影 响 下 . 案 手 段 残 暴 , 作 持 刀 伤 人 , 劫 、 架 等案 件 在 社会 上 时 有 抢 绑
理 和 社 会 道 德 规 范 的教 育 不 够 ;二是 法
制 教 育 缺 乏 , 少 对 学 生 上 法 制 课 , 少 很 很
为 了追 求 物 质 享 受 , 找 精 神 刺 激 , 换 寻 变 手法 向侵 犯财 产方 面转 化 ,这 是 当前 犯 罪 的 一个 显 著 特 点 。
2 以侵 犯 他 人 财 产 为 主 要 目标 。 近 .
少年 的毒 害最 大 。 4 .学校 教 育 不 当 导 致 了青 少年 犯

青 少 年 犯 罪 的 发 展 趋 势
在 市 场 经 济 发 达 的今 天 .人 们 越 来 越 重 视 经 济 效 益 , 松 了思 想 建 设 。 别 放 特
是 对 青 少 年 思 想 道 德 教 育 缺 乏研 究 和 引
发 生 ,一 些 青 少 年 案 件 的犯 罪 手 段之 残 忍, 令人 发指 。 二 、 少 年犯 罪 的原 因 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犯罪问题调查研究
中学生犯罪问题调查研究
中学生犯罪问题调查研究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可
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而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更因身
体发育不成熟,心理不稳定,可塑性强等因素,导致犯罪问题多发、易发,因此中学生
犯罪问题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一、当前中学生犯罪问题的形势及主要特点
(一)中学生犯罪问题的形势
1.暴力化倾向进一步加强
犯罪的暴力化倾向是论及中学生犯罪时经常提及的特征之一,现阶段暴力化的犯罪
手段,已经成为中学生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应对被害人反抗和克服犯罪障碍的惯常性客观
表现,其犯罪的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均因此增大。

2抢劫等侵财性犯罪比例大幅增长
就犯罪类型而言,20xx年至20xx年度中学生犯罪主要集中于四种类型:居首位的
是抢劫,其比例高达51.6%;其次是盗窃,占24.8%;居第三位的是故意伤害,占9.65%;
寻衅滋事犯罪居第四位,占6.17%。在近几年的办案实践中,抢劫、盗窃等侵财性犯罪
案件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财物已成为诱导中学生犯罪的主要因素。

3.犯罪低龄化趋势加剧
中学生犯罪的低龄化趋势继续发展,是我国中学生犯罪形势严峻的另一重要表现形
式。作为规律性认识,更低龄化的人群步入违法犯罪之途,意味着社会中的未成年惯犯
和累犯也会相应增加。根据未成年刑事犯罪数据统计,自20xx年至今,14-15岁中学生
犯罪人数逐年增加。具有多次实施犯罪的经历,不仅会使其获得切身的犯罪经验和掌握
相应的犯罪技能,而且会巩固或强化其主观恶性与犯罪心理,使其在价值认同上更易形
成自我的犯罪化合理辩解,在行为倾向形成上更易对犯罪“习以为常”,而这正是其反
社会人身危险大大增强的集中表现,这不得不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二)中学生犯罪问题的主要特点
1.犯罪性质多为侵犯财产的“两抢一盗”案件,在手段上暴力性犯罪较为严重。
根据20xx年至20xx年我院起诉的中学生犯罪案件的相关数据,抢劫、抢夺和盗窃
案件共145件203人,约占中学生犯罪案件的76.4%。而在这些犯罪中,暴力性质的抢
劫犯罪就占了51.6%。此外,采用暴力手段实施的其他犯罪也较为严重,例如寻衅滋事、
聚众斗殴、故意伤害共39件54人,犯罪后果严重的案件时有发生。

2.结伙犯罪呈增长势头。
结伙犯罪呈增长势头,这是近年来中学生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由于中学生缺乏足
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
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更有甚者则是讲哥们义气、拉帮结伙,惹事生非。

3.特殊家庭的中学生子女犯罪居多数
在中学生犯罪问题的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当中占有很大比重的中学生则是出于特
殊家庭,其家庭特殊性主要分为:一时残缺型家庭(父母离异、死亡或者因犯罪被判刑),
二是贫困家庭(因被迫退学、辍学而过早的走向社会),三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其家
庭的特殊性致使部分中学生过早的接触一些社会负面影响,走上了犯罪道路。

二、当前中学生犯罪案件办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只有认清面临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各项活动,
检察机关所参与的管理活动才能有效。当前中学生犯罪案件办理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
个问题:

(一)中学生保护工作未形成一体化机制。
目前,中学生犯罪案件的检察工作仍局限在普通刑事审查的框架范围内。审前羁押
优待、非刑罚化、非监禁刑化、社区矫正帮教等执法标准不统一,“可捕可不捕”、“可
诉可不诉”的界限法律规定不够明晰; 中学生“人格调查”责任机关不明确; 如何运
用量刑建议制约法院的自由裁量权也缺少刚性的规定。导致实践中中学生检察工作与普
通刑事检察工作制度区别不明显。

(二)中学生犯罪不断呈现出新动向和社会中的新矛盾,挑战社会管理机制创新速度
和成效。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中学生犯罪也不断呈现出新动向。如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且
农村籍中学生犯罪占较高比例,共同犯罪现象比较普遍,中学生实施犯罪的暴力化恶性
化程度加剧,大多数因法律意识淡薄一时冲动而犯罪,犯罪折射出一部分中学生具有严
重的心理和人格缺陷等等,很大程度中学生犯罪只是外在的表象,其背后有很多社会矛
盾在起作用。政府机关及社会各界虽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探索并实施了很多有效的社
会管理措施,但是中学生犯罪居高不下的现象依然是难以短期解决,如流动人口子女家
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的缺位等等,这都将给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工作带来考验。

三、关于中学生犯罪问题的几点认识
面对较为严峻的中学生犯罪形势,我们不应仅局限
于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校的法制教育必须长期化、制度化,
还应在办理中学生犯罪案件的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认真办理好中
学生刑事犯罪案件,更要探索或完善新机制、新做法,切实推进管理思路、方法的改进,
以更好地消除中学生犯罪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化解社会矛盾,同时挽救失足少年。
(一)构建并完善捕诉防一体化工作机制。 检察机关应认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
政策,全面推行中学生犯罪案件捕诉防一体化工作机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青少年保护、
维权和预防工作,结合检察职能加强对涉罪中学生的帮教管理。 一是要专人负责,
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办理中学生刑事案件,办案检察官自受理案件时起,全程负责案件
的审批批捕、审查起诉、出庭公诉及诉讼监督、预防再犯等工作,并将法制教育、道德
教育贯穿于整个诉讼过程。 二是加强侦查引导,即在审查批捕阶段,引导侦查机
关办理中学生犯罪案件时,既要调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同时要调查中学生的犯罪原
因,对于教唆、引诱、胁迫中学生犯罪的行为,依法立案监督或追捕。 三是注重
调查,在审查起诉阶段,要注重调查中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罪前表现、悔罪态
度,从而对其进行人身危险性评估;并了解中学生所处的家庭、学校及被害人方面的意
见,本着教育挽救的原则对涉罪中学生作出合理的处理意见。 四是做好个案预防,
针对有再犯危险的中学生,建立帮教档案,做到一人一档,有案必防。可以采用个别帮
教和社会帮教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中学生所在的家庭、社区、学校共同参与帮教。
(二)实行刑事污点限制公开制度及犯罪前科消灭制度。 刑事污点限制公开制度,
是指检察机关在认定中学生犯罪情节轻微、作出相对不起诉处理后,相关法律文书可以
不进入人事档案,并有条件地封存于司法机关,非经批准不得对外披露。在作出是否封
存的决定之前,检察机关委托专业人员组成考察小组对涉案中学生进行考察,并设立一
定的考验期限,根据中学生的在考验期内的表现,作出是否限制公开刑事污点的决定。
同时要建立规范的刑事污点限制公开的程序、考察程序、监督程序,并加强与相关责任
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对刑事污点限制公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为涉罪中学生的复学、
就业创造有利条件,从而使其尽快回归社会。 中学生犯罪前科消灭制度,是指曾
经受过有罪宣告或者被判处刑罚的中学生具备法定条件时,由法定机关消除其有罪宣告
或者处刑记录的制度。前科记录很容易造成中学生的自卑和自暴自弃,在家庭成为父母
或其他家庭成员的顾虑和负担,在学校被教师和同学歧视,在社会上受到就业限制,最
终使犯罪的中学生挡在回归社会的大门之外。犯罪前科消灭制度应从法律上确立相应的
条件和程序,适用于一般犯罪的中学生,对恶性犯罪案件(如故意杀人、绑架、重伤、
抢劫、强奸等)的中学生则不适用。涉罪中学生的前科消灭由法院裁判确认,档案消除
的时机应选在未成年犯刑罚执行完毕后,在刑罚未执行完毕前,所有未成年犯的档案一
律全部封存,不允许任何人查阅和外泄。检察机关应发挥积极的监督作用,对法院前科
消灭决定的监督作为审判监督的重要内容。对已作出的裁决和前科消灭结果等情况持异
议的,有提出异议和申请复议的权力。 (三)建立涉罪中学生的社会观护制度。
涉罪中学生社会观护是指通过专门的组织和机构,对因犯罪进入刑事诉讼程序的中学生
进行感化、教育、观察、辅导的运作机制。社会观护制度是对传统的帮教形式的一种改
革和提升,可以有效降低涉罪中学生的审前羁押率,减少因羁押导致的交叉感染,防止
中学生重新犯罪。检察机关可以联合法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团委、妇联等单
位或机构,为涉罪中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帮教方案,采取文化教育、技能培训、参加公益
劳动等方式,积极促使其悔过自新,预防中学生再次犯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