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抗战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战争战争战略与战术模式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战争战争战略与战术模式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略与战术模式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发生在1937年至1945年期间,是中国军民共同抵抗日本侵略的艰苦斗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独特的战略与战术模式,为最终战胜日本军国主义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游击战与正规战相结合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由于装备和指挥体制的不足,无法与日本侵略军进行正面决战。
因此,中国军队采取了游击战的方式,利用地形复杂、广大的中国国土,展开游击战,对日本军队进行持久耗战。
游击战的灵活性使得中国军队能够有效地规避日本军队的优势兵力和火力,给日本军队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然而,单纯的游击战无法最终战胜日本侵略军。
中国军队意识到这一点后,逐渐采取正规战的方式,组建了一支相对有序的正规军。
这些正规军不仅拥有一定的火力和装备,还接受了现代化的训练。
正规战的方式使得中国军队能够在一些较为有利的地方,与日本侵略军进行正面决战。
二、人民战争与全民抗战中国军民形成了一种全民抗战的氛围,战胜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军国主义日本侵略军。
全国各个地方的居民,不论男女老少,都参与到抗战中来。
各地的农民、工人、学生、知识分子等群体纷纷投身到抗日战争中,发挥出自己的力量。
在这场战争中,整个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团结一心的氛围。
中国军队把人民战争的理念贯彻到战术层面。
战时,中国军队以人民为重点,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人民的广泛支持。
人民也积极参与到战争中,提供了各种资源和情报支持,为中国军队的作战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三、抗战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为了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发起了抗战统一战线,组织全国各个抗日力量的团结合作。
中国共产党在这场战争中利用其组织能力和群众基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抗战统一战线的建立使得各个抗日力量能够共同行动,形成强大合力。
国共两党、各抗日武装、爱国民主人士等共同参与,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抗日力量。
抗日战 争中的社会动员有哪些

抗日战争中的社会动员有哪些《抗日战争中的社会动员有哪些》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抵抗外敌入侵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社会动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动员是指通过广泛的宣传、组织和教育等手段,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战争中来,为取得战争的胜利提供人力、物力和精神支持。
在抗日战争中,政治动员是首要的。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抗日主张,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通过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和主张,使广大民众认识到抗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抗日斗志。
党组织和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的领导和组织作用。
在根据地,实行民主政治,让民众参与到政治决策中来,提高了民众的政治觉悟和参与意识。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政治教育,如举办培训班、组织学习小组等,使民众了解抗日形势和任务,增强了对抗日战争的信心。
经济动员也是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方面。
战争需要大量的物资和资金支持,因此,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广泛的经济动员。
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力发展。
广大农民积极响应号召,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为前线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保障。
同时,开展劳动竞赛,鼓励农民创新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
工业生产也进行了调整和动员。
一些民用工厂转为军工生产,生产枪支弹药、被服等军需物资。
各地还组织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生产各种军需用品和民用生活用品。
为了筹集战争经费,开展了募捐活动,广大民众踊跃捐款捐物。
同时,政府发行了抗战公债,动员民众购买,为战争提供资金支持。
军事动员在抗日战争中具有关键意义。
大量青壮年踊跃参军,奔赴抗日前线。
各地设立了征兵机构,进行广泛的征兵宣传和动员。
除了正规军,还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武装力量,如游击队、民兵等。
他们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给日军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对军队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和教育,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加强了军事装备的研发和生产,提高了军队的装备水平。
文化动员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争动员与人民支持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争动员与人民支持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是中华民族为捍卫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进行的斗争,也是亚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的重要一战。
战争的动员和人民的支持是战争胜利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争动员和人民的支持。
一、战争动员为了有效地进行战争,中国政府在战争爆发后迅速展开全面动员。
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强制征兵、兵员调动和军需物资征集等战争动员措施。
首先,政府通过颁布征兵法,实施全面征兵制度,发动了广大人民参军抗战。
接着,政府对士兵进行组织和训练,提高其战斗力和忠诚度。
同时,政府还通过调动兵员和军队,增加了军事力量,以应对侵略者。
此外,政府还实施了军需物资征集政策,为前线提供足够的军火和生活物资,以保证战争进行的需要。
在战争动员中,中国政府积极开展了宣传和动员工作,鼓励人民参与战争。
政府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宣传抗战的重要性和愿景,并号召人民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此外,政府还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款捐物,参与战争动员,为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
二、人民的支持中国抗日战争中,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支持抗战。
在战争动员的呼吁下,人民自发组成抗日义勇军,为抗击日本军队做出了重要贡献。
许多城市的群众自发组织了爱国运动,参与到战争中。
人民还用各种方式支持战争,捐款捐物、劳工参军、报国学习等等,彰显了全民抗战的氛围。
此外,在战争中,许多家庭因失去亲人而含泪支持,将亲人的梦想寄托在胜利的希望上。
人民支持战争的力量,不仅体现在战争动员上,还表现在战线后方的各个方面。
人民为了支持战争,主动抵制日货,拒绝与日本人合作,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
他们积极投入到战争经济建设中,保证物资供应和经济发展,为战争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人民还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抗战,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团结,动员更多的人参加战争。
三、战争动员与人民支持的意义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争动员和人民的支持对于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抗战胜利7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十大精神武器

抗战胜利7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十大精神武器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了全民抗战,提出抗战的战略思想,倡导和捍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人民战争,推动和主导全民抗战的战局演进,成为东方主战场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组织和运用威力巨大的思想武器、文化武器、精神武器,展示了我党强大的政治优势和战斗力量。
①光辉的著作以毛泽东《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为代表的光辉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思想。
《论持久战》是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科学分析了抗日战争“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四个基本特点,深刻指出这场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有力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坚信“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
《论持久战》发表后,周恩来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
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战的战略指导思想。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发表于1938年5月,堪称《论持久战》的姊妹篇,强调持久战中的游击战不只是战术问题,还有它特殊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全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纲领,有力地指导和促进了抗日游击战争广泛而迅猛的发展。
此外,还有毛泽东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以及毛泽东在延安抗大和陕北公学的讲课、讲演、报告等;周恩来的《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论统一战线》;朱德的《论抗日游击战争》《八路军半年抗战的经验与教训》;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领导人的著作,为取得全民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南。
②战斗的媒体1937年1月,新华通讯社在延安正式成立,其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红中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最早的新闻通讯社。
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中国人民的团结与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中国人民的团结与斗争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中国人民的团结与斗争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所进行的一场伟大斗争。
这场战争是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领导的全民族统一战线所组织和进行的,在困难险阻中,中国人民紧密团结,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人民团结与斗争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作用。
一、思想统一的团结中国人民的思想统一是抗战胜利的关键之一。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民族统一战线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使人民的思想得到了统一。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团结抗战,团结进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成为了亿万中国人民心中的信条。
这种思想统一的团结,不仅在政治上统一了全国人民的行动,而且激发了人民的斗志和士气,使他们坚定地投身到抗战事业中去。
二、全面动员的斗争中国人民的全面动员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障。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通过全面动员,将各族群众和各个领域的力量都动员起来,形成了抗战的总力量。
不管是军队还是民众,都在战争的大背景下,团结一致地为抵抗日本侵略势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各地发动群众抵制日货、募捐军饷、自发报名参军等行动,充分表达了百姓对抗战的支持和拥护。
全面动员的斗争,使中国人民的战斗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艰苦奋斗的斗争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在长达八年的抗战岁月中,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次的残酷战斗和磨砺,面对着敌人的屠杀与摧残,他们没有退缩,坚定地选择了与日寇进行殊死搏斗。
无论是长征途中的困难艰苦,还是抗战前线的顽强抵抗,中国人民始终保持着顽强的斗志。
在艰苦奋斗中,中国人民体现出的顽强意志和坚定信念,成为了战胜强大日寇的重要力量,为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全民抗战的斗争中国人民的全民抗战是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为了保卫家园和民族利益,中国人民不论年龄、性别、地位的不同,齐心协力,投身到抗战事业中。
全国抗战的起点:中国局部抗战的背景与意义

全国抗战的起点:中国局部抗战的背景与意义1919年,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抗议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声音。
1927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抗日战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然而,在中国的军阀混战和政治动荡中,中国的经济破产,社会动荡,弱国无助,这使得日本入侵中国的计划更加顺利。
1931年,东北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
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侵略中国的正式开始。
这个时期,中国境内屡屡爆发小规模的武装反抗,这些小规模的抵抗虽然不能挽回全局,但是对中国的长期抗战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地方抗战一开始相对比较分散,同样的,他们也是民众的自发抵抗,表现为各家的孤立行动,这显然是一种不够主动的反抗方式。
于是,后来的地方抗战,逐渐发展为各地有组织的抗日力量,这些小的力量在全局上的发挥虽然微小,但是他们的独立斗争为全国抗战的形成扫清了阻碍。
地方抗战,虽然规模较小,但是他们的抗战行为,让人们认识到了抗战的必要性。
小规模的抵抗行动,不断冲击着日本侵略的神秘面纱,露出了他们的真正面貌:打压中国,剥夺中国人的尊严和自由。
这些抵抗行动由于发生在当地,受到了很多当地的民众支持,民众的参与也使得这些反抗更有力。
地方抗战的背后,是民族危机深重所带来的长久的堆积,而这股力量,促进着全国大范围的抗战,在民族危机的重创下,挖掘着中国人民一脉相承的抗日意志。
地方抗战的形成,想必有人会认为是无序的,但是这正正暴露出了当时的政局,政治动荡,外来侵略,这一切的削弱使得中国社会的基础力量处于脆弱状态。
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抗战给予了中国人民足够的民族信仰,即使是在残忍的战争中,他们也没有丧失战斗的信仰。
地方抗战,还表现为中国民众对主权的重视,对自由的执着。
许多地方的敌后农村,一旦被日军搜刮一空,那些老百姓将在乞讨中互相扶助,他们尊重国家,也尊重民族的尊严。
这些平凡人的自发斗争,使得全国的士兵和工人组织,也开始在和民众接触中更加积极地参与抗战,全民抗战的声音越来越高。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定稿)详解

朝上游看去,尸山接连不断,似 乎可以想象,那接连不断的“山”是 看不到边的。
据统计,日军的疯狂屠城,全 市有三分之一房屋被烧毁,大街 小巷尸骨纵横,瓦砾成堆,被杀害 的中国军民达30万人,六朝古都, 繁华金陵,在日军的铁蹄下,变成 了血雨腥风的人间地狱.
凝视300000,——
“3”后面是一个个“O”(零)吗? 不—— 分明是一颗颗屈死的头颅, 正面对屠刀, 怒目相看! 凝视300000,——
其子孙祥钟,是台湾电影 明星, 艺名秦汉; 其孙为偶像剧演员孙国豪
第72军军长孙元良被魏特琳隐藏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女难民 中;教导总队参谋长邱清泉被贝德士密藏在金陵大学管理大楼顶 层密室;教导总队第二旅参谋主任廖耀湘被卡尔•京特与辛德贝格 藏在江南水泥厂难民营;南京卫戍司令部参谋龙应钦与周上校被 藏在拉贝住宅的二楼;西方侨民将他们安全送出南京,保存了中 国抗日的精英力量
迫使国民党政府不战而降。 日军以军事演习1名士兵失踪为 • 概况:? 名,向中国驻军发动突然进攻, 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说说:什么是卢沟桥事变?(略)
• 看看:卢沟桥事变前日本已侵占我国哪些地方?
• 答:黑龙江、吉林、辽宁、察哈尔、热河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卢沟桥事变图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四行仓库奋战的谢晋元团800 壮士
1905.4.26~1941.4.24
谢 晋 元
广 东 字蕉 中岭 民 县 人
谢晋元将军墓
上海宋庆龄陵园内
上海纪念谢晋元的晋元中学
日军占领下的上海里弄
1937年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淞沪会战结束。会战历时三个多月,消灭日军6万多 人,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中国抗日战争民族团结的伟大历程

中国抗日战争民族团结的伟大历程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抵御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而进行的一场伟大斗争。
这场战争展现了中国各族人民的民族团结和坚定意志,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本文将从战前的觉醒和团结、战争爆发与全民抗战、长期斗争与艰苦磨练以及胜利的到来,分为四个部分,揭示中国抗日战争民族团结的伟大历程。
一、觉醒与团结:战争前的准备日本侵略者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是多年来积累起来的结果。
在侵略开始之前,中国各族人民已经逐渐意识到了外来侵略对国家和民族的危害。
中国各个地区的抗日力量积极呼吁,力图唤起全国人民的抗战觉悟。
同时,全国各族人民也通过举办示威游行、抵制日货等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团结和抗战决心。
这种团结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为抗日战争的爆发打下了基础。
二、战争爆发与全民抗战:逆袭的号角1937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长期侵略梦想终于得以实现,同时也引发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这个时期,全国各族人民简化了分歧和争斗,齐心协力地参与到抗日战争的斗争中来。
无论是军队还是民众,都展现了伟大的民族团结和抗战的意志。
在国共合作的号召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联合领导了全民抗战的大局。
通过统筹资源调度、军民一致和宣传鼓动等手段,夺取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战役胜利,彰显出中国各民族对日本侵略者进行顽强抵抗的决心。
三、长期斗争与艰苦磨练:团结与困境的交替抗日战争的长期性和艰苦性使中国人民面临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在战争的各个阶段,中国各族人民始终保持着团结的意志。
无论是反对内部争斗还是应对日本侵略者的进一步侵犯,中国各族人民总是能够凝聚力量、共同作战。
这期间,包括妇女、青年和农民在内的广大群众都积极参与到战争中,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力量。
在长期斗争与艰苦磨练中,中国各民族共同经历了许多困难,但团结合作使他们战胜了困境,最终取得了胜利的曙光。
四、胜利的到来:民族团结的伟大成果西安事变、抗日根据地建设、新四军、八路军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和任务都展示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意志和斗争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银田中学八年级历史科导案 备课日期:2011年11月19日 教学日期 :月 日 设计者:李文兰 课题:第16课:全民族的抗战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史实; 2、了解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摒弃前嫌,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 教学重点:“血染卢沟桥”和南京大屠杀。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日关系,以史为鉴,培养为和平而奋斗的精神。 学 习 程 序
学 习 内 容 教学方式、方法 一、【复习导入】 东北三省沦陷后,日本帝国主义就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地区,对北平(即今天的北京)实施包围。中国军队为了保卫北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同敌人在那里展开血战,谱写了一段“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英雄史诗。 二、【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七七事变 1.时间: 1937 年7月7日。 2.概况:日军轰炸 卢沟桥 ,发动 全面侵华 战争。 3.影响:中国军队 奋起反击,全民族 的抗日战争开始。 ★南京大屠杀 1.背景 ⑴国民政府由南京迁至 重庆 。⑵ 1937 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 2.概况:日军进行了长达 6个星期的大屠杀,被屠杀的南京 和平居民 、放下武器的 中国军警 等达 30 多万人。 ★血战台儿庄 1.时间:1938 年春。 2.指挥:李宗仁 。 3.意义:取得了抗战以来 正面战场 的最大胜利。 ★百团大战 1.目的:为了打破日、伪军对 抗日根据地 的分割和封锁,促进 全国 的抗战。 2.时间:1940 年秋。 3.指挥:彭德怀 。 4.兵力:105个团。 5.目标:华北日、伪军 据点 和 交通线 。 6.意义: ⑴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 规模最大 的战役。 ⑵振奋了中国人民的 抗日精神 ,引起了国际上的巨大反响。 三、【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血染卢沟桥 2
学 习 内 容 教学方式、方法 1、原因:提问:日本为什么要选择进攻卢沟桥?他们的战略目的是什么?看地图 (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临近北平。抗战爆发前,北平的东面、南面、西面事实上均已被日军或汉奸军队占领,只有西南面还控制在中国驻军国民党29路军手里。因此,位于北平西南15公里、处于平汉铁路线上的卢沟桥,就成为北平通往南方及其他地区的唯一通道,是中日双方必争的军事要地。假如日军占领了卢沟桥,可截断平汉铁路,使北平陷入四面包围形势,然后以平津作为后方,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2、 引导学生阅读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和第29军英勇抗战的事迹。 3、影响:提问:七七事变有何历史影响? 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是中国人民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 ★八一三事变 学生阅读本节内容。 提问: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组织的淞泸会战粉碎了日军的什么“狂妄计划”?(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合作探究: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引导学生归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形成的?”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 (3)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在庐山表示“准备应战”。 (4)国民党正式接受中共关于国共合作抗日的主张,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5)1937年9月,国民党正式发表国共合作宣言。这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南京大屠杀 1、目的: 讲述: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从12月13日起,日军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灭绝人性的大屠杀。 提问:日军为什么要在南京开展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呢? 可能是报复国民政府的抵抗,也可能是想震慑中国人。 尽可能让学生回答。 看图片。 合作探究: 你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后有什么感想?对于日本战后几任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和日本最近的教科书事件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强调:南京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本质,中国人民应该永远记住这一笔血债。对于当前日本右翼势力企图否定历史事实的行为,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 ★血战台儿庄(板书) 1、血战台儿庄(板书) 3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以下重点内容:指挥——李宗仁;时间——1938
年春;战果——歼敌1万多人;意义——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的胜利。 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继续抗战(板书) 提问: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组织了哪些大的军事行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1)在枣宜战役中,中国军队奋起抗击,一度击退日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壮烈牺牲。(2)三次长沙会战,重创日军,迫使日军北撤。(3)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痛击日军。
★百团大战(板书) 1、背景 百团大战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动的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教师指出: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军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2、经过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地图介绍百团大战的简况:发动时间——1940年秋;指挥——彭德怀;规模——八路军105个团约20万人;进攻重点——华北日军交通线和据点。 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了解:百团大战战绩如何?有何意义? 打死打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 破坏铁路474千米、公路1502千米、桥梁213座、电线杆109000余根、煤矿5座; 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最大的战役。它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小结] 1、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2、南大屠杀:中国军民被屠杀30万人以上。 3、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的胜利。 4、敌后战场: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四、【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五、【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1、一位日本青年手举“向南京市民谢罪”的标语牌参加抗议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教科书的活动(见右图)。其“谢罪”针对的是日本侵略者 A.签订的《马关条约》 B.发动的九一八事变 C.发动的七七事变 D.进行的南京大屠杀 2、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不畏强暴、浴血奋战,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这场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A.国民政府北伐 B.九一八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重庆谈判 3、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九一八事变 ②七七事变 ③八一三 4
事变 ④西安事变 A. ①④②③ B.①②④③ C. ①③④② D. ①②③④ 4、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是 A.台儿庄战役 B. 辽沈战役 C.百团大战 D.渡江战役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又相继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使帝国主义亡华野心始终不能得逞。 材料二: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发动全国侵华战争。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并肩抗战。经过全民族八年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 (1)结合材料写出抗击日军侵略的清军将领和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民间组织。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阅读、分析、综合归纳等多种能力。首先认真阅读两段材料,从中找出有效信息,再结合设置的问题,确定考查的历史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词,组织精炼语言。此题第一、二问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第三问需要结合所学的知识自己归纳总结,力求语言既精炼又准确
邓世昌等 义和团 (2)结合材料二写出抗战中两例著名战役及抗战胜利的标志。 战役:平型关大捷(或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标志: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3.结合上述材料和史实,谈谈你的认识。 中华民族(或中国人民)具有敢于抗击侵略的英雄气概或斗争精神;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使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只有全民族团结起来,才能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彻底胜利;要学习先辈的爱国精神等。
课后反思 5
银田中学八年级历史科学案 备课日期:2011年11月19日 教学日期 :月 日 设计者:李文兰 课题:第16课:全民族的抗战 (总第 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史实; 2、了解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摒弃前嫌,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 学习重点:“血染卢沟桥”和南京大屠杀。
学习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日关系,以史为鉴,培养为和平而奋斗的精神。 学 习 程 序
学 习 内 容 教学方式、方法 一、【复习导入】 二、【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七七事变 1.时间:_________年7月7日。 2.概况:日军轰炸______________,发动_________________战争。 3.影响:中国______________的抗日战争开始。 ★南京大屠杀 1.背景 ⑴国民政府由南京迁至___________。⑵_________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 2.概况:日军进行了长达________个星期的大屠杀,被屠杀的南京__________________、放下武器的________________等达_____________人。 ★血战台儿庄 1.时间:________年春。 2.指挥:______________。 3.意义:取得了抗战以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最大胜利。 ★百团大战 1.目的:为了打破日、伪军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分割和封锁,促进___________的抗战。 2.时间:________年秋。 3.指挥:______________。 4.兵力:__________个团。 5.目标:华北日、伪军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6.意义: ⑴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__________________的战役。 ⑵振奋了中国人民的__________________,引起了国际上的巨大反响。 三、【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形成的? 2、你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后有什么感想?对于日本战后几任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和日本最近的教科书事件你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