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的人口红利)

合集下载

国务院关于人口红利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人口红利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人口红利的报告国务院关于人口红利的报告1. 引言人口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之一,拥有适宜的人口红利可以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红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 人口红利的定义人口红利是指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处于较高水平时,能够为经济增长提供劳动力资源和市场需求的潜力。

人口红利的产生需要结合人口结构、教育水平、就业机会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3. 中国的人口红利人口结构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过去的人口高度集中在农村地区,而现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逐渐增多。

这种人口结构变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和市场需求。

### 教育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中国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进入了劳动市场。

高教育水平的人群更能适应科技进步和经济转型的要求,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就业机会的增加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各地区的就业机会逐渐增加。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为大量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也带动了农村地区的就业和收入水平提高。

4. 人口红利的意义促进经济增长人口红利可以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量的劳动力参与生产活动,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增加,人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 加速科技创新人口红利的利用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条件。

高素质的劳动者更能适应创新型经济的需求,为科学技术的突破和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结论中国的人口红利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劳动力的减少,人口红利的红利效应已经逐渐减弱。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更加注重人口结构调整、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浅析我国人口红利

浅析我国人口红利

浅析我国人口红利我国人口红利是指在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不断增加时,可以产生的巨大经济发展潜力。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拥有众多的劳动力资源,因此人口红利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国人口红利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年龄人口相对较多,这给了中国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使中国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可以弥补技术不足和资本不足的短板,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

人口红利为中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消费潜力。

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人们的收入水平也相应提高,消费能力逐渐增强。

这为中国内需市场的扩大提供了巨大机遇,可以推动各个领域的经济发展。

劳动力的增加也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了人们的消费能力,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人口红利还带来了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动力。

在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的情况下,企业往往会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培养和吸引更多的人才。

这种人力资源的集聚将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人口红利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加灵活的用工环境,有助于提升科技含量和产业竞争力。

人口红利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面对。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年龄人口将逐渐减少,这可能导致劳动力供给的不足,甚至可能出现劳动力短缺的情况。

人口红利的发挥还需要一个适当的经济体制和就业机制的支持。

如果就业机会不足,劳动力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人口红利的潜力将无法充分释放。

我国人口红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它为中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创新动力。

但同时也需要正确认识和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和经济政策,以确保人口红利能够持续发挥作用,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中国未来人口预测与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未来人口预测与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未来人口预测与发展趋势分析随着中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口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

根据联合国发布的数据,中国的人口数量将在2030年达到 1.36 亿人,之后逐渐下降。

未来的人口变化将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中国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

当前,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12%左右,预计到 2035 年将达到 22%。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社会的负担将越来越重。

同时,老年人口的增长将带来医疗、教育、养老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和挑战。

除了老龄化问题,城市化也是中国未来人口发展的重大趋势之一。

根据统计,2019年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已达到 60%,预计到 2030 年将达到 70%。

这意味着,中国未来的发展将更加依赖于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对人口分布结构、经济结构、环境、交通等方面都将产生深刻影响。

与老龄化和城市化相伴随的是人口红利的消失。

近年来,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逐渐消失。

人口红利消失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严峻挑战。

伴随着劳动力市场供需的变化,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减弱,中国需要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转型。

此外,女性比例偏低是中国未来人口发展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

目前,中国各地区女性比例普遍偏低,这不仅会对人口性别比例造成影响,还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为改变这一现状,需要采取措施促进男女平等。

综上,中国未来的人口变化将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政府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城市化、人口红利消失等问题,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促进男女平等,构建健康、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

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

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

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一直享受着庞大的人口红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原因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一、中国人口红利的定义与特点人口红利是指劳动力人口增长带来的劳动力供给相对充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现象。

中国之所以能够享受人口红利,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人口数量庞大: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为人口红利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2. 劳动力素质提升: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普及程度提高,人口的劳动力技能水平不断提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专业、更高效的劳动力。

3. 低工资成本: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制造业转移,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发展。

二、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原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主要原因如下:1. 人口结构老龄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老龄人口比例逐渐增加。

据统计,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超过18%,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2. 人口数量下降:受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中国的人口数量增长速度逐渐放缓。

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的总人口将开始下降,使得劳动力供给进一步减少。

3. 教育结构不合理:尽管中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导致人才供给不足。

三、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影响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将对经济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增长放缓:人口红利的消失将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

经济增长将面临困难,并可能导致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2. 养老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将使得养老金支付压力增加,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需面临严峻挑战。

同时,老年人口的增加也将对医疗卫生、长期护理等方面提出更高需求。

3. 人才缺口扩大:人口红利消失使得人才供给不足,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

中国人口未来30年趋势及影响

中国人口未来30年趋势及影响

中国人口未来30年趋势及影响未来30年中国人口的趋势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育率、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等。

这将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中国的生育率已经下降,并有可能继续下降。

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长期以来对生育率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同时也减少了人口红利。

虽然政府去年宣布允许夫妻可以生育更多孩子,但预计这不会显著改变生育率趋势。

未来30年,中国的生育率可能维持在较低水平,导致人口增长放缓,人口红利逐渐减弱。

其次,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将加剧。

随着生育率下降,老年人口比例将不断提高。

这将给中国的养老、医疗等社会服务体系带来巨大压力。

政府需要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挑战,加强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和幸福。

同时,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将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劳动力的减少将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给企业带来新的挑战。

但老年人口的增多也将带动消费需求的增长,特别是医疗、养老和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

政府应该鼓励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效率,以应对人口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此外,人口迁移也将对中国的人口趋势产生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将流向城市。

这将加剧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环境污染、社会保障等。

政府需要统筹规划,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未来30年中国人口的趋势将受生育率下降、老龄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政府需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加强养老保障、医疗服务等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应对人口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创造一个更加繁荣和幸福的未来。

中国未来人口预测与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未来人口预测与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未来人口预测与发展趋势分析【摘要】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发展对经济社会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对中国人口现状的分析,探讨了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变历史,以及人口结构和老龄化问题。

分析了人口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展望了未来人口预测和发展趋势。

挑战包括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红利逐渐减弱。

建议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政策,应对人口问题并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口的未来发展将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共同应对全球人口挑战。

【关键词】中国、未来人口、预测、发展趋势、人口现状、人口政策、人口结构、人口老龄化、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挑战、可持续发展、政策建议、世界影响。

1. 引言1.1 中国未来人口预测与发展趋势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中国未来人口预测与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

人口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人口的数量和结构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中国人口众多,且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的趋势,这给未来的发展带来了不少挑战。

研究中国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探讨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当前中国人口现状分析、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人口结构与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未来人口预测及发展趋势展望等方面进行全面研究。

结合中国未来人口发展面临的挑战、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政策建议以及中国人口未来发展对世界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中国的人口发展问题提供参考和建议。

2. 正文2.1 当前中国人口现状分析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中国的人口总数已经超过了14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中国的人口总量庞大,但增长速度已经趋于缓慢。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口增长率已经连续几年保持在0.5%左右,远低于过去的高峰时期。

中国未来人口预测与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未来人口预测与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未来人口预测与发展趋势分析1. 引言1.1 中国人口总量与增长趋势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总量一直备受关注。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的人口总量已经超过13亿,占全球总人口的近20%。

人口总量庞大的同时也使得中国面临着人口增长的挑战。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通过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和民众生育观念的改变,人口增长速度逐渐放缓。

未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人口总量的增长将呈现出一定的趋势。

根据各种模型和预测,一些专家认为中国的人口总量在未来几十年内会达到峰值,然后逐渐趋于稳定甚至出现下降的情况。

这将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来适应人口发展的新情况。

对中国人口总量与增长趋势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指导未来的人口政策制定和社会发展规划。

1.2 人口结构与老龄化问题人口结构与老龄化问题在中国未来人口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中国人口结构逐渐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

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加,造成了社会养老压力的加大,养老资源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达到了20%,达到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而且随着生育率减少和寿命延长,老年人口占比还将不断增加。

老龄化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人口结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挑战。

随着老年人口增加,劳动力人口相对减少,劳动力供给不足将影响经济的持续增长。

老年人口对医疗、养老等社会资源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对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系统提出新的挑战。

解决老龄化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加大对老年人口的关怀和保障力度,建立健全的养老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需要加强对老年人口的关怀和支持,提升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实现人口结构的良性发展。

1.3 人口政策与影响因素人口政策是指国家对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等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中国未来五年的十大经济趋势透彻

中国未来五年的十大经济趋势透彻

中国未来五年的十大经济趋势透彻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趋势备受全球关注。

在未来五年,中国将面临一系列的经济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分析中国未来五年的十大经济趋势。

1. 创新驱动经济增长:中国将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在未来五年,中国将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科技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加快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2. 服务业升级:中国的服务业将迎来快速发展。

随着人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改变,消费者对品质和体验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餐饮、旅游、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3. 乡村振兴:中国将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流失问题日益突出。

未来五年,中国将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4. 绿色发展:中国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发展。

随着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日益凸显,中国将加强污染治理,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加速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发展,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5. 对外开放: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自由贸易。

随着中国市场需求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中国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吸引外资,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与各国的合作与交流。

6. 数字经济崛起:中国将加快数字经济的发展。

未来五年,中国将推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促进数字经济的崛起,推动经济的创新和升级。

7. 人工智能应用扩大:人工智能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动力。

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对人工智能研发的投入,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8. 城镇化进程加速: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继续加快。

在未来五年,中国将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推动城市化与农村振兴的有机结合,促进人口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9. 人口结构重构:中国人口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

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生育率的下降,中国将面临人口红利逐渐减少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未来的人口红利——蔡昉研究员在荷兰鹿特丹大学的讲演时间:2009年11月09日 09时44分来源:文汇报作者:蔡昉保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源泉,从而创造对劳动力的强劲需求,才能做到充分利用当前的劳动力资源,延长第一次人口红利,进而为迎接第二次人口红利创造条件。

中国地域广阔,地区间在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上存在巨大差异,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充分利用现有劳动力,可以延长第一次人口红利。

同时,人口结构变化还创造了一些新的有利于扩大和深化教育的条件,这可以被看作是从人力资本方面创造经济增长新源泉的第二次人口红利。

讲演者小传蔡昉1956年9月生于北京。

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经济学博士。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1998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3年被7部委授予出国留学人员杰出成就奖。

兼任中国人口学会和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委员、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著有《中国的二元经济与劳动力转移——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十字路口的抉择——深化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穷人的经济学》和《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转型》等,合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和《中国经济》等,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系列等。

一、第二次人口红利与经济的持续增长在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的情况下,个人和家庭的未雨绸缪可以产生新的储蓄动机,形成新的储蓄来源,其在国内、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还可以获得收益。

这被一些学者称为“第二次人口红利”。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有了一个明显的突破。

此前,这个领域的研究长期集中在观察人口规模或人口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绩效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并不确定。

然而,当研究重心转移到观察人口年龄结构与经济增长绩效关系上来之后,人们发现,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比重不断提高这样一种生产性人口结构,可以通过保证劳动力充足供给和储蓄率提高,为经济增长提供额外源泉,或可称之为“人口红利”。

在解释20世纪60年代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的“东亚奇迹”,以及西方经济史上新大陆经济超过旧大陆经济增长的部分时,一些经济学家发现,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善从而人口抚养比的下降,做出了很大贡献,可以解释超出稳态增长率部分的25%至100%不等。

与此同时,关于人口红利在一国和地区的存在,也回应了主流经济学家对“东亚奇迹”的置疑。

新古典增长理论把劳动力短缺从而资本报酬递减作为其前提假设。

因此,如果没有观察到全要素生产率这个指标的改进,任何经济增长表现都被判断为是不可持续的。

例如,艾尔文·扬和保罗·克鲁格曼就曾在亚洲四小龙高速增长时期,依据这些经济体全要素生产率的表现,质疑所谓的“东亚奇迹”,并断定其增长的不可持续。

然而,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经济发展中,在剩余劳动力被全部吸纳前,由于存在人口红利,资本报酬递减现象可以不发生。

也就是说,在其他体制环境得到保障的条件下,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增长这种增长方式,在二元经济式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可持续性。

这种异于新古典增长理论圭臬的增长类型的有效性,在东亚的高速经济发展中得到印证。

可见,人口红利的观察与解释,在经济增长理论中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实现的高速经济增长,同样有其人口因素的作用,即由于在改革期间,人口政策、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共同推动了人口转变过程,人口结构呈现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多、增速快和比重大的特点,形成有利的人口结构从而潜在的人口红利。

这种潜在的人口红利,在改革开放创造了日益符合市场经济制度环境的前提下,通过二元经济式的发展过程,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得以实现。

研究表明,中国总抚养比每降低1个百分点,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提高0.115个百分点。

1982-2000年期间,总抚养比下降推动人均GDP增长速度上升2.3个百分点,大约对同期人均GDP增长贡献了1/4左右。

既然人口红利的源泉是人口转变特定阶段产生的年龄结构优势,随着人口转变阶段的变化,这个人口年龄结构自然会发生变化,即从劳动年龄人口占优势的人口结构,转变为老年型的人口结构。

事实上,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从20世纪60年代的高速增长,进入到90年代的相对缓慢增长,并预计在2015年前后停止增长。

与此同时,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在2000年已经接近7%,并预计在2015年达到9.6%。

相应地,人口抚养比届时抵达由下降到上升的转折点。

如果遵循以往关于人口红利的定义(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比重不断提高从而保证劳动力充分供给和高储蓄率),以及相应的估算人口红利的代理变量(人口抚养比),则上述转折点的接近和抵达意味着人口红利的减弱乃至消失。

但是,也有文献指出,在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的情况下,个人和家庭的未雨绸缪可以产生新的储蓄动机,形成新的储蓄来源,其在国内、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还可以获得收益。

这被一些学者称为“第二次人口红利”。

不过,如果仅仅从老龄化时期储蓄动机角度来观察,尚不能构成在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程度上,堪与第一次人口红利相提并论的第二次人口红利。

在理解人口老龄化原因时,人们通常着眼于观察人口转变从最初的少年儿童人口减少阶段,进入到相继而来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阶段,从而老年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提高这样一个事实,但是,往往忽略由于寿命延长带来的人口预期寿命提高所起的作用。

我们设想,即使人口年龄结构不发生在少儿年龄组、劳动年龄组和老年组之间的消长,如果老年人活得更长,按照老年人在全部人口中的比重这个指标来观察的老龄化程度也会提高。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预期寿命已经从1982年的67.8岁提高到2005年的73.0岁。

在健康寿命延长的条件下,老年人不啻宝贵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因此,第二次人口红利也只有从劳动力供给和人力资本积累的角度来观察,才具有显著意义。

需要强调的是,人口红利的获取是有条件的,特别是需要一系列制度条件。

已有文献表明,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关键在于以比之后者更快的速度实现增长,从而形成一个趋同结果。

而这个趋同被巴罗和萨拉伊马丁称为条件趋同,即只有满足一系列物质的和制度的条件,发展中国家诸种潜在因素才能成为现实的经济增长源泉,从而实现更快的经济增长。

中国人口抚养比下降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但只有改革开放才创造了利用第一次人口红利的条件。

而按照定义来看,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条件要求更高,涉及到教育制度、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和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

对于不同国家来说,第一次人口红利来得有早有晚,因而去得也有先有后,在许多早期发达国家甚至看不到明显的人口红利效应。

因此,虽然中国享受了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实际上却并不存在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有特别的人口负债这个问题。

只是在第一次人口红利与第二次人口红利的获得之间,需要避免出现人口红利的真空时期。

如果通过在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条件的同时延长第一次人口红利,中国就可以避免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二、储蓄动机、储蓄源泉与社会保障制度模拟研究表明,如果把现行的现收现付养老保障制度改变为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制度,就意味着到2020年,有相当一批退休人员可以不依靠或不完全依靠现收现付制度来养老,从而大幅度降低社会养老负担率。

从个人生命周期看,在进入劳动年龄前属于少年儿童依赖性人口,进入劳动年龄后,通过就业成为生产性人口,随着年龄提高退出劳动力市场后,通常便成为老年依赖性人口。

与此相应,人们通过就业挣取劳动收入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0岁至65岁间,即由于接受教育时间延长,真正就业的时间要比通常所说的劳动年龄延后4-5年。

另一方面,无论一个人是否具有劳动收入,他的消费却是终身发生的。

这样,就形成了个人劳动收入和消费的生命周期特点,即终身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消费,而劳动收入从接近20岁才开始有,随后迅速提高并于25-45岁间稳定在高水平上,以后则逐渐下降,到65岁左右便消失。

由于劳动收入与消费时期上的不完全对应,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都要储蓄,以时期上不均匀的收入去对终身相对不变的消费进行平滑。

因此,按照第一次人口红利的定义,劳动年龄人口规模越大、占全部人口比重越高,则潜在储蓄能力越强,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则会产生高储蓄率。

然而,当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减缓乃至绝对数量下降,老龄化程度提高的阶段到来的时候,则会出现储蓄率下降情形。

不过,正如有的学者分析的那样,在老龄化条件下,储蓄动机以及为未来所进行储蓄的保值增值都仍然是可行的,而是否能够成为现实则取决于相应的制度条件,特别是养老保障制度的性质。

也就是说,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障制度,由于使未来被供养人口无须依赖自己的养老金积累,因而为此而储蓄的动机不能激发出来。

自中国接受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双支柱模式后,两个账户长期混合管理,在存在大规模历史欠账的情况下,个人账户被作为统筹基金支出,形成空账运行。

直到2001年,从辽宁省开始进行做实个人账户改革开始,才产生一定程度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额,即累积起来的每年收支余额。

这一改革扩大到黑龙江和吉林,进而又有另外8个省市自治区试点。

虽然试点省份有所增加,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余额积累有所扩大,但由于缴费率逐渐降低以及大量省份尚未启动这一改革,总的积累水平十分有限,而且分布高度集中。

然而,现收现付制建立在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大、比重高,并且人口抚养比低的基础之上,如果上述条件变化,则要求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来支撑。

一般认为,由于预期寿命提高和生育率下降,供养人口与依赖人口的比例发生变化,现收现付制度不可避免地面临下列三种调整,或者三者间的某种组合,以求解决养老保险资金不足的问题:(1)提高税收或强制缴费水平;(2)降低养老金给付水平;(3)提高领取养老金的年龄要求。

但是,如果及早进行个人账户积累,则可以大大缓解问题。

我们的模拟研究表明,如果把现行的现收现付养老保障制度改变为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制度,就意味着到2020年,有相当一批退休人员可以不依靠或不完全依靠现收现付制度来养老,从而大幅度降低社会养老负担率。

三、预期寿命、退休年龄与劳动力供给扩大劳动力总体规模和降低社会对老年人的供养负担,可能不是要在当前的临近退休年龄人口身上做文章,而是要使当前这一代年轻人逐渐被培养成拥有更充足人力资本的劳动者,使他们具备能力延长工作时间。

人口老龄化并非只是不同年龄组之间比例关系变化的反映,还是人口预期寿命提高的结果。

把身体健康的因素与人力资本积累(包括教育、培训和干中学)因素结合起来考虑,有效工作年龄理应伴随预期寿命的提高而延长。

做到这一点,就意味着可以通过把实际退休年龄向后延,从而扩大劳动年龄人口规模,降低每个劳动年龄人口供养的退休人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