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常见不良反应的护理

合集下载

肿瘤化疗患者护理问题及措施

肿瘤化疗患者护理问题及措施

肿瘤化疗患者护理问题及措施
肿瘤化疗患者的护理涉及多个方面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

感染风险:化疗药物可能会削弱患者的免疫系统,使患者容易感染。

措施:保持患者的居住环境清洁,定期通风,减少人员流动,避免患者接触感染源。

口腔溃疡:化疗药物可能导致口腔溃疡。

措施:保持患者口腔卫生,使用软毛牙刷和漱口水,定期检查口腔,及时处理口腔问题。

恶心和呕吐:化疗药物可能引起恶心和呕吐。

措施:指导患者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尽量少食多餐,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疲劳:化疗药物可能引起疲劳。

措施:鼓励患者适当休息,进行适度的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

心理问题:化疗过程可能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和焦虑。

措施:与患者进行沟通,给予安慰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药物外渗和静脉炎:化疗药物可能对血管有刺激作用。

措施:选择合适的血管和注射部位,避免药物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

骨髓抑制:化疗药物可能抑制骨髓功能,导致白细胞、
血小板减少。

措施:定期监测血常规指标,及时处理骨髓抑制问题。

脱发:化疗药物可能导致脱发。

措施:向患者解释脱发的原因,鼓励患者戴帽子或假发,提供心理支持。

便秘和腹泻:化疗药物可能影响消化系统功能。

措施:指导患者保持饮食健康,多摄入高纤维食物,避免便秘或腹泻的发生。

疼痛:肿瘤或化疗可能导致疼痛。

措施: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给予适当的止痛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

总之,肿瘤化疗患者的护理需要全面、细致的关注和处理各种问题,以确保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及防治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及防治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及防治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反应可分为近期毒性反应和远期毒性反应两大类。

近期毒性反应一般指发生于给药后4周内所出现的毒性反应,又可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两大类。

一、局部反应抗肿瘤药物的局部反应主要为抗肿瘤药物局部渗漏引起的组织反应或坏死及栓塞性静脉炎,与一部分抗肿瘤药物的组织刺激性有关。

一旦疑有外渗发生,应采取:1、停止输液2、限动肢体3、回抽外渗药物4、拔针5、外渗部位避免施压6、有指针时按不同药物,局部使用解毒剂7、按不同药物局部冷敷或热敷8、抬高肢体9、报告和记录10、局部用中药或硫酸镁。

静脉炎的处理防胜于治,药物应稀释到一定浓度,滴注时调节好滴速,选择深静脉或中央静脉置管均有意义。

使用PICC对防止药物外渗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二、全身反应1.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可分为局部和全身两种。

局部反应表现为沿静脉出现的风团、荨麻疹或红斑,常见于多柔比星和表柔比星,如静脉使用氢化可的松或生理盐水后仍可继续用药,但速度宜慢。

在用药开始后15分钟内出现的症状或体征应视为全身过敏反应,可表现为颜面潮红,荨麻疹、低血压、紫绀等,需立即停止输液并作相应处理。

2.发热如以低剂量做试验,严密观察体温、血压、及时补液,使用退热剂及激素,可避免严重后果。

3.造血系统反应由于半寿期的不同,最初常表现为白细胞特别是粒细胞的减少,其次是血小板的减少,严重时血红蛋白也降低。

仅有少数药物没有或少有骨髓抑制。

抗肿瘤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的程度与患者个体骨髓储备能力关系密切。

用药前有肝病、脾亢、接受过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或过去曾行放/化疗者更易引起明显的骨髓抑制。

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对于停药后2-3周恢复。

4.胃肠道反应是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食欲不振为化疗最初反应,出现于化疗后1-2天,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孕酮类药物有助于改善食欲。

恶心和呕吐目前用于止吐的药物主要有5-HT3受体拮抗剂、胃复安、地塞米松、氯丙嗪等。

目前常用5-HT3受体拮抗剂单用或联合地塞米松,可加用镇静药物如地西泮、异丙嗪等。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生活家庭·医生-254 - Family life guide梁丽娟(合江县人民医院)现阶段因为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逐渐增多,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产生影响,降低了生活质量,并且还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临床中治疗癌症的时候,一般会使用手术和药物两种方式。

而在使用抗肿瘤药物的时候,所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多,对患者影响较大,也有很多患者因为不良反应的出现,降低依从性,无法忍受,不愿意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从而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

那么常见的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有哪些呢?在使用抗肿瘤药物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说明一下。

抗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抗肿瘤药物的种类非常多,并且每一种疾病在治疗的时候机制也并不相同,所以所产生的反应都是不一样的。

在使用的时候抗肿瘤药物会根据对每个系统和器官所产生的效果而引发出不同的影响,所以临床表现不同,而剂量的大小以及药物的药理作用也会为患者带来不同的不良反应,其中常见的几种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绝大多数的抗肿瘤药物均会对患者的造血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

人们骨髓中的血细胞在对抗肿瘤药物产生敏感性的时候,会根据半衰期的长短来决定。

一般来说,白细胞的半衰期为6小时,血小板为一周,影响较少。

而红细胞的半衰期长达120天。

骨髓抑制毒性代表药物具有代表性的为蒽环类药物、多西他赛等。

变态反应在临床当中皮疹、呼吸困难和低血压等均为最常见的变态反应。

而引起变态反应的常见药物有紫杉醇以及蒽环类药物。

消化道反应在使用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时候,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消化道反应,其中包括恶心呕吐、急性胃炎以及腹泻等症状,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胃肠道出血以及肠梗阻等不同的症状。

致吐作用机制较为复杂,并且也分为不同的等级,最明显的止吐药物为顺铂。

具有较强致吐的药物为环磷酰胺和阿奇霉素等。

神经系统反应在使用药物的时候患者的肢体变得麻木、感觉异常并且下肢无力等均为神经系统反应。

奥沙利铂联合化疗治疗胃癌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奥沙利铂联合化疗治疗胃癌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奥沙利铂联合化疗治疗胃癌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体会奥沙利铂是一种常用的铂类抗肿瘤药物,常用于治疗消化道肿瘤,包括胃癌。

奥沙利铂治疗胃癌常常会伴随着一系列不良反应。

本文将从观察和护理体会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观察1. 恶心和呕吐:奥沙利铂治疗常常会导致恶心和呕吐。

观察患者的呕吐次数、呕吐物性状和频率,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如果出现大量呕吐,可能需要给予抗呕吐药物。

2. 食欲减退:奥沙利铂治疗后患者常常会出现食欲减退。

观察患者的饮食情况,提供容易消化吸收的饮食,如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餐次要分散,避免过度饱食。

3.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奥沙利铂治疗后患者常常会出现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周围神经病变、感觉异常等。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感觉异常、肢体无力等症状,注意观察患者的手脚是否有麻木或刺痛感。

及早发现并告知医生。

4. 骨髓抑制:奥沙利铂治疗后常常会导致骨髓抑制,特别是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观察患者的血常规,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感染和出血问题。

5. 肝功能损害:奥沙利铂治疗后可能会引起肝功能异常。

观察患者的黄疸、恶心、腹胀等症状,及时进行肝功能检查和治疗。

二、护理体会1. 定期观察:对于奥沙利铂治疗的患者,护士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饮食情况、肝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2. 给予支持:奥沙利铂治疗是一种较为强烈的化疗方式,很容易使患者感到恶心、虚弱等不适。

护士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应对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

3. 健康教育:护士应向患者提供关于奥沙利铂治疗的相关健康教育,包括化疗的目的、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等。

同时还应告知患者注意饮食调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遵守医嘱等。

4. 饮食调理:奥沙利铂治疗后常常会导致食欲减退,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提供有营养的饮食计划,尽量增加患者的营养摄取量。

5. 定期随访:奥沙利铂治疗后,患者常常需要定期随访,护士可以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与患者保持联系,了解患者的状况,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并给予指导。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应急预案1.抗肿瘤药物过敏反应抢救预案:参照《药物过敏反应抢救预案》进行处理。

2.心跳骤停抢救预案(1)立即实行捶击复律,从20-25cm 高处向胸骨中下1/3段交界处捶击1-2次(患者意识存在或心动过速频率极快者不宜应用)。

(2)清理患者呼吸道,保持气道通畅。

一手置于患者前额用力加压使患者头后仰,另一手抬起颏部,使下颌尖、耳垂与地垂直。

(3)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

1)将耳贴近患者口鼻,同时观察胸廓起伏,时间3-5秒。

2)在无气管内插管条件时,实施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

进行心肺复苏时,胸外心脏按压与辅助呼吸的频率为30: 2。

3)气管内插管,实施人工气囊挤压或人工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

4)实施胸外按压,每分钟100次。

5)一旦复苏成功后,应立即送加强监护病房连续密切监测至少48-72小时。

6)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包括降温、脱水、防治抽搐、高压氧治疗等。

7)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按照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原则处理。

8)防治继发感染。

9)继续维持有效的循环和呼吸功能。

10)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3.IVO 白细胞/粒细胞下降抢救预案。

(1)IVO 白细胞/粒细胞下降时,注意观察有无发热、咳嗽、咳痰症状,有无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症状,有无腰痛、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有无局部皮肤红肿热痛、水疱等症状;注意观察有无咽部红肿、肺部啰音、腹部压痛、腹肌紧张、肾区叩痛等体征;注意观察胸部X 线片的改变;注意观察体温的变化;注意观察血常规指标变化,每天一次或隔日一类 别:护理风险预案审 核 者: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成员序 号:29修订日期:2019-10页 数:1/3 部 门:护理部 核 准 人:XXX 生效日期:2020-01 修订次数:2 适用对象:护理人员次至正常。

(2)尽早取得患者的血液、尿液、粪、痰液和其他体液标本,送细菌培养和真菌培养。

(3)停止化疗给药,避免应用任何可能降低白细胞的药物。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可以分为两大类:急性反应和慢性反应。

急性反应主要发生在用药初期,常见的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便秘、口腔溃疡、脱发、皮肤过敏等。

慢性反应主要发生在长期用药后,常见的包括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心脏毒性、肺毒性等。

正确的观察和处理不良反应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实现:1.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抗肿瘤药物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如体温升高、心率增加、呼吸困难等。

定期监测这些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2.注意观察神经系统反应:抗肿瘤药物常常会引起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包括周围神经炎、感觉异常等。

患者应注意观察自己的躯体感觉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3.注意口腔护理:抗肿瘤药物可能引起口腔溃疡,影响患者的进食和口粮摄入。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口腔护理产品。

4.自我观察肠道反应:腹泻和便秘是常见的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应密切注意自己的排便情况,并及时向医生汇报。

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合理饮食和使用轻度泻剂。

5.肝功能监测:抗肿瘤药物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导致肝功能异常。

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6.合理管理脱发:脱发是抗肿瘤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患者可以采取稍微温和的洗发水、使用柔软的刷子,并避免使用热风吹风机和热烫器等方式减少对头发的伤害。

7.保护心脏功能:一些抗肿瘤药物可能对心脏产生毒性作用,引发心脏相关问题。

患者应注意观察自己的心脏情况,如心悸、呼吸困难等,如有异常应立即就医。

总之,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和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和医生应密切合作,定期检查,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1. 概述
肿瘤药物是治疗肿瘤的关键药物,但它们可能会引发一些不良反应。

了解和处理这些不良反应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

2. 常见不良反应
2.1 恶心和呕吐
恶心和呕吐是肿瘤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

患者可尝试以下方法缓解这些症状:
- 分食多餐,避免吃大量食物;
- 避免油腻、辛辣和油炸食物;
- 食用温和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
- 遵医嘱服用抗恶心药物。

2.2 毛发丢失
某些肿瘤药物可能导致患者的毛发丢失。

以下方法可帮助患者应对毛发丢失:
- 使用柔软的毛巾擦拭头部而不是用梳子梳理头发;
- 考虑戴假发或头巾来改善外观;
- 好好照顾头皮,使用温和的洗发剂。

2.3 免疫系统抑制
一些肿瘤药物可能会削弱免疫系统功能,增加感染的风险。


下方法可帮助提高免疫力:
- 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 避免与感染者接触;
- 遵医嘱接种疫苗。

3. 与医生沟通
患者在接受肿瘤药物治疗期间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分享自己的
不良反应和症状。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适当的处理方案,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4. 结论
了解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对于患者的健康至
关重要。

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患者可以减轻不良反应带来的不适,提高治疗效果。

以上是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应急预案为做好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发生的预防和处理工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一)指导思想:遵循《药品管理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可能发生的抗肿瘤药物的不良事件作尽可能充分的防范和处理,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二)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原则1.1研究、领会《药品管理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提高医务人员保障受试者生命安全的意识和诊疗水平。

1.2加强抗肿瘤药物的日常监测,一旦发现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措施。

1.3使用抗肿瘤药物前要检查确认各种救治设施运行良好、急救药品齐全、人员在位。

2.法制原则2.1抗肿瘤药物使用必须严格按照相关临床应用指南和药品说明书、遵循《赫尔辛基宣言》,遵守药品管理相关法规。

2.2使用抗肿瘤药物的医务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获得合法的执业证书。

对于无执业资格使用抗肿瘤药物的的科室和个人,依法追究责任。

2.3在抗肿瘤药物使用中,加强对抗肿瘤药物的管理。

遵循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原则。

3.责任制原则医务部对医疗卫生资源统一指挥调度,医院药事管理与XXX负责监督《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的执行使用抗肿瘤药物的相关专业科室负责实施抗肿瘤药物使用中发生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4.科学规范原则加强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和研究,制订规范的防控措施与操作流程,确保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及时正确处置严重的、危及生命的药品不良反应。

强化人力、物力、财力的储备,保证应急处理能力。

(三)药品不良反应相干定义1.药品不良反应(英文AdverseDrugReaction,缩写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经常使用法用量下呈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固有特性所引起的,任何药品都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2.按照《药品不良反应敷陈和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1号),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利用药品引起以下损伤情形之一的反应:①招致死亡;②危及生命;③致癌、致畸、致出身缺陷;④招致显著的或者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的损伤;⑤招致住院或者住院时间延长;⑥招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行治疗可能呈现上述所列情况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肿瘤药物常见不良反应的护理抗癌药物能抑制恶性肿瘤的生长和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杀灭肿瘤细胞。

但是任何抗癌药物对人体都具有毒性,在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无明显选择性,即在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损伤相当数量的正常细胞并且直接影响心肝肾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对于增殖活跃、代谢旺盛的细胞如骨髓细胞、胃肠粘膜上皮细胞、生殖细胞的损伤尤为严重。

由于抗癌药物具有各种特俗的不良反应,因此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一)局部毒副反应化疗药物造成局部组织损伤,发生于以下情况:(1)给药期间细胞毒性药物刺激静脉内壁造成静脉炎;(2)细胞毒性药物由皮肤脉管系统渗出扩散至周围组织导致局部炎症反应称化学性蜂窝织炎;(3)局部炎症进一步发展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称为渗出性坏死。

根据化疗药物对周围组织损伤可将化疗药物分为三大类:(1)发疱性:外渗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的药物。

如阿霉素、表阿霉素、丝裂霉素、氮芥、长春新碱、长春瑞滨、长春地辛。

(2)刺激性:外渗后可引起灼伤后轻度炎症而无坏死的药物。

如卡氮芥、氮烯咪胺、足叶乙苷、鬼臼噻吩苷等。

(3)非发疱性:无明显发泡或刺激作用的药物。

如环磷酰胺、噻替哌、甲氨蝶呤、博来霉素、氟尿嘧啶、阿糖胞苷、顺铂、米托蒽醌、门冬酰胺酶等。

药物外渗的原因(1)解剖因素:年老体弱患者由于血管硬化等原因,使血管脆性增大,官腔变小,血流减慢,如果将药物注入这些静脉,可能使局部药物浓度升高,发生药物外渗。

(2)生理因素:静脉压升高时,如上腔静脉压迫综合或静脉回流受阻,以及手术后上肢水肿如果将药物注入患肢静脉,则会增加药物外渗的危险性。

(3)药物因素:局部组织损伤与药物外渗量接触时间有关。

如高浓度药物易引起组织损伤,为了减低局部药物浓度应该缓慢给药,但是延长药物时间又使药物与组织接触时间较长。

因此,要根据患者的静脉情况,选择和是的药物浓度,并在短时间内给药。

(4)静脉注射部位:这是由护士控制的因素。

应该避免在关节处、神经和肌腱较多的部位注射,选择该处的静脉给药,可能损伤神经和肌腱。

(5)医源性因素:少数护士缺乏注射抗肿瘤药物的经验,或者在发生药物外渗前后没有采取适当的措施,应该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另外,熟练的静脉穿刺技术至关重要。

药物外渗的预防护士必须重视抗肿瘤药物外渗的预防,防止严重的药物外渗发生。

(1)化疗前应该识别和了解所输入药物的性质,对局部和静脉的刺激程度。

(2)输入化疗药物应该由受过专业的培训或取得化疗专科证书和护士来执行。

(3)用适量的液体稀释药液,避免浓度过高。

(4)正确评估静脉,合理选择静脉穿刺的部位。

对腋窝术后上肢水肿的患者不选择患肢静脉。

有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患者应该选择下肢静脉。

(5)在输入药物前要抽回血来证明静脉是否通畅,由另外一名护士确认被穿刺的静脉正常后方可注药。

(6)给药过程中不断观察静脉情况,并询问患者穿刺有无疼痛和烧灼感。

对于语言沟通障碍、老年或意识欠清的患者要给予重点关注。

(7)通过茂菲滴管给药时不要施加压力,液面较低时用一手捏住茂菲滴管下方,一手推注给药,自然输入后重复以上操作。

(8)如果输入多种药物时,应该先输入非刺激性和非发疱剂药物;如果都是刺激性和发疱剂药物,应该先输入稀释量较少的药物。

两种药物之间要给予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体。

(9)患者了解药物外渗的症状,主动参与早期的观察,对外渗的预防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药物外渗后的处理原则(1)立即停止输入,尽量回抽。

(2)更换输液器,输入生理盐水。

(3)抬高患肢;局部冷敷或冰敷,时间为24小时左右。

(4)外敷清热解毒药膏,例如:美宝软膏、海普林软膏和如意金黄散软膏。

另有文献报道,阿霉素引起的外渗用云南白药粉制成糊状外敷效果较好。

(5)局部封闭常用药物:生理盐水5~10ml+利多卡因2ml+第塞米松1ml。

(6)有局部皮肤破溃时不要涂抹任何膏剂,应采用无菌换药的方法处理,清理创面后也可用高渗生理盐水纱布湿敷,上面覆盖透气和溃疡贴。

(7)如果有严重的局部组织或坏死,可请外科会诊,做清创处理。

二胃肠道毒副反映1 恶心和呕吐恶心、呕吐是化疗药物引起的最常见的早期毒性反映,在化疗副反映中患者是最害怕的。

严重者可导致脱水、电解质失调、衰弱和体重减轻,可尼龙能够使患者拒绝有效的化疗。

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可分以为三种:(1)急性恶心、呕吐:指发生与化疗后24小时内的恶心、呕吐。

大多数化疗药物所致的恶心、呕吐于静脉给药1~2小时后开始。

此期发应最为严重,因此应针对对此期进行大量的预防治疗。

(2)迟发性恶心、呕吐:指发生在给药后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恶心、呕吐,虽然严重性甲急性反应减轻,但可能长时间拖延,影响营养和全身症状。

(3)预期性恶心、呕吐:常见与以往化疗期间呕吐控制不好的患者,属于条件反射。

比如在某些与化疗有关的情况下,如医院的环境、药物的颜色等都可以促发呕吐发作。

1 发病机制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机制复杂,通常受到年龄、性别、饮酒史以及既往治疗经验的很多因素的影响,简单来说,有以下几种途径:(1)化疗药物直接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

(2)血液中的化疗药物刺激肠道壁嗜铬细胞 5-羟色胺(5-HT),5-HT 作用于小肠的5-HT3受体,被激活后通过迷走神经传至第四脑室最后区的化学感受诱发区(CTZ),接着激活位于延脑的呕吐中枢引起恶心、呕吐。

(3)5-HT也可直接激活CTZ的5-HT3受体,兴奋呕吐中枢。

(4)心理反应异常,如焦虑、恐惧以及既往有呕吐经历者,可以到之后加重恶心、呕吐。

2主要药物(1)发生率80%~90%:顺铂、氮芥、甲基苄肼、阿糖胞苷、放线菌素D、环链酰胺。

(2)发生率30%~60%:阿霉素、柔红霉素、米托蒽醌、5-FU。

3 防治和护理要点(1)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做解释,减轻顾虑,提供心理支持。

(2)尽可能睡前给药。

口服药物应分次餐后服用或临睡前服用,如司莫斯汀于睡前服用。

(3)及时准确给予止吐药,如格拉斯琼、泮托拉唑、胃复安,必要时,可以使用镇静药物辅助治疗。

(4)保持病房干净、整洁、无异味,减少不良刺激。

(5)患者发生呕吐时应给予扶助,递给容器、漱口水等,帮助取舒适体位,保持床单位及衣物整洁。

(6)严格记录出入量,以评估脱水情况,必要时查血电解质,补液。

(7)化疗期间应根据患者口味,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鼓励进食。

(8)若营养严重失调,并不能经口进食者,可酌情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持此治疗。

2 黏膜炎1发生机制化疗药物会影响增殖活跃的粘膜组织,使其增生修复减慢,为寄生口腔及肠道细菌提供了入侵的窗口,容易引起口腔炎、舌炎、食管炎,导致疼痛和进食减少,也可使肠道内上皮细胞发生水肿、坏死、脱落等炎性反应,从而刺激肠蠕动,引起腹泻甚至发生肠粘膜溃疡等。

2主要药物(1)导致口腔粘膜溃疡的药物:甲氨蝶呤、阿糖胞苷、按霉素、5-FU、放线菌素、伯莱米苏、丝裂霉素、羟基脲等。

注:若阿霉素与紫杉醇联合化疗,先用阿梅素,后用紫杉醇,粘膜炎症轻于相反药序。

(2)导致腹泻的药物:5-FU‘甲氨蝶呤、阿糖胞苷、阿霉素、卡氮芥、鬼臼碱类。

(3)导致便秘、肠麻痹:长春花碱、长春新碱。

3临床表现:唇、颊、舌、口底出现充血、红斑、疼痛、糜烂、溃疡;食欲减退,腹泻腹胀,甚至出现便血,也有便秘发生。

4防治及护理要点(1)注意口腔卫生,保持清洁和湿润,每日饭前后用生理盐水漱口,睡前及晨起用软毛牙刷仔细清洁口腔,动作轻柔,避免口腔粘膜及牙龈机械性损伤。

(2)若有霉菌感染应给予抗霉菌药物治疗,如制霉菌素含服,同时给予5%碳酸氢钠漱口。

(3)若疑有厌氧菌感染可以用3%双氧水漱口。

(4)若已发生溃疡可用紫药水、锡类散或养阴生肌散涂于患处;还可用2%利多卡因溶液或取15ml含漱30秒钟,每隔3小时1次;或用奴弗卡因2支、氟美松10mg、庆大霉素16万单位配制于生理盐水500ml中,分次含漱,可以用于餐前止痛。

(5)口唇可用凡士林涂抹,减轻干裂疼痛。

(6)便秘、食欲不振等可对症治疗,如给予麻人润肠丸治疗便秘,孕酮类药物促进进食欲等。

(7)持续性腹泻需要治疗,密切观察并记录大便次数、形状、即使做常规检查,监测水电解质,及时止泻、补液治疗,减少脱水’热量摄取不足等并发症的发生。

(8)若处现腹胀或肠鸣音减弱,疑有肠梗阻发生者,应及时行胃肠减压。

(9)注意观察体温变化,早期发现感染征兆,早期治疗。

三骨髓抑制应用细胞毒类化疗药物治疗癌症时,其所致骨髓造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很高(超过90%),除博来霉素、门冬酰胺酶、激素类、一般剂量使用的长春新碱对骨髓影响不大外,其他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为暂时性永久性的改变。

机体的造血气管能源源不断地产生血液成分,并维持血液中各组分的比例,如果造血功能异常,正常血液产物不能快速恢复,其后果相当严重。

化疗对骨髓的损害程度和损伤后已修复能力与使用的细胞毒药物类型有关,也与不同造血细胞正常分化机制有关。

通常情况下,原始造血祖细胞不断分裂和成熟,维持造血池中一定数量的定向祖细胞,后者不断增殖、分化,将成熟血细胞释方到外周血中。

一旦原始造血祖细胞停止增殖、分化,则骨髓提供成熟血细胞的能力仅可以维持8~10天。

细胞毒药物对于骨髓的损伤作用,一般于1周或1周以后才表现出末梢血细胞计数下降。

1 导致骨髓抑制的主要药物(1)最强的药物卡氮芥、环已亚硝脲、司莫司汀。

(2)其次氮芥、秋水仙碱、丝裂霉素、甲氨蝶呤、6-疏基嘌呤、阿霉素、长春花碱及5-FU等。

2 临床表现化疗后通常先出现白细胞减少,尤其是粒细胞下降;然后出现血小板减少,当血小板少于50×109/L时会有出血的危险,而当血小板10×109/L时,容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以及呼吸道出血;化疗通常不会引起严重贫血。

严重骨髓再生障碍时,易继发感染和出血。

3 治疗以及护理要点(1)严格掌握化疗适应症,化疗前检查血象、骨髓情况。

如果白细胞少于4×109/L,血小板少于80×109/L时,化疗应慎重执行,需要适当调整资料方案,必要适应暂缓化疗,给予升血治疗。

(2)在治疗中给予必要的支持治疗,如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药膳等。

(3)化疗后应隔日查血常规,必要时每日查,以了解血象下降情况。

(4)遵医嘱应用升血药物,如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等,并观察疗效。

(5)必要时可以多次输新鲜血或成分输血,如血小板悬液。

(6)白细胞特别是粒细胞下降时,感染的几率将增加,有条件应让患者住层流病房,或增加病房消毒,减少探视,严密监测体温,必要时预防性给予抗生素、做血培养。

(7)血小板降低时应注意预防出血,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嘱患者少活动、慢活动、避免磕碰。

密切观察出血症状,包括消化道出血,如患者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应考虑颅内出血,及时协助医生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