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归因 实现自我
第10课:积极合理归因+课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心理健康全一册

1. 内部归因: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身的努力、才能和能力。 通过认识到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对于结果的影响,个体能够更好 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增强自信心。 2. 稳定归因: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的稳定性。个体应 该相信自己的才能和能力是稳定的,而不是将成功或失败归因 于临时的运气或环境因素。 3. 可控归因: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个体 应该相信自己有能力通过努力和行动来影响结果,而不是将成 功或失败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
通过实践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积极合理归因的概 念和应用。通过分析他人的归因方式,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和借 鉴,提高自己的积极合理归因能力。
积极合理归因是培养积极乐观心态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挫折,提升自己 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积极合理归因也对人际关系和社会交 往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让我们一起努力培养积极合理归因的 能力,共同追求心理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积极合理归因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 积极合理归因,我们可以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增强自信心和 抗挫折的能力。同时,积极合理归因还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 谐发展,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支持。
1. 意识到自己的归因方式:我们应该关注自己对事件的解释方 式,尽量选择积极合理的归因方式。 2. 寻找积极的解释:当面临困难或挫折时,我们可以积极寻找 积极的解释,如努力、智慧等,而不是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 力或命运。 3. 培养乐观心态:乐观心态是培养积极合理归因的重要条件。 我们应该培养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4. 与他人分享: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积极合理归因经验,可以互 相学习和支持,共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2023
第10课:积极合理归 因
《发展教育心理学》试题(六)

第六章习题一、选择题1.学生对学习结果归因为“能力”,它是。
A. 内部、不可控、稳定的因素B. 外部、不可控、不稳定的因素C. 内部、不可控、不稳定的因素D. 外部、不可控、稳定的因素2.学生对学习结果归因为“运气”,它是。
A. 内部、不可控、稳定的因素B. 外部、不可控、不稳定的因素C. 内部、不可控、不稳定的因素D. 外部、不可控、稳定的因素3.学生对学习结果归因为“老师评分不公平”,它是。
A. 内部、不可控、稳定的因素B. 外部、不可控、不稳定的因素C. 内部、不可控、不稳定的因素D. 外部、不可控、稳定的因素4. “学生不喜欢学习是因为其先前的学习行为没有受到强化或是因为受到了惩罚所致”,这一观点最能体现的是。
A. 成就动机理论B. 行为主义理论C. 归因理论D. 自我效能感理论5. “学生学习动机低下是因为他(她)不相信自己能胜任学习这一任务”,这一观点最能体现的是。
A. 成就动机理论B. 行为主义理论C. 需要层次理论D. 自我效能感理论6. “有些孩子认为,只要我不努力学习,那么考不好也并不能说明我很笨”,这一现象最适合用下列哪种理论进行解释。
A. 自我价值感理论B. 行为主义理论C. 归因理论D. 自我效能感理论7.根据耶可斯-多德森定律,下列哪个表述正确。
A. 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B. 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差C.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学习D.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总体上呈倒U型关系,且受任务难度影响8. 有些小学生在课堂上会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目的就是希望获得老师的一面小红旗。
这种学习动机是。
A. 内部动机B. 外部动机C. 内化动机D. 近景动机9.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人是。
A. 海德B. 罗特C. 韦纳D. 麦克莱兰德10.对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A. 个人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B. 他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C. 个体的身心状态D. 个人的知识水平11.根据自我价值感理论,有些学生不愿意努力学习是因为。
教育心理归因

教育心理归因教育心理是研究人类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个体在教育环境中的学习、发展和适应等方面的心理过程。
归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种重要概念,它探讨了个体在面临成功或失败时所做的归因,即将结果归因于自身能力、努力、任务难度或运气等因素。
本文将从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归因类型以及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来探讨教育心理归因的相关内容。
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是指个体在面对成功或失败时所做的解释和归因。
根据归因理论,个体对于成功的归因倾向于将其归因于内部稳定的因素,如自身的能力和努力;而对于失败的归因则倾向于将其归因于外部不稳定的因素,如任务的难度和运气。
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对于成功和失败的不同归因会影响其情绪、动机和行为等方面。
根据归因理论,归因可以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指将结果归因于个体内部的因素,如能力、努力和智力等。
外部归因是指将结果归因于个体外部的因素,如任务难度、环境和运气等。
内部归因倾向于使个体对自身有更高的自信和责任感,有利于个体的动机和学习态度的提升;而外部归因则可能导致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低估和责任的转嫁。
教育心理归因在教育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归因方式来调整教学策略。
对于那些将成功归因于自身努力和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更多的肯定和鼓励,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而对于那些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努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
教育心理归因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态度。
通过教育心理归因的教育,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态度。
他们会明白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取得成功,而不是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或运气。
这样的学习观念和态度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教育心理归因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素质。
通过教育心理归因的教育,学生可以学会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他们也可以学会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从而减少对自身的自责和自卑感。
归因理论对于人们的行为解释有什么影响?

归因理论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或自己行为时,所使用的一种心理机制。
这种机制是基于人们对因果关系的认知和推理,通过对事件的观察和分析,来确定事件的原因和责任。
归因理论对于人们的行为解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解决冲突和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归因理论对于人们的行为解释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往往会根据行为的结果来判断其原因。
比如,当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时,我们往往会认为他是出于善意或道德信仰;而当一个人做了一件坏事时,我们往往会认为他是出于自私或恶意。
这种归因方式被称为结果归因,它是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结果归因往往会忽略掉行为的背景和因素,导致对行为原因的判断不够准确。
归因理论提出了另一种归因方式,即过程归因。
过程归因强调行为的背景和因素对于行为原因的影响,它认为人们的行为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一的结果。
通过过程归因,人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人行为的原因,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
归因理论对于人们的行为解释还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会因为彼此的行为而产生误解和矛盾。
这时候,归因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行为,从而更好地处理矛盾和冲突。
比如,当我们遇到一个表现不佳的同事时,我们往往会认为他是懒惰或无能;但如果我们换位思考,考虑到他可能是因为工作环境或个人问题而导致表现不佳,那么我们就可以采取更合适的方式来帮助他,而不是仅仅责怪他。
同样地,当我们自己做出错误的决策或行为时,归因理论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原因,从而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归因理论对于人们的行为解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解决冲突和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采用过程归因的方式来解释他人行为,同时也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原因,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研究

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摘要:为引导大学生的进行合理归因、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并最终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现代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及心理健康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从三者之间的特点、相关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
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采取消极的归因方式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但是,也有研究从正面证实了那些积极归因方式的人能够更好的处理学业和生活中的事情,具有较为健康的心理。
2、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归因模式,同时归因方式也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
3、大学生对负性事件的归因方式、体验到的自我效能感,都会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心理健康Abstract:In order to guide the conduct of reasonable attributed to college students,enhance their self-efficacy, and ultimately improve their mental health,the research discuss the attributional style, self-efficacy and mental health of modern college students,from document materials,It will befrom the features and other aspects of relationship among them to do the research.By analyzing the document materials , we can dra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1、people who take a negative attributional style are more likely to suffer from depression, which affects their study and life.However, other research has also confirmed from the positive attribution of those positive people who arebetter able to deal with things in school and life, and their mental health are more healthy.2、Self-efficacy has an effact of people's attributional style, at the same time,attributional style is impacting. Individual`s self-efficacy.3、College Students` attributional style on the negative events, and the self-efficacy experience, will influencethe individual's mental health.Key-words:attributional style,self-efficacy,mental health在个体毕生发展的历程中,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人才成长的重要阶段,此时他们一般都处在自己一生中最具活力的一个时期,所以无论是获得成功还是遭遇失败,他们都勇于去承担责任(归因于内在因素>。
动机归因理论

02
VS
人们对于事情的原因的解释和判断,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稳定的归因一般是指内在的、难以改变的因素,如个人的能力、性格等;不稳定的归因一般是指外在的、容易改变的因素,如环境、机遇等。
选拔与培训
在员工选拔和培训中,管理者可以运用动机归因理论,评估员工对工作的态度和价值观,预测其未来的表现和发展潜力,为组织选拨优秀人才提供参考。
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增强自我认知
咨询师可以引导来访者正确归因,帮助其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和资源,从而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能力。
促进积极改变
咨询师可以运用动机归因理论,协助来访者发掘潜在的积极动机和目标,激发其自我改变的动力,促进积极心理和行为的形成。
动机归因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个体对结果的归因,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则将影响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是指那些满足员工基本生活需求和工作安全需求的因素,如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等,而激励因素则是指那些能够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因素,如工作挑战性、晋升机会、成就感等。
动机归因理论的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控制性归因
人们对于事情的原因的解释和判断,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可控的归因是指个人可以通过努力或改变自己的行为来影响结果的因素,如个人的努力程度、技能水平等;不可控的归因是指个人无法通过努力或改变自己的行为来影响结果的因素,如机遇、外部环境等。
稳定性归因
动机归因的维度
动机归因与行为的关系
动机归因影响个人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如果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程度等内在因素,那么他就会感到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增强,从而更加努力地追求成功;如果个人将失败归因于机遇等不可控因素,那么他就会感到无助和沮丧,从而放弃追求成功。
归因理论案例

归因理论案例归因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用于解释人们如何对他们周围发生的事情进行解释和归因。
这个理论涉及到人们为什么会把他们周围的事件归因于某些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
这篇文章将介绍归因理论的案例,以及它们如何适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情境。
案例一:工作场所受挫失败某公司的销售部门不断地努力,但销售额一直没有提升。
总经理认为这是因为销售人员没有足够努力,而销售人员则认为这是因为经济形势不佳以及市场竞争激烈。
这种情况下的归因理论称为“行为归因”,即具体结果的原因归因于个人的行为或个性特点,或者它们所面对的外部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经理需要考虑到市场竞争对销售额的影响,而销售人员则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销售策略,以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
案例二:运动员取胜失败一名羽毛球选手在比赛中输掉了第一局比赛,他归因于自己的技巧不足。
然后,他在第二局比赛中赢了,他归因于自己的训练和执着精神。
这种情况下的归因理论称为“个性归因”,即某种结果和特定个性特征或行为有关。
在这种情况下,这名选手需要意识到输掉比赛不是因为他的技巧不足,而是对手比他更好。
赢得比赛,则还需要注意到自己的训练方法和精神状态。
案例三:道德归因的自我保护倾向一名学生做了一张卷子,卷子得分较低后,他认为这是因为考试难度大或教授讲授不够好。
但当得分较高时,他则归因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
这种情况下称为“自我保护倾向”,即由于想要保护自尊心而导致的归因偏差。
在这种情况下,这名学生需要认真审视自己的错误,并寻找改进方法,而不是试图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而对于成就和成功,也要注意到其他的因素,以克服自我保护倾向。
归因理论不仅可以被应用于个人生活中,也可以被应用于组织和机构中。
了解不同的归因偏差有助于管理者识别员工和团队的困难,以便实现更好的组织目标。
如何正确地自我归因

如何正确地自我归因所谓归因就是指把失败与成功归于某种原因,自我归因分向外归因和向内归因等多种形式。
向外归因表现为遭受失败是首先找寻外部因素,如环境恶劣,背运,并推卸自身应该并能够承担的责任;而向内归因则表现为遭受失败是先反省自己的错误行为,并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
向稳定因素归因表明导致失败的因素是不可改变的,一般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向不稳定因素归因则表明导致失败的因素是可以改变的,一般认为自己努力程度不够。
向不可控因素归因说明自己不能对导致失败的不利因素有所作为,消极对待;相反则说明自己可以或者能够直接或间接转变失败的不利因素,能够积极地坦然地面对。
现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向家长一致呼吁,要仔细分析孩子的归因方式,帮助孩子使用正确的归因方式,并从小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归因”能力。
有这样一个例子。
兄弟两个,一个出奇的乐观,另一个则非常悲观。
他们的父亲想让他们的性格都改变一些。
于是就把那个乐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屋子,把悲观的孩子锁进放满漂亮玩具的屋子。
等了一个小时,当他打开悲观孩子的屋门是,发现他在一个角落里,又抹鼻涕又抹眼泪地哭泣,非常伤心,原来玩具太多了,他不知道玩哪一个,又怕弄坏里挨父亲骂。
当打开满是马粪的房间是,发现乐观的孩子正在兴奋地用力挖着马粪,看到父母,乐观的孩子像发现奇迹似的嚷道:“看,这儿有这么多的马粪,附近一定会有漂亮的小马。
引导积极归因,激发学习动力摘要:对学习成绩的归因,在学生的成长中作用巨大,它不仅影响到以后学生的学习动机,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人格特点。
如何引导学生对学习成绩进行积极的归因以激发学习动力本文以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为切入点,在学生成败体验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式区别引导不同归因倾向的学生,并阐述了在归因引导中应引起注意的若干事项,确实有可供借鉴之处。
关键词:归因倾向、归因引导、学习动力一、引言(我们知道,在学习当中,学生们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为自己现有的学习成绩寻找原因,如为什么学习成绩是这样,自己的成绩是否会更好等,这些过程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对学习成绩进行归因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归因实现自我
---考试之后的心理辅导
期中考试已经过去一个星期了,结果是几家欢喜,n家忧啊,考得不是很理想的同学常常会得到这样的安慰:“失败乃成功之母。
”请问各位:失败一定是成功之母吗?是的,不一定。
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首先必须对成败进行正确归因,(心理学上所谓归因,就是指原因总结,在这里同学们可以理解为尝试寻找考试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然后调整对策,重整旗鼓,这样才能走向成功。
可见,正确归因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的辅导话题就是“正确归因,实现自我”。
一:个例分析
先请各位当当专家,看下面的个例:
小张是一名初一学生,小学时尽管父母很少顾及他的学习,可他的成绩总是名列班级前茅。
上了初中以后,他的成绩处在中等水平,对此他感到压力很大。
平时他非常用功,看书、做作业经常很晚,电视很少看,文体活动也很少参加。
可第二个学期的期中考试他还是没有考出自己期望的好成绩,为此他感到失望、自卑,晚上甚至出现了失眠,不知怎么办才好。
请你帮小张分析一下成绩下降的原因,并告诉他以后该怎么办。
(每先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
总结:以后他可以这样调整对策:1.适当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不能继续以小学的名次标准来要求自己,现在的同学毕竟都是小学的精英,聚到一起来,排起名次总会有先后之分。
2.改进自己
的学习方法,不能照搬小学的一套。
初中不但课程多,难度也加大了,小学的学习方法已不再完全适用。
3.调整自己的学习时间,劳逸结合,不打疲劳战。
4.取得家庭的配合,不给太大的压力。
二:尝试自我归因:
这次期中考试你考得如何?请你对自己进行归因分析。
(小组交流,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
)
三:原理介绍
心理学家张铁忠教授等人发现,中学生对学习成败的归因主要有以下6种类型:
1.把失败归之于自己脑子笨、能力差等稳定的因素。
这种归因会使自己丧失信心,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2.把失败归之于自己不努力等不稳定的因素。
这种归因会使自己重燃希望,变得努力。
3.把失败归之于学习难度大等稳定因素。
这会使自己学习积极性受影响,甚至会对相应学科失去信心。
4.把失败归之于运气不好等不稳定因素。
这可能会使自己重新树立信心。
5.把成功归之于运气好等外在因素。
这会使自己产生侥幸心理,下次不一定会努力。
6.把成功归之于自己能力强、努力程度高等内在因素。
这既可能使自己满意、自豪,也可能使自己产生骄傲、自负等情绪。
四:正确归因的目的—完善自我
对学习进行正确的归因分析,是为了自己下一步学得更好,使“现实自我”进一步靠近“理想自我”。
在“现实自我”走向“理想自我”的过程中,会出现三种类型:
1.自知之明型。
特点是:理想自我比现实自我稍高一些,因此,理想自我对现实自我有导向、激励作用。
表现为:①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合理地要求自我(即正确定位理想自我),通过努力就能实现目标,每次努力都会获得成就感的满足。
②能正确地对待成功与失败。
知道自己优点,也知道自己不足,所以成功时不会沾沾自喜,知道自己还有不足,与理想的自我还有距离;失败时也不气馁,不拉客观,能冷静地分析原因。
③能和谐地与人相处,不会老是想着与人家比高低,比名次。
不骄傲,也不自卑,以平常心与人相处。
⒉自我贬低型。
特点是:自我评价过低,与理想自我差距太大,即使通过努力,也因目标过高而受挫失望,理想自我成为苛求自己的紧箍咒。
表现为:①拼命地与他人比较,以自己之短比他人之长,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越比越感到自惭、羞愧。
②对失败或生理上的不足(比如长得不高或不美等等)感到自责。
③失败归因错误。
总归因为自己脑子不灵,智商不高,觉得努力也没用,丧失信心,对前途悲观失望。
④有时为超越他人而强迫自己做乏味的事,结果学习效果很差,并因此对学习失去兴趣。
3.自我夸张型。
特点是:对现实自我评价过高,以致出现了虚假的理想自我。
表现为:①好夸张自己的成绩与能力。
好炫耀自己,
表现自己。
②好他人表扬、赞许,听不得别人的批评。
③好说一些不中听的话,常常伤害别人。
例:我基本上属于“自知之明”型的。
我知道自己的优点,也基本清楚自己的不足,所以成功时不会太得意,失败了也不会过于伤心。
我理想中的自我是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我的知识面比较丰富,兴趣爱好也很广泛,做事也比较认真,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语言表达水平不是太好,所以我以后要有意识地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当一名享誉一方的名师。
四:自我分析
听了以上介绍后,请每人认真思考一下,你的现实自我是怎样的?理想自我又是怎样的?要从现实自我顺利走向理想自我,现在该作什么调整?
(先思考,小组交流,再让每小组派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
五:结束话题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话题的讨论让我们明白了:对待学习的成败只有进行正确的归因分析,才是为了自己下一步学得更好,取得好成绩,才能“现实自我”。
能正确地认识到自我,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通过努力就能实现目标,付出的努力就会获得成功。
更主要的是能正确地对待成功与失败,不要只看自己不足的一面,更要看到自己闪光一面。
就会有理想的自我在等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