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超载不停车检测系统前端感知设计方案
不停车超限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i n g i n s p e c t i o n ma n a g e me n t a p p r o a c h( Mi n i s t r y o f T r a n s p o r t o f t h e P e o p l e S R e p u b l i c o f C h i n a o r d e r N o . s e v —
we i g h i n g f o r t h e n o r ma l v e h i c l e s r u n n i n g o n t h e ma i n l i n e o f t h e r o a d , g u i d e t h e o v e r l o a d e d v e h i c l e s t o b e d e —
e n i n 2 0 1 1 )r e g u l a t i o n s , t h e a t r i c l e r e s e a r c h e s a n d d e s i g n s h i g h s p e e d d y n a mi c d e t e c t i o n s y s t e m a n d l o w
t e c t e d a c c u r a t e l y i n t h e s t a t i o n , a n d p r i n t t he t e s t r e s ul t s .
Ke y wo r d s : o v e r r u n a n d o v e r l o a d ; h i g h s p e e d d y n a mi c i n s p e c t i o n s y s t e m; l o w p r e c i s i o n i n s p e c t i o n s y s t e m;
不停车治超预检系统解决方案

目录1、概述 (1)1.1、建设意义 (1)1.2、需求分析 (1)1.2.1、提高社会效益的需要 (1)1.2.2、提升通行能力 (2)1.2.3、公路安全、环保等一系列优越效能无法发挥 (2)1.3、发展趋势 (2)1.4、设计依据 (3)2、系统概述 (4)2.1、治超预检系统组成 (4)2.2、治超预检系统主要特点 (4)2.3、治超预检系统建设目标 (5)3、高速不停车预检系统 (5)3.1、高速不停车预检系统概述 (5)3.2、高速称重子系统特点 (7)3.2.1、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7)3.2.2、石英式传感器 (7)3.2.3、电荷放大器 (8)3.2.4、高速称重处理器 (8)3.2.5、高速车辆分离器 (9)3.2.6、立式野外机柜 (10)3.3、高清车牌识别系统 (11)3.3.1、系统组成 (11)3.3.2、系统功能 (13)3.3.3、车辆捕获 (13)3.3.4、高清照片抓拍 (13)3.3.5、全天候高清成像 (13)3.3.7、设备状态数据上传 (14)3.3.8、流量检测/车辆监测和记录 (14)3.3.9、取证图片水印加密 (14)3.3.10、实时监控 (14)3.3.11、车身颜色识别 (15)3.3.12、前端数据缓存 (15)3.3.13、数据传输 (15)3.3.14、抓拍联动录像 (15)3.3.15、逆向事件检测 (16)3.4、信息发布子系统 (16)3.5、视频监控子系统 (17)3.5.1、设计原则 (17)3.5.2、方案详述 (17)4、数据存储子系统 (17)4.1、数据存储方案 (17)4.2、产品选型 (18)5、网络传输子系统 (18)5.1、基本要求 (18)5.2、网络整体架构设计 (19)5.3、接入传输网络设计 (19)5.3.1、前端接入网 (19)5.3.2、接入线路选择 (20)6、治超管理平台子系统 (20)6.1、治超管理平台概况 (20)6.2、中心平台软件功能 (20)6.3、系统设计原则及依据 (21)6.4、系统整体设计 (22)6.5、治超预检系统平台主要功能介绍 (22)6.5.2、超载报警 (22)6.5.3、可变情报板 (22)6.5.4、视频监控 (23)6.5.5、超载查询 (23)6.5.6、数据传输 (23)6.6、监控中心服务端 (23)6.6.1、地图显示功能 (23)6.6.2、数据监测 (24)6.6.3、视频监测 (24)6.6.4、LED显示屏管理 (24)6.6.5、网络、设备监测 (24)6.6.6、黑名单管理 (24)6.6.7、数据查询 (24)6.6.8、企业登记 (25)6.6.9、数据管理 (25)6.6.10、执法文书 (26)6.6.11、系统设置 (26)6.6.12、监控中心系统介绍 (26)6.6.13、机房设计 (27)1、概述公路货运车辆超限超载运输问题已成为危害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的“痼疾”,近些年来,全国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治理公路、车辆超限超载运输的力度,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机动车超速自动检测系统方案

机动车超速自动检测系统2.1 概述2.1.1系统简述多年以来,超速行驶一直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车速快,司机对路面情况、前方车辆、行人等各种情况的反应时间短,同时由于车速快导致发生紧急情况时制动距离长,轻者造成“追尾”,车辆受到损坏,重者导致人身伤亡,为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损失。
据统计,交通事故中约有10%是由于超速而引起的。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手段,严肃治理违法超速行驶现象,使司机严格按道路限速规定要求行驶,减少由于超速引起的交通事故与违法现象。
为了保证车辆安全行驶,我公司研制开发了KB51系列电子警察系列产品,包括闯红灯、超速、逆行、变线、不按车道行驶等多个类型。
2.1.2设计依据1)GB1002-1996家用和类似用途单相插头插座型式、基本参数和尺寸2)GB2099.1-1996家用和类似用途插头插座第一部分:通用要求3)GB4785-84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的数量、位置和光色4)5)GB50198-94《民用闭路监控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6)7)GB6593-86电子测量仪器质量检验规则8)GB9969.1-1998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9)GB11463-89电子测量仪器可靠性试验10)GB/T11798-89机动车安全检测设备11)GA36-92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号牌12)GA308-2001《安防系统工程验收规范》13)GA297-2001机动车测速仪通用技术条件14)JCJ/T16-92《民用建筑电器设计规范》15)JT/T367-1997公路照明技术条件16)《工业企业通讯接地设计规范》1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18)《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1988年3月9日国务院发布)2.2 系统总体结构及工作原理2.2.1系统总体架构系统的安装示意图如下:指指指指图2-1 系统安装示意图本方案设计的电子监测系统在结构上主要分成室外违章信息采集终端控制器)、中心管理系统(车辆违章信息管理系统)和二者之间信息的桥梁—数据通讯(可选)三部分构成。
智慧交通不停车非现场执法治超系统方案

智慧交通不停车非现场执法治超系统方案目录一、项目背景与目标 (2)1.1 背景介绍 (3)1.2 目标设定 (4)二、系统架构设计 (4)2.1 总体架构 (6)2.2 组件描述 (7)三、功能需求分析 (8)3.1 功能模块划分 (9)3.2 功能需求详解 (11)四、技术实现方案 (12)4.1 技术选型 (14)4.2 技术实现细节 (15)五、系统部署与实施 (17)5.1 部署策略 (18)5.2 实施步骤 (19)六、安全与隐私保护 (20)6.1 安全措施 (21)6.2 隐私保护策略 (22)七、测试与评估 (23)7.1 测试计划 (24)7.2 评估标准与方法 (26)八、运维与升级 (27)8.1 运维体系 (28)8.2 升级策略 (29)九、案例分析与展望 (31)9.1 案例介绍 (33)9.2 发展前景 (34)一、项目背景与目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交通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超重超载运输的监管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传统的执法方式不仅效率低,难以应对复杂的交通环境,而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为了满足现代交通管理的需求,提高执法效率,确保道路交通安全,本项目提出“智慧交通不停车非现场执法治超系统方案”。
本项目旨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一套高效、智能、安全的交通管理系统。
通过安装在不同路段的动态监测设备,实时采集车辆的重量、速度等数据,对疑似超载车辆进行自动识别与跟踪。
系统能够实现不停车检测与执法,减少交通拥堵和安全隐患,提高执法效率与公正性。
项目背景反映了当前交通管理工作的现实需求与挑战,以及采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革新的迫切性。
本项目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完善的不停车非现场执法治超系统,通过智能化的管理方式对超载超限运输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和治理。
提高执法效率和精确度,减少交通安全隐患和道路设施损害,确保道路交通的安全与畅通。
本项目也着眼于为未来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奠定基础。
动态机动车超载自动识别检测系统及方法与设计方案

本技术实观上述目的的方案包括:计算机、微波读写子系统、触电传动感 应子系统、地感子系 统、抓拍子系统、超载识别子系统、数据库子系统、传输 子系统以及自动识别检测方法。
自电子卡的反向散射波信号;快速检索辅助单元主要由单片机MCU
组成,它与读写检测单元相连,对读写检测单元读入的数据进行分 析处理;微波电路模块是可变频的。
5、在对电子卡进行初始化及个人化时,还将下述四种信息进行
押码加密处理,然后将加密后的信息一并写入电子卡中,车辆国际 终身编码、车主名称、车牌号、核定载重量。电子卡的形成包括以
感应子系统统、传输子系统以及自动识别检测方法。地感子系统和触电传 动感应子系统通过外来施加的压力,激活微波读写子系统工作,读 取电子卡中的信息;触电传动感应子系统将压力产生的电荷转化为 模拟信号,测出通过车辆的总重量信息;两组信息通过计算机的运 算、超载识别子系统、数据库子系统的分析、比对,将通过车辆的 通过时间、车牌号、车型、车主名称、核定载重量、自重、实际载 重量、超载重量、处罚内容等信息快速显示出来;对超载车辆进行
声光报警,并将有关信息传输到前方检查站,对本地车(有电子卡)
可进行数据记录,传输到当地车管部门,为防止道路堵塞可进行每 月或每季集中处罚;对无电子卡的车辆,抓拍子系统将车牌、车头 拍摄下来,从数据库的车辆载重分类表中查找核定载重量、自重等 信息,并与实际载重量分析、比对,做出是否超载的判断,如属超 载,将有关信息传输到前方检查站,伴有声光报警,前方检查站可 将有关信息打印并拦截车辆进行处罚。如属无超载车辆则放行通过。
不停车长宽高超限检测系统设计方案

不停车超限检测系统设计方案方案综述不停车超限检测系统是浙江润鑫公司根据多年来在高速公路、国道及源头治超的经验,并综合公路管理部门对超限运输管理的具体要求进行开发设计的。
系统主要由双台面动态轴重计量系统,汽车长宽高外廓尺寸测量系统,车牌自动抓拍系统,信息提示系统及超限控制软件组成。
不停车超限检测系统主要特点如下:全自动检测,实时信息提示,减轻路面治超检测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执法效率。
系统具有稳定性强,数据准确度高,及防作弊功能。
不停车检测,提高了公路的通行率。
不停车超限检测系统的检测流程:1.车辆进入系统检测区域,首先触发车辆检测器(地感线圈),智能车牌识别系统开始启动,抓拍车牌信息。
2.当车辆触发光幕后,计重系统启动,识别车辆轴重和轴数。
3.触发光幕的同时开始启动车辆长宽高外廓测量系统,对车辆进行雷达扫描。
4.当光幕分离后,车辆脱离计重系统,计重控制卡根据轴数,轴重和轴型计算出整车重量。
5.光幕分离的同时,车辆长宽高测量仪的雷达停止扫描,根据扫描数据计算出最终的车辆长宽高。
6.计重信息和车辆长宽高数据上传至上位机。
7.上位机超限检测软件汇总和收集所有信息(包括车牌,轴数,轴重,整车重量,车长,车宽和车高等),存入数据库。
8.在LED情报板上显示车辆信息,包括车牌,轴数,总重,超重率,车长,车宽和车高。
显示绿色表正常,红色表超限。
9.语音提示车辆是否超限。
(不停车超限检测整体实例图)一.不停车超限检测系统组成不停车超限检测系统主要由双台面动态轴重计量系统,汽车长宽高外廓尺寸测量系统,车牌自动抓拍系统,信息提示系统及超限控制软件组成。
3.1双台面动态轴重计量系统由承重检测台,红外车辆分离器,车辆检测器(地感线圈),数据采集系统,通讯传输系统及供电系统等组成。
➢双台面动态轴重计量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基本功能:承重检测台由双台面组成,负责车辆的称重工作,获取车辆的轴数,轴重及整车的重量。
红外车辆分离器安装在第一块称台中轴两侧,用于车辆分离,或车辆的收尾工作。
交通公路不停车超限检测系统技术方案

不停车超限检测系统技术方案201*年*月目录一、概述 (4)1.1 项目概述 (4)1.2 建设规模 (4)二、设计依据、参考标准 (4)2.1 通用 (4)2.2 超限检测设施 (5)2.3 监控设施 (5)2.4 通信设施 (5)三、设计目标 (5)3.1非现场检测 (5)3.2称重准确度 (5)3.3称重速度适应性 (5)3.4全幅路面无缝检测 (6)3.5单轴称量能力 (6)3.6检测数据传输 (6)3.7现场检测数据管理应用 (6)四、设计方案 (7)4.1项目点位比选 (7)4.1.1点位1 XXXXX桩基号 (7)4.1.2点位2 XXXXX (具体点位位置) (9)4.1.3比选结果 (10)4.2不停车超限检测系统简介 (11)4.2.1概述 (11)4.2.2系统工作流程 (11)4.3项目详细配置方案 (13)4.3.1经济型配置方案 (13)4.3.2满铺型配置方案 (14)4.3.3经济型实例图 (15)4.3.4满铺型实例图 (15)4.3.5数据平台方案 (16)五、技术要求 (16)5.1 总体要求 (16)5.2 不停车超限检测系统参数 (16)5.2.1称重平板框体 (16)5.2.2称重传感器 (17)5.2.3称重数据处理单元 (17)5.2.4称重数据处理软件 (17)5.2.5车辆复杂行驶判别模块 (18)5.2.6工控机 (18)5.2.7 工控机柜 (19)5.2.8线圈车检器 (19)5.2.9外场千兆交换机 (20)5.2.10 700万像素一体化抓拍单元 (20)5.2.11 闪光灯 (21)5.2. 12 300万像素网络摄像机(全景抓拍) (21)5.2. 13 300万低照度球机 (22)5.2.14 LED屏 (23)5.3 数据平台系统参数 (23)5.3.1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管理系统 (23)5.3.2 服务器 (25)5.3.3查询计算机 (25)5.3.4 NVR (26)六项目案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高速公路入口治超系统设计方案

1.1治超系统入口治超站应防止超载车辆驶入高速公路,通行车辆检测数据实时传输至所在收费站,具体参照《交通运输部办公厅进一步规范高速公路入口治超工作的通知》(交办公路〔2019〕29号)、《交通运输部关于认真做好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有关工作的通知》(交公路明电〔2019〕3号)和《高速公路称重检测业务规范和技术要求》文件要求执行。
本工程改造升级69套已建高速公路入口治超系统,同时新增入口治超系统的13套。
收费站入口治超劝返系统是在高速公路收费广场前端设置货车治超专用检测区域,安装称重设备、宽高检测设备、车牌识别系统、监控系统、管理计算机系统及对讲系统等设备。
在货车驶入收费入口车道之前,通过引道进入检测区,进行不停车快速检测、自动检测车辆重量、自动车辆宽高检测、自动识别车牌号,通过信息显示屏同步显示车辆称重信息,提醒司机该车辆是否超载并控制相关设备(如果车辆超载,自动触发声光报警器,信息显示屏显示超载信息并提醒车辆驶离车道;如果车辆不超载,信息显示屏提示车辆正常通行并自动开启栏杆机,通过入口正常发卡流程直接进入高速公路上行驶)。
在车辆通过检测区域时,全部监控备案,数据存储在本地网络硬盘录像机中,便于对违规车辆执法取证。
考虑货车长度及车辆掉头所需空间,称重平台与收费站进口安全岛端头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30米(视称重设备类型确定:轴组式设备的建议距离为30-60米)。
平面布局示意图如下:1.1.1系统构成按照交通运输部统一要求,治超系统称重检测设施(设备)由称重设备、轮轴识别设备、车牌识别及抓拍设备、视频监控设备、电子显示屏和安全引导设施等构成,具备称重检测相关信息自动采集、存储、显示、查询、导出和运行日志记录等功能,人为无法删除、修改称重检测数据和运行日志。
系统构成如下图。
1.1.2系统功能收费站入口治超劝返系统由称重子系统、宽高检测子系统、治超监控子系统(含车牌识别、站区监控等设备)、治超控管子系统(含车道机、LED信息显示屏、栏杆机、对讲、通行信号灯、声光报警器等设备)、供电及安全等附属子系统(含供电、安全设施、标志标牌、雾灯等设备)等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限超载不停车检测系统前端感知设计方案一、感知布局设计1.超限检测区选点原则不停车超限检测区选址不宜设在平、纵曲线半径较小、视距不良和长下坡等路段。
通俗来讲即路面应平直,无纵向坡道,无横向倾斜。
按照以下原则进行选点:(1)重点布设在省市界入口,加强对运输通道以及超限超载严重路段的监控;同时考虑对重大桥梁、多条国省道交汇点等重点路段和节点的控制;(2)考虑土地、资金、环境等制约因素,尽量节约资源,集约建设,综合利用。
要充分考虑与收费站、养护工区、服务区等现有公路养护管理设施及公安卡口相结合,提高设施、设备等的共享利用水平,降低建设成本,同时方便工作协同。
(3)选点布局与治超执法需求相匹配、与周边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相协调,通过科学分析、优化选点、合理布局,尽可能以最少的数量规模控制最大的区域。
(4)既要着眼于当前辖区公路网络格局和交通流运行特征,又要考虑未来路网形态变化和交通流分布变化的影响。
(5)称重区应该远离需要加速、减速或驾驶员变道的区域以保证车辆匀速行驶(比如信号灯交叉口,收费站等),此外,还要远离可能造成司机换挡的区域,比如匝道等。
同时,为了保证建设点位的线形指标,应遵守ASTM E1318《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Highway Weigh-In-Motion(WIM)Systems with User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的相关规定要求,技术要求如下:(1)不停车称重检测区前60m引导路段和后30m引导路段的路面中心线的转弯半径应≥1.7km。
(2)不停车称重检测区前60m引导路段和后30m引导路段的路面纵向坡度应≤2%。
(3)不停车称重检测区前60m引导路段和后30m引导路段的路面横向坡度值i应满足1%≤i≤2%。
(4)不停车称重检测区前150m引导路段范围内应无遮挡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
(5)不停车称重检测区设置位置与同一路段上公路隧道进出口距离不宜小于2km,不得小于1km。
(6)考虑与其他交通管理设施的互补,如可以考虑部署在交警卡口附近,对于后期通过遮挡号牌逃避检测车辆可有效遏制,将来要实现同交警的联动或联合执法也方便。
(7)信息发布屏安装在称重区域后方200米处,能实现明显的超限提醒作用。
(8)避开岔路口、行人密集区、红绿灯路口等易造成拥堵路段,降低非正常行驶发生的概率。
2.布设方式设计称重检测区建成效果图信息发布系统的LED屏为距离称重区域中心位置约200米位置布设;交通指示牌的布局根据GB5768《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的设计规范和要求。
二、亿维锐创动态称重子系统1.功能动态称重系统由称重传感器、异常行驶检测传感器、地感线圈和车检器、交通信息采集主机、称重仪表、交通信息处理工作站、以及其他辅助设备和采集软件组成,通过精密称重算法计算轴数、轴重、轮重、总重的数据,可以瞬间“捕捉”到超限车辆,同时联合抓拍系统的信息,匹配成完整的车辆过车信息并对应存储。
系统完成对被检测车辆主要数据的检测、处理、计算、通信及其它辅助设备的控制、管理工作,及时发现超限超载车辆,进行声光报警等方式提示违法车辆司机。
动态称重检测区域对传感器进行合理布局,包括对称重传感器、异常行驶检测传感器、地感线圈等器件的在路面全覆盖排布,检测车辆重量的同时,能够分析出车辆异常行驶的行为。
如下图所示:1.1动态称重系统具下基本要求:(1)动态称重设备允许货运车辆通过不停车检测区域的速度范围为0.5~100km/h。
(2)系统测量车货总重量的称重最大允许误差在首次检验和后续检验以及在使用中检验达到JJG 907-2006《动态公路车辆自动衡器检定规程》中准确度等级5的规定和要求。
整车总重量动态称重最大允许误差(3)称重设备具备货运车辆非正常行驶行为判别功能。
(4)称重设备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不少于30000h。
(5)称重传感器性能符合GB/T7551《称重传感器》的规定和要求,不停车称重使用的称重传感器防护等级不低于IP68。
(6)存储功能:动态称重设备能自动存储当前已设置的参数和取证信息,存储时间不小于72h;断电情况下动态称重设备内部时钟运行时间不小于72d。
(7)系统能够在无人值守状态下满足大于7*24小时全天候连续工作的需要。
(8)单个车道超限超载系统的整体故障率﹤1%。
(9)工作环境温度适用范围-40℃~+80℃,耐环境湿度技术指标满足JT/T817《公路机电系统设备通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室外机电设备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10)防护等级满足JT/T817的规定和要求。
(11)系统的计量性能符合国家相关部门计量器具制造许可规范要求。
2.主要设备(1)称重传感器由于动态称重系统需要安装在公路主线上,对称重检测设备选择应以尽量减少道路破坏、施工周期短、检测精度高等要素为原则,因此,我们设计选用了具有领先水平的称重传感器,其特点是:安装便捷、施工周期短、适用特殊道路安装、称重精度高、动态响应快、适用速度范围广(0.5km/h~100km/h)、温度漂移小、防护等级高、无需排水、长期稳定、寿命长、免维护等优势。
称重传感器称重传感器采用模块式设计,有1.5米、1.75米、2米三种长度规格,可以按实际道路宽度进行自由组合,以实现各种路面宽度的称重布设。
称重传感器特点如下:由传感器晶体+高强度金属外壳组成,称重传感器由特质晶体经特殊加工形成,采用传感器压力/电荷转换器件,特点是工作性能稳定,不受温度变化影响,全密封结构,无机械运动及磨损,防水、防砂、耐腐蚀、坚固耐用、免维护、便于更换。
以特质晶体为“核心”的称重传感器满足信号线性输出,重复性称量输出信号一致,确保了称重的精准性和稳定性,无信号漂移,易于校准,同时晶体独特切割工艺和传感器独特的结构形式决定了其对来自横向侧力(垂直向下以外的力)的不敏感,因此即使车辆通过传感器时刹车、加速、变向等行为仍然不会影响称重精度。
(2)异常行驶检测传感器异常行驶检测传感器是用来检测判断车辆经过检测点的行驶轨迹,最小检测宽度为150 mm。
针对跨道、逆向、压缝、急刹、急加、急停、走走停停等不规范行驶进行异常行驶检测,配合软件算法修正检测数据,提高异常行驶检测数据精度。
(3)交通信息采集主机交通信息采集主机集成了数据采集器、车辆检测器、电荷放大器等模块,对于称重传感器和异常行驶检测传感器的信号进行放大处理,将称重信息传送给称重仪表;对检测线圈的信号进行整合,发送给抓拍机触发抓拍。
(4)称重仪表称重仪表是系统前端设备的中心处理器,除了处理交通信息采集主机到的称重、过车信息等信号外,还负责处理匹配由监控和抓拍子系统采集到的车牌信息以及系统工作状态和系统故障信息数据。
(5)交通信息处理工作站交通信息处理工作站是系统前端设备的分析中转站,搭载自主研发的数据采集管理软件,完成前端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中转传输。
三、亿维锐创监控和抓拍子系统在检测点位采用高清抓拍单元,对通过的所有车辆进行实时高清晰图像抓拍,同时捕获抓拍车牌号码、车辆细节信息,结合车辆重量检测信息实时上传到称重仪表。
高清抓拍系统由以下部分组成:●图像抓拍单元:含高清抓拍单元、智能补光灯;●识别处理单元:包括自主识别模块,图片处理算法;●网络传输单元:含工业交换机和光纤收发器。
系统采集车辆车头图片1张、车辆尾部图片1张、车辆车身侧面图片2张、车牌号码图片1张、全景图片1张作为执法证据链。
采集的图片具备叠加检测日期、检测时间、检测地点、车货总重量、图像取证设备编号、防伪等功能。
高清抓拍系统由在抓拍立杆上安装高清抓拍单元、(侧面)高清抓拍单元、摄像机防护罩和支架、频闪补光灯、爆闪灯补光灯、交通固定平板、抱箍、万向节、辅材等组成。
车辆图片抓拍建成效果图视频监控选用400万像素的智能球机和网络摄像机,智能球机具备旋转功能,可根据控制命令进行水平、垂直旋转。
使用低照度、高帧率网络摄像机进行监控,实现对过车视频的有效获取,保证夜间也能够正常进行监控。
智能球机和网络摄像机同时部署于L型立杆或者简易门架上实现视频监控,并可根据现场情况配置单独的全景视频监控杆件供智能球机使用。
视频监控系统对检测区的整体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并通过中心平台可以远程调度,能够实现远程对视频方位的控制,全天候存储道路视频信息,对刻意避开检测点,绕行的车辆的全天候视频进行调取,能够对接其他部门作为治安监控点位使用,同时,对现场设施也能够进行全天候监控,避免人为破坏。
视频监控建成效果图(依现场实际需求选配)1.车辆高清抓拍(1)车辆捕获系统采用线圈触发抓拍的方式,当车辆经过检测线圈时,检测线圈会产生一个信号,经过处理后这个信号会触发抓拍机进行抓拍,从而实现系统对所有经过车辆进行捕获的功能,除了能够捕获在车道上正常行驶的车辆外,还具备捕获跨线行驶车辆的功能,捕获率达到99%以上。
(2)高清图片抓拍在车辆通过超限检测点时,高清抓拍单元能准确拍摄包含车辆车头图片、车辆尾部图片、车辆车身侧面图片、车牌号码图片、全景图片;并在照片上叠加车辆通行信息(如时间、地点、车速、方向等)。
采用补光灯和摄像机成像控制模块之间的反馈控制技术,满足夜间拍摄要求。
采用强光抑制技术,防止强逆光、强顺光环境下对抓拍造成的影响。
防止强逆光、强顺光环境下对视频取证造成的影响。
(3)车辆牌照识别系统可自动对车辆牌照进行识别,包括车牌号码、车牌颜色的识别;车牌识别率白天99%以上,夜间达到99%以上;车牌号码自动识别。
(4)全天候高清成像系统综合车辆前挡风玻璃对光线的反射特性、贴膜情况、环境光线照射情况,采用了高清镜头、专门的成像控制策略和补光方式,同时配合合理的设备布设方式,使得系统对各类车型全天候都能有效解决前挡风玻璃反光和强光直射等问题,确保车身、车牌都清晰可辨。
(5)取证图片水印加密系统对记录的每张车辆违法行为图片以及抓拍的取证照片(车辆车头图片、车辆尾部图片、车辆车身侧面图片、驾驶员信息图片,车辆经过的视频录像)都包含管辖区域内认定的原始防伪信息,防止原始图片在传输、存储、处理和校对中被人为篡改,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中心管理系统接收到违章记录图片后,首先进行防篡改标识的验证,对图像的任何变更都会引起防篡改标识的错误信息。
取证图片格式采用JPEG格式,JPEG图片编码应符合ISO/IEC 15444:2000的要求,进行防篡改水印加密,符合GA/T 496对防篡改的要求。
(6)车辆特征信息采集前端图像采集识别处理单元对采集抓拍的车辆特征信息进行自动识别,包括车辆号牌、车型、车身颜色等信息,识别准确率在99%以上。
所有高清抓拍单元在车辆经过检测点线圈触发捕获抓拍的同时,均进行实时高清视频监控录像,视频质量均需采用高清分辨率,全天候可看清路面车道的状况及通行车辆的类型、颜色、车牌数字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