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车辆工程本科毕业论文

车辆工程本科毕业论文车辆工程本科毕业论文车辆工程是一门涉及机械、电子、材料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是现代交通运输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论文是展示自己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机会。
本文将从论文的选题、研究方法、实验设计和结论等方面进行探讨。
选题是毕业论文的第一步,一个好的选题能够引起导师和评审的兴趣,同时也能够提供足够的研究空间。
在选择选题时,我们可以从当前热点问题出发,如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驾驶系统等。
此外,也可以从实际问题出发,如车辆底盘设计、悬挂系统优化等。
选题时要注意问题的可行性和研究的创新性,避免重复和无意义的研究。
研究方法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它决定了研究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在车辆工程领域,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
理论分析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方程,对车辆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和求解。
数值模拟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对车辆工程问题进行模拟和仿真。
实验验证是通过实际的测试和测量,对理论和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和修正。
在选择研究方法时,要根据选题的特点和研究目的进行合理的选择,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应用。
实验设计是毕业论文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设计实验时,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假设,并制定相应的实验方案和步骤。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实验条件的控制和数据的采集,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同时,还要注意实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合理利用实验设备和资源。
在实验设计中,可以借鉴已有的研究方法和经验,也可以创新和探索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总结和归纳,它是对研究结果的概括和评价。
在撰写结论时,要对研究结果进行客观和全面的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结论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和废话。
同时,还要注意结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不能夸大和歪曲研究结果。
在撰写结论时,可以参考相关的文献和研究成果,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
综上所述,车辆工程本科毕业论文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考察,它涉及选题、研究方法、实验设计和结论等方面。
车辆工程毕业设计(论文)

车辆⼯程毕业设计(论⽂)摘要双离合器⾃动变速器由电控机械式⾃动变速器发展⽽来,它综合了液⼒机械⾃动变速器(AT)和电控机械⾃动变速器(AMT)的优点,能够实现动⼒换挡、减少了换档时间、提⾼了换档品质、极⼤地提⾼了汽车的舒适性和操纵性。
本设计以双离合器式⾃动变速器的结构和⼯作原理为基础,针对⼲式双离合器⾃动变速器的设计⽅法,分析了各种不同变速器的布置⽅案并选定了本变速器的最终布置⽅案。
对变速器中的主要零件包括齿轮形式、换挡结构形式作了阐述并进⾏了选择并对变速器的传动⽐的范围、中⼼距做初步的选择和设计。
对变速器中的齿轮的模数、压⼒⾓、螺旋⾓、进⾏了选择并计算出齿轮其他的相关参数和对齿轮的校核。
对轴的结构尺⼨进⾏设计和轴承的选⽤并对其进⾏了校核。
全套图纸,加153893706关键词:双离合器;⾃动变速器;传动⽐;齿轮;轴I1/85页ABSTRACTDCT duo to Mechanical Transmission.Itinherits the advantages of Automatic Transmission(AT) and Automated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AMT).It has the ability of power shifing that can reduce shift time andimprove shift quality.And the comfort and maneuverability of vehicle will be greatly improved.In this thesis,the study of dry type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is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working principle of DCT. For dry-type dual-clutchthe layout of the various transmission options and automatic transmission design, analyzed selected the final layout of the transmission scheme. The major part of gear, including gear form, elaborated shift structure and make the choice and range of transmission gear ratio, center distance a preliminary selection and design. The gear on the transmission module, pressure angle, helix angle, were calculated gear selection and other relevant parameters and checking on the gear. Structural dimensions of the shaft and bearing design and its selection was checked.Key words: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Automatic transmission;Transmission Ratio;Gear ;AxisII2/85页⽬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1章绪论 .......................................................................................................................... 1 1.1 课题研究的⽬的和意义 .................................................................................................. 1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3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4 第2章双离合器⾃动变速器传动⽅案的确定 (6)2.2 DCT结构的分析 ........................................................................................................... 6 2.2 DCT双离合器形式的分析 . (9)2.2.1 ⼲式双离合器性能分析 (9)2.2.2 湿式双离合器性能分析 ......................................................................................... 10 2.3 DCT基本结构⽅案的确定 ......................................................................................... 11 2.4 本章⼩结........................................................................................................................ 11 第3章双离合器⾃动变速器的设计与计算 (12)3.1 变速器主要参数的选择 (12)3.1.1 传动⽐范围 (12)3.1.2 变速器各档传动⽐的确定 (12)3.1.3 中⼼距的选择 (15)3.1.4 变速器的外形尺⼨ (15)3.1.5 齿轮参数的选择 (15)3.1.6 各档齿轮齿数的分配及传动⽐的计算 (17)3.1.7 变速器齿轮的变位 ................................................................................................. 21 3.2 变速器齿轮强度校核 . (26)3.2.1 齿轮材料的选择原则 (26)3.2.2 变速器齿轮弯曲强度校核 (27)3.2.3 轮齿接触应⼒校核 ................................................................................................. 32 3.3 轴的结构和尺⼨设计 . (34)3.3.1 初选轴的直径 (35)3/85页3.4 轴的强度验算 (36)3.4.1 轴的刚度计算 (36)3.4.2 轴的强度计算 ......................................................................................................... 56 3.5 轴承选择与寿命计算 . (63)3.5.1 输出⼀轴轴承的选择与寿命计算 (63)3.5.2 输出⼆轴轴承的选择与寿命计算 (68)3.6 本章⼩结 ........................................................................................................................ 71 第4章变速器同步器及结构元件设计 (72)4.1 同步器设计 (72)4.1.1 同步器的功⽤及分类 (72)4.1.2 锁环式同步器 (72)4.1.3 锁环式同步器主要尺⼨的确定 (73)4.1.4 主要参数的确定 ..................................................................................................... 74 4.2 变速器壳体 .................................................................................................................... 76 4.3 本章⼩结........................................................................................................................ 76 结论.. (77)参考⽂献 (78)致谢 (80)附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车辆工程毕业论文设计方案

车辆工程毕业论文设计方案摘要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交通工具的不断普及,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当代城市发展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为解决交通拥堵、交通事故和污染等问题,智能交通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管理手段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论文以智能交通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车辆工程毕业设计方案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交通系统的车辆工程设计方案。
关键词:智能交通系统;车辆工程;设计方案1. 研究背景与意义交通问题不仅影响着城市交通运输的效率,也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出行体验和环境质量。
在城市化进程中,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交通拥堵、交通事故和交通污染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智能交通系统通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交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改善交通环境,提高城市交通运输的效率。
车辆工程作为交通运输领域的重要学科,致力于研究和开发促进交通运输系统提高效率和质量的技术和装备。
本设计方案将智能交通系统与车辆工程相结合,旨在通过提出一种基于智能交通系统的车辆工程设计方案,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和思路。
2. 研究内容与方法本设计方案将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等方法,对当前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情况和车辆工程的研究现状进行综合分析。
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需求和技术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交通系统的车辆工程设计方案。
3. 设计方案内容与技术路线(1)智能交通系统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对城市道路和交通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使车辆之间和车辆与交通设施之间能够实现信息交互和联动控制,提高交通管理的效率。
(2)车辆智能化技术应用:在车辆上装配智能交通设备,实现车辆与交通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和自动控制。
(3)交通大数据应用:通过对交通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优化,实现交通运输的智能化管理。
(4)车辆工程技术创新:结合智能交通系统,对车辆工程技术进行创新,提高车辆的安全性、环保性和智能化水平。
4. 预期成果通过本设计方案,预期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成果:(1)提高城市交通运输的效率和质量,缓解交通拥堵和提高交通安全性。
汽车工程论文范文

汽车工程论文范文汽车工程论文范文汽车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同学职业力量培育是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而职业力量是由详细的工作过程、工作要求得到的。
所以,职业教育的动身点和落脚点应当归结于工作过程。
依据法国不来梅高校技术与教育讨论所劳耐尔教授为首的职业教育学专家的讨论,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所以,工作过程的意义在于“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由于它具有特别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进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
目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在学习领域课程的设计有三个显著特征:1.构建理论是其教育理论基础。
从学习理论和教学论的观点看,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呈现针对职业行动领域实施整体学习的特点。
2.行动导向是其教学实施原则。
20世纪90年月初开头在德国已连续十多年的争论及实践证明,无论是从教学论的理论层面,还是从教学实践的操作层面,行动导向的教学都被认为是将专业学科体系与职业行动体系实施集成化的教学方案。
3.职业学校是其设计主体。
对于职业教育中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主体问题,职业教育体系发达的德国早在1990年月初就已经形成全都看法,即职业学校担当着对“双元制”的另一元———企业详细的工作情境实施“教学论校正”的任务。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讨论1.高职院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现状众所周知,对传统学科学问体系结构的继承依旧是目前高职院校中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现状。
虽然近几年不少高职院校也在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案例化课程体系等方面作了一些改革与探究;但是,从根本上来说都没有摆脱传统学科学问体系的影响。
课程设置依旧是强调学问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课程的内容依旧是强调学问的推理性和规律性;试验实训内容仍旧是以验证性和简洁重复性为主。
华东交通大学-车辆工程导论-(赵怀瑞)200kmh动车组空气动力学车头+挡风玻璃+刮雨器介绍剖析

• 空气动力学车头承受树脂、夹芯泡沫的三明治构造。
• 树脂符合NF F 16-101中M1F3等级。
• 空气动力学车头外壳使用的油漆与车体钢构造上使用 的油漆一样。但空气动力学车头外壳的分色是在空气 动力学车头外壳安装完成后与车体钢构造同时进展, 防止单独分色造成安装后色带对接不齐的现象。
2.2、司机室外壳
• 玻璃温度不超过80℃〔粘接层承受最大温度〕,使用3个4线 PT100探针测温。
• 挡风玻璃与司机室外壳接地。
挡风玻璃标准测试
用来猎取温度图而在加热过程中进展的挡风玻璃 热力图测试,目的是为了确定当加热时候危急 的、并且在经受肯定数量的热力学负载周期时 候引起挡风玻璃故障的可能存在的热点。这个 测试必需在挡风玻璃没有冰时在外界温度下进 展:在测试开头的第一个15分钟过程中,挡风 玻璃功率处于额定值,尤其要在接近电极处检 查产品的热点。假设玻璃没有裂开,玻璃外外 表上两个区域之间,间距为10cm,的温差低 于25度。试验就通过了
200km/h动车组空气动力学车头、 挡风玻璃、刮雨器介绍
铁路客车开发部 2023年1月
1、工程简介 空气动力学车头位于每列车的MC2车和MC1车上; 空气动力学车头工程包括司机室外壳和司机室 内装两大局部;阿尔斯通的供给商是法国 DEFI22公司,中国动车组工程由DEFI22 向CRGC 〔长客玻璃钢公司〕进展技术转让;CRGC生产 后51列车,其国产化率到达100%;另外,司机 室区域还有挡风玻璃、司机室侧窗、刮雨器、 排障器等设备〔此局部不是CRGC的供货范围〕。
2.6、底架防雪爱护装置
底架防雪爱护装置
• 底架防雪爱护装置的材质为厚度为3的铝板。 • 底架防雪爱护装置在前部司机室区域安装完成后进展
车辆工程论文设计方案怎么写

车辆工程论文设计方案怎么写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车辆工程设计方案。
该设计方案利用先进的材料和技术,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对车辆的整体结构、动力系统、悬挂系统、安全系统等进行了全面的优化和改进。
通过实验和仿真验证,表明该设计方案在提高车辆性能、降低燃油消耗、增强安全性能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该设计方案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可以为汽车制造企业和相关研究机构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车辆工程;设计方案;结构优化;动力系统;安全系统1. 背景车辆工程是指以汽车为研究对象,开展汽车整车及其部件的设计、开发、制造、测试以及相关技术研究的综合性学科。
在当今社会,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之一,然而,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车辆工程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提高车辆性能、降低燃油消耗、增强安全性能,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车辆的整体结构、动力系统、悬挂系统、安全系统等方面。
2. 文献综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学者对车辆工程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其中,有关车辆结构优化的研究成果表明,通过采用新型材料和加强设计,可以显著提高车辆的刚度和强度,从而提高车辆的整体性能。
在动力系统方面,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新型的动力系统方案,如混合动力、电动车等,这些方案具有更高的能源利用率和更低的排放。
此外,在悬挂系统和安全系统方面,也有许多相关研究成果,表明改进和优化这些系统可以显著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安全性能。
3. 设计方案基于现有文献综述的结果,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车辆工程设计方案。
该设计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车辆结构优化针对车辆的整体结构,本设计方案采用了先进的材料和加强设计,对车身、底盘、门梁等重点部位进行了优化,提高了车辆的整体刚度和强度。
3.2 动力系统优化本设计方案采用了混合动力系统,集电动、油电混合、内燃机等多种动力形式于一体,使车辆在不同工况下都能达到最佳的能源利用率和低排放。
3.3 悬挂系统优化在悬挂系统方面,本设计方案采用了主动悬挂技术,通过传感器实时感知路面状况,对悬挂系统进行动态调整,以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舒适性。
车辆工程毕业论文--紧凑型轿车设计

CS紧凑型轿车的设计--制动系设计1 绪论1.1 课题背景及目的汽车的普及伴随着能源消耗的增多,而如今的生活,汽车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必要工具。
在大力节约能源的背景下,对汽车的节能要求随之增高。
紧凑型轿车的出现正好适应时代的发展,排量最多只有2.0紧凑型轿车相比其他类型的家用轿车无论从节能还是其他费用上都表现处明显的经济型,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特此提出了紧凑型轿车的设计说明的毕业设计题目。
要求在同组人员互相协作的基础上,完成制动系统的开发设计。
旨在培养综合运用所学专业及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产品系统开发设计的实践工作能力。
要求在收集和分析有关数据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紧凑型轿车的制动方式及系统布置方案,进行主要零部件的强度和疲劳寿命设计计算,绘制系统装配图及零部件图纸,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从汽车诞生时起,车辆制动系统在车辆的安全方面就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车辆技术的进步和汽车行驶速度的提高,这种重要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众多的汽车工程师在改进汽车制动性能的研究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制动装置需要转换和吸收的动能,与汽车制动初速度的平方和总质量成正比;其需要产生的制动力则与汽车总质量成正比,与制动初速度相对来说关系不大。
在汽车的发展过程中,速度和总质量两个参数始终处于不断攀高的状态,这就要求制动装置在更短的时间内吸收越来越大的能量,并产生接近车轮滑移界限的制动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汽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道路条件的不断改善,汽车速度普遍提高得很快。
另一方面由于道路行车密度日益增大,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引起了公众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密切关注。
这些因素对制动装置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促使它作出相应的改进。
例如,为了吸收高速制动时的汽车动能,出现了以热效能较稳定的钳盘式制动器取代传统的鼓式制动器的趋势;为了产生足够的地面制动力并减轻操作强度,逐进淘汰了人力制动,代之以伺服制动和动力制动;为了进一步提高制动装置的可靠性,在行车和驻车制动系之外增设了应急制动系。
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论文

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试谈汽车检测中汽车电子检测的应用【摘要】本文旨在探索电子测试技术在汽车测试当中的实际应用,以我国汽车检测技术的现状为切入点,深入至油样检测、内燃机检测、发动机检测等方面,以期促进电子检测在汽车检测当中的发展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汽车检测;电子检测技术;油样检测;内燃机电子检测技术是汽车检测工作的重要发展趋势,首先进行状态检测,随后在此基础上完成汽车保养维护,可切实提高汽车检测的水平。
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汽车的构造逐渐趋向“机电液”一体化的模式,检测的难度较大。
在汽车检测当中如何应用电子检测技术,以提高检测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是从业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1 我国汽车检测技术的现状分析据粗略估计,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为止,我国的汽车检测技术水平至少与国际先进水准相差八年,检测技术的落后源于检测设备的完善程度不足,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近些年来,我国成功引进并自主研发了多项的汽车检测技术与设备,引进的包括:美国的Computer_check系统、德国的三工位横线尽头式检测等。
自主研发的包括:光导纤维内窥镜、汽车四轮定位检测仪、声发射技术车辆转向系统探伤、吸收式原子光谱分析仪等,并投入了实践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汽车检测中汽车电子检测的应用分析笔者认为,电子检测技术在汽车检测当中的实践应用主要立足于尾气检测、前照灯检测、侧滑量检测、制动性能检测、油样检测、内燃机检测、发动机检测、底盘输出功率检测等方面,具体如下:2.1 尾气检测尾气检测系统主要由尾气分析仪、I/O接口卡、红外对射光电开关、LED显示屏以及工控计算机等组成。
当车辆登录上线检测时,工控计算机发出车辆进线消息,提示被检车辆进入检测工位。
当工控计算机检测到接收光电管为开断状态时,表示车辆到位,可开始尾气检测。
检测程序将按国标GB18285-2005规定的测量方法进行。
检测过程中,尾气排放检测员按LED显示屏的指示将取样探头插入被检车辆排气管中,将转速测量钳按要求与发动机相关部分相连接;尾气分析仪从串口接收工控计算机的命令,采集排气污染物;引车员则按LED显示屏的指示信息操纵汽车进入额定转速、高怠速、怠速等状态,配合尾气分析仪按照检测程序完成尾气排放测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车辆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飞速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汽车作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已经逐步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无法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愈来愈重的作用。
与此同时汽车工业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也就起着经济支柱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汽车的产值及销售在国家的总收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另一方面,汽车工业发展的同时会带动其他多种相关工业的共同发展,众所周知,一辆汽车的组成需要多种零部件,这就需要多个相关工厂的配合,以保证汽车的正常生产,所以,总的来说,汽车工业是一种综合性的组装工业,与多种相关工业部门息息相关;第三方面,汽车工业也是一种高度技术密集型工业,汽车的生产过程中涉及到许许多多的新技术,新思路,新创造,也就是说,汽车工业同样也带动了一个国家技术的改革与创新。
现如今,汽车已远不只是一种机器,一种技术,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创造。
下面,我将从汽车发展史,汽车构造,汽车发动机,汽车电子,新能源等几个方面总结我的学习成果,谈谈我对汽车的理解。
汽车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886年,本茨将他研制的单缸、两冲程汽油机装在一辆三轮车上,时速达15km/h,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辆汽车“奔驰1号”,人们便将1886年1月29日这一天内燃机汽车的诞生日。
随后,戴姆勒将一台小汽油机装在一辆四轮车上,最高时速16km/h。
这辆车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辆汽油发动机驱动的四轮汽车。
从此以后,汽车产业开始了高速发展,一步步更加走向成熟。
汽车外形的发展是汽车发展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汽车外形由最开始的马车型汽车,典型代表是福特T型有篷车,变为带封闭车身和车门的有“活动房屋”美称的箱型汽车,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人机工程学,使汽车内部空间增大,使乘坐更加方便,但其行驶过程中阻力过大,耗用量高的缺点让人们又做了进一步创新,创造了曾经风靡一时的甲壳虫型汽车,使汽车外形向流线型发展,降低了空气阻力,但其内部空间狭小,横向风不稳定,容易跑偏。
以致后来人们生产出了船型汽车,以及鱼型汽车,但其也存在着行驶和操纵不稳定及汽车高速行驶时升力过大的问题。
60年代开始出现了楔形汽车,它与船型相结合较好地协调了乘坐空间、空气阻力和升力的关系,使实用性与空气动力性较好地结合在一起。
人们在对汽车外形的设计中始终坚持降低空气阻力,增强行驶稳定性,增加乘坐舒适性等理念,经过几个世纪的摸索实践设计出了我们如今的现代汽车。
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步较晚,旧中国曾有过三次建汽车厂的尝试,但都因为事变、战争的爆发而被迫停产。
中国汽车的起跑线严格来说是从1953年7月15日开始的,在那一天,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并在三年后成功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CA10型4吨载货汽车。
此后我国汽车产业积极健康发展,现在我国已有
吉利、奇瑞、比亚迪、北京汽车等多个自主品牌,他们也都在各自的领域展示出了巨大的生命力,以及光明的前景。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更加蓬勃发展,产量已由2000年的世界11位上升到2010年的世界第一位,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汽车工业会一直高速发展。
汽车又包括许多不同的类型,主体上分为做私人代步用的乘用车和以商业运输为目的的商用车两大类。
在用途方面,汽车又可分为普通运输汽车、专用汽车以及特殊用途汽车三大类。
其中普通运输轿车主要是指轿车、客车和货车,它们又分别可以按照发动机排量、车辆总长度和汽车总质量逐一分级。
专用汽车主要包括运输型专用汽车和作业型专用汽车,例如我们见过的自卸车、牵引车、汽车运输车、救护车、消防车、高空作业车、摆渡车等等都是专用汽车,专用汽车的生产及使用为我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一些艰巨高难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能。
特殊用途汽车主要是指例如房车之类的娱乐汽车、竞赛汽车。
不同的汽车具有不同的动力装置,现在常见的大部分主要是活塞式内燃机汽车,或是少部分的电动汽车。
车辆行驶的道路条件也有不同,主要有公路汽车以及以越野车为代表的非公路汽车。
现在人们已不局限于固有的汽车概念,人们也设计出了多种其他类型行驶机构车辆,例如履带车、水陆两用车等,更加大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工作。
并且,我们相信,未来的汽车产业肯定会向着更加专业化,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一辆汽车的性能好坏与组成它的各个部分是分不开的,所以了解汽车的构造对我们来说就尤为重要。
一辆汽车主要由发动机、底盘、车身、电器及电子设备组成。
其中汽车底盘是一辆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传动系统、行驶系统、转向系统以及制动系统。
传动系统主要具有减速、变速、倒车、中断动力、轮间差速和轴间差速等功能,主要由离合器、变速器、万向节、传动轴和驱动桥等组成。
不同类型的汽车具有不同的传动系统布置方式,以保证车辆的正常工作。
车辆的行驶系统主要由车架、悬架、车桥和车轮等构成。
具有产生驱动力、传递及承受力矩、缓冲减震、控制行驶方向的重要作用。
转向系统主要由转向操纵机构、转向器、转向传动机构组成。
用以控制汽车行驶的方向。
汽车制动系统是由供能装置、控制装置、制动传动机构、制动器组成。
具有减速停车、驻车制动的功能。
这四个主要部分再加上车身壳体、车门、车内外装饰部件、车身附件等共同组成了这个为人们生活提供了大量便利的交通工具--汽车。
众所周知,汽车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为汽车的行驶提供动力,因此是汽车的源动力。
最早的发动机是内燃机,德国人奥托和狄塞尔在这一过程中总结前人经验,提出了著名的奥托循环和迪塞尔循环,为内燃机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并且,奥托在1876年发明的第一台四冲程往复活塞式内燃机被誉为“瓦特以来
动力机方面最伟大的成就”。
1897年德国人迪塞尔最早研制成了柴油机,为汽车动力提供了新的形式。
总的来说,发动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是提高转速、增加缸数和改进相应辅助装置,为适应交通运输的要求,以提高功率和比功率为主;第二阶段主要解决汽油机的爆震燃烧、提高功率和热效率问题;第三阶段主要是在汽油机上装备增压器;第四阶段主要是汽油机技术在原理重大变革之前发展已近极致;第五阶段主要是指群全面的发动机电子管理系统。
我们知道,现在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所以如何生产出环境友好型的发动机已成为人们最为关心,也是多数科学家正苦心钻研的问题。
毫无疑问,它将更加完善后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安全、环保和节能的要求使得汽车电子技术飞速发展起来。
这就要求车中须装配一个由检测反馈单元、指令及信号处理单元、转换放大单元、执行器和动力源构成的汽车电子控制系统。
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改善汽车单个零部件的性能;第二阶段是汽车电子技术迅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的特点是微型计算机在汽车上应用日趋成熟,并向智能化阶段发展;第四阶段是汽车电子技术向智能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总的来说,汽车电子技术由局部控制扩大到整体,且不再局限于发动机,而是对汽车的各个部分实现控制,并且越来越考虑到外部的社会环境。
目前比较常见且成熟的电子技术主要有发动机方面的电控燃油喷射,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电子点火装置,保证发动机始终工作在最佳状态,减少了废气的排放;涡轮增压控制等。
自动变速器控制方面的无级变速器等。
底盘方面的制动防抱死系统及电子制动力分配等技术,大大提高了汽车的寿命及性能。
车身方面的灯光、音响、空调、音像等技术满足了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得行驶的过程不再枯燥。
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人们还设计出了安全气囊等电子系统,这使得汽车的安全系数大幅度提高,使得汽车成为一种更加安全的交通工具。
同时,现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也促进了汽车信息技术的发展,汽车定位导航系统,蓝牙,移动电话等设备也慢慢出现在了人们的汽车中,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总的来说,汽车电子技术使得汽车朝着更加环保节能,高效迅速,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汽车电子技术还不成熟,未来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汽车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发展。
能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同时环保也是目前社会对能源需求的基本要素。
所以寻求高效、清洁、环保的能源就成为了目前社会的重要课题。
在这一寻找中,生物质资源脱颖而出。
生物质是指光合作用产生的一切有机物质。
甘薯、木薯、甘蔗、甜高粱等都是可以适度发展的能源作物,在这之中,微藻显示出了极大的优势。
总而言之,我们在发展汽车产业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对清洁能源的制造,只有使二者结合,相辅相成地共同发展,汽车产
业才会展示出其巨大的的生命力,才会更加适应社会、适应人们的需要。
现如今,汽车作为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标志,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汽车产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人类社会的进步;汽车技术的每一次发展,都伴随着一次人类社会技术的巨大变革;汽车工业的每一次重大改革,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所以,一个国家要想发达,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强国,就不能没有自己的汽车产业。
现代的中国,汽车产业还相对比较薄弱,所以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我们只有切实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思想,时刻以振兴民族汽车产业为目标,才能不再使中国汽车一味地走模仿的路线,才能自主设计并生产出属于中国自己的汽车,创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汽车符号,是中国汽车产业名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