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认知与道德行动的关系和矛盾

合集下载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_一、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释义:思想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常考点:考点1.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者地位。

(1)道德认知是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需要记忆:核心和基础。

(2)道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需要记忆:内部动力和催化剂。

(3)道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需要记忆:精神力量。

(4)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或者客观标准,在品德心理结构中处于关键地位。

需要记忆:重要标志、客观标准、关键。

考点2.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

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考点3.德育过程知情意行的多开端性。

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

考点4.德育过程VS品德形成过程。

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不是等价的,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释义:在活动和交往中,学生与其他人或者集体产生关系,在处理关系中才会逐渐培养其品德。

如: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助人为乐等品德,就需要在“活动和交往”中培养,学生自己一个人“独处”无法形成完善的品德。

常考点:考点1.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对比:道德认知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两者易混淆,注意区分。

考点2. 活动和交往中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品德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影响,德育要保持各方面影响的一致性。

如学校提倡勤俭节约,而社会各种铺张浪费现象严重。

这就是学校与社会影响的不一致,德育就要统一两者的影响。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释义:德育过程具有一系列复杂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斗争、转化与发展,便推动了德育过程的进展,推动了青少年学生品德的成长。

常考点:考点1. 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动力易混淆点:可联系前面: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而不是动力。

道德选择与道德冲突的发生机理及解决之道

道德选择与道德冲突的发生机理及解决之道

道德选择与道德冲突的发生机理及解决之道【摘要】道德选择与道德冲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面临的问题,其重要性在于影响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道德选择指的是在多种道德准则中作出抉择,而道德冲突则是在不同道德准则之间产生矛盾。

道德选择的发生机理主要受到个人的道德观念、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道德冲突则常常源于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

解决道德选择与道德冲突的方法包括理性思考、妥协和互相尊重。

这些行为会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道德进步。

未来,我们需要更加重视道德选择与道德冲突,加强道德教育,提升个体的道德素养,以建设和谐社会。

【关键词】道德选择、道德冲突、发生机理、解决方法、影响、现代社会、重要性、应对策略、未来发展、趋势1. 引言1.1 道德选择与道德冲突的重要性道德选择与道德冲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道德选择是指在不同的道德准则中进行选择,决定采取何种行为;而道德冲突则是指在不同的道德准则之间出现矛盾,导致人们难以做出明确的选择。

道德选择与道德冲突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道德选择和道德冲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人格品质和道德修养。

通过道德选择,个体可以展现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树立起正确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而在处理道德冲突时,则需要权衡利弊,考虑各方利益,体现出个体的判断力和责任意识。

道德选择和道德冲突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有一定的道德基础和准则,而道德选择和道德冲突的处理能力则是社会成员维护社会秩序和规范的重要保障。

只有在道德选择与道德冲突的管理中,社会才能得以和谐发展。

道德选择与道德冲突的重要性在于其直接影响个体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只有通过正确的道德选择和处理道德冲突的能力,个体和社会才能朝着更加和谐与进步的方向前进。

1.2 道德选择与道德冲突的定义道德选择与道德冲突的定义是指在具体的情境下,个体面对不同价值观、规范或利益冲突时,需要做出决策并承担相应后果的过程。

德育原理,讲义第七章 德育过程与方法

德育原理,讲义第七章 德育过程与方法

第七章德育过程与方法第一节德育过程与德育过程模式一、德育过程的内涵及特点(一)德育过程的内涵一般而言,关于对德育过程内涵的理解,可以从“德”和“育”两个方面加以把握。

从“德”的角度来看,德育过程主要指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

这实际上指的是品德的形成过程。

我国古代不少思想家和教育家大多从这个角度来定义德育过程。

如孔丘把学、思、习、行看作是道德修养过程的四个重要方面。

从“育”的角度来看,德育过程主要指的是,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或工作流程,强调的是从学校教育和德育工作的角度,来探讨德育工作者如何组织和安排德育活动。

本书主要是从“育”的角度来定义德育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特点(1)德育过程组织的计划性总体来说,社会环境对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自发的、无序的;而学校德育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其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是自觉、有序和可控的,因而学校德育相比于一般社会影响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其针对性、效率性更高。

(2)德育过程的引导具有正面性一般社会环境对学生的道德成长的影响还存在一个明显弊端就在于其影响内容良莠不齐。

学校德育在价值选择上会考虑选择积极地价值内容和最有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教育方式。

(3)德育过程的实施具有复杂性德育过程不仅需要处理个体与外在世界的多重关系,而且也需要处理个体与不同层面自我的复杂关系。

德育过程的复杂性还在于它所面对的是成长中的活生生的学生个体,学生品德形成的复杂性主要体现这几个方面:1、学生的品德成长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需要德育过程的实施要综合考虑学校、家庭、社会等影响因素的作用。

2、学生的品德成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反复性,需要教育者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3、不同学生的品德成长具有鲜明的个体性特征。

(4)德育过程的引人具有多端性道德教育的过程可以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中的任何一个心理要素开始。

①学生的品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结构,其各个要素虽然相对独立,但是它们之间实际上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浅议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失衡现象

浅议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失衡现象

关 然而 , 当前我们 的教育 中存 在 着不 同程 度 的重智 轻 德 现 大学生选择个 人 利益 , 心 的是 个 人 的价值 实 现 与实 际
象 。道 德教育 的被 忽视 , 成 了大 学 生在 道德 认知 与 道 的物 质利益的得失。 造 德行 为上 出现 了严 重的 失衡 现象 。客 观地讲 , 大学 生 的
还有 , 大学 生既希望祖 国富强 , 却不愿 为 之做 出应 但
既希 望公平竞争 , 却又 寻找 机会 和关 系违反 公 道德 认知与道德 行为失衡 现象 在 目前高等 教育 中普遍 存 有的牺牲 ; 既希望集 体有朝气 , 自己却 不想 为集 体做 出奉 而 在 。这 种知行相背 , 严重影 响 了大 学 生的正 常发 展 , 重 平 原则 ; 严 既呼唤人人奉献社会 , 自己却 不愿 去基 层 和边远 地区 影响 了我们 教育 目标 的实现 。因 此 , 真分析 和研 究 大 献 ; 认 演 学 生道德认知 与行 为 失衡现 象 , 具有 十分 重要 的现实 意 干一番事 业。大学生一方 面在辩 论 、 讲会 上振 振有 词, 情绪激昂地要追求远大理 想 , 但在 生活 中却 拈轻怕 重 、 追 义。
浅 议 大 学 生 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认 知 与 道 德 行 为 失 衡 现 象
张 利 民
( 吉林 师范 大学 马 思部 , 吉林 四平 160 ) 30 0
[ 要】 大 摘 学生在人与自 然的 关系、 人与社会的 关系、 人的 人与 关系以及 自 身修养等方面普遍存在着道德认知
与道德行 为的失衡现象 , 这种 失餐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 对此要给予足够 的重视 , 真地加 以研 究和解决 。 认
[ 关键词 】 大 学生; 道德认知; 道德失衡 [ 中图分类号】 C O [ AI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m -]07 6420 )5 08 — 3  ̄ 10 —57 (020 — 0 1 0 -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

农村中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背离得原因及对策道德“知”、“行”就是德育过程中得两个关键阶段。

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做到及时了解学生得道德知行状态,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得实效性。

道德认知就是道德行为得先导;道德认知越全面、越深刻,就越能指导人们形成明确得道德判断与进行自觉得道德行为选择。

当前,农村中学得学生道德状况主流就是好得,但就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农村中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产生矛盾,出现知行不一现象。

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并认真地加以研究与解决。

一、农村中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背离得主要表现在近五年得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某些中学生在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上存在很大反差。

她们有着真善美、假丑恶得道德认知能力,却缺乏良好得行为习惯;希冀有个良好得班级学习氛围,自身却不愿意接受班级规章制度得约束、对班委工作亦极不配合;有刻苦学习、成就美好愿望得认识,但没有脚踏实地、学贵有恒得学习精神;她们认为中学生要讲诚信,可一做作业就抄袭、一考试就作弊;认同人要讲社会公德、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可随地吐痰、乱扔废物、为一点小事而争吵、谩骂甚至动武等现象屡见不鲜。

以上种种,反映了部分农村中学生知行“两张皮”得双重人格,她们在老师面前就是“尊敬师长、关心集体、团结同学”得模范,背地里却以大欺小、给老师取绰号;在学校里就是品学兼优得“尖子”,在家则就是以我为中心得“太阳”。

这就是我们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面临得一个突出问题,并且这种知行不一得不良价值取向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必须引起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特别就是思想品德教师得高度重视。

二、当前农村中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背离得原因(一)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得错位与落后1、思想品德教育过于功课化、知识化、理想化,而缺乏生活化。

受升学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局限于知识得传授、道德原则得灌输,忽视了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得培养。

教师得教与学生得学都围绕考试进行。

浅议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矛盾及解决方法(一)

浅议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矛盾及解决方法(一)

浅议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矛盾及解决方法(一)摘要道德“知”、“行”是德育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阶段。

及时了解人们的道德知行状态,有利于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文章分析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矛盾的主要表现及原因,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矛盾;原因;解决方法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先导;道德认知越全面、越深刻,就越能指导人们形成明确的道德判断和进行自觉的道德行为选择。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德育过程中往往存在只注重道德认知教育而忽视道德行为的培养,导致人们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产生矛盾,出现言行不一现象。

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并认真地加以研究和解决。

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矛盾的主要表现(一)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表现为行为取向趋于实惠。

一方面,人们认同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推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景抱有希望,对英雄人物也极为崇敬。

在处理公与私、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绝大多数人能够认同甚至崇尚先公后私的道德观念和“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

在公益活动中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显示出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并能用集体主义观点去分析评价事物,赞同真、善、美的人与事。

另一方面,在人们的道德实践中,有相当多的人希望公私兼容、奉献与索取相平衡,他们奉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道德信条;个别人甚至以个人为中心,一味崇尚自我;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长远利益与社会终极目标发生冲突时,会选择个人利益,关心个人价值实现与实际物质利益的得失。

可见,人们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表现为集体主义观念淡薄,行为取向趋于实惠,导致道德行为弱化。

(二)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表现为行为取向趋于冷漠。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社会需要雷锋精神。

需要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支持“先人后己”、“大公无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观点;希望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也希望建立一个人人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平等互助的理想人际关系,对损人利己、弄虚作假也表示反对。

道德认知能力_学校道德素质教育的基点

道德认知能力_学校道德素质教育的基点

Education Ex p loration No.3,2000●●40道德认知能力:学校道德素质教育的基点□王海燕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我国教育发展的中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为此,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尤其是要更加重视德育工作。

学校德育从本质上说,就是要促进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社会化。

现代德育观念中,人们已普遍认识到个体品德的产生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结果,特别是主体人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动是品德形成的主源。

而个体的道德行动又是其道德认知的全方位外化。

这样,学校的德育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就应该是加强对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积极培养。

认知是人的全部认识过程的总称,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是揭示事物对人的意义、作用的心理活动过程。

道德认知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反映着个体的道德认识水平。

道德认知能力是个体形成道德概念,并应用已有的道德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它的形成和发展要经过道德的概念化与具体化两个过程。

其中,概念化过程包括两个阶段:个体了解一定的道德观念,积累一定的道德感性经验,是道德认知能力形成的感性阶段;个体逐渐形成道德概念、道德信念,是道德认知能力的理性阶段。

而个体运用已掌握的道德经验、道德知识于实践活动中,进行个体的道德判断与分析,是道德认知能力的具体化过程。

因此,每个人的道德认知能力都是基于一定的道德概念、道德感性经验之上,对社会道德规范理解并形成一定的道德概念,再进行道德判断的一个思维过程。

道德认知能力是个体道德行为和习惯的先导,是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最基本的条件。

人的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愈全面客观,愈能具有明确的道德观念并有助于转化为道德信念与道德行动。

一个人的品德是具有多种维度的。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动的关系和矛盾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动的关系和矛盾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动的关系和矛盾道德是人类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道德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基石,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而道德行为作为道德的一部分,更是对人们的行为道德素质的衡量标准,它与道德认知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本文将探讨道德认知与道德行动的关系和矛盾。

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动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1.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指的是人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关于道德行为的知识和理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这种认知包括了对道德行为的认识、评价、判断、选择等方面,人们通过学习、交往、社会化等形式不断地获取道德认知,这些认知的形成是深深根植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之中的。

2.道德行动道德行动是指人类遵从或违反了道德规范,所表现的道德生活中的行为,这些行为不同于一般的日常行为,它是基于某种价值取向的选择,是基于对他人或社会的责任、义务和社会和谐的考虑所展现出的一种特殊行动。

3.道德认知与道德行动的关系道德认知与道德行动之间具有密切的相互关系,它们都是道德的两个方面。

道德认知是一种先天的道德品质,如果一个人缺乏道德认知,就很难真正的接受和理解什么是道德。

但仅有道德认知是不够的,意味着一个人知道什么是道德,但他可能并不会实践这些道德准则,这就导致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动之间的矛盾。

二、道德认知与道德行动之间的矛盾道德认知和道德行动之间的矛盾是大众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道德观念,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把他们的道德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这就导致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动之间的矛盾。

1.道德认知过高与道德行动不足的矛盾有些人在道德认知方面表现出非常出色,他们非常清楚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是错误的,但他们并不一定能够完全地贯彻这些道德准则。

这可能是由于道德的实际需求与个人的理念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或者是由于实际生活中诱惑过多而难以满足。

2.道德认知不足与道德行动过高的矛盾另外,一些人可能知道了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事情,但他们可能缺乏足够的道德认知,而误用权力在行动中形成了某些不合理的实践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表现为行为取向趋于实惠。
(二)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表现为行为取向趋于冷漠。
(三)在个人道德修养上表现为言行相互脱节。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矛盾的主要原因
(一)重知轻行的道德教育是产生知行矛盾的重要原因。
(二)道德本身知易行难的特性使然。
(三)社会变革的影响。
(四)法制建设滞后的原因。
而这个问题我们该怎么解决?其实这不是一时三刻能 够解决的事情。它必须经过一代人甚至好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才能解决。虽说如此,我们也只能够提出倡议,就像给人们 灌输道德认知一样,不断灌输,然后用法律约束。以部分的 有心人去带动这个社会去完成这件历史性使命。
(一)改善德育工作。优化社会环境,形成道德知行统 一的大气候。 (二)引导教育对象自觉进行自我教育。
(三)引导教育对象积极进行符合道德的行为训练与道德 实践。 (四)引导教育对象学习先进人物的道德品质。 (五)加强民主法制与思想道德建设。
最后,我仅希望。在我们这代人有生之年的努力与奋斗之下,道德认知与 道德行动严重脱节的现象能够有所改善。它们之间的矛盾能够有所弱化。 哪怕只是那么一点…………..
首先,我们来看以下的这个 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
小悦悦事件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 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 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货柜车碾过。让人难以理解的是, 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最 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小悦 悦在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重症监护室,脑干反射消失,已接近脑 死亡。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 分离世。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关系与矛盾
——即说到就能做到了吗?
道德认知与行为的名词解释
道德认知能指导人们形成明确的道德 判断和进行自觉的道德行为选择。 道德行为则是道德认知和道德品质的 外在表现。实现知向行的转化需要主体将 道德认知付诸实践
它们的关系,显而易见,道德认知是 道德行为的先导 。而我们今天要讨论的 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只做到了道德 认知,而没有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下将其 付诸实践的这个社会现九页的内 容不要删去了。本人独立的见解,无论如 何改动,请留下一点空位给那两页的文字。
分析
在这个事件当中,我们能找到道德认知与行动的现实性矛盾 道德认知告诉我们,我们要见义勇为,不能见死不救 。可是,行动呢? 道德认知告诉我们,我们要热心助人,有良心。可是,行动呢? 道德认知告诉我们,我们要尊敬生命,人命至上。可是,行动呢?
以上案例真实并且尖锐的反映出:当今社会道德认知与道 德行动之间存在着巨大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