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地质的作用 1.地质作用的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的分类按照能量来源的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团结成岩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的高低不平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球表面趋向平坦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
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
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 判断某种现象和作用是内力作用还是外力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看其是否属于自然界的原因,二是看其能量来源是来自地球内部,还是来自地球外部。
(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 概念上地幔上部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成为熔融状态的岩浆,岩浆在在内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向上运动分 类 侵入活动 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迫使岩浆停留在地壳之中冷凝而结晶喷出活动 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影响 形成了各种岩浆岩,也伴随着地震和其他形式的地壳运动2.地壳运动(1)地壳运动的类型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 平行于地球表面 垂直于地球表面,即上升或下降影响 对岩层的影响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抬升或者下沉对地貌的影响 常形成巨大褶皱山系、裂谷或海洋 引起地表高低起伏或海陆变迁举例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大西洋扩张、东非大裂谷形成 台湾海峡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升降变化互相关系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相伴发生,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但就全球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2)褶皱概念 岩层因受力而发生弯曲,称为褶曲。
地壳的变化

二、地质作用
1、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 概念: 2、分类
对地表形态的 影响 来自地球内部, 地壳运动、 隆起或凹陷, 来自地球内部, 地壳运动、岩浆 隆起或凹陷, 主要是地球内 活动、变质作用、使地表高低起 活动、变质作用、 部的热能 地震 伏 来自地球外部, 风化、侵蚀、 把高山削低、 外力 来自地球外部, 风化、侵蚀、搬 把高山削低、 沉积、 凹地填平, 作用 主要是太阳能 运、沉积、固结 凹地填平,使 成岩 地表趋于平坦 地质 作用 内力 作用 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形式
海底扩张
四.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五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指导找矿、 六、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指导找矿 找水、 构造 地貌 背斜 实践意义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隧洞的良好选址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 流井” 流井”分布 泉水、湖泊分布地;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 发育 断层 铁路、公路、桥梁、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 等的回避处 原因或依据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易于储油、 易于储油、储气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 水 裂隙发育,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 水压力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 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 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 于地表水汇集 岩层不稳定,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 破坏工程; 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六 外力作用与地貌
风力作用: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戈壁, 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戈壁,裸岩 荒漠,风城,风蚀蘑菇) 荒漠,风城,风蚀蘑菇)
科普地球的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科普地球的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地球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是地球科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们揭示了地球表面的演变和地球内部的动力机制,对我们理解地球的起源和演化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地球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的基本知识,并探讨其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地球的地壳运动地球的地壳运动指的是地球表面的岩石层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的运动和变形。
地壳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
1.1 水平运动水平运动主要表现为板块的运动。
地球上的岩石层被划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相对运动,导致地壳的变形和地震的发生。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即地幔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
板块之间存在三种相对运动方式,即板块之间的边界类型:构造边界、演化边界和转换边界。
1.2 垂直运动垂直运动包括隆起和沉降两种形式。
地球的地壳会因为地质作用而发生隆起或沉降。
例如,山脉的形成是地壳的隆起,而海沟的形成则是地壳的沉降。
二、板块构造板块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层的分布与运动特征。
根据地壳的结构和运动特征,人们将地球表面划分为7个大板块和数个小板块。
这些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板块边界。
2.1 构造边界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形成的边界,有三种类型:边界对撞、边界扩张和边界滑移。
边界对撞是指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形成山脉、火山和地震等现象。
边界扩张是指两个板块从中间分开,形成大洋地壳的生成和海底火山的形成。
边界滑移是指两个板块之间沿着断层面滑动,常常伴随地震活动。
2.2 演化边界演化边界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边界,主要表现为两个板块擦过或相对移动。
演化边界常见于大陆板块之间,例如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
2.3 转换边界转换边界是指处于两个构造边界之间的两个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边界。
转换边界通常表现为地震带,例如美洲板块西海岸的圣安德烈亚斯断裂带。
三、地球的地壳运动与人类生活地球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对人类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地球的地壳运动

地球的地壳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经历着不断变化的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包括构造活动、地震、火山活动等,这些运动造就了地球的风貌,也对生物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地壳的构造活动地壳的构造活动主要指的是地壳板块的运动。
地球由多个大陆和海洋构成,它们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不断地漂移、碰撞和分离。
这种构造活动是由地壳板块的运动引起的。
地壳板块的运动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造山运动:地壳板块的碰撞使得两个板块之间的岩石层发生褶皱和隆起,形成高山。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就是造山运动的产物。
(2)裂谷运动:当两个地壳板块分离时,地壳出现拉伸和裂开的现象,形成裂谷地带。
例如,东非大裂谷就是裂谷运动的典型例子。
(3)转换运动:地壳板块在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旋转和滑动现象,这种运动称为转换运动。
例如,圣安德烈亚斯断裂带就是转换运动的演化结果。
地壳构造活动的发生不仅改变了地球表面的地理格局,还对地壳上的山脉、河流、湖泊等地貌特征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地震的发生与影响地震是地球地壳运动的一种突发性现象,通常是由地壳板块运动积累的能量在某一时刻释放而引起的。
地震不仅具有巨大的破坏力,还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地震的主要影响包括:(1)地表震动:地震引发地表的震动,给建筑物和人类社会造成破坏。
特大地震还会引发土地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2)海啸:地震发生在海底时,还会引发海底地震海啸。
海啸具有极高的破坏力,可以造成海岸线的淹没和沿海地区的水灾。
(3)地壳变动:地震释放的能量还可能引起地壳的抬升或沉降,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地震灾害的预防和减灾工作至关重要,科学家们通过对地震的研究,致力于提高地震预测和监测水平,以及改善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3. 火山活动及其影响火山活动是地壳运动中的另一种形式,它是由地壳板块的运动造成的地球内部岩浆上升和喷发的结果。
火山不仅给地球表面带来了独特的地貌景观,还对生命和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本单元中的“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地貌。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本单元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的原因。
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地表及变化”的范畴。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其形成的原因也非常复杂,为了让学生理解影响地球表面地形变化的因素,教材的编排循序渐进,贴近五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
本单元教材编排的顺序是:观察发现复杂多样的地表形态,激发学习兴趣→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奠定基础→地球内部运动引发地震、火山喷发,初步塑造地表形态→外力(风、水)作用缓慢改变地表形态→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地球内部运动和外部力量在现实情境中都非常复杂,为了更好地理解,可以通过简化情境的模拟实验排除干扰,让学生更好地关注这些力量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在进行模拟实验的同时,阅读图文并茂的资料,可以丰富和拓展学生对这些力量的认识。
关于地球表面的形态,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不少见闻。
他们对高山、河流、平原这些常见地形地貌并不陌生,溶洞、瀑布、峡谷等一些特殊的自然景观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地震和火山喷发也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是有一定基础的。
在前面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对地表物质水和空气、岩石和矿物有一定的了解,对地球内部构造和火山成因,以及岩浆岩、沉积岩、化石成因有一定的认识基础。
通过实物建模,探究地震、火山喷发、风力、水力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实物建模就是引领学生模仿地震、火山喷发的真实情况来制作简易模型。
从理论上来说,模型与现实情况越接近,提供的信息也越接近实际,但不是百分之百,因为现实世界实在是过于复杂,五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限。
阅读地形变化的相关资料可以补充这些不足,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地震和火山喷发的成因,以及风力、流水、波浪、冰川等对地表的侵蚀、沉积等作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土壤中有什么》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小动物 植物 微生物 石子等杂物
寻找土壤的成分
把土壤晾干、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 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 小吗?
寻找土壤的成分
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 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 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 子),其次是沙,接着是 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 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 称为岩石的微粒。沙砾 (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 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 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寻找土壤的成分
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知道了土壤中有哪些成分?我们
是怎样知道的?
植物
动物
土
观察法
壤
微生物
的
成 分
水 空气
腐殖质
实验法
沙、黏土
无机盐
寻找土壤的成分
我们现在知道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 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当腐烂的植 物和动物与岩石碎屑混在一起时,混合物 就被称为土壤。
沙砾
沙
粉沙 黏土
直径大于 2mm
直径小于 直径小于 直径小于
1
1
2mm
Hale Waihona Puke 16 mm 256 mm放大后的沙砾、沙、粉沙和黏土颗粒
寻找土壤的成分
让我们通过实验进一步观察土壤的成分。 有哪些实验方法可以了解土壤的成分?
寻找土壤的成分
实验一 实验器材 酒精灯、试管、铁架台 实验方法 将适量土壤放入试管中,用酒
加热 实验现象 土壤冒烟,有烧焦气味,变为灰白色 现象解释 腐殖质燃烧会冒烟,有烧焦的气味 实验结论 土壤中含有 腐殖质 。
寻找土壤的成分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地壳运动(一).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按其能量来源又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1.造成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表现形式: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岩浆活动岩浆活动的类型:两种__________和___________2.地壳运动的类型:根据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2.地质构造:概念: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研究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式的依据。
常见的两种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
(1)褶皱:概念: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的概念:2全球____大板块组成。
他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板块间的关系: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形成的边界类型是消亡边界;板块之间彼此背离,形成的边界类型为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例: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地中海。
生长边界,例:大西洋、红海、东非大裂谷。
4归纳总结:5、判断岩层新老关系①海底岩石的年龄很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
②离海岭(大洋中脊)愈近,年龄愈轻,离海岭愈远,年龄愈老,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二)外力作用表现形式: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1.作用形式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风化作用: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和生物作用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作用所产生的风化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2)侵蚀作用:风力、流水、冰川、海洋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作用结果使地表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使沟谷、河床加宽加深,坡面破碎;并能形成岩溶、冰斗、角峰、U形谷、海蚀等地形。
解析地球的地貌演化

解析地球的地貌演化地球的地貌演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地质力学及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从地球的构造、地质力学、气候变化等方面来解析地球的地貌演化。
一、地球的构造对地貌演化的影响地球的构造主要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可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相对较厚,构成了陆地地貌;海洋地壳则主要构成了海底地形。
地壳的运动和形变直接影响着地表的地貌,例如板块运动引起的地震、火山喷发等,都会对地表地貌产生巨大影响。
二、地质力学对地貌演化的作用地质力学是研究地球内部力学性质及其规律的学科,通过研究地质力学,可以解析地球的地貌演化。
地质力学中的地形力学、地震学等分支学科,可以揭示地壳的变形机制和地表地貌的演变规律。
例如,构造运动引起的地表抬升或下沉,侵蚀作用造成的峡谷或崖壁等都是地质力学对地貌演化的重要影响。
三、气候变化对地貌演化的影响气候是地球表面长期的天气状况统计结果,气候变化包括温度、湿度、降水等多个方面的变化。
气候对地貌演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例如,冰川的形成、退缩与地球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冰川的侵蚀作用塑造了许多地球上的山脉和峡谷。
此外,风蚀、水蚀等自然界中常见的侵蚀作用也是气候变化对地貌演化的体现。
四、地球地貌演化的主要过程地球地貌演化是一个缓慢而连续的过程,主要包括构造地貌、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三大类。
构造地貌是由构造运动引起的,包括山脉、高原等地形。
侵蚀地貌是由水、冰、风等自然界的侵蚀作用所形成,如河谷、峡谷等地形。
堆积地貌则是各种堆积作用(如冰川作用、河流冲击等)形成的地貌,如河流下切、冰碛平原等。
五、地球地貌演化的时空变化地球地貌演化的时空变化是一个相互交织的过程。
在地质历史长时间尺度上,地球地貌会发生较为明显的改变;而在短时间尺度上,地表的地貌演化会相对较小。
例如,盆地的形成往往需要数百万到数亿年的时间,而河流冲击造成的地貌变化则相对较为迅速。
六、人类活动对地貌演化的影响近现代人类的活动对地球地貌演化也产生了显著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九)课时 课题 第一课 地球表面的地形 课型 探究课
教 学 目 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重点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难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
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具课件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汇报、小结。 四、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五、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板书设计
第一课 地球表面的地形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知道各种地形都有哪些特点。
第(三十 )课时 课题 第二课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课型 探究课
教 学 目 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重点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
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难点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
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具课件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 教师演示: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 、地震、海啸等。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5、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五、课后活动 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第二课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
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教学反思
这节课: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第(三十一)课时 课题 第三课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课型 探究课 教 学 目 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过程与方法: 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做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用流程图或图画表示岩石风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重点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
的影响。
难点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
石变化的原因。
教具课件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碎砖块。 教师演示: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录象资料、植物根对岩石影响的实验装置和结果(提前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