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项链》说课稿
莫泊桑-《项链》说课稿-“道具”-国赛获奖-小说教学

以项链之“具”达小说之“道”——解读小说的“新密码”都道《项链》说不尽,但作为一篇在中学阶段从不缺席的经典篇目,其情节、人物、主旨,空白、伏笔……在不间断的开掘与提炼下,教学资源似乎已经被挖掘一空。
正如鲁迅所言:老调子已经唱完。
如何翻唱杨柳枝?面对经典小说,如何打破教学定势,如何用新的视角去关照小说、用新的思维去解读小说,是本教学设计着力点。
本教学设计以小说中的“道具”这一关键象征物来介入小说,通过分析道具在文本中的不同作用,探求本篇小说的主旨和意蕴,最终让学生获得解读此类小说的密码。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本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总体教学思路】“道具”这个词并不是小说理论中的名词,而是借用影视艺术的专用词汇,当然在小说中,作家同样也运用不同的器物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这些小说中具有丰富象征内涵的器物,就是本文所说的“道具”。
就莫泊桑的经典小说《项链》来说,道具显而易见就是那一挂时真时假、似真似假的项链。
因此,我们就从本文道具项链出发,来激发学生兴趣,实现对本文的有效教学。
本教学设计由“观器识人”、“审器探妙”、“运器弘道”三个环节组成,各环节之间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并由点及面逐步拓展。
其中,“观器识人”是本文的导入部分,通过呈现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道具,比如金箍棒、九齿钉耙、青龙偃月刀,迅速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思维中建立起经典道具与小说经典人物的“勾连”,从而进一步建立与经典小说的“勾连”,这样在导入部分就在学生思维中建立起“道具与小说密不可分”的意识,这将有利于接下来教学的开展。
在学生在建立起“道具意识”的基础上,及时进入本教学设计的第二环节——“审器探妙”,道具是解析本文思想内涵、精神实质的关键。
对整部作品而言,它的价值就是阿拉丁手中“神灯”的价值,马良怀中“神笔”的价值。
是最能彰显莫泊桑小说艺术、借以揭示小说主题、构建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绝妙道具。
1.就小说情节来说,道具是推动故事前进的“发动机”,整篇文章围绕主人公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知项链等环节进行构思:对项链的爱慕促使马蒂尔德出门借项链【吸引力】、舞会上光彩夺目的项链让马蒂尔德人生体验达到高峰【推动力】,但丢失项链让马蒂尔德人生顿时跌入谷底并为之付出整整十年代价【抛射力】。
优质课《项链》说课稿

设计
本课的课件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基本制作思路是简洁明了,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问题,清楚课堂教学的思路。课件还链接了人艺表演的课本剧《项链》,这样的形式能让学生在观看课本剧的同时分析人物形象,形成自己的定性评价。将抽象的文本人物具体到一定的形象上面。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教材文本,对比分析人物不同形象的能力。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结构,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难点:客观全面地评价文学形象,多角度地思考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的设计是围绕此堂课的目标而定的,确定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对小说这种文体的阅读要求,按照小说的三要素,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探究小说的主体思想。从而了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本堂课就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作品主题,从而掌握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方法。在重、难点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基于学生已经在前段时间的学习中基本掌握小说这种文体的阅读方法,本单元的前两篇课文在高中教材中属于难度较大的内容,因此,这样的内容,属于对以前知识的复习。并在多元思维的指导下,更深的掌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和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基本思路。在学习的同时,能感受文本的审美角度和生活本身的魅力。真正的感受生活中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达到文本的文道统一。
教材
处理
教材处理:对教材的取舍和加工是基于课堂目标而进行不同的重组,我重点选取了对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如外貌、语言、心理、细节等方面的描写。能让学生明白人物塑造的方法。分析的同时提及了和玛蒂尔德的人物命运相同或相似的一些中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如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这样学生就会对不同的人物产生不同的评价,形成对文本中玛蒂尔德的形象认识,最终形成对人物的定性评价。这样的教材处理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项链》〔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项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复述;2.培养学生对细节的感知和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能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4.学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不足,不断努力提升自己。
教学重点:1.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与作者情感表达;2.培养学生的想象与感知能力;3.引导学生积极面对不足并不断努力提升自己。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人生的反思,探讨人生意义;2.将学生带入故事情境,提升学生感性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和过程:1.导入(10分钟)老师先通过发问引导学生思考“珍珠项链的特点是什么”,并激发学生对项链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阅读做铺垫。
2.逐段学习和理解(20-30分钟)老师将故事分段讲述,让学生集中注意力,逐段学习,理解每一部分的含义和作者表达的意图。
故事分为:1. 林妈妈的生日礼物;2. 珍珠项链的来源;3. 珍珠项链丢了;4. 故事结局。
老师会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细节,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对人生的反思。
3.课文复述(15-20分钟)老师让学生自主复述故事,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在复述的过程中发现故事中的关键信息,并能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4.探究故事意义(20分钟)老师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背后的意义,探究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
5.总结(5分钟)在课堂的最后,老师通过简单的总结,提醒学生关注珍惜生命和努力进取的重要性,并给予学生肯定和激励。
教学评估:1.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来评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能力;2.可以通过阅读测试、口语训练等形式来检验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上网或阅读其他故事,找寻与《项链》类似的故事,加深对人生意义的思考;2.学生可在家对自己的生活取得的成就进行总结,并尝试寻找提升自己的方法。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项链》说课稿课文

《项链》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项链》是一篇精美的散文。
课文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大海特有的景致:沙滩、浪花、贝壳、海螺。
孩子们捡来贝壳,做成了项链,而孩子们的脚印又成了大海的项链。
课文语言优美,音律和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儿童的口吻,描述海边的景物,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蓝、又、笑”等11个字,会写“白、的、又、和”4个字, 理解“又宽又远”“又长又软”“雪白雪白”“悄悄”等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海边玩耍的乐趣。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感悟理解“涌向”“快活”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海边玩耍的乐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在前几个单元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利用象形字的方, 说顺口溜, 采用对比加一加、减一减, 联系生活事物等方法进行认字, 所以在本课的认字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换部首、猜谜语等方法进行认字, 对于学生发现、寻找到好的认字方法, 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于直接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动作演示、多媒体再现情景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并用读的方式表现出来。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请学生趴在桌面上, 闭上眼晴仔细倾听, 感受一下, 我们现在来到了什么地方?(放海浪声)2.(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大海风光)(然后与学生对话) 大海美吗?(美)沙滩美吗?(美)浪花美吗?(美)想到海边去吗?(想)那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一起看美丽的大海、美丽的沙滩和美丽的浪花。
(板书课题)(二)品读感悟,细细体味。
1.教师配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2.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并通过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项链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项链
教学目标
1.了解“项链”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理解故事中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3.通过阅读理解,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培养孩子喜欢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2.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教学难点
1.理解故事人物间的情感变化;
2.寓意的领悟和体悟。
教学准备
1.课件:幻灯片,图表等;
2.课外读物、生活指南等。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1. 了解“项链”这篇课文的内容和情节
1.教师简单介绍课文;
2.让学生们回想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将之复述;
3.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故事中主要情节。
2. 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1.分组讨论故事中女主人公的变化:从最初的自卑到逐渐的自信;
2.整合每组的答案,并回答提问。
3. 探讨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1.教师以互动讨论形式,带领学生分析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例如:为什么女主角在得知项链是假的后,感到如此沮丧?是怎样的教训让她领悟到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表?
4. 综合训练和阅读理解
1.阅读一篇生活指南文章,和故事中类似,关于如何辨别珠宝首饰的真假信息;
2.组织课堂小活动,让学生化身“珠宝专家”,辨别珠宝的真假;
3.发布任务:让其中一位学生整理历史上著名的骗子,小组讨论这些人是如何欺骗别人的。
教学总结
1.通过本节课,学生能够了解并分析故事中主要情节和情感变化;
2.学生能够分析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3.学生能够通过综合训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项链(教案)一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项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够理解故事情节,领悟故事中的含义。
2.能够掌握成语“珠联璧合”的含义和用法。
3.能够大声朗读课文,理解字词和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故事学习珍惜友谊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
2.培养学生品读好文章的习惯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中珠子的重要意义。
2.学习成语“珠联璧合”的含义和用法。
3.掌握朗读技能,表达故事情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珠子对于牛克英意义的重要性。
2.学习成语“珠联璧合”的多种用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谈论朋友之间的帮助和珍惜友谊的重要性。
2.以生活实例为例,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的珍贵和友谊之间的联系。
2. 学习新知1.听读故事《项链》,让学生理解故事中珠子的重要意义。
2.学习成语“珠联璧合”的含义和用法,并且通过课文学习掌握。
3. 集体讨论1.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牛克英和林娜之间的友谊。
2.利用课文回答学生问题,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意义。
4. 朗读训练1.分组大声朗读课文,让学生掌握朗读技能。
2.配合故事情感,让学生感受珍惜友谊和互帮互助。
5. 课堂练习1.学生阅读课文并且选择正确的答案。
2.让学生试着自己造句子,使用成语“珠联璧合”。
6. 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让学生分享他们学到的东西,帮助学生判断自己是否掌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资源1.《项链》课文。
2.课后作业练习册。
3.电子屏幕或黑板等工具。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珍惜友谊和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重要性,掌握成语“珠联璧合”的含义和用法,并且通过大声朗读锻炼朗读技能。
课堂教学采用简单的暗示和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快乐地享受课堂。
然而,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很难理解珠子对于成年人的重要性。
在下一课时,我将调整教学进度并提供更具体的例子,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含义。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项链》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项链》课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c. 了解文中关于项链的描绘,能描述文中主要情景和人物形象特点。
a.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指导阅读使学生学会捕捉关键词句,提高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b.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c.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特点。
蓝蓝的,又宽又远。
又长又软。
雪白雪白的浪花,哗哗地笑着,涌上岸边。
小小的海螺和贝壳在沙滩上成了宝贝。
一个小姑娘跑过来捡起小小的海螺和贝壳,串成彩色的项链。
项链戴在脖子上,多么美丽、多么可爱啊!小姑娘越发高兴啦。
请大家欣赏这美丽的海边风光和小姑娘的笑声吧!看看小女孩快乐的心情是如何和大自然的美丽风光相融合吧!接下来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阶段。
展示大海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兴趣和好奇心。
介绍大海的美丽风光和海边常见的风景及生物。
提问学生对大海有何感想或了解的问题导入新课的学习。
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和环境,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特点。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故事中出现了哪些角色?小姑娘的心情如何?她在海边做了什么?让学生理解并讲述故事的发展过程和小姑娘的行为表现。
让学生体验海边玩耍的乐趣和小姑娘的喜悦心情。
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教师可随机给出相应情境中的实物道具或小场景搭建(如小贝壳),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加深课文印象和情节体验。
引导学生分析小姑娘的角色特点和行为表现,让学生感受到小姑娘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灵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由此带来的愉悦之情。
此外也可以通过联想等方式进一步激发想象或自我比较故事中的角色特点,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形象和行为动机。
小组讨论后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角色特点。
也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并讲述小姑娘的角色特点。
《项链》说课稿

《项链》说课稿一、说教材(一)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项链》是中职语文课本基础模块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是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不论是从思想性还是从艺术性看,本文都具有极高的欣赏性,堪称千古佳作。
学习本文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还可以从思想上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及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及现实针对性,现制定出本课的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1.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b.能力目标3.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展开思维的翅膀;引导学生理性思考,从人性论的角度重新审视玛蒂尔德,不受既定结论的影响,见仁见智,自由评说。
c.情感目标4.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不幸,可能都将与自己有关,要学会关心、尊重他人,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说教学重难点为了落实教学月标,我将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下: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性思考,从人性论的角度重新审视玛蒂尔德,不受既定结论的影响,见仁见智,自由评说。
2.教学难点:理解生动、细腻的心理捕写对表达小说主题的作用。
二、说教法和学法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文学欣赏教学是浪漫而富有创造性的,对人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文学欣赏教学中解放人的心灵和智慧,让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讨论法和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
在课堂上尽量调动学生的兴趣,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积极深入的过论,自己去分析、去感悟,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说教学过程(一)话题导入新课《项链》主人公玛蒂尔德,她如昙花一见,她如流星一闪,她出尽一夜风头,她受尽十年辛酸。
今天,她来到我们身边,与我们一起追忆那段似水年华……【设计意图】以小说情节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融入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链》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项链》是一篇精美的散文。
课文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大海特有的景致:沙滩、浪花、贝壳、海螺。
孩子们捡来贝壳,做成了项链,而孩子们的脚印又成了大海的项链。
课文语言优美,音律和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儿童的口吻,描述海边的景物,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蓝、又、笑”等11个字,会写“白、的、又、和”4个字, 理解“又宽又远”“又长又软”“雪白雪白”“悄悄”等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海边玩耍的乐趣。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感悟理解“涌向”“快活”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海边玩耍的乐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在前几个单元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利用象形字的方, 说顺口溜, 采用对比加一加、减一减, 联系生活事物等方法进行认字, 所以在本课的认字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换部首、猜谜语等方法进行认字, 对于学生发现、寻找到好的认字方法, 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于直接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动作演示、多媒体再现情景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并用读的方式表现出来。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请学生趴在桌面上, 闭上眼晴仔细倾听, 感受一下, 我们现在来到了什么地方?(放海浪声) 2.(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大海风光)(然后与学生对话) 大海美吗?(美)沙滩美吗?(美)浪花美吗?(美)想到海边去吗?(想)那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一起看美丽的大海、美丽的沙滩和美丽的浪花。
(板书课题)(二)品读感悟,细细体味。
1.教师配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2.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并通过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重点。
同时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先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说说大海、沙滩、浪花各是什么样的。
指导学生把“又宽又远”“又长又软”“雪白雪白”等词语重读,然后出示录像,让学生感受海滩的美。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自己去过的海滩的景象。
接着指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想一想,孩子用什么做项链,大海用什么做项链。
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自学,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然后进行反馈,让学生读第一句话,说说读了这句话知道了什么。
板书:海螺贝壳。
让学生看孩子们的贝壳项链,感受海滩上生活的乐趣。
接着读第二句话,让学生感受大海的美,海滩上一串串的脚印,就是大海的项链,出示图片,感受这种美。
(三)拓展视野,情感升华。
播放《海底世界》动画,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继而让学生用一句热情洋溢的话表达自己对海、或浪花、或沙滩、或海底世界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课堂小结,分享快乐。
四、教学反思由于我们所居住的环境离大海特别远, 所以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海浪声”“海”“浪花”引入教室,让学生的感官直接体会,使学生对教材由“远”及“近”,由“近”感“真”,由“真”感“亲”,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
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这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
低年级的学生要达到这理想目标并不容易。
因而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感悟”显得更为重要。
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美丽的《海底世界》的动画把学生的视野及情感向延伸拓展,继而让学生用一句热情洋溢的话把情感释放出来。
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我们努力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可受时间、学科内容等诸多因素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恳请各位领导、老师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