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中西小说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十一讲读后感

中西文化比较十一讲读后感《中西文化比较》是一本富有启发性的书籍,通过对中西两种文化的比较分析,使我对这两种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书中不仅剖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而且也揭示了这些文化差异背后的历史和社会原因。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西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对我之前对这两种文化的误解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对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
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比较。
在价值观念上,中西文化对人生、家庭、社会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思维方式上,中西文化也有着不同的传统和习惯。
在人际关系方面,中西文化对待亲情、友情、爱情等也有着独特的理解。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比较,我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虽然这些差异看起来有点难以理解,但正是这些差异让中西文化在世界上有了不同的位置和影响。
在书中,作者还对中西文化的相似之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尽管中西文化有着许多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比如,对家庭的重视、对教育的看法、对历史传统的尊重等方面,中西文化有着一些共同之处。
这些共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人类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普遍认知。
通过对中西文化相似之处的分析,我意识到了中西文化是可以相互融合和交流的,而不是简单的对立和冲突。
除此之外,书中还用了大量的事例和数据来支持作者的观点,这使得书籍的论述更加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通过这些事例和数据,我对中西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有了更加直观的理解,也更加相信了作者的观点。
同时,书中还对一些具体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比如对中西饮食文化、婚姻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讨论,这使得书籍的内容更加具体和丰富。
通过阅读《中西文化比较》,我还意识到了文化差异对于人们的行为和思维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惑和误解。
比如,我们在与外国人交往时,对方的一些行为和言谈可能会让我们感到不解甚至不快。
然而,通过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行为和言谈背后的文化含义,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误解和冲突。
《中西小说比较》课件

中西小说比较是一门有趣而且重要的研究领域。本PPT课件将带你深入探索 中西小说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在文学研究中的意义和价值。
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
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此处开始我们将着眼于中 西小说的比较研究,探索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
西方小说的风格特点
西方小说背景与风格特点是其中之一值得探究的方面。让我们一起来概述西 方小说的背景和独特之处。
中西小说的叙事结构
中西小说在叙事结构上也有着显著的异同之处。通过研究叙事结构,我们可 以更好地理解中西造也是一处异同之处。让我们比较西方英雄和中国忠臣的形象塑造,挖掘背后的文化 差异。
中国小说的分类及特点
中国小说具有丰富的传统分类和独特之处。通过研究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西小说之间的差异和共 同点。
中西小说的相似之处
中西小说虽然有许多差异,但它们也有一些相似之处。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些 相似之处,并了解它们在文学研究中的意义。
中西小说的异同
中西小说之间存在众多的差异,从叙事结构到人物塑造都各具特色。让我们一起比较中西小说的异同,深入了 解它们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中西小说比较

中西小说比较中西短篇小说比较1、叙事手法的不同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趋向是从记人一事到记人一生,如《搜神记》《世说新语》多记一事,成熟期的唐人传奇、话本、拟话本及《聊斋志异》多记人一生。
中国短篇小说的基本叙事法就是“记传体”。
这一传统一直保留到鲁迅《阿Q正传》。
这种记传体叙事法既与中国史传文学有关,也与民族心理有关,因为它有两个特点,一是直叙,二是求全。
西方短篇小说开始也是多记一事,到了文艺复兴,有两种叙事法,一是只叙一事,二是写有头有尾的一生。
但第二类较少。
而后来的西方短篇小说越来越不注重写人物的一生,但在叙事的人称上,多用第一人称,而不是中国的多用第三人称。
这种“片断”法、第一人称、倒叙法的源头就是《荷马史诗》,第一部是片断叙事,第二部是第一人称叙事。
2、故事与人物性格的不同中国短篇小说注重人物性格,因为写实性强。
史传味浓。
以性格为主,故事为辅。
如《世说新语》中的人物。
西方短篇小说多注重故事,性格不突出,或以性格为辅。
如《十日谈》或爱伦坡的小说。
结局与小说精神不同中国短篇小说多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主观性强,鬼怪故事多,大团圆结局多,寄托了统治阶级或作者或民众的道德诉求与民族心理、理想。
乐天精神。
西方短篇小说少有大团圆结局,多悲剧性,一是因为西方有正统的悲剧观念;二是有基督教罪与罚的宗教观念;三是多信奉模仿说,注重如实反映生活。
中西小说理论比较中国没有系统化的小说理论体系,中国小说理论主要是直观感悟式的、零碎的评点,如金圣叹评《水浒》,毛宗岗评《三国演义》等,直到王国维评《红楼梦》才借鉴了西方哲学与美学理论,具有了较强的理论色彩。
古典式的“评点”其实就是借用中国传统诗歌、绘画理论中的“圣境”、“神境”和“化境”来衡量创作的得失。
评点就是点破,就是“顿悟”,评点者以及后来的读评点者主要抱的是一种审美态度,而不注重思索。
西方小说理论具有逻辑性的探究与分析,很多小说家也是理论家,往往有明确的创作原则和主张,如塞万提斯继承的“模仿说”,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王尔德的“艺术就是撒谎”,“形式就是一切”,左拉的“写小说就是做实验”,等等,他们都有专文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中西小说比较》课件

中西小说的风格也有所不同。中国小说通常采用传统的叙述方式,语言简练明快,情节紧凑。而西方小说则更加注重文笔的优美和修辞的运用,人物塑造更加立体,心理描写更加细腻。
特点
中西小说的文化背景截然不同。中国小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强调家庭、伦理、道德等价值观念。而西方小说则更多地受到基督教、启蒙思想、浪漫主义等文化思潮的影响,强调个人主义、自由意志等价值观念。
文化背景
中西小说都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小说对于东亚文学的影响非常显著,而西方小说则对世界各地的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西小说也在互相影响和借鉴中不断发展壮大。
影响
02
CHAPTER
中西小说的人物塑造
市井小民型:以普通百姓为主角,描绘他们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强调人性和生活的真实性。
中西小说文化比较
05
CHAPTER
中西小说的主题和价值观
民间传说
源于民间故事,强调道德教化、惩恶扬善。
讽刺幽默
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揭示社会现象或人性弱点。
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探索人性、潜意识等。
心理分析
揭示社会不公、阶级矛盾等现实问题。
社会批判
以奇幻、冒险为背景,展现英雄主义或成长历程。
冒险奇幻
《中西小说比较》ppt课件
目录
中西小说概述中西小说的人物塑造中西小说的情节和结构中西小说的语言和修辞中西小说的主题和价值观
01
CHAPTER
中西小说概述
起源
中西小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史诗。中国的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笔记、志怪和传奇,而西方的小说则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的史诗和戏剧。
发展
随着历史的演变,中西小说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国小说在唐宋时期逐渐成熟,出现了《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作品。而西方小说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等不朽之作。
比较文学: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第二节 中西小说的美学精神
小说美学,是以作品为基础,以理论为依托, 小说美学,是以作品为基础,以理论为依托,对小说这一文体进 行形而上层面的总结,从而确立小说的核心内涵。 行形而上层面的总结,从而确立小说的核心内涵。对中西小说美学 精神的探寻, 精神的探寻,将有助于中西小说的比较研究脱离浅层次的单纯对比 走向深入。 ,走向深入。 一、实与虚 (二)神话情结与浪漫主义 求奇是中国小说创作的一大特点。从志怪小说的“ 求奇是中国小说创作的一大特点。从志怪小说的“怪”到唐传奇 再到以后的神魔小说的出现, 的“奇”,再到以后的神魔小说的出现,显示出中国小说浓厚的神 话情结。 话情结。言奇与浪漫共同构成了中西小说最为精彩奇幻也最富有意 味的景观。 味的景观。 从源头上看, 中西小说的最早雏形都是神话。神话的产生, 1 、 从源头上看 , 中西小说的最早雏形都是神话 。 神话的产生 , 是原始先民求知欲望的结果。 是原始先民求知欲望的结果。 从对象上看, 小说是以普通大众为主要对象的文学体裁。 2 、 从对象上看 , 小说是以普通大众为主要对象的文学体裁 。 好 奇心是人的天性之一,也是市民阶层最为显著的特征, 奇心是人的天性之一,也是市民阶层最为显著的特征,他们寄希望
比较文学精品课程
主讲人:张建华 主讲人:
第十二章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中西小说比较

七、中西爱情小说比较
1、情感表达的差异 中国:含蓄内敛;注重外在表现的描述;克制 感情。 西方:直率冲动;注重内在心里描写;不克制 情感。 2、结构与内容上的差异 中国:忽略男女主人公相恋的过程,侧重于他 们爱情所受的阻力以及他们由此而做的抗争。 西方:集中描绘男女主人公相爱的过程,把男 女主人公双方作为矛盾冲突的对立面来加以刻 画。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描述完整 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生活环境,形象、深刻、多方 位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1、叙事性 2、虚构性 3、故事性 4、形象性
三、中西小说源头比较
1、中国小说从唐代开始才具备独立的意义,
从小说发展的源流来看,主要源于史传作品。 2、西方小说乃至整个欧洲的文学艺术,都源 于两希神话和史诗。 3、主要原因:中华民族的历史基本上是纵向 发展,文化传统绵延不断;西方各国的历史 若断若续,纵横交错。
《静静的顿河》描绘了1912年至1922年间 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两次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国内战争)中的重大历 史事件和顿河两岸哥萨克人在这10年中的动荡生 活,广泛地反映了哥萨克独特的风土人情,哥萨 克各个阶层的变化、广大哥萨克在复杂的历史转 折关头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以及卷入历史事件强 大旋涡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 这部小说场景宏伟,画面生动;气势雄浑的 战争和革命场面与细腻的日常生活场面相互转换, 风景描写与人物心理变化彼此衬托;众多人物及 其命运在历史事件的错综复杂中得到了深刻表现。
啊,顿河,光荣的土地。 用哥萨克的头颅来播种, 用年轻寡妇来点缀装饰, 静静的顿河呀,你靠孤儿来繁荣。 顿河的波涛是父母的眼泪在汹涌。
3、两部作品主题比较
中西小说比较[整理版]
![中西小说比较[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e7a58f82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ae.png)
中西小说比较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研究课题,我曾经在网上看到饶芃子先生著有一本《中西小说比较》,可惜未得一观,而喻老师的《白话小说研究》后面也有一章中西小说比较研究,对研究的方法做了一个很明晰的界定,可惜学生对中西小说的了解还是很浅薄的,之所以冒着很大的风险写这样一个大的题目,是因为我对于中西小说具体文本的解读反不及对小说理论的了解,于是只好在此根据这些理论来胡言一点对这个题目的浅见。
以后一定加强对具体文本的阅读,因为那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
希望老师暂时能耐心读完学生的这篇作业,但愿能有一点东西能让老师满意。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按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的,是自唐代才“有意为小说”,而一直到了明清,俗文学得到大的发展,小说才成为文学的主流。
而西方则是自十八世纪起,由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作为缘起,小说开始得到很大的发展,而到了十九世纪,更是成为小说的世纪。
下面,我就将从小说的起源、写作动机、人物、环境、情节、主题等方面来对中西小说作一个浅薄的比较,希望得到老师的指正。
一、中西小说起源比较中国小说的起源,喻晓红先生在自己的《白话小说研究》中认为是中国古代的史传文学。
当然,这种说法也非常有道理,中国古代的史传文学,比如《战国策》、《左传》、《史记》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缘起和发展有非常大的关系,很多小说甚至都是直接取材于它们的,但我觉得如果将中国小说分为现实主义的和浪漫主义的,那么史传文学对小说的影响更主要的是集中在现实主义小说的,而浪漫主义的小说则是象鲁迅小说所说的更主要的受中国神话与传说的影响,当然如果考虑到《西游记》以及《西游记》对后来的小说的影响的话,我们似乎还应该把印度佛经文学的影响计算在内。
而袁珂先生在《神话论文集-附录-中西小说比较》中则说:“吾国小说,有二大分支:其一源溯魏晋神鬼志怪之书,至唐宋之传奇文而盛,迄明清之笔记小说而衰,士大夫之小说也。
其一起于唐之变文与俗文,宋元之话本及拟话本因之,明清之讲史及章回小说文激其波涛,其势始于微末,终于宏大,影响递嬗,至今未绝,平民小说也。
中西文学比较分析

中西悲剧审美差异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比较研究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生活在人类历史的同一时代,都是十六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米欧与朱丽叶》被称为中西方戏剧史上最绚丽的两朵奇葩,绽放在几百年的艺术舞台上.两部巨著描述的都是一对青年男女为追求自己的爱情而做的一系列抗争.两部诞生在不同历史土壤和文化土壤中的作品,在许多方面有着众多相似之处,诠释着人类共同美好情感;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折射出中西文化在诸多方面的不同。
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研究《牡丹亭》和《罗米欧与朱丽叶》的学者众多,在这些学者和专家当中,更多人仅单独就某一作品进行研究,做二者比较研究者相对较少。
做比较研究者多侧重爱情故事、哲学思想、艺术形式或舞台技巧等不同角度。
从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和审美心理差异角度研究者和作品明显不足.笔者力图通过研究两部巨著,透视和折射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和审美心理差异。
这一研究对我们理解和研究中西方戏剧文化,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从三个方面探讨两部作品中反映出的中西方不同的审美文化。
一方面,通过比较得出东西方具有审美价值取向差异。
西方追求人性至上,而东方则崇尚礼理至上;在悲剧人物的选择方面,西方悲剧侧重于高贵的英雄人物,突出主人公昂扬的斗志,东方悲剧侧重于地位低下的善良弱小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作为悲剧的主人公;在对美的基本观念上,西方人求真务实,他们认为悲剧的本质是美和真的体现,而东方人则追求美和善。
第二方面,通过研究得出东西方审美心理差异,表现在审美意象上,同样是表达爱情悲剧,西方人常用阳台或雷、电、光等自然界中较为剧烈的意象。
东方则采用后花园、优美的亭台楼阁、牡丹、柳枝等较为温和之物作为审美意象;在对悲剧结局的期待方面,西方人追求一悲到底。
而东方人则喜欢大团圆的结局,即使是悲剧也要加上一条欢乐的尾巴。
西方的爱情悲剧受骑士精神的影响,主人公充满阳刚之气,而中国的爱情悲剧中男主人公通常是文弱书生,即才子佳人的爱情模式;在爱情表达方式上,东方爱情表达含蓄、委婉,西方则热情、奔放.第三方面,从审美形式上对两部作品进行分析.在结构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情节的设置上,中国小说家习惯于单线 叙事,情节始终以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行 动为主,遇到要变换人物时,还要通过前 面的人物引出后面的人物。如《水游传》 中用史进引出鲁达,又用鲁达引出林冲, 一旦引出之后,情节就会集中于被引出人 的身上,是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 水线式的发展。
西方小说往往喜欢将 多条线索交织在一起 来反映社会生活,表 达主题思想。如《悲 惨世界》,故事的主 线围绕主人公获释罪 犯冉阿让试图赎罪的 历程,带出了芳汀、 珂赛特、马吕斯等人 的故事,线索极其复 杂。
(二)类型与典型
中国小说偏向于类型化的白描;西方小说 偏向于典型化的摹写。
中国小说人物只是一个轮廓,只见其最为 突出的一面,而不见其丰富性;西方摹写 式的创作方法,将人物形象处于中心的位 置,对一个人物不惜笔墨,涂上油彩,表 现出人物形象的复杂性格和强烈个性。
冉阿让张耳细听。绝没有一点声响。 他推门。 他 用指尖推着,轻轻地、缓缓地、正象一只胆怯心细、 想要进门的猫……这一次,却有个门臼,由于润滑 油干了,在黑暗里突然发出一种嘶哑延续的声音。 冉阿让大吃一惊。在他耳里门臼的响声就和末日审 判的号角那样洪亮骇人。在开始行动的那一刹那间, 由于幻想的扩大,他几乎认为那个门臼活起来了, 并且具有一种非常的活力,就象一头狂叫的狗要向 全家告警,要叫醒那些睡着的人。他停下来,浑身 哆嗦不知所措,他原是踮着脚尖走路,现在连脚跟 也落地了。他听见他的动脉在两边太阳穴里象两个 铁锤那样敲打着,胸中出来的气也好象来自山洞的 风声……
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常常是大 故事中有独立完整的小故事 ,小故事之间环环相扣,合 起来构成一个大故事。 《水浒传》中按“武十回” 、“宋十回”的框架,并且 这两个十回是可以另取一个 书名,独立成书的。
《红楼梦》也有许多章节 如“红楼二尤”、“小红 赠帕”之类可以单独成篇 。“刘姥姥进大观园”被 独立地选入语文教材; 有的长篇其实就是短篇的 集合,如《聊斋志异》等 ,则更是如此,即每一篇 小说都是独立的,但合起 来却是一个整体。
中国文学已史为正统,重 视教化作用,西方文学反映现实主动介入。
。中国小说以神奇写神奇, 西方小说从现实现神奇。 一个是街谈巷语,一个是Fiction 对人类命运、人的价值的
终极பைடு நூலகம்怀。 文以载道,对人性的
不断发掘,不断深化。
英国著名人类文化学家泰勒认为,“人类本质上 是一样的,虽然处在不同的文化阶段上”,因为 人类 有着共同的生命形式和体验形式,因此各民 族文化体系中的文学总是相通的,这种相似和契 合使得中西小说有了可比性,又由于中西小说生 长在不同土壤,它的思想内容又存在明显的差异 性,研究这种差异性使我们能更清醒的继承自己 传统中的优长,能更自觉的学习他人的精华,以 达到沟通、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
起 源 关于中国小说的起源问题, 因不同人对小 说概念和渊源的理解差异,以致自古至今, 众说纷纭。 其中代表性的学说之一:稗官说 《汉书·艺文志》中写到:“小说家者流, 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 造也。” 中国小说:形式短小的锁语。
代表说法二:起源于神话传说。 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说: “我国小说„„最早可以溯源到古代的神 话和历史传说。”
西方古典小说特 别是19世纪现实 主义小说中,经 常有大段的环境 描写。
(勃洛摩夫的书斋)四壁上画幅的周围, 花彩似地挂着灰尘蓬蓬蜘蛛网,镜子呢, 已照不出东西,倒可以当作记事 牌,„„差不多没有一天早晨桌子上不 搬满面包屑,不留下一只头天晚上用完 晚餐后没有收去的盘子,盘子里总有一 枚盐皿和一块啃光的骨头。
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拱进后堂,摆上 酒来。席上燕窝、鸡、鸭,此外,就是广东出的 柔鱼、苦瓜,也做两碗。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 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 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 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 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静斋道:“这个 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 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 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 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中国古典小说中没有大段的 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往 往显得很简略,处于陪衬地位。 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才是主体。 如《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凤 雪山神庙》中,对雪景的描写: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 风乍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 大雪来。”这里作者用十分简略 的风景描写烘托林冲郁闷、孤独 的心情。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不大注重人物内心世 界的刻画,与中国儒家思想提倡封建伦常 秩序,否定自我价值有关。西方小说注重 心理描写与西方文化中的个人本位、自我 中心有一定的关联。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 自然环境的描写。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身份、 地位,揭示形成人物性格的外在原因,表达人 物心情,渲染气氛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西方小说产生和发展的线性图: 神话传说——史诗——骑士传奇——流浪 汉小说——近代小说——现代小说 (《希腊神话》;《荷马史诗》;《骑士 的战争》;汉译《小癞子》;《悲惨世 界》;艾略特《荒原》卡夫卡《变形记》)
中国小说的主题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神魔类 、传奇类、历史类、人情类、讽刺类。依照 这五大类型,可对中西小说的主题进行对比 研究。
(一) 中国古典小说塑造人物形象, 以写外部现象为主,即通过对人物的肖像 和言行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与中国古典小说相反,西方古典小说 大都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见长。通过对 人物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以及隐 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的刻画和描绘,来塑 造人物形象。
如《红楼梦》中的许多回,就是以人物的 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像林黛玉和贾宝 玉之间的对话,王熙凤与老太太之间的对 话,刘姥姥与姑娘们之间的对话等等。
如陀斯妥也夫小说中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 托尔斯泰的小说也是如此。 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等浪漫主义小说 就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表达的。
“人啊,自己在这里抱怨又有何用?亲爱的朋友, 我向你保证我要改变自己,我不会再像往常一样反 复咀嚼命运赐给我的点滴不幸,我要享受现在,过 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人总归是人,当一个人 激情澎湃,而又受到人性局限的逼迫时,他即使有 那么点理性也很少能起作用或者根本不起作用 ”
起源 关于西方小说的起源也是诸说纷纭。 代表观点之一:希伯莱古代小说 中国学者周而锟认为世界文学中希伯莱最先产 生小说体裁作品,因为早在公元前4世纪,西 亚的希伯莱文人在国家破亡、沦为“巴比伦之 囚”以后,为了抒发亡国遗恨,便创作了一批 古代小说,如《路德记》,《以斯贴记》, 《约拿书》等,认为这些是西方小说的创始之 作。
一、中西小说的出处与起源 二、中西小说的形成过程 三、中西小说的主题 四、中西小说的艺术结构 五、中西小说人物塑造方式 六、中西小说的环境描写 七、中西小说的美学精神
(一)中国小说的出处和起源
出 处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 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靠修饰琐屑浅薄的 言论以求高名美誉,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 得远了。) 小说即“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 “琐屑之言”“浅识小道”,正是小说之为小说的 本来含义。
(四)中西的人情类小说以人为中心,着重 探讨的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并通过描写这些关系,深刻揭露人性中的 丑恶,赞扬人性中的美德。
(五)讽刺类小说将现实生活变形、异化后 呈现出来,美与丑失去了明确的界限,混融 于一体。
(一)中国小说结构上形成了章回式, 情节设置上习惯单线叙事,整体上小说 情节倾向于线性式推进,而西方小说情 节复杂,多线交织,倾向于整一化表现
代表观点之三:源于史传说。 明代陈言在《颍水遗编·说史中》极为简 明地论述了正史——史传——小说的源流 关系:“正史之流而为杂史也,杂史之流 而为类书、为小说、为家传也。”
(二)西方小说的出处和起源 出 处 Novel:长篇小说['nɔvəl] Fiction:指虚构的事,后用来指代小说 Story:故事、小说 Roman:传奇、小说 [rəu'mɑ:ŋ] Roman一词出自法语romance,原指中世纪 的骑士传奇,它说明了欧洲小说的源头。
(一)中西方的神魔小说都以神话为源头, 在神话背后都蕴合着极深刻的现实内容。中 国在整体上表现出喜剧性的特色,西方则在 整体上表现出悲剧性色彩。
(二)中国的传奇小说以唐传奇为代表,西 方则是一些探险题材的小说。唐传奇与探险 类小说在情节上都较神魔类小说更具现实意
(三)中国历史小说中心主题是历史,有补 正史之阙和向民间普及历史知识的作用;西 方小说则主要将历史作为一个载体,情节和 主题的中心不在历史上。
中国古典小说不重视环境描 写。一方面是受话本或拟话 本的影响。另一方面,与中 国绘画的影响分不开。我国 古代绘画主要以线条造型, 甚至根本不着颜色,只是 “白描”,一般很少细致地 描绘背景。受此影响,我国 古典小说也就不重背景的细 密,而重白描之笔。
西方古典小说多有大段 大段的环境描写。这与 西方的绘画影响有关。 西方的油画主要是用明 暗色彩造型,讲求画面 不留空白,因此,背景 和环境的描绘就成了必 不可少的部分。受此影 响,西方古典小说在注 重人物形象塑造的同时, 也注重环境的描写。
美国汉学家罗浦洛就曾批评《水浒传》的 情节 “108位英雄好汉在一系列乱糟糟的 互不相干的故事情节中上了梁山。”哥伦 比亚大学的夏志请教授齐论文中也指出: “《金瓶梅》的写作技巧极为拙劣。” 单个单元的突出会使人专注于 具体的、单独的情节,而淡化了整体性的 印象;而整体性、多线条的情节结构也容 易使小说出现不连贯的倾向,从而有损于 单个情节的完整欣赏。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不仅将情节故到 首位,而且强调说:“悲剧是对一个 完整划一,且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 模仿……一个完整的事物由起始、中 段和结尾组成。 西方小说的情节有一个严格的整体框 架,情节在这个框架下逐渐展开,并 保持着连贯性和前后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