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中西小说比较》课件

中西小说比较是一门有趣而且重要的研究领域。本PPT课件将带你深入探索 中西小说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在文学研究中的意义和价值。
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
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此处开始我们将着眼于中 西小说的比较研究,探索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
西方小说的风格特点
西方小说背景与风格特点是其中之一值得探究的方面。让我们一起来概述西 方小说的背景和独特之处。
中西小说的叙事结构
中西小说在叙事结构上也有着显著的异同之处。通过研究叙事结构,我们可 以更好地理解中西造也是一处异同之处。让我们比较西方英雄和中国忠臣的形象塑造,挖掘背后的文化 差异。
中国小说的分类及特点
中国小说具有丰富的传统分类和独特之处。通过研究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西小说之间的差异和共 同点。
中西小说的相似之处
中西小说虽然有许多差异,但它们也有一些相似之处。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些 相似之处,并了解它们在文学研究中的意义。
中西小说的异同
中西小说之间存在众多的差异,从叙事结构到人物塑造都各具特色。让我们一起比较中西小说的异同,深入了 解它们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中西小说比较

中西小说比较中西短篇小说比较1、叙事手法的不同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趋向是从记人一事到记人一生,如《搜神记》《世说新语》多记一事,成熟期的唐人传奇、话本、拟话本及《聊斋志异》多记人一生。
中国短篇小说的基本叙事法就是“记传体”。
这一传统一直保留到鲁迅《阿Q正传》。
这种记传体叙事法既与中国史传文学有关,也与民族心理有关,因为它有两个特点,一是直叙,二是求全。
西方短篇小说开始也是多记一事,到了文艺复兴,有两种叙事法,一是只叙一事,二是写有头有尾的一生。
但第二类较少。
而后来的西方短篇小说越来越不注重写人物的一生,但在叙事的人称上,多用第一人称,而不是中国的多用第三人称。
这种“片断”法、第一人称、倒叙法的源头就是《荷马史诗》,第一部是片断叙事,第二部是第一人称叙事。
2、故事与人物性格的不同中国短篇小说注重人物性格,因为写实性强。
史传味浓。
以性格为主,故事为辅。
如《世说新语》中的人物。
西方短篇小说多注重故事,性格不突出,或以性格为辅。
如《十日谈》或爱伦坡的小说。
结局与小说精神不同中国短篇小说多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主观性强,鬼怪故事多,大团圆结局多,寄托了统治阶级或作者或民众的道德诉求与民族心理、理想。
乐天精神。
西方短篇小说少有大团圆结局,多悲剧性,一是因为西方有正统的悲剧观念;二是有基督教罪与罚的宗教观念;三是多信奉模仿说,注重如实反映生活。
中西小说理论比较中国没有系统化的小说理论体系,中国小说理论主要是直观感悟式的、零碎的评点,如金圣叹评《水浒》,毛宗岗评《三国演义》等,直到王国维评《红楼梦》才借鉴了西方哲学与美学理论,具有了较强的理论色彩。
古典式的“评点”其实就是借用中国传统诗歌、绘画理论中的“圣境”、“神境”和“化境”来衡量创作的得失。
评点就是点破,就是“顿悟”,评点者以及后来的读评点者主要抱的是一种审美态度,而不注重思索。
西方小说理论具有逻辑性的探究与分析,很多小说家也是理论家,往往有明确的创作原则和主张,如塞万提斯继承的“模仿说”,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王尔德的“艺术就是撒谎”,“形式就是一切”,左拉的“写小说就是做实验”,等等,他们都有专文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本科论文选题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本科论文选题(参考)提示:1、以下选题及方向仅供参考;2、论文选题最好与自己的考研方向和兴趣统一;3、学生可以与梁建东老师共同商讨选题方向;4、论文选题确定后,不要再轻易改变;5、论文准备阶段一定要认真查找资料,做阅读笔记,并在观点较成熟之后,写出写作提纲,并交梁建东老师审阅、批准,否则不能进入下一步写作;6、绝对不允许抄袭,否则后果很严重;7、论文写作讲究学术规范;8、梁建东老师邮箱:liangjd2011@9、一些与论文写作有关的资料,请查阅华为网盘:a)用户名:liangjd2011@b)密码:liangjd2011文学史系列(一)古代欧洲文学1. 希腊神话2.希腊悲剧3.希腊喜剧4.荷马史诗(二)中世纪欧洲文学1. 骑士文学2. 市民文学3. 但丁《神曲》(三)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拉伯雷2.蒙田3.《随笔集》4.塞万提斯5.《唐·吉诃德》6.莎士比亚(四)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1.弥尔顿2.《失乐园》3.莫里哀4.《伪君子》(五)十八世纪欧洲启蒙文学1.孟德斯鸠2.卢梭3.狄德罗4.伏尔泰5.《新爱洛伊斯》6.《忏悔录》7.《爱弥尔》8.笛福9.《鲁滨逊漂流记》10.菲尔丁11.《汤姆·琼斯》12.歌德13.《少年维特之烦恼》14.席勒(六)十九世纪初期欧美文学1.拜伦2.《恰尔德·哈罗德游记》3.《唐·璜》4.雪莱5.济慈6.华兹华斯7.普希金8.《黑桃皇后》9.《青铜骑士》10.《叶甫盖尼·奥涅金》11.奥斯汀(七)十九世纪中期欧美文学1.《红与黑》2.巴尔扎克3.《欧也妮·葛朗台》4.王尔德5.《驴皮记》6.《道连·葛雷的画像》7.福楼拜8.《包法利夫人》9.狄更斯10.《大卫·考坡菲》11.《董贝父子》12.《双城记》13.海涅14.《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5.果戈理16.《钦差大臣》17.屠格涅夫18.《处女地》19.爱默生20.惠特曼(八)十九世纪后期欧美文学1.宪章派诗歌2.左拉3.《金钱》4.《妇女乐园》5.莫泊桑6.《漂亮朋友》7.《人生》8.哈代9.《德伯家的苔丝》10.《无名的裘德》11.易卜生12.《玩偶之家》13.肖伯纳14.《战争与和平》15.《安娜·卡列尼娜》16.契诃夫17.《哈克贝利·芬》18.马克·吐温19.杰克·伦敦(九)二十世纪前期欧美文学1.高尔基2.《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3.肖霍洛夫4.《静静的顿河》5.罗曼·罗兰6.《伟人传》7.《约翰·克里斯朵夫》8.《巴巴拉少校》9.《苹果车》10.普鲁斯特11.乔伊斯12.卡夫卡13.《变形记》14.德莱塞15.《欲望》三部曲16.《美国的悲剧》17.海明威18.《永别了·武器》19.《老人与海》20.《丧钟为谁而鸣》21.加缪22.萨特跨学科系列(一)哲学与外国文学例:1.希腊神话特征的哲学分析2.《拉摩的侄儿》与辩证法3.雨果创作的人道主义哲学基础(二)伦理学与外国文学例:1.《荷马史诗》的伦理基础2.罗尔斯《正义论》与当代美国文学3.《红与黑》的幸福观(三)美学与外国文学例:1.从莎士比亚剧作看作为美学范畴的“悲”2.荒诞派戏剧审美分析3.拜伦诗歌的审美魅力(四)历史学与外国文学例:1.《战争与和平》的历史哲学2.狄更斯对法国十八世纪历史的独特描绘(五)心理学与外国文学例:1.弗洛伊德视野中的希腊悲剧2.欧洲小说中心理描写的发展3.作为心理小说的《红与黑》比较方法讨论例:1.希腊神话与中国古代神话的比较2.希腊文学对罗马文学的影响3.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对后世史诗创作的影响4.“新新人类学”与六十年代美国文学(一)比较文学史以中西比较文学的历史联系与平行比较研究为主,特别是对有影响的作家作品的研究。
比较文学: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第二节 中西小说的美学精神
小说美学,是以作品为基础,以理论为依托, 小说美学,是以作品为基础,以理论为依托,对小说这一文体进 行形而上层面的总结,从而确立小说的核心内涵。 行形而上层面的总结,从而确立小说的核心内涵。对中西小说美学 精神的探寻, 精神的探寻,将有助于中西小说的比较研究脱离浅层次的单纯对比 走向深入。 ,走向深入。 一、实与虚 (二)神话情结与浪漫主义 求奇是中国小说创作的一大特点。从志怪小说的“ 求奇是中国小说创作的一大特点。从志怪小说的“怪”到唐传奇 再到以后的神魔小说的出现, 的“奇”,再到以后的神魔小说的出现,显示出中国小说浓厚的神 话情结。 话情结。言奇与浪漫共同构成了中西小说最为精彩奇幻也最富有意 味的景观。 味的景观。 从源头上看, 中西小说的最早雏形都是神话。神话的产生, 1 、 从源头上看 , 中西小说的最早雏形都是神话 。 神话的产生 , 是原始先民求知欲望的结果。 是原始先民求知欲望的结果。 从对象上看, 小说是以普通大众为主要对象的文学体裁。 2 、 从对象上看 , 小说是以普通大众为主要对象的文学体裁 。 好 奇心是人的天性之一,也是市民阶层最为显著的特征, 奇心是人的天性之一,也是市民阶层最为显著的特征,他们寄希望
比较文学精品课程
主讲人:张建华 主讲人:
第十二章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中西小说比较

七、中西爱情小说比较
1、情感表达的差异 中国:含蓄内敛;注重外在表现的描述;克制 感情。 西方:直率冲动;注重内在心里描写;不克制 情感。 2、结构与内容上的差异 中国:忽略男女主人公相恋的过程,侧重于他 们爱情所受的阻力以及他们由此而做的抗争。 西方:集中描绘男女主人公相爱的过程,把男 女主人公双方作为矛盾冲突的对立面来加以刻 画。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描述完整 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生活环境,形象、深刻、多方 位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1、叙事性 2、虚构性 3、故事性 4、形象性
三、中西小说源头比较
1、中国小说从唐代开始才具备独立的意义,
从小说发展的源流来看,主要源于史传作品。 2、西方小说乃至整个欧洲的文学艺术,都源 于两希神话和史诗。 3、主要原因:中华民族的历史基本上是纵向 发展,文化传统绵延不断;西方各国的历史 若断若续,纵横交错。
《静静的顿河》描绘了1912年至1922年间 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两次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国内战争)中的重大历 史事件和顿河两岸哥萨克人在这10年中的动荡生 活,广泛地反映了哥萨克独特的风土人情,哥萨 克各个阶层的变化、广大哥萨克在复杂的历史转 折关头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以及卷入历史事件强 大旋涡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 这部小说场景宏伟,画面生动;气势雄浑的 战争和革命场面与细腻的日常生活场面相互转换, 风景描写与人物心理变化彼此衬托;众多人物及 其命运在历史事件的错综复杂中得到了深刻表现。
啊,顿河,光荣的土地。 用哥萨克的头颅来播种, 用年轻寡妇来点缀装饰, 静静的顿河呀,你靠孤儿来繁荣。 顿河的波涛是父母的眼泪在汹涌。
3、两部作品主题比较
中西小说比较[整理版]
![中西小说比较[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e7a58f82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ae.png)
中西小说比较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研究课题,我曾经在网上看到饶芃子先生著有一本《中西小说比较》,可惜未得一观,而喻老师的《白话小说研究》后面也有一章中西小说比较研究,对研究的方法做了一个很明晰的界定,可惜学生对中西小说的了解还是很浅薄的,之所以冒着很大的风险写这样一个大的题目,是因为我对于中西小说具体文本的解读反不及对小说理论的了解,于是只好在此根据这些理论来胡言一点对这个题目的浅见。
以后一定加强对具体文本的阅读,因为那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
希望老师暂时能耐心读完学生的这篇作业,但愿能有一点东西能让老师满意。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按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的,是自唐代才“有意为小说”,而一直到了明清,俗文学得到大的发展,小说才成为文学的主流。
而西方则是自十八世纪起,由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作为缘起,小说开始得到很大的发展,而到了十九世纪,更是成为小说的世纪。
下面,我就将从小说的起源、写作动机、人物、环境、情节、主题等方面来对中西小说作一个浅薄的比较,希望得到老师的指正。
一、中西小说起源比较中国小说的起源,喻晓红先生在自己的《白话小说研究》中认为是中国古代的史传文学。
当然,这种说法也非常有道理,中国古代的史传文学,比如《战国策》、《左传》、《史记》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缘起和发展有非常大的关系,很多小说甚至都是直接取材于它们的,但我觉得如果将中国小说分为现实主义的和浪漫主义的,那么史传文学对小说的影响更主要的是集中在现实主义小说的,而浪漫主义的小说则是象鲁迅小说所说的更主要的受中国神话与传说的影响,当然如果考虑到《西游记》以及《西游记》对后来的小说的影响的话,我们似乎还应该把印度佛经文学的影响计算在内。
而袁珂先生在《神话论文集-附录-中西小说比较》中则说:“吾国小说,有二大分支:其一源溯魏晋神鬼志怪之书,至唐宋之传奇文而盛,迄明清之笔记小说而衰,士大夫之小说也。
其一起于唐之变文与俗文,宋元之话本及拟话本因之,明清之讲史及章回小说文激其波涛,其势始于微末,终于宏大,影响递嬗,至今未绝,平民小说也。
中西文学比较分析

中西悲剧审美差异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比较研究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生活在人类历史的同一时代,都是十六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米欧与朱丽叶》被称为中西方戏剧史上最绚丽的两朵奇葩,绽放在几百年的艺术舞台上.两部巨著描述的都是一对青年男女为追求自己的爱情而做的一系列抗争.两部诞生在不同历史土壤和文化土壤中的作品,在许多方面有着众多相似之处,诠释着人类共同美好情感;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折射出中西文化在诸多方面的不同。
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研究《牡丹亭》和《罗米欧与朱丽叶》的学者众多,在这些学者和专家当中,更多人仅单独就某一作品进行研究,做二者比较研究者相对较少。
做比较研究者多侧重爱情故事、哲学思想、艺术形式或舞台技巧等不同角度。
从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和审美心理差异角度研究者和作品明显不足.笔者力图通过研究两部巨著,透视和折射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和审美心理差异。
这一研究对我们理解和研究中西方戏剧文化,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从三个方面探讨两部作品中反映出的中西方不同的审美文化。
一方面,通过比较得出东西方具有审美价值取向差异。
西方追求人性至上,而东方则崇尚礼理至上;在悲剧人物的选择方面,西方悲剧侧重于高贵的英雄人物,突出主人公昂扬的斗志,东方悲剧侧重于地位低下的善良弱小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作为悲剧的主人公;在对美的基本观念上,西方人求真务实,他们认为悲剧的本质是美和真的体现,而东方人则追求美和善。
第二方面,通过研究得出东西方审美心理差异,表现在审美意象上,同样是表达爱情悲剧,西方人常用阳台或雷、电、光等自然界中较为剧烈的意象。
东方则采用后花园、优美的亭台楼阁、牡丹、柳枝等较为温和之物作为审美意象;在对悲剧结局的期待方面,西方人追求一悲到底。
而东方人则喜欢大团圆的结局,即使是悲剧也要加上一条欢乐的尾巴。
西方的爱情悲剧受骑士精神的影响,主人公充满阳刚之气,而中国的爱情悲剧中男主人公通常是文弱书生,即才子佳人的爱情模式;在爱情表达方式上,东方爱情表达含蓄、委婉,西方则热情、奔放.第三方面,从审美形式上对两部作品进行分析.在结构上。
中西小说的渊源、形成过程比较

中西小说的渊源、形成过程比较字体: [大中小] 2007-11-28文章来源:文章作者:饶芃子小说是一种表现力最强的文学样式。
同诗歌和戏剧相比,小说兴起较晚,但却发展很快。
在现代,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无论是哪个国家,小说都是拥有最多读者的一种文学样式。
中国古代“小说”概念十分含混。
在语义上同我们现在所指的小说完全不同。
“小说”这个名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指的是与高言宏论相反的琐屑之谈,不具有文体的意义。
东汉初年,桓谭在《新论》中说:“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首次在文体意义上运用“小说”这个词。
稍后,《汉书·艺文志》中也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头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所谓“街头巷语、道听途说”,也就是“丛残小语”,就是琐屑的形式短小的“短书”。
这一观念,后来因袭下去,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人对“小说”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从汉到清2000年间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所以,中国的古小说,多为形式短小的琐语。
清代纪昀编的《四库全书》,将小说分为三类:杂文、异闻、琐语。
把各种各样的杂著称为小说,却不包括在清以前已出现的唐传奇和宋元以来的白话小说。
这正说明中国古代历史典籍中“小说”的概念,同我们现在作为文学概念的小说是不相同的。
我们现在所指的小说,应具有叙事性、形象性、虚拟性、散文性等基本要素。
我们正是以这样的认识为基点,来追溯中国小说的渊源及其产生、形成过程,并以它同西方小说的渊源和产生、形成过程进行比较。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很早就出现叙事文体,如神话、史诗、寓言、实录、故事、传奇等。
但是,小说作为叙事文体最成熟的类型却是很晚才出现的。
在中国,唐传奇是最早的小说。
在西方,小说的形成是在文艺复兴前后,它的成熟和繁荣还要更晚一些。
小说作为各种文学样式中最后崛起的一种文学样式,18世纪以来它的成就是令人吃惊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讲中西小说比较研究(2学时)教学重点:中西小说美学精神的差异极其成因教学内容:第一节中西小说产生的历史文化土壤一、政治、经济背景(一)经济背景小说是一种市民文学,在其产生伊始,便具有浓厚的平民气质,而这种平民气质又是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分不开。
中国小说的兴起始于城市经济和商业文明的发展相联系的。
随着市民阶层的出现,一种满足市民阶层世俗要求的通俗小说样式形成了。
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小说是唐传奇。
在西方,小说的发展过程同样反映了特定经济类型的历史作用。
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两个源头之一的古希腊文明,就是一种商业文明。
商业的发达和城邦的林业是平民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产生了与之相协调的文学形式,史诗与戏剧就是典型例证。
虽然这个时代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但是史诗和戏剧对于小说的产生影响巨大,它们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后来西方小说的题材、结构和叙述方法等。
在西方,真正意义上的小说的诞生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兴起的时期。
薄伽丘的《十日谈》中商人和手工业者被表现的非常聪明机智,显然,小说是与新兴的市民阶层同时出现的。
(二)政治背景中国最早出现的小说样式是唐传奇,这是因为唐代统治者在政治上采取较为宽容的政策。
体现在文化上,就是鼓励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由此,外来文化在唐代也找到了自由伸展的空间。
这种较为开明的政策和文化观使得各种类型的文艺可以在一起相互取长补短,彼此交融,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小说的形成。
除此外,唐代的科举制度也大大推进了小说创作。
行卷。
西方:骑士小说-中世纪政治的产物;人文主义小说-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启蒙小说-启蒙思想。
二、宗教文化背景(一)宗教背景1.神话与小说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小说的最初渊源。
神话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正是小说艺术的一些要素。
在西方,神话也是小说的滥觞。
很明显,中西方神话对中西小说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到过重要作用。
从相同点看,中西小说均吸收了神话的叙事性特点,注重情节的迂回曲折以及人物塑造的个性特征。
从相异性看,在中西小说中则体现出不尽相同的神话精神,虽然两者都表现出抗争的一面,但这中间的内涵却大异其趣。
2.宗教与小说中西方小说由产生、发展到成熟,其中每一阶段都包含着大量的宗教内容。
首先,宗教活动直接促成了小说的形成。
中国唐代的变文与俗讲对唐传奇的产生的作用。
其次,宗教给小说提供了思想的依托和大量的素材。
西方的两希文明是一切艺术的源头,而其中的希伯来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宗教文化。
以《圣经》为代表的宗教典籍给后来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与主题上的启示。
取材于《圣经》的小说不胜枚举。
(二)文化背景1.儒道思想与中国小说中国小说批评史,主要是以儒道的审美观点和文学观念为基本标准,儒家文艺观和道家思想都与以志异、志怪为基本内容、以娱乐性为基本特性的小说创作背道而驰,这反映出小说在中国发展的艰难性。
小说一直被排除在正统的文艺行列之外,这就造成了文人对小说的矛盾态度,也造成了中国小说的佚名状况。
由于从事小说创作的人,大都接受的是儒家思想教育,所以儒家的美学观、伦理观、人生观全面渗透到小说中。
儒家的“温柔敦厚”的美学观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小说创作的指南针。
而道家思想对中国小说主题和内容的影响也很深,历代都不乏表现人生虚幻、世事无常的作品。
中国文化就其主体而言,表现为儒道互补的局面,体现在小说中,就是志人、志怪两大主题既各自发展,又相互融合的历史。
2.两希文明与西方小说古希腊文明与古希伯来文明是西方一切艺术的发源地。
就小说而言,古希腊文明赋予它的是叙事技巧、情节布置、结构安排的知识;古希伯来文明主要给它的是主题的启示、丰富的题材以及宗教的精神。
古希腊文明因为史诗与悲剧而闻名,它们给西方树立了强大的叙事文学传统。
亚氏的“模仿论”对小说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希伯来文明主要是宗教文明,表现出一种非常谨严的宗教意识,对其律法和教义表现出了一种高度的重视,这深深地影响到后世的文艺创作。
表现在作家创作过程的谨严与作品内容中的宗教精神。
正是中西文化的不同内涵铸造了中西小说不同的价值观、创作方法以及风格特征。
第二节中西小说的美学精神一、实与虚(一)史传传统与现实主义中国小说的一大特点是它的史传传统。
中国文学批评史,向来以史的标准评审文学作品,小说也不例外。
中国小说史上以史命名的作品不胜枚举,这构成了中国小说创作中的主流。
小说创作的史化倾向,从创作实践上看,是因为中国悠久的历史给小说提供了大量题材,同时也在创作技法、结构形式上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但这些影响还只是表象,在其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影响。
由于小说在中国古代向来不被视为正宗,而历史却历来被奉为正统,因此,小说希望通过模仿史学,借史学的地位来抬高自己的地位,这是中国小说史化的重要原因。
而西方小说现实主义则完全是有意识的主动介入。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小说虽处于萌芽阶段,但已经具有了现实意识,如《金驴记》。
西方的现实主义与中国的史传传统虽然都以反映现实自命,但在美学形态上却表现出差异。
1.由于出发点不同,中国小说更注重从历史中发掘现实内容,用历史的事实去反映现实的意义;同时在行文中还夹杂大量的议论性话语,使得教化作用得以凸现。
西方小说则直接中现实中提取素材,让现实生活说话,通过情节展开和人物的描述,使主题自己浮现。
2.两者的现实精神也不同。
中国小说讲究经世致用、以古鉴今,虽内容五花八门,但总有一个原道的“主题”;西方小说则无所顾忌,主题鲜明多样,现实精神来得更干脆、果决。
(二)神话情结与浪漫主义言奇与浪漫共同构成了中西小说最为精神奇幻也最富有意味的景观。
相同点:1.从源头上看,中西小说的最早雏形都是神话。
而神话的产生是原始先民求知欲望的结果。
小说的两大特征——求奇与想象,正是对神话特殊想象力的继承。
2.从对象上看,小说是以普通大众为主要对象的文学体裁,其创作必然要考虑到读者的兴趣。
好奇心作为人的天性之一,也是市民阶层最为显著的特征。
3.从文体分工上看,小说以对奇人异事的描写弥补了中国文体叙述中的空白。
不同点:1.内容上:中国小说以神奇写神奇,西方小说从现实现神奇。
中国小说多专注于神异事物的描写,神鬼的世界与人的世界虽然相通,却有一条分明的界限在对神鬼的描写中,多强调他们与人的不同,突出他们作为一种异化物质的存在。
通过这种非正常自然事物的描述,从而达到内容上的新奇,最突出例证是《山海经》。
而西方小说的内容则较少对神异事物的奇异性做直接描写,其奇异的艺术效果,主要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幻化来实现的。
如《鲁宾逊漂流记》大跨度的错位。
2.风格上:优美与壮美。
中国小说的奇异具有非现实性,且与人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因而整体气氛是轻松的、愉悦的。
同时篇幅也比较短,给读者以轻松之感。
而西方小说的风格,由于叙述宏大和情节繁复,往往显得较为庄严沉郁。
(三)再现与表现中国小说的定义“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实际上兼有再现与表现的意思。
而西方,小说的写法Nove(所闻)、Fiction(虚构)。
其称谓的相似绝非偶然。
而是中西小说家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已深切意识到这两者关系是有统一性的。
二、俗与雅(一)中间文体1.雅与俗的共存在内容上,小说涉及的生活面比较宽,往往能对社会图景进行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展开式的描述。
小说历来就是以现实的世界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在小说中世界的繁复性得以最大限度的表现。
在语言上,小说能将极具文采的铺叙与日常生活的俚语并存,以适应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口味和需要。
2. 雅与俗的转化在小说发展的过程中,雅与俗的概念是相互转化的,雅不避俗,。
俗不避雅。
雅与俗的观念变化,正是文学发展的本质规律的反映。
(二)才学小说与哲理小说才学小说是产生于明清时期的中国小说之一种。
其作者一般是有才华的士子,想以小说“见其才藻之美”,以小说为谈论学问、发表学术见解的平台,而在主题上则遵从史传传统,宣扬儒道思想。
如李汝珍《镜花缘》。
VS哲理小说是西方18C启蒙运动中产生的一类小说作品。
小说元素较西方一般意义上的小说要淡化的多,重点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结构的整一,而在于丰富的哲理性思考。
小说的内容多针对现实问题展开,以揭露和批判为主。
从思想文化背景看,才学小说和哲理小说都兴盛于理性和思辨精神很强的时代。
但二者亦有很大区别。
如由于请戴文字狱的兴盛,才学小说大多不关乎现实社会,是纯粹的形而上学式的学问。
而启蒙小说思考的则都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人与道(一)中国小说的“明道”思想“救济人病,裨补时阙”是中国古典文艺的核心思想,小说也不例外。
中国小说的“明道”思想主要有内外两重原因。
就外部而言,被视为中国正式小说的传奇,诞生于明道思想极其浓厚的唐代,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文艺观,这种明道观必然影响小说创作。
在宋元明三代,小说创作的明道思想又进一步被强化,到了清代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
清代大兴文字狱反映在文坛上就是对于“文以载道”理论的空前重视。
随着小说的发展,其“经世致用”的功能越来越突出。
其内在原因,则是由于长期得不到正统文坛的承认和理解,使其一直处在在野的文学地位,便开始有意识地学习被奉为权威和正宗的史传文学。
(二)西方小说的“人文主义”精神西方小说的人文主义传统,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使其对古希腊人本主义的继承。
自文艺复兴起,人本主义思想即成为西方小说创作的主流。
整个西方文学史就是对于人性不断发掘、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
从文艺复兴、启蒙主义到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每一阶段都涌现出了大量的人文主义巨著。
虽然人文主义在各个时期表现出不尽相同的内容和风格,但人文主义精神却一直贯穿始终。
(三)人与道的变奏中国小说的明道精神与西方小说的人文主义精神,虽中心意旨都指向人,但着眼点却不同。
明道是要通过外在的本体——宇宙生命使人合于社会;人文主义却是要通过内在的本体——自然生命使人组成社会。
中国小说更多的是指向高于人本体的社会和自然宇宙;而西方的人文主义兼有人道主义与人本双重内涵,本质上是以人的本体为中心的。
从比较的角度来看,将道纳入到小说创作中来,这给中国小说带来的后果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明道传统的存在无疑对于深化小说的主题、避免流于无聊和庸俗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明道又给小说在主题和内容上带来了极大的限制,使其变为宣扬道统、教化人伦的工具。
相比西方人文主思想则使小说更趋于人性化,其影响也有两方面:一方面,人文主义将人的概念输入小说之中,是对人和人类社会本质的肯定,另一方面,在执着于对人性反映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使小说有忽视社会责任的倾向。
就文学创作来讲,两种不同的美学观,对中西小说的影响非常明显。
从作品整体结构和内容组织上看,中国人和自然是和谐的共存,这使得中国的小说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温和的气质,比如大团圆式的结局,没有过激的矛盾冲突,作品内容平和、恬淡、朴实,情节显得琐碎、平淡和日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