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 课件-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课件(共25张PPT)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课件(共25张PPT)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 四首—— 渔家傲 秋思》 课件(共 25张PP T)
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 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人, 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 集》。曾任参知政事,诗文俱 佳,散文《岳阳楼记》的名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传诵千古,也是一位 优秀词人。词仅存五首,但能 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 其边塞词突破了“词为艳科” 的限制,开一代之风气。
塞下 sài 浊酒 zhuó 羌管 qiāng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嶂 zhàng 燕然未勒 yān lè 寐 mèi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 四首—— 渔家傲 秋思》 课件(共 25张PP T)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 四首—— 渔家傲 秋思》 课件(共 25张PP T)
范仲淹
塞 下\秋 来 \风 景 异,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 四首—— 渔家傲 秋思》 课件(共 25张PP T)
羌 管
什么时间?听到悠怨的羌笛 声,戍守边关的将士们会有 何感受?

悠 这入夜的悠悠羌音、浓浓
霜 白霜,更使人惆怅难眠。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 四首—— 渔家傲 秋思》 课件(共 25张PP T)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 四首—— 渔家傲 秋思》 课件(共 25张PP T)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 四首—— 渔家傲 秋思》 课件(共 25张PP T)
戒备森严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气氛紧张
1、千嶂,长烟,落日,表现出苍凉壮阔的景状, 然而“孤城闭”,又是何种情形,暗示了什么?
分为
上下。阕
2、词的流派: 豪放派 和 婉约派 。 3、豪放派以 苏轼和辛弃疾 为代表 婉约派以李清照和秦观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2课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课件(共34张PPT)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2课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课件(共34张PPT)
--李贺《雁门太守行》
边塞诗
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 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艰辛; 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 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 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 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 伏。
第二句--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塞马鸣、风号随风到 处响起,在层层叠叠的山峦 中,长烟与日落同时升起, 勾画出一幅边疆凄美而壮阔 的苍凉画卷,王维“大漠孤 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 者无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对家乡、对亲人的思恋 ,仅仅一杯浊酒是消解不了 万里的乡愁。未功成名就, 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 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 说是“归期无期”。 正 如 “刻石勒功而还。”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 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 而废。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 里早已结满寒霜。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 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 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本课小结
第四章
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习
第三章
全词分析
第二章
同为“词牌”,有何不同?
(3)从情绪表达上看,《渔家傲》抒 发的是戍边将士的壮志难酬、思家忧国之 情; 《天净沙•秋思》则是抒发天涯游子 的思乡之情。
第四章 本课小结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 词。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 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 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整首词表 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 形象生动鲜明。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课件(27张PPT)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课件(27张PPT)

6、以互文的形式写出将士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的句子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作业
“孤城闭”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 公元89年,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还”。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词的篇幅长短不一,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而“孤”字也表现戍边将士孤 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
未经过过滤的酒,浑浊、质量不好的酒。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B、四面边声连角起 塞北,作者眼前所见之境处处悲凉,而此时四 周响起了边塞特有的声音:
萧杀,悲凉。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未经过过滤的酒,浑浊、质量不好的酒。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即“雁去衡阳”,为符合格律而倒置。 《渔家傲》就诞生于这一年的秋天,1041年的秋天,对范仲淹来说,是一个郁闷的秋天,一个纠结的秋天。 这首词作者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词中有没有交代? 1、熟背并默写这首词。 4、表现战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的句子: 此词苍凉悲壮,范仲淹以其戍边的切身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开豪放词风之先河。 1、熟背并默写这首词。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西北有民谣云:“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 报国壮志的情怀。
这首词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
1、拟人——“衡阳雁去无留意” 2、比喻——“千嶂里” 3、用典——“燕然未勒” 4、互文——“将军白发征夫泪” 5、叠词——“羌管悠悠霜满地”
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于景 2、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 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2课词四首《渔家傲 秋思》课件(共28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2课词四首《渔家傲 秋思》课件(共28张PPT)
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 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 城紧紧关闭。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9、“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 们怎样的情怀?
• 抒发了戍边将士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 乡忧国的情怀。
10、“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 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范仲淹
前面我们所学的表现范仲淹政 治理想的散文《岳阳楼记》,写于 他被贬谪的1046年,而就在他被贬 谪的前4年(1040年),还在塞外 征战。
作为有政治抱负的范仲淹,面 对荒凉和艰苦,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呢?
渔家傲 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 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 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 家傲”句,便取“渔家 傲”三字作词名。
12、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 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 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13、这首词所写的塞下秋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天冷、声杂、城孤。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 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14、请揣摩“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计。羌人的笛声悠扬, 寒霜撒满大地。将军 和战士不能入寐,每 日哀伤落泪,直等到 头发花白也难以回归。
-:
赏析诗歌







“塞下”点明了地点,
“秋来”点明了时间,
“异”字统领全词。
赏析诗歌
衡阳雁去无留意
这是用拟人手法写人的 感苦受寒,:突雁出尚边且塞无的留异恋常之 情,将士又何以忍受?
赏析诗歌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四 面边声连角起。千嶂 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说课课件(共22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说课课件(共22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重难点
1.通过赏景悟情,体会作品通过景物传达出的情感。 2.通过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体会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的 责任感,提高担当意识。
教学对象
通过近三年时间的积累,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 诗词赏析能力,因此,在九年级阶段,教师的作用主要在点拨 与补充,将课堂充分留给学生。不过,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与 接受能力参差不齐,授课过程中需要教师对知识点进行明确。
说课
教材分析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 文
教学对象
农村七至九年级学生
教学过程
奋斗目标:让学生学到更多
教法学法
努力方向: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
教材分析
TEACHING CONTENT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中 的第一首。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传统名篇,选取的词作均抒 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渔家傲 秋思》写塞外秋景、军中苦 乐,刚劲峭拔,自然浑朴,是豪放词的代表。
感谢聆听
教法学法
学习本单元的词,需要把握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 教学过程上,除了让学生感受节奏、韵律之外,着重通过赏景引导学生 把握作品大意、体会作者情感。学会主要是通过朗读感受,通过自主探 究赏景悟情,期间,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学过的内容理解词句意思, 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赏写作手法。其中,以自主赏析为主。
教材分析
TEACHING CONTENT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品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理解作品大意。 2.引导学生赏景悟情,体会作品通过景物传达出的情感。 3.引导学生通过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体会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 的责任感,提高担当意识。
教材分析
TEACHING CONTENT

第12课《渔家傲 秋思》课件(共26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2课《渔家傲 秋思》课件(共26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 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饮一杯浊酒,不由得 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是战争未平,功业未立,还乡 之计无从谈起。羌笛在寂静的夜中响起,寒霜布满大地。 戍守边疆多年的战士们熬白了头发,流着眼泪,整夜不 能入睡。
合作探究
1、上下阕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
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赏析“燕然未勒归无计。” 用典。这是全词的核心,化用“勒石燕然”的典故,
表现了作者和征夫们思归而不得的矛盾心理:既思念万 里之外的家乡,却又为家国未定,功业难成而不能归退。 只能舍小家为大家,体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之情。
背景链接
北宋仁宗即位后,国家逐渐形成积弱积贫之势,表面上一片升 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宋朝从建立之后,就采取了重内轻外的政策, 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而在边疆上长期放松戒备, 武备松弛。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宋与西夏交兵接连战败, 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可以说是“受任于败军之 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到任后,他一方面加紧军队训练,一方面 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敢轻易出击,延州局 势暂时稳定下来,但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这首 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01《渔家傲·秋思》 02《江城子·密州出猎》
12 词四首
03《破阵子·为陈同 甫赋壮词以寄之》
04《满江红》
了解词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也称曲子词,又因句子 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相当于现在的歌词。词,早先都 是配乐唱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 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词牌 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从结构上看 多数是分段的,称为上片和下片或上阕和下阕。

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课件(共26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课件(共26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合作探究 1.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
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1)气候之异。“衡阳雁去”,表明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作者
的家乡吴地大不相同。 (2)边声之异。“四面边声连角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 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 (3)边城之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点明了战事吃紧 、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也异于中原城市华灯初上的景象。
作者简介:
范仲淹 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希文,苏
州吴县人,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存世。他 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散文《岳阳楼记》的名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也是一位 优秀词人。词仅存五首,其中,《渔家傲 · 秋思》写边塞 风光,苍凉悲壮。
背景介绍:
宋仁宗时,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 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他在西北边 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 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 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 破胆。”这首边塞词就作于此时。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边塞 特有的奇异风光,和我们曾经学过的哪两句 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中考链接
同样是写塞外风光,这首词与王维《使至塞上》 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写的塞外风 光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这首词选取“千峰” “孤城”“长烟”“落日”“边
边界要塞之地,
指景物与江
这里指西北边疆。 南一带不同。
塞下秋来风景异,
即“雁去衡阳”的倒装,
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
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衡阳雁去无留意。
西北边疆秋天的 风光和中原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 了,一点也没有 停留之意。

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课件(共17张)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课件(共17张)语文九年级下册

请同学们这样读下阕: 浊酒一杯家万里,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燕然未勒归无计,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1.结合《岳阳楼记》、《渔家傲·秋思》说说,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范仲淹。
第一次贬黜
不敢以一朝之责,而忘平生之知.
第二次贬黜
“圣明何以报,没齿愿无邪。”
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元昊集中十万兵力,目标直指延 州,活捉宋将李世彬,又击败了为延州解围的宋将范雍。 面对李元昊的强势侵扰,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但宋 自建立以来,就采取重内轻外的政策,对内加紧控制,边 疆却长期放弃警戒,所以事起仓促,将不知兵,兵不知战 ,以致每战辄败。就在这时期,范仲淹主动请缨,移知延 州。他到任后,军令明白,爱抚士卒,一方面加强军队训 练,一方面修筑防御工事,一改军中涣散之态,军民上下 一心,在他任上的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 “胸中自有数万甲兵”。无奈朝廷军力薄弱,只能采取守 势,不敢轻易出兵,也无法彻底平定西夏叛乱。
sài
渔家傲·秋思 héng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zhàng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yān

qiāng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
mèi
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初读古诗,读出音韵美 1.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自由朗读词作,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词意,师生 一起梳理文意。
1.“衡阳雁去无留意”:秋季来临,大雁南飞避寒,本事大自然的规律,可词人却说它“无留意”,毫无停留、 留恋之意,烘托出边地环境的苦寒。大雁不愿停留尚且能南飞,戍边的将士呢,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家傲
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 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 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 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词 牌名。
作者介绍
● 范仲淹(989-1052 ),字希 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包 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 属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 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 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 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B、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孤城闭”暗示敌人强恶,戒备森严。 再加上群山连绵,狼烟落日,构成一幅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
上阕:写景:渲染荒凉萧瑟气氛
3.下阕哪个字点明了作者在诗中的感情?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哀伤
“不寐”的是将军也是征夫,流下的是思念家 乡的泪,更是功业无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
抒发思乡
燕然未勒
忧国之情

苍凉悲壮 沉郁雄浑
❖ (赏析)这是全词的核心,化用“勒石燕然”的典故, 表现了作者和征夫们的的矛盾心理:既思念万里之外的 家乡,却又为家国未定,功业难成而不甘归退。
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羌管: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悠悠:形容声音 飘忽不定。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译:入夜只听见羌管悠悠,又见寒霜满地,戍边 的人整夜不能入睡,将军头发变白,战士们苦闷得 落泪。 ❖(赏析)用声色加以点染,表现此时戍边将士心 中的愁思更为深沉。悲凉的环境衬托悲凉的心情, 含蓄的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 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寒:雁尚且无留恋之情,将士又何以忍受?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角:军中的一种乐器 千嶂:崇山峻岭 孤城闭,点明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
❖ 译文: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特有的声音 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 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Βιβλιοθήκη 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知识链接
●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之际,中唐后有 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渐趋繁荣,鼎盛时期出现在宋朝。
●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 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词, 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每一 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词牌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 三种。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称为上片和下片或上阕和下阕。上、 下片的句式有完全相同的,也有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
赏析 1、上下阕分别写什么?
上阕侧重于
写景
下阕则侧重
抒情
2.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哪个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
描写塞下秋景。用一个“异”字统领。 都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
A、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实为“雁去衡阳”,“无留意”用拟人手法写人的感受, 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雁尚且无留恋之情,将士又何以忍受?
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 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 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 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雁去

上阕写景 边声
孤城
渲染荒凉 萧瑟气氛


长烟


落日

范 仲 淹
抒 情
下阕抒情
家万里- 归无计 羌管悠-霜满地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 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
飞。 ❖ 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和江南不一样,大雁向衡阳飞去,毫
无留恋的情意。 “塞下”点明了地点,“秋来”点明了时间,“异”字统领全词。 ❖ 衡阳雁去无留意这是用拟人手法写人的感受,突出边塞的异常苦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 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 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 勒功而还。
❖ 译文:喝一杯浊酒,难消对远隔万里的家乡的怀念,可 是战争尚未平息,功业尚未建立,还乡之计无从谈起。
4.为什么会流泪(悲伤)?词中哪句点明了原因?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浊酒”表明边塞生活的艰苦,“家万里” 表现了思乡之切。慨叹功业未建,边患未除, 归乡无期。入夜的悠悠羌音、浓浓白霜,更 使人惆怅难眠。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 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 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 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 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 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 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 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