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词四首 1渔家傲·秋思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知识点+同步练习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词四首1<渔家傲·秋思>》知识点+同步练习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少时家贫好学,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
官至参知政事。
范仲淹积极推行“庆历新政”,为人廉洁公正,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做人准则。
二、故事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词人历任陕西经略副使、延州、知州等职。
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西夏人对他深为惮服,《渔家傲·秋思》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三、理解词义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塞下:边界要塞之地。
这里指当时的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为符合格律而倒置。
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峰而止。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
千嶂:层峦叠嶂。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
羌管:即羌笛,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不寐:睡不着。
征夫:出征的士兵。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大不相同。
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儿也没有停留的意思。
随着军营的号角声,边塞所特有的声音从四面纷纷响起,层峦叠嶂里,烟雾弥漫,残阳西沉,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城门。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边患未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返回故里。
只听羌笛悠悠,又见寒霜满地,戍边的人整夜难以入睡。
将军和士兵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四、问题归纳1.“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中的“异”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一是天气异:天气极冷。
二是声音异:充满了边塞的各种声音。
三是景色异:烟雾弥漫,孤城紧闭。
作用:渲染边塞孤寂荒凉的环境氛围,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渔家傲·秋思》课文

《渔家傲·秋思》课文《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
目前入选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材,是第12课《词四首》中的一首宋词,表现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现整理分享这首词的原文、译文、赏析和创作背景。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
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意思。
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思乡的情绪。
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赏析】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
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上片侧重于写景。
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
“秋来”,点明了季节。
“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
词人是苏州人,对这个地方的季节变换,远较北人敏感,故用一个“异”字概括,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
部编版九下12课《词四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12.《词四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12.词四首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二、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原诗】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主题思想】《渔家傲秋思》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壮志难酬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
3、《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
4、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
5、《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
二、简答题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2、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词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这首词都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人不寐,将军白发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部编版九下12课《词四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部编版九下12课《词四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12.词四首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原诗】XXX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XXX,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XXX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改写】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景色和江南大不相同。
大雁已经飞回衡阳,没有停留的意思。
黄昏时分,号角吹响,边塞独有的风声、XXX、羌笛声和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城墙紧闭着。
喝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扬之声,天气寒冷,霜雪覆盖地面。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水满衣襟。
主题思想】渔家傲·秋思》通过对XXX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壮志难酬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题】理解性默写1、唐代诗人XXX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将士们思家与报国矛盾心情的诗句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渔家傲·秋思》中抒发XXX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XXX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XXX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长烟落日孤城闭。
5、《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羌管悠悠霜满地。
参考答案】1、唐代诗人XXX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课件(共22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背景链接:
宋朝自建立起就采取重内轻外政策,对 内加紧控制,而边疆长期放松警戒,武备松 弛,与西夏作战,屡战屡败。
范仲淹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 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 守势,不敢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 下来,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始终处于孤立 状态。
上阕中,词人运用衡阳雁、边声、千嶂、 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从听觉和视觉角 度,将所听、所见之景象连接起来,描绘出 一幅孤寂寒冷、辽阔荒僻、萧瑟荒凉、戒备 森严的边塞秋景图。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学习目标:
• 1、诵读本词,读出韵律,领略边塞风光。 • 2、品读词句,学习鉴赏诗词的常用方法。 • 3、知人论诗,感悟词人的家国情怀。
任务一、初读感知,体会韵律之美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 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 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能治盛世
在朝堂,实行庆历新政,政局焕然一新,开 北宋改革风气之先。秉公直言,大胆进谏,三次 被贬,初心不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在地方,修捍海堰、治理水患、兴办郡学、开 仓济民,“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
武能镇山河
在戍边,整顿边防,大兴营田,招抚流亡,抵 御外患,西北战线固若金汤,夏人不敢来犯。西北 边陲谣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古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李白《关山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二课 词四首 :渔家傲 秋思(共34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语文
渔
家
范 仲 淹
傲 · 秋
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 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 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 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上阕围绕哪一个字来描绘景物
探讨:边地民谣和西夏人都对范仲 淹推崇有加,文韬武略的范仲淹却“燕 然未勒”。怎么理解?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 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抵御西夏发动 的战争。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 治军颇有成效。边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 贼闻之惊破胆。”西夏亦深为惮服,称他“腹中有 数万甲兵”。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写边地条件恶劣,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燕然未勒 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 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 刻石勒功而返。
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 未灭,无以家为也。”
?
异
边塞的秋景和哪里不同呢?
词人笔下描绘的塞下秋天的景物 有哪些?
这些景物会让你产生怎样的感受?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 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衡阳雁 边声 千嶂
长烟 落日
孤城
凄寒
凄寒 荒凉
凄寒 荒凉 肃杀 紧张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 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2课《词四首》

文:“韩柳欧苏”并称(韩如潮,柳如泉,
欧如澜,苏如海)。
词:“苏辛”并称;
蔡襄)。
书:“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黄庭 坚、米芾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洵三父子,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苏轼)
同样面对仕途的打击,相较于苏东坡而言:
柳宗元
白居易 屈 原 柳 永
太忧郁
太伤感 太悲壮 太缠绵
之多,速度之快,描绘了出猎的壮观 情景。
你可以用自己的话为我们描绘一下这个场面吗?
小结: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狩猎、 打猎)的壮观场面,抒发作者渴望被 朝廷重用,建功立业,杀敌为国的 豪情壮志。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 南宋大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 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 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辛弃疾 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著有 《稼轩长短句》,《南渡录》二卷,
词作分析
上 片
借出猎 表达报 国决心
出 猎 情 景
借孙权射虎的典故,表现作者的 少年狂气。
运用冯唐持节的典故,希望得到 朝廷的重用,能建功立业。
下 片
报 国 之 志
末一句表达了自己杀敌报国的志 向。
1、词的上下片各写什么的? 2、上下片各借用什么典故来抒发感情?
赏析“千骑卷平冈”这句话。
“卷”字生动地写出了狩猎人数
1、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 燕脂凝夜紫” 2、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4、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 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 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 回?”
部编版九下12课《词四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12.《词四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九下】12.词四首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二、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原诗】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主题思想】《渔家傲秋思》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壮志难酬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习题】理解性默写1、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
3、《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
4、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
5、《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
【参考答案】1、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人不寐,将军白发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一篇《岳阳楼记》感动了历代的文人墨客,岳阳楼也因些篇名扬天下,也让我们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思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通过《渔家傲·秋思》来领略一下他的边塞情怀。
【目标牌】【文本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生字新词的读音、书写,理解有关词语的含义。
(重点)2.诵读四首不同词牌名的词,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理解四首词的内容。
(重点)3.结合词人的生平和词的创作背景,理解四首词中寄寓的情感。
(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诗意篇(趣味性)一读:初读全文,感知内容(读出音韵:注意字音、字形、重音、语气、语调、节奏)一写:抄写文常基础,批写段落大意(自主思考)一、自学径【标段落】【圈词语】【解诗题】渔家傲,词牌名。
秋思,题目。
“秋”点明(边塞)季节;“思”,忧思之情。
意思是守边将士在边塞寂寞凄凉的秋季的思绪。
【辨诗体】我国古代词人,大致可分为“婉约词派”“豪放词派”两大派。
因明人张延有“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之说而得名。
婉约派: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
代表人物:李清照、温庭筠。
婉约派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形成“词人之词”之正宗。
此派对词坛影响很大,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豪放派:内容上多以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
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
【知诗人】作者:范仲淹。
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苏州吴县人。
大中祥符进士。
少时贫困力学,出仕后有敢言之名。
其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
他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他的代表作《岳阳楼记》,写于他被贬谪的1046年,而就在他被贬谪的前4年(1040年),他还在塞外征战。
有《范文正公集》。
【查背景】北宋仁宗即位后,国家逐渐形成积弱积贫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宋朝从建立之后,就采取了重内轻外的政策,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而在边疆上长期放松戒备,武备松弛。
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但事起仓促,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以致每战辄败。
在这种情况下,范仲淹移知延州,可以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到任后,他一方面加紧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敢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暂时稳定下来,但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记音形】千zhàng(嶂)里燕(yān)然未勒(lè)羌(qiāng )管不mèi(寐)【释词义】【译诗意】(一)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一样。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二)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译文: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三)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浊酒:混浊的酒,质量不好的酒。
家:名词用作动词,离家。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译文: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四)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羌管:羌笛。
因笛出自羌地,故得名。
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霜满地:比喻夜深寒重。
寐:睡。
“不寐”就是睡不着。
征夫:出征的士兵。
译文: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划节奏】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初读文】二、感知石【划结构】思乡忧国1.上片:秋描写塞下肃杀寂寥景色秋来雁去——无留意;边声落日——孤城闭2.下片:思抒发苍凉悲壮的忧国思乡之情一杯万里——归无计;羌管白发——征夫泪【概内容】(一)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请用以下句式总结:我看见了一幅_______________图。
景物:雁去长烟落日边声千嶂城闭图画: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二)这样的景色,带给你怎样的感觉呢?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结合时代背景,小组合作试着在下阕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我从__________________中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
浊酒一杯思乡、思亲;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人不寐焦虑、苦闷、悲愤、担忧;白发和泪悲怆、苍凉、壮志难酬、痛心情意篇解读文本探主题(写什么)(知识性)二读:品读全文,拓展思维(读出意蕴)二写:评写人事情理,整写课堂笔记(合作交流)三、解读园【导方向】(一)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四面边声连角起。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二)写景的目的是什么?(三)◎上阕写景,突出了“异“字。
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1.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
2.异寒(衡阳雁去,霜满地)。
3.异景(千嶂,孤城闭)。
(四)下阕抓住“归”和“泪”,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2.“羌管悠悠霜满地。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析诗文】[解析](一)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1)“风景异”概括写出了秋季延州和中原地区的风光不同。
总领以下的写景内容。
(2)“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四面边声连角起。
”(1)“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
(2)造成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抒情蓄势。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2)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
“孤”表现了守边将士孤独难耐的悲凉。
“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战事紧张气氛。
总: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二)写景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三)◎上阕写景,突出了“异“字。
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1.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
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
2.异寒(衡阳雁去,霜满地)。
“衡阳雁去”,秋天边塞的大雁向衡阳飞去,表明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作者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
3.异景(千嶂,孤城闭)。
座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
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以及环境的恶劣。
[提升](四)下阕抓住“归”和“泪”,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1)“一杯”与“万里”之间形成悬殊的对比,用语雄浑,颇有力度。
抒写了戍边将士思乡之情。
(2)“燕然未勒归无计”用典。
用东汉窦宪北击匈奴,取得巨大成功并在燕然山勒石记功的典故,表明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之情。
也是全词的核心。
2.“羌管悠悠霜满地。
”承上启下,深一层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情绪,并由此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运用互文手法,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守不归,将军,征夫都因功业未成难以归家而哀伤流泪。
(2)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
情调悲怆,总收全词。
【品读文】四、拓展林【探诗旨】《渔家傲·秋思》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守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壮志难酬、孤独愁苦、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防的愤懑不平之情。
【拓思维】(五)根据要求填写句子。
由“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句,你容易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从“浊酒一杯家万里”你想起了《苏幕遮》中“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诗句。
所以,从环境描写和内容上看,整首词意境开阔,苍凉悲壮。
(六)◎“酒”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如“浊酒一杯家万里”“酒酣胸胆尚开张”“醉里挑灯看剑”等。
请你再找出一些与“酒”有关的诗句,把它们摘抄下来,归纳一下,诗人往往借“酒”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1.表欢乐闲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2.表乡愁乡思:“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3.表怀念亲人:“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4.表离愁别绪:“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七)积累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王翰:创意篇赏析特色勤积累(怎么写)(文学性)三读:诵读课文,赏析特色(读出情感)三写:仿写句段篇章,总写体会反思(深入探究)五、赏文亭【赏诗法】(八)写法鉴赏词境开阔,格调悲壮。
上阕着重写景。
“塞下秋来”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以及边地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描述风光的不同,大雁南飞,毫无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边地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是静景;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景,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阕抒情。
“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乡关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