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中木兰人物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以《白马篇》为参照看《木兰诗》中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

以《白马篇》为参照看《木兰诗》中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

以《白马篇》为参照看《木兰诗》中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作者:孙鸿飞来源:《黑龙江教育·中学》2019年第06期曹植的《白马篇》塑造了一位武艺精绝、忠心报国的白马英雄的形象,是英雄少年的“理想之歌”。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汉末文人刘劭的《人物志》中曾言:草木之华谓之英,万兽之杰是为雄。

曹植笔下的“白马英雄”成为中国人心目中英雄的具体形象:“白马英雄”身世传奇:年纪轻轻就离别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

“白马英雄”身负绝技: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

飞骑射裂了箭靶“月支”,转身又射碎箭靶“马蹄”。

他灵巧敏捷赛过猿猴,又勇猛轻疾如同豹螭。

“白马英雄”心怀家国天下:听说国家边境军情紧急,告急信从北方频频传来,游侠儿催战马跃上高堤。

“白马英雄”屡建奇功:随大军平匈奴直捣敌巢,再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

“白马英雄”精忠报国,视死如归: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

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和妻子。

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

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读罢此诗,人们脑海中就会清晰地呈现出一位身骑白马,武艺超群,冲锋陷阵,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的“游侠儿”形象,威风凛凛,气宇非凡,英雄气概!令人气血贲张,热血沸腾!而我们再来读一读北朝民歌《木兰诗》,则全然不是这样的英雄形象:我们读到的是纺线织布,叹息不断的木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我们读到的是精心购置,忙忙碌碌的木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中花木兰的形象

木兰诗中花木兰的形象

木兰诗中花木兰的形象木兰诗中花木兰的形象在《木兰诗》里,出现了一个非常健康明朗的女性。

她生命的充沛与情感的活跃,配合北方伟大的自然背景,组成了雄健刚强的交响乐,使我们听到了未曾听过的弦乐,体现祖国精神的无限高昂,那就是花木兰。

一、被迫的英雄1木兰为什么要出征?诗歌开篇即展开深夜纺织的情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在白天耕作之后,还要深夜织布,不仅为全家的吃尽力,还为家人的穿熬夜。

这样说,符合古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

而家中缺少男丁劳力,木兰自然免不了耕作。

这样耕织兼顾,劳作自然十分辛苦。

织布机的声音是比较轻微的,却清晰在耳,反衬出夜晚的宁静。

就在这宁静的深夜,我们听到了木兰的轻轻叹息。

她叹息什么?她为什么叹息?这样的悬念让人不禁下读。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按照当时的征兵制度,每家都有兵役任务。

《隋书》卷24《貨食志》记载北魏的征兵制度:“凡人自十八以至五十有九,皆任于役。

”这里的“人”自然是指男丁。

到战时,每家必须出丁,还自备武器装备。

花家的男丁只有木兰的父亲花弧和年幼的弟弟花雄。

当时,花弧年事已高(据各种推测,应在59岁以内),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

怎么办?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这样既可以完成兵役,也避免了父亲丧命战场。

众所周知,在当时,女子是不能出征的。

若冒名顶替,必然冒着欺君被杀的风险;若不去,兵役无法完成,全家也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但为了父亲的安危,全家的安危,木兰毅然决定出征。

其实,要替父从军,还有比她稍大的姐姐花木莲更为合适。

能不能请求姐姐出征?出征还是不出征?风险如何规避?一声声轻轻“叹息”透露了她矛盾挣扎的内心活动。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一个“愿”字,写尽她的无奈和决心。

若不是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兴兵南下骚扰,平静的生活事多么美好啊。

然而,时局的变化迫使她做出无奈的决定。

这决定,是为了保全父亲、姐姐还有全家亲人。

为了亲人的安危,她毅然果决,决定替亲人们出征。

花木兰形象内涵的女性主义解读-2019年文档资料

花木兰形象内涵的女性主义解读-2019年文档资料

花⽊兰形象内涵的⼥性主义解读-2019年⽂档资料花⽊兰形象内涵的⼥性主义解读セ?⽊兰形象在中国家喻户晓,她⼥扮男装、代⽗从军、战场杀敌、辞官不受、载誉归家的故事情节呈现出“孝”“忠”“勇”和“淡泊名利”的思想。

她对男权⽂化秩序的僭越在⽂化传承中撑着这些道德⼤伞被“从权”对待,毕竟最终她“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1]392,回归了秩序为⼥性设定的⾝份与位置。

然⽽,这个故事中⼥性僭越男权⽂化秩序并取得事业成功的情节,给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们提供了⽆穷的想象空间。

ヒ弧⑽幕?传播过程中⽂学想象空间的填补ケ背?时期的乐府民歌《⽊兰诗》给后⼈塑造了花⽊兰形象的原型。

诗歌开篇描写⽆⼼织布的⽊兰⼼中所思所想, “阿爷⽆⼤⼉,⽊兰⽆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1]391接着写前往战场的⽊兰对⽗母的思念。

诗歌没有具体描写战场上的⽊兰怎样掩藏⾃⼰的⼥⼦⾝份怎样取得了赫赫战功,⽽重点描写了⽊兰“不⽤尚书郎”载誉归家时⽗母姊弟的欣喜和她恢复⼥⼦装扮后的情形。

全诗突出了⽊兰的⼥⼦⾝份,以及她⼥扮男装所取得的成功。

故事的这些重要元素在⽂化传播的过程中得到了保持,⽽含蓄凝练的⽂学作品造就的⽂学想象空间在⼀代⼀代读者阅读和再创作的过程中,被不同⽂化传播媒介所演绎,在丰富细节和情节变形的同时传达出⼀定的社会意义和⽂化意义。

ダ?如,明末清初的剧作家徐渭编写杂剧《雌⽊兰替⽗从军》,添加了富有明清时代特⾊的“⽊兰放脚”细节;清代褚⼈?《隋唐演义》中的⽊兰有具体化的语⾔――“难道忠⾂孝⼦,偏是带头⼱的做得来,有志者事竟成,⼉此去管教胜过那些脓包男⼦。

”[2]明确表达出对男⼦的贬抑;1939年,上海发⾏了电影《⽊兰从军》,在动荡不安时期传递着浓重的政治⾊彩。

⽊兰故事被拍摄成了多个电影版本,原型故事被不断地丰富和改写,赋予花⽊兰形象多种内涵,显⽰出时代和⽂化作品创造者的诉求。

但所有⽊兰形象的共同特征是:⼥性只能化装成男性才可进⼊社会⽣活空间发挥个⼈能⼒,否则就只能在“家”的范围内终⽼⼀⽣。

木兰诗分析木兰的形象

木兰诗分析木兰的形象

木兰诗分析木兰的形象《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木兰诗》所分析的木兰形象吧!木兰诗分析木兰的形象1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是一个深深扎根在中国北方广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尤为可贵。

1、本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

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帼国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慕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2、诗歌对木兰替父从军的缘由,惜别家人,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的详细,对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的简略。

这样安排,是为了更好的刻画人物。

木兰诗原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惟闻通: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惟闻通: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帖通:贴;惊忙一作:惶;惶火伴通:伙)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分析木兰的形象2从《木兰诗》的具体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木兰从军这一鲜活的人形象: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解读《花木兰》中的木兰形象

解读《花木兰》中的木兰形象

解读《花⽊兰》中的⽊兰形象花⽊兰的故事,在我国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在中国⽂学史上,花⽊兰形象在⼩说、戏曲、说唱和其它话语形式中有很多表现,象最早源⾃于北朝乐府民歌《⽊兰诗》。

当世界闻名的迪斯尼动画制作公司,于1998年制作完成了⼀部长篇动画⽚《花⽊兰》(MULAN)之后,即刻在美国掀起了⼀股中国花⽊兰热。

我们在欣赏动画⽚的时候,愉快之余总有⼀种“熟悉的陌⽣⼈”的感觉。

这些,也引发我对于作为传统的花⽊兰“出国”后的再次审视。

“花⽊兰”形象解读《花⽊兰》中的⽊兰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花⽊兰是影⽚⽤浓墨重彩所精⼼塑造的典型⼈物,⽆论是她的外貌,还是她的语⾔⾏为等,都显⽰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影⽚通过描写⼀系列的⽣活事件与⽭盾冲突,来刻画花⽊兰的内在形象,揭⽰出她的性格特长。

例如,花⽊兰⼀登场亮相,就显⽰出活泼顽⽪的性格,在母亲为她相亲时,她懒于画娥眉,去见媒婆时,竟然将⼥⼉经写在⼿臂上;当他看到年迈的⽗亲接下从军书后,为了能够保护⽗亲,她毅然割发从军;尽管作为⼥性,她却⾮常勇敢和好强,在军中训练中,虽然她屡次失败,依然能够再次顽强⾯对,终于在爬竿取箭和勇救战⼠之后,成长为⼀个⼥性英雄,同时也得到了同伴的认同;她的聪明与机智也是影⽚⼤肆渲染的重要品质。

当匈奴⼤举进犯,我军处于极度危险的时候,她急中⽣智炮击⼭顶导致雪崩,最终赢得了胜利。

当匈奴夜袭京城,皇帝处于危难的时候,她假扮成宫⼥⼊宫救驾,取得最后的成功;她不图名利,当皇帝要嘉奖她时,她却辞官不做,要求返回故乡。

影⽚还描写花⽊兰对李翔的暗恋,则写出了她作为⼥⼈温柔多情的⼀⾯。

“⽊兰从军”的定位是以全球观众为营销⽬标的迪斯尼在创作中对其故事做了⾮常⼤的改造。

《花⽊兰》把故事的重点从“孝”转到了“忠”。

同样是中国传统⽂化的重要基点,爱国主义是具有世界性和现代性的主题,同时也是恒久的主题。

《花⽊兰》中的主⾓,不仅仅是为了孝顺⽗亲⽽易装从军的中国传统的妇⼥,她更是个有着报效国家志向的⼥英雄。

《木兰诗》的女性形象

《木兰诗》的女性形象

《木兰诗》的女性形象《木兰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民谣,以歌颂懂得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木兰女士的英勇事迹。

在这首诗中,木兰的形象展现出了坚毅、勇敢、聪明和孝顺等优秀的品质,形成了一个独特而令人难以忘怀的女性形象。

首先,木兰诗中的木兰女士体现了坚毅和勇敢的品质。

诗中提到,当她的父亲被征召入伍时,木兰决心代父从军,替父担当重任。

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因为那个时代女性参军是非常不寻常的事情。

然而,木兰并没有退缩,而是果断地决定扮装成男子,更好地完成任务。

她用她的行动证明了她的勇敢和坚定的信念。

其次,木兰在诗中还展现了聪明的一面。

当木兰获得战场上的胜利后,她明智地拒绝了将军的封赏,请求返回家乡,寻找自己的亲人。

这样的抉择显示了木兰的智慧和对亲情的珍视。

她不仅仅是一个冒险的战士,还是一个懂得如何处理复杂情感和抉择的明智女性。

另外,木兰也展现了孝顺的美德。

当她得知父亲生病,需要医治时,她毅然决然地放下手中的权力,毅然返回家乡。

这显示出她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父母的孝顺之情。

木兰不仅仅是一个英勇的战士,也是一个有爱心、关爱家人的孝顺女子。

综上所述,木兰诗中的女性形象以其坚毅、勇敢、聪明和孝顺的品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的形象超越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展示了女性的力量和智慧。

她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追求自由和平等,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位独特的女性形象。

虽然《木兰诗》并不是以合同的形式表现,但是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木兰女士在这首诗中塑造的形象对于展示女性的优秀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呈现,她的故事都将永远激励着人们,成为历久弥新的经典。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木兰辞与花木兰形象探析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木兰辞与花木兰形象探析

《木兰辞》与花木兰形象探析长期以来,人们无论是对《木兰辞》中作为文艺形象的花木兰,还是对各地民间传说中的“真实”的花木兰都存在严重的误读,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相关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文艺作品中的花木兰在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和民间传说里,花木兰是一个英雄,她的一生是个传奇。

其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先后出现过多种以花木兰为题材的戏剧、歌舞剧、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

文学作品《木兰辞》以浪漫抒情的华章,讲述了一个女子代父从军的传奇,塑造了一个忠孝智勇的英雄形象,成就了一个不朽的文学经典。

《木兰辞》所描写的花木兰,是一个大忠大孝的奇女子。

因为担心父亲年迈力衰,不再适合远戍边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从军之后,花木兰出生入死、英勇作战,“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立下赫赫战功,为维护国家的安定和边疆的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表现出对国家、对君王的赤胆忠心,并得到了君王的嘉奖———“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至此,花木兰可谓成全了大伦大礼大节,做到了忠孝两全,其形象高大完美。

更为难得的是,功成名就之后,花木兰并没有贪恋君王所赐予的荣华富贵,而是惦记着家中年迈的父母,希望君王让她回去尽孝。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这种视富贵如浮云,奉孝义重千金的行为,不仅表现出她大孝的善良本性,更表现了她淡薄功名利禄的高风亮节,从而使她的形象在高大辉煌之上,更多了一层飘逸洒脱的浪漫气质。

当然,历来最为人们所赞叹的还不只是花木兰的大忠大孝,更有她的聪明智慧。

花木兰从军多年,同行的战友们居然没有发现她女扮男装的秘密。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长期与一大帮男同志共同征战、共同生活,只要言行举止稍有破绽,就有可能泄露身份秘密,而花木兰却做到了滴水不漏。

以至于当花木兰脱下男装换女装,“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

这不只是靠细心谨慎就能够做到的,更加需要高超的智慧,才有可能从容应对、全身而退。

长太息以掩涕兮:《木兰诗》的女性英雄形象

长太息以掩涕兮:《木兰诗》的女性英雄形象

长太息以掩涕兮:《木兰诗》的女性英雄形象引言《木兰诗》是中国古代民间文化中著名的歌谣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女性英雄形象而闻名,对于探讨女性在古代社会中角色和地位的议题有着重要意义。

诗歌背景•《木兰诗》被收录于北宋时期文人刘禹锡的著作《陈杂录》,并广为流传。

•这首歌谣起源于中国民间,流传至今已超过千年。

•《木兰诗》描述了一个普通家庭丁氏墓前祭奠时发生的故事。

女性英雄形象分析1.勇敢无畏:在这首歌谣中,木兰展现出非凡勇气和英勇精神。

她不畏艰难困苦,代替年迈的父亲投身战场,并在战斗中表现出卓越的战斗技能和智慧。

2.忠诚孝顺:木兰通过自愿代父从军,展现了深厚的家庭情感和孝道精神。

她对父母的敬爱和忠诚令人动容。

3.独立自主:木兰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众,她还在整个过程中展现了独立自主的个性。

她做出了自己的决定,并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任务。

4.女扮男装:为了能够参军,木兰选择了女扮男装,成功地隐藏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这一行为既展示了她聪明智慧,也揭示出当时女性面临的局限和歧视。

文化价值与影响1.女性平等意识:《木兰诗》塑造了一个女子能够胜任男性任务并发挥积极作用的形象,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女性追求平等地位的愿望。

2.心灵力量:通过《木兰诗》,我们看到一个弱者通过坚强勇敢迎接挑战、努力超越困境,在外界环境压力面前保持坚持荣誉和内心力量。

3.传统价值观再审视:《木兰诗》也引发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和审视。

它破除了女性只限于传家生子的束缚,体现出女性在不同领域中的潜力和价值。

结论《木兰诗》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首重要的歌谣,通过塑造木兰这个独特的女性英雄形象,探讨了女性角色和地位在古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

她的勇敢、忠诚和独立自主给予了现代社会各个层面的女性正能量,并引起人们对平等与尊重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诗》中木兰人物形象分析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2.学习木兰勤劳、善良、勇敢、机智和顾全大局的品德
二、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教学目标
复习人物描写方法导入,引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
2.由学生代表朗读,学生点评
3.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三)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1.默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木兰形象的语句
2.用“我心目中的木兰是一个的人,
从”的形式表达出来。

3.综上分析,明确木兰的的性格特点及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四)课堂小结
学生谈学习收获,教师强调人物分析的方法
(五)随堂练习,检测效果
1.除了木兰这个巾帼英雄外,你还了解哪些巾帼英雄?
2.运用我们学习的人物形象分析法,通过一篇类似的短文《我的老师》加以分析人物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