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碱
生物碱

(二)离子交换树脂法
1、酸水液通过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 2、碱水润湿树脂 3、有机溶剂洗脱 4、回收溶剂 5、得总生物碱
1、有喹啉类生物碱与丫啶酮类生物碱 。 2、代表物质: 代表物质:
O
OH
N
OH
冉特可林酮
来源于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的生物碱 来源于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的生物碱 苯丙氨酸和酪氨酸
R=H 苯丙氨酸 R=OH 酪氨酸
NH 2
ph-CH2 CH2 COCOOH
COOH
NR
NR'
R-CH=O
NH2
ph-CH=O
NR
Me
N
NH2
conssine
2、环孕甾烷(C24)生物碱 、环孕甾烷(
NHMe O OH
H2 N HO
环氧黄杨木己素
3、胆甾烷(C27)生物碱 、胆甾烷(
NH
H OH
N
HO
HO
维藜芦胺
茄次碱
H
H
N
HO
HO
藜芦胺
生物碱的理化性质
一、性状 1、组成元素:C、H、O、N等 、组成元素: 、 、 、 等 2、状态:多为固体 、状态: 3、熔点:固定 、熔点: 4、色泽:多数无色 、色泽: 5、挥发性:少数有升华现象 、挥发性:
4.4 生物碱的鉴定
• 4.4.1 生物碱沉淀试剂
(2)反应机理
4.5 碱性
4.5.3 碱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第五节
(一)溶剂法
生物碱的提取分离
一、总生物碱的提取 1、酸水提取法
①原理:生物碱的盐类易溶于水,游离的生 原理:生物碱的盐类易溶于水, 物碱溶于有机溶剂。 物碱溶于有机溶剂。 方法:水或1%酸水溶液( 1%酸水溶液 15倍量 ② 方法:水或1%酸水溶液(7—15倍量) 15倍量)
第十章生物碱

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物碱的分类 第三节 生物碱的理化性质 第四节 生物碱的提取分离
第一节 概述
生物碱的含义: 生物碱指来源于生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
生物碱的特点: 大多有较复杂的环状结构,氮原子结合在环
内;多呈碱性,可与酸成盐;多具有显著的生理 活性。
秋水仙碱
【来源】 :百合科秋水仙属 【产地】: 欧洲和地中海沿岸,我国自七
十年代起从国外引进种子和球茎,分别在 北京、庐山、昆明等地试种,已取得可喜 成果。由于生物工程科学的发展,对秋水 仙碱的需要量不断增加,各地都在扩大种 植面积。 【应用】: 十九世纪时就开始应用秋水仙碱治疗坐骨 神经痛和关节炎等,后来又发现它对乳腺 癌、宫颈癌、急性淋巴细胞的白血病都有 一定的疗效。另外,秋水仙素(从秋水仙 球茎中提取),能诱导单倍体植株的染色 体加倍(加倍浓度大约为0.1-1%)形成多 倍体,对培育花卉和农作物新品种,提高 农作物产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Herb.的鳞茎
【作用】用于重症肌无力、进行
性肌营养不良、脊髓灰质炎后遗 症、儿童脑型麻痹、因神经系统
HO
O
H OH
疾患所致感觉或运动障碍、多发
N
性神经炎等。
石蒜碱
抗阿米巴原虫药。并能抗炎、解
热、镇静及催吐。其衍生物二氢
石蒜碱 (Dihydrolycorine) 有明
显的镇静作用 , 为良好的抗阿米
生物碱的分布:
主要分布于植物界,绝大多数存在于高等植 物的双子叶植物中,已知存在于100多个科的中。 与中药有关的一些典型的科如毛茛科(黄连、乌 头、附子)、罂粟科(罂粟、延胡索)、茄科 (洋金花、颠茄、莨菪)、防己科(汉防己、北 豆根)、豆科(苦参、苦豆子)等。
生物碱

3)在不同的pH值下萃取法: 碱性不同的生物碱混合物溶酸水中后,先加弱碱,则弱碱游离 可被非极性溶剂萃取出; 逐步加大碱性,则碱性从小到大的不同碱性的生物碱可先后 用非极性有机溶剂萃取出。 4)液体生物碱混合物的分馏分离法: 液体生物碱混合物可进行分馏分离。 如毒芹(Conium maculatum)中的毒芹碱(m.p. 166-7℃),羟 基毒芹碱(m.p. 116℃)等;石榴皮(PunicagranatumL.)中的石 榴皮碱(m.p. 195℃),异石榴皮碱(m.p. 86℃),甲基异石榴皮
⑶ pKa与碱性的关系: pKa越大,碱性越强
用Bronsted理论解释:
BH
B + H 3O +
Ka= [B] [H 3O ] [B H ]
pK a= pH + log [B H ] [B ]
BH+ :生物碱盐的浓度;B:游离生物碱的浓度。pKa值 越大, BH+越大,表示生物碱的碱性越强
4.3.5 ALK的化学性质和反应
HO
H
O CH2OH
O C CH
山莨菪碱
CH3 N
H O C H 2O H O C CH
莨 菪 碱 pK a 9.65
CH3
N O
H O CH2O H
O C CH
东 莨 菪 碱 pKa 7.5
⑹分子内氢键——碱性增强 生物碱的盐(共轭酸)中的H与生物碱结构中O 形成氢键,使得生物碱的盐稳定,故碱性增强
5)其他提取生物碱的方法: ①大孔树脂法:生物碱水溶液上柱,用水冲洗去无机盐,糖等,再用 适当的溶剂(含水醇,醇,丙酮等)洗脱,洗脱液经分别后处理各为 生物碱总碱。 ②水蒸气蒸馏法:麻黄碱等挥发性的生物碱可用此法提取生物碱 总碱。
第十章生物碱

生物碱
生物碱(alkaloids)是指存在于生物 体内一类含有氮原子的有机化合物。
生物碱大多具有碱性并多具有复杂的氮杂 环结构。在生物体内还有一些具有生物活性的 含氮有机化合物,如氨基酸、肽类、蛋白质和B 族维生素等,不属于生物碱的范围。
生物碱主要分布于植物界,少数动 物体中也有生物碱,如蟾酥毒汁中的蟾酥 碱。
(二)生物碱的碱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生物碱的碱性强弱主要取决于分子结构中氮原子 的电子云密度,若电子云密度升高,则碱性增强,反 之碱性下降。 1.氮原子的杂化方式 杂化轨道中P轨道的成分增多、能量升高,成对电 子的能量也随之升高,易接受质子,碱性增强。故碱 性为 sp3 > sp2 > sp 。季铵碱分子中的氮原子最外层有 九个电子,,极易给出一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所以 碱性强(pKa>11)。 2.诱导效应 氮原子连接供电子基如烷烃时,碱性增强。而氮 原子附近有吸电子基时,则碱性下降。
二、酸碱性
(一)生物碱的碱性概念及碱性强弱的表示方法 1.生物碱的碱性概念 生物碱分子中含有氮原子,氮原子最外层电子结构中 有一对2S2电子,能与酸中的质子(H+)以配位键的形 式结合成盐,所以具有碱性。 2.碱性强弱表示方法 生物碱的碱性强弱可以用其共轭酸盐的pKa值 表示。 一般情况下,pKa<2为极弱碱,pKa2~7为弱碱, pKa7~11为中强碱,pKa>11为强碱。
CH3 H CONHCH CH2OH N CH3
N H
N
吲 哚
H
麦角新碱
(二)六元氮杂环类生物碱 基本结构为吡啶和六氢吡啶(哌啶)。此 类生物碱衍生物数量较多。
N
N
吡 啶
H
哌 啶
1.简单吡啶类 如具有驱绦虫作用的槟榔碱(arecoline)烟 草中杀虫成分烟碱(nicotine)。
(完整版)生物碱

解痉镇痛、解有机磷中毒和散瞳作用
品、氢溴酸东莨菪碱)
溶解性:水-难可可 CCl4-易可难
东莨菪碱
同上+镇静、麻醉
9 天仙子 莨菪碱和东莨菪碱
莨菪烷类
对平滑肌有松弛作用,能升高眼压及 心脏病患者及孕妇忌用,用量控制在0.06-
调节麻痹
0.6g.
10 马钱子 士的宁(又称番木鳖碱)和马钱子碱
吲哚类
士的宁、马钱 子碱
类(原小檗 碱类,季铵
小檗碱
季铵型生物碱,强碱性. 丙酮加成反应,漂白粉显色反应
抗菌、抗病毒
型)
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醋制后生物碱
5
延胡索
延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dl-四氢巴马 汀)和去氢延胡索甲素等
苄基异喹啉 类
延胡索乙素
转化为可溶的盐,可使生物碱的总溶 出量比生品的溶出量高近1倍,从而增
加了镇痛作用。
消肿利尿、抗肿瘤、抗病原体、抗心 律失常等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此外还含微量甲 双稠哌啶类
2 山豆根 基金雀花碱、槐果碱、氧化槐果碱、槐 (喹喏里西
定碱、鹰爪豆碱等。
啶类)
抗癌、抗溃疡、抗菌。此外还能升高 3-6g为宜。中毒成分可能是苦参碱和氧化 白细胞、抗心律失常、抗炎和保肝. 苦参碱及槐果碱.
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为主。此外还含少量
脉等作用.
剧毒,毒性较强,0.2mg即可中毒,2~4mg 即可致人死亡。其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主 要涉及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
东为液体。除阿托品外,均具有
8
莨菪碱(阿托品)、山莨菪碱、东莨菪 洋金花 碱、樟柳碱和N-去甲莨菪碱(硫酸阿托
莨菪烷类
莨菪碱(阿托 左旋光性。阿托品是莨菪碱的外 品) 消旋体. 碱性:莨>山>东
第十章生物碱

第一节 概述
一、生物碱的定义
是生物体内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
CH CH CH3 OH NHCH3
麻黄碱
O O
小檗碱
N +OH OMe
OMe
二、 生物碱的结构与分类
CH CH CH3 OH NHCH3
麻黄碱
有机胺类
(N原子在环外)
O
O
N +OH -
OMe
小檗碱
OMe
杂环类
(N原子在环内)
第三节 提取、分离与检识
一、 提取
1
酸水提 取法
2
乙醇提 取法
3
亲脂性有 机溶剂提 取法
1 酸溶碱沉淀法
(1)原理:
利用生物碱具有碱性,可溶 于酸水,不溶于碱水的性质可采 用酸溶碱沉淀法提取。
(2)工艺
药材粗粉
加稀酸浸渍,过滤
药渣
酸水提取液 加碱碱化,静置,过滤
滤液 (水溶性杂质)
沉淀 (生物碱)
A.Rf
B.Ka C.Kb
D.pKa
E.pKb
单选题
7.碱性最强的生物碱是( A )
A.季铵碱 B.伯胺碱 C.仲胺碱
D.叔胺碱 E.酰胺
8.东莨菪碱的碱性比莨菪碱弱是因为( C )
A.氮原子的杂化方式 B.电性效应
C.空间位阻
D.分子内氢键
E.同离子效应
多选题
9、游离生物碱一般( ABD ) A.易溶于有机溶剂 B.难溶于水 C.碱溶酸沉淀 D.酸溶碱沉淀 E.既溶于酸又溶于碱
二、溶解性(酸溶碱沉淀)
❖ 游离碱:脂溶性 ❖ 季铵碱:水溶性 ❖ 两性碱:既溶于酸,又溶于碱 ❖ 生物碱盐:水溶性
生物碱

能与生物碱形成沉淀的试剂有丹宁、苦味酸、磷 钨酸、磷钼酸,碘化汞钾(HgI2+KI)等。他们可以使 生物碱从水溶液中沉淀出来。 能与生物碱产生颜色反应的有硫酸、硝酸、甲醛 及氨水能。
生物碱常根据其基本骨架或杂环来分类, 而根据它所来源的植物命名。
烟碱 颠茄碱 麻黄碱 金鸡纳碱 喜树碱 吗啡碱 小柴碱 咖啡碱
麻黄碱的性质及应用:
麻黄碱为无色结晶,易溶于水和氯仿、乙醇、 乙醚等有机溶剂。麻黄碱的生物作用也与肾上腺 素相似,有兴奋交感神经、增高血压、扩张器官 的作用,可用于支气管哮喘症。
4、金鸡纳碱
金鸡纳碱俗称奎宁,是存在于金鸡纳树皮中的一种 主要生物碱,分子中含有喹啉环,属于喹啉族生物碱。
CH
HO
CH3O
3、麻黄碱
麻黄碱是含于草药麻黄中的一种生物碱,又叫麻黄素。 它是一个仲胺,不具含氮杂环,结构与肾上腺素相似。
CH3 H NHCH3 H OH
(—)—麻黄碱
CH3 H NHCH3 HO H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假麻黄碱
麻黄碱分子中含两个不相同手性碳原子,应有两对对映异 构体,其中一对叫麻黄碱,一对叫假麻黄碱,天然存在的是 (—)—麻黄碱和(+)—假麻黄碱。前者的生理作用最强。 我国出产的麻黄含(—)—麻黄碱最多,质量最好。
CH
CH2
N CH
N HO CH3O N CH N
CH2
金鸡纳碱的性质及应用:
奎宁是无色结晶,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 醚等有机溶剂。奎宁能抑制分辨疟原虫的繁殖并有 退热作用,早在300多年前人们就知道金鸡纳树皮医 治治疟疾。奎宁对恶性疟原虫无效,并有引起耳聋 的副作用。
5、喜树碱
喜树碱是由我国的喜树中提出的喹啉族生物碱,自 然界存在的是右旋体。喜树碱为黄色结晶,在紫外线 光照射下显蓝色荧光,有抗白血病及抗癌的作用。
生物碱

第九章生物碱第一节概述生物碱是一类重要的天然含氮类化合物。
1.定义:生物碱是指一类来源于生物界(以植物为主)的含氮的有机物,多数生物碱分子具有较复杂的环状结构,且氮原子在环状结构内,大多呈碱性,一般具有生物活性。
含氮的有机化合物有很多,但低分子胺类(如甲胺、乙胺等)、非环甜菜因类、氨基酸、氨基糖、肽类(肽类生物碱除外)、蛋白质、核酸、核苷酸、卟啉类、维生素类等。
比较确切的表述:生物碱是含负氧化态氮原子、存在于生物体中的环状化合物。
负氧化态氮:包括胺(-3)、氮氧化物(-1)、酰胺(-3);排除含硝基(+3)、亚硝基(+1)的化合物。
环状结构:排除了小分子的胺类、非环的多胺和酰胺。
(实际上有些非环的胺类或酰胺是属于生物碱范畴的,如麻黄碱)2.分布:低等植物(蕨类、菌类)、高等植物(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同科同属植物可能含有相同结构类型的生物碱;在植物体内各个器官和组织都可能有分布,但对于一种植物来说,生物碱往往在植物的某种器官含量较高。
3.存在形式:(1)根据氮原子在分子中所处的状态,主要分为六类:①游离碱②盐类③酰胺类④N-氧化物⑤氮杂缩醛类⑥其它如亚胺、烯胺等。
在植物体内,除以酰胺形式存在的生物碱外,少数碱性极弱的生物碱以游离的形式存在,绝大多数以盐的形式存在;个别生物碱则以氮氧化物的形式存在,如氧化苦参碱。
第二节生物碱生物合成的基本原理(一)环合反应1.一级反环合应(1)内酰胺形式:该反应主要限于肽类生物碱等的生物合成。
(2)希夫碱形式:含氨基(伯胺或仲胺)和羰基的化合物易加成-脱水形成希夫碱。
(3)曼尼希氨甲基化反应:醛、胺(一级胺或二级胺或氨)和负碳离子(含活泼氢的化合物)发生缩合反应,结果是活泼氢被氨甲基所取代,得到曼尼希碱。
(4)加成反应:所谓加成反应是特指一亲核氨基与芳香或醌类体系中亲电中心的加成反应。
综上所述,氨基和羰基反应体是生物碱生物合成中最重要的形成N-杂环体系的前体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
1.在酸性环境中进行。 2.检识时,至少用三种以上试剂同时进行。
碘化铋钾试剂 :桔红色沉淀 碘化汞钾 :类白色沉淀 碘—碘化钾:红棕色沉淀 磷钼酸试剂:白色或黄褐色沉淀 硅钨酸试剂:淡黄或灰白色沉淀 苦味酸试剂:黄色结晶 硫氰酸铬钾(雷氏铵盐):红色沉淀或结晶
应用: 用于中药中生物碱的预试(注意假阳性,假阴性)。作
嘌呤类
N
N
噻嗪类
O
N
吖啶酮类
N
喹啉
N
异喹啉
吗啡烷类 N CH3
N 苄基异喹啉
N
原小檗碱型
N
小檗碱型
第三节 生物碱理化性质
1.性状 形态:多呈结晶状态,有一定熔点; 有的呈液态(小分子、无氧或氧呈酯键-----菸碱、槟
榔碱)。 个别小分子固体生物碱有挥发性----麻黄碱 。 升华性 -------咖啡因
O O
N3C
O CH3
石斛碱
8.甾体类生物碱 环常绿黄杨碱D(黄 杨科)
H
H
N CH3
OH
H N
H3C
常见氮杂环类生物碱基本母核类型:
N H
吡咯
NH
N
咪唑
N H
四氢吡咯
N
吡咯里西啶
N H 吲哚
N
吲哚里西啶
N H
蒎啶
N
吡啶
N N
吡嗪
N 喹喏里西啶
H N CH3
H
莨菪烷
N
N
NN H
MeO
N
N
HH
H
H H3COOC
OCO OMe
利血平
OMe OMe
OMe
5.邻氨基苯甲酸系生物碱 喹啉类:白鲜碱(白鲜皮) 吖啶酮类:三油柑碱(鲍氏三油柑)
O
N
N H
6.组氨酸系生物碱 咪唑类生物碱:毛果芸香碱
N
N H
H3C OO
N CH3 N
7.萜类生物碱
单萜类生物碱:龙胆碱(龙胆科) 倍半萜类生物碱:石斛碱(石斛) 二萜类生物碱:乌头碱(乌头、附子) 三萜类生物碱:少
麻黄碱(pKa9.58) (甲基供电诱导效应)
OH NH2
去甲基麻黄碱(pKa9.00) (羟基的吸电诱导效应)
CH2 CH CH3 苯异丙胺(pKa9.80)
NH2
(无羟基的吸电作用)
但具有氮杂缩醛结构生物碱可以异构化,使碱 性增强。
如:醇胺型异构化成季铵型生物碱。
(3)诱导-场效应:无叶豆碱
CH3 N
MeO
O
OH
OMe
青风藤碱
(3)苄基苯乙胺类:石蒜碱 (石蒜)
OH HO
O
O
N
石蒜碱
4. 色氨酸系生物碱
(1) 简单吲哚类:靛青苷(蓼蓝)
O glc
N
N
H
H
靛青苷
(2)色胺吲哚类:吴茱萸碱
N
NH2
H
NO N H
N H3C
吴茱萸碱
(3)半萜吲哚:麦角新碱(麦角菌类) (4)单萜吲哚:利血平、长春碱、喜树碱、奎宁等
3. 碱性 来源
7 1S2
2S2 2P3
N: H+ (接受质子或提供电子)
碱性强弱的表示方法:pka(碱共轭酸解离常数的负对数), 其大小与碱性呈正比。 pKa=-lgKa,Ka越小(碱的共轭酸 越稳定),pKa越大,碱性越强。
影响碱性强弱的因素: (1)氮原子的杂化方式:
SP3 > SP2 > SP
颜色:大多无色。 小檗碱呈黄色、具黄绿色 荧光;血根碱呈红色(共轭体系)。
气味:苦。个别具甜味(甜菜碱)。
2.溶解性
(1)游离
水 酸水 碱水、甲(乙)醇、 乙醚 /CHCL3、 石油醚
亲脂性生物碱: -
+
-
+
+(++) +
亲水性生物碱: + + +
+
-
-
季铵碱:离子型 含N-O配位键:氧化苦参碱 小分子或液体生物碱:菸碱、麻黄碱、苦参碱 酰胺类生物碱:秋水仙碱、咖啡碱
(有双键)
通常情况下碱性强弱与pKa大小的关系如 下:
pKa > 11 为强碱 (胍、季胺碱) pKa 7 ~ 11 中强碱(脂肪胺类—仲胺、叔胺) pKa 2 ~ 7 弱碱 ( 芳胺、芳氮杂环) pKa < 2 极弱碱(酰胺类)
4. 生物碱沉淀反应
生物碱酸水溶液 + 生物碱沉淀试剂
沉淀
应用注意:
1. 鸟氨酸系生物碱
(1)吡咯烷类:水苏碱(益母草)
N
N COO
H
H3C
CH3
水苏碱
(2)莨菪烷类:莨菪碱(洋金花)
CH3 N
OR
(3) 吡咯里西啶类:大叶千里光碱 (千里光属)
N
HH HO
N
O
CH2 O
H
H3C
CH3
大叶千里光碱
2 . 赖氨酸系生物碱
蒎啶类:槟榔碱、槟榔次碱(槟榔)
COOCH3
pKa9.58(碱性弱)
pKa9.74(碱性强)
常见生物碱碱性规律:
胍 > 季铵碱 > 烷胺类(仲胺,叔胺) > 芳胺类(芳杂环) > 酰胺类
(pKa 13.6) 小檗碱(11.5) 四氢异喹啉(9.5) 异喹啉(5.4) (pKa < 2)
共轭酸高度 离子型
SP3杂化
SP2杂化
P—π共轭
共振稳定性 类似无机碱 (无双键)
生物碱结构分类
一、鸟氨酸系生物碱:吡咯烷类、莨菪烷类、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 二、赖氨酸系生物碱:哌啶、吲哚里西啶类、喹诺里西啶类生物碱 三、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系生物碱:苯丙氨类、异喹啉类、苄基苯乙胺
类生物碱 四、色氨酸系生物碱:简单吲哚类、色胺吲哚类、半萜吲哚类、单萜
吲哚类生物碱 五、邻氨基苯甲酸系生物碱:喹啉类、吖啶酮类生物碱 六、组氨酸系生物碱:咪唑类 七、萜类生物碱:单萜类、倍半萜类、二萜类、三萜类生物碱 八、甾体类生物碱:孕甾烷类、环孕甾烷类、胆甾烷类
H CH2OH
OCO C H
东莨菪碱 (环氧位阻pka6.20)
(6)氢键效应:氮原子周围的羟基所处的位置有利于生 物碱共轭酸分子内氢键形成时,则共轭酸稳定 , 碱性增
强。
CH3
CH3
C6H5
H1
C6H5
OH
+H
+H
H2
N
H2
N
HO H CH3
H1 H CH3
麻黄碱共轭酸(稳定性差) 伪麻黄碱共轭酸(稳定)
N+
N
苄基异喹啉类:罂粟碱(罂粟) 厚朴碱(厚朴)
MeO
N
N
MeO
MeO OMe
罂粟碱
双苄基异喹啉类:小檗胺(三棵针) 汉防己甲素、乙素(防己) 蝙蝠葛碱(北豆根)
H3C N H
OMe MeO
OMe MeO
O OH
蝙蝠葛碱
N CH3 H
吗啡烷类:吗啡、可待因(罂粟) 青风藤碱(青风藤)
CH3 N
(4)共轭效应
苯胺型:P-π共轭,氮原子周围电子云 密度下降,碱性降低。
酰胺型:P-π共轭,氮原子周围电子云 密度下降,碱性降低。
胍基型:供电基和氮原子上未共享电子 对共轭,碱性增强(共轭酸的高度共振 稳定性,使共轭酸稳定,Ka小,则pKa大, 碱性强)。
NH
环己胺
C
胍
(pKa10.64)
1.生物碱盐不溶于水(小檗碱盐酸盐、麻黄碱草酸盐), 而能溶于氯仿(盐酸奎宁)。
2.游离生物碱难溶于有机溶剂而溶于水(石蒜碱;吗啡 难溶于氯仿、乙醚,可溶于碱水;喜树碱不溶于一般有 机溶剂,而溶于酸性氯仿)。
3.碱性极弱的生物碱(酰胺类生物碱)和酸生成的盐不 稳定,其酸水溶液用氯仿萃取时,生物碱可转溶于氯仿 而被分离。
两性生物碱:
含酚羟基(吗啡、青藤碱)NaOH + ; 隐性酚羟基(汉防己乙素)NaOH - ,脂溶性生物碱; 羧基生物碱(槟榔次碱)NaHCO3 +
内酯型生物碱(喜树碱): 热NaOH(碱水解 内酰胺生物碱(苦参碱): 碱水解
(2)生物碱盐
水 酸水 碱水、甲(乙)醇、 乙醚 /CHCL3 石油醚
NH
四氢异喹啉(SP3 pKa9.5)
N
异喹啉(SP2 pKa5.4)
RC
N 氰类(SP 中性 ) 电效应
(2)诱导效应: 供电诱导效应(烷基):可使氮原子周围电子云密度 增加,碱性增强。
吸电诱导效应(含氧基团,双键,苯环):电子云密 度降低,碱性减弱。
CH CH CH3
CH CH CH3
OH NHCH3
++
-
+
-
在水中的溶解度与酸有关: 无机酸盐的水溶度大于有机酸盐的水溶度。 无机酸盐中,含氧酸盐的水溶度大于卤代酸盐。
卤代酸盐中,盐酸盐的水溶度最大,氢碘酸盐的水溶度最 小。
有机酸盐中,小分子有机酸盐的水溶度大于大分子有机酸 盐(沉淀)。
多元有机酸盐的水溶度大于一元有机酸盐。
有些生物碱或盐不符合上述规律:
1.在植物的各部位都有分布,但多集中在 某一器官。
2.植物体内生物碱的含量差别很大,但 一般都较低(1%以下),通常把含量在0。 01%的植物称为生物碱植物。
3.同一植物体内的生物碱,往往是多种 生物碱共存,而且母核结构相似。
生物碱的存在形式:
多数以盐的形式存在(以有机酸盐为主, 少数为无机酸盐);
COOH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