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楼梯荷载输入方法
楼梯荷载计算详细

楼梯板面层及抹灰
楼梯面层材料
1
楼梯面层厚度
50
容重(KN/M3)
27
板底抹灰厚度
20
容重
17
梯斜板与水平夹角= 21.34 夹角余玄值= 0.93
理石 水磨石
地板砖 水泥砂浆
楼梯间
楼梯开间B= 3000
楼梯间荷载计算
楼梯基本参数输入(单位梯斜板净宽BJ= 1300 楼梯梁TL1位置L1= 1280
楼梯进深A= 6600
楼梯斜板厚H= 140
楼梯梁TL1宽BL= 200
梁,墙宽度B2= 200 楼梯井宽B1= 200 楼梯斜板净跨度L= 3520 楼梯活荷载g(KN/M2)= 3.5
输入(单位:MM) 楼梯平台板
楼梯平台板1跨度= 1080
楼梯平台板1厚H1= 100
楼梯平台板2跨度= 1000 楼梯平台板2厚H2= 100
示计算
14.11 9.93 9.93 34.04 33.65 51.07 50.47
KN/M2 KN/M2 KN/M2 KN/M KN/M
KN KN
2022/2/23 18:01
楼梯斜板装修荷载标准值= 楼梯斜板净自重标准值= 楼梯梁自重标准值= 楼梯平台板1自重标准值= 楼梯平台板2自重标准值=
楼梯间折合面恒荷载标准值= 楼梯斜板自重标准值=
楼梯踏步高Ho= 125 楼梯踏步宽Bo= 320
2.35 5.32 3.21 4.19 4.19 5.84 7.67
KN/M2 KN/M2
KN/M KN/M2 KN/M2 KN/M2 KN/M2
楼梯梁TL1高HL= 350 楼梯梁TL2位置L2= 1200
楼梯梁TL2宽BL= 200 楼梯梁TL2高HL= 350
PKPM中楼梯间荷载如何输入及方法

PKPM中楼梯间荷载输入
值得注意的是地梁这一层和楼梯最上面一层的荷载
有楼板的楼面层上,我采用的方法是梯板板厚取为0,楼面恒载分别取7.0和1.8(常见。
其他情况查规范),在架梯柱的框架梁上输入梯柱的集中荷载(梁间荷载)
地梁层如果也按这种方法输入的话,比实际的荷载要大一点,大的那一点,以双跑楼梯为例,多了上部那块梯板的一半荷载,这一半荷载已经考虑在了上一层的楼面恒载中。
这时,我们按以下方法处理:
起步的这块梯板一半的荷载加在地梁上,并且只分布在这根地梁一半的长度上;
与梯梁连接的两块梯板有一半的荷载加在梯梁上,沿梯梁全长分布,另外还要加上平台板一半的荷载;
在两边框架梁上各加上一个梯柱的集中荷载。
如下图示:
计算过程:
荷载2*10.000*1.30:梯板长2800,宽1300,楼板面荷载取7.0
7.0*2.8/2=9.8,取10
荷载1*11.500:平台板宽1.8。
1.8*1.8+10,取11.5
梯柱(200*250*1800)集中荷载:0.2*0.25*1.8*25
楼梯最上面一层,只有一块梯板两端分别搭于上一层的次梁和中间的梯梁上,没有其他荷载,楼面恒活载均为0,这板块梯板的荷载加在次梁上如下图示:
计算过程略。
结构电梯荷载的输入

电梯荷载自己整理的:电梯荷载主要有三方面:(1)电梯顶板维修安装吊钩荷载;(2)电梯曳引机搁机梁荷载(老式电梯上部受力型)、导轨受力荷载(新式电梯受力直接下传至底坑);(3)底坑基座荷载(对重缓冲器、轿厢缓冲器)。
电梯顶板维修安装吊钩荷载在电梯到达的最后楼层的上一层楼板处;电梯曳引机搁机梁荷载主要通过圈梁,构造柱及填充墙或通过局部小框架传至电梯到达的最后楼层楼面处;底坑基座荷载主要由基础底板(落地)或悬板(不落地)承担<商业部分较常见>。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仅在10.3.1条写道“电梯竖向撞击荷载标准值可在电梯总重力荷载的4~6倍范围选取”。
另外条文说明中规定的电梯总重力荷载为电梯核定载重和轿厢自重之和。
吊钩荷载主要用于安装和维修时,平时不用。
故吊钩荷载和搁机梁荷载不同时作用。
作用在下部承重梁上的荷载按两者大值考虑。
根据比较电梯厂家的底坑荷载(主要应急下落对重缓冲荷载<是否包括轿厢缓冲荷载有待确认>,上部导轨受力荷载除外)往往较规范的撞击荷载大2.5~3.5倍。
还有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有待查证(电梯厂家提供):电梯验收规范中规定当采用导轨受力底坑受力型电梯,底坑以下范围内不得有任何的建筑使用功能要求。
图集《13J404》P26:底坑一般应落地,当底坑下部有人能到达的空间存在时,曳引电梯底坑应按最小6kpa的均布荷载设计,液压电梯底坑应按最小5kpa的均布荷载设计.在对重下方根据荷重设置延伸到坚固地面上的实心立柱或由厂家加设对重安全钳。
配重导轨就必须用实心的导轨,不能用空心导轨。
《GB 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5.3.2条电梯轿厢缓冲器支座下的底坑地面应能承受满载轿厢静载4倍的作用力。
对重缓冲器支座下底坑的底面应能承受对重静载4倍的作用力。
《GB 50310-2002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4.2.3条强条规定:井道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当底坑下部有人能到达的空间存在时,且对重上未设有安全钳装置时,对重缓冲器必须能安装在(或平衡重运行区域的下边必须)一直延伸到坚固地面上的实心桩墩上;电梯荷载PKPM输入:1.有机房的楼面活荷载为7KN/m2(活载);2.机房内有工作的曳引机,曳引机下面有承重梁(非砼梁),承重梁传给框架梁的集中荷载需根据厂家提供的样本输入(恒载);3.吊钩作用在机房顶的楼层梁上,一般为2~4T,需参照厂家样本输入(与搁机梁荷载比较按两者大值取其一考虑)(恒载);4.基坑内需承受轿厢和对重块的重量,根据厂家样本计算与《建筑结构荷载规范》10.3.1条规定的撞击荷载比较下,常规下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要求即可(活载)。
楼梯间荷载的几点问题

一般做法都是把楼梯荷载按照面荷载加到楼板上,让程序自动导入到梁上,一般取值是恒载8活荷载3.5,不用导算成线荷载加到梁上,费时间也没必要,但是记得把楼梯间的楼板厚度修改成0 ...
在板式楼梯平台梁荷载计算时:梯段传来荷载为什么是梯段总载乘以楼梯的净跨/2;平台板传来的荷载为什么是平台板的总载乘以楼梯的宽度/2 .
就是一半一半的传递原则吧,你的梯段总载和平台板传荷载应该都是一米宽板带的线荷载吧,传到平台梁也为线荷梯段一半就是跨度方向一半的荷载传至平台梁
类似的平台板也是传其跨度方向一半 .
通常:平台板进深=楼梯的宽度
框架结构楼梯中间平台梁承受的荷载如何向框架梁上传递啊?
可以再平台梁下直接置柱承受力,直接传递到柱子上。
当然离它有一段距离的楼板梁肯定也会受一些力的,毕竟是超静定连续结构嘛。
还有个构造是这个平台建造在局部的砖砌体上。
楼梯荷载输入导算

楼梯荷载输入

几何参数输入:长度(m)备注截面(mm)B (mm)H(mm)踏步级数n 1.81号梁240活荷载L2=2.862号梁240400L3=1.83号梁240400L4=3.8梯间小柱240240L5= 2.1125不必输入踏步260162.5 板厚:0.1059262)三角形梯级:作用在梁1上的荷载有上、下楼梯各一半的荷载,相当于一整条楼梯的作用力。
楼梯长度:3.56楼梯板产生的活载:楼梯板活载(长度取沿投影方向 )=楼梯板产生的恒荷载:1)底板:作用在1号梁上的活载长度分布( )=12.0417.89二、计算梯间两小柱处的集中荷载:上、下楼梯的各一半荷载,相当于一整条楼梯的作用力,还有楼梯间平台的自重和2号梁的自重,通过3)小柱的自重=35.92作用在1号梁上的恒载沿长度分布( )=9.45楼梯板总恒载=(底板恒载+三角形梯级恒载)x1.2(抹灰系数)=57.73通过2号梁传递到两条小柱处,分别为集中恒荷载和集中活荷载。
1)楼梯间平台的恒荷载= 集中恒荷载计算:2)2号梁的自重=10.94一、计算1号梁的荷载:21.742.96105.9259259作用在小柱顶面的总恒荷载=mm19.0195.00522052L L L =+=125h =板跨=40252L L h =4L =楼梯板总恒荷载2L 4L =楼梯板活荷载50111.2(25()L h b h ⨯-=抹灰系数)22++楼梯间平台的恒载一整条楼梯的恒荷载梁的自重=141.2(25L L h ⨯=抹灰系数)401.2(25L bh ⨯=抹灰系数)42522L nbh ⨯⨯=42(2L L q ⨯=活荷载)1q d 1q集中活荷载计算:30.989楼梯间平台的活荷载= 5.9911.9723.9415.4945每条框架柱分得的恒荷载=10.9121.81三、计算梯间框架柱轴心处的集中荷载:框架柱轴心处的集中总恒荷载=每条柱子分得的恒荷载( )=每条小柱分得的活荷载( )=框架柱轴心处的集中总活荷载( )=每条框架柱分得的活荷载( )=作用在小柱顶面的总活荷载=31.822+楼梯间平台的活载一整条楼梯的活荷载=2+作用在小柱子顶面的总恒载一条小柱的自重=2作用在小柱顶面的总活载32+=梯间平台的恒载号梁的自重2=框架柱轴心处的集中总恒荷载2=梯间平台的活载2=框架柱轴心处的集中总活荷载14(L L q ⨯活荷载)=2q 2q d 3q d 3q12 3.5。
PKPM中楼梯间荷载如何输入及方法-最新年精选文档

PKPM中楼梯间荷载输入
值得注意的是地梁这一层和楼梯最上面一层的荷载
有楼板的楼面层上,我采用的方法是梯板板厚取为0,楼面恒载分别取7.0和1.8(常见。
其他情况查规范),在架梯柱的框架梁上输入梯柱的集中荷载(梁间荷载)
地梁层如果也按这种方法输入的话,比实际的荷载要大一点,大的那一点,以双跑楼梯为例,多了上部那块梯板的一半荷载,这一半荷载已经考虑在了上一层的楼面恒载中。
这时,我们按以下方法处理:
起步的这块梯板一半的荷载加在地梁上,并且只分布在这根地梁一半的长度上;
与梯梁连接的两块梯板有一半的荷载加在梯梁上,沿梯梁全长分布,另外还要加上平台板一半的荷载;
在两边框架梁上各加上一个梯柱的集中荷载。
如下图示:
计算过程:
荷载2*10.000*1.30:梯板长2800,宽1300,楼板面荷载取7.0
7.0*2.8/2=9.8,取10
荷载1*11.500:平台板宽1.8。
1.8*1.8+10,取11.5
梯柱(200*250*1800)集中荷载:0.2*0.25*1.8*25
楼梯最上面一层,只有一块梯板两端分别搭于上一层的次梁和中间的梯梁上,没有其他荷载,楼面恒活载均为0,这板块梯板的荷载加在次梁上如下图示:
计算过程略。
结构设计100问及答

结构设计100问及答问题1:楼梯间荷载建模过程中如何输入?答案:方法1 在楼梯间板厚度定义为0,恒活载大小按楼梯间取,这种方法比较便捷快速方法2 楼梯间直接全房间开洞,楼梯梁上算一半梯板荷载,注意在平台梁位置不要漏了集中荷载。
[设计问题]坡屋面如何建模?答案:1.关于坡屋面的层高,应该算到坡屋面屋檐的位置,也有说应该算到坡屋面屋檐和屋脊的1/2位置.2.建坡屋面的时候可以使用"上节点高"命令设置节点的高度,这样就可以更加直观的看到整个结构的形状,但要注意的问题是,虽然设置了节点高度,从立体模型看是坡屋面的效果,这样建的模和按平屋面建的模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所以一定要把荷载计算清楚,不要掉了荷载!! 用tat计算小高层,需要控制哪些参数?是和satwe控制一样吗?答案:TAT SATWE PMSAP 的OUT文本控制的参数基本差不多,不过在软件的实现操作输出上有些区别,我觉的高层建筑可以几个软件都计算一边,对结果做一个比较,取最合理的结果。
问题:框架结构计算时,梁柱箍筋间距如何考虑?答案:框架梁存在集中荷载,宜取为100;框架柱一般情况下不存在集中荷载,宜为200,但当框架柱计算长度范围内有集中荷载时,还是应该区别考虑的!因为程序中考虑非加密区箍筋间距为200,这样就带来了这个问题!但是取100和200所计算出的非加密区箍筋面积应该这样采用。
问题:独立基础变阶要演算抗剪,配筋按照抗弯计算,但是配筋有没有最小配筋率的问题??答案:我觉得既然是抗弯构建,应该满足最小配筋率的问题,否则配筋没有意思(我自己认为的答案,资料上没有找到,请高手点拨)问题3:长宽比大于2小于3的板宜按双向板计算,请问怎么计算,查表没有系数,我是说的手算,高手赐教,我等待回答问题4: 如何确定柱截面,梁截面和楼板厚度回答: 梁截面估算:梁高与跨度的关系主梁一般取为跨度的1/8~1/12 次梁一般取为跨度的1/12~1/15 悬挑梁一般取为悬臂长的1/6 梁宽主梁200,250,300……次梁200……跨度较小的厨房和厕所可以取到120,150……楼板厚度估算:单向板:短边的1/35 双向板:短边的1/40 悬臂板:悬臂长的1/10 同时要遵守混凝土规范10.1.1中对板的最小厚度规定一般的估柱截面的方法:A=(受荷面积*层数*12~15)/(fc*轴压比)轴压比一般取0.8(框架) 0.5(异框) f c--------柱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A--------柱的截面面积用tat计算小高层,需要控制哪些参数?是和satwe控制一样吗?求答案中...(1)、TAT--它是一个空间杆件程序,对柱、墙、梁都是采用杆件模型来模拟的,特殊的就是剪力墙是采用薄壁柱原理来计算的,在它的单元刚度矩阵中多了一个翘曲自由度θ’,相应的力矩多了双力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楼梯荷载的三种处理方法
一、在三维空间模型中输入楼梯
1、输入楼梯板、休息平台板、楼梯梁及楼梯柱(程序自动计算自重!)。
2、输入楼梯板三角形梯级恒载、楼梯板活载、休息平台板活载。
二、三维空间模型中不输入楼梯,而是精确输入楼梯传递的恒载及活载
1、楼梯荷载的输入
楼梯荷载包括楼梯踏步、楼梯板、楼梯休息平台板、平台梁、楼梯构造小柱等的自重以及使用荷载。
必须一一算出,并按照传力路径输入到相应的梁、柱上,荷载形式可能是均布荷载,也可能是集中荷载。
楼梯间不能建板(删板),楼梯间部分的荷载分别换算成:
(1)均布荷载,加到对应的梯口梁上;
(2)换算成集中荷载,通过楼梯平台小柱加到对应的梁上和楼梯角柱上。
具体计算和输入过程和方法如下:
已知:一板式楼梯剖面图如下,请计算楼梯荷载并画出荷载输入示意图。
楼梯间的梁柱荷载计算
钢筋混凝土重力密度:25 KN/m3,楼梯活荷载:2.0 KN/m2。
一、计算①梁的荷载
作用在①梁上的荷载有上、下楼梯的各一半荷载,相当于一整条楼梯的作用力。
楼梯长度:√2.252 + 1.52 = 2.7 (m)
板厚=1/25板跨=2250/25 =90 (mm)
楼梯板产生的恒荷载:
1)底板:2.7 x 1.1 x 0.09 x 25 = 6.68 (KN)
2)三角形梯级:9 x (0.15 x 0.25)/2 x 1.1 x 25 = 4.64 (KN)
楼梯板总恒荷载=(6.68+4.64) x 1.2(摸灰系数)=11.32 x 1.2 = 13.6(KN) 作用在①梁上的恒荷载沿长度分布=13.6/2.2 =6.2(KN/m)
楼梯板产生的活荷载:
楼梯板活荷载(长度取沿投影方向2.25m) = 2.25 x 1.1 x 2 = 5 (KN)
作用在①梁上的活荷载沿长度分布=5/2.2 = 2.3 (KN/m)
二、计算梯间两小柱处的集中荷载
上、下楼梯的各一半荷载,相当于一整条楼梯的作用力,还有梯间平台的自重和②梁的自重,通过②梁传递到两条小柱处,分别为集中恒荷载和集中活荷载。
集中恒荷载计算:
1)梯间平台的恒荷载= 1.35 x 2.2 x 0.09 x 25 x 1.2(摸灰系数)
=8.02(KN)
2)②梁的自重=0.18 x 0.3 x 2.2 x 25 x 1.2(摸灰系数) = 3.56 (KN) 3)小柱的自重=0.18 x 0.18 x (1.5-0.3)x 25 x 1.2(摸灰系数)
=1.17 (KN)
作用在小柱顶面的总恒荷载=梯间平台的恒荷载/2+一整条楼梯的恒荷载+②梁的自重=8.02/2 + 13.6 + 3.56=21.17 (KN)
每条小柱分得的恒荷载=作用在小柱顶面的总恒荷载/2+一条小柱的自
重= 21.17/2 + 1.17=11.76 (KN)
集中活荷载计算:
楼梯间平台的活荷载=1.35 x 2.2 x 2= 5.94 (KN)
作用在小柱顶面的总活荷载=梯间平台的活荷载/2+一整条楼梯活荷载
=5.94/2 +5=7.97 (KN)
每条小柱分得的活荷载=7.97/2 = 3.98 (KN)
三、计算梯间异型柱轴心处的集中荷载
异型柱轴心处的集中总恒荷载=梯间平台的恒荷载/2+③梁的自重
=8.02/2 + 3.56= 7.57 (KN)
(③梁的自重同②梁的自重)
每条异型柱分得的恒荷载=7.57/2 = 3.79(KN)
异型柱轴心处的集中总活荷载=梯间平台的活荷载/2
=5.94/2 = 2.97 (KN)
每条异型柱分得的活荷载= 2.97/2 = 1.49 (KN)
所需要施加的荷载如图所示。
请找出以上计算遗漏荷载的地方?!
三、不输入楼梯,在梯间建虚板输入楼梯传递的恒载及活载
建虚板:在楼梯间位置建板(虚板),设置板厚h=0,纯粹用于传递荷载!
1、把每层楼梯的恒载总和计算出来,包括楼梯梁、楼梯柱、楼梯板及其三角形梯级、休息平台板的自重;然后平均为楼梯间的面荷载。
举例:
按照上述楼梯:
楼梯间面积:2.2×3.6=7.92 m2
楼梯柱恒载(2根): 1.17×2=2.34 (KN)
楼梯梁恒载(1根): 3.56 (KN)
楼梯板恒载(含梯级;两跑楼梯板): 13.6×2=27.2(KN)
梯间平台恒荷载:8.02(KN)
总恒载:2.34+3.56+27.2+8.02=41.12(KN)
楼梯间平均恒载:41.12/7.92=5.19 KN/ m2≈5.5 KN/ m2
2、输入楼梯板活载、休息平台板活载,一般按疏散楼梯输入:3.5kN/m2。
3、在楼梯间位置虚板输入荷载为:
恒载: 5.5 KN/ m2
活载: 3.5kN/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