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世纪的意识形态和哲学思想
浅谈意识形态的起源和发展

浅谈意识形态的起源和发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恩格斯的一部经典哲学著作,该作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根本区别,全面论述了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表明了新哲学是对一切旧哲学的批判、继承和超越。
该书写于1886年,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学说已经趋于成熟,《费尔巴哈论》正是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捍卫和发展。
本文将结合此书浅谈意识形态的起源和发展。
一、意识形态的起源远古时代,生产力极端低下,人们对自己身体的构造一无所知,并且常常受梦中景象的影响。
在这样蒙昧的时代,人们认为:梦见的那个人即是暂时离开肉体的灵魂,因而现实的人,如果出现在他人梦中并且采取行为,那么这个现实的人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一时期,人们有着这样的观念:人类的思维和感觉不是自身身体的活动,而是在死亡时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
远古时期的人们由于无法正确解释睡梦这种复杂的生理现象,因而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死的,自然有着巨大的威力,是不可制服的,这就产生了“灵魂不死”说的观念。
这种观念是最早的人类的精神活动,属于人类自发的意识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地思考灵魂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在普遍愚昧的情况下,通过自然力的人格化,产生了最初的神。
随着宗教的进一步发展,这个最初的神具有了超世界的形象,在人们的头脑中就产生了一神教的唯一的神的观念。
这是最初的人们关于精神和自然界关系的思考,由于愚昧无知、普遍落后,人们对一些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只能归因于神灵的安排。
恩格斯认为其根源在于“人们的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
当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才清楚地获得了完全的意义。
中世纪经院哲学关于“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问题的提出,尖锐地刺激着教会的神经。
是神创造了世界?或者世界从来就存在?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意识形态的定义与演变:历史、概念与脉络

意识形态的定义与演变:历史、概念与脉络意识形态的定义与演变:历史、概念与脉络摘要:意识形态(Ideology)一词最初出现在19世纪法国,其含义经历了演变与扩展。
本文将深入探讨意识形态的定义、历史背景以及其演变的脉络。
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概念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并掌握其对现代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一、引言意识形态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涵盖了政治、哲学、社会、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并对社会和个体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意识形态的定义与演变进行深入探讨,以扩展我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二、意识形态的定义意识形态(Ideology)这个词最早由法国的限时存在者(Destutt de Tracy)于1801年提出,其最初含义为“对思想和判断的科学研究”。
这个词在法国革命后的政治运动中开始被广泛使用,含义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群体或政的思想信仰体系”。
对于意识形态的定义,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一些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关于社会组织、权力与社会变革的全面观点,也就是某个集体认同并努力推广的一套理念、信仰和行为准则。
另一些学者则将意识形态定义为一种权力形态,它通过塑造和约束个体的行为和思想,实现对社会的控制和支配。
三、意识形态的历史背景意识形态的出现与科学、启蒙等思潮时期息息相关。
在18世纪的法国,大量的学者开始关注人类思维的本质和特征,追求一种科学化的思想体系。
其中,限时存在者就是一位积极探索意识形态概念的学者。
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理念开始普遍传播,意识形态的概念也逐渐被政治运动所使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影响进一步扩大。
19世纪的工业革命为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应运而生。
马克思主义将意识形态定义为“阶级意识形态”,并认为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通过对意识的操控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20世纪的意识形态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在这个时期,思想与意识形态的冲突成为了政治斗争的核心。
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

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这是恩格斯在1890年10月27日写给康·施米特的信中所阐述的一个著名观点。
所谓“演奏第一提琴”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既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走在世界前列。
恩格斯在这里以哲学为例,深刻地揭示了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相对独立性,驳斥了巴尔特之流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和歪曲。
首先,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可是,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不是一个被动的、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能动的、复杂的过程。
并且这种反映还要遵循它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
也就是说,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独立性。
因此,每一国家和每一地区都可以从其它国家和地区接受某种思想资料,继承其优秀文化,特别是哲学意识作为自己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和出发点,而这在经济运动中却是不易办到的。
所以其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不总是处于平衡、一致的状态。
同时,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社会意识形态的某一个领域并不一定就落后,并有可能超过经济上先进的国家。
“演奏第一提琴”这也是恩格斯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概括出来的。
例如:18世纪末的法国哲学以及政治思想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经济上落后、政治上分裂的德国却产生了黑格尔哲学并孕育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发展的英法两国。
其次,哲学与经济发展的这种不平衡性所表现的社会意识的独立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因为不论是在当时的法国还是德国,之所以其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发展超过了经济上先进的国家,又是由于阶级矛盾尖锐化造成的,因而归根到底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涨的必然结果。
18世纪后半叶的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大大向前发展了,资产阶级相应地也取得了经济上比较巩固的地位和权力。
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的存在,致使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还没有权利,这就严重地束缚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Ideology)18世纪末,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希望用科学方法,探索思想或者观念的源头与发展,称之为观念的科学。
1796年,在法国哲学家德斯杜特.德.特拉西的英译作品中,ideology首次被引进英语世界。
由於拿破仑一世曾经批评那些启蒙思想家是“空论家(ideologue)”,背离“有关人类心灵及历史教训的知识”,於是ideology便带有贬义,尤其为保守派用於骂斥极端的革命政治理论。
到了19世纪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挪用ideology 的贬义,在他们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评德意志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他们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及其物质的条件密不可分:“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他们笔下的ideology,首先揭示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指统治阶级生产一种虚假意识,扭曲对现实的认识;其次,指涉特定阶级与社群的思想与信仰体系。
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继续探究资产阶级的思想如何占据统治地位。
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的阐述,意识形态渗透每个角落,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例如平日在街上,警察突然叫住你,你马上回头回应,这一召唤一应召便是主体建立的过程,称之为召唤。
此外,意识形态需要靠国家机器像政府,军队、警察、法律、家庭、学校、教会、媒体、工会等不断生产与再生产。
当代文化理论家都扩大意识形态的含义,从种族、性别和性向等的角度,穿透日常生活细节和微不足道的琐事,捕捉意识形态如何运作。
英国文化研究健将斯图亚特.霍尔将意识形态定义为“思考与算计世界的框架,人们用“思想”描绘社会世界如何运作,自身的位置,以及应该去做甚麼”。
美国酷异理论家茱迪思.芭特勒则提出性别的表演形式——性别是透过各式各样的,性别化的“行动”表演或实践出来。
例如,婴儿出生的时候,医生或者助产士会说:“是男的/女的”。
於是人一出生便卷入性别的话语中。
意识形态的哲学范畴

生产力
决定
决定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反作用
反作用
① 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
② 政治法律制度及 设施和政治组织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 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 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整个人类发展史的钥 匙。”
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
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推动作用 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 本矛盾。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 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过程中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 劳动对象:一切自然物质都可能是劳动对象; 劳动者:具有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 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 科学技术:生产力中的另一重要因素。(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经济关系。
意识形态的哲学范畴
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 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特拉西在《意 识形态的要素》 中提出,以表示揭示人们的偏见和倾向的根源的 “关于观念的科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则把它作为和经济形态相对应的重要范畴, 指反映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
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及对马克思革命观的影响

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及对马克思革命观的影响【摘要】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的一场思想运动,主张人类要通过理性和科学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
马克思则是19世纪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提出了革命观念,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解决阶级斗争。
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包括推崇理性和民主,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对启蒙运动持肯定态度,认为它为工人阶级的觉醒起到了积极作用。
马克思的革命观念是在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中形成的,受启蒙运动的启发影响。
他认为只有通过彻底改变社会结构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启蒙运动对马克思革命观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克思在其理论体系中继承了启蒙运动的思想传统。
【关键词】启蒙运动、马克思革命观、主要思想、社会影响、评价、形成过程、启发、继承、影响方式1. 引言1.1 启蒙运动的概念启蒙运动是欧洲18世纪思想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发源于18世纪法国。
它主张用启发的方法来改善人类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和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神权主义,倡导人民的普遍教育和社会平等。
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
启蒙运动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它促进了思想的自由和知识的传播,推动了法治和民主的发展,鼓舞了人们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启蒙思想在欧洲各国迅速传播开来,对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马克思革命观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
马克思认为,革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是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秩序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的革命观深刻影响了19世纪的社会运动,成为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思想指导,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马克思革命观的重要性马克思革命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对现代社会历史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马克思革命观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革命观对于推动社会变革和革命运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主张工人阶级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才能实现社会的彻底改造和解放。
德意志意识形态名词解释

德意志意识形态名词解释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涉及到德国历史、文化、政治和哲学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下面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解释:
德意志意识形态(Deutscher Idealismus)是一种哲学思想,它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代表人物包括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尼采等。
这种哲学思想的特点是:强调理性的重要性、建立在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上,主张人类可以通过思维来认识世界的本质和真相,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进步。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德国历史上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它是德国文化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德国人对于自己国家和文化的自豪和认同。
德意志意识形态也是德国民族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它强调德国民族的独特性和优越性,认为德国文化和思想是世界文明的代表和引领者。
在德国历史上,德意志意识形态也曾经深刻地影响了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19世纪初期,德国正处于分裂和动荡的时期,德意志意识形态被一些民族主义者和思想家用来推动德国的统一和强大。
但是,在二战前后,德国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思想也被归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这使得这种思想在国际上受到了严重的批判和谴责。
总之,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个涉及到哲学、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等多个方面的
概念。
它对于德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需要警惕其中可能存在的极端和歧视思想。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政治经济学 英法两国空想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空想主义是西方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流派和代表性思想。
它们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背景下涌现,并影响着并塑造着西方世界的思想理论和现实政治经济生活。
本文将对这三个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和比较,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德国古典哲学1. 德国古典哲学的兴起德国古典哲学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在德国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包括康德、黑格尔、费希特等。
这一时期德国古典哲学的兴起,与德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文化变革密切相关,特别是与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影响有着密切的通联。
2. 德国古典哲学的核心思想德国古典哲学的核心思想包括对自由、理性、人性和历史的思考,德国古典哲学认为人类的理性和自由是决定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人的理性和自由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动力。
德国古典哲学强调历史的重要性,认为历史是理性自由的实现和展现的过程。
3. 德国古典哲学对现代世界的影响德国古典哲学对现代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对德国和欧洲哲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整个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现代西方哲学的面貌。
二、英国政治经济学1. 英国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英国政治经济学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在英国兴起的一种政治经济学思潮,其代表人物包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
这一思潮的兴起与英国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发展有着密切的通联。
2. 英国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思想英国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包括对劳动价值论、自由市场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思考,英国政治经济学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自由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方向。
3. 英国政治经济学对现代世界的影响英国政治经济学对现代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对英国和欧洲政治经济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整个西方政治经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现代西方政治经济学的面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 公有制 • 消费 • 城乡结合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与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在其3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 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6--17 世纪的对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描写阶段、 18世纪的空想共产主义阶段、19世纪前 半期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阶段。
(一)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Ⅲ、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 空想社会主义(英文:utopian socialism)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是产 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 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现代社 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空想社会主义 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 意识形态社会,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
一、主张
• 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应该 建筑在人类的理性和正义的基础上。这种社会 至今还未出现,是由于人们不认识和承认的缘 故。他们觉得只要有天才掌握了这种思想,并 推广开去,就能实现他们心中的理想社会。空 想社会义者反对资本主义,并认为资本主义的 剥削制度是由于人类在道德和法律上犯了错误, 背弃了人类的本性的缘故,他们的目的是要消 灭这种错误。
•
摩来里(1720-1780)法国
杰出思想家, 代表作:《自然 法典》。
•
摩莱里在社会主义史上的贡献在 于他开始积极地从理沦上论证自 己的主张,提出并论证了人类社
会的起点是符合自然状态和理性
的公有制社会,即原始社会;论 证了原始社会公有制演变成为私 有制的过程。他还按照理性和人 性的要求,提出并论证了从私有 制重新复归到公有制的必然性。
启蒙运动时期
启蒙运动倡导理性的觉醒 , 使人们意识 到自我的存在及价值 , 人们不在崇拜上 帝 , 转而关注自我价值和个人利益 , 以及 对现实生活的享受.
可以说在当时注重现实,维护个人利益,争取尘世生活的快乐, 已成为一种无法抗拒的社会潮流.新兴资产阶级正是利用这种社 会潮流,实现了对封建主义的价值颠覆,并在18世纪后半叶确立了
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的主要特点
• ① 从理论上论证了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的必然
性。 • ② 开始摆脱纯粹虚构的幻想,采用法律条文形式 阐述理想社会的纲领和原则,把理想社会法律化、 制度化。
• ③ 明显带有绝对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色彩。
(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 想社会主义
• 19世纪30和40年代,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顶 峰时期。由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迅速 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这时期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政治 制度和道德观念进行了批判 ;理论上,提出 政治制度的基础是经济状况,指出私有制产生 阶级和阶级剥削;设计未来理想社会主义制度 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禁 欲主义。
自己的统治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资产阶级的市场经济行为需要有与其 相适应的道德价值观支持;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工人 阶级之间矛盾尖锐,急需一种思想来缓解社会矛盾.功利主义在这
种条件下就孕育而生了.
2.历史使命
从功利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看到功利 主义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成长而诞生的,它一方面为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逐利行为作价值合理辩护,另一方 面当资本主义社会出现利益矛盾时,它也试图协调这 种矛盾.由此,不难看出:功利主义的历史使命就是为 资产阶级服务,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
• ⅱImportance of freedom of thinking and freedom of speech
• ⅲIndividual freedom and social obligation
2)Theory of government
• ⅰThe source and conditions of government • ⅱThe issue of criteria for judging government • ⅲA representative system as the best form of government • ⅳThe weakness of the function of the representative system an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 ⅴThe right to vote
English Utilitarianism
• 1、Background • 2、Jeremy Bentham (1748-1832) • 3、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
功利主义
• 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系统是在18世纪 末与19世纪初期,由英国哲学家兼经济 学家边沁和米尔提出。其基本原则是: 一种行为如有助于增进幸福,则为正确 的;若导致产生和幸福相反的东西,则 为错误的。幸福不仅涉及行为的当事人, 也涉及受该行为影响的每一个人。
3)Theory of utility
• ⅰWhat is utility? Utilitarianism means the doctrine for achieving the greatest happiness. It not only includes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but also includes the avoidance and reduction of pain.
边沁的功利主义
• 学说简述
强烈,持久,不可避免,飘忽,充实,崇高—— 苦、乐皆具此特征, 人生本该寻快乐, 众人都应乐中生, 避苦就乐乃真性, 如苦必降但愿少而轻。
以边沁为代表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方法体系:
功利主义伦理思想方法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功利原则
功利的权衡
最大幸福原则
功利主义原则--- 主张为了实
2)Utilitarian principles and legislation
• • • • ⅰBasis for the birth of a state ⅱThe function of law ⅲThe Utilitarian function of morality ⅳThe criteria for legal measurement
杰里米.边沁
1)Utilitarian Principles
• ⅰSource of Utilitarianism • ⅱPrinciple of seeking happiness and avoid pain • ⅲ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Utilitarianism
16世纪托马斯· 莫尔书中乌托邦插图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
• ① 采用文学形式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羊吃人”、
贫富悬殊等罪恶,指出了私有制是一切社会罪恶的根源, 第一次提出彻底废除私有制和建立公有制的主张; • ② 精心描绘了一个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理想社会。 • ③ 理想社会是以个体农业、手工业为基础,带有平均主义 和禁欲主义 论自由:On liberty. 与归纳的逻辑体系): A system of logic ratiocinative and inductive. 1843
• 功利主义: Utilitarianism. 1863
《论自由》
• 这部著作的要义可以概括为:只要不涉及他人 的利害,个人(成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 其他人和社会都不得干涉;只有当自己的言行 危害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接受社会的强制性 惩罚。
ⅱ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happiness and others’ happiness
• He also claimed that to sacrifice one’s own for the happiness of other people should be encouraged.
(二)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 18世纪,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开始对社会主义进 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形式作出明确 规定;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了批判,认为私有制引 起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 ;当 具备初步的阶级观点后 ,主张实行绝对平均主义的、 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时,以农 村公社和手工工厂为原型,主张在封建制度崩溃后, 在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厂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 ;赞 同君主制、终身制、家长制等。 • 代表人物:摩莱里(1720-1780) 巴贝夫(1760-1797)
• 米尔的经典之作《论自由》被认为是对十九世 纪维多利亚社会中弥漫着的强制性道德主义的 反抗。
1)Theory of liberty
• ⅰImplications of liberty ⒈ideological freedom ⒉freedom of choosing personal interest ⒊freedom for communications among individuals
• 傅立叶(17721837)法国思想家。
代表作有《全世界和 谐》、《经济的新世界 或符合本性的协作的行 为方式》(简称《新世
界》)、《论商业》等。
• 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的无情揭露, 是傅立叶全部学说中最精彩、最有 生命力的部分。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
充满着冷酷的利己主义。
欧文(1771-1858)
Chapter 9 Ideology and Philosophy during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y
Ⅰ.English Utilitarianism Ⅱ.German Social and Philosophical Ideas Ⅲ.French Utopian Socialism
杰里米.边沁(1748——1832) 是系统功利主义的奠基人和欧美法 理哲学体系的最主要理论家之一。 12岁就进入牛津大学女王学院 , 1767年获得专业律师职业资格。 他不大关心法律的应用,却痴迷于 钻研法律理论,他企图找到一个通 用的标准,以此来衡量每一条特定 的法律法律价值。这就是功利主义 原则。 代表作:<<政府片论>> <<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