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势呈阶梯状分布说课稿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中国的地形”的第一节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介绍了我国地势的特点及其对气候、河流、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的地势分布规律,认识地势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位置、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但地势的概念、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以及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地势的特点及其对气候、河流、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以及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学会分析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地势的特点及其对气候、河流、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2.难点:地势对河流的影响,以及地势对气候、交通等方面的作用机理。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地势特点。

2.实践教学法: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地理案例,分析地势对相关领域的影响。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图、图片、PPT等。

2.实地考察地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势地形,如山地、平原、丘陵等。

3.考察工具:测量工具、记录本、相机等。

4.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我国地势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势的特点。

提问:“请大家观察这幅地图,我国地势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地势和地形说课稿

地势和地形说课稿

地势和地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势和地形”。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地势和地形”是初中地理中的重要内容,它位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这部分知识不仅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也对理解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农业、交通等人文地理要素有着关键作用。

教材首先通过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直观地展示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接着,介绍了我国主要的地形类型,包括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并详细阐述了它们的分布情况。

此外,教材还强调了地势和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深远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空间思维能力。

但对于地势和地形这种较为抽象的地理概念,理解起来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在观察地图、分析地理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说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并能在地图上指出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2)能够识别我国主要的地形类型,说出其分布特点。

(3)理解地势和地形对我国气候、河流和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我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及分布。

(2)地势和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教学难点(1)地势三级阶梯分界线的地理位置及名称。

(2)理解地势和地形对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运用地图、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地势和地形的特点及分布。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2课时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2课时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2课时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形和地势》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主要讲解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地势是指地表形态起伏的高低与险峻的态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我国地势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形、地貌有一定的了解。

但地势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对其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更好地理解地势的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势的定义,掌握我国地势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际例子,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认识地势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势的定义,我国地势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实地照片等,直观展示地势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地形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势的特点。

2.讲解地势定义:阐述地势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地势的含义。

3.分析我国地势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分析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4.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讲解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影响。

5.实例分析:以长江、黄河为例,分析地势对河流的影响。

6.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势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7.总结发言: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势的重要性。

8.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地理环境,分析地势对其的影响。

初中地势教案

初中地势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地势特点,包括地势的阶梯状分布、主要地形区等。

2. 培养学生利用地形图分析地势特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地形图,让学生学会识别地势的阶梯状分布和主要地形区。

2. 利用地形图和实际案例,分析地形对河流、气候、农业生产等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环境,提高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1. 我国的地势特点。

2. 地形对河流、气候、农业生产等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地势阶梯状分布的判断和理解。

2. 地形对河流、气候、农业生产等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势特点。

2. 让学生回顾已学的地形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授1. 讲解地势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地势的概念。

2. 分析我国地势的阶梯状分布,引导学生学会判断地势特点。

3. 介绍主要地形区,让学生掌握我国的地形分布。

1. 以黄河为例,分析地形对河流的影响,让学生理解地势对河流的流向、流速等的影响。

2. 以气候为例,分析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地势对气温、降水等的影响。

3. 以农业生产为例,分析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掌握地势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形对河流、气候、农业生产等的影响。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掌握地势的特点和影响。

2. 拓展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对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我国的地势特点,了解地势对河流、气候、农业生产等的影响。

同时,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地理素养。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公开课件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公开课件
高原、盆地 1000~2000米
从东北向西南依次为大兴安岭、 太行山 、 巫山 、 雪峰山 。 平原、丘陵 500米以下
塔里木盆地
内蒙古高原
东北平原
藏北高原
山东丘陵
长江中下游平原
喜马拉雅山脉
云贵高原
1、我国地势特点是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
2、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地形类型主要是( D ) A.山地和高原 B.山地和丘陵 C.丘陵和平原 D.高原和盆地 3、下列山脉属于我国第一、二级分界线的是( A ) A.昆仑山 B.天山 C.长白山 D.大兴安岭

仑 山 脉
祁 连山 脉
太 行 山 脉
巫 山
横断
山脉
雪 峰 山
我国地势特点
地势西高东低, 呈三级阶梯分布。
请在中国地形图中找出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填充地图》P11 阶梯名称 第一级 主要地形
高原、山地
海拔
4000米以上
分界线 第二级
分界线 第三级
西起 昆仑 山脉,向东经 祁连 山脉, 向东南到 横断 山脉东部边缘
刘家峡水电站
小浪底水电站
二滩水电站 三峡、葛洲坝水电站
考点链接
水能蕴藏量较大的地带一般分布在( ) A.平原河道上 B.南方低山丘陵区 C.某一级阶梯内部 D.两级阶梯交界处
问题探究 3、说一说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 能产生什么影响? 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 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促 进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经济的大开 发。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也成为 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暖湿气流
西高东低的地势有利于暖湿气流向内陆推进
暖湿气流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实用6篇)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实用6篇)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实用6篇)地形和地势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1. 教材内容本节的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通过活动来认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接着展示大量不同地形区的景观图片,并设计了认识山脉网格中地形区位置分布的活动帮助学生总结“地形复杂多样”的特征;最后通过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计算得出“山区面积广大”。

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节的知识点有三个:分别是地势特点及影响,地形种类与分布以及地形特点及影响。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

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教材把本节作为中国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来讲,充分体现了本节的重要性。

它是学习第二节气候、第三节河流的基础。

同时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3.三维目标知识技能:(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特征。

(2)尝试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3)学会运用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4)阅读统计图表,总结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分析山区开发、利用有利和不利条件。

过程与方法:(1)增强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2)通过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影响的过程。

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观念;(3)通过认知地势、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加强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2、认识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节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地势的特点及其对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能够掌握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理解地势对我国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深入理解地势对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我国地势的特点及其对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地势的特点及其对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

2.难点:地势对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机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实例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地势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

3.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具体影响,如地势对降水、气温、河流流向等方面的影响。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地势影响气候、河流等方面的理解。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对地势影响的认识。

6.练习巩固: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地势对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我国地势特点影响气候影响河流西高东低降水分布河流流向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教学设计2016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教学设计2016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章主要讲述我国的地势特征。

因为地形地势知识不但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教材,而且是理解和学习中国地理及其它知识的基础。

所以本节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地理各章节之首,成为中国地理的重要基础教材。

这个章知识内容与其它教材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

它不但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教材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贸易以及旅游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

此外,本节还与世界地理的关于地形类型、分布和形成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它要以这些知识为基础,使用这些理论知识去理解中国地形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在理解中国地形特征中,使这些理论知识更加具体和更加深入。

可见,中国的地势和地形一节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用分层设色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

(2)能在图上标出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名称。

(3)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二)水平目标(1)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水平。

(2)培养学生使用地图提取信息并对信息实行加工总结的水平。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度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

(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点。

(3)通过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使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2)地势的影响教学难点地势对河流、气候和交通的影响教学流程1.新课导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长歌行》大河为什么向东流呢?导入课题: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2.重难点探究(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势的三级阶梯】说课稿
结合本专题学习内容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提交一份自己撰写的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案。

《地势的三级阶梯》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地形地势不仅是中国自然地理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认识和学习中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的基础。

所以教材把本节作为中国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充分体现了地势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本节课与世界地理的关于地形类型、分布和形成等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它要以这些知识为基础,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认识中国地势的特征;另一方面又在认识中国地势特征中,使这些理论知识更加具体和深入。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地势特征;了解地势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运用各种地形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增强学生通过地图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影响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引导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的意义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祖国建设而学习的思想。

3、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势的特征。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

二、教法设计
教法设计指导理念: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不讲,学生自己不能学会的通过老师启发、诱导、点拨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习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我采用了如下三种教学方法:
1、以解决问题为主线,扩大学生知识面为主体。

这样做是为了激发
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学习。

2、媒体教学法。

利用媒体可以展示更多资料,使教学生动直观。

3、注重地图教学,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

三、学法指导
学生课上有思考、合作、探究、竞争、交流、展示、分享成果等全方位参与体验学习过程的机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通过读地形图分析、列表比较、总结归纳、逆向思维、讲练结合等,掌握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结构:六步教学法:1、自学质疑2、合作探究
3、展示交流
4、引导点拨
5、总结归纳
6、检测提升
(二)教学程序: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思路总体设计如下:
【引入新课】“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诗句,引发学生思考作者何以有如此感慨,从而引出“地势”的概念,导入新课。

【新课学习】展示课题: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一)地势的特征
1、西高东低
①看地图复习方向及海拔,从而得出中国地势西高东低。

人们把我国
地市的这种特点形象地比喻为“三级阶梯”。

②通过读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读出中国地势特点,地图上不同的颜色
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

在陆地上颜色越深,代表海拔高度越高,颜色越绿代表海拔越低。

从地图上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我国的西部大部分是褐色,中部是黄色,东部是绿色。

由此证明:我国的地势的确是西高东低。

③学法指导:读图分析法。

2、呈阶梯状分布
①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画中国地势简图,给出两种不同的地势简图,请同学判断。

②引导学生辨析中国地势阶梯图,加深对中国地势阶梯的理解。

③学法指导:辨析法,图示法,讲练结合法。

(二)三级阶梯特征
这部分内容比较多,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

①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说出三级阶梯海拔、主要地形、主要地形区以及阶梯的分界山脉。

完成P20表格(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对我国地势特点的了解)
②学法指导:列表比较法,图示法。

(三)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①小组讨论: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样一个特点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有哪些影响?
②反弹琵琶,拓展延伸:假如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有何影响?
③学法指导:小组讨论法,逆向思维法。

(四)回顾总结。

(五)限时练习,当堂检测,巩固达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