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复习重点资料

精品文档

中国哲学史

1、亚洲经济的腾飞

①日本,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使管理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导致企业文化的产生,引起人们对儒家文化关注。

②社会原因。当今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关注还不仅是由于“四小龙”的经济起飞,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2、中国古代哲学特点

中国古代哲学包括三个主要部分

自然观,亦称天道观;认识论,亦可称方法论;伦理学,亦可称道德论

四个基本特点:本体论、认识论与道德论的统一;整体与过程的特点;现实生活与道德理想统一;经学与哲学相结合。

本体论、认识论与道德论的统一

认为宇宙最高本体即是道德的最高原则或基本根源

强调求知方法与修养方法的一致

(1)宇宙最高本体即是道德的最高原则

(2)求知方法与修养方法的一致

中:“闻道”

闻人生之道,目的在改进人的行为;

西:求真

认识自然,目的在改造和征服自然,满足人物欲。

如何“闻道”?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庄子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

——荀子

“穷神知化,乃养盛所致,非思勉之能强。故崇德而外,君子未或致知也。”

——张载

“人道莫如敬,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

——程颐

整体和过程的观点

整体的观点

西:重别

中:重合

世界是一个过程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老子论道“周行而不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中国人的时间、过程观念不同于近之西人过程、时间。前者是人生体验中的时间、过程,和人生连在一起。中国人算时间,抽一袋烟功夫、日出日落。后者空间、时间是科学基础上的,和物质连在一起,是物存在的形式。单位是分、秒。

现实生活与道德理想统一

孔子贵“仁”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语》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论语》

曾国藩:“孝悌”二字:

“做一分就是一分学问,做十分就有十分学问。”

“书、蔬、鱼、猪、

早、扫、考、宝。”

——曾国藩

4、经学与哲学相结合

经学即指训解或阐释儒家经典之学。儒家经典有五经,六经等。

所谓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始称于汉武帝。

所谓六经即是于五经之外,另加《乐经》。

第一章孔子哲学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儒家即中国哲学中崇奉孔子的重要学派。

之所以称为儒家就在于孔子在不做官期间,从事过“儒”的职业,即在富贵人家办婚丧嫁娶祭祀时,帮助安排礼节仪式的人。

重要人物:

先秦:孟子、荀子

汉代:董仲舒

魏晋:王弼、何晏

唐代:韩愈

宋明: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孔子:孔丘字仲尼(前551-前479)

孔子自然观

天道观

鬼神观

1、天道观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孔子天道观

A. 孔子的“天”是做人的准则,与做人很有关系。

B. 对待孔子自然观不能简单化。

天命论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1)何谓天命?

“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论语》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

孔子所讲的命,其真正意义:指宇宙的某一法则,人事、物理、历史的命运,即时间空间加起来,形成这一股力量的时候,人对它没有办法去转变,这就是命。

(2)孔子把自己看成是受之于天的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

(3)天命是可知的

鬼神观

a、孔子怀疑祈祷的效用,不怀疑鬼神

“子曰:有诸?”

“子曰:有诸?……丘之祷久矣。”

子思《中庸》第十六章:

“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勿见,听之而勿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又《中庸》第一章: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b、“敬鬼神而远之”

“子路问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天道远,人道迩。”

“敬鬼神而远之。”

c、如何看待孔子的鬼神观?

二、孔子的道德思想

“仁”

独与兼

节欲说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最高道德范畴“仁”1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克己复礼(2就是克服自己的意念、情欲、邪恶的思想、偏差的观念,而完全走上正思,合于”“克已复礼礼,合于社会之行为规范,而又不感到强迫,就是仁。)力行(3 、重义轻利2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3不闻不问群体的事,,独善其身独与兼实际上是个人与社会整体的关系。在生活中是洁身自爱甚至牺牲自己。为群体努力,情,还是以群体为重,即兼利天下,

)中国历史上的隐士文化(1 )孔子的态度(2 首先,孔子对隐士非常尊敬,而且也有想退隐的念头。”。其次,但孔子的圣人胸怀,对于社会国家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可以兼则即可以兼则兼,但若情况不顺利,则亦不过于勉强,总之,孔子主张以兼善天下为主, 独。因而取中道。

4、节欲说1)孔子主张节欲,但不是无欲。(。欲首先,承认“”要节制。“欲”其次,孔子主张第三,节情但孔子主张:”“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发乎情,止乎礼。

三、孔子认识论。多看”多闻”、““首先,孔子主张其次,认识方法是学与思相结合,力戒以不知为知。

四、孔子思想评价历史上的尊孔与反孔

如何看待“五四”

孔学与儒学

历史上的尊孔与反孔

如何看待“五四”

“五四”不是针对孔子本人及其学说;

“五四”没有解决好批判与继承问题。

孔学与儒学

汉儒之学(以董仲舒、郑玄为代表)宋儒之学(以朱熹为代表)

第二章孟子的哲学思想:

性善论

仁政学说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人格修养论

一、性善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公孙丑上》)

二、仁政学说

人性本善,那么国家的治理也就应该施仁政,而不是霸道。

1、仁义是大利

孟子认为富国强兵是小利,仁义是大利。

富国强兵与仁义

首先强大了是不是就可以免于战争?

孔子:战争、紊乱,都是根源于文化思想的衰落,人们眼光的短视,重视现实而忽略了文化发展中的因果。

其次什么是强、什么是弱?

孟子见梁襄王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一个民族没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只是单纯经济发达谈不上是强者。小利不是强,大利才是强,也就是说,真正的强大在于仁政。

2、如何施仁政

第一是省刑罚;第二是“薄税收”;第三是“深耕易耨”

三、人格修养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

寡欲

“养心莫善于寡欲”(《尽天下》)。

“养浩然之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先义后利

第三章:老子哲学

老子以及老子的《道德经》

道家与道教

一、老子自然观

1、道含义a、道路b、法则、规律。“兵者,诡道也。”C、世界万物的本体

2、道无为,老子主张做人、管理国家都应无为,这样才事半功倍。否则,如同陆贾在《新语》里言:“事逾烦而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

二、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有无相生

2、物壮则老

(1)相互转化(2)知足知止。

三、老子的道德思想

1、纯朴的人生理想境界

A、首先,那里的人民有如婴儿的纯朴德行。婴儿德行纯真、自然、不贪婪。

B、其次,达到这种婴儿境界须有大智慧。老子说的这种境界决非真糊涂,而是看清了人世道理,达到一种大智慧后显示出的超脱、淡泊。

C、第三,做到一分有一分的快乐,做到两分有两分的快乐。完全超脱虽然很难,不过我们可以在一件事上、在某个时刻做到超脱,淡泊。做到一分有一分的快乐,做到两分有两分的快乐。如此坚持下去,我们就可以成为快乐和幸福的人。

2、谦下不争,贵柔守静的处世哲学

老子以谦下、不争、贵柔、守静作为他的人生指导原则,作为他的处世哲学。

(1)谦下不争

首先,老子认为自然万物谦下不争。

其次,人如何做到谦下不争。

(2)贵柔守静

待人处世以柔静为贵。提倡以柔静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一切。

首先,老子认为柔静才有生命力,才是真正的强大。

老子认为柔静才是真正的强大,刚强不是真正的强大。

其次,做人处事应该贵柔守静。

如何贵柔守静?

第一、“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甯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第二、功成身退

贵柔守静还包括见好就收,功成身退。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四、老子的认识论

“静观”、“玄览”

所谓静观就是排除一切干扰,使心灵虚寂到极点,去观察事物,所谓“玄览”就是深刻地观察事物。

第四章庄子哲学思想

庄子认识论

庄子道德哲学

1、庄子的认识论:真理是不可知的;事物的性质是相对的

首先,庄子认为真理是不可知的。

其次,事物的性质是相对的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庄子的道德哲学:人生境界;处世哲学;人生价值观

(1)人生境界

a、生物不应脱离自己的条件互相攀比

庄子认为生物各有自己的特殊条件,倘不看到这点,盲目互相攀比,就会始终陷入一种苦恼的境界。或由于已不如人而羡慕、妒忌他人,或由于己高于人而高傲,卑视讥笑他人,从而使自己进

入不了安适、舒畅、惬意、顺其自然的逍遥境界。

b、无所依赖

真正理想的逍遥境界是无所依赖的境界。

(2)处世哲学:用心如镜;坐忘;顺应自然;守本分

a、用心如镜

“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理想的人用心有如一面镜子,对于外来的一切,如痛苦和烦恼,打击和迫害,高官和厚禄任其来去而不送不迎。正可谓“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

b、坐忘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首先、所谓坐忘即指忘掉自己

其次、坐忘还包括忘物。

c、顺应自然

自然在老庄哲学中很重要。这个自然还不同于我们哲学原理中的自然,那里的自然是指外界。老庄自然要分开来讲。“自”便是自在本身,“然”是当然如此,原本如此,就是自然。一切本来如此。顺应自然就是对任何东西不强求,不造作。

e、要守本分

《庄子·渔夫》渔夫说:

“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离位而乱莫大焉。官治其职,人忧其事,乃无所陵。”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做人守本分,作领袖的、父亲的、干部的、做儿子的、上下长幼、贵贱亲疏之间都要守本分,恰到好处。总之,做人做事,要晓得自己的本分,要晓得适可而止,这才算成熟了,否则就是幼稚。

(3)人生价值观:自劳自获;无干扰

三、老庄哲学评价

(一)老庄哲学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1、“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2、中国历史上,每当时代变乱到极点,无可救药时,出来“拨乱反正”的人物,都是道家人物。(二)、老庄哲学对中国文人的影响

1、文人士大夫避世隐居的精神武器。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培养一种旷达、乐观、豪放的人生态度。

3、相对主义的认识论走向虚无主义、感伤主义。

真理不可知,是非没有标准,因而走向虚无主义。一切都是空的,这种虚无主义,感伤主义在后人诗词散文中常可见到。

(三)阴谋之术与生活的智慧:深刻观察;须有大德

1、老庄哲学源于一种深刻的观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