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一)

生理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生理学是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研究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正常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生理学教学大纲(一)是生理学课程的基础,旨在帮助学生熟悉人体生理、理解生理过程的调节机制以及掌握生理实验方法。
本文将以引言、五个大点和总结的形式,详细阐述生理学教学大纲(一)的内容。
正文:一、人体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1.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2. 细胞的功能:代谢、分裂和增殖、信号传导3. 组织的分类和特点: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4. 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5. 组织的适应性和再生能力二、人体的运输系统1. 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组成和功能、血液循环2. 呼吸系统: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气体交换及其调节3. 淋巴系统:淋巴管、淋巴结、淋巴循环4. 营养与代谢:消化系统、代谢与能量平衡、内分泌系统的调节5. 排泄与水盐平衡:肾脏的结构与功能、尿液的形成、体液与电解质平衡三、人体的调节与协调1.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感觉器官2. 神经传递和神经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调节机制、感觉和运动的调节3. 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主要内分泌腺体及其激素、激素的合成和调节4. 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免疫器官、免疫反应机制、炎症和免疫疾病5. 生物节律和睡眠:昼夜节律、生物钟、睡眠的调节机制四、人体的感觉与运动1. 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视觉、听觉、平衡、嗅觉、味觉和触觉2. 神经系统与运动:运动肌肉的结构和功能、运动的控制和调节3. 运动的能量供应和调节:肌肉收缩、运动代谢、运动补偿机制4. 运动与协调:运动学习、运动记忆、运动技能的发展5. 运动与运动障碍:运动障碍的原因、临床诊断和治疗、运动康复的原则五、人体的发育与遗传1. 生殖细胞的发生与成熟:男性生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生殖周期2. 受精和胚胎发育:受精过程、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器官形成3. 遗传学基础:基因的结构和功能、遗传信息传递、突变和突变潜能4. 生殖与生长:生殖周期的调节、生长发育和生长激素、生殖健康和生育技术5. 人体发育与衰老:生育周期的调节、细胞衰老和再生、年龄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总结:本文详细阐述了生理学教学大纲(一)的内容,包括人体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人体的运输系统、人体的调节与协调、人体的感觉与运动以及人体的发育与遗传。
生理学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

14
2
36
讲授
演示
比较
启发
问题法
自学
说出心率与心动周期的概念,
描述心脏射血和充盈过程中压力、容积、瓣膜活动、血流方向的变化
讨论心输出量概念,影响因素。 射血分数和心指数。
简述心音产生的主要原理,比较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特点, 明确心音听诊的部位和 意义
概述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比较窦房结和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 快反应细胞与慢反应细胞的区别
说出心电图的基本波形及代表意义
解释正常起搏点、窦性心律、 异位心律,决定和影响心肌细胞自律性的因素
概述心肌兴奋性周期性变化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决定和影响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因素
说出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的产生原理及生理意义
说出房室延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心肌细胞传导速度与膜反应性
解释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脉压的概念 ,中心静脉压及其测定意义
概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产生原理。
说出阈电位的概念, 比较动作电位和局部电位的特点。
说出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关键离子。
说明骨骼肌收缩的原理、过程、收缩形式。
说出受体的概念、特点和功能
通过实验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
血液
1 血量和血液的理化特性
2 血浆
3 血细胞
4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4
52
讲授
自学
比较
列表
解释消化、吸收、胃的排空、胃肠激素的概念
论述胃液、胰液、胆汁的主要成分和生理作用,概述胃肠激素的主要作用
简述胃肠运动的基本形式和意义
列出各种营养物质吸收的形式、途径和主要部位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供临床、护理、口腔专业本科学生用)一、前言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之一。
通过学习生理学,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习医学专业的其他后继课程奠定基础。
生理学共128学时,其中理论课72学时,实验课56学时。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生理学研究的内容。
掌握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2.掌握人体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
3.了解人体功能自动调控中反馈调节机制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生理学的研究的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机体内环境与稳态。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体内的控制系统。
学时:2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目的要求:1.掌握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和原理;细胞膜的跨膜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机制;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原理;兴奋-收缩耦联和收缩的机制。
2.了解细胞膜的构成;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教学内容:细胞膜的结构概述,物质的跨膜转运。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
兴奋的引起和兴奋的传导机制。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兴奋-收缩耦联。
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学时:8第三章血液目的要求:1.掌握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生理性止血。
2.掌握血细胞生理。
3.了解血型和输血原则教学内容:血液与内环境的演化。
血液与内环境稳态。
血量。
血液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红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
血细胞比容。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白细胞生理。
血小板生理。
血细胞的破坏。
血液凝固。
抗凝系统的作用。
纤维蛋白溶解。
表面激活与血液的其他防御功能。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学时:4第四章血液循环目的要求:1.掌握心肌生物电、心肌特性与心脏的射血功能。
2.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概念。
3.掌握动脉血压形成的原理及影响因素;微循环的生理功能以及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药学《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hysi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232011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中西医临床、药学、医检学分:4总学时:64先修课程: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后续课程: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及临床有关课程选用教材:[1]生理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孙红,彭聿平. 人体生理学(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必读书目:[1]朱大年,王庭槐. 人体生理学(第8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3th edition [M]. Philadelphia: Saunders, 2016;[3] Physiology(英文影印版)[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4] 人体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5] 人体生理学(第二版,双语教材)[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选读书目:[1] Basic concepts in physiology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0th editon [M]. Singapore: Health Sciences Asia, Elsevier Science, 2002;[3] Physiological medicine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闫剑群. 生理学(医学英文原版改编双语教材).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 Guyton AC, Hall JE.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3th edition. Philadelphia: Saunders. 2016.学习网站:/(人卫医学网)/(中国生理学会)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掌握生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正常人体主要生命活动的机制和调节规律。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99036学分: 4性质:必修课教学学时:春、夏学期或秋、冬学期,生理学共80学时,每周授课4学时,自学4学时, 10周。
预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教材:《生理学》管茶香莫书荣主编,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第1版《机能学实验》罗自强管茶香等主编.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一、本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要求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目的是研究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
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主干基础课之一,与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习和做好医疗护理工作的基础。
通过学习本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模式、科学态度、信息处理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医学临床护理实践需要定向学习,提倡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手段,提升学习能力,为将来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二、相关教学环节安排1.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课采用录像播放与虚拟实验室实验进行。
2.本课程学习主要形式卫星实时播放课与课件自学相结合,辅以网上实时和非实时答疑、网上BBS讨论。
课件自学由学生根据教学周历表要求,自主安排学习计划。
3.课件(1)自主学习型网络课件;(2)播放型讲课课件。
4. 提供网上在线学习资源(远程教育学院生理学课程网站)。
5.其它: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网站()6.网上实时答疑安排:实时答疑次数实时答疑周次实时答疑时间答疑组织1 10 学院在网站上另行通知在答疑时间内,学生自行进入学院网站的课程答疑室参加答疑7.生理学学时安排周学时为8,授课10周,合计80学时。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第一章:掌握内环境与稳态、反馈调节等基本概念,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人体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第二章:掌握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基本原理。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HYSIOLOGY)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01110061 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72/0 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4~5 学分:4.5 课程性质:必修适用专业:临床(含专升本)、医学影像、麻醉、法医、眼视光(含七年制)、口腔、预防等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章次内容总课时理论课时实践课时一绪论 2 2 0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0 10 0 三血液 4 4 0 四血液循环 12 12 0 五呼吸 6 6 0 六消化和吸收5 5 0 七能量代谢与体温 2 2 0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 7 7 0 九感觉器官的功能5 5 0 十神经系统的功能 12 12 0 十一内分泌 6 6 0 十二生殖 1 1 0 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基本内容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规律、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功能,机体活动的整体性以及机体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为后续的病理学、药理学和临床专业课等学科的学习及医学生毕业后从事医疗工作奠定基础,为防病治病、增进人民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学习生理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用发展的、联系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去理解和认识人体功能。
在教学中应注意贯彻“少而精”原则,适当联系临床实践,采用讲授、自学等形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定的自学能力。
- 1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细胞生物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
本课程为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课程以及临床专业课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
因此,本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将形态学与机能学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并注意与其它相关课程内容的分工、衔接和配合,防止知识点的遗漏。
处理好本课程与选修课程、后续课程之间的衔接,既要避免讲授内容的重复,又要保证本课程体系和结构的科学性与完整性。
生理学1.5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中医学本科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hysiology(中医学本科)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号:100501112. 课程性质/类别:必修课 / 学科基础课程3. 学时学分: 48+8学时/ 3+0.25学分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教育必修的基础理论学科之一。
其基本内容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规律、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
课程教学目标是在前期课程基础上使学生认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功能,系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发生原理以及内、外环境因素对这些活动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独立思考、科研等能力。
为学习其它医学课程奠定基础,为学习和研究中医药理论提供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基本知识及基本的操作技能;为日后的临床医疗实践和科研实践提供健康人体功能的检测标准、诊治依据。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的自然科学。
实验教学基本目标是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实验,使学生获得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报告的写作能力,了解从事医学工作的一些基本技术。
并培养学生对科学工作的严谨的态度、严密的工作方法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总学时 56学时。
理论授课48学时,3学分,每周3学时,共16周;实验教学8学时,0.25学分,每2周1学时,共16周。
3. 建议学时和知识单元表1 各知识单元内容及学时分配:章节内容讲授1 绪论 22 细胞的基本功能 63 血液 44 血液循环105 呼吸 56 消化与吸收 57 能量代谢与体温 28 尿的生成和排出 69 感觉器官的功能010 神经系统生理 311 内分泌生理 5合计48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1.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生理学及其任务;生理学和医学的关系;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急性实验法(在体实验法和离体实验法)、慢性实验法。
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整体水平、器官、系统水平,细胞、分子水平。
2.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体液;内环境;稳态。
《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生理学/physiology课程总学时:72实验总学时:18实验课性质:非独立设课适用专业:针推专业五年制、护理专业承担实验室(或教研室):生理学教研室一、课程实验教学简介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
生理实验课是生理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理学实验教学除验证课堂讲授的理论内容外,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通过每一项教学实验内容的实施,最终使学生拓宽专业知识视野,端正科学态度,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和严密的科学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是根据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生理学教学大纲》中有关实验课教学的要求而编写的。
根据中医院校的特点,实验课应注意突出中医特色,也注意遵循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及内容的先进性等基本原则。
在教学中过程中,应致力加强对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技术既要保留传统的研究方法,更加强电生理技术,尤其是注重计算机在实验中的应用。
本大纲所列的实验项目共5项,教师应根据五年制本科生理教学计划,尽量安排实施。
二、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和基本要求目的:1.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通过实验教学的开设,使学生在生理学理论课的基础上,获得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出的生命活动现象以及这些活动的内在机制,进一步阐述普遍存在的生命活动现象及其重要特征。
2.逐步提高学生对实验中各种生理现象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逐步培养学生在科研工作中的严肃的科学态度、严格的要求、严格的方法和严谨的作风。
基本要求:1.学生实验前预习实验内容及相关理论知识,写好预习报告。
2.实验中学生要认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并作好纪录。
3.实验后,学生要认真书写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
4.完成实验指导书中所提示的一些思考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一、课程简介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分支,是研究机体功能的科学。
在医学课程体系中,主要阐述正常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即器官、组织和细胞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活动规律、产生机制、调节方式及其过程,以及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生命活动的影响。
生理学是医学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与医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体验、研究和总结,逐步积累和发展为有关人体正常机能的知识,并形成人体生理学这门学科。
要从事临床医学实践工作,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变化,首先就要先弄清楚正常人体生理功能及其规律;因为临床各种病理变化都是在生理基础上衍生或演变过来的。
所以,只有认真把握了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理论基础后,才能更有效地学好后续相关课程,因此,医学生学好生理学是十分必要的。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大部分生理学知识是从各种生理学实验中总结出来的,本课程安排的生理实验项目,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生理学知识与动物实验的相互依赖关系,并实践和验证部分所学的生理学理论。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护理学、乡村医学、医学检验、口腔医学专科以及护理本科等专业。
二、总体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后续的基础和临床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也是为毕业后在医疗、卫生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提供必要的基础。
三、时数分配四、考核要求本门课程成绩:理论考核80%;实验成绩占10%;出勤率占10%。
理论考核范围:掌握约占60%;熟悉约占30%;了解约占10% 。
考核题型:单项选择题、填充、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等。
第一章绪论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明白生理学这门课程与医学的相互关系,理解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基本概念,以及维持稳态调节的三种基本途径。
同时能熟练应用生理学中几个常用的概念。
课程内容一、兴奋性二、人体与环境三、人体功能的调节考核知识点一、兴奋性与阈值的概念及关系二、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三、人体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四、控制系统的分类考核要求一、兴奋性掌握:兴奋性与阈值的概念及关系二、人体与环境掌握: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及其意义三、人体功能的调节熟悉: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掌握: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及其意义。
复习思考题1.兴奋与兴奋性有何区别?反应与反射有何区别?2.何谓内环境及其稳态?有何生理意义?3.试述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4.何谓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在机体功能活动中有何作用?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学习目的和要求人体的生理活动是在细胞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章节内容的学习,明白:(1)细胞代谢及活动过程中,各类大小不一物质进出细胞膜中几种跨膜物质转运的原理、特点及其意义。
(2)生物电信号是体内神经和肌肉等组织活动时产生的本质变化以及信号传送的一种基本形式。
(3)运动神经兴奋如何传递给骨骼肌细胞,从而引起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课程内容一、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二、细胞的信号传导功能(简单介绍)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四、肌细胞的收缩功能考核知识点一、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基本原理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三、肌细胞的收缩功能考核要求一、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掌握: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的概念和转运特点以及应用。
熟悉:化学门控通道和电压门控通道的概念和应用。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掌握:(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它们形成的机制。
(2)动作电位的产生条件及其传导机制。
(3)局部反应及其特点。
三、肌细胞的收缩功能掌握: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熟悉: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的基本过程。
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易化扩散2.主动转运3.继发性主动转运4.极化5.去极化6.复极化7.超极化8.终板电位9.兴奋-收缩耦联二、简答题1.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2.试述Na+ –K+ 泵的本质及其生理意义。
3.试述静息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4.试述动作电位及其特点和形成机制。
5.阈刺激和阈电位有何区别和联系?6.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有何区别和联系?7.简述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8.用滑行学说解释肌肉的收缩基本过程。
第四章血液循环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血液循环过程中心脏活动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各类血管的生理作用;掌握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以及神经、体液因素对循环系统功能调节的生理作用和意义。
课程内容一、心脏生理二、血管生理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四、器官循环考核知识点一、心脏生理(1)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2)心肌的生理特性:(3)心动周期的概念和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以及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4)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二、血管功能(1)动脉血压: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和影响因素。
(2)静脉血压和静脉血流:中心静脉压,静脉血流及其影响因素。
(3)微循环:微循环的组成,微循环的血流量的调节。
(4)组织液和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支配心脏和血管的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交感缩血管纤维的作用和机制。
(2)心血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3)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
四、器官循环冠脉循环:血流特点和血流量的调节。
考核要求一、心脏生理掌握:(1)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心肌细胞的类型;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的离子基础。
(2)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特点和意义;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特点和意义。
(3)心动周期的概念以及心脏射血与充盈基本过程。
(4)心肌的收缩特点。
(5)影响心脏泵血功能的因素。
熟悉:(1)心肌正常起搏点和潜在起搏点的概念。
(2)心泵功能评估的指标。
了解:心音和心电图各波的意义。
二、血管生理掌握:(1)动脉血压、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收缩压和舒张压、脉搏压、平均动脉压等概念。
(2)形成动脉血压的因素以及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3)组织液的生成的原理和意义。
熟悉:(1)中心静脉压和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2)微循环的生理功能。
了解: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意义。
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掌握:(1)支配心脏和大多数小动脉和微动脉血管的神经纤维的名称、递质、受体、和作用。
(2)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基本过程和意义。
熟悉: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血管紧张素Ⅱ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四、器官循环熟悉:冠脉血流特点和调节。
了解:肺循环和脑循环的血流特点和调节。
复习思考题1. 何谓心动周期?试述心室收缩和舒张的基本过程。
评价心功能有哪些指标?2. 分析说明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及其调节过程。
3. 试述并比较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波形特点及其形成机制。
4. 连续高频率刺激骨骼肌或心室肌,会发生哪些现象?为什么?5.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变动时会如何血压变化?6. 组织液是如何生成的,影响其生成的因素有哪些?7. 急性失血500毫升,机体调节反应时为什么会使心率加快?8. 影响冠脉血流和脑循环血流各有哪些因素?第五章呼吸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掌握肺通气和肺换气的基本原理以及胸内负压在其中的生理作用;掌握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基本方式;了解正常呼吸节律的产生以及掌握血液中某些化学成分改变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课程内容一、肺通气二、呼吸气体的交换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四、呼吸运动的调节考核知识点一、呼吸时肺内压和胸内压的变化;肺弹性阻力的成因和气道阻力。
二、潮气量、残气量、肺活量和用力呼气量的测量意义;每分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
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四、血氧饱和度的概念以及氧解离曲线的特点和意义;氧与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
五、血液中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考核要求一、肺通气掌握:(1)肺通气的基本原理及其过程。
(2)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的概念以及呼吸周期中它们内压变化。
(3)胸膜腔负压的成因及意义。
(4)肺通气的功能评价中几个重要指标(潮气量、用力呼气量、每分通气量、肺泡通气量和无效腔等)的概念和意义。
熟悉:(1)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时呼吸肌的活动的区别(2)肺弹性阻力形成原因、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以及顺应性与弹性阻力的关系。
了解: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
二、呼吸气体的交换掌握: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熟悉:气体交换的基本原理。
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掌握:(1)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的特点;血氧饱和度的概念(2)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和形成特点。
熟悉:氧解离曲线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四、呼吸运动的调节掌握:血液中几种化学成分变化引起的呼吸化学感受性反射的调节机制。
熟悉:呼吸的基本中枢及肺牵张反射。
了解:呼吸节律的形成。
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肺顺应性2.用力呼气量3.肺泡通气量4.氧饱和度4.肺牵张反射二、问答题1.试述肺通气和肺换气的原理。
2.胸内负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3.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在稳定肺内压中是如何起作用的?4.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有哪些?5.何谓氧离曲线?有何特点?造成氧离曲线右移的因素有哪些?有何意义?6.简述红细胞在运输O2和CO2过程中的作用。
7.血液中PO2、PCO2和[H+]改变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及其作用途径如何?第六章消化与吸收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明白摄入的食物如何经消化系统的作用,转变为体内可利用的能源物质生理过程,理解机械消化、化学消化对食物分解的重要性。
掌握胃液、胰液和胆汁的成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并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胃肠运动的形式、特点和意义;掌握营养物质在小肠内吸收的基本的过程。
了解大肠运动与排便反射。
课程内容一、消化道的运动二、消化液及其作用三、吸收四、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考核知识点一、消化道的一般生理特性和胃肠运动二、胃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三、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四、神经和体液因素对消化液分泌活动的调节考核要求一、消化道的运动熟悉:(1)慢波电位、动作电位与平滑肌收缩的相互关系。
(2)胃的排空及其控制;胃肠运动的形式、特点和意义。
了解:大肠运动与排便反射。
二、消化液的成分及其作用掌握:胃液、胰液和胆汁的性质、成份和作用。
三、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熟悉:小肠内营养物质吸收的有利条件。
掌握:糖、脂肪和蛋白质吸收的方式和途径。
四、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掌握:(1)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对胃肠运动以及消化腺分泌的基本作用。
(2)促胃液素、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复习思考题一、解释名词1.基本电节律2.粘液-碳酸氢盐屏障3.容受性舒张4.分节运动二、问答题1. 消化道平滑肌有哪些一般生理特性?2. 胃液的主要成分有哪些?其作用如何?3. 为什么说胰液是最重要的消化液?4. 体内与脂肪消化吸收有关的消化液有哪些?分别说明有关成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