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 (1)
运动生理实验指导

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实验指导系列教材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范洪伟编写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编二oo九年十月实验教学讲义前言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门应用分支学科,从实用运动生理学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在实验基础之上研究人体对急性运动的反应和长期运动训练的适应所引起的机体结构和机能变化规律。
学生应重视实验课的学习,它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基本技能和科学态度上具有重要作用,并有益于学生深入理解《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
本教材仅供学校体育、运动训练专业学生使用,由于时间仓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殷切希望广大教师、学生提出宝贵意见!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基础理论教研室范洪伟编写二oo九年十月实验课的目的1、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人体生理学与运动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以及反映各种体育锻炼和训练对人体某些功能有影响的生理指标的测试和评定技术。
2 、了解获得生理学知识的科学方法,验证生理学的基本理论。
3 、实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并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综合,培养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作风和严密的科学思维方法。
为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育锻炼与训练奠定初步基础。
实验课的要求1 、实验前(l)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了解实验目的要求、步骤和操作程序。
( 2)结合实验内容,复习有关理论,做到充分理解。
( 3 )预测该实验各个步骤应得出的结果。
( 4 )注意并估计实验可能发生的差误。
2 、实验中( l )按照实验步骤,循序操作,不得进行与实验本身无关的活动。
遵守秩序,保持实验室肃静,注意实验台清洁整齐。
( 2)仪器使用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若遇到仪器故障或损坏,应及时报告老师,以便修理或更换,不要自动修理。
(3)爱护实验器材和标本,节省实验材料和药品,注意安全。
本组同学应分工合作,各项工作轮流担任,使每个人都有学习和操作的机会。
( 4)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随时记录并联系讲授内容加以深刻地思考。
转《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及教案

转《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及教案一、实验目的1. 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2. 掌握运动对心血管、呼吸、肌肉等系统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1.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运动时,心脏输出量增加,血管舒缩功能调节,血压变化等。
2.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运动时,呼吸频率和深度增加,肺活量变化等。
3. 运动对肌肉系统的影响:运动时,肌肉收缩力量和耐力增加,肌肉纤维类型变化等。
三、实验器材与方法1. 实验器材:心电图机、血压计、肺活量计、计时器、皮尺、运动器材等。
2. 实验方法:(1)心血管系统实验:测量安静状态和运动状态下的血压、心率、心电图等指标。
(2)呼吸系统实验:测量安静状态和运动状态下的呼吸频率、深度、肺活量等指标。
(3)肌肉系统实验:测量安静状态和运动状态下的肌肉力量、耐力等指标。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注意事项,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
2.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方法进行数据测量,记录实验结果。
3. 实验数据分析:比较安静状态和运动状态下的指标差异,分析运动对各系统的影响。
五、实验注意事项1. 确保实验安全:遵守实验规程,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发生意外。
2. 准确测量:保持仪器设备清洁、准确,确保测量数据真实可靠。
3. 尊重实验对象:在实验过程中,尊重实验对象的意愿,遵循伦理原则。
4. 团队合作:分工明确,协作顺畅,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六、实验拓展1. 探讨不同运动项目对各生理系统的影响差异。
2. 分析运动强度、时间和频率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3. 研究运动生理适应机制及其生理心理学意义。
1. 报告结构:包含实验目的、原理、器材与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
2. 数据处理:用图表形式展示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讨论:阐述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
八、实验评价2. 评价方法:教师评分、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1)(1)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 运动生理学定义及任务。
答: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主要研究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各细胞、器官、系统的机能变化和它们的协同工作的能力和机理,进而观察其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同时,还要观察运动对人体的形态和机能产生适应性变化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运动生理学的任务是: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础认识的基础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2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答: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3 什么叫内环境和稳态。
答: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细胞生存要求内环境各项理化因素相对稳定。
然而,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交换、转变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被称为稳态。
4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有哪几种?答: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生物节律5 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方式有哪几种?答: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第二章骨骼肌机能1 论述骨骼肌肌纤维收缩的原理。
答:(1)兴奋—收缩耦联当运动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时,通过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使肌细胞膜产生兴奋。
之后,肌质网向肌浆中释放Ca2+,肌浆中的Ca2+浓度瞬时升高。
肌钙蛋白与Ca2+结合,引起肌钙蛋白的分子结构改变,进而导致原肌球蛋白的分子结构改变。
(2)横桥的运动引起肌丝滑行原肌球蛋白滑入F-肌动蛋白双螺旋沟的深部,肌动蛋白分子上的活性位点暴露。
一旦肌动蛋白分子上的活性位点暴露,粗肌丝上的横桥即与之结合。
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后会产生两种作用:A.激活了横桥上的ATP酶,使ATP迅速分解产生能量,供横桥摆动之用;B.激发横桥的摆动,拉动细肌丝向A带中央移动。
关于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一)

关于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一)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运动的机能、结构和代谢等方面的学科,此学科在体育锻炼、健身塑形、康复医疗、竞技比赛等众多实践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对于考研生而言,准备运动生理学专业课的复习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帮助考生顺利备考。
一、经典教材1. 阿尔伯特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运动生理学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知识点理论较为复杂,该书对学习运动生理学理论知识极具帮助。
2. 加菲尔德等《运动生理学》:本书是经典的运动生理学教材,共分为十一章,涉及到运动肌肉代谢、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视觉系统、内分泌系统等课题。
3. 朱力文《医学运动生理学》:该书运动生理学的知识比较全面,内容包含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及实验方法、运动代谢、运动与神经、心循环、呼吸、肌肉、激素、运动的适应性等方面。
二、考研指导书1. 林杰《运动生理学考研指导》:该书首先解答了什么是运动生理学,然后从机能学、生化学等角度剖析运动生理学,以应用为导向的角度对重点难点进行系统地讲解。
2. 郭英民等《考研竞赛分类精讲系列:运动生理学》:该书在记忆方面较其它书籍更有优势,能够简明扼要地概括运动生理学的重点。
三、视频课程1. 新东方网《医学生物化学视频教程》:该课程对于运动生理学的整体框架做了详细的概括,包含肌肉代谢、心血管代谢、运动训练适应等内容。
2. 乐学健康《运动生理学》:该课程以实验室教学为基础,通过现场实验室教学和实验操作演示等方式,叙述了运动生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运动生理学的核心联系及实验方法。
考研生在准备运动生理学专业课的复习过程中,适合依据自己的个人学习风格和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复习资料。
即使在已经选择了复习资料并进行加强理解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做好笔记及整理复习重点以及多做练习,才能真正结束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的阶段。
只有不停努力及不断积累经验,才能让考研生保持理性自信,最终顺利完成考试。
运动生理学实验方法

运动生理学实验方法运动生理学实验方法是研究运动对生理系统的影响和反应的一种科学方法。
通过运动生理学实验方法,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为运动训练、康复和健康管理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运动生理学实验方法的一般流程以及几种常见的实验方法。
一、实验目的运动生理学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运动刺激,观察和测量人体各系统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以了解运动对身体产生的效应和适应性改变。
实验目的需要明确,可以是研究某个特定运动对心率的影响,或者研究不同训练强度对肌肉耐力的影响等。
二、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运动生理学实验方法的核心部分,需要将实验目的转化为具体的实验方案。
实验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受试者的选择:要确保实验受试者具有代表性,并符合实验目的的要求。
通常选择健康的年轻成年人作为受试者,但对于特定研究,也可以选择特定人群,如运动员或心脏病患者等。
2. 实验变量的选择:根据实验目的,选择适当的实验变量进行观察。
常见的实验变量包括心率、血压、血液中的乳酸浓度等。
3.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根据实验设计的需要,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受特定的运动刺激,对照组则不接受运动刺激或接受其他形式的刺激,以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
4. 实验测定方法的选择:根据实验设计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实验测定方法。
常见的实验测定方法包括心率监测、血液采样、肌肉力量测试等。
三、实验执行实验执行是按照实验设计的要求进行实际操作和数据采集的过程。
在实验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实验设备和仪器的准备:根据实验设计的要求,准备好需要使用的实验设备和测量仪器,并保证其正常运行。
2. 实验流程的规范:严格按照实验设计的方案进行操作,确保实验流程的规范和一致性。
3. 数据采集和记录:根据实验设计的要求,准确地进行数据采集和记录。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及时整理和备份数据。
四、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分析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的过程。
2021选择题《运动生理学》 (1)

2021选择题《运动生理学》1. 呼吸商接近1时,体内主要供能物质是()。
[单选题] *A 糖(正确答案)B 脂肪C 蛋白质D 糖和脂肪2. 评价神经肌肉兴奋性的简易指标是()。
[单选题] *A 刺激强度B 阈强度(正确答案)C 时值D 时间阈值3. 膜内电位负值大于静息电位时称()。
[单选题] *A 去极化B 复极化C 超极化(正确答案)D 反极化4. 肌肉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呈“满负荷”工作的力量训练是()。
[单选题] *A 等长练习B 等张练习C 等速练习(正确答案)D 超等长练习5. 跳水运动员作转体动作时要充分利用()反射。
[单选题] *A 状态B 翻正(正确答案)C 旋转运动D 直线运动6. 甲状腺激素属于()。
[单选题] *A 氨基酸类激素B 胺类激素(正确答案)C 肽类激素D 类固醇激素7. 性激素属于()。
[单选题] *A 氨基酸类激素B 肽类激素C 蛋白质激素D 类固醇激素(正确答案)8.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
[单选题] *A 球蛋白B 清蛋白(正确答案)C 纤维蛋白原D 无机盐9. 每分通气量与每分肺泡通气量之差为()。
[单选题] *A 潮气量×呼吸频率B 功能余气量×呼吸频率C 余气量×呼吸频率D 无效腔容量×呼吸频率(正确答案)10. 在心动周期中,大部分血液由心房流入心室的时间是()。
[单选题] *A 心房收缩,心室舒张时B 心房收缩,心室收缩C 心房舒张,心室收缩时D 心房舒张,心室舒张时(正确答案)11. 从卧位转为站立位时,静脉回心血量是()。
[单选题] *A 增加B 减少(正确答案)C 不变D 先增加后减少12. 免疫防御功能低下表现为()。
[单选题] *A 易感染或免疫缺乏病(正确答案)B 自身免疫性疾病C 肿瘤的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D 以上都是13. 前庭器官是()。
[单选题] *A 位觉器官(正确答案)B 动觉器官C 听觉器官D 本体觉器官14. “第二次呼吸”产生在状态?()。
运动康复专业《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二、主要教材(指导书)及参考用书(一)选用教材《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三版(二)参考书目1.《运动生理学》,王瑞元等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2.《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孙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3.《运动生理学题解》,乔德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二版(H)在线资源慕课,运动生理学,苏州大学慕课,运动生理学,北京体育大学慕课,运动生理学,华南师范大学慕课,运动生理学,湖南师范大学慕课,运动生理学,江西师范大学(四)学术期刊1.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体育科学三、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用运动生理学的理论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以及体育锻炼,初步掌握评定人体主要身体功能的基本方法。
从人体运动的角度,了解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的活动变化规律。
在实验基础上,理解人体对急性运动的反应和长期运动训练所引起的机体结构和机能变化的规律,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
通过学习运动对各系统机能的影响,探讨优异运动成绩的取得与身体脏器变化间关系。
让学生将刻苦奋斗、勇于探索、不畏艰难和勇攀高峰等体育精神转化为自身提升的驱动力,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民族的目标、祖国的目标而不懈努力和奋斗。
课程目标1:掌握人体在体育运动影响下机能活动的变化规律,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掌握了不同身体素质的生理基础,基于这些生理学基础,完成学生体质测试和身体机能评定,并能够将这些规律和生理基础应用在以后的康复训练和康复指导中。
【毕业要求2专业学科知识2.1】课程目标2:掌握运动过程中机体各阶段生理变化的特点及其机制,能对运动过程中身体机能的变化规律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可以对运动参与者不同阶段进行生理指标检测,不断修订康复方案,为科学指导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运动生理学实验大纲

运动生理学实验大纲《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课程编号:06020015课程类别:必修学时/学分:实验12学时开设学期:第二学期开设单位:体育学院适用专业:体育教育表明一、课程性质《运动生理学实验》就是给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开办的专业必修课,12学时;就是一门测试与测评在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的影响下人体机能变化的操作技能课程,就是在运动生理理论知识基础之上开办的。
二、教学目标1.培育学生掌控生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及常用仪器的采用方法;2.检验和稳固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培育和提升学生观测、分析、综合、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掌握评定人体运动功能能力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三、学时分配表中实验实验类内容与要求时数型综合性实验1肺功能的测定2必做实验人体在安静及运动后动脉综合性实验22必做血压的测量实验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综合性实验34必做标本制备实验综合性实验4心电图的测试与分析4必做实验综合性实验5血乳酸测试2选做实验综合性实验6wingate测试2选做实验综合性实验7尿成分测试2选做实验综合性实验8脑电图测定4选做实验综合性实验九血细胞分析2选做实验综合性实验十平衡功能测定2选做实验综合性合计1026选做实验四、实验方法与要求建议序号实验项目小计224422242226要求同学按照正确的步骤和原理积极动手参加实验,实验过程中要善于观察,要有求实的精神和务实的态度,要有怀疑的勇气,课后要认真撰写实验报告,培养分析、综合、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及建议每个实验都要求同学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重点在实验步骤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及对指标应用的评价。
本门课程的实验并非单一制开学,所以实验的成绩主要依据同学实验课上操作方式技术的掌控程度和实验报告的编写情况,实验成绩占到课程总成绩的20%。
成绩形成:课堂实验操作能力测评占到10%,实验报告占到10%。
本文实验一肺功能的测量一、实验性质: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必修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计划学时:2实验分组:18人二、实验目的:1.掌控肺通气功能的测定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生理学》实验课程指导前言《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是按照我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及《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制定的,为12学时,分别开设间接推测法测定最大摄氧量、身体素质的测定、运动性疲劳的诊断与消除、人体安静和运动时心电图的测量与评价共计四次实验。
《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运动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以及反映各种体育锻炼和训练对人体某些功能有影响的生理指标的测试与评定技术。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事物具有客观地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以及对科学工作的严肃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从而为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育锻炼与训练,以及开展科学实验奠定初步基础。
目录实验一间接推测法测定最大摄氧量 (1)实验二身体素质的测定 (3)实验三运动性疲劳的诊断与消除 (6)实验四人体安静和运动时心电图的测量与评价 (10)主要参考书1、乔德才,汤长发,邓淑勋主编. 《运动生理学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第一版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1 第一版3、黄海主编.《运动人体机能实验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9第一版实验一间接推测法测定最大摄氧量一、目的及原理目的:掌握Astrand-Ryhmin间接测定最大摄氧量的原理和方法,并用于有氧能力的评价。
原理:本实验是按照Astrand-Ryhmin设计的方法,让受试者在自行车功率计上以次最大强度运动,测定出当时的心率及输出功率,然后推测出该受试者的最大摄氧量。
实验的依据是心率、功率和摄氧量之间的密切相关。
随着输出功率的增加,摄氧量和心率也成比例增加,最后达到最大摄氧量与最大心率,且形成稳定状态。
根据功率- 摄氧量和功率- 心率变化相关直线的斜率,然后通过控制自行车功率计的输出功率,测量出心率和摄氧量,就可制定出相当精确的心率、摄氧量相关直线,并借此推测最大摄氧量。
二、实验对象人三、仪器、设备和材料功率自行车、胸带遥测系统四、实验步骤1、佩戴胸带遥测系统:将电极用水涂湿,佩戴在胸部中间,乳头下方,调整胸带,使心率稳定。
2、输入受试者的基本情况:身高、体重、出生日期等。
3、调整车座的高度,使受试者踏到最低点时腿略有弯曲。
4、以60rpm(转/分)的速度蹬踏功率自行车,女子开始负荷为300千克米/分,男子为600千克米/分。
前3min内令受试者的心率至少达到120bpm。
注意在每一级工作负荷的间期,心率的变化小于4bpm时才能增加负荷。
5、持续运动6min。
功率自行车按照设定程序进行工作时,它是自动运行的,不需要操作者进行过多的干预。
如果第5和第6min的心率波动在4bpm以内,实验就完成了,否则实验将继续下去,直到心率波动稳定在4bpm以内。
6、实验结束,结果直接呈现在电脑上。
五、实验结果表1 Astrand 最大摄氧量等级评定表性别年龄最大摄氧量(L/min,ml/kg.min)low fair average good high (≤)差较差一般好(≥)优秀女子20-29 1.69 1.70-1.99 2.00-2.40 2.50-2.79 2.8028 29-34 35-43 44-48 49男子20-29 2.79 2.80-3.09 3.10-3.69 3.70-3.99 4.0038 39-43 44-51 52-56 57六、实验注意事项1、受试者在实验前一小时禁止饮食或吸烟。
2、此方法是一种推测方法,因此难免出现误差。
3、实验过程中要求严格控制功率自行车的蹬踏功率。
4、电磁波会干扰遥测系统,所以测试时,功率自行车附近不应使用手机。
5、如果在实验的过程中,感觉到有胸痛或者呼吸困难等情况,应该立即停止实验。
七、讨论及应用最大摄氧量是有氧耐力的基础,其值越大有氧耐力水平越高。
最大摄氧量用于有氧工作能力的评价和耐力运动员的选材,还可以用于制订运动强度。
一般来说,判断最大摄氧量是否达到了受试者的实际水平的基本指标是:当负荷强度继续增加时,摄氧量不再增加,摄氧量曲线出现平台。
或前一负荷和后一负荷的摄氧量的差数不应超过2ml/kg/min,其它参考标准有心率达到180-200bpm,呼吸商达到或超过1.15,血乳酸值高于70-80mg%。
实验二身体素质的测定一、目的及原理目的:掌握测量肌肉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的原理,熟悉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灵敏素质、平衡的一些常用简易测定法及测量意义。
原理:人体所有运动几乎都是对抗阻力而产生的。
力量是肌肉在工作时克服内外阻力的能力,对增长肌肉耐力、发展速度、提高灵敏等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力量测量一般采用测定肌肉的最大负荷来进行,主要是两臂、胸大肌及背部等肌群的力量。
速度在运动中表现为三种形式: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
在体育实践中常进行位移速度的测量来反映人体的速度素质。
耐力是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工作的能力,可按运动时的外在表现划分为力量耐力、速度耐力、静力耐力和一般耐力等。
柔韧性是指人体某个关节或关节组的活动幅度。
灵敏是人体在复杂的条件下,迅速、准确、协调地变化身体姿势、随机应变的能力。
平衡是人体维持身体稳定姿势的能力,对武术、体操等运动项目非常重要。
二、实验对象人三、仪器、设备和材料握力计、背力计、反应时测试仪、落尺、发令旗、秒表、哨子、冲刺带、坐位体前屈测试仪、单脚站立测试仪四、实验步骤1、握力:根据受试者手掌的大小,调节握力计握把的间距至感觉合适为宜。
受试者手放在体侧,握时不许挥动上肢,用最大力量紧握握力计,记录读数。
左右手各测三次,取最大值。
分别将左右手的最大值除以自身体重,计算相对握力。
2、背力:受试者双足站在背力计的底盘上,调节拉杆高度至受试者膝盖上缘。
令受试者上体前倾,双手正握拉杆,身体用力上抬。
要求肘、膝关节伸直,不要猛然用力。
测三次,取最大值。
以最大值除以体重,计算相对背力。
3、反应速度反应时测试仪:打开电源待仪器所有灯熄灭,LED显示0.000后,可按键开始测试。
按“启动”键后在0.5-3秒后反应时键1-5号中任一键发光有音响,这时食指离开“启动”键,以最快速度按向给出信号的键,一旦食指按下键,灯光信号随时停止,LED显示反应时,这样连续测试操作5次,显示反应时的平均值。
反应时简易测试法:受试者手掌呈微张形,拇指和食指相对。
实验人员手持落尺上端,让落尺与地面垂直,下端置于受试者测试手拇指和食指形成的水平面上。
当实验人员松手落尺下落时,受试者应尽快将落尺握住。
受试者在落尺下落时所握住的刻度就是反应时间。
4、位移速度:用60米跑测位移速度。
受试者至少两人一组,以站立姿势起跑。
听信号后快速跑向终点。
测两次,取最短时间。
5、力量耐力:可用俯卧撑或仰卧起坐来测定受试者肌肉的力量耐力。
反复进行,至力竭为止。
记录正确完成动作的次数。
6、柔韧素质:用坐位体前屈测试仪来检测受试者关节和肌肉的柔韧性。
受试者坐在垫上,两腿并拢,膝关节保持伸直状态,脚尖向上,脚底蹬于基面上,双手尽量伸直。
身体尽量前倾并缓慢以指尖推动游标。
读出游标滑动的距离并记录。
测三次,取最大值。
7、灵敏素质:用立卧撑测定受试者的灵敏素质。
由站立姿势开始,受试者听到“开始”口令后,迅速屈膝、弯腰、下蹲,两手在足前撑地,两腿向后伸直成俯卧,然后再收腿经过屈蹲恢复成站立的姿势。
以10秒钟内完成正确动作的次数作为测验成绩。
8、平衡能力:用单脚站立测试仪检测受试者的平衡能力。
受试者闭眼,用优势腿在地面上提踵站立,记录站立时间。
五、实验结果1、握力:握力大,表明上肢肌群的力量大。
2、背力:背力大,表明腰背部肌肉力量大。
3、反应速度:反应时小,表明反应速度快。
4、位移速度:测试时间短,位移速度快。
5、力量耐力:俯卧撑或仰卧起坐次数越多,表明机体力量耐力越好。
6、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检测的数值越大,表明机体的柔韧素质就越好。
7、灵敏素质:10秒钟内完成立卧撑的次数越多,表明机体的灵敏素质越好。
8、平衡能力:站立的时间越长,机能的平衡能力就越强。
六、实验注意事项1、测量前应做好准备活动。
2、让受试者先对仪器和方法熟悉后再测。
3、严重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严重出血、急性扭伤等不得测量。
4、测量时动作不要猛抬,注意加以保护。
七、讨论及应用由于运动水平的高度发展,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运动员必须重视力量素质的训练,才能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出技术与战术的威力。
对于某些对称性运动项目,如举重、径赛等,多为左右肢体一起测定;对有些非对称运动项目,如网球、乒乓球或投掷等,也可进行单侧肢体测试。
左右两侧相差在10%-15%以内即是正常差异。
速度素质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基础之一,在跑、游泳、自行车等很多项目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实践中测定速度素质,主要指位移速度,多采用定距计时的方法。
不同运动项目所要求的耐力类型也不同,训练中主要从供能角度,分为有氧耐力训练和无氧耐力训练。
一些优秀中长跑运动员,都是从儿童时期开始进行耐力训练,既可使心肌纤维增多,心壁增厚,又可使心容积增大,对心肌力量的增长有重要意义。
柔韧素质是许多运动项目,如体操、武术、体操、跳水等必备的身体素质,使动作灵活、舒展、刚柔并济,避免受伤。
不同运动项目对关节的最大运动幅度的要求也不同,在运用中必须强调运动员应当具备的关节最大运动幅度,以适应所参与项目。
灵敏素质是多种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在运动中的综合表现,具有明显的项目特点,如体操运动员的灵敏主要表现为对身体姿势的控制和转换动作的能力,球类运动员的灵敏则主要表现为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及时反应的能力,在测定中应充分考虑项目的特殊性。
实验三运动性疲劳的诊断与消除一、目的及原理目的:1、掌握运用肌力、心肺功能、神经系统机能和感觉机能的变化及主观感觉法来判断疲劳的方法。
2、在学习运动性疲劳与恢复手段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行设计与实地操作,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原理:运动疲劳时,参与工作的肌肉力量会下降,心肺功能也随之变化,可以通过测定工作前后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的变化来判断疲劳及疲劳的程度。
实践中主要采取肺活量、心率和心电图等指标判断疲劳,进行运动员机能评定和训练监控。
运动疲劳时,机体神经系统机能和感觉机能水平降低,使机体各种反射活动能力下降。
因此,可以根据运动前后神经系统反射活动变化和感觉机能的下降程度来判断疲劳。
人体运动时的主观体力感觉与工作负荷、代谢产物堆积、耗氧量、心功能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运动时的自我体力感觉是判断运动性疲劳的重要标志。
疲劳的消除是依据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和机体能源贮备的恢复特点以及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进行。
二、实验对象人三、仪器、设备和材料肺活量计、血压计、诊断床、心电图仪、反应时测试仪、落尺、闪光融合频率测试仪、两脚规四、实验步骤(一)安静时指标1、呼吸肌力量耐力:连续测定受试者5次肺活量,每间隔15s测定1次,记录每一次的肺活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