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论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

论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

论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摘要】徐志摩是近代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艺术特色备受瞩目。

在情感表达方面,徐志摩通过细腻的笔调和深沉的情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意境营造上,他善于运用意象和象征手法,营造出富有诗意的场景和氛围。

而在语言表达方面,徐志摩的诗歌通常简洁明了,却又饱含深意,引人入胜。

他对审美的追求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美感和艺术感。

徐志摩的诗歌风格独特,从古典到现代,融合多种风格,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徐志摩的诗歌艺术特色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将继续影响后人,成为中国文学的珍贵遗产。

【关键词】徐志摩, 诗歌, 艺术特色, 情感表达, 意境营造, 语言表达, 审美追求, 风格独特性, 中国现代诗歌史, 影响后人1. 引言1.1 徐志摩为近代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之一徐志摩作为近代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之一,其诗歌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与推崇。

他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引起了文坛的轰动,也在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徐志摩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反映了他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通过对自然、人生、爱情等主题的深刻表达,徐志摩的诗歌作品展现了他对世界的独特观察和感悟,为中国现代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创新。

1.2 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备受瞩目徐志摩是近代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艺术特色备受瞩目。

徐志摩的诗歌作品被广泛传播和赞赏,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邃的艺术内涵使其作品在当时及今天仍然备受关注和赞誉。

徐志摩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而著称,他善于运用丰富的情感语言,细腻地描绘人类情感的复杂与深刻。

他的诗歌作品常常借助细腻而感人的意境来传达情感,感染着读者的心灵。

徐志摩的诗歌语言表达简洁明了,富有音韵美感,使得他的诗作更加优美动人。

徐志摩在诗歌创作中追求审美的完美,不断探索和追求诗歌的形式与内容,力求将艺术的境界提升至更高层次。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诗歌语言,使其作品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将继续影响后人的文学创作。

结合作品对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风格进行比较

结合作品对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风格进行比较

徐志摩的诗歌除少数流露出一些消极、虚幻的情思,大多数具有比较积极的思想意义:提倡个性解放,争取自主自由,赞扬人道主义,贯穿着爱祖国、反封建、讲人道的思想线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格调相当明朗,也比较健康。

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理想的追求和乐观的信念。

他的关于"新的政治、新的人生"的理想,是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混合物。

在《婴儿》里,"我们要盼望一个伟大的事业的出现,/我们要守候一个馨香的婴儿出世",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为要寻一个明星》、《我有一个恋爱》、《无题》等抒发了作者对这一理想执着的追求。

在这些诗篇中,闪耀着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诗魂。

(二)对军阀统治下黑暗现实的暴露与诅咒,对下层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

在《灰色的人生》中他写道:民间是'衰老的,病痛的,贫苦的,残毁的,受压迫的,烦闷的,奴役的,懦怯的,丑陋的。

"他的一些诗具体描写了这景象。

《盖上几张油纸》写寒冬中贫苦母亲只有几张油纸,掩盖可能是冻死的儿子。

《先生!先生!》一诗,对追逐飞奔的车子,并向车上先生求乞而无所得的女孩,表示了怜悯之心。

还有《太平景象》《大帅》等是揭露军阀战争罪恶的。

《庐山石工歌》则歌唱出劳动者粗犷雄浑的劳动歌声,认为这是痛苦人间的呼吁。

这些诗篇确实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尽管其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局限,在写法上,这一类诗与他大多数抒情诗不同,比较严峻、写实。

(三)个性解放的要求和反封建倾向的爱情诗。

徐志摩的爱情诗在他的诗创作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最有特色。

这些诗歌唱纯真的爱情,委婉优美。

他的爱情诗,大多是诗人民主主义的理想在爱情生活上的投射,如《我有一个恋爱》、《雪花的快乐》、《恋爱到底是什么一回事》等篇,就是披着恋爱的外衣,歌咏着他怀抱的理想。

这些诗篇包含着反对封建伦理道德、要求个性解放的积极因素,既热烈又严肃、真挚、自然,没有矫揉造作之弊,但也有个别作品,格调不高。

论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

论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色:
情感真挚:徐志摩的诗歌表达了深刻而真挚的情感,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描写,表达了对爱情、生命、人生等主题的深情思考和感受。

语言简练:徐志摩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他善于运用简洁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句往往短小精炼,字字珠玑,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图像意象丰富:徐志摩的诗歌运用了丰富的图像意象,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比喻,创造了独特的诗意景象,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抒发个人情感和体验:徐志摩的诗歌常常以个人的情感和体验为基础,他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读者进行情感共鸣,使诗歌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情感共鸣力。

多元的主题:徐志摩的诗歌涉及了广泛的主题,包括爱情、友情、自然、人生哲理等。

他通过不同的主题和视角,探索人性、情感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总体而言,徐志摩的诗歌以真挚的情感、简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为特色,他通过个人的情感和体验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追求、对人性的思考,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力量和感染力。

徐志摩诗歌的三美特色

徐志摩诗歌的三美特色

徐志摩诗歌的三美特色作者:王力明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2年第03期内容摘要:作为新月诗派的开创者的徐志摩,在他的诗歌创作中都以闻一多提出的“三美”理论原则为标准,他的许多诗歌都展现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特点。

他的名作《再别康桥》是最具代表性的,处处体现着艺术的迷人魅力,所以就从该诗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的“三美”角度来分析这首诗歌的创作艺术之美。

关键词: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诗歌的民族。

在诗歌的璀璨星空中,有无数耀眼的明星,其中有一颗流星以他短暂而色彩斑谰的一生,照耀了中国新诗的天空,他,就是徐志摩。

他作为中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之一,这么多年来,学者们对徐志摩的研究从来没有间断过。

他的诗歌艺术对于中国新诗的发展具有卓著的贡献。

他和闻一多先生都是新月诗派的开创者,新月诗派在中国新诗歌史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和作用。

三美”主张是新月诗派诗歌理论的核心。

新月诗派的诗歌理论其实主要就是闻一多的诗歌“三美”主张。

即“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其中节奏很重要,一行诗有几个音尺,音尺排列可以不固定,但每行的三字尺,二字尺数目应该相等。

“绘画美”并不是强调中国古典诗歌“诗中有画”的审美传统,而是强调诗中辞藻给读者感觉上的美感,要求诗歌通过富有色彩感的辞藻,创造出具有绘画般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获得审美享受。

“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匀齐”。

因为“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候,至少是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

”既要求诗歌通过词句的排列构成空间图形,使读者在视觉上获得美感。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徐志摩在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诗歌体式的多样化、诗歌结构的规范化和诗歌技巧的纯粹化等方面所作的创造性努力,是其他中国诗人所不能替代的。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之作,集中地体现了徐志摩的“三美”艺术创作风格。

1920年徐志摩来到剑桥大学,度过了一段真正悠闲的生活,他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

浅析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浅析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浅析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浅析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摘要:徐志摩是我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尽管他的诗歌思想复杂,但是艺术性较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他的诗歌感觉敏锐,想象丰富,意象柔美,意境清逸,音律优美和谐,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为现代新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徐志摩诗歌;个性特色;感觉;想象;意象;意境;韵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是一位复杂而特殊的诗人,也是一位引人注目、值得研究的诗人。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诗坛上,他风流倜傥,名噪一时,是新月诗派的主要代表,对现代新诗的倡导与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朱自清说:“中国现代诗人当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

”1933年,茅盾在《徐志摩论》中说:“我觉得新诗人中间的徐志摩最可以注意,因为他的作品最足供我们研究。

”徐志摩,1897年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商家庭,1918年上海沪江大学毕业后去美国留学,后为拜见罗素赴伦敦剑桥大学。

在英国留学期间,他阅读了拜伦、雪莱、哈代、曼殊菲尔、泰戈尔等人的大量诗作,深受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诗人的影响开始创作诗歌,并奠定了其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基调。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1923年与闻一多、胡适、梁实秋等人发起组织新月社。

徐志摩从1921年开始新诗创作到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十年时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

他生前亲自编选出版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三部诗集,逝世后又由陈家梦编写陆小曼作序出版了诗集《云游》。

尽管他的诗思想内容复杂,但不可否认的是其较高的艺术性。

徐志摩对中国新诗的贡献主要在于诗歌的表现技巧和艺术成就。

1.真挚的感情,鲜明的个性。

真正的诗是诗人心灵的悸动,心灵的倾诉,心灵的歌唱。

徐志摩说过“诗是从筋骨里迸出来,血液里流出来,性灵里逃出来,生命里震荡出来的。

”徐志摩的诗就是带着真情抒写出来的,他在字里行间倾注了自己的深情和对生活的真实感想。

徐志摩的诗歌中有对自由、光明、理想的追求,《为要寻一颗明星》中诗人为了追求光明与理想的境界,一往直前,死而不悔。

徐志摩诗歌的三美特色

徐志摩诗歌的三美特色

徐志摩诗歌的三美特色徐志摩诗歌的三美特色作为新月诗派的开创者的徐志摩,在他的诗歌创作中都以闻一多提出的“三美”理论原则为标准,他的许多诗歌都展现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特点。

他的名作《再别康桥》是最具代表性的,处处体现着艺术的迷人魅力。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徐志摩诗歌的三美特色,欢迎阅读与收藏。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徐志摩在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诗歌体式的多样化、诗歌结构的规范化和诗歌技巧的纯粹化等方面所作的创造性努力,是其他中国诗人所不能替代的。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之作,集中地体现了徐志摩的“三美”艺术创作风格。

1920年徐志摩来到剑桥大学,度过了一段真正悠闲的生活,他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

“康桥世界”波光潋滟,绿草如茵,树木葱茏,碧空如洗。

风光旖旎的康桥河岸边,他仰卧在黄花点缀的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这段美好的生活令他回国后仍魂牵梦绕。

再度回到母校,再次见到昔日的美景怎不让他激动万分。

可很快又要告别这里的美景,告别风光秀丽的母校,怎不让他依依不舍?带着这种情感,在归国途中的海轮上,他写下了这首小夜曲般的抒情诗作。

诗人是如何利用创作技巧来充分表现自己的内心思想感情的呢?徐志摩创作《再别康桥》时在形式上运用了“三美”原则: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下面谈谈笔者的体会: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课外阅读】从徐志摩诗歌特色看其爱情观

【课外阅读】从徐志摩诗歌特色看其爱情观

【课外阅读】从徐志摩诗歌特色看其爱情观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比喻生动,重视意境的创造,他的爱情诗在诗歌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诗歌唱纯真的爱情,委婉而优美,表现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大多写得真挚、热烈、温柔、清新。

徐志摩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须有爱,有自由,有美,他以其天真、直率、有趣味的情怀性格和超然的态度对待一切,云游短暂的人生。

作为近现代中国文坛上颇有影响的人物,徐志摩和胡适都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显赫的地位。

两人之间有着许多相同相近之处。

本文试图通过重点分析徐志摩的诗歌特色探究其爱情观,同时通过比较两位诗人所持的爱情观、婚姻观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生实践,从中窥见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并从中感受与推思近代文化人的个性特点和心路历程。

潮乡海宁,素有鱼米之乡、文化之邦、名人之地的美称,翻开海宁的历史文化名人名册,不得不提到徐志摩,作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他是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对中华新文化的建设与繁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诗歌、散文受到不同年龄、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

志摩在他的《猛虎集·自序》里曾说他的心境是“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这句话是他最好的自述。

《追忆志摩》中指出:“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实现的历史”。

一、徐志摩生平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回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下面是关于艺术理论的一些论文范文,不知道怎么下手的朋友们可以看看哦。

欢迎阅读借鉴,希望你喜欢。

徐志摩是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才情的诗人,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其诗作的艺术魅力却没有因为其生命的消逝而消逝。

徐志摩生前出版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三部诗集,他逝世后又由陈梦家编写陆小曼作序出版了诗集《云游》。

徐志摩的每首诗歌都构思巧妙,充分展现了他超俗的想象力和不凡的艺术才华。

读他的诗歌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他善于在诗歌中创造各种美。

徐志摩通过对诗歌各种艺术美的创造,使他的诗歌作品的风格独树一帜,并因此具有了一定的美学价值。

(注: 谢冕:《徐志摩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108页。

)一、徐志摩诗歌的意境美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是我国传统诗歌美学理论的核心和最高的美学原则。

早在南北朝时期,刘勰就提出过“神与物游”的艺术要求。

所谓“意”,是诗人的思想与情感;“境”,是指诗人用以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与画面,即情感客观化,对象化。

“意”是诗的生命,“境”是附在“意”上的外壳,是表现诗人主观情感的工具。

诗人的思想感情只有借助具体形象的描绘才能得到生动的抒发,而具体的形象又因诗人思想感情的熔铸而获得强烈的美感力量。

诗的意境创造就是要求“意”与“境”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强调诗人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境的高度统一融合。

古人云:“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一切景物皆情语”。

这些艺术经验道出了“意境”的美学真谛。

一首好诗往往是意境深远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作品。

一个好的诗人往往是心包万千,神游八方,情感丰富,物我共融,不受时空限制的。

徐志摩就是这样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也是如此。

读徐志摩的诗歌,可以将读者一下带入他的诗歌意境中。

诗人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统统展现在你的面前。

在这人与人,物与物,情与情构建交织而成的意境里,我们将会被深深地打动,仿佛一瞬间就被诗人带入到或是凄婉哀转,或是情思澎湃的精神世界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注重艺术技巧,创设意境,善于比喻。

1、意境优美,回味无穷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2、音乐结构完美统一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二、瑕瑜互见,阳春下里相杂。

1、文字灵动,情感纯真
沙扬挪拉一首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这诗是简单的,也是美丽的;其美丽也许正因为其简单。

诗人仅以廖廖数语,便构建起一座审美的舞台,将司空见惯的人生戏剧搬演上去,让人们品味其中亘古不变的世道人情!这一份驾诗驭词的功力,即使在现代诗人中也是罕有其匹的。

而隐在诗后面的态度则无疑是:既然岁月荏苒,光阴似箭,我们更应该以审美的态度,对待每一寸人生!
2、以丑入诗,情感过度渲泄
残破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
当窗有一团不圆的光亮,
风挟着灰土,在大街上
小巷里奔跑:
我要在枯秃的笔尖上袅出
一种残破的残破的音调,
为要抒写我的残破的思潮。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
生尖角的夜凉在窗缝里
妒忌屋内残余的暖气,
也不饶恕我的肢体:
但我要用我半干的墨水描成一些残破的残破的花样,
因为残破,残破是我的思想。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
左右是一些丑怪的鬼影:
焦枯的落魄的树木
在冰沉沉的河沿叫喊,
比着绝望的姿势,
正如我要在残破的意识里
重兴起一个残破的天地。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
闭上眼回望到过去的云烟; 啊,她还是一枝冷艳的白莲,斜靠着晓风,万种的玲珑;
但我不是阳光,也不是露水,
我有的只是些残破的呼吸,
如同封锁在壁椽间的群鼠
追逐着,追求着黑暗与虚无!
诗题叫“残破”,世界残破得只剩下黑暗、恐怖,而人也只能活得象老鼠,这人生自然也是残破的。

残破的人生是由残破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正是用个人的残破批判残破的社会。

作者选择“夜”作为抒情总起点,但是并没有沦于模式化的比附,因为全诗用各种夜的具体意象充实了夜这个意境之核心,使全诗形成了整体性的意境。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选择夜的意象,不仅出于审美的安排,还体现了一种深层的文化无意识,即宿命论。

夜的展开必然以黑暗为基调,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选择生存的空间,却无法逃离时间,时间宿命地把人限制在白天和夜晚的单调的交替循环中,逃离时间即等于否定生命。

作者用人与时间的关系注释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这种认识或安排表现了诗人对个体无可选择的悲哀、对社会的绝望。

你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你这不来于我是致命的一击,
打死我生命中乍放的阳春,
叫坚实如矿里的铁的黑暗,
压迫我的思想与呼吸,
打死可怜的希冀的嫩芽,
把我,囚犯似的,交付给
妒与愁苦,生的羞惭
与绝望的惨酷。

这种情调很不健康,也不是一个真正想追求幸福、美满爱情的男子应有的。

这首诗已不能称之为优雅的小夜曲了。

可接下来的内容诗人肉麻地表白:
为要感动一个女人的心!
想博得的,能博得的,至多是
她的一滴泪,
她的一阵心酸,
竟许一半声漠然的冷笑,
但我也甘愿!即使
我粉身的消息传给
一块顽石
,她把我看作
一支地穴里的鼠,一支虫,
我还是甘愿!
如此庸俗低下、自作多情的唠叨,既无意境,亦无美感,唯一可见的,倒是诗人日趋枯窘的思想,日渐消沉的意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