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张兰生全球变化.

张兰生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 Global Change
第一章 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
主要内容: 地球系统 全球变化与全球变化的研究 全球变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
第一节 地球系统
一、系统的概念和特征
宇宙自然人类,一切都在一个统一的运转的系统之 中!一切伟大的进步都必须以系统论做为出发点和 归属处!地球也不例外,也是一个系统-地球系统。
二、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2、全球环境变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 表现形式
从时间过程上看,全球环境变化表现为一个 时期环境的状态或其特征值较另一时期有明显不 同。 全球变化在不同地区均会有所反映,但不同 地区响应全球变化的方式可以各不相向,可以存 在着彼此不同的过程。
二、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3、全球变化的影响和人类的响应
谢谢
地理学之父-竺可桢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 爱国教育家,当代 闻名的科学家、地 理学家和气象学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 气象学的奠基人。
科学考察
黄土之父-刘东生
刘东生(1917-2008),我国 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世纪80年代,刘东生基于中国黄 土重建了250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 历史,使黄土与深海沉积、极地冰 芯并列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三 大支柱,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做出 了重要贡献,为国际科学界所信 服 。
其科学内涵表现在:
全球观点和全球尺度 从地球系统的思想出发把地球看作一个整体, 研究地球系统随时间的变化,集中研究那些把系 统中所有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导致系统 发生变化的过程和机制,而不是孤立地研究地球 的不同组分和它的环境。 过程或事件本身的空间尺度大约相当于地球半 径以上或虽然过程或事件本身的空间尺度没有达 到上述规模,但其影响却是全球性的。

《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

《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

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课程学分:32学分课程总学时:32学时,其中讲课:32学时,实验(含上机):0学时,课外。

学时课程性质:选修开课学期:第4学期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气象学与气候学;遥感原理适用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遥感科学与技术教材:朱诚、谢志仁等编著,全球变化科学导论(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开课单位:地理与遥感学院地理与资源环境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本课程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遥感科学与技术、气候学等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介绍了全球变化的基本特征、变化规律、区域气候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以及全球变化对区域气候异常的影响等,说明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表环境的自然演化过程、全球环境的控制因子(太阳辐射、大气、海洋、冰川等)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反应机制、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已经或可能造成的影响及人类在开展过程中如何实现人类与自然协调相处等重大科学问题。

让学生了解全球变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全球变化的应对措施、目前所到达的效果以及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

经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遥感技术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建立起地球科学是时空耦合的综合科学的观念,增强学生关注地球、关注环境和从整个地球系统认识环境变化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全球变化研究的基本问题(2学时)1.1全球变化的科学含义(1学时)(1)了解全球变化的基本含义(2)掌握全球变化科学产生的背景及其研究内容和意义重点:全球变化科学产生的背景;四大研究计划;全球变化与气候变化的联系和区别难点: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进展和动向1.2人类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0.5学时)了解全球环境变化的规律(2)掌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的显著影响重点:全球环境变化的规律难点:IPCC第五次报告的重点;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的显著影响1.3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0.5学时)(1)了解地球系统科学的基本概念(2)理解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的关系重点: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的关系第二章全球变化的主要特征与过程(4学时)2.1全球变化的时空谱特征(1学时)(1)理解全球变化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及代表性事件(2)掌握全球变化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及代表性事件重点:全球变化的时空谱特征全球变化的驱动力(1学时)(1)了解全球变化的驱动力分类;(2)掌握不同时间尺度上全球变化的驱动力差异难点:不同时间尺度上全球变化有不同驱动力(如太阳辐射、冰量变化及大洋环流等)冰期-间冰期与米兰柯维奇理论(1学时)(1)了解地球气候冰期-间冰期旋回的特征(2)掌握米兰柯维奇理论对解释冰期-间冰期旋回的解释难点:米兰科维奇轨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受到的质疑全球变化的三大循环过程(1学时)(1)了解全球变化的三大循环过程(2)理解三大循环过程的联系重点:全球变化三大循环过程的联系第三章过去全球变化的重建(4学时)3.1过去全球变化重建的含义和意义(1学时)(1)了解过去全球变化重建的含义(2)理解过去全球变化重建的意义重点:过去全球变化重建的含义;全球变化的研究有三种方法,重建是其中之一;难点:地球环境重建中三个重要假设;过去全球变化重建的意义用于重建的主要载体和代用指标及其重建的过去全球变化历史(3学时)(1)了解黄土堆积与古土壤等信息载体(2)理解各类地质记录的优缺点(3)掌握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在反演地球气候中的重要作用(4)掌握珊瑚、树轮和石笋等气候信息载体在研究全球短尺度变化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地球环境变化的重建方法难点:地球环境变化的重建的各类指标及其特点第四章全球观测系统(4学时)4.1空间观测技术的开展和对地观测系统(2学时)(1)了解对地观测委员会(2)理解空间观测技术的开展和对地观测系统重点:空间观测技术的开展;全球主要四大观测系统;难点:全球变化的研究有重建、观测和建模三种方法,这三者的区别及联系全球一体化观测战略(1学时)(1)理解全球一体化观测战略(2)理解全球一体化观测探讨实验重点:全球一体化观测战略的重要意义;一体化全球观测战略的六大主题难点:全球,体化观测的探讨实验(以青藏高原的观测为例)地球观测系统和其十年规划(1学时)(1)了解地球观测系统的组成(2)掌握地球观测系统的十年规划重点:地球观测系统十年规划的主要内容难点:遥感和GIS技术的开展对全球变化研究的影响第五章以自然为主的环境变化(6学时)5.1自然环境突变事件(1.5学时)了解各类自然环境突变事件(2)理解各类自然环境突变事件的分类及驱动因素重点: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气候突变事件难点:气候突变事件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不同时间尺度上环境突变事件的驱动机制5.2全球冰雪圈变化(1学时)(1)理解全球冰雪圈状况及其变化趋势(2)掌握冰川变化与全球变化的联系重点:全球冰雪圈状况及其变化趋势难点:冰川与全球变化的联系全球海平面变化(0.5学时)(1)了解海平面在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期的变化(2)理解未来海面变化趋势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难点:未来海面变化趋势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1.5学时)(1)理解沃克环流与三大涛动的联系(2)掌握厄尔尼诺和拉尼那现象的特征重点:沃克环流与三大涛动的联系难点:ENSO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1.5学时)(1)了解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2)掌握青藏高原隆升的环境效应难点:青藏高原隆升的环境效应(如对东亚季风的影响)第六章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6学时)6.1全球变化中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2学时)了解全球变化中的人口问题、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极端气象事件频繁发生等问题(2)理解臭氧空洞及气溶胶的环境效应(3)理解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的关系重点:全球变化中的各类环境问题;气溶胶的环境效应难点:气候变暖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不同影响;气候变暖影响的区域差异全球变暖与极端气象事件的联系(2学时)(1)了解极端气象事件的基本概念(2)掌握气候变暖对各类极端气象事件的影响及驱动机制重点: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暴雨发生频次的变化难点:气候变暖与北半球中纬度极寒天气的联系全球变暖与人类健康(2学时)(1)了解影响人类健康的气候要素(2)掌握气候变暖影响人类健康的具体机制和过程重点:全球变暧对地区冲突的影响难点:气候变暖对传染病发生和传播机制的影响第七章全球变暖的缓解与适应(4学时)7.1《京都议定书》签订的进程及意义(2学时)(1)了解全球变暖缓解的含义(2)理解全球变暖的缓解中新能源的使用前景(3)掌握《京都议定书》的具体要求及其签订的目的和意义重点:全球变暖的缓解和适应的联系难点:《京都议定书》的具体要求及其签订的目的和意义《京都议定书》的执行(1学时)(1)了解《京都议定书》执行的巨大困难(2)了解《京都议定书》签订后历次气候大会的要点(3)理解中国在全球变暖的缓解中承当的重要作用重点:中国在全球变暖的缓解中承当的重要作用难点:《京都议定书》执行过程中的重大困难;中国在全球减排背景下的能源选择7.3人类对全球变暖的适应(1学时)(1)了解工程技术(包括生物技术)在全球变暖适应中的作用(2)理解全球变暖的适应中遥感和GIS技术的应用重点:全球变暖的缓解和适应的联系第八章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大争议(2学时)8.1过去及目前的气候变暖幅度(1学时)了解政府间气候委员会(IPCC)遭遇的危机(1)了解过去及目前的气候变暖幅度重点:IPCC遭遇的信任危机难点: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变暖的幅度不同工业革命以来气候变暖的驱动因素(0.5学时)(1)了解近200年太阳辐射和气溶胶的变化规律(2)理解温室气体对近200年气候变暖的驱动重点:根据C14等数据结果确定人类活动对近200年气候变暖的驱动未来气候如何变化(0.5学时)(1)了解排放情景的基本概念(2)理解气候模型中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时常用的排放情景难点:不同排放情景下未来气候呈现不同的变化四、课程考核(1)作业等:作业:3-5次(2)考核方式:开卷或闭卷考试(3)总评成绩计算方式: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等综合计算五、参考书目(1)张兰生、方修琦等著,全球变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毕思文编著,地球系统科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3)符淙斌主编,地球的未来,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温刚等编著,全球环境变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5)科波克著,王永译,气候变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

全球变化教学大纲

全球变化教学大纲

全球变化教学大纲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剧,全球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对全球变化的认知和理解,本教学大纲旨在提供全面而系统的全球变化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形成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意识。

第一章全球变化的定义和背景1.1 全球变化的概念和范围1.1.1 全球变化的定义1.1.2 全球变化的主要内容1.2 全球变化的背景和原因1.2.1 全球化的趋势1.2.2 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第二章全球气候变化2.1 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2.1.1 气候和气候变化的定义2.1.2 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和指标2.2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2.2.1 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2.2.2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贡献2.3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2.3.1 生态系统变化和生物多样性损失 2.3.2 天气极端事件的增加2.3.3 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第三章全球海洋变化3.1 海洋变化的基本概念3.1.1 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3.1.2 海洋变化的主要指标3.2 全球海洋变化的原因和过程3.2.1 全球海温的变化3.2.2 海洋酸化和海平面上升3.3 全球海洋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3.1 海洋生态系统的脆弱性3.3.2 渔业资源的变化和可持续利用第四章全球土地变化4.1 土地变化的概念和特征4.1.1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定义4.1.2 全球土地变化的主要形式和趋势4.2 全球土地变化的原因和影响4.2.1 城市化和农业发展的影响4.2.2 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破坏4.3 可持续土地利用的策略和实践4.3.1 土地保护和恢复4.3.2 生态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农业第五章全球变化的国际合作与未来展望5.1 全球变化治理的国际机制5.1.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5.1.2 巴黎协定与全球减排目标5.2 全球变化问题的未来展望5.2.1 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路线5.2.2 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结语: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全球变化的基本概念、成因和影响,并能够分析和评估全球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挑战与机遇。

全球变化第二章全球变化的主要过程与驱动力概要

全球变化第二章全球变化的主要过程与驱动力概要

由于行星的摄动作用,黄赤交角发生周期性 的变化。现代黄赤交角是23°27′,在几百万年 内,黄赤交角的变化范围为21°39′~24°36′, 变化周期约40ka。这一变化被比喻为好像船的 左右摇摆。黄赤交角影响地球上不同纬度和不 同季节的气候差异程度的大小,黄赤交角越大, 冬季和夏季的差异越大。黄赤交角变化对极区 影响最大,若黄赤交角减小,极地地区变暖, 反之,极地地区更为寒冷。
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轨道呈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轨 道的一个焦点上,轨道偏离正圆的程度就是地球轨道 的偏心率。偏心率以10万年变化于0.005~0.06之间, 同 时 还 存 在 40 万 年 的 周 期 变 化 。 目 前 的 偏 心 率 为 0.0167,地球分别处于近日点和远日点时,日照量的 差别为7%,偏心率愈大,差异愈大。
在无机环境中,碳主要以CO2或者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的 形式存在。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基本上是伴随着光合、呼 吸和分解过程进行的,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上,地质因素对 于碳循环也是重要的,因为贮存在沉积岩中的大量碳(煤、 石油和天然气等)是生态系统在过去年代中所固定的,它 们暂时退出了生物圈活跃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自然界碳 的活动贮存库主要是海洋、大气和有机体。
二、固体地球系统与岩石圈循环过程
(一)板块运动过程 (二)陆上风化与侵蚀堆积过程 (三)海洋沉积过程
三、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全球碳循环(IPCC,1996)
大气中及溶解在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体中的CO2,是 可供生物圈利用的主要无机碳源,陆上植物和海洋浮游植 物等有机物通过对CO2的光合作用而捕获太阳能为生物圈 提供能量,同时使得碳进入生物圈,并向大气提供氧气。
太阳活动是太阳表面上一切扰动现象的总称。主要包括:发 生在光球表面的黑子、光斑,发生在色球层的谱斑、耀斑,以及 日珥、日冕等。一般用黑子活动代表太阳活动,黑子越多,太阳 活动越强,其他太阳活动都和黑子活动呈同步变化,太阳常数的

全球变化教学设计

全球变化教学设计

全球变化教学设计全球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全球变化的定义和影响因素;2. 了解全球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3. 掌握全球变化的监测和应对方法;4.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全球变化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2. 气候变化对大气、水文、生态和海洋等领域的影响;3. 全球变化对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的影响;4. 全球变化监测技术和数据分析;5. 全球变化的应对和环保措施。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讨论:让学生参与全球变化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2. 实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全球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3. 跨学科课程融合:将地理、气象、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融入到全球变化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志愿活动或实地考察,增强他们对全球环保的实践意识。

四、教学评价:1. 参与度评价:考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 学习成果评价:通过阶段性考试和研究报告等形式,评价学生对全球变化知识的掌握程度;3. 实践成效评价:观察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情况,评价他们对环保意识的转化和实践效果。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引入与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案例等方式引入全球变化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2. 知识传授:讲解全球变化的定义、影响因素、监测技术和应对方法等知识;3.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全球变化的看法,促进他们思考和交流;4. 实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分析,展示全球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5. 环保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志愿活动或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6. 总结与展望:总结全球变化课程内容,展望未来的环保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环保事业中。

六、教学资源准备:1. 课件及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全球变化的相关图片、视频和数据资料;2. 教材及参考书目:包括地理、环境科学、气象学等方面的教材和参考书目;3. 实践场地:如实地考察的地点、环保志愿活动的组织等;4. 师生互动平台:如微信群、在线教育平台等,用于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全球变化》教学大纲

《全球变化》教学大纲

《全世界变化》教学设计纲领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全世界变化课程编号英文名称课程种类专业选修总学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实践学时学分预修课程环境科学概论、一般生态学合用对象农业资源与环境、生态学本课程参照教材主要以有关研究的专著、论文和结合国组织的有关文件为主。

采纳理论教学设计和讲堂议论的方式,鼓舞学生经过文件查阅获得相关的知识,并对全世界天气变化热门科学识题进行理解和思虑。

主要环绕以下内容进行讲解:课程简介()认识全世界碳循环、温室气体与全世界天气变化的关系;认识国际社(字左右)会对制止全世界天气变化的努力;()重点理解人类活动对全世界变化的影响以及政府间天气变化委员会()对全世界变化若干问题的综合评估;()介绍全世界变化研究最新进展。

二、教学设计目标及任务本课程是有关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经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全世界碳氮循环、温室气体与全世界变化的关系,认识国际社会对制止全世界变化的努力,重点理解人类活动对全世界变化的影响以及政府间天气变化委员会()对全世界变化若干问题的综合评估,并经过专题及学术报告的形式介绍全世界变化研究最新进展,进而加强学生关注地球、关注环境和从整个地球系统认识环境变化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在全世界尺度上的因为自然和人为原由造成的环境变化问题的本质以及人类怎样应付全世界环境变化问题。

三、学时分派教学设计课时分派章节章节内容授课实验实践共计第一节地球系统第一章第二节全世界碳库与地球系统碳循环绪论第三节全世界变化第二章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第三章国际社会对制止全球变化的努力第四章天气变化综合评估报告第五章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技术与固碳潜力第六章主要发达国家的碳减排动向第七章全世界变化研究进展第四节碳循环与全世界变化第一节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变化趋向及其源汇散布第二节大气温室气体含量变化历史第一节结合国组织对碳减排所做的努力第二节碳减排义务与国家主权第一节概括第二节各次评估的主要结论第一节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机理与技术第二节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第一节碳减排主题下的国际合作体制第二节主要国际减排方案及其评论第三节主要发达国家碳减排动向全世界变化专题报告或专题议论共计四、教学设计内容及教学设计要求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地球系统、地球系统观点的形成、地球系统中的主要科学识题习题重点:地球系统观点、物理天气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时间、空间尺度第二节全世界碳库、大气碳库、大海碳库、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碳习题重点:全世界碳库的构成第三节地球系统碳循环、基本观点、研究史、碳过程与碳循环习题重点:地球系统碳循环的主要过程第四节全世界变化、全世界变化概括、全世界变暖的事实、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习题重点:全世界变化观点、全世界变暖的事实、温室效应观点、温室气体种类第五节碳循环与全世界变化、碳排放在温室效应中的地位、温室气体与碳的“源”与“汇”、碳减排问题本质习题重点:碳与温室效应的关系、温室气体的源汇效应、全世界变化与碳减排本章重点、难点:全世界各个碳库的认识及全世界变化的观点,碳循环与全世界变化的关系。

全球变化生态学(一)

全球变化生态学(一)
全球变化生态学课程以全球尺度上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为主题,核心关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地球物理气候系统,重点介绍全球社会组织和科学组织的工作进展和认知。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解全球碳氮循环、温室气体与全球变化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课堂教学采用理论教学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通过文献查阅获取相关知识,并对热点科学问题进行理解和思考。参考资料丰富,包括书籍、在线资源和期刊论文等。课程内容涵盖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源汇、全球人口、全球粮食安全以及全球碳循环等关键议题。通过启发式、全程多媒体教学,以及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视频影像资料等丰富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更易获取教学信息内容。

《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

《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

《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2014007课程名称:全球变化英文名称:Global Change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总学时:64讲课学时: 50 讨论:14学分数:4适用对象: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执笔人:陈永金审核人:张金萍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全球变化是目前全人类对地球知识关注的焦点,它是一种新的地球观,以地球系统的概念为基础,从整体上研究地球系统在各个时间尺度上随时间的变化,集中研究那些把系统中所有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导致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和机制。

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化及人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受到特别的关注。

狭义理解的全球变化主要是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该课程阐述了地表自然环境在历经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后,随着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受到的人类活动深刻影响。

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表环境的自然演化过程、全球环境的控制因子(太阳辐射、大气、海洋、冰川等)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反馈机制、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已经或可能造成的影响和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人类与自然协调相处等重大科学问题。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了解在全球尺度上的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变化问题的实质以及人类如何应对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帮助学生从时间维认识地理环境的过程、区域特征的形成以及人地关系等问题,使学生建立起地理科学是时空耦合的综合科学的观念。

增强学生关注地球、关注环境和从整个地球系统认识环境变化的意识。

讲课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参与,实行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作业、报告等将知识技能转化成自身素质。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第一章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一、本章重点:地球系统的构成全球变化研究内容二、本章难点:三、教学要求:掌握地球系统的概念与组成,理解全球变化的内涵以及全球变化研究内容,了解全球变化主要时空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全球变化 / Global Change
课程编码:12014007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
适用范围:06地理科学
学时数:36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课外学时:
学分数: 2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
考核方式:考查制定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制定日期:2006年执笔者:千怀遂
审核者:林媚珍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全球变化是目前全人类对地球知识关注的焦点,它是一种新的地球观,以地球系统的概念为基础,从整体上研究地球系统在各个时间尺度上随时间的变化,集中研究那些把系统中所有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导致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和机制。

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化及人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受到特别的关注。

狭义理解的全球变化主要是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该课程阐述了地表自然环境在历经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后,随着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受到的人类活动深刻影响。

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表环境的自然演化过程、全球环境的控制因子(太阳辐射、大气、海洋、冰川等)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反馈机制、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已经或可能造成的影响和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人类与自然协调相处等重大科学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了解在全球尺度上的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变化问题的实质以及人类如何应对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帮助学生从时间维认识地理环境的过程、区域特征的形成以及人地关系等问题,使学生建立起地理科学是时空耦合的综合科学的观念。

增强学生关注地球、关注环境和从整个地球系统认识环境变化的意识。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

课堂讲授部分全部使用多媒体技术授课。

(四)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基础。

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态学基础。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张兰生、方修琦、任国玉,全球变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主要参考书:
1、朱城、谢志仁、申洪源等,全球变化科学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2、温刚、严中伟、叶笃正,全球环境变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内容
第一章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
第一节地球系统
第二节全球变化与全球变化研究
第三节全球变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
第二章全球变化的主要过程与驱动力
第一节全球变化的主要过程
第二节全球变化的驱动力
第三节全球变化的概念模式
第三章全球变化的影响及人类的响应
第一节全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第二节人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
第四章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途径
第一节过去全球变化的重建
第二节全球变化的动态监测
第三节全球变化的模拟
第五章全球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化
第一节主要圈层的演化
第二节全球自然环境的演化
第六章新生代衰落与第四纪全球变化
第一节新生代衰落
第二节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变化
第三节冰期-间冰期之间的转换机制
第四节最后冰期最盛期的环境
第五节人类的演化与环境
第七章全新世及近2000年的全球变化
第一节全新世的气候变化与环境的响应
第二节全新世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八章近现代全球变化
第一节全球气候系统的变化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变化
第九章未来全球变化及其影响
第一节全球气候变化预测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第三节全球海平面变化及其可能影响
第四节未来全球变化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第十章全球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响应
第一节板块运动与巨地形格局的形成对环境演变的影响
第二节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的表现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全球变暖的可能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主要包括地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全球变化的主要过程与驱动力、全球变化的影响及人类响应、不同时间尺度的地球系统演变规律及其前因后果、全球变化的预测、全球变化的研究方法与技术等,难点在于全球变化模拟、全球变化的驱动力分析、人类社会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学时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