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夹闭术后脑梗死的预防与治疗
脑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原因与护理措施分析

脑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原因与护理措施分析目的观察和分析脑动脉瘤显微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防治的护理方法及疗效。
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脑动脉瘤显微夹闭手术患者20例,所有病例均实施”3H”疗法,对之实施强化护理,观察其疗效。
结果20例患者中,术后经TCD证实发生脑血管痉挛者10例,其中出现脑缺血临床症状者8例,给予”3H”治疗及护理等综合处理后患者脑血管痉挛均逐渐获得改善,无死亡病例。
植物生存状态3例,完全生活自理12例,部分生活自理者5例。
结论脑动脉瘤显微夹闭术后继发脑血管痉挛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在众多防治脑血管痉挛对策中,”3H”疗法是一种更具希望的方法,在该疗法的实施过程中,并配合护理,疗效明显。
标签:脑动脉瘤;显微夹闭术;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cular spasm,CVS)是造成脑缺血和脑梗死的原因之一。
30多年来,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对CVS的发病机制、病理特征及临床都有了新的认识。
CVS可分两个阶段,即急性血管痉挛期和慢性血管痉挛期。
前者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立即出现,持续时间短,多在24h内缓解,通常只能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1]。
后者临床常见,多出现于SAH后1w内,症状常持续1~4w。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脑动脉瘤显微夹闭手术患者20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脑动脉瘤显微夹闭手术患者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30~72岁,平均39.5岁;出血后Hunt-Henss分级:Ⅰ级3例,Ⅱ-Ⅲ级12例,Ⅳ-Ⅴ级5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0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4例,大脑前动脉动脉瘤6例。
1.2方法手术常会选用Yasargil提出的翼点入路,结合额叶牵拉。
这种手术人路切口在颞区,因此应注意保留颖颞动脉的主要分支。
颞上线上外侧小骨窗入路,这样可以用颞肌有效地覆盖。
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53例疗效分析

肢体 活动 障碍 4例 , 中伴 部 分失语 1例 。 后 3月 其 术
预后 评 分 , 复 良好 4 恢 7例 , 中残 2例 , 亡 4例 , 死 无 重残 及植 物生存 病例 。
2 讨 论
均行 3 C A及 D A 检 查 ,3例 患 者 中 有 动 脉 瘤 D— T S 5 5 6个 . 中前 交通 动 脉瘤 1 其 6例 , 后 交通 动脉 瘤 1 左 4 例, 右后 交 通 动 脉瘤 1 0例 , 大脑 中动 脉分 叉 部 动 左 脉瘤 8例 ,眼 动脉 段 动脉 瘤 3例 ,多发 性 动 脉瘤 3
【 图分 类 号 】 R 3 .1 中 7 94 『 献 标 志 码1 B 文
颅 内动 脉瘤 是 由于各 种 原 因造成 的脑血 管异 常
路。 仔细解 剖外 侧裂 池 、 颈动 脉池 、 视交叉 池 , 逐步 释
放脑脊 液 ,使颅 内压 逐 步降低 后 显露 动 脉瘤颈 并 夹 闭。 大脑前 动 脉 A 2段 动脉 瘤 1例经 纵裂 入路 。 病 起 0 3天手术 1 ~ 9例 .~ 4 7天 1 8例 ,~ 0天 l 。 迟 8l 0例 延 手术 5例 中分 别是 l 4天 4例 ,2天 1例 , 留骨 瓣 2 保 5 0例 , 骨瓣 减压 3例 。术 后 常规 皮下 放 置 负压 引 去
1 资 料与 方法
11 一般 资 料 .
颅 内动 脉 瘤 5 3例 , 2 男 6例 , 2 女 7
Hale Waihona Puke 上 眼睑下垂 8例均 于 1 月 内恢 复 ,前交 通 动脉 瘤 个 术后 2天病 情 恶化 死亡 2例 。前 交通 动 脉瘤 术 后 2
例 ; 龄 3 ~ 3岁 , 年 O7 平均 5 3岁 。临床 表现 : 突发 头痛
IA夹闭术、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IA破裂临床效果比较

IA破裂临床效果比较
宋建立,王冀伟,袁宇。史彦芳,方川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目的比较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IA)夹闭术和介入方法行血管栓塞术治疗IA破裂的疗效。方法分 别采用显微镜下IA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IA破裂58(显微手术组)、48例(介入治疗组)。出院前行全 脑血管造影复查,采用GOS量表对疗效进行分级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COS分级结果相比,P>0.05;术后 造影结果显示显微手术组完全夹闭53例,介入治疗组完全闭塞35例,两组相比,P<O.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 情况相比P>O.05。介入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显微手术组(P<O.01)。结论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介入治 疗均是有效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血管内栓塞介人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2.266x(2010)06D0r77JD2
卒中后癫痫是症状性癫痫的常见类型,可以出现
在脑卒中发病后的任何时期,反复的痫性发作会加重
本组男49侈0、女37例,年龄39—82岁。所有
病例均行头颅CT或MRI检查,临床诊断符合第四 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
准…。其中出血性脑卒中5l例,缺血性脑卒中35
脑损害,影响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为了解卒中后癫 痫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和转归特点,我们对86例脑卒 中后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差,不能耐受直接手术者,则选择介入血管内栓塞 治疗嵋J。对于后交通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大脑
中动脉动脉瘤手术相对比较简单,介入治疗也比较 容易;宽颈动脉瘤、梭形动脉瘤直接手术较困难,介 入也困难。对于基底末端动脉瘤手术较困难,但介 入治疗较容易。有研究发现大脑前动脉瘤,显微手 术治疗结果优于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瘤和
颅内压监测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术后 行持续 颅 内压监 测 。将 I C P光纤 探 头放 置 于骨
的体位 , 保持大小便通 畅, 如 有 躁 动 适 当使 用 镇 静 剂, 如有 高热 给予 物理或 药物 降温 , 避 免外 来 因素 干
闭术后 患者进 行 持 续 颅 内压 监 测 , 并 采 取 相 应 治疗 物 ; 如舌后 坠应 用 口咽通气 道 , 必 要 时行 气管 切 开或
和护理措 施 , 现将 护理体 会报 道如 下 :
l 资 料与方 法
呼 吸机辅 助 呼 吸 , 以 改 善 呼 吸状 况 。定 时 翻 身 、 拍 背, 雾化 吸入 以利痰 液排 } } 1 。患者清 醒 后 , 应 保 持平 卧或头 抬 高 1 0 。~ 3 0 。 , 以减 轻脑 水 肿 , 降 低 颅 内 塞、 体位 、 尿潴 留 、 便秘 、 癫痫 、 高热 、 躁动 、 低 钠 血症 等因素都 可 以引起 颅 内压增 高 。保 证 患者 处 于舒 适
率 及 减 少 并 发症 的 发 q :
【 关键词 】 颅内动脉瘤; 颅内 监测; 护理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0 3 6 9 . 2 0 1 3 . 0 2 . 0 4 5
中 图分 类 号 : R 4 7 3 . 6
度增 高 : 2 0~ 4 0 m m H g , 重度增 高 : > 4 0 mm H g 。
2 结 果
映液 体量 是否 不 足 , 平 均动 脉 压 是 反 映脑 灌 注压 和
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 S P S S 1 3 . 0版 , 计量 资料行 t 检验 , 计 数资料
行 ) ( 检验 。
2 结 果
及次数 给予限制 , 指导 患者有效排便 , 避 免用力 , 情绪保持稳定 。 对肢体 活动情况 、瞳孔及神志变化进行观 察 ,若有 神经 功能 障 碍、 剧烈头痛 、 偏瘫 、 失误 、 血压下 降 、 意识 障碍 等 , 需立 即报告并
岁, 平均 ( 4 5 . 3  ̄ 2 . 5 ) 岁。 均经 D S A检查及 C T 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
进行确诊 , 其 中 5例为大脑 中动脉动脉瘤 , 7 例 为后交通动脉瘤 , 8 例为前交通动脉瘤 。 采用 Hu n t - H e s s 在术前进行分级. 1 2 例为 Ⅱ~ Ⅲ级 , 8例为 Ⅳ级以上 。 G C S 在人 院时评分具体分值为 l 0 ~ 1 3 分。
应用 。
1 . 3 统 计 方 法
该组患者均在全麻下实施颅 内动脉瘤夹闭术。 术后对伤 口、 瞳 孔、 呼吸道 、 神志 、 肢体 肌力及活动度情况 进行 观察 , 并了解神 经 功 能有 无缺 失。与医生就术 中情况进行沟通 , 对 患者病情进行 评 估, 行护理对接 , 以提 高整体效果 。因动脉瘤有较大 的风险系数 , 临床治疗 并不理想 , 故需 加强 健康宣教 , 取得患者 及家属 配合 。
【 关键词】 颅 内动脉瘤 ; 开颅夹闭术 ; 并发症 ; 防治
【 中图分类号】R 6 5 1 . 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 6 7 4 — 0 7 4 2 ( 2 0 1 3 ) 0 1 ( b ) 一 0 0 5 5 — 0 2
循证护理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影响

脑血管痉挛 ( C V S ) 是 颅 内动 脉瘤夹 闭术后 的严 重并 发 症, 影 响功能康复 和手术 效果 …。临床 研究认 为 , 通 过预 见性护理 可 预 防 C V S的 发 生。临 床 防治 颅 内动 脉 瘤术 后
C V S发生 , 除针对 病 因治疗 外 , 加强 围术 期 护理亦 是重 要一
剂等) 、 护理干预措施( 病情观察、 心理护理、 治疗护理等) 等,
并对资料的可靠性 、 真实性 、 科学性进行分析 、 评价 , 结合科 室 护理实践 , 制订最佳护理方案。
1 . 2 . 3 循证应用
’
( 1 ) 病情 观察 。加强术 后无创血 压、 心 电
环, 我科采用循证护理( E B N) 防治颅 内动脉瘤夹闭术后 C V S ,
・
42 ・
2 0 1 3年 第 1 O
循证护理对颅 内动脉 瘤夹 闭术后 脑血管痉 挛的临床影响
周丽娜
摘 要 目的 : 探讨循证护理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 ( C V S ) 中的临床影响 。方法 :  ̄ 2 o 0 8 年3 月~ 2 0 1 2 年3 月8 0例行颅 内动脉
瘤位置 : 前交通动脉瘤 3 I 例, 大 脑中动脉瘤 1 2例 , 后交通 动 脉瘤 2 1例 , 基 底 动脉 瘤 9例 , 大 脑后 动 脉瘤 7例 。H u n t —
员应 多与患者谈心 , 用温柔 、 自信 的 目光和亲切的肢体语言感 染患者 , 鼓 励其树立 战胜 疾病 的信 心和保持革命 乐观 主义精
1 .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神经外科 常规护理 , 包括入科宣
教、 术前 准备 、 病情观察 、 药 物治疗 、 健康教育等 , 观察 组在对
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配合要点

角色明确
主刀医生负责手术的整体规划与 核心操作,助手则负责提供必要 的手术器械,协助主刀医生完成
手术。
操作协同
主刀医生在操作过程中需及时告 知助手所需器械,助手应迅速准 确地提供,确保手术流程顺畅。
及时反馈
助手在观察到手术过程中的任何 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告知主刀医
生,以便及时调整手术策略。
护士与手术医生的沟通
术前准备
01
02
03
04
心理准备
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解释手术目 的、步骤和可能的风险,取得
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身体准备
进行全面的术前检查,包括血 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胸片 等,评估患者的手术耐受性。
术前用药
根据医嘱,术前使用适当的药 物,如降压药、抗凝药等,以
稳定患者病情。
禁食与禁饮
按医嘱要求,术前一定时间内 禁食、禁饮,以降低术中呕吐
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 配合要点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手术概述与准备 • 手术步骤与技巧 • 手术团队配合与沟通 •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 案例分析与经验分享 • 手术配合要点小结与展望
01
手术概述与准备
颅内动脉瘤简介
定义与类型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上的异 常膨出,根据形态和位置可分为
精准操作与技巧
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要求医生具备高超的手术技巧和精准 的操作能力,确保瘤体夹闭完全,并最大限度减少周围组 织的损伤。
未来手术技术与发展趋势
1 2 3
微创手术技术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颅内动脉瘤夹闭 手术将更加注重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以减少手 术创伤和并发症。
机器人辅助手术
脑梗塞治疗指南

口腔护理
每日进行口腔清洁,以预防口腔 感染。
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据医生指导,正确使用抗生素 ,避免滥用。
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
早期活动
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进行下肢主动或 被动活动。
气压治疗
使用气压治疗仪进行预防性治疗,促进下肢血液 循环。
药物预防
根据医生评估,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
心理康
目 录
• 脑梗塞概述 • 急性脑梗塞治疗 • 康复期脑梗塞治疗 • 二级预防策略 • 并发症处理及康复管理 • 总结与展望
01
脑梗塞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 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03
神经保护剂疗效待提高
现有神经保护剂在改善脑梗塞患 者预后方面尚有限,亟待研发新
型有效药物。
02
出血性转化风险
溶栓治疗可能增加出血性转化风 险,尤其是高龄、合并症多的患
者。
04
康复治疗体系不完善
脑梗塞后康复治疗体系尚不完善 ,部分患者因缺乏及时、有效的 康复治疗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抗凝治疗
药物选择
肝素、华法林等抗凝药物,需 根据患者病情及医生建议选择
。
治疗时机
发病后尽早使用,防止血栓扩 展。
禁忌症
活动性出血、凝血功能障碍等 患者禁用。
监测指标
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等,确 保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01
02
03
药物选择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 血小板聚集药物,根据患 者病情及医生建议选择。
鼓励患者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增加蔬 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适量摄入优质 蛋白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夹闭术后脑梗死的预防与治疗邹钦;阳小生;邹云龙;吴小兵;阳文任【摘要】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夹闭术后脑梗死的发生原因、机制及其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CT或MRI证实的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夹闭术后脑梗死患者的手术记录及术后的治疗,总结脑梗死的发生时间、发生年龄和发生部位。
27例均经翼点入路,开放外侧裂池,充分显露载瘤动脉,解剖出动脉瘤颈部后进行夹闭。
结果27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夹闭术后脑梗死患者发生的年龄偏高,15例出现在术后24 h内,17例位于基底节。
随访0.5~2年,恢复良好16例,中残8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2例。
结论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夹闭术后脑梗死与术中机械性牵拉,血管临时阻断时间过长,阻断部位不当,动脉瘤夹的位置不当及术后血管痉挛引发的迟发性脑缺血有关。
熟悉大脑中动脉的解剖,术中准确确定动脉瘤的位置,良好的显微手术技巧,术后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可以明显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athogenetic and prevention of cerebral infarction after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MCAA) clipping.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27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confirmed by CT scanning or MRI after the operation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occurrence of infarction ,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the prognosis of these patients were exprienced .All clipping surgery were performed under microscope via pterional approach .Results In 27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following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 clipping, whose ages were elder , 15 of the 27 patients were delected within 24 h after surgery and 17 occuered in the region of basal ganglia .The follow up from 0.5 to 2 years showed 16 patients got good recovery, 8 moderately disabled, 1 invegetative state and 2 died.Conclusions The occurrenc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after surgery for MCAA clipping is due to brain retraction ,long time for temporary clipping , the location of clipping the artery and clipps application , delayed 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caused by cerebral vasospasm .Knowing the aspects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 good exposure and microsurgical techniques , vigorous preventive measures adopted after clipping , the postoperative incidence of the cerebral infarction may be significantly reduced .【期刊名称】《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3页(P25-27)【关键词】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夹闭术;脑梗死;预防;治疗【作者】邹钦;阳小生;邹云龙;吴小兵;阳文任【作者单位】421002 衡阳,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神经外科;421002 衡阳,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神经外科;421002 衡阳,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神经外科;421002 衡阳,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神经外科;421002 衡阳,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作者单位:421002衡阳,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内血肿发生率和病死率较高,多数颅内动脉瘤发生在Willis环的相邻主干,大脑中动脉动脉瘤(MCAA)约占颅内动脉瘤的20%,其中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占MCAA的大部分[1]。
由于其部位特殊,解剖结构复杂,动脉瘤多为宽颈或不规则状,破裂后容易形成脑内血肿,不适合血管内介入治疗而需开颅手术处理,预后较其他部位动脉瘤差。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行开颅MCAA夹闭术的189例中术后出现脑梗死的27例患者,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11例,女16例,年龄42~69岁,平均52.5岁。
均以动脉瘤破裂出血为首发症状,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和脑膜刺激征,伴或不伴意识障碍。
术前Hunt-Hess分级Ⅱ~Ⅲ级17例,Ⅳ级9例,Ⅴ级1例。
动脉瘤发生2次破裂3例,1次破裂24例。
急诊头颅CT检查示均有程度不等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伴外侧裂池形成血肿5例、颞叶内血肿7例、脑室内积血2例; 27例MCAA 均位于分叉部,其中右侧15个、左侧12个。
1.2 手术情况术中脑压板牵拉时间: 1.5~3 h 22例,3~5 h 3例,5 h以上2例。
大脑中动脉阻断时间10 min以内7例,10~15 min 15例,15~20 min 3例,间断性阻断2次2例。
术后昏迷11例,嗜睡9例,意识清楚7例;偏瘫12例,单瘫7例,失语4例,无症状4例。
术后临床症状出现时间: 0~6 h 12例,6~24 h 11例,大于24 h 4例。
1.4 影像学结果本组27例患者术后复查头颅CT均确诊脑梗死,其中大面积脑梗死3例、局灶性脑梗死24例、同侧基底节区梗死17例、同侧颞枕部梗死5例、多发性脑梗死2例。
1.5 治疗方法确诊为脑梗死后立即予甘露醇、低分子右旋糖酐,尼莫地平24 h 微泵泵入(4 ml/h),使用2周后改为口服;同时用改善脑微循环药(长春西汀,中药川芎嗪)。
早期使用高压氧辅助治疗,腰椎穿刺或腰大池置管引流置换血性脑脊液。
本组27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夹闭术后发生脑梗死患者的年龄在42岁以上,15例出现在术后24 h内,其中大面积脑梗死3例、局灶性脑梗死24例,梗死位于基底节17例、同侧颞枕部5例、同侧额叶3例,多发性脑梗死2例。
随访0.5~2年,恢复良好,能正常生活和工作,轻度神经功能障碍16例;中残8 例(其中血肿破入基底节2例,破入脑室2例) ;植物生存1例;死亡2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Ⅴ级1例,并发严重的肺部感染1例)。
典型资料见图1~2。
MCAA占全脑动脉瘤的20%,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动脉瘤之一。
大脑中动脉担负着比较大的脑供血范围,且大脑中动脉走向复杂,分支存在很多变异。
MCAA夹闭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常为脑梗死,是造成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脑梗死的发生可以是一种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患者术后的功能预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手术技巧。
Rosenorn[2]发现手术中脑压板放置部位脑梗死的发生率22%,脑牵拉力较大时局部脑梗死更常见,但只有3%~9%的患者出现相应神经症状。
脑组织肿胀时,脑压板牵拉的力度过大或牵拉的时间过长,造成局部脑血流量减低,引起脑梗死,甚至造成脑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挫伤和水肿。
本组脑压板牵拉时间3~5 h 3例,5 h 以上2例,术后出现了脑梗死。
为了防止术中脑牵拉力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术前摆好手术最佳体位,利用脑组织自然垂落,同时充分打开脑池:外侧裂池、视交叉池、颈内动脉池,将附着在神经、血管、脑叶之间的蛛网膜尽可能分开,以便最大程度地引流脑脊液,必要时术中行脑室外引流,脑组织塌陷,充分扩大手术操作空间,避免脑组织的牵拉。
存在脑内血肿,切开颞叶或额叶皮质,吸取部分血肿,解除脑肿胀。
另外脑压板的牵拉力适度,以不显露凹痕为佳,同时脑压板下放置一块明胶海绵和一块脑棉片重叠,以发挥缓冲作用。
牵拉时间在3 h以上时,可采用多个窄脑压板间断性牵拉的方法。
为了预防MCAA术中破裂而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使用临时阻断夹方便手术操作,临时阻断M1段,而M1段穿通支血管是纹状体的主要供血血管,同时也供血于内囊。
传统上认为阻断时间为15 min,本组大脑中动脉阻断时间10 min以内7例、10~15 min 15例、15~20 min 3例,间断性阻断2次2例。
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考虑患者的年龄,术前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以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等因素。
尽可能缩短阻断时间,在应用临时阻断夹时仔细辨认血管结构,应选择无动脉硬化、无穿支动脉的部位。
局限性节段性动脉黄色斑块是动脉硬化的表现,临时阻断易产生内膜损伤,形成闭塞。
尽管临时阻断夹压力低,但对穿支来说也可致闭塞,产生脑梗死。
阻断夹应放置在豆纹动脉远段并避免夹闭豆纹动脉。
MCAA按部位通常分为主干、分叉部、远端三种类型,分叉部动脉瘤最多见,占80%~85%。
位于MCA第一个分叉处,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多见,分叉处穿支血管较多,外侧豆纹动脉群从临近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发出。
动脉瘤体可能挡住其下方的血管,或与穿支血管粘连紧密。
Yasaigil将瘤顶指向分为:朝向外侧裂表面的前方,分叉部两分支之间后方,向下朝向脑岛叶。
术前仔细阅读DSA或CTA明确瘤顶方向,术中能更好寻找动脉瘤,避免动脉瘤破裂,显露动脉瘤颈部。
仔细分离动脉周围的血管,看清楚周围的结构,放置动脉瘤夹,有时须要反复调整瘤夹。
分叉部的动脉瘤往往基底部宽,单纯一个动脉瘤夹难以完全夹闭根部,须要两个或多个动脉瘤夹。
夹闭过程中易误夹下方的穿支血管或载瘤动脉狭窄。
动脉瘤夹偏向动脉瘤侧,动脉瘤易于复发;偏向载瘤动脉侧易于狭窄,所以“适中”非常重要[3]。
从夹闭的方法上考虑:与动脉瘤颈垂直夹闭,易影响后方的穿支血管;用带窗瘤夹平行夹闭,狭窄机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