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史复习
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第一篇: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2、简述明清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
答:(1)城市人口规模扩大;(2)城市经济职能增强;(3)区域性城市不断成长;(4)市镇迅速发展,新兴城镇发展,城镇系统不断完善;(5)城市分布广。
3、简述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特点。
答:(1)三重城墙,分别是外城皇城内城,宫城居中,处于中轴线上。
(2)规则的宫城与不规则苑囿相结合。
(3)道路系统: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
呈方格网布局。
(4)完善的上下水系统。
(5)体现周礼考工记中的城制。
(6)城市建设与规划有统一的领导,规划意图得以实现(刘秉忠)元大都成为当时最宏伟的城市之一。
4、简述曹魏邺城规划特点以及意义。
答:(1)曹魏邺城平面呈横长方形,城市有明确的分区,前朝后市,统治阶级与一般市民严格分开。
一方面集成了古代城郭的形制及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别,不同点是,分工更为明确,不像西汉长安及东汉洛阳那样宫城被闾里包围或相参,而是严格分开,体现了等级的森严。
(2)整个城市布局体现了空间对称的艺术手法,道路正对城门,将中轴对称的手法由一般建筑扩大到建筑群,对后来影响很大,如唐长安。
(3)改正了东都洛阳的东西宫分置的不便,宫殿布局规整,前朝后寝。
5、简述西汉长安修建过程以及建设特点。
答:1、修建过程:(1)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2、规划要点:(1)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4)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6、简述宋东京规划要点。
答:(1)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中国城建史题库及答案

中国城建史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代表是以下哪座城市?A. 北京B. 南京C. 上海D. 杭州答案:A2. 以下哪个朝代的都城规划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A. 商朝B. 周朝C. 汉朝D. 唐朝答案:D3. 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中国城市是?A. 苏州B. 杭州C. 扬州D. 厦门答案:A4. 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思想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朝D. 汉朝答案:B5.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规划体现了哪种思想?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墨家思想答案:A二、填空题6. 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中,____是城市中心,通常建有皇宫或政府机构。
答案:皇城7. 唐朝长安城的规划布局,体现了____的思想,城市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
答案:中轴线对称8. 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市”是指____,是商业活动的集中地。
答案:市场9. 明清两代的北京城,其城市布局遵循了____的原则。
答案:天人合一10. 宋代的《营造法式》是中国最早的建筑规范书籍,对后世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简答题11. 简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答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以下特点:(1)重视中轴线的对称布局;(2)城市中心设有皇城或宫城;(3)城市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等不同功能区;(4)注重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5)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紧密结合,体现了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
12. 描述明清两代北京城的规划布局。
答案:明清两代北京城的规划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
宫城位于城市中心,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皇城围绕宫城,是政府机构和皇家园林所在地。
外郭城则是普通居民的居住区,城市布局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四、论述题13. 论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答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对现代城市规划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1)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强调了城市空间的秩序和美感;(2)城市功能分区的思想,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了分区管理的参考;(3)重视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为现代生态城市规划提供了理念;(4)城市设计中融入的哲学思想,如儒家的“仁”、“礼”等,对现代城市文化建设有指导意义;(5)《营造法式》等古代建筑规范书籍,为现代建筑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技术参考。
城建史考试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1、雅典宪章:1933年,在雅典召开国际建协大会,大会以城市功能为主题,提出了城市的工作、生活、交通和游憩四大功能,并由柯布西耶主笔形成了大会宣言《雅典宪章》,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
2、西域四郡:为了守卫西部边疆、抗击匈奴和打通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在西域设置了武威、张掖、敦煌和酒泉四个戍边的军事重镇,称之为西域四郡。
3、郊区化:在交通、通讯手段现代化的基础上,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出现了离心流动。
4、CIAM第十小组:1955年在阿尔及尔召开CIAM第十次小组的成立大会。
批评了CIAM 的旧思想旧观点,提出了人为核心、流动、生长、变化的规划思想等关于城市和建筑的新思想新观点。
主要成员英国史密森夫妇。
5、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是90年代初,基于郊区蔓延和城市社区瓦解的问题,提出的一种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方法,其核心思想是:以“公共交通为主导单元”的城市发展模式,在旧区提倡以“复兴邻里关系”为主导的发展思想。
简答题1、简述巴洛克城市改建的特点和主要手法巴洛克城市规划是指在文艺复兴以后兴起的,以手法主义创造特殊的景观效果的规划方法,它有着明确的目标和完整的体系:在指导思想上为集权政治服务,在形态上集中反映吉和美学。
机械代替了有机,理性代替了血缘,强调法律、秩序和统一的格式——功能从属于形式,统一化、绝对化,既无对比,也无回避,轴线构图被广泛运用。
重要建筑物往往属于教皇或权臣,放在城市广场,成为一个地区的中心。
建筑物的体积构图受到了强调。
多数教堂采用单一空间的集中式构图,具有更强的纪念碑性格。
2、列举我国古代都城中宫城的两种典型布局模式,分析宫城布局所遵循的原则。
居中布置和居中北置是我国古代宫城两种典型的布置形式,例如元大都、北京是典型的居中立宫的案例;曹魏邺城、隋唐长安是居中北置的典型案例。
原则:宫城是都城的主体,择中立宫,中轴对称;以高为贵,规模宏大;雍容华美,秩序井然。
3、从晚唐到北宋我国城市在市、坊制度上产生了那些变革,并简述其原因。
城建史复习资料

1、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并分析比较城市与原始聚落的区别。
答:我国城市经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后期已基本形成。
城市产生的条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财富,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社会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起来,出现商品交易;与此同时,部族间为了争夺领地、财富等,战争频繁,这使居民需要采取防御措施,随之,兼具防御和交易的城市随之出现。
如:黄河中下游的郑州西山遗址、长江中上游的都江堰芒城城址等。
(旧石器-新石器-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随着第一次劳动分工,原始聚落产生于新旧石器交替时期,原始聚落是指,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由此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
城市最基本的表现在于集中,居民点已经初具集中的特征:人口集中、建筑物集中、生产资料集中。
但居民点仍不具备城市的形成标准,城市产生的标准有:具有一定的城市规模、具有城市永久性大型建筑、具有手工业生产场所和贸易交换场所、具有城市基础设施、具有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2、写出5个中国古代著名的海港城市及其相应繁荣时期,并概述海上贸易对城市的影响。
唐代以前,海上丝绸之路在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列外交往活动中始终处于比较次要旧地位,所以几乎只有番禺(即广州)一处港市。
唐代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加速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自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由于战争的影响而再度受阻后,海上丝绸之路便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对外交通和贸易的主要渠道。
扬州——唐代泉州——唐宋广州——唐宋杭州——宋元明州——宋代影响:1、海上贸易促进了港市的迅速发展。
如广州作为南航路始发港,在唐代迅速发展为唐代第一大外贸港市;而此前默默无闻的泉州、明州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而获得进一步发展。
2、市舶司的兴废,直接关系到港市的荣衰,往往是市舶司之所在,就是重要港市之所在。
如扬州虽在唐代为第二大港市,但因唐末战乱影响,始终未设市舶司,其港市地位也被杭州和明州取代。
3、在城市空间形态上,海港城市突破了以往封闭的城垣形制,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建设史复习

1、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
2、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出现。
3、精神的发展。
4、战争。
5、夯筑技术。
2、中国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一定规模(前提)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实质)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实质)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基础和保障)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基础和保障)。
3、简述西周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在《周礼.考工记》中规定的内容?(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建筑师丈量提地及建设城市。
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
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为朝,后面为市,市与朝各方百步。
4、汉长安、曹魏邺城、北魏洛阳、隋唐长安、北宋东京、明南京、北京城市布局特点——综述题或简答题。
汉长安:布局特点:a)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内。
b)规制附会《周礼·考工记》。
c)宫殿占据城市较大空间(占全城1\2)曹魏邺城:城市平面呈矩形。
城南三座城门,北两座城门,东、西各一座城门;城市中偏北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干道,将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宫城,大殿位于城市中轴线正中;宫城东部为曹操起居及办公的场所,采用前朝后寝的格局;宫城以东是戚里,为王室贵族居住区,宫城以西为王室专用园林。
干道南面为一般居住区,划分若干正方形坊里;城中有三个市,还有手工业作坊。
分区更为明确,不像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
•1从权应变,富于创新,•2讲求实效,不事夸张•3结构严谨,格调新颖北魏洛阳:多重城墙;轴线;“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形制;采用封闭的里坊制;集中市制;道路呈方格形。
唐长安城:唐长安城分外廓城、皇城、宫城三部分;东西略长,南北略窄,左右对称的长方形面积84平方千米。
全城建筑分三大部分:宫城、皇城和外廓城。
宫城位于全城北廓中心,皇城在宫城之南,外廓城则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向东西南三面展开;从城市的平面布局来看,规划者严格讲求左右对称,全城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廓城的民德门之间的连线,也即承天门大街(亦名天街)和朱雀大街为南北向中轴线,以此为中心向左右展开;为突出北部中央宫城的地位,以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和玄武门等一组组高大雄伟的建筑物压在中轴线的北端,以其雄伟的气势来展现皇权的威严,之后随着不断增添新殿,才使这种格局有所变化。
城建史试题及答案

城建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世界上最早的城市规划理论出自哪部著作?A. 《周礼》B. 《营造法式》C. 《考工记》D. 《管子》答案:A2. 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中,哪个朝代的城市布局最为规整?A. 商朝B. 周朝C. 汉朝D. 唐朝答案:D3. 以下哪个不是古罗马时期的著名建筑?A. 斗兽场B. 万神殿C. 圣彼得大教堂D. 浴场答案:C4. 巴黎的城市布局设计中,哪个建筑起到了中心点的作用?A. 卢浮宫B. 埃菲尔铁塔C. 凯旋门D. 巴黎圣母院答案:B5. 以下哪个城市不是由规划师勒·柯布西耶设计的?A. 昌迪加尔B. 巴西利亚C. 纽约D. 阿尔及尔答案:C6. 现代城市规划中,哪个概念最早由英国人霍华德提出?A. 城市美化运动B. 田园城市C. 新城市主义D. 城市更新答案:B7. 以下哪个城市不是以放射状道路系统著称的?A. 巴黎B. 华盛顿C. 巴塞罗那D. 莫斯科答案:C8. 城市规划中的“绿色空间”主要指什么?A. 城市公园B. 城市绿化带C. 自然保护区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9. 城市规划中的“交通导向发展”(TOD)是指什么?A. 以公共交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B. 以私人汽车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C. 以步行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D. 以自行车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答案:A10. 以下哪个城市不是以水系为城市布局的主要特征?A. 威尼斯B. 阿姆斯特丹C. 伦敦D. 东京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是现代城市规划中常见的问题?A. 交通拥堵B. 环境污染C. 住房短缺D. 城市扩张答案:ABCD2. 城市规划中的“智慧城市”通常包括哪些技术?A. 物联网B. 大数据C. 人工智能D. 云计算答案:ABCD3. 以下哪些是城市规划中常用的设计原则?A. 人本主义B. 可持续发展C. 混合用途D. 历史保护答案:ABCD4. 城市规划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城市的交通规划?A. 城市规模B. 地形地貌C. 人口密度D. 经济发展水平答案:ABCD5. 以下哪些是城市规划中常见的绿地类型?A. 公园B. 广场C. 自然保护区D. 街旁绿地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城建史复习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穴居及巢居的时间最漫长,以后才逐渐发展为半穴居及地面建筑。
2、原始的居民点遗址都是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西安半坡村遗址已有一定的区分,居民点中首先有住宅和葬地的区分。
最普遍的手工业是制陶器,相应的便有窑地。
3、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这种情况与国外大部分城市产生的过程是一致的。
第二章殷商时代的城市1、夏代逐渐形成奴隶制社会,至公元前17世纪,黄河下游的商部逐渐强盛,终于灭了夏朝,奴隶制社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中国主要区域。
2、商代,约在2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断断续续地分布着居住遗址,还有各种作坊。
3、商城(现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4、版筑墙概念:筑土墙及在甲板中填入泥土,用杵夯实。
意义:版筑墙技术为地面建筑创造了有利条件,是建筑技术上的一大进步,也是商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
5、商城附近有贾鲁河、金水河、须索河等,可见城市也河流有密关系,也说明早起的城市也农业有密切关系。
这种早起的奴隶社会的城市,与乡村还没有严格的分野。
6、殷墟(现安阳小屯):房屋的结构是由柱础支撑的高大木构架。
遗址尚未发现屋瓦,可能仍用草屋顶,也就是传说中的“茅茨土阶”。
古:指茅草屋顶,泥土台阶,今:指房屋简陋,生活简朴。
王宫的遗址有一定布局,成组排列。
住宅有东西南北两屋相对,中间为庭院,已发现四组,建筑轴线与磁针方向北偏东5度左右,可知当时已注意日照和朝向。
7、宫室与墓葬的工程规模宏大,可见当时奴隶主集中大量的奴隶进行长期的无偿劳动。
建筑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奴隶主使用的一些建筑上。
8、周代都城的名字,那个位置?周原,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
西周的都城为丰京及镐京。
遗址发现瓦片,当时屋顶已非草顶,比殷商时代有进步。
洛邑(王城),在东周时,曾是都城。
9、邑与市:中等的邑有时设市,故称“有邑之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城建史复习

城建史复习资料一、古代城市的产生1、远古聚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1)基本特征:1分布区域:西起川陕宁,东抵浙鲁,北至蒙辽,南达云贵两广2聚居环境:天然洞穴近水:湖滨、河谷、海岸方便渔猎居丘:防止洪水淹浸,洞穴口部一般距水面10~100米(多为20~60米)避风:避开冬季主导方向,洞口一般为南向通风:洞穴较浅,或生活在洞穴前部2)影响因素:1外部条件:2自身条件:2、初期城市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与聚落的差异3、“城”与“市”结合的历史意义:“城”的文字内涵——“土地”+“鼎”+“戟”。
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
从而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各易其退,各得其所。
”当具有了防御功能的“城”与专司商品交换的“市”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最早的意义较为完整的“城市”。
二、奴隶制社会的城市1、我国古代“天圆地方”思想以及“四象”方位的源流2、“井田制”的特征及其对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影响1)“井田制”的特征:《谷梁传*宣公十五年》载:“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以八户农家为单位而集体配授农地,将土地分为井字形的九个单位,每单位百亩,中间位公田,周围是私田。
2)对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影响:3、《营国制度》中关于都城营建的主要内容?图标并简述其形制与布局特点1)《营国制度》中关于都城营建的主要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天子之城的规模是长宽各为九里的正方形大城,每边各开三座城门,城中有九条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干道与城门相通。
每条干道的宽度可以容纳九辆马车并排行驶(轨宽八尺)。
王宫在城的中央,宫的前面是朝,后面是市。
左面是宗庙,右面是社稷。
每个“朝”和每个“市”的大小约为百步见方。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具有一定的规模;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宫殿庙宇行使政治文化职能);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贸易交换场所(城市经济中心职能);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道路、给排水、城墙和壕沟);具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2、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建筑技术中住宅建造中出现版筑墙技术,建筑类型有地面住屋、半穴居住屋和全部地下穴居,建筑面积大小悬殊大,反映阶级差别。
3、安阳小屯(殷墟):有一定的功能分区,文化遗址丰富,面积达24平方公里。
是七大古都之一。
4、七大古都:西安、南京、北京、安阳、洛阳、开封、杭州5、西周城市发展:西周时我国奴隶制社会更为发展和健全的朝代,历史上第一次建设高潮的时代。
6、周代都城:最早的都城市周原。
7、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
8、邑与市:中等的邑有时候设市,故称之为“有邑之市”,规模相当于赶集的“市”、“墟”、“场”等。
市井:市一定在居民点(邑)中,居民点中必有井。
9、城与廓:10、城与国:11、城与城市:12、周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影响:13、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小结:14、春秋只能过时期铁器工具出现并广泛运用于生产,标志着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手工业、商业发展也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规模、数量增加,出现了不少商业都会。
15、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都城:(1)燕下都(城廓并置、东城西廓)在河北易县,是现存战国最大城市遗址。
平面布置:城市位于两河所夹的河滩地带,分为内城(城)和外城(廓)两部分,设有城墙,城墙为版筑夯土墙。
内城东侧设有城壕,内外城之间设城墙和运粮河,还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城内还有一些利用天然土台筑城的夯土台,主要分布在内城的东北部区域以及内城北城墙的外围;考古发现,居住主要分布在内城和外城的南部,临中易河;手工作坊主要分布在内城的中部和北部,墓区位于内城的西北角。
规划思想:基本建设在东城(内城),西城(外城)除一些坟墓和两处遗址外,并没有其他的遗迹,整个城的中北部属于宫廷区的范围,宗庙,均分布在此区内,其他的手工作坊均环布在宫廷的周围,从而形成一个以宫为主的政治活动的中心。
城之南部则安排市、民间手工作坊等,组合而为一个以市为主体的经济活动综合区。
(2)赵邯郸(城廓分置,“品”字型):公元前386年赵国迁都至邯郸,先后建都159年,是春秋末的重要的城市,位于太行山东麓,其宫城在今邯郸西南,由三个小城组成。
东西最宽935m,南北最宽1434m。
规划思路:由“赵王城”和“大北城”两部分组成。
(3)齐临淄(城廓并置,城附于廓角):位于今山东临淄城北,还有残址。
是战国时代最宏伟、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城市总人口在30万以上。
平面布局由大城和小城构成。
大城主要是居民点、工商业者和军队驻扎地;小城嵌在大城西南角(自称体系,有以“恒公台”为主体的建筑群),近似锯齿形,主要驻扎贵族王宫,与大城相连,有道路相连。
城市已形成商业街道,有比较完整的防水设施,并与城外河流联系起来,城内有排水沟,从城内排除城外,出口处有石栏防御。
16、曲阜县鲁城:呈不规则横长方形,城垣南垣较直,东西北三面皆有弧度,四角呈圆角,周围有城壕。
共11座城门,东西北各三门,南面两门。
有10条主干道,东西向和南北向各5条,宽度10米。
郑韩故城:位于河南新郑县附近。
城分为主城及外廓城两部分,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约5000m,南北宽约4500m。
主城内是宫殿区及贵族居住区,居住区位于宫殿的北侧,遗址中有房基、下水道和水井,居住区北有残存的烧陶遗址。
外廓城内主要是手工业、商业和一般市民居住区,还有一座仓城。
淹城:位于今江苏常州市,有三重城墙,分为王城、内城和外城。
王城呈方形,内城和外城为不规则圆形。
三重墙为土筑,都只有一个城门,不开在一个方向,有一条道路通向内城。
城墙外有护城河。
为战国时期城市遗址。
17、春秋战国时代城市的基本特点:城市既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治着农村;都城一般由城与廓组成,城与廓形状较规则,但城与廓的关系不同,如齐临淄城与廓重合,燕下都城与廓并列,内城为王宫贵族居住,廓一般为普通市民居住;城市的手工业、商业繁荣,集中在城廓地带;城市中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多位于河流边,一些城市印河修建护城河,并将水道引入城内,一方面可以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为城市的运粮、供水和排水提供便利的条件。
18、秦朝:战国为秦朝统一,秦朝实行了许多促进社会进步的措施,如统一了税率、货币和度量衡等,秦朝还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和郡县制度。
秦灭六国以后,拆除各国城墙,将大量人口集中在首都咸阳,修建了通向全国的驰道。
19、秦朝都城咸阳:今位于咸阳城以东,平面接近方形。
咸阳城北部为宫殿区域,北城垣为夯土墙,与城墙相邻有密集的宫殿遗址,下水道的断面很大,当时城市排水系统很完善。
咸阳有了集中的工商业区、市,市由按商品分类的“肆”组成。
居民居住形式按照闾里布置,整齐划一,设里监门,对闾里进行严格管理。
20、定都咸阳的原因:政治上,从秦孝公起,经秦国七代国军长达144年的经营,是政治上的大本营。
军事上,咸阳地处渭水流域,北依九肴山,南屏终南山,有“据山河之固,东向以制诸侯”的战略地理条件。
经济上,咸阳位于关中平原的中心地带,整除载沣河、渭水交汇地点以西的三角地,土地肥沃,农产丰富,《汉书地理志》誉它为“奥区”,又有“南山檀拓”。
交通上,是南北大道要冲,沿渭水至黄河,水路交通方便。
历史上,离西周都城镐京近,又曾是周封国毕邑所在地,人口集中,经济开服较早。
21、秦代咸阳规划意图:强化统一是规划的主要任务;重在肃清旧制残余,巩固和发展新兴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政体,因而在规划上,突出强调“新”、“尊”、“博”;由于城市地跨渭水南北两岸,且以地势高亢之渭北区为主体,呈俯瞰全城之势,这种地理条件有利于运用天体规划概念,以展新姿,而示帝都之尊;推行不建立外廓的革新措施,采取宫自为城,依山川险阻为环卫,使咸阳更增添了辽阔无垠的雄伟气概。
22、咸阳附近都城为止变迁图:西安是著名古都:周王城丰京和镐京、秦咸阳、汉长安、隋唐长安等先后在此建都。
23、汉长安的特点:多宫制及功能分区明确,分为宫殿区、集市和居住区;城墙在宫殿建成以后修筑,形状不规则,北侧城墙由东向西倾斜,主要是顺应河流走势;城共有12个门,四面各有三座城门,城内道路笔直、垂直相交,通往城门的道路每条分三股,中间位帝王专用驰道。
有160个闾里,闾里四周有墙,没面有门,闾即为里的门,城市周围修建帝王陵墓处设陵城(仅汉代有)。
24、汉长安规划特点:汉长安总体采取“前朝后市”的格局;政治分区偏西南,经济分区主要向北延伸;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的传统,革新了旧有营国制度传统模式,而选择在高处建立宫殿,运用“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以表达帝都尊严(未央宫的设置以为尊);尽管长安城形制不完整,但分区明确有条不紊;宫殿占地大,多宫制;居住区采用闾里制,占全城1/3,闾里与宫城相参;25、秦汉时期城市总体特征:都市形态规则,规模大,富户集中,城市沿用一些传统城制进行修建,宫殿部分有中轴线;城市内无陵墓区,道路系统完整且有较完善的建造技术;城市手工业、商业发达,经济活动区域增大,有集中的市场,按照闾里制度对居住进行管理;宫殿占城市面积比较大,出现了礼制建筑;城市,尤其是都城周围有一些离宫苑囿。
26、曹魏都城邺城规划布局特色:指导思想:曹魏邺城为诸侯王都,等级低于帝王城。
邺城的规划体现了“法后王”的革新精神,又继承了儒家“贵贱不愆”的礼制等级思想,择中立宫:以宫殿为中心的分区规划形式,宫廷是中心,各分区都按自己的功能与礼制等级;功能分区:市南宫北的规划格局;中轴对称:文昌殿中轴线为城的规划的主轴线;军事战略:为适应当时的群雄角逐的形势需要,布局多着眼军事;城市路网:路网格局为传统的经纬涂制;宫廷区的朝寝颇具特色,形式异于“前朝后寝”,本质仍遵循礼制传统;用地分配:各功能区用地结合实际要求,分配合理。
客服了汉代都城用地比例失调的弊端,减少宫廷区用地,保持较为恰当的比例。
27、曹魏邺城的城规布局在古代城市中的重要影响:无序到有序:继承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且功能分区更为明确,结束了以前宫室和闾里杂处的局面,宫城和坊里不穿插,充分体现了阶级对立和等级制度的森严。
秩序建立:城廓之制,轴线对称,主次分明,北道路划分的井然有序的坊里,均体现出一种秩序,首次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这种手法是中国古代城市城市规划布局艺术性的重要开端,对后代唐长安等城市有显著影响。
延续传统、富于传统:参考《周礼》城市营建制度,以宫为中心,左祖右社,又富于创新。
承上启下:拨秦汉乱,返周制齐,使礼制重新被认识,在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承上启下。
城市路网:从权应变,三台(铜雀台、冰井台和金虎台)的防御功能以及各功能区的占地比例均体现了大胆、灵活、创新的规划思想。
28、东魏、北齐邺南城的规划(紧附于曹魏邺城以南):为南北向长方形,完全对称布局,开创了中国都城整齐划一的新规则,影响到之后的隋唐长安城、元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
29、北魏洛阳建设的历程:周代的陪都(成周),管制“顽民”的城市。
东汉的都城。
东魏时迁都邺城,改洛阳为洛阳为洛阳郡。
30、北魏洛阳规划特色:择中立宫,三重环套:总体布局秉承传统城市城廓分工体制和营国制度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采取宫、城、廓三重环套的城廓配置方式,显示“王者居天下之中”的声威。
中轴布局:规整的平面,明确的主轴线,以宫城之南北主轴为全城之主轴,并度过洛水延伸至寰丘,以体现宫城在全盘规划之中主体地位。
延续传统,宫前区模式:效法营国制度之“左祖右社,前朝后寝”,在铜驼街两侧建置宗庙社稷,并规划宫前区设置主要官署,以为宫城之前导。
外廓三市:加建了规模庞大的外廓,以为经济活动区,外廓与城比例为5:1,在廓内南郊设置礼制建筑,大小市分局东西两侧,四通市位于南郊供外国人使用。
功能分区:各种功能分区按礼制秩序结合方位尊卑环绕宫城部署,作坊区与里坊区则是按照分类季节原则组织,城市整体性较强。
规划方法:井田方格式的城市规划方法。
31、六朝都城建康(建业)的城市规划:城区范围很大,北至钟山,南至雨花台,西至石头山,冬至东府城以东的倪塘。
是当时最大的商业城市,城中有四个市,出现了专业市场。
城市集中了许多管板手工业作坊,冶炼技术水平高。
在南北朝时期还大规模的扩建了玄武湖周围的园林。
32、建康城的规划特征:城市经过不断扩建形成,由东城府、西洲城、中宫城、越城、石头城等一系列小城组成;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有较强的防御作用,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平面的典型实例;宫城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建设,比较方正规则,采用严格中轴线和前朝后寝的布局;坊市地区的居民居住地则比较凌乱,有明显的自发发展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