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 螳螂捕蝉》小古文训练试题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练习题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练习题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练习题
螳螂捕蝉练习题
课内外知识链接。
1.《螳螂捕蝉》本文通过记叙答案。
这一寓言表现了少年的答案,揭示了答案。
2.“那螳螂_________,________,却不知道有只________在它的身后。
它们一心想得到________,却没顾到自己身后________呢!”这些内容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________”。
3.《螳螂捕蝉》是则寓言故事,你还知道的寓言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螳螂捕蝉》是一篇答案,文中的.少年答案,巧妙地通过一个故事使吴王打消了出兵的念头,故事也告诉我们答案。
5.乘(chéng)虚而入:答案。
绝不介意:答案。
不堪假想:答案。
文言文《螳螂捕蝉》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文言文《螳螂捕蝉》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阅读训练及答案1、说明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伐 (攻打) 旦(天,日) 子(您)延(伸长)2、在文中找出与以下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词,并写出相应的句子。
(1)那么怀丸操弹于后园。
(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2)如是者三旦。
( 何苦沾衣如此)3、为以下句子补出省略的成分。
(1)[螳螂]欲取蝉,而[螳螂]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2)[黄雀]欲啄螳螂,而[黄雀]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4、《螳螂捕蝉》写了螳螂、黄雀和蝉等几种动物,告知人们的道理是: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害。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吴王告知他左右的人说:“胆敢有来规劝(我)的人肯定处死!”②这三个小动物,都一心想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隐伏的祸害。
6、请概括这那么寓言的主要内容:这那么寓言主要写的是吴王决断攻打楚国,有个年轻人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谏吴王不要去打楚国。
二:1.补充成语:螳螂捕蝉,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那么寓言给你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选段中的“其”分别指什么?其: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
4.说明句中画线词。
①欲取蝉(??)???②黄雀延颈欲啄螳螂(??)答案1.黄雀在后2.人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身后的祸害。
(方法点拨:联系生活实际)3.①树?②蝉?③螳螂?④黄雀?⑤他们自己?⑥他们自己4.①取——捕食?②延——伸长翻译:吴王要进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年轻的宫廷侍从,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这样过了三个早晨。
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精选15篇)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精选15篇)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精选15篇)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篇1作为语言的四种基本技能之一的阅读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要想快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需要同学们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仅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旨在让同学们更好的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并有所启发和收获。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及答案螳螂捕蝉园中有树,其上有蝉①,蝉高居、悲鸣②、饮露,不知螳螂③在其后也。
螳螂委身④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⑤在其下也。
(选自《说苑正谏》)[注解]①蝉:昆虫,又叫知了。
②悲鸣:动听地鸣叫。
③螳螂:昆虫,又叫刀螳,臂长,善捕小虫。
④委身:曲身。
⑤弹丸:弹弓铁丸。
这里指拿弹弓的人。
[实战演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⑴欲取蝉( ) ⑴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⑴黄雀延颈( )2、下列句子中的其各指代什么?⑴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 ⑴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⑴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⑴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什么?有何比喻义?5、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螳螂捕蝉参考答案:1、⑴要;⑴旁边;⑴伸2、⑴树;⑴蝉;⑴螳螂;⑴黄雀3、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5、⑴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
⑴不能见利而忘害,居安而忘危。
⑴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螳螂捕蝉参考译文: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蝉,这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
螳螂弯曲身肢,要去捕蝉,却不知黄雀在它旁边。
黄雀伸出脖子要去啄食螳螂,却不知手拿弹弓铁丸的人正在它的下面。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篇2《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九作者:扬中市实验小学陆智华转贴自:转载点击数:77《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九执教:扬中市实验小学陆智华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咱们要上的课文是——螳螂捕蝉,(教师板书课题)这两个字是形声字,同学们已经能根据声旁准确地读出读音了,咱们大声地念念它,好吗?读“螳螂”二字——齐读课题过渡:螳螂捕蝉是个有趣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中蕴藏着非常深刻的道理,想知道吗?二、自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1、轻轻地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读课文,碰到生字,对照着文后的生字表认认、记记,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
《螳螂捕蝉》阅读答案

《螳螂捕蝉》阅读答案《螳螂捕蝉》阅读答案「篇一」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弹弓在瞄准它呢。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 这个寓言故事可以用一句成语形容。
用“ --”在文中画出这句成语告诉我们的道理。
(2) 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蝉眼前的利益是,身后的祸患是;螳螂眼前的利益是,身后的祸患是;黄雀眼前的利益是,身后的祸患是。
蝉、螳螂、黄雀三者共同点是只顾,不顾。
(3)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悟出了什么?参考答案:(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2)悠闲的生活螳螂蝉黄雀螳螂少年眼前的利益身后正隐伏着祸患(3)如果自己执意攻打楚国,其他诸侯国会趁吴国战后虚弱之时攻打过来。
《螳螂捕蝉》阅读答案「篇二」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吴王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少年回答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1、课文中蝉、螳螂、黄雀的关系,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_________”。
2、朗读课文时,要注意不同的人物身份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吴王是一国之主,读他的话应该读出____________的语气;少年只是一名侍从,读他的话应该读出____________的语气。
螳螂捕蝉文言文阅读答案

螳螂捕蝉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一:螳螂捕蝉(含答案)】点的词1、其上有蝉().2、蝉高居悲鸣饮露()()3、)委身()委()附()4、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5、()延()()6、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7、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二、翻译句子1、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2、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3、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三、阅读理解1、“蝉”不知螳螂在其后的原因是什么?以此类推,它们(螳螂、黄雀)各自犯了怎样的错误?2、说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的讽刺意义。
3、这则寓言它借只专心关注眼前利益而不顾身陷危险之中的故事,告诉我们四、文学常识《螳螂捕蝉》选自,作者是(时期)(人名)。
答案一、1、它,指树2、停留,止息一边放声地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 3、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了前肢弯曲身子委缩即“跗”,脚背 4、捕捉同“旁”,旁边 5、伸长脖子延长,伸长弹弓和弹丸6、都必须,一定眼前利益7、顾及,考虑祸患,灾难二、1、蝉一边喝水一边放声歌唱,却不知一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
2、螳螂缩着身子,弯起了前肢,想抓住蝉后把它吞掉。
螳螂正要吃蝉,却不知黄雀在它背后。
3、这三个都在贪图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及身后潜伏着祸患。
三、1、只顾眼前的利益他们各自犯了“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潜伏的危机”的错误。
2、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防备后患的人。
3、蝉、螳螂、黄雀后患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不能鼠目寸光,利令智昏,而应该瞻前顾后,通盘考虑。
四、《说苑.正谏》西汉刘向【篇二:8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螳螂捕蝉的翻译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告诉他的臣子说:“敢有劝阻(我攻打楚国)的,我就处死他!”有一位年轻的侍卫官想劝谏而不敢,于是就藏着弹丸,在后园绕来绕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就这样一连三个早晨。
吴王说:“你过来,为什么自寻苦恼,把衣服弄湿成这样。
《螳螂捕蝉》阅读答案

《螳螂捕蝉》阅读答案《螳螂捕蝉》阅读答案「篇一」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吴王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少年回答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1、课文中蝉、螳螂、黄雀的关系,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_________”。
2、朗读课文时,要注意不同的人物身份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吴王是一国之主,读他的话应该读出____________的语气;少年只是一名侍从,读他的话应该读出____________的语气。
3、如果排演课本剧,吴王和少年该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呢?在括号里写下来。
少年()回答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4、“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这里的“终于”可以去掉吗?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吴王问前两个问题的时候,少年都只是针对问话,简单回答。
你认为少年的做法怎么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2、高傲恭恭敬敬3、举起弹弓,天真地好奇地一本正经饶有兴趣4、不可以。
少年拿着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已经转了三个早晨,“终于”一词说明少年是有目的转,目的就是为了让吴王发现。
5、我认为少年的做法是明智之举,因为这样做吴王才不会有戒心,这样循序渐进才能使吴王明白利害关系。
《螳螂捕蝉》阅读答案「篇二」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及答案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①,蝉高居、悲鸣②、饮露,不知螳螂③在其后也。
螳螂委身④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⑤在其下也。
(选自《说苑·正谏》)
[注解]①蝉:昆虫,又叫知了。
②悲鸣:动听地鸣叫。
③螳螂:昆虫,又叫刀螳,臂长,善捕小虫。
④委身:曲身。
⑤弹丸:弹弓铁丸。
这里指拿弹弓的人。
[实战演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⑴欲取蝉()⑵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⑶黄雀延颈()
2、下列句子中的“其”各指代什么?
⑴园中有树,其上有蝉()⑵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⑶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⑷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什么?有何比喻义?
5、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螳螂捕蝉:
1、⑴要;⑵旁边;⑶伸
2、⑴树;⑵蝉;⑶螳螂;⑷黄雀
3、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5、⑴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
⑵不能见利而忘害,居安而忘危。
⑶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螳螂捕蝉》阅读答案

《螳螂捕蝉》阅读答案《螳螂捕蝉》阅读答案「篇一」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园中有树,其①上有蝉。
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②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③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④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⑤前利,而不顾其⑥后之患也。
1.补充成语:螳螂捕蝉,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选段中的“其”分别指什么?其: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
4.解释句中画线词。
①欲取蝉()②黄雀延颈欲啄螳螂()答案1.黄雀在后2.人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身后的祸患。
(方法点拨:联系生活实际)3.①树②蝉③螳螂④黄雀⑤他们自己⑥他们自己4.①取——捕食②延——伸长《螳螂捕蝉》阅读答案「篇二」法布尔螳螂在南方有一种昆虫,与蝉一样,很能引起人的兴趣,但不怎么出名,因为它不能唱歌。
如果它也有一种钹,它的声誉,应比有名的音乐家要大得多,因为它在形状上与习惯上都十分的不平常。
它将是一名出色的乐手。
多年以前,在古希腊时期,这种昆虫叫做螳螂,或先知者。
农夫们看见它半身直起,立在太阳灼烧的青草上,态度很庄严,宽阔的、轻纱般的薄翼,如面膜似的拖曳着,前腿形状如臂,伸向半空,好像是在祈祷,在无知识的农夫看来,它好像是一个女尼,所以后来,就有人称呼它为祈祷的螳螂了。
这个错误再大没有了!那种貌似真诚的态度是骗人的,高举着的似乎是在祈祷的手臂,其实是最可怕的利刃,无论什么东西经过它的身边,它便立刻原形毕露,用它的凶器加以捕杀。
它真是凶猛如饿虎,残忍如妖魔,它是专食活的动物的。
看来,在它温柔的面纱下,隐藏着十分吓人的杀气。
如果说螳螂的大腿像是两排刀口的锯齿的话,那么它的小腿可以说是两排刀口的锯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螳螂捕蝉(《说苑》)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伐()旦()子()延()
2、在文中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词,并写出相应的句子。
(1)则怀丸操弹于后园。
字:句:()
(2)如是者三旦。
字:句:()
3、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成分。
(1)[ ]欲取蝉,而[ ]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2)[ ]欲啄螳螂,而[ ]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4、填空。
《螳螂捕蝉》写了、和等几种动物,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补充成语:螳螂捕蝉,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选段中的“其”分别指什么?
其: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⑥__
6、翻译句子。
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7、本文通过年轻的侍从官给吴王讲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