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典故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全部典故

三国演义全部典故

三国演义全部典故1、【妄自菲薄】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他竭尽全力筹划北伐曹魏,刘禅胸无大志,没有治国才能,诸葛亮深表忧虑,出征前夕写《前出师表》,要他教育好百官不忘先帝恩情,应该发愤图强,不能妄自菲薄。

2、【赵得贤陈仓】诸葛亮第二次上表伐魏国,领精兵三十万奔陈仓道口而来。

陈仓口守将郝昭有勇有谋,更得大将王双相助,诸葛亮造云梯,制冲车,填城壕,掘地道,强力攻城,但所有能用上的办法几乎都用上了,陈仓口还是久攻不下。

诸葛亮难过至极,一时不知所措,无奈呐洋姜维。

姜维仔细分析了陈仓城池厚实,兼守将郝昭秉持防御战,防御工事稳固,更得王双相救,指出无法软攻打,就可以赵得贤。

三国详尽了解于是建议诸葛亮暂停攻城,派大将依山傍水下寨固守,分兵把守关隘要道防止敌方从街亭进攻,自己派人献书诈降魏国大都督曹真,暗里袭击曹军大本营祁山。

曹真中计,损失兵折将,于是祁山攻克。

祁山一克,攻克陈仓口指日可待。

3、【巢毁卵破】在东汉末年孔子的后代孔融。

他自幼聪明知书达理,明礼数。

至今还流传着“孔融让梨”的故事。

可是这么一个贤人不幸被曹操手下杀害,被灭了全家。

那时,曹操发动五十万大军,准备南征刘备。

孔融提出不同的主张,却遭到曹操的拒绝。

孔融不服气,背后讲了愤愤不平的话。

曹操知道后,便下令处死孔融全家。

当时孔融的两个反感十岁的孩子正在家里打牌。

忽然遭遇此大祸。

横眉冷对上前抱住爹爹,孔融命令曹操官兵放走两个小儿,自己愿意忍受一切惩罚。

儿子却高声道:“覆巢之下勃氏岂可!宁死而坚忍”。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鸟巢好像了甩在地下,怎么除了较完整的鸟蛋呢?!“覆巢无完卵”,也成“巢毁卵破”,就是说家已被毁了,那还有个人的安危可谈!4、【顾曲周郎】东汉末年,吴中有一位名将叫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

他出身士族,少与孙策友善,后归孙策,为建威中郎将,助策在江东创立了孙吴政权。

孙策死后,周瑜与张昭同辅孙权,任前部小都督。

建安十三年(公元年),曹操率为军南下。

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典故

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典故

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典故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和人物故事。

其中,一些典故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以下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典故:
1. 吕布投袁绍:吕布是三国时期的一名将领,他因为各种原因背叛了自己的主公董卓,最终投靠了袁绍。

这个故事中,吕布的背叛和投靠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狗急跳墙”的代表典故。

2. 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他因为才华出众,被刘备三次请到茅庐中,最终加入了刘备的阵营。

这个故事中,诸葛亮的才华和刘备的诚信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三顾茅庐”的代表典故。

3. 曹操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战役之一,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但最终被周瑜和孙权联手打败。

这个故事中,周瑜的计谋和孙权的勇气成为了中国文化中“赤壁之战”的代表典故。

4. 关羽单刀赴会:关羽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他为了与曹操旧部张郃会面,不顾身边没有兵器,只带了一把单刀,最终成功会面。

这个故事中,关羽的义气和勇气成为了中国文化中“关羽单刀赴会”的代表典故。

5. 刘备卧薪尝胆:刘备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英雄,他为了夺取益州,卧薪尝胆三年,最终成功。

这个故事中,刘备的毅力和决心成为了中国文化中“卧薪尝胆”的代表典故。

这些典故不仅在《三国演义》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成为了中国文
化中的经典之一,对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中的典故

三国演义中的典故

三国演义中的典故《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部经典之作,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部小说中,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传奇情节,还有许多典故和名言,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介绍《三国演义》中的一些典故。

一、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历史事件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战役之一。

赤壁之战是刘备、孙权和曹操三方之间的一次决定性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曹操的大军,最终成功地击败了曹操。

赤壁之战的胜利,标志着三方势力的天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也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一次战争典故。

二、三顾茅庐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传奇故事,讲述了诸葛亮三次拜访刘备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诸葛亮三次到访刘备,最终说服了刘备,成为了他的谋士。

这个故事表现了诸葛亮的高超智谋和忠诚,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忠诚、信任和智慧的追求。

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是《三国演义》中另一个著名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关羽为了救出刘备的妻儿,不惧千难万险,过了五关斩六将,最终成功地救出了刘备的家人。

这个故事表现了关羽的英勇和忠诚,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义薄云天、忠诚不渝的精神追求。

四、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著名的故事,讲述了周瑜为了追求美人,愚蠢地做出了错误的军事决策,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这个故事表现了人性的弱点和欲望的诱惑,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智慧、勇气和决策的重要性。

五、卧龙出山卧龙出山是《三国演义》中另一个著名的故事,讲述了诸葛亮在刘备的招揽下,离开隐居生活,为刘备出谋划策的故事。

这个故事表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智慧、忠诚和奉献的追求。

六、大江东去大江东去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著名的诗句,出自于曹操的《短歌行》。

这个诗句表现了曹操的豪情和气概,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生命和历史的无尽追求。

三国演义出名典故有哪些

三国演义出名典故有哪些

三国演义出名典故有哪些《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以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塑造了一大批英雄人物,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由于其广泛的影响和深厚的底蕴,故事中涌现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

下面将介绍《三国演义》中出名的典故。

一、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的经典场景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

这场战役发生在三国时期,以东吴对抗曹魏为背景。

典故中最为出名的部分是诸葛亮用上了火攻,通过南风,点燃了曹军的战船。

这个典故形成了“火烧赤壁”的成语,用来形容战火连天的激烈战场或是一场大而灾难性的战斗。

二、曹操劝诸葛亮之事这个典故发生在刘备称帝后,诸葛亮给曹操送亲自手书的亲笔信。

曹操看到信上写的是自己即将败亡,让他放弃对中原的统治。

曹操被信中诚挚的和平呼唤所感动,他想到了自己带兵入川灭蜀的决心所给国家造成的破坏,深感忏悔。

这个典故后来形成了成语“劝白日之下,不如在朝”。

指的是面对逆境,有的时候成功并非坚持到底,而是放下面子和个人私欲,退让做出妥协和调和。

三、卧龙诸葛亮卧龙是指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富有智慧的谋士之一。

他通过巧妙地布局、谋略,帮助刘备一方取得了很多胜利。

因此,后人将他的名字与智慧深深地联系在一起,有时候也用“卧龙”来形容别人极具智慧的行为或者才能。

四、三分天下三分天下的典故来自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和孙权之间的势力争夺。

刘备失败之后,天下由曹操和孙权瓜分。

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建立了魏国;孙权则建立了吴国。

这个典故形成了成语“三分天下,各自为政”,用来形容局势分割,各方按照各自的目标行动。

五、曹操的铜雀台铜雀台是曹操在洛阳建立的宴会场所。

据说,曹操在铜雀台上设宴,诱杀了袁绍的文官“四十二士”。

这个典故被用来形容明明有困局却装作毫无顾虑的面对局面。

后来,成语“铜雀台上一觞酒”就用来指形势危急或者看似无所谓的行为。

六、汉献帝的越女割鼻典故中,献帝刘协在曹操的迫逼下,给自己的宠妃丁姬切去了鼻子,为了展现对丈夫的忠诚。

三国演义典故素材

三国演义典故素材

三国演义典故素材1. 刘备三顾茅庐刘备听说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于是他带着关羽和张飞前往请诸葛亮出山。

第一次去时,诸葛亮不在家,刘备等人只好失望而归。

第二次去时,也不见诸葛亮,但刘备依旧不死心,带着关张二人再次前往。

第三次,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刘备的诚恳邀请下,诸葛亮同意出山帮助刘备。

2. 赤壁之战孙权与刘备联手,在赤壁与曹军对峙。

诸葛亮利用火攻,加上东风相助,大败曹军。

此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也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

3. 七擒孟获孟获叛乱蜀中,诸葛亮带兵镇压。

他采取了攻心策略,七次擒住孟获,又七次放他回去。

最终,孟获心悦诚服,归顺蜀汉。

4. 空城计诸葛亮在失去街亭后,采用空城之计,以2000老弱残兵把守城池。

司马懿率领15万大军来到城下,看到城门大开,怀疑有伏兵,于是引兵离去。

5. 草船借箭诸葛亮为了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向曹军借箭。

他利用东风和草船,成功地从曹军处借得了十万支箭。

6. 三英战吕布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刘备、关羽、张飞联手与吕布激战,成功地阻止了吕布的进攻。

7. 单刀赴会关羽为了荆州之事单刀赴会,与鲁肃谈判。

最终,双方达成协议,荆州归还给刘备。

8. 得陇望蜀曹操在占领了陇地之后,想要进一步进攻蜀地。

但他的部下表示困难,因为陇地尚未巩固,而蜀地又有险阻。

曹操回答:“得陇望蜀,人之常情也。

”表示他并不满足于现状,还要继续进攻。

9. 煮酒论英雄曹操煮酒论英雄,试探刘备的志向。

结果被刘备巧妙地以雷声掩盖过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0.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袁绍与曹操对峙。

曹操采用了许攸的计策,奇袭乌巢,最终大败袁绍。

这场战争决定了南北势力的强弱。

三国演义中的典故

三国演义中的典故

三国演义中的典故《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三国时期为背景,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等各路英雄的故事。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有重要影响。

其中,许多故事成为了经典典故,被广泛传颂。

本文将介绍《三国演义》中的典故及其意义。

一、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关羽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他的英勇事迹被《三国演义》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

据传,关羽在逃亡途中,遇到了五关六将的阻拦,但他凭借着过人的武艺和勇气,一路斩将过关,最终成功逃脱。

这个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典故,被广泛引用。

它表现了关羽的英勇和无畏精神,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和对英雄的崇拜。

同时,这个故事也启示人们,只要有勇气和毅力,就能够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二、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一场战争,也是《三国演义》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之一。

这场战争是曹操和孙权之间的一次决战,最终以孙权的胜利结束。

赤壁之战的胜利,标志着南方地区的统一和统治者的更替。

赤壁之战的故事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典故。

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也表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智慧和战略思维。

同时,赤壁之战也启示人们,只有在团结协作的基础上,才能够取得胜利。

三、诸葛亮借东风诸葛亮是蜀汉时期的重要人物,他的才华和智慧被广泛传颂。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成为了其中最为著名的部分之一。

据传,诸葛亮在攻打曹操的时候,遇到了东风不起的问题。

最终,他想出了一个妙计,借助火攻之势,成功攻破了曹操的军队。

这个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典故,被广泛引用。

它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智慧,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智慧和战略思维。

同时,这个故事也启示人们,只要有智慧和创新,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胜利。

四、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是三国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赤壁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成为了其中最为著名的部分之一。

三国演义典故归纳

三国演义典故归纳

三国演义典故归纳《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讲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以下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些著名典故的归纳和详细介绍:一、桃园三结义1. 定义:桃园三结义是指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中结为兄弟的典故。

2. 详细介绍: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中举行结义仪式,发誓共同抵抗腐败的东汉朝廷,拯救百姓。

三人结义后,一同投奔了刘备的叔父刘焉,开始了他们的抗曹事业。

二、赤壁之战1. 定义:赤壁之战是指曹操大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进行的一场著名战役。

2. 详细介绍:曹操为了消灭孙权和刘备,率领大军攻打赤壁。

孙刘联军在周瑜和诸葛亮的指挥下,采取火攻战术,大败曹操大军。

这场战役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三、空城计1. 定义:空城计是指诸葛亮在敌军来袭时,故意留下空城,使敌军产生恐慌和疑虑,从而达到退敌的目的。

2. 详细介绍:诸葛亮为了掩护蜀军撤退,故意留下空城。

司马懿率领魏军来袭,看到城中有诸葛亮亲自弹琴,以为有埋伏,立即撤军。

四、万事具备只欠东风1. 定义: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是指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关键的因素。

2. 详细介绍: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预测到风向将改变,有利于火攻。

但他需要东风的帮助才能实施火攻。

周瑜为了东风,焦急万分,而诸葛亮则通过祭祀东风的方式,成功引来了东风,使得火攻得以实施。

五、曹操败走华容道1. 定义:曹操败走华容道是指曹操在赤壁之战后,败退过程中通过华容道逃跑的典故。

2. 详细介绍: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败退过程中通过华容道逃跑。

在华容道,曹操遇到了关羽,因为之前关羽曾受到曹操的款待,所以关羽放过了曹操。

六、三顾茅庐1. 定义:三顾茅庐是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事业的典故。

2. 详细介绍:刘备为了寻求诸葛亮的帮助,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出于对刘备的尊重和信任,最终答应出山辅助刘备。

三国演义经典故事50个

三国演义经典故事50个

三国演义经典故事50个1、三英战吕布八路讨伐董卓的诸侯在虎牢关被吕布拦截,河内名将方悦,北海武安国先后出战,但都被吕布打败。

公孙瓒亲战吕布,眼见吕布要刺中他时,张飞飞马出战,连战50多合,不分胜负。

关羽一见,舞刀夹攻,战了30合,战不倒吕布,刘备一见,也来助阵。

八路人马都看呆了,吕布最终招架不住,骑马逃了。

2、草船借箭周瑜听闻诸葛亮早已知晓他借蒋干除去蔡瑁,张允的事,更觉得除去诸葛亮。

于是他让诸葛亮在10天内造好10万支箭。

诸葛亮听了,笑着说:“军事紧急,哪用10天?3天足矣!”并立下军令状,造不好甘愿受罚。

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草船,600多名军士和若干草人,直到第3天五更才趁着漫天大雾,和鲁肃向曹营出发。

曹操见漫天大雾,担心出兵会失利,于是命手下朝船放箭。

此时诸葛亮正和心惊胆战的鲁肃喝酒。

船的一边箭满了,他又把船掉转方向收箭。

直到所有草人都密密麻麻的插满箭,他才令船急回,并让士兵大喊:“谢丞相箭!”周瑜钦点完箭后,更是自叹不如。

3、桃园结义民间俗传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拜兄弟。

《三国演义》第一回:"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

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皇天后土,实鉴此心。

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后遂为结拜兄弟,共同谋事的典故。

4、火烧赤壁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攻打吴国,吴蜀联合抗曹。

因魏军不善水战,孔明、周瑜决定火攻。

庞统假意投奔曹操,提议魏军船只用铁索连在一齐抵御风浪;周瑜假打黄盖,后者假装降魏;孔明推测出东风将至。

黄盖带数十条船降魏,船里装满柴草。

快到魏军时,黄盖点燃柴草,火借风势向魏军烧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典故一、诸葛亮1、初出茅庐: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

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

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

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

曹将夏侯悙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

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树立了自己的威望2、火烧博望坡:诸葛亮答应刘备出山相助,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刚好曹操大将夏侯悙杀奔新野。

诸葛亮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埋伏在博望,调赵云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埋伏放火。

夏侯悙轻敌,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伏兵夹击,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

诸葛亮一战成名,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

3、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

诸葛亮留下空城,在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

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

曹兵逃奔出城,被赵云截杀,大败而归。

4、诸葛亮舌战群儒:曹操大军沿江结寨,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东吴君臣惊疑忧惧,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

为联吴抗曹,诸葛亮前往柴桑游说孙权,诸葛亮与东吴张昭等谋士,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有七人被诸葛亮驳得有口难辩。

黄盖与鲁肃引诸葛亮见孙权,诸葛亮使用激将法,终于同意联合抗曹。

5、草船借箭:赤壁战前,周瑜决意要杀诸葛亮,于是委任他十日造出十万支箭。

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

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

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借回十万多支箭,周瑜自叹不如。

6、巧借东风:赤壁战前,诸葛亮与周瑜制定火攻曹营的计划,但连日江上直刮西北风,火攻不但烧不着北岸,反而会烧到自己。

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

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

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

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杀诸葛亮。

诸葛亮早有预防,事先回了夏口。

7、锦囊妙计:为向蜀汉索回荆州,周瑜定美人计,乘甘夫人病逝之际,派吕范前往说亲,引刘备入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

刘备依孔明之计而行,孔明授给赵云三个锦囊,让他如此如此。

刘备娶了孙夫人,在孙夫人的帮助下逃离。

孔明设伏打败周瑜的追兵后,叫士兵齐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羞辱了周瑜一番。

8、三气周瑜:一气:赤壁大战后,第二年,周瑜去夺取荆州,在南郡与曹仁大战中了毒箭,诸葛亮趁机占领南郡(赵云取)、荆州(张飞取)、襄阳(关羽取)等地,周瑜火气攻心,箭伤破裂。

二气:周瑜与孙权设下美人计,准备把刘备扣下,逼诸葛亮交出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再次病发。

三气:周瑜想用“假途灭虢”来向刘备讨还荆州,又被诸葛亮识破,率兵攻打失败,旧疮复裂,从马上坠下,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死。

(孙刘联合破曹。

周瑜气量狭小,多次设计害诸葛而不得。

周瑜在孙刘破曹战中受伤,被孔明调赵子龙先夺城池,周瑜怒火攻心;周瑜孙权用美人计骗刘备至吴,企图谋害,被孔明识破,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欲突袭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打败周瑜。

周瑜被气死前大呼:“既生瑜,何生亮!”)9、七擒孟获:南方蛮王孟获等起兵反蜀,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巧用反间计,并设下伏兵,一擒孟获;孟获被放回,坚守不战,诸葛亮派马岱偷堵泸水,董荼那做内应,二擒孟获;孟获被放回,让弟弟孟优往蜀军诈降,被诸葛亮识破,,孟获被放回后又领兵来战,诸葛亮诱敌深入,突发奇兵,四擒孟获;孟获获释后投奔朵思,把蜀军骗入绝境,蜀军得到隐者指示,顺利进军,五擒孟获;诸葛亮挥师南进三江城,孟获与祝融夫人前来诈降,又被诸葛亮识破,六擒孟获;孟获再次被放回,请来乌戈国的藤甲军,诸葛亮诱烧藤甲,七擒孟获;孟获终于心服。

(蜀汉建兴,诸葛亮为伐魏,想先解决南蛮以解除后患。

马谡认为南蛮地处偏僻,即使武力攻下,也很难真正征服。

不如以军事为辅、政治为主,以攻心达到武力不能解决的目的。

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对南蛮首领孟获七擒七纵,使他心悦诚服,从此,南蛮纳入蜀国版图,诸葛亮得以从容北伐。

)10、空城计:夺得街亭后,司马懿亲率大军直逼西城。

城内的诸葛亮身边仅有一班文官及士兵二千余人,别无大将。

诸葛亮临危不惧,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在城楼上凭栏而坐,点燃香,安然自得弹起琴来。

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平生谨慎,不会冒险,因此疑有伏兵,便急令撤兵。

诸葛亮料定司马懿还会来,就连夜退守汉中。

11、挥泪斩马谡:街亭失守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他为自己与马谡义同兄弟、今为明法度而斩之,也为自己忘记先帝“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临危叮嘱、用人不明而痛哭。

马谡死后,诸葛亮自修祭文安排享祀,并加意马谡家小抚恤,按月给予禄米,还上表自贬丞相之职。

12、木牛流马: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兵屯渭水,两军相拒,蜀军粮草接济不便,诸葛亮在上方谷造木牛流马运送粮草。

司马懿派兵夺得木牛流马,命营中工匠依样仿造,也用于搬运粮草,不料中计,被蜀军劫去,司马懿大怒,率兵追杀,却遭蜀军埋伏,险些丧命。

13、秋风五丈原:诸葛亮在五丈原与司马懿陷入拉锯战。

由于积劳成疾,不久就病危了。

后禳星续命不成,遂将平生所学传授给姜维,并作好身后的军事安排。

尚书李福赶到,诸葛亮推等蒋琬、费袆相继为丞相继承人后死去。

时年五十四岁。

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

(诸葛六次出兵祁山,司马懿坚守不战。

诸葛亮派人侮辱,司马懿不为所动。

不久诸葛亮病危。

穰星不成,遂将平生所学传授给姜维,并作好身后的军事安排。

尚书李福赶到,诸葛亮推等蒋琬、费袆相继为丞相继承人后死去。

时年五十四岁。

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

)14、死诸葛吓退活司马:诸葛亮死后,蜀兵密不发丧,向汉中退去。

司马懿引兵追赶,忽见蜀兵回旗返鼓,中军大旗上写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端坐在车上的诸葛亮纶巾羽扇,魏兵魂飞魄散,自相践踏而逃。

司马懿奔走了五十多里后,用手摸头:“我有头否?”后来才知道车上的孔明是一尊木偶像。

二、刘备1、桃园结义:为镇压黄巾起义,幽州太守刘焉发榜招募义兵。

刘备、关羽、张飞不期而遇,三人均有为国出力之心,于是就在张飞庄后的桃园里结为异姓兄弟。

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他们焚香拜誓:同心协力,救国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2、煮酒论英雄:为防曹操谋害,刘备下处后院种菜,以为韬晦之计。

一日曹操忽请刘备饮酒。

两人煮酒对饮,展开论英雄的对话。

曹操在对刘备所指的英雄一一否决后,指自己和刘备为英雄。

刘备闻言失惊落筷。

时值雷声大作,刘备忙借惧雷掩饰失惊的情状,由此解除了曹操的疑惑。

13、三英战吕布:吕布在虎牢关斩杀多名联军大将,张飞抖擞精神来战吕布。

两人连战五十余回合不分胜负。

关羽见了,把马一拍,舞着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仍战不倒吕布。

刘备挚双股剑,骤黄鬃马,也来助攻,吕布力穷而退,诸侯大军一起掩杀,吕布退还至虎牢关下。

14、白帝托孤刘备兵败白帝城,忧伤成疾,临终召来诸葛亮,说他的才能十倍于曹丕,刘禅若可辅佐就辅佐他,若其不才,可取代之。

诸葛亮泣拜表示愿竭尽忠贞,继之以死。

刘备又嘱咐赵云“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遗命刘禅与丞相从事,应事之如父。

15、刘备携民渡江:曹操大军压境时,刘备率部从荆州向南撤退,弃新野而移兵樊城。

荆州十余万百姓自愿跟随刘备撤退。

刘备就带着新野和樊城的百姓渡河,及襄阳,蔡瑁、张允不开城门,刘备担心攻城会伤害百姓,转而往江陵而走,襄阳百姓多有相随。

刘备带领百姓,扶老携幼,行走缓慢,很快就被曹操赶上。

16、三顾茅庐:由徐庶的推荐,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小僮说诸葛外出远游,只见到崔州平。

第二次留下一封信冒雪回去,见到诸葛均、石广元、孟公威、黄承彦,第三次恰好诸葛亮在午睡,刘备一直等到他睡醒更衣后才得以相见。

诸葛亮被刘备求贤若渴的诚心感动,最终答应出山共图大业。

17、马mǎ跃y uè檀tán溪xī:刘备投奔荆州刘表,蔡夫人对刘备怀有戒心,得知刘备反对刘表立幼子为继承人时,遂与弟蔡瑁密谋,在襄阳设下“鸿门宴”,请刘备赴会。

伊籍将蔡之害计密报刘备,并引其从西门单骑速逃,蔡瑁随后追至檀溪,刘备纵马下溪,马前蹄忽陷,刘备挥鞭急呼,马纵身而起,跃过檀溪,刘备脱险。

三、曹操1、曹操献刀:董卓欺主弄权,曹操借王允七星宝刀进府行刺,恰遇董卓叫吕布去挑好马赐给曹操。

吕布去后,董卓因不耐久坐而侧卧,曹操正要行刺,却被董卓在镜子里看见。

这时吕布已牵马回来,曹操跪下谎称献刀给董卓,并借口试马,等董卓醒悟过来,曹操已经去了洛阳。

2、错杀吕伯奢:曹操谋刺董卓未成,逃出京城,在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捉住。

陈宫钦佩他的忠义,弃了官职与他同逃。

逃到成皋,多疑的曹操错杀吕伯奢家人,又杀死好心的吕伯奢以绝后祸。

陈宫看出曹操心狠手辣,但又念及自己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便弃曹操而他往。

3、小斗散粮:曹操攻打袁术,相持不下。

曹兵远道而来,又逢荒旱,粮食接济不上。

管粮官询问曹操,他便叫粮官王垕小斗放粮,权且救一时之急。

王垕按令去做,将士因吃不饱大哗。

为平民愤,以盗窃官粮罪把王垕推出去斩首,借粮官的人头以稳定军心。

4、割发代首:攻打张绣期间,所到之处,麦子成熟。

为赢民心,曹操下令,“大小将校,经过麦田,有践踏者,一律斩首”,但没想到自己的马因鸟而惊,闯进麦田,违了军令,理当斩首。

于是,便借郭嘉之语“法不加于尊”,以割发代首,并显示三军自己带头执法。

5、望梅止渴:曹操带兵攻打张绣,行军路过一片荒凉的干旱地区,将士们又累又渴。

此时,曹操灵机一动,告诉将士说:“前面有一片梅林,梅树结满了梅子。

”一想到梅子,将士们嘴里就流出口水,都加快了步伐。

走出了干旱之地,将士们虽没见到梅林,但已经有水喝了。

6、割须弃袍:曹操诱杀西征将军马腾,马超报仇直入曹操军营。

操在乱军中逃跑,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急脱红袍。

听得大叫:“长须者是曹操!”操惊慌拿佩刀断其须。

又听见:“短胡子的是曹操!”立即扯起衣角包着下巴逃跑。

马超追上,曹操吓得绕树而走,马超一枪刺在树上,曹操乘机逃走。

马超追去,被曹洪拦住,曹操逃脱。

7、梦中杀人:曹操身居高位,怕被人暗害,便对手下说自己梦中好杀人,睡觉时,旁人不要靠近。

一次睡觉时被子滑落,近侍替他盖上,他跃起杀了近侍,又躺下睡觉。

醒后故意惊呼:“何人杀我近侍?”左右以实告,才假装悲伤,命厚葬之。

8、败走华容道:曹操在赤壁败后,被张辽救上小船,得以脱逃,此时军营战火腾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