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约瑟难题的回答和几点启示.doc
李约瑟难题及其解答

讨论:李约瑟难题。
1. 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2.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的欧洲?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
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的起源问题。
难题介绍李约瑟 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 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Paradigm)的起源问题。
表征意义 “李约瑟难题”很耐人寻味,它犹如科学王国一道复杂的“高次方程”摆在了世人面前。
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
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
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文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dj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
据有关资料,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只占0.4%。
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觉得不可思议,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
李约瑟与中国编辑本段李约瑟本人的努力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花费了多年时间与大量精力,一直努力地试图寻求这个难题的谜底。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李约瑟之问是指“西方为什么没有‘科学革命’而东方有之”,这个问题涉及到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科学发展的历史问题。
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着不同的解读和启示,下面我们就从多个角度来简答这个问题,并探讨当代的启示。
一、历史角度从历史角度来看,李约瑟之问涉及到东西方在科学发展上的差异。
事实上,在古代,东方比西方更早地出现了一些科学发现和创新。
比如古印度、中国和阿拉伯世界在天文学、数学、医学等方面都有很多成就。
而在欧洲,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了科学革命,并导致了现代科学的诞生。
这种历史差异可以从东西方的文化、制度、经济等多个方面来解释。
东方强调大一统的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科学发展可能受到了束缚;而西方的分权制度和市场经济则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当代启示:在当代,我们可以借鉴东西方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在尊重传统和历史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科学的发展理念和方式,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二、文化角度从文化角度来看,东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这也影响了科学的发展。
东方注重整体性思维和共同体意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强调个体主义和理性思维,更注重个体的创新和自由。
这种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差异也影响了科学发展的方向和方式。
东方科学更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和应用,强调实用主义和技术创新;而西方科学更注重理论探索和学科分化,注重科学的纯粹性和普遍性。
当代启示:在当代,文化的差异可以成为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基础,促进科学成果的共享和传播,推动科技创新的合作和交流。
三、制度角度从制度角度来看,东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教育制度的不同也影响了科学的发展。
东方的大一统制度和儒家教育强调秩序和道德,抑制了科学的创新和发展;而西方的分权制度和市场经济则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因为它们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和机会给科学家进行研究和创新。
当代启示:在当代,我们需要不断完善社会制度和政策环境,为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提供更多的自由和机会,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李约瑟难题的回答和几点启示

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和启示院系: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班级:2010级法学本科班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和启示在人类历史发展历程中,人类不断地回顾过去,总结历史。
有一种对历史的总结就是基于现有的“历史事实”提出各种“难题”,对这些“难题”的研究不仅为“难题”本身提供了种种试解,而且也促进了与“难题”相关的其他问题的研究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
“李约瑟难题”就是这样的“难题”之一。
自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中国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对“李约瑟难题”的研究高潮,众多专家学者从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心理、科学技术结构、地理环境等方面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积极的阐释与试解,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首先应该对“李约瑟难题”进行阐释与解答主这两个问题:一是怎样理解“李约瑟难题”,二是怎样回答“李约瑟难题”。
一、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1945年,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序言中,首次提出这样的疑问:在1—15世纪,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可是中国的科学为什么持续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或中古型的理论?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了近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未能在亚洲产生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是什么?1964年李约瑟在《当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将这一质疑表述为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二是“为什么在公元前1一15世纪期问,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r}后者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对“李约瑟难题”的表述。
相比较可以发现,这些疑问所探讨的内容可以简单表述为:在科学技术方面,为什么中国古代遥遥领先于西方,而近代以来却落后于西方。
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后一个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但对后一个问题的解答需要探索前一个问题,对前一个问题的解答最终也要归结到对后一个问题的思考。
“李约瑟难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带给我们的启示摘要本文阐述了何为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的造成原因的剖析、李约瑟难题的现代启示,认为造成李约瑟难题的一些因素至今仍然在阻碍中国科技发展,提出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消除教育体制中影响科技创新的消极因素,加强学术交流,从而实现中国科技的早日腾飞。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介绍,分析,基础研究,教育体制,科技创新正文一、难题介绍1、问题概括著名科学史家英国学者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至今还困扰着众多科学史工作者的难题,那就是:为什么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西方更为有效?而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也就是说,一句话,曾经领先世界各国几百年上千年的中国科技,中国文明在近代为什么又落后于西方,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
2、难题提出李约瑟难题由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提出,李约瑟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并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
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
3、难题具体介绍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1] 李约瑟问题其实是: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
欧洲经历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时期,希腊、罗马的古代典籍也被欧洲中世纪的焚书毁灭,欧洲从阿拉伯帝国保存的希腊、罗马古籍复兴了希腊、罗马文化的同时消化吸收了中华文明的科技与产业、体制与文艺等成就,从而诞生了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全球化地球文明。
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

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一、“李约瑟难题”研究历史述评所谓“李约瑟难题”,学界公认的经典表述是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于1964年在《东西方的科学和社会》一文中系统提出的,他指的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虽然,李约瑟早在1944年2月重庆的中国农学会会议上就己提出了该问题。
但关于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的探讨,在李约瑟以前很早,就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
十七、十八世纪的法国耶稣会士巴多明、伏尔泰、奎奈、休谟、狄德罗等都有论述。
中国的不少学者对此均有广泛探讨,从鲁迅、任鸿隽、梁启超到冯友兰、钱穆、梁漱溟等都发表过诸多看法。
但自从李约瑟从东西方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历程提出此问题后,其研究范围之广、见解之独到、在中外影响之深远,较前面诸家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人们也就习惯的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以时间为线索,“李约瑟难题”研究大体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
此时虽没有“李约瑟难题”的提法,但有关难题的基本内容都已经出现,并形成了第一次研究热潮。
任鸿隽认为“无归纳法为无科学之大原因”。
其后,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认为自然科学不发达,是因为我国人有“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之观念。
因袭己久。
本不易骤然解放,其对于自然界物象之研究“素乏趣味”。
又因为清代中国没有学校、学会、报馆之类的建制,科学上之发明不能流传和交流。
1924年,他在发表的《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史》中又认为自然科学未能发展起来的原因,最大的障碍是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蒋方震也提及“民族富于调和性”、“民族尚谈玄”等原因。
化学家王堪(1888-1966)在1922年发表了《中国之科学思想》一文,认为政府的专制、学术(易经、阴阳五行学说)的专制,对中国科学的发展是极大的“摧残”综观这一时期的论述,可以看到,他们把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归结为研究方法、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专制政治和教育制度等,而对于经济制度方面则少有涉及。
综合探究李约瑟难题与我的解答

2、“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 平上远远超过西方”的史实有哪些?
▲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测定了120多个恒 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留下了最早关于哈雷慧星的记录 ▲东汉科学家张衡关于地球是圆形的见解比西 欧人早1000多年; ▲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创制了黄道游仪,用它 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这在世界上是首次;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制成了一种新型浑仪 “简仪”,比欧洲发明同类仪器早300多年。
15世纪后中国科技由盛转衰的原因
1、明清统治者固守农耕经济的藩篱,从 根本上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2、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 3、科举制度下的八股取士,使科学技术 完全排斥在各级教育和科举考试内容之 外; 4、传统的自然观、哲学观如天人合一、 阴阳五行等也妨碍了科学理论的发展 5、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1、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近代 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兴起清除了思想 障碍; 2、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 和新的社会需要又推动了科技的创新; 3 文艺复兴期间科学的实验方法的诞生. 4、科学家们探求自然的不懈努力;
结合明中后期历史背景,分析晚明科技 一度辉煌的原因
1)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耕经济的繁荣. 2)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引发 了革新工艺技术的需要,推动了科技的 发展;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科学家对古代及明代科技就与近 现代科研成果的区别
内容上:传统科技是以感性和经验成为主 较少对事理和规律的探究,表现为较强的 实用性;而近代科学是建立在对事理和规 律的探究之上,表现为较抽象的理论性。 方法上:近代自然科学与传统科技的差别 就在于是否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
李约瑟难题及看法

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李约瑟在19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了这一问题。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难题”很耐人寻味,它犹如科学王国一道复杂的“高次方程”摆在了世人面前。
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
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
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文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
据有关资料,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只占0.4%。
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觉得不可思议,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
“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其原因在于中国在13世纪之前社会制度的民主程度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算是最高的;而中国自13世纪以后经济技术与科学发展水平越来越落后,是因为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愈来愈完善,特别是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愈来愈受到集权制度下扭曲为奴化的儒家思想的毒害。
总而言之,宋明以来被集权制度下奴化的儒家违反人性的“三纲五常”等,实际上是变相地提倡懒惰思维和奴化意识,这一社会意识对宋明以来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造成了严重的约束,特别是严重毒化了中国知识阶层的思想,使中国知识阶层留恋于自身历史上业已形成的社会地位,长期以来不但不能成为推动民主的主力,反倒以传统捍卫者的身份成为反对“民主、自由、博爱”思想的急先锋。
“李约瑟难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是指在中国古代发明历史研究中,存在着许多发明技术的创始人已经无法确定的情况。
这一难题告诉我们几个启示:
1.历史是一条长河,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是局限性的。
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谦虚的态度,承认自己的认识是有限的,需要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证据信息。
2.在考证历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事实,避免因为主观臆想而歪曲历史事实。
3.历史研究需要跨学科合作,需要同时运用考古、文物、史料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全面了解历史。
4.历史研究的成果不是绝对确定的,会随着时间、技术、证据等因素的不同而改变。
我们需要对历史保持开放的态度,不断更新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5.历史是文明发展的宝库,我们需要在尊重历史、保护文物的基础上,继续发扬中华文明,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和启示
院系: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班级:2010级法学本科班
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和启示
在人类历史发展历程中,人类不断地回顾过去,总结历史。
有一种对历史的总结就是基于现有的“历史事实”提出各种“难题”,对这些“难题”的研究不仅为“难题”本身提供了种种试解,而且也促进了与“难题”相关的其他问题的
研究以及社会的全面
进步。
“李约瑟难题”就是这样的“难题”之一。
自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中国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对“李约瑟难题”的研究
高潮,众多专家学者从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心理、科学技术结构、地理环境
等方面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积极的阐释与试解,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首
先应该对“李约瑟难题”进行阐释与解答主这两个问题:一是怎样理解“李约瑟难题”,二是怎样回答“李约瑟难题”。
一、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
1945年,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序言中,首次提出这样的疑问:在1—15世纪,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可是中国
的科学为什么持续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或中古型的理论?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了近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
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未能在亚洲产生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是什么?1964 年李约瑟在《当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将这一质疑表述为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二是“为什么在公元前1一15世纪期问,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
类的实际需要方面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r}后者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对“李约瑟
难题”的表述。
相比较可以发现,这些疑问所探讨的内容可以简单表述为:在科学技术方面,为什么中国古代遥遥领先于西方,而近代以来却落后于西方。
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后一个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但对后一个问题的解答需要探索前一个问题,
对前一个问题的解答最终也要归结到对后一个问题的思考。
任何难题的提出都会基于某种或宏观或微观、或抽象或具体的现实需要,“李约瑟难题”本质上就是对“曾经辉煌的中国却在近代以来落后于西方”这一事实的反思,是对中国现代化历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的反思,是基于中国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以及中华民族
复兴的现实需要而提出的。
具体而言:首先,近代以来中国落后于西方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国防的落后,
而国防落后的最直接与最直观的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落后,这就使得中西之问科学技术的差距成为近代以来触动中国人最深刻的东西,也使得科学技术成为了中国实现现代化最直观、最迫切的问题。
“李约瑟难题”研究的对象是科学技术,因
此“李约瑟难题”能够引起中国人的广泛重视,能够引起中国人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的原因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诸多问题的反思。
其次,中国近代以来科学技术落后之所以引起深刻反思,一方面是因为现实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达相比较而产生的巨大落差感。
换言之,“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这一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
为“为什么在公元前1一15世纪期问,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
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这一问题的存在。
再次,近代以来,人类对待历史不仅仅是单纯的记录,而是开始有意识地、主动地、系统地回顾历史并规划未来。
任何现实问题都具有历史性,不但有其历史渊源,而且也是在历
史中继续展开。
“李约瑟问题”从根本上讲是基于对历史的研究而提出的一个历
史学问题,虽然对该历史学问题的回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并且可以从不同的学
科角度来回答。
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在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历史性的回答。
总之,“李约瑟难题”一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是中国近代为什么落
后以及中国怎样实现现代化赶超这个大问题卜一个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子问题。
另一方面,对这个问题的“回应”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进行系统的历史性的回答。
二、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
虽然“李约瑟难题”是一个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问题,但无论是对问题
本身的理解还是对问题的解答,都不能局限于“科学技术”这一狭小的范围内。
现有的对“李约瑟难题”的试解就是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环境、数
理逻辑、思维方式等各个角度入手的,形成了一个过于庞杂的局面。
但笔者认为这些试解可以概括为两类:一是通过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逻辑的分析而
进行的试解。
二是通过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分析而进行的试解。
前者是内部因素,后者是外部因素。
(一)内部因素
首先,汉字是具有整体结构的象形文字,属于综合性,导致中国人的思维
也具有综合性。
而西方的拼音文字则属于分析性的文字,使得西方人擅长于分析,这正是近代科学发展所必须的思维方式。
也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数学既没有向符号代数转化,也没有形成严密的演绎体系,形成的理论只是经验的总结。
并且中国独有的有机自然观阻碍了中国产生近代实验科学。
其次,在思维方式方面,东西方人种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是形成东西方不同科学技术发展曲线的根本原
因。
东西方科学思维方式至少在早期并不存在巨大差异,中西方科学思想具有极大的对应性。
西方做到了各种相反思想和思维方式之问的平衡或协作,而中国古代哲学一元化的畸形发展则导致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落后。
最后,西方科学的本质特点是“察异”,中国科学的本质特点是“察同”。
东西方科学的不同特点是中国科学能在早期领先,而西方科学却能后来居上的原因。
(二)外部因素
首先,在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方面,中国长期以来的封建小农经济、重农
抑商和自给自足的观念对数学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李约瑟认为中国大统一以后的封建制度是一种官僚封建制度,这种体制最初非常有利于科学的成长,但却阻碍了重商主义价值观的形成。
所以,它没有能力把工匠们的技艺与学者们发明的
数学和逻辑推理方法结合在一起。
因此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
此外,中国人多地少,农业的平均回报高于工业的平均回报,资金向农业集中,造成工业缺少资金,这是中国未能工业化的真正原因。
秦代以来出现的中央集权官僚专制政治。
使得中国文化的每一个因素,如学术、思想乃至教育,都沦为政治的工具。
以地
主经济为物质基础的中国官僚政治,抑制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中国社会长期停滞在封建阶段,未能及时向新的生产方式转变。
最后,在前现代时期,人口
规模的大小是科学技术的决定因素,而中国的人口数量在14世纪以前一直高于欧洲。
中国在现代时期落后于西方世界,是因为中国的技术发明仍然靠经验,而欧洲在17世纪科学革命的时候就已经把技术发明转移到主要依靠科学和实验上
来了。
而中国没有成功地爆发科学革命的原因,大概在于中国科举考试的课程设置和其激励结构使知识分子无心从事科学事业,尤其是做可控实验或对有关的自
然假说进行数学化分析这类事情,因而从原始科学跃升为现代科学的概率就大大
降低了。
三、从“李约瑟难题”得到的启示
首先,无论是“李约瑟难题”本身还是“李约瑟难题”所表述的内容,已经
成为了一个“历史事实”,对这一事实的回应必然不会局限在“难题”所论述的
对象—“科学技术”这一狭小的范围内,我们应该有更深层次的思考,“李约瑟难题”出现在近代以来东西方文明激烈碰撞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
在当前这种全球文化的视野里会看到古代中华文明的吉光片羽,这可唤起有治疗文化自卑作用的“陶旧”情怀;也会触及中华文明的病根,让中国人知道必须“吃西药”和经
历疼痛才能现代化。
这有助于中华民族在全球化的世纪对中西文化持平衡心态,
在面对世界时自信而不自卑和自负,在世界多元文明并存共进时能有包容之量,
善于学习和富于革新。
其次,社会建立起更加健全的科学发展的的机制与环境,使得我国能够在科
学方面迅速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这是涉及民族发展的根本大计;其次是思想观念方面应更加开放和创新,我们应接纳一切先进思想,并且要和我们自身思想相融合;还有就是重新审视科学发展与人的关系,科学发展使得人的发展经过自然人、社会人和自由人三个阶段。
这也是经过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实际说科学必将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并进一步实现更高目标的天人合一。
最后,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
的到来,国内则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阶段。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处理好中西方文化间的碰撞,是我们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关键,也是牵涉到我们每一个人自身的问题。
从“李约瑟难题”的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些历史的启示,特别是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能不说其中有很深刻的思想观念上的传承关系。
总之,作为一种“历史事实”的“李约瑟难题”永远得不到准确的解答,其
存在的意义,以及解答所产生的对其他学科与社会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并且希望帮助我们借古鉴今,指导现实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