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行现代诗歌
葡萄牙人的十四行诗集

葡萄牙人的十四行诗集葡萄牙人的十四行诗集:寻找心灵的安宁葡萄牙人的十四行诗集,这本书名让人不禁好奇起来。
十四行诗,最早源自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是一种以十四行为一个单元的诗体形式,十分精致而有力。
而这本葡萄牙人的十四行诗集,是一部由巴西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于1914年发表的作品,他以这本诗集成名于世,被誉为葡萄牙最重要的现代主义诗人之一。
诗集的主题围绕着人类的内心世界展开,佩索阿在其中展示了他对存在、时间、爱情和死亡等永恒话题的思考。
他以独特的方式,用精炼的文字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追求。
这本诗集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文学价值,更在于佩索阿在其中探索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无尽的哲学思考。
葡萄牙人的十四行诗集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形式,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
正如诗集的名字所示,其中的每一首诗皆由十四行组成,每首诗都是独立完整的艺术品。
佩索阿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象,使得每一行都充满了力量和美感。
诗集的内容涉及广泛,既有关于自然和宇宙的描绘,又有对人类情感和内心的深入剖析。
佩索阿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由和追求的渴望,他以诗人之心描绘了人类的苦难和岁月的流逝。
在他的笔下,葡萄牙人成为了一个象征性的形象,代表着人类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这本诗集的深度和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思考。
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佩索阿对于存在和无常的思考,他对于时间和回忆的描绘,以及对于爱情和死亡的探索。
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文字所传递的情感和哲思。
葡萄牙人的十四行诗集也启发了许多其他诗人和艺术家,他们在其中找到了灵感和创作的力量。
这本诗集的影响力远远超越了它的出版时间和地域,它已经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迷失在忙碌和浮躁中,很难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葡萄牙人的十四行诗集正是一本能够引导我们去思考生命和内心世界的书籍。
它提醒我们停下脚步,去欣赏自然的美丽,思考自己的存在和追求。
十四行诗_课件

诗中通过花卉树木的凋零,蝉蛾的蜕 壳,歌声与歌曲以及青山等大量的意象, 来表达对生命本真意义的思考。
答案:
第一,要顺从自然。叶该落 时便落,花该凋零便凋零,不必 守着残花败叶做太多的感伤。生 是一种幸福,死亡也是美的,只 要顺其自然。
第二,死亡是生命中的一环。在这里 生与死不再对立,死亡是一个重点,同时 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它是生命之中最后的 辉煌。生命本就是一个不断蜕变的过程, 青年时代的狂乱与迷惘,在日渐长大后归 于平静,如同蝉蜕从幼稚的躯体脱落。在 无边的寂寞里如同等待退化的蚕一般忍耐, 然后升华,洗却那个迷茫、脆弱的自我。 人生是呈螺旋式上升的,不断否定旧我获 得新生,当这一环走完,再开始时,又到 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消亡与永恒。歌声的停止不等 于歌曲的消失。就像个人与宇宙的关系。 个体生命是有限的,而宇宙是无限的。人 生一代一代更迭,尽管最终消失了,但不 能否认他们存在过。
谢谢欣赏!
作者简介
冯至(1905年-1993年),原名冯 承植,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学团体 浅草社。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 炜谟等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 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
作家作品
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等; 散文集:《山水》; 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 论文集:《歌德论述》、《诗与遗产》等。
在《我们准备着》这一小节中,作 者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解析:
联系作者对人生在世,世事无常的变 化的感叹,体悟作者的情感。
答案:
作者由岁月无常,世事苍茫想到 人生的沧桑变化,想到那些为了生存 而经历一次次斗争的小昆虫们,领悟 到人生的真谛在于不断承受生命的狂 风暴雨。意境雄浑。
在《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这一 小节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表达了对生 命和自然的认识?
冯至的十四行诗

冯至的十四行诗
(最新版)
目录
1.冯至十四行诗的概述
2.冯至十四行诗的特点
3.冯至十四行诗的主题
4.冯至十四行诗的艺术价值
5.冯至十四行诗的影响
正文
冯至,原名冯承植,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翻译家。
他的十四行诗是其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冯至十四行诗的特点是形式严谨,格律规范,同时又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他的十四行诗在形式上遵循了欧洲十四行诗的格律,但在内容上却充满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和情感。
他的诗歌语言凝练,意象丰富,充满了哲理和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冯至十四行诗的主题广泛,涵盖了人生、爱情、自然、社会等多个方面。
他的诗歌既有对个人生活的细腻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性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关注,对自然的敬畏。
冯至十四行诗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
他的诗歌语言独特,形式规范,充满了音乐性和节奏感。
他的诗歌内容深刻,主题广泛,充满了哲理和思考。
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冯至十四行诗的影响深远,他的诗歌创作不仅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被广泛传播,也被广泛研究和解读。
中国古现代的诗歌

中国古现代的诗歌现代诗歌精选,中国现代诗歌精选,由成功励志网整理,希望有关于现代诗歌精选中国现代诗歌精选的这篇文章,与现代诗歌精选中国现代诗歌精选想关的文章,对您有所帮助!现代诗歌精选徐志摩〖再别康桥〗〖无意偶尔〗〖我期待你〗20世纪20年月闻一多〖幻中之邂逅〗〖孤雁〗〖死水〗李金发〖夜之歌〗〖爱憎〗〖时之表现〗徐志摩〖再别康桥〗〖无意偶尔〗〖我期待你〗穆木天〖苍白的钟声〗〖苏武〗〖落花〗冯至〖十四行集(节选)〗〖蚕马〗〖帷幔——乡间的故事〗20世纪30年月林徽因〖仍然〗〖无题〗〖秋天,这秋天〗戴望舒〖雨巷〗〖烦忧〗〖我用残损的手掌〗李广田〖秋灯〗〖笑的种子〗〖地之子〗艾青〖期间〗〖大堰河——我的保姆〗〖给太阳〗卞之琳〖断章〗〖妆台(古意新拟)〗〖古镇的梦〗何其芳〖预言〗〖圆月夜〗〖声响〗南星〖守墓人〗〖石象辞〗〖响尾蛇〗辛笛〖航〗〖风景〗〖再见,蓝马店〗覃子豪〖过黑发桥〗〖瓶之存在〗〖吹箫者〗纪弦〖幻象〗〖狼之独步〗〖历程〗20世纪40年月王佐良〖他〗〖巴黎码头边〗〖1948年圣诞〗陈敬容〖珠和觅珠人〗〖出发〗〖题罗丹作《春》〗杜运燮〖Narcissus〗〖山〗〖秋〗穆旦〖合唱二章又题∶Chorus二章〗〖森林之魅〗〖葬歌〗罗寄一〖音乐的抒怀诗〗〖一月一日〗〖序〗郑敏〖Fantasia〗〖寂寞〗〖成熟的寂寞〗唐祈〖游牧人〗〖女犯监狱〗〖工夫与旗〗袁可嘉〖沉钟〗〖走近你〗〖冬夜〗牛汉〖鹰的诞生〗〖汗血马〗〖华南虎〗现代诗歌精选屠岸〖纸船〗〖城楼图铭〗〖潮水湾里的倒影〗20世纪50年月周梦蝶〖逍遥游〗〖菩提树下〗〖托钵者〗羊令野〖蝉〗〖秋兴〗〖无题十二行〗方思〖仙人掌〗〖夜歌〗〖竖琴与长笛(节选)〗余光中〖芝加哥〗〖白玉苦瓜〗〖秦俑〗洛夫〖烟之外〗〖湖南大雪〗〖巨石之变〗罗门〖麦坚利堡〗〖第九日的底流〗〖观海〗蓉子〖一朵青莲〗〖晨的恋歌〗〖夏,在雨中〗痖弦〖山神〗〖深渊〗〖给超实际主义者〗昌耀〖花朵受难〗〖现在是炎天〗〖朝朝暮暮(五首)〗林泠〖阡陌〗〖散场以后〗〖不系之舟〗20世纪60年月郑愁予〖错误〗〖崖上〗〖末了的春闱〗任洪渊〖北京古司露台下〗〖司马迁的第二创世纪(组诗)〗〖汉字,二零零零(组诗选三)〗杨牧〖水之湄〗〖延陵幼子挂剑〗〖林冲夜奔(节选)〗叶维廉〖赋格(Fugue)〗〖水乡之歌〗〖追寻〗食指〖信赖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鱼儿三部曲〗20世纪70年月江河〖没有写完的诗〗〖盘旋〗〖从这里开端(组诗)〗北岛〖回答〗〖宣告〗〖结局或开端---献给遇罗克〗芒克〖阳光中的向日葵〗〖死后也还会朽迈〗〖都会〗多多〖致太阳〗〖手艺〗〖玛格丽和我的观光〗舒婷〖致橡树〗〖神女峰〗〖会唱歌的鸢尾花〗刘自立〖一日又见庞德〗〖芬芳如我的消散〗〖感性析梦〗严力〖还给我〗〖反省发明无法〗〖我是雪〗杨炼〖人与火组诗(选三)〗〖《易经》、你及其他〗〖诺日朗〗顾城〖弧线〗〖生命理想曲〗〖回家〗梁小斌〖洁白的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你让我一小我私家走进少女的心田〗。
【doc】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

【doc】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是西方中世纪以来历久不衰的诗体之一,是西方抒情诗的重要形式,它在意大利, 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曾成为风靡一时的诗歌形式,并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对中国新时期以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将分析最初确立意大利十四行诗规范的诗人彼特拉克的诗歌创作,结合其十四行诗的代表作《歌集》(SongBook)进行研究.弗兰齐斯克?彼特拉克(FrancescoPe~area,1304—1374 )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被公认为是第一个人文主义者,史称文艺复兴第一人.彼特拉克热爱古希腊,罗马文化,他最早搜集研究古典着作,开创了研究古典文化的新风,因而被称为第一位人文主义者;在诗歌写作上亦成就卓着,是当时意大利甚至全欧洲最杰出的诗人.… 彼特拉克在十四行诗方面成就尤高,他使这种诗体臻于成熟与完美,因而意大利十四行诗(I—tMianSonnet)SL被称为"彼特拉克体"或"彼特拉克十四行诗" (PetrarchanSonnet),曾因诗歌创作成就而在罗马与巴黎获得 "桂冠诗人"的荣誉,并被称为 "意大利诗歌之父".他的诗讴歌爱情,渴求现世幸福,赞美大自然,表现人在肉体与精神方面的双重幸福,音韵典雅,结构严谨,语言优美,韵味隽永,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为意大利乃至欧洲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英语中十四行诗为sonnet, 来源于意大利语soneuo,而 sone~o又来源于普罗旺斯语sonet, 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十四行诗的起源.十四行诗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是13,14世纪意大利最流图裴新彦行的一种抒情诗体.随后但丁 (DanteAlighiefi)在诗集《歌集》中,采用了十四行诗的艺术形式,描写对贝亚特里奇的爱情,情感真挚,风格高雅,音调铿锵,豪放中见婉约.彼克拉克是最早的着名十四行诗人,《歌集》是他的代表作,《歌集》包括诗歌366首, 其中317首是十四行诗,主要表现诗人对劳拉的爱.1927年4月6日,23岁的彼特拉克在法国南部阿维尼翁(当时教皇所在地) 的圣克莱尔教堂遇到一位名叫劳拉的美丽少妇,她是一位骑士的妻子.她的圣洁与仁爱,使诗人感到了有生以来"第一次甜蜜的忧郁",对她一见倾心.赤诚之爱从此成为他精神世界的支柱, 创作的源泉和生活的动力,他开始写诗赞颂劳拉婀娜多姿的体态,崇高的精神品质,表现自己对她的缱绻深情.1348年4月6 日,横扫欧洲的大瘟疫(黑死病)夺去了劳拉的生命.诗人闻讯后不胜悲恸,无限的哀悼凝结成一首首凄婉的诗歌,四十多年的诗歌创作后来汇集成《歌集》. 彼特拉克在《歌集》中采用的主要诗歌形式是十四行诗,他的十四行诗组诗《歌集》fSong Book)奠定了意大利十四行诗的基本形式和题材.彼特拉克少年时代曾旅居法国南部普洛斯旺多年,深受当地骑士抒情诗歌和民间文学传统的熏陶.当地诗人又叫行吟诗人,他们创作的诗篇, 为的是要伴以乐器到群众中演唱,所以对音律,韵律,节律要求比较严谨.这对彼特拉克在创作十四行诗体时有很大影响.彼特拉克创作的十四行诗语句整齐,短小精悍,格律严谨,极富音乐性.形式上一般分为一个8 行诗(octave)和一个6行诗 (ses~t)两个部分,每行为十一个音节.前八行的押韵格式为 abbaabba,这种韵式(abba)称为吻韵(kissingrhyme),即一, 四,五,八行押a韵,韵脚相同; 二,三,六,七行押b韵,韵脚相同,使这八行诗节形成统一的节奏,在第四行末尾有短暂的停顿,在第八行末尾有明显的停顿,诗的思想和节奏此时都达到高潮,然后渐渐回落.后六行押韵格式较多,常见的有三种: edeedc,edcded,cdedce,这彼彪克的十谤函翻翻种韵也称为链式韵(chained rhyme).诗歌的两节主题往往形成对照,最后两部分趋于统一,魅力由此而生.前八行多用来提出问题并论述提出的问题,在第八节或第九节陡然一转,后六节便对提出的问题或反驳,或回答,或澄清事实并总结主题.彼特拉克很好地利用了意大利语元音丰富且元音结尾单词多的特点,以及排布缜密的韵脚(最多只用5个韵脚),来表达细腻的感情.他的诗音韵典雅严谨,韵味隽永,为意大利乃至欧洲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彼特拉克的抒情诗集《歌集》分为"圣母劳拉之生"和 "圣母劳拉之死"两个部分,描写对劳拉的爱,爱不再是一种空灵的缥缈的经验,诗人于清丽的语词中写出了相当生动的心理真实,彼特拉克描写的已不再是柏拉图式的爱情,而是世俗的爱情,洋溢着人文主义的精神,歌颂人性,歌颂世俗的美."彼特拉克的《歌集》虽与但丁的《新生》相似,但写的已不再是柏拉图式的爱情,而是现世的爱情. 他用十四行诗的形式写内心活动,进入心灵深处,发掘隐秘的情感,在一个主题中找出无穷微妙的变奏——这样细致的内心描写和分析,是超越前人的."[51彼特拉克在其爱情诗集《歌集》中歌颂的美人劳拉尽管被描绘成理想化了的妇女形象,但其现世色彩要比但丁的《新生》浓厚得多.尽管诗人的恋人劳拉被理想化了,但诗人毕竟还是把她描绘成现实的人,有血有肉的人.嘲《歌集》是一曲人间幸福的颂歌,表现了人文主义者一个人为中心的爱情观,塑造了十分完美的劳拉形象.诗人以丰富多彩的色调,把人的精神美,女性的形体美和大自然的纯真美糅合描绘,并融入自己的挚情笃爱,使劳拉既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美丽凡女,又成为理想中的美与道德的化身,充分表现了爱情的圣洁与崇高,并把她称为人间最高雅最聪慧,最神圣最贞节,最可爱最美丽的女人","凡人的舌不配歌颂她那神圣的美"【. 诗人热切地倾诉相思之苦,大胆呼喊出自己的爱情:既然我为爱情而死,虽死犹荣.我又何必让爱神将情带解开或者剪断,虽然这免不了痛苦和死亡,但我却心甘情愿.I8] 《歌集》无畏地挑战了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歌唱世俗的美好,不仅是对中世纪神学的驳斥,还展示出新的人文主义思想.劳拉和爱恋中的诗人,这两个形象具有新时代的特点,"劳拉的平易单纯,温柔开朗和诗人的情真意切,直率热烈成为意大利文学和西方文学中两个最具有现代性格的典型".I91 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在内容上,抒写爱情的主题,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抒发对爱情的种种感受,甜蜜,痛苦,憧憬,思念,渴望等等,歌颂现世的爱情,高唱出饱含人文主义的爱的呼喊.在艺术形式上,全诗只有一个诗节,共十四行,每行11个音节,5个韵步,显得短小精致;节奏采用抑扬格,舒缓优美.十四行作为一种诗体,一个诗节形成一首诗,整体性强.十四行诗在押韵形式上不拘泥于一种,使诗歌的形式富于变化,显得活泼,生动,从而避免了诗歌在形式上的呆板.正是由于意大利十四行诗在形式上的种种优点,这种诗体后来被介绍进了英国,并被许多诗人竞相模仿,成为英语文学中十四行诗体中的重要形式之一.[1ol16世纪,英国诗人托马斯? 怀特(SirThomasWyatt)和萨利伯爵亨利?霍华德(Herry Howard,EarlofSurrey)开始把彼特拉克十四行诗翻译引入英国,并根据英语诗歌的音韵特点对意大利十四行诗做了一些调整和完善.英语诗歌到了斯宾塞 (EdmundSpenser)和莎士比亚 (Shakespeare)的手中,发展到了顶峰,形式更加和谐完美,主题也更加宽泛,负载的内容也越加深厚.在20世纪初期,十四行诗由闻一多,徐志摩等新月派诗人介绍到中国,冯至,朱湘等诗人写作了大量十四行诗,十四行诗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它的中固化,并对新时期的新诗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参考文献:[1]聂珍钊:外国文学史["].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 [2][8]聂珍钊:英语诗歌形式导论 [H].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3]飞白:《诗海一世界诗歌史纲, 传统卷》[H].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 年.[4]方汉泉:《文艺复兴与英诗——从王佐良先生的<英国诗史>说起》[J].华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l期.[5][6]彼特拉克:《歌集》花城出版社.2001年.[7]《意大利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裴新彦,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
《恶之花》中的十四行诗

《恶之花》中的十四行诗卜凡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一般说来,波德莱尔被认同为是一个开创时代的诗人,瓦雷里对此的评论更为直接,他说,“波德莱尔处于荣耀的巅峰”。
在瓦雷里看来,波德莱尔之所以配享这样高的评价,原因在于,在波德莱尔之前,“法国诗人在国外不太为人所知也不太为人欣赏。
”,但波德莱尔开创性的写作改变了这一状况,他为法国诗歌建立了世界性的声誉,“随着波德莱尔,法国诗歌终于跨出了国界而在全世界被人阅读。
”[1]波德莱尔在世界文学中的重要性来源于他的作品《恶之花》所展示的奇异主题,也就是波德莱尔对恶的审视并由此展开的对善恶关系的诗意表达。
在波德莱尔看来,恶即使是邪恶的,但它也散发出一种特殊的美。
这种忧郁、痛苦和病态中,蕴藏着人自身的反抗和觉醒的契机。
所以,波德莱尔对恶的审视,其实是要在批判中从恶挖掘出美,给人以一种清醒的激励与刺激。
这种美学趣味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他开启的是一个激情消退以后对人生之痛深入思考的时代,经由波德莱尔,现代诗歌慢慢壮大了起来。
有论者指出,波德莱尔被称为西方现代派诗歌的鼻祖,“他的现代性,是他的诗歌内容,而不是形式,因为,他的诗歌形式,还是传统的、古典的,例如,集中有不少诗都是用十四行诗体的谨严格律写成的。
”[2]奇妙的是,虽然兰波对波德莱尔赞誉有加,但是兰波却对波德莱尔在艺术形式方面的守旧持批评态度,就在写给伊藏巴尔的同一份信里——这份信后来被命名为“洞察者之信”——他责备伟大的诗人因循守旧,批评“波德莱尔生活在一个过于艺术的世界里,他作品中备受称颂的形式其实微不足道。
新的艺术形式期待被发明。
”[3]检视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十四行诗确实占据了大半的篇幅。
.十四行诗的英文名称“sonnet”过去曾被译为“商籁体”、“商籁”或者是短诗,后来根据这种诗体的外在形式约定俗成,称之为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在彼特拉克手中达到了一个艺术的颠峰,他用拉丁文写的十四行诗分别由两个四行和两个三行构成了完整的诗节,其形式特征为四四三三,在意大利,这种十四行被称为“彼特拉克体”。
冯至《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

冯至《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冯至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十四行集》深受许多诗人和文学爱好者的喜爱。
这部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值得我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
下面我将就《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十四行集》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而闻名。
冯至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十四行诗的形式,每首诗都由十四行组成,行与行之间紧密连接,呈现出严谨而统一的结构。
这种形式的采用使得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读起来声情并茂,给人以独特的美感。
其次,《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诗歌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上。
冯至的诗歌涉及了丰富多样的主题,包括对生活、对自然、对人性的思考和感悟。
他以细腻而深入的文字描绘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以及人们内心的复杂情感。
他善于捕捉那些微小而真实的情感,通过诗歌表达出来,给读者带来了共鸣和思考。
此外,《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
冯至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词句精炼而富有音韵感。
他又善于以寥寥数语道出深刻的意义,使得诗歌更加有力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灵。
他运用诗歌的语言艺术,将复杂的思想和情感凝结成短小精悍的诗句,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和美感。
最后,《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创新上。
冯至将西方诗歌的形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在诗中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典故、象征等,使得诗歌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同时,他也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致力于诗歌的写作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使得《十四行集》呈现出独特而前卫的艺术风格。
综上所述,《十四行集》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体现在艺术表现手法、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语言的运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创新等方面。
它不仅是冯至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篇章。
通过对《十四行集》的深入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冯至诗歌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冯至十四行诗

冯至十四行诗一、冯至十四行诗的定义和起源1.1 什么是冯至十四行诗冯至十四行诗,简称冯至诗,指的是中国现代作家冯至创造的一种诗体形式。
这种诗体借鉴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诗人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则与特点。
1.2 冯至十四行诗的起源冯至十四行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文学界受到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诗人冯至开始尝试写作十四行诗。
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创作,冯至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十四行诗风格,被誉为中国的十四行诗之父。
二、冯至十四行诗的特点和形式要素2.1 冯至十四行诗的特点冯至十四行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纯粹的艺术性:冯至十四行诗以艺术性为首要追求,注重诗歌的美感和音韵的优美,追求诗歌的审美价值。
•短小精炼:每首冯至十四行诗仅有14行,字数有限,因此要求诗人能够精炼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定型结构:冯至十四行诗采用了莎士比亚诗体的结构,其中前两行为双韵,后两行为交叉韵,依此类推,最后两行为回韵。
•主题多样:冯至十四行诗的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对自然的描写,也有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与表达。
2.2 冯至十四行诗的形式要素冯至十四行诗的形式要素包括:•行数:每首诗共14行,按照特定的押韵方式排列。
•韵律:冯至十四行诗遵循十四行诗的基本韵律,前两行和后两行的韵脚相同,依此类推。
•篇幅:每行字数不固定,整体篇幅相对较短。
三、冯至十四行诗的创作技巧与方法3.1 冯至十四行诗的创作技巧创作冯至十四行诗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技巧:•押韵技巧:要注意诗句中的押韵安排,将诗句组织成符合要求的韵脚形式。
•行与行之间的衔接:要注意每一行与前后行之间的衔接,使整体诗句流畅自然。
•简洁凝练的表达:由于字数有限,要求诗人能够用简洁凝练的表达方式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选题与主题的把握:选取合适的题材和主题进行创作,使诗歌更具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3.2 冯至十四行诗的创作方法创作冯至十四行诗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灵感法:抓住生活中的瞬间,用心感受,然后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感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四行现代诗歌纯粹或不纯粹
树根是纯粹的,因为土壤是纯粹的
树枝和树干是纯粹的
树叶和花朵也是纯粹的
因为天空和空气都是纯粹的
不纯粹的是低垂的云雾
黏液不断地释放一种史无前例的毒素
不纯粹的还有蜜蜂和蝴蝶
瞧瞧那德性,哪个不是心怀鬼胎
说是从事甜蜜的事业
背地里却霍霍地抽刀拔剑
还有不纯粹的我和你,明明看见
一切真相,心里却窥测老包这诗的意思它们跳跃着,加速着,弯曲着
并飘逸着——它们的脉搏突然被掐断
农历十月
星光之声,薄于蝉翼
划过天空,明亮时
还是夜晚。
萤火虫穿针引线
以光年为半径的思念
禁锢了远方的林和近处的树它们聚集又悄然远离
拿枪的最先获得自由
这是农历十月之初
水陆事物均已潜入水底
树木和荒草竖起耳朵
原煤向地面爬行
伏击生锈的犁头。
它们
终止了初级阶段,捏紧拳头对付泥土中那些埋伏者
做一块懂呼吸会抑制的石头坐在两块石头之间。
草地上朦胧的光线恍若霏霏秋雨
三叶草们在微光里轻轻地喘息他们也把我当作了石头
肆无忌惮,迫不及待地亲吻我想要不要悄悄地撤离
或者继续扮演一块宁静的石头一只秋蠓,钻进我的鼻孔
打了一个响亮的现实主义喷嚏左右的石头,突然条件反射一个拼命地咳嗽
一个趁机放了一个响屁
原来它们都跟我一样
要做就做一块懂呼吸会抑制的石头契约
设想一个不太常见的场景——
每个人的心脏,所在的位置
始终覆盖一枚硬币,以防万一
一颗罪恶的子弹飞过来
还有许多事情没有交待
钱还在别人的手上
生活还没有尽情地享受
我亲眼看到一个人说不出话来
另一个人在他的病床前
快感地撕碎一张发黄的纸条
我猜测,这或许是一张契约
而契约精神已经死了
再也回不来了
止于病床上那个已经闭眼的人
森林
我看到野草们举着花朵涌向森林不分白昼与黑夜
野麂奔驰,白马飘忽
这些流水弯腰的日子,喜鹊飞向村庄
我看到刀光斧影环绕森林赛跑
在朝阳映射的露珠上闪烁
这该死的森林,向来患有恐斧症
忧郁便从那个晴朗的时刻开始
我看到零星如沙漠中的绿草
开始疯狂地追逐播撒种子的飞机
我相信将来的美妙
向远处的绿洲蔓延。
那个持斧的汉子
双手穿插,抱紧自己的肩胛
这是唯一坚实可靠的地方
写在第53个秋天
我在经过100座桥的第53座时
天上的祥云密布,把万物前景看好
我在攀登100座山的第53座时
山巅上的小路倏然开阔,我的肺叶鼓荡
我在100朵飘荡白云的第53朵面前
看到天国的莲花和啃草的绵羊
在第53个秋天,无论天空还是大地
那么辽阔。
我检阅一生走过的道路
青草,树木;蓝天,白云;家畜,飞禽……我的皮肤下烙印了千山万水的地图
我披着鱼皮的外衣,混迹江湖
或者畅泳苍穹,不识小小的地球
回到现实生活,拖把集中了所有的色彩只是为了还一个清白,施与一个期待现实
语言的修辞美好于现实
一切理想都高于成长的树
水车列阵,高于云端
它们在银河里
抗旱或者排涝
从大地上传来铁水浇铸的声音
渐渐高于头颅
锋利填补了想象的空间
而填充空气的气球,理想总在高处
只有将事物放倒
重心即可降低
它们的血肉之躯紧贴大地
爬行或安卧不动
以内心充盈的姿态回到现实
奔跑的秋天
奔跑的秋天,约我到东边的仓库
取一件存放已久的旧物
年青时不知道贵贱
让它受了很多委屈
可我常常跑到西边的厨房
偷食一颗颗半生半熟的山芋
如同不老的仙丹。
这是胃决定一切的年代如今的秋天,所有的动词属性
都在奔跑,而形容词的部位
也在拼命地展示秋天的性感
原野上的秋树原本来自远方的森林
它们的嘴里嚼着石头
石头的嘴里含着硝烟
不能遗忘哦,这片森林,魂灵在游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