蒽环类
蒽环类药物相关研究进展

蒽环类药物相关研究进展蒽环类药物是一种抗瘤谱广且高效的抗肿瘤药,对乳腺癌、恶性淋巴瘤、肺癌、卵巢癌、软组织肿瘤、肝癌均具有很强的抗癌活性。
蒽环类药物包括阿霉素、表阿霉素、吡柔比星、去甲氧柔红霉素和米托蒽醌等,属周期非特异性药,其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心脏毒性。
随着G-CSF等药物的出现和治疗手段的进步,使得蒽环类药物的单次使用剂量和化疗周期数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其急性剂量限制性毒性-骨髓抑制可得到有效的防治,而其慢性剂量累积限制性毒性-心脏毒性严重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和长期使用,使得复发或转移的肿瘤患者不得不使用其它药物治疗而影响治疗效果。
表阿霉素(Epirubicin,EPI)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蒽环类药物,近年来在提高表阿霉素临床疗效与降低其心脏毒性反应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标签:表阿霉素;疗效;毒性;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使许多肿瘤患者获益,但是临床工作中还有很多病人对靶向药物无效,需要用化疗药物治疗。
蒽环类抗肿瘤药物是乳腺癌、非霍奇金淋巴瘤等肿瘤辅助化疗的基石,在联合化疗中应用有效率明显提高。
目前很多乳腺癌辅助治疗的一线方案都包括了蒽环类药无[1]。
蒽环类药物中表阿霉素具有较强抗肿瘤活性,临床上用于治疗乳腺癌、非霍奇金淋巴瘤、卵巢癌、软组织肉瘤、胰腺癌、胃癌、小细胞肺癌、急性白血病等[2]。
但其具有明显剂量-效应关系,剂量累积有明显心脏毒性,心脏毒性有急性、亚急性、慢性、迟发性之分,急性及亚急性心脏毒性表现为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室功能障碍、心力衰竭及心包炎-心肌炎综合征;慢性心脏毒性以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病为主要表现,多不可逆,可发展为心力衰竭,病死率较高;迟发性心脏毒性多在结束化疗1年以上发生,以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隐匿性心室功能障碍多见,多于应激状态下发病,如手术、感染、妊娠等[3,4]。
且传统的小分子化疗药缺乏特异性,可杀伤正常组织细胞。
因而实现药物的靶向传递,提高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拓宽现有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
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及防治

Fe3+
右 丙 亚 胺 Fe3+ Fe3+ 蒽环类抗癌药 蒽环类抗癌药
自由基
线粒体
损伤
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显示DEX 对接受蒽环 类药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具有显著的心脏保护 作用,且不影响蒽环类药物的抗肿瘤疗效。 2004 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 也证实右丙亚胺可以预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患者使用多柔比星所致的心肌损伤。 国内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也证实右丙亚胺与多 柔比星联合治疗乳腺癌、淋巴瘤时,对由多柔 比星引起的心脏毒性保护作用明显。 《ACC/AHA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 中指出右丙亚胺对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的患者 具有心脏保护作用。另外,2010 年《非霍奇金 淋巴瘤NCCN 指南》和《老年肿瘤NCCN 指 南》中都明确指出如果治疗使用蒽环类药物应 当密切监测心功能,可加用右丙亚胺作为心脏 保护剂。
其他的心脏保护剂,包括辅酶Q10、左卡尼 汀等,也许具有心脏保护效果但他们阻止 心肌病的机制和能力尚需进一步探讨。最 新的Meta 分析显示辅酶Q10、左卡尼汀、N乙酰半胱氨酸、维生素C、维生素E 等都没 有明显的蒽环类化疗心脏保护作用,而 DEX 可以使患者明显获益,心衰的发生率 明显降低。
一些研究显示舒张功能障碍是蒽环类药物 诱导的心功能障碍的早期表现,因此,用 多普勒超声心动检查心脏舒张功能对于早 期监测心脏毒性是一个敏感的方法。
cTn(心肌肌钙蛋白)T/I:应用蒽环类药 物化疗的患者cTn的水平显著增高,且与心 脏舒张功能不全相关。在出现显著的LVEF 变化前,cTnT/TnI即可检测到阿霉素等阿 霉素等蒽环类药物导致的早期心脏毒性。
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多种无创监测方式, 主要是用于监测心功能变化,如超声心动 图、MUGA 、心肌酶谱、血清肌钙蛋白、 脑钠肽等。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蒽环类药物以其严重的心脏毒性而著称。
这种心脏毒性可能由许多因素引起,包括对心肌细胞肌质网上兰尼碱受体的影响、心脏中自由基的产生及药物代谢产物的蓄积。
它们的心脏毒性通常表现为心电图变化尤其是QRS复合波的频率变化和心律不齐;心肌病及其引发的心力衰竭有时数年后才表现出来也时有发生。
毒性主要与患者终生累积剂量有关。
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医生会根据药物种类及患者情况计算所适用的终生剂量,当剂量达到上限的时候,一般来说会停止继续使用蒽环类药物或者重新估算上限。
有研究显示蒽环类药物引起心力衰竭的几率不仅与剂量有关,还随着接受治疗之后的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由2年之后的2%到15年之后的5%。
除了保持在累积剂量上限以下之外,肿瘤科医生还会使用许多其他方法降低心脏毒性。
一般来说,在化疗结束的3、6、9个月之后医生会建议检查一次心脏。
此外,保护心脏的措施还包括了使用右雷佐生辅助化疗,使用脂质体药物,和改用持续静脉滴注:● 右雷佐生是一种心脏保护剂,能够通过竞争性螯合铁离子来减少蒽环类药物产生的自由基数目。
研究显示它能够将心脏毒性发生几率减少约三分之二,同时并不影响化疗的效果或者是总体生存率。
● 相对于普通蒽环类药物来说,较少的脂质体药物会被运输到心脏,因此毒性较小。
● 持续静脉滴注能够减小药物在心脏尤其是左心室中的的峰浓度。
为了有效预防蒽环类药物导致的心脏毒性,应在第1次使用蒽环类药物前联合应用右丙亚胺。
另外还有其他的心脏保护剂,包括辅酶Q10,左卡尼汀,N-乙酰半胱氨酸,抗氧化剂VC、VE以及其他的铁螯合剂如去铁敏等,或许具有一定的心脏保护效果,但是用于防治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尚需进一步研究,目前只有右丙亚胺可使经过蒽环药治疗的病人心衰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蒽环类药物用法用量多柔比星--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后静脉冲入或滴注,可进行腔内注射或膀胱灌注,但不能鞘内注射;表柔比星--0.9%氯化钠注射液250~500ml溶解后静脉冲入或滴注;如选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其含量下降速度很快,1h后的含量平均下降率大于5%,放置12h后,剩余含量仅为原含量的50%,因此建议选用生理盐水配伍吡柔比星--建议选用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稀释静脉冲入或滴注,也可以膀胱灌注及动脉给药吡柔比星难溶于氯化钠注射液,因此不宜选用生理盐水作溶剂蒽环类药物适应症均为广谱抗肿瘤药,适用于急性白血病、乳腺癌、肺癌、卵巢癌等。
三阴乳腺癌对含蒽环类方案新辅助化疗的价值

三阴乳腺癌对含蒽环类方案新辅助化疗的价值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癌症类型,其中三阴乳腺癌是最为恶性的亚型之一。
含蒽环类化疗药物是一种经典的抗癌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癌治疗中。
本文旨在探讨三阴乳腺癌患者接受含蒽环类方案新辅助化疗的价值。
一、含蒽环类方案的介绍含蒽环类药物是指一类含有苯并[a]蒽醌类结构的化合物,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嵌入DNA分子双链中,干扰DNA复制和转录,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分化。
常用的含蒽环类药物包括阿霉素(ADM)、表柔比星(EPI)和长春新碱(CTX)等。
含蒽环类方案是乳腺癌治疗中的一种经典化疗方案。
在新辅助化疗中,含蒽环类方案通常与顺铂(DDP)等其它药物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研究表明,含蒽环类方案新辅助化疗可显著减小肿瘤体积,增加保乳手术的可行性,提高肿瘤切除的手术切缘阴性率,并明显改善预后。
二、三阴乳腺癌的特点三阴乳腺癌是指ER(雌性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和HER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均为阴性的乳腺癌亚型。
其临床表现具有较高的恶性和侵袭性,易产生远处转移,且预后相对较差。
临床研究表明,三阴乳腺癌对激素受体、靶向治疗等常规治疗手段的反应较差,因此需要更加强有力的治疗手段。
含蒽环类方案新辅助化疗在三阴乳腺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含蒽环类药物可针对三阴乳腺癌的受体阴性状态,通过DNA干扰等方式抑制癌细胞增殖和分化,达到化疗的效果。
四、含蒽环类方案新辅助化疗不良反应及对策含蒽环类药物虽然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
这些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脱发、皮肤反应等。
此外,含蒽环类药物还有可能引起心脏毒性和肺纤维化等重要不良反应。
针对这些不良反应,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如对于骨髓抑制可进行血常规检查,及时调整剂量;对于恶心呕吐可应用抗呕吐药物;对于心脏毒性可实时监测心电图等生化指标;对于肺纤维化可定期进行肺功能及胸部影像学检查等。
五、结论。
蒽环类药物

蒽环类药物
蒽环类药物是一类具有蒽环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其在药理学和药物化学领域具
有广泛的应用。
蒽环结构由三个苯环共享边缘碳原子形成,具有独特的分子构型和生物活性。
蒽环类药物的发现历史
蒽环类药物最早可以追溯到自然产物中的蒽醌类化合物,比如从龙胆草等植物
中提取的蒽醌。
随着化学合成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合成更多的蒽环衍生物,并发现它们具有抗癌、抗炎和抗菌等药物活性。
蒽环类药物的药物活性
蒽环类药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抗癌、抗炎和抗菌。
其中,一些蒽环
衍生物如紫杉醇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如乳腺癌和卵巢癌。
另外,一些蒽环化合物还被应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
蒽环类药物的合成和改造
蒽环类药物的合成和改造是药物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化学家们通过
设计合成新的蒽环类化合物或改造已有的药物结构,来提高药物的活性和选择性。
常见的合成方法包括氧化、还原、取代、偶联等化学反应。
蒽环类药物的药物安全性
尽管蒽环类药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其在临床使用中也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
一些蒽环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肝脏损伤、肾脏毒性和血液毒性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蒽环类药物时,需要仔细控制剂量和监测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结语
蒽环类药物作为一类重要的药物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丰富的研究价值。
随着药物化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新的蒽环类药物问世,为药物研究和药物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希望。
蒽环类

别慎用。肝功不良者应减量或慎用。 • 3.过去曾用过足量柔红霉素或阿霉素者则不能再
用本药。 • 4.本品可用于浆膜腔内给药和膀胱灌注,但一般
不用于鞘内注射。 • 5.注射勿使ADM漏出血管外。 • 6.ADM与其他抗肿瘤药物联用时,不能在同一注
药理作用
• 1. 嵌入DNA分子 非特异性插入相邻碱基对之间,与核 糖-磷酸骨架结合,导致DNA分子局部解螺旋,并可干扰 拓扑异构酶Ⅱ重新连接断裂的DNA双链,从而阻碍DNA 和RNA的生物合成。 2. 与细胞膜结合 该作用影响了与磷脂酰肌醇激活偶联 的细胞运输过程。 3. 脂质过氧化作用产生氧自由基 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 (cytochrome P-450 reductase)催化蒽环类药代谢的同 时,使氧分子变为超氧离子和过氧化氢,它们可以使 DNA单链断裂。富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或谷胱甘 肽过氧化物酶的组织可免受超氧离子的损伤,但肿瘤组 织和心脏一般较少含有SOD。另外,心肌组织也缺乏过 氧化氢酶,不能分解过氧化氢。——与心脏毒性相关
1990年 去甲氧柔红霉素 1979年 吡柔比星 Pirarubicin Umezawa et al. 1975年 表柔比星 Epirubicin Arcamone et al. 1975年 阿柔比星 Aclarubicin Umezawa et al. 1968年 多柔比星 Doxorubicin DiMarco et al. 1963年 柔红霉素 Daunorubicin DiMarco et al.
不良反应
• 2.剂量限制性毒性为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 减少和贫血,常见粒性和淋巴性细胞减少,给药 后10~15天降低到最低点,大约3周恢复正常。
防治蒽环类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

防治蒽环类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蒽环类药物治疗血液恶性肿瘤和实体瘤疗效确切,但其存在治疗相关心脏毒性,表现为进展性与不可逆性,且首次使用就可能对心脏造成损伤。
在使用蒽环类药物时,早期监测和提前预防心脏毒性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治疗血液肿瘤和实体肿瘤的蒽环类药物包括柔红霉素、去甲氧柔红霉素、盐酸多柔比星、表柔比星、阿柔比星、米托蒽醌、吡喃多柔比星、脂质体多柔比星、脂质体柔红霉素、脂质体去甲氧柔红霉素。
蒽环类药物是血液肿瘤和实体肿瘤(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乳腺癌、胃癌、骨肉瘤、软组织肉瘤、卵巢癌等)的基石类药物。
首先,在复发转移性乳腺癌化疗中,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及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均肯定了蒽环类药物的地位和作用,推荐的化疗药物如下。
①环类:如多柔比星、表柔比星、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
②紫杉类:如紫杉醇、多西他赛、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③抗代谢药:如卡培他滨、吉西他滨。
④非紫杉醇类微血管形成抑制剂:如长春瑞滨。
其次,蒽环类药物在血液恶性肿瘤治疗中也彰显了其基石地位。
①非霍奇金淋巴瘤:多柔比星、表柔比星、脂质体多柔比星、去甲氧柔红霉素、米托蒽醌。
②霍奇金淋巴瘤:多柔比星、表柔比星、脂质体多柔比星。
③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多柔比星、柔红霉素、去甲氧柔红霉素、米托蒽醌、阿柔比星。
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柔比星、柔红霉素。
早期监测并提前预防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需要清楚地了解其相关心脏毒性的分类、特点、作用机理及如何监测和预防,从而使患者有更好的获益。
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脏毒性分类1、急性心脏毒性在给药后的几小时或几天内发生,常表现为心内传导紊乱和心律失常,极少数表现急性左心衰。
慢性心脏毒性在化疗的1年内发生,表现为左心室功能障碍,最终可导致心衰。
2、迟发性心脏毒性在化疗后数年发生,可表现心衰、心肌病及心律失常等。
蒽环类药物的慢性及迟发性心脏毒性与其累计剂量相关,因此限制其累计剂量可以降低心脏毒性的发生率。
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

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
• 儿童患者应用蒽环类药物后易于发生迟发性心脏 毒性。 • 有报道11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患者,经 阿霉素治疗后11例(10%)出现心力衰竭,经标准 心力衰竭治疗后所有患者得到改善并最终停用心 脏药物,11例中有5例在3-10年后再次出现心力 衰竭、其中2例需要进行心脏移植。 • 另外一组30例儿童患者也有类似情况,平均阿霉 素用量是 • 317 mg/M2,7例出现迟发性心力衰竭,其中5例 发生在急性病* FA z UP间
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
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
• 一些新的监测方法包括: • 肌钙蛋白-T (cTnT)和肌钙蛋白-I (cTnI):是反映心肌受损的 生物学标记,应用蒽环类药物后可立即轻度升高,但没有 特异性; • 111 In放射免疫扫描:随着葱环类药物用量增加心脏摄取也 In : 增加,但与症状性心力衰竭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 •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可能对早心脏毒性有诊断义, 但价格昂贵; • B-类心钠肽:可能是左心室损害的早期标记,但与临床症 状间的确切关系未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柔比星用于乳腺癌的方案
AC:ADM(多柔比星) 60mg/m2 iv day1 , q21d CTX(环磷酰胺) 600mg/m2 iv day1 , q21d 推荐中低危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重要方案,对于HER-2阳性患者,效果 由于CMF方案。 FAC:5-Fu 500mg/m2 iv day1,8 q28d 多柔比星 50mg/m2 iv day1 q28d 环磷酰胺 500mg/m2 iv day1 q28d 此方案使乳腺癌术后最常用的辅助化疗方案之一,蒽环类药物有累积 性心脏毒性,使用时必须评估LVEF,至少3个月1次。 AC-T:多柔比星 60mg/m2 iv day1 q21d 环磷酰胺 600mg/m2 iv day1 q21d 四个周期后接着用 紫杉醇 175mg/m2 iv day1 q21d*4 高危乳腺癌术后常用的辅助治疗方案,尤其适用于腋窝淋巴结转移阳 性患者
药代动力学
表柔比星较多柔比星的血浆半衰期及组织半衰期为短,且清除更快,体 内畜积少;因而表柔比星总体毒性更低,尤其是心脏毒性(包括迟发性 的).
引起相同毒性所需的剂量
1、血液学毒性为 A:E=1:1.2 2、非血液学毒性为 A:E=1:1.5 3、心脏毒性为 A:E=1:1.8
最大累积剂量
多柔比星与吡柔比星的比较
比柔比星与多柔比星结构相似,只是多了一 个吡喃环,比柔比星的使用剂量与多柔比星 相近,骨髓抑制等毒性降低不明显,只是脱 发的毒副作用略轻,比柔比星同样属于剂量 依赖性药物。
柔红霉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一代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作用机制与多柔比星相似,抗瘤谱窄,对实 体瘤疗效不如多柔比星和表柔比星。 适应症:用于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包括慢性急 变者。 用法用量:临用前,将所需用量加5-10ml氯化钠注射液振摇溶解后,再加 氯化钠注射液使成2-5mg/ml,缓慢静脉注射,成人常用量为每次按体表面 积30-40mg/平方米,每3-4周连用2-3日,老年人酌减。小儿用量为每次按 体表面积20mg/平方米,每周1次,2岁以下幼儿及体表面积小于0.5平方米 者,其剂量应以体重为准,每次按体重0.5-1mg/kg,连用2-3次或每周一 次,用3-4周。联合化疗时每次剂量酌减至单用常规量的2/3。血清胆红素 在1.2-3mg/100ml时用3/4量;如大于3mg/100ml时仅能用半量。 总累积剂量按体表面积应控制在400-500mg/平方米内,2岁以下幼儿不能 超过200-250mg/平方米。联合化疗方案最常用者CODP(环磷酰胺、长春新 碱、柔红霉素和泼尼松)、DOAP(柔红霉素、长春新碱、阿糖胞苷和泼尼松) 以及DAMP(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巯嘌呤或硫鸟嘌呤和泼尼松)等。
蒽环类
蒽环类化疗药物是临床常用的抗肿瘤抗生素药物,主要包括 阿霉素、表阿霉素等,是一类细胞周期非特异性化疗药。一 般蒽环类化疗药物应用于一线或二线标准化疗方案中,经静
脉给药方式应用于临床。蒽环类作为乳癌、白血病化疗中最
常用的药物。
蒽环类药物的适应症
血液肿瘤(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
乳腺癌(术前/术后化疗)
不良反应
2.剂量限制性毒性为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 减少和贫血,常见粒性和淋巴性细胞减少,给药 后10~15天降低到最低点,大约3周恢复正常。 3.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口腔粘膜炎、食欲不 振,可对症处理。 4.敏感肿瘤在初次应用ADM时,可因大量瘤细胞 破坏而致高尿酸血症,引起关节疼痛或肾功能损 害。应嘱病人多饮水,适当应用别嘌醇,必要时 查血清尿酸或肾功能。
1.本品能透过胎盘,故孕妇及哺乳期均禁用。 2.老年患者、2岁以下幼儿或原有心脏病者要特别 慎用。肝功不良者应减量或慎用。 3.过去曾用过足量柔红霉素或阿霉素者则不能再 用本药。 4.本品可用于浆膜腔内给药和膀胱灌注,但一般 不用于鞘内注射。 5.注射勿使ADM漏出血管外。 6.ADM与其他抗肿瘤药物联用时,不能在同一注 射器内混用。
适应证:主要用于恶性淋巴瘤、急性白血病、乳腺癌、泌尿道上皮癌(膀胱癌 及输尿管癌)、卵巢癌,也可用于子宫颈癌、头颈部癌和胃癌。
用法与用量:一般用5%葡萄糖液或注射用蒸馏水10ml溶解后,小壶内静脉冲 入,本药难溶于氯化钠注射液,故不宜用氯化钠注射液溶解。根据疾病的不 同,可选用以下不同的给药方法。 1.静脉注射:①一次40~50mg/㎡,3~4周重复;②一次20~25mg/㎡,一周1次, 连用2周,3周为1周期。③20mg/㎡,每日1次,连用2日,3~4周为1周期。 2.动脉注射:头颈部癌、膀胱癌,7~14mg/㎡,每日1次,连日或隔日应用5次。 3.膀胱癌的膀胱内注入:用导尿管导尿后,每日1次,15~30mg溶成0.5~1mg/ml 的溶液,一周3次,每次膀胱内保留药液1~2小时。以此为1周期,反复2~3个 周期。
1968年 多柔比星
1963年 柔红霉素
Doxorubicin
DiMarco et al.
Daunorubicin DiMarco et al.
比柔比星
表柔比星
多柔比星
多柔比星
适应症:适用于急性白血病(淋巴细胞性和粒细胞性)、恶性淋巴瘤、乳腺癌、肺癌(小细胞和 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骨及软组织肉瘤、肾母细胞瘤、膀胱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头颈 部鳞癌、睾丸癌、胃癌、肝癌等。 性状:本品为红色澄明溶液。 用法用量:缓慢静脉或动脉注射。本品体外溶血性实验结果表明本品具有溶血特性,给药时注意 缓慢注射或缓慢点滴并且严密监测血象。 1.成人常用量 单独给药每平方体表面积50-60mg,每3~4周1次或每日20 mg/m2,连用3日 ,停用2~3周后重复。分次用药的心肌毒性、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包括口腔溃疡)较每3周 用药一次为轻。联合用药为40 mg/m2,每3周1次或25 mg/m2,每周1次,连用2周,3周重复。总 剂量按体重面积不宜超过400mg/m2。 2.联合化疗 ① ABVD(阿霉素、博来霉素、长春碱和达卡巴嗪),主要用于霍奇金淋巴瘤;② CAF(环 磷酰胺、阿霉素和氟尿嘧啶),主要用于乳腺癌;③ CA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 尼松),主要用于恶性淋巴瘤;④ FAM(氟尿嘧啶,阿霉素和丝裂霉素),主要用于胃癌;⑤ AC(阿霉素和阿糖胞苷),主要用于成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⑥ AOP(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 尼松),主要用于淋巴母细胞型急性白血病的诱导缓解;⑦ ACP(阿霉素、环磷酰胺和顺铂), 主要用于卵巢癌和肺癌以及头颈部癌、膀胱癌等;⑧ COAD(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和达 卡巴嗪),主要用于软组织肉瘤和成骨肉瘤;⑨ CAO(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主要用 于小细胞型肺癌。
不良反应
5.皮肤反应 色素沉着、皮疹、脱发。首次用药 后第2-4周开始脱发,停药后3—5个月内头发 重新长出。 6.其他 肝肾功能损害、乏力、发热、出血、静 脉炎。用药不慎外漏而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等。 用药后尿可呈红色。 7.ADM在动物中有致癌作用,在人体也有潜在 的致突变和致癌作用。
注意事项
泌尿系肿瘤(浅表性膀胱癌的术后灌注) 肝癌、头颈癌(介入化疗) 妇科肿瘤 胃癌等
药理作用
1. 嵌入DNA分子 非特异性插入相邻碱基对之间,与核糖 -磷酸骨架结合,导致DNA分子局部解螺旋,并可干扰拓 扑异构酶Ⅱ重新连接断裂的DNA双链,从而阻碍DNA和 RNA的生物合成。 2. 与细胞膜结合 该作用影响了与磷脂酰肌醇激活偶联的 细胞运输过程。 3. 脂质过氧化作用产生氧自由基 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 (cytochrome P-450 reductase)催化蒽环类药代谢的同 时,使氧分子变为超氧离子和过氧化氢,它们可以使DNA 单链断裂。富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或谷胱甘肽过氧 化物酶的组织可免受超氧离子的损伤,但肿瘤组织和心脏 一般较少含有SOD。另外,心肌组织也缺乏过氧化氢酶, 不能分解过氧化氢。——与心脏毒性相关
不良反应
1.心脏毒性 可导致严重的心肌损伤和心力衰竭,心肌损伤 程度与剂量有关,总量在500mg/m2以上者可多见。与放 射治疗或与丝裂霉素合用,会加重心脏毒性。防治方法: ①用药前后要测定心脏功能,监测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血清酶学等。②总量应控制在500mg/m2以下。③与自由 基清除剂维生素E、解救剂ATP、辅酶Q10维生素C等并用 。④在进行纵隔或胸部放疗期间禁用本药,以往接受过纵 隔放射治疗者,或与MMC、DTIC、MTX等连续用药时, 每次用量和总剂量亦应酌减。停药指征:①EKG显示诸如 室上性心动过速、P波低平、ST段降低、心律失常、房性 或室性早搏。②继发性弥漫性心肌病变、充血性心力衰竭 。
表柔比星 900~ 1000 mg/ m2 阿霉素 450~550 mg/ m2 (表柔比星和 阿霉素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是剂量依赖性的,其 作用强度随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一次给药剂量的大小与疗效 成正比。)
一次允许使用的最大剂量
表柔比星 阿霉素 135 mg/m2 60mg/m2
吡柔比星
吡柔比星是多柔比星的氨基糖苷部分第4’位增加四氯吡喃基。THP体内外抗 瘤作用等同或由于ADM,而心肌毒性、消化道反应,脱发发生率均很低。
作用特点
直接嵌入DNA双链间和/或抑制DNA聚合酶 , 使 细胞周期中止于G2期,抑制细胞分裂。
抗癌谱广,细胞毒作用强。
快速进入肿瘤细胞内,细胞内药物浓度高。
在肿瘤组织中浓度高,而在正常组织中浓度相 对较低。
THP反复多次给药,心脏组织中几乎无蓄积性。
蒽环类化疗药物的研发史
1990年 去甲氧柔红霉素 1979年 吡柔比星 1975年 表柔比星 1975年 阿柔比星 Pirarubicin Epirubicin Aclarubicin Umezawa et al. Arcamone et al. Umezawa et 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