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惯性的理解

合集下载

惯性和质量的概念

惯性和质量的概念

惯性和质量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惯性和质量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它们帮助我们理解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惯性和质量的概念,并解释它们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1. 惯性的概念惯性是指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其状态不变。

这意味着静止的物体将继续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相同速度和方向移动。

2. 惯性的应用惯性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交通工具中,当司机突然刹车时,乘客会因为惯性而向前移动。

同样地,当车辆加速时,乘客会因为惯性而向后移动。

在物体运动的分析中,惯性概念帮助我们预测和解释物体的运动方式。

3. 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所具有的衡量其惯性的属性。

质量越大,物体的惯性越大,即物体越不容易改变其状态。

质量是衡量物体对力的响应能力的因素。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到的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4. 质量的应用质量作为物体与力的相互作用的基础,被广泛应用在各种物理问题中。

例如,在机械力学中,通过质量的概念可以计算物体所受到的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在万有引力中,质量的概念使我们能够理解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

5. 质量与惯性的联系质量和惯性是紧密相关的概念。

质量决定了物体的惯性程度,即物体越重,越不容易改变其状态。

质量也是物体所具有的属性,而惯性则是由质量所决定的物体的运动特性。

6. 实验验证质量和惯性的关系为了验证质量和惯性的关系,可以进行以下实验。

首先选取不同大小的物体,例如一个小铁球和一个大铁球。

分别给它们相同的初速度,然后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

我们会发现,相对于小铁球,大铁球的运动速度变化更小,这是因为大铁球具有更大的质量和惯性。

7. 结论通过对惯性和质量的概念的深入探讨,我们了解到它们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惯性帮助我们理解物体的运动模式,而质量则是衡量物体惯性的属性。

两者紧密联系,质量决定了物体的惯性程度。

通过实验验证,我们可以得出质量和惯性之间的关系。

对惯性的理解

对惯性的理解

对惯性的理解:当物体静止时,惯性表现为物体保持静止状态不变的本领;当物体运动时,表现为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本领。

惯性大小通过质量量度,与物体处于什么状态、什么环境都无关。

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通过实验认识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或者说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进而通过定量研究得出牛顿第二定律F kma,注意这是个矢量方程,要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到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惯性是只有当物体在匀速运动或静止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B.物体的惯性是指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仍保持原来的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的性质C.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有惯性;受外力作用时,不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因而就无惯性D.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与运动状态和是否受力无关【难易程度】:简单【练习2】如图所示,重球系于线DC下端,重球下再系一根同样的线BA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在线的A端慢慢增加拉力,结果CD拉断B.在线的A端慢慢增加拉力,结果AB拉断C.在线的A端突然猛力一拉,结果AB拉断D.在线的A端突然猛力一拉,结果CD拉断【难易程度】:中等【练习3】下列针对牛顿第二定律变形公式的理解,正确的是()A.由F=ma可知,物体所受的合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加速度成反比B.由m=F/a可知,物体的质量与其所受合力成正比,与其运动的加速度成反比C.由a=F/m可知,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合力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D.由m=F/a可知,物体的质量可以通过测量它的加速度和它所受的合力而求出【难易程度】:简单。

惯性的理解

惯性的理解

惯性的理解金铺中学卫建华要理解惯性,我有三个诀窍,记住这些惯性在你面前就无所遁形了。

一.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二.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

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能力就越大,其惯性越大,惯性的大小与物体是否受力,运动状态,速度大小等因素,都没有关系。

三.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不是力,所以只能说一个物体具有惯性。

不能说物体受到惯性,受惯性作用或惯性力怎么样,这三个特点大家都理解了吗?接下来我来考考大家。

两辆相同的车同时刹车,即使行驶的车比缓慢行驶的车停下来时会跑的更远。

这说明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速度有关的,对吗?哈哈。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急速行驶的车刹车时由于惯性会保持之前急速行驶的状态向前运动。

缓慢行驶的车刹车时由于惯性会保持之前缓慢行驶的状态向前运动。

所以喽,刹车后两车滑行距离的不同,是因为车需要保持着之前的状态不同。

下面就让我们来通过一些实例来分析一下人们在生活中是如何利用惯性的吧。

握住松动的锤头,用力撞下石头,撞击之后锤柄静止。

锤头由于惯性会继续向下运动,这样锤头就会套牢在锤柄上。

小明在立定跳远时,起跳前处于静止状态,起跳后由于惯性,小明会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

而进行助跑跳远时,起跳前小明是运动状态,起跳之后由于惯性小明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助跑比立定跳的远。

拍打被子可以除尘,是由于被子开时,被子上的灰尘由于惯性停留在原先位置。

此外,例如踢足球,洗衣机脱水也都是利用的惯性,任何事物都有多面性,惯性也不例外,在享受他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别忘了防它一手。

比如汽车在行驶时保持正常车距,可以在汽车改变车速时避免他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前移动带来危险。

乘客带上安全带抓好扶手,可以避免在刹车过程中下半身随车停止运动,上半身由于惯性继续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扑向前方。

另外还有像禁止超载。

在汽车装备安全气囊,易碎品封箱,并在四周垫上泡沫塑料。

这些方法也能有效防止惯性可能带来的伤害。

浅谈惯性

浅谈惯性

浅谈惯性惯性是初中物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之一,同学们初次接触往往被弄得不知所措,为了帮助同学们正确理解惯性及应用惯性解释有关现象,本文试对这一难点问题作一剖析.一、理解惯性惯性是指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即原来静止物体的惯性表现为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着的物体的惯性表现为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和速度。

因此可以说,惯性实质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二、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必须明确自然界的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具有惯性。

既不会消失,也不会时有时无。

而我们在学习惯性时,经常以车辆突然开动或紧急刹车等运动状态的改变来提示其存在。

以致有同学认为:物体只有在运动状态改变时才具有惯性,且在解答问题时,常常在惯性前面加上“产生”“受到”“出现”等词语,这些都是错误的,因为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不是在运动状态改变时才产生的,而是在那种特殊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

而物体存在惯性与物体“表现或不表现出惯性是两码事”这就说惯性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客观存在,所以要牢牢记住:无论物体处于何种运动状态,其惯性始终存在。

三、决定物体惯性大小的因素惯性的大小由本身的质量决定,质量越大的物体越“不愿“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惯性越大,质量越小的物体,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惯性越小。

质量不变,惯性的大小也不变。

例如:以样速度行驶的小轿车和满载货物的大卡车,若同时刹车,大卡车要滑行较长时间的距离才能停下来。

说到这你该知道,为什么交通规则中有“禁止骑车带人”了吧!还有不少同学认为:“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如:汽车开的越快,刹车越难停下来,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因为照此推理:速度越大,惯性越大;则速度越小,惯性越小;速度为零,则没有惯性。

显然与事实不符。

再如:飞跑的小孩不留神撞在站在路边的大人身上,通常是身体弱小的孩子被撞倒,而强壮的大人顶多被撞个趔趄。

小孩的速度大惯性也大吗?所以说,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而与速度无关。

初中物理知识点:惯性的定义以及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物理知识点:惯性的定义以及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物理知识点:惯性的定义以及惯性在⽣活中的应⽤1、惯性的定义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般是指物体不受外⼒作⽤时,保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属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种属性。

⼀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受⼒⼤⼩、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关。

2、⽜顿第⼀定律⽜顿第⼀定律⼜叫惯性定律,普遍表达式为:⼀切物体在没有受到⼒的作⽤的时候,总保持静⽌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状态,直到有外⼒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

⼒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顿第⼀定律的说明:A、⽜顿第⼀定律是在⼤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步推理⽽概括出来的,但是我们周围不受⼒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实验来直接证明⽜顿第⼀定律。

B、⽜顿第⼀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即⼒与运动状态⽆关,所以⼒不是产⽣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3、惯性的利⽤1.⽤⼿向地上洒⽔时,⼿撩起⽔向前运动,当⼿停⽌运动后,由于惯性,⼿带起的⽔仍要继续向前运动,所以就被洒出去;2.在跳远⽐赛时,运动员跳起后,由于惯性,在空中仍保持⼀定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最后落在前⽅;3.汽车快到达终点时,熄⽕后由于惯性仍能前进⼀段距离,这样可以节省汽油;4.⼈骑车也是⼀样,当⾃⾏车运动起来后,⼈停⽌蹬车,⾃⾏车仍会向前运动⼀段距离,并不会⽴即停下。

如果没有惯性,这些现象将不复存在。

因此对于有益的惯性.我们往往想办法来增⼤它。

由于惯性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惯性越⼤。

因此在汽油机、柴油机等热机上我们通过增加飞轮的质量来增加它的惯性,以保持飞轮能持续地旋转下去.⼈们有时要利⽤惯性,有时要防⽌惯性带来的危害。

4、惯性的危害1. ⾏进中的车⼦突然制动,导致车内的⼈摔倒2. 赛车在转弯时滑出赛道3. 摩托车撞上护栏,车上的⼈由于惯性腾空飞出5、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1)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受平衡⼒还是⾮平衡⼒),物体受⾮平衡⼒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是有条件的。

惯性的名词解释

惯性的名词解释

惯性的名词解释惯性,这个术语常常出现在物理学的讨论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或许不太熟悉。

然而,惯性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广泛适用性的概念,它不仅仅局限于物理世界,也可以在个体行为、社会习惯、人类思维等领域中找到其痕迹。

在本文中,我们将尝试以多个角度解释惯性这一概念,并探讨其背后的原理和影响。

1. 惯性的物理解释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或不变状态的特性。

它是牛顿第一定律的核心概念,即“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将保持其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惯性可以解释为物体继续沿着其运动方向前进的趋势,或者物体保持静止的倾向。

例如,当我们乘坐车辆行驶时突然刹车,我们的身体会因为惯性而继续向前运动,从而产生撞击感。

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具有质量,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的惯性原理,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我们的身体将保持运动状态。

2. 惯性的心理解释除了物理学领域外,惯性在心理学中也有其独特的解释。

惯性在心理学中指的是个体在决策和行为中倾向于维持现状的心理倾向。

人类大脑有一种保守的本能,倾向于保持稳定且符合已知模式的环境。

这种心理惯性可以解释为为什么人们往往不善于改变和适应新环境。

例如,当我们习惯了某种生活方式或工作模式时,我们对于改变可能会感到不适应或担心。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在面对新情境时会触发一种惯性机制,让我们倾向于坚持一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3. 惯性的社会解释在社会学和文化学领域,惯性也具有其独特的解释。

社会惯性指的是一种社会系统中存在的稳定和持久性趋势。

这种趋势使得社会结构、制度、规则和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惯性,不容易发生剧变或变革。

例如,某些传统的社会体系或文化习俗在长期内能保持相对不变的原因之一,就是受到社会惯性的影响。

人们可能会出于习惯、便利或其他因素,选择遵循传统行为模式,而不轻易改变或创新。

4. 惯性的认知解释在认知科学领域,惯性指的是我们在思考、判断和决策时依赖于过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倾向。

我们的思维和认知过程往往受到个体的学习和记忆过程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认知习惯的模式。

谈 对 惯 性 的 理 解 与 认 识

谈 对 惯 性 的 理 解 与 认 识

谈对惯性的理解与认识摘要:当今科学界对经典力学范围内的现行的惯性观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对于惯性主要应该区分以下几点:①个别研究对象的性质与存在的性质;②保持某种状态的性质与改变某种状态的性质;③物理学规律的动力学特性与审美性。

这些概念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实则不然,要知道,其实它们融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中。

关键词:惯性;存在;时间;空间目录:前言材料组织及论证过程一、惯性的意义二、惯性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难易程度无关三、惯性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四、惯性与具体物体的质量无关五、惯性定律的表述方式六、人们误解惯性的来源七、对惯性的综合理解结束语几点遗憾前言:惯性是经典力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同时它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基础性观念,并且惯性问题也是经常被物理学界讨论的一个话题。

可是,尽管经典力学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时期,但在此问题上还存在着很多的混乱性,本文试从几个方面对惯性进行了讨论,望引起大家的共识。

并且利用惯性这一中介将生活和物理科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一、惯性的意义大家知道,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一个物体,只要不受外力作用,原来静止的就会一直静止下去,而原来运动的则会一直作匀速直线运动。

这里的问题在于:惯性是否是物体的性质?依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任何物体均具有惯性。

因而,看来惯性不是被研究物体的性质,因为这一性质是一切物体所具有的,也就是说它与物体的个别特征无关。

因而,惯性只能是存在的一个特征,是被研究对象周围的环境在此对象上的表现。

换一句话说,它是存在于物体周围的一种条件,一种约束。

二十世纪初,德国数学家诺特尔证明了:空间平移对称性导致动量守恒、空间转动对称性导致角动量守恒、而时间均匀性导致能量守恒。

事实上,物体的惯性是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的必然结果。

因而它与个别的特殊研究对象无关。

惯性不是个别存在物的性质,个别存在物只是惯性的显现者,惯性的本质与个别存在物的特性无关。

浅谈对惯性的认识物理系惯性的认识本科毕业论文

浅谈对惯性的认识物理系惯性的认识本科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二〇一五年二月浅谈对惯性的认识摘要本文从不同的历史时期阐述了对惯性概念的认识,又从经典力学和相对论力学两个不同的物理观念出发,对惯性这一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进行了不同的阐述,使我们在经典力学中认为惯性是物体自身不变的属性,到相对论力学的惯性的可变和它与引力质量的等效性,使我们把原来认为是不同的事物,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本文还对惯性技术的应用进行的探讨,使我们能够理解惯性在生活中的存在意义,是我们对惯性有了更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惯性、惯性定律、惯性技术、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understanding of concept of inertia, and from classical mechanics and relativity mechanics two different physics concepts, the inertial learn in the way different elaborated the basic concept, make us think of inertia in classical mechanics is the attribute of the object itself unchanged, to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mechanics inertia variable and its equivalence with gravitational mass, making originally considered different things, find the inner link between them, and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ertial technology enables us to understand inertia in the meaning of life existence, is we to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inertiaKeywords:inertia, the law of inertia, inertial technology, classical mechanics, mechan目录引言 (1)1 对惯性概念的认识 (1)1.1 惯性的概念 (1)1.2惯性定律的形成和发展 (2)1.3牛顿的研究 (3)2 经典力学对惯性的认识 (4)2.1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基本属性 (4)2.2惯性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难易程度无关 (4)2.3惯性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 (7)2.4惯性与具体物体的质量无关 (8)2.5惯性的大小是以惯性质量来量度的 (9)3 相对论力学对惯性的认识 (9)3.1 惯性与能量的关系 (9)3.2 广义相对论认为惯性力与引力等效 (10)4惯性技术的应用 (11)4.1惯性技术简介 (11)4.2惯性技术的应用领域 (12)4.3我国惯性技术现状 (13)5小结 (13)参考文献: (14)引言惯性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学习物理学最早遇到的概念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惯性的理解
摘要:惯性是经典力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中职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

对中职生而言,无论是他们的物理基础知识,还是他们的认知能力,都很容易导致概念上的混乱,在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时就容易出错。

关键词:惯性牛顿第一定律质量速度
惯性是经典力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同时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基础性概念,也是中职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完全按照课本编排的教法,对中职生而言,无论是他们的物理基础知识,还是他们的认知能力,都很容易导致概念上的混乱,在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时就容易出错。

下面就结合学生的特点,谈谈对惯性的理解。

一、惯性的意义
在讲到牛顿第一定律时,“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由于我们把物体总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课本上仅这些描述,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又造成混乱。

大家知道,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这里的问题在于:惯性是否是物体的性质?依据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均具有惯性,因而,惯性不是被研究物体的性质,因为这一性质是一切物体所具有的,也就是说,它与物体的个别特性无关,因而,惯性只能是存在的一个特征。

二、惯性与“第一定律”的区别
惯性与“第一定律”不是同一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它们的区别: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是不依外界(作用力)条件而改变,它始终伴随物体而存在。

牛顿第一定律则是研究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如何运动的问题,是一条运动定律,它指出了“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原因,两者完全不同。

为何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是因为定律中所描述的现象是物体的惯性的一个方面的表现,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不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但物体力图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仍旧表现出来。

三、惯性与物体的质量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惯性不会消失。

我们知道,地面附近的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其质量大小成正比,质量越大的物体重力越大。

有的同学认为: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也可以说成物体的重力越大惯性越大,因而推出:物体重量越小惯性越小,重力为零惯性消失。

其实这是一种错
误推想。

例如:月球表面的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宇航员在月球上即使背上一个质量很大的背包也感不到沉重,但走起路来却要十分小心,不能突然移动或突然停止,因为背包的重力小了,但惯性并没有减小(因背包的质量没有减小),质量很大的背包具有很大的惯性,当行走的宇航员突然停下来时,背包由于惯性将会继续向前运动,宇航员就会像地球上脚被东西绊了一下,向前倾倒。

四、惯性与力的区别
惯性与“力”不是同一概念,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力无关。

“柯受良驾车飞跃黄河时,汽车离开地面后仍能继续飞行”,“水平道路上运动着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还要向前运动”这些都是惯性。

常说“某物体受到惯性(力)的作用”,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但科学家也曾经把惯性作为假想力而存在。

惯性与力的区别:①物理意义不同:惯性是指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而力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始终具有这种性质,它与外界条件无关;力则只有物体与物体发生相互作用时才有,离开了物体就无所谓力。

②构成的要素不同:惯性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和作用点,而大小也没有具体数值,无单位;力是由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要素构成,它的大小有具体的数值,单位是牛。

③惯性是保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力作用则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惯性与外力作用是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形成了宏观物体的形形色色的各种复杂的运动。

如果没有外力,物体也就没有复杂多样的运动形式;如果没有惯性,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不需要力的作用。

只有当我们理解了惯性与外力作用的辨证关系,就不难解释惯性现象。

例如:“锤子松了,只要把锤柄在固定的物体上撞几下,锤头就能牢牢地套在锤柄上”,这是因为锤与柄原来都向下运动,柄撞在物体上受到阻力作用,改变了它的运动状态,就停止了运动,锤头没受阻力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继续向下运动,这样锤头就紧套在锤柄上了。

五、惯性与“速度”的区别
同一个物体速度大时比速度小时更难停下来,这使许多同学产生“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的错误认识。

岂不要得到“速度小惯性小,速度为零惯性消失”的荒谬结论吗?事实上,惯性大小与物体是否运动以及运动的快慢无关,它只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质量越大的物体惯性越大,比如:静止的篮球比静止的汽车容易运动起来;具有相同速度的篮球和汽车,篮球比汽车更容易停下来。

“汽车行驶越快,其惯性越大”是不正确的。

运动快的汽车刹车难是因阻力大小有限,如果增大阻力,它也会很快停下来。

参考文献:
1.程守林,江之永.《普通物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30-32
2.邵长泰,张协成.《物理教学参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8-66
3.邵长泰,张协成.《物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1-73
4.胡炳元,詹必文.《物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2-33 主要从事物理理论研究以及物理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