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煜_李清照词的相似性

合集下载

李煜与李清照词艺术特色对比研究

李煜与李清照词艺术特色对比研究

李煜与李清照词艺术特色对比研究于冰洁【摘要】南唐后主李煜和宋代词人李清照同为婉约派,二人的词作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相似而略有不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首先,\"二李\"的词都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且风格不同,后期词成就大于前期词;其次,语言风格也较相似,李煜词的语言隽永,李清照词语言通俗而又雅致;最后,在表现手法上,李煜善用白描手法,李清照继承了这种白描手法,并且把词提高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易安体\".【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40)005【总页数】4页(P57-60)【关键词】婉约词;李煜;李清照;艺术风格;比较【作者】于冰洁【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安徽合肥 2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3李煜与李清照,一位亡国之君与一位旷代才女,他们同是婉约派的杰出代表词人。

清代沈谦在《填词杂说》中写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前人把“二李”并称,并且极其推崇,不仅是因为二人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还因为二人在很多方面有着共同之处,如其人生经历和词路创作历程。

但在相似之中也不乏同中之异,尤其是二人词作不同程度地传达出的亡国之痛,使他们的词具有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

一、相似的命运,相似的词路历程比较李煜和李清照的一生,可以发现他们的命运是那么的相似,都是前半生喜,后半生悲,像被一条风水岭划分得如此鲜明。

与此相照应的是,“二李”的词也明显分为前后两期,且后期的创作比前期的成就更为突出。

(一)李煜——山远天高烟水寒,不幸生于帝王家李煜的词,婉约而不媚软,清幽而不疏冷,若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莫过于“山远天高烟水寒”了。

李煜是遗世独立的仙人,有着纯真的情感和绝俗的文采,然而李煜的一生用一句话来概括,却可以说是“不幸生于帝王家”。

李煜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史称李后主。

李煜、李清照词风之异同及其变化原因探析

李煜、李清照词风之异同及其变化原因探析
HE Yu . f a n.W ANG T a i . we i
( G u i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G u i y a n g , G u i z h o u , 5 5 0 0 0 4 )
Ab s t r a c t : T h e t h e s i s c o mp a r e s a n d a n a l y z e s t h e s i mi l a r i t y o f t o p i c s e l e c t i o n,wo r d i n g ,a r t i s t i c c o n c e p t i o n u s a g e
s t y l e a n d w a y o f he t m c l e rl a y .By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t h e c h a n g e o f t h e i r l i f e e x p e r i e n c e s ,t h e t h e s i s h e l p s U S k n o w t h e r e a -
这短短的三妻相敬如宾恩爱有加因为赵明诚离家为官所十三个字却表现出了人物人物之间的对白和场以也有着一些描写思念丈夫的词如醉花阴中景体现出了李清照在语言上表现的绝妙之处这对于愁的描写把一个闺中少妇对于丈夫的思念首词以浓睡残酒作为铺垫以询问卷帘侍女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夜凉酒黄昏黄花瘦等等为背景通过拟人化的肥瘦二字把海棠花的一47万方数据凋谢和春天的慢慢消失表现得淋漓尽致表面上的鼓点中奋力舞动以至于金钗滑落也不知晓在为花而歌为花而痴但却是以花自喻通过花的喝得微醺之后以花香解酒继续欢饮这就是李凋谢来感慨自己青春流逝
人 生经历的 变化 , 从 而 了解二人词风发 生 变化 的原 因和带 来的结 果。

浅论李煜与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异同

浅论李煜与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异同

浅论李煜与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异同作者:李云莹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03期内容摘要:李煜和李清照是词史中两大代表人物,在李煜词和李清照词对比之后,可以发现他们的词之间有着微妙联系,这正是文学的魅力,一代又一代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甚至影响了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

本文将从李煜和李清照的生平和人物性格着手,略谈前期词风,探究二人在人生经历和艺术特色的相同之处,以及他们在身份地位、思想感情、词意象的不同之处,最后浅析李煜和李清照的词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李煜李清照词风异同1.李煜和李清照的前期词风——朝生有乐1.1李煜前期词风——帝王之乐,琴酒揽怀李煜无争夺皇位之心,他向善向佛,在书画中消遣人生。

二首《渔父》词中“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春风拂面,酒香意浓,避世于山水之间,惬意自在,无争无求。

李煜前期的词风散发着胭脂气,多有香艳之词。

“丁香颗”、“樱桃破”写美人姿态,词语简短,却描绘出一幅香艳的景象。

世人很难想象一个帝王会写出这样的词,清人陈廷焯在《云韶集》论之:“风流秀曼,失人君之度矣。

”这就是一个至真至纯之人,在封建礼教的古代,也能不在乎他人的看法,说自己想说的,写自己想写的。

李煜不仅做了一国人君,更做了一个心口如一的词人。

李煜只管赏月作词,快意人生,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栏杆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李煜前期的词中,虽有佳词妙句,但还局限于风花雪月之中,偶有忧愁。

对弟弟李从善入宋不得归的思念,对妻子的爱意深切,局势堪忧,亲人离去。

《喜迁莺》中残花散了一地,于寂寞深院中等待归人,更有春草初青,落梅如雪拂了一身,离恨悠长的《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2李清照前期词风——绿窗小女,探索自我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自小饱读诗书,与文学有不解之缘。

论李煜李清照词相似的审美特征及其成因

论李煜李清照词相似的审美特征及其成因

论李煜李清照词相似的审美特征及其成因一、概述李煜和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位重要词人,他们的词作为南北宋时期的代表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而且在某些方面展现出了相似的审美特征。

本文将从李煜和李清照词作品中共同的审美特征入手,探讨这些特征的形成原因和文化内涵。

二、审美特征1. 浪漫主义情感李煜和李清照的词作品都饱含浓厚的浪漫主义情感,他们对爱情的描绘充满了柔情和细腻的感受,对自然的赞美也充满了热烈的激情。

李煜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蓬鬓成泪倚红楼”,表现了诗人沉郁的情感和对离别的痛苦。

而李清照的《如梦令》也以“常恨人如梦,几经千种相思”表现了对爱情的憧憬和绵长的思念。

2. 对美的向往李煜和李清照的词作品中,都展现了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他们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赞美人物容颜,表现了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绿鬓红颜”、“秋月春风”等词句,都展现了对美的渴望和追求。

3. 悲欢离合在词作品中,李煜和李清照都描绘了丰富多彩的人生境遇,包括悲欢离合、人生百态等。

他们深刻揭示了人生的苦难和悲欢交织的情感,表现出了对人生真实性的认知和表达。

李煜的《浪淘沙》中“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今日凝残旧日无,万言洒泪禁多唱”,表现了诗人对流逝时光和人生悲欢的感慨。

三、成因1. 文化背景李煜和李清照同时处于我国古代文化辉煌时期,南宋和北宋的文学艺术达到了巅峰。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李煜和李清照受到了各种文学艺术的熏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情感和表现方式。

2. 个人经历李煜和李清照的个人经历也影响着他们的词作品。

李煜经历了政治风波和困苦的生活,这些经历使他对人生和美好的向往更加深刻。

而李清照则因家族的衰落和政治动荡而经历了命运的变迁,这些经历也使她的词作品充满了悲欢离合的情感。

3. 创作环境李煜和李清照的创作环境也对他们的词作品产生了影响。

南宋时期的社会风气开放,文人雅士辈出,这为李煜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

浅析李煜和李清照词的异同

浅析李煜和李清照词的异同
心者也。 故 生 于深 宫 之 中 , 长 于妇 人 之 手 . 是 后 主 为 人 君所短处 . 亦 即 为 词人 所 长 处 ” ( 1 ) 1 锦 衣 玉 食 的 生 活
让 李 煜 保 持 着 一颗 天真 而 又 纯 洁 的 心 . 这 就 让 他 的 词 作 充 满 了真 挚 的情 感 。 长 在 深 宫 中 的李 煜 . 阅世不深 .
渲染了更为孤单的梦断不成归的气氛李煜和李清照的梦都是对以往的怀念与追忆通过梦来寄托对故人故地的眷念但是李煜的梦境中缠绕着的更多的是他的悔恨
安 徽文 学
W ENXUE 文 ANHUI 学 研 究
浅析 李煜租李清照词的异同
林 思 鸿
闽南 师范大 学文 学院
摘 要: 李煜和李清照都是摩词 史上熠熠闪光的婉 约派词 家, 两个人一生都跌宕起伏 , 从前期 的幸福 生活到后
期的不堪回首。 使 他 们 的词 有 了明 显 的 分界 线 , 由前期 清新 的幸 福 甜 蜜 和 浓 艳 的 宫 廷 奢 靡 到 后 期 的 悲 痛 无 力 。
他 们 都 擅 长 白描 与俗 字 入 词 , 词 中又 好 酒 与 梦 的缠 绕 。在 风 格 上 二人 相 近 , 但 在 内容 与 手 法上 却 又 各 具特 色。

” ② 可 见 李 清 照对 中 国文 学 史 的 影 响 。 李 清 照 生 于 晓露 痕 怕 郎猜 道 , 奴 面 不如 花 面好 云 鬓 斜 辑 , 徒 要 书香 世 家 .父 亲 李 格非 对 她 的教 育 影 响 了 她 的 一 生 教 郎 比并 看 — — 《 减字木兰花》
她 习字作诗 , 他 曾对 李 清 照 说 : “ 文不 可以苟作 , 诚 不 清 照 的 那 份 自信 与争 强 好 胜 . 更 从 侧 面反 映 出她 与 她 著焉 , 则 不 能工 。” ( 《 宋史 ・ 李 格非 传 》 ) 这 样 的家 庭 教 的夫 君 赵 明诚 婚后 感 情 的和 谐 与 甜 蜜 。跟 李 煜 一样 , 育 使 得 李 清 照 的 词 作 皆发 自肺 腑 . 以真 贯 穿 整 篇 词 也 用 白描 的 手 法 . 天 真 自然 . 没 有 娇 柔 做作 . 似 是 妒 忌 作。 梅花 . 却 是 道 出与 丈 夫 的 亲 昵愉 悦 , 伉 俪 情 深

李煜和李清照词的异同点

李煜和李清照词的异同点

李煜和李清照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他们的词作在风格和内容上有一些异同点,具体如下:
1.时代背景:李煜是南唐的末代皇帝,生活在五代十国时期,而李清照则是北宋末
年至南宋初年的词人,生活在宋朝时期。

由于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他们的词作也反映了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

2.主题和情感:李煜的词作多以宫廷生活、爱情、离别等为主题,表达了他对人生
的感慨和思考。

而李清照的词作则更加关注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如爱情、离别、思乡等,同时也表达了她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3.风格和语言:李煜的词作风格华丽、婉约,语言优美、清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
值。

而李清照的词作则更加清新自然、朴实无华,语言简练、含蓄,富有感染力。

4.性别和身份:李煜是男性词人,他的词作中常常表达男性对女性的赞美和思念。

而李清照则是女性词人,她的词作中更多地表达了女性的情感和体验,同时也反映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境遇。

总之,李煜和李清照的词作在主题、情感、风格和语言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他们的词作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李煜与李清照

李煜与李清照

李煜与李清照,一为亡国之君,一为旷代才女,却同为婉约派,同是词史上的一流大家,两人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

古人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

”二李并称,极受推崇。

在我看来,李煜与李清照最大的共同点在于,他们人生的经历和词的创作都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在经历了家破国亡的苦痛之后,才登上词的艺术巅峰,走上了词史上一流大家的位置的。

先看李煜。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史称李后主。

宋太祖建隆二年(961),煜继父位为南唐国主,奉宋正朔,开宝八年(975),城破被俘,押赴汴京,封违命侯。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赐牵机药,中毒而死。

李煜工书善画,洞晓音律。

前期与大、小周后感情甚笃,生活奢靡,常形之于吟咏。

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绪。

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

从“红锦地衣”的南唐后主,到“故国不堪回首”的宋室囚徒,词人李煜天上地下的身世沦落以及内心“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巨大沉痛,绝非常人所能体味。

李煜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

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

这些后期词作,多折射出词人内心巨大的亡国之痛,把传统诗歌里的那种个体间的离愁别恨升华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凄凉悲壮,意境深远,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

其中最著名的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当这曲《虞美人》写成之后,拿到七月七日他生日那夜,叫歌伎演唱,饮酒作乐,拨弦弄瑟,名声大振。

宋太宗知道后,恨其剪不断理还乱的故国之思,一怒,赐与毒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

“二李”词风在抒情内容上的共同特征

“二李”词风在抒情内容上的共同特征

浅论“二李”词风在抒情内容上的共同特征摘要:李煜、李清照同属婉约派著名词人。

一个被誉为词中之帝另一个被盛赞为婉约之宗。

相似的学识、相似的修养、相似的人生境遇形成了它们共同的特征当行本色。

关键词:李煜李清照情愁李煜、李清照都是我国词史上的重要词人。

是我国浩瀚的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双子星座”,他们的词作及理论都对婉约词的发展起到开创性的作用。

虽然他们生活的时代、身世、地位都截然不同,但他们的词作却有着共同的审美特征。

对此清代的沈谦有着极为中肯和颇有见地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具当行本色。

”“本色”用在文学批评当中就是指这种文学样式固有的审美特征,是其内在的本真面目。

“二李”这种“当行本色”的形成是与其相似的教养和相似的人生际遇密不可分的。

李煜、李清照的生活都大抵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生活温馨、艺术氛围很浓,因而形成了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二李”都天资聪颖,好读书,喜文章诗词、善画、洞晓音律、精别雅正。

由此可见二人都是相当全面发展的艺术家。

正是二人全面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天才,使它们的词具有很深的艺术性,即所谓“当行”。

“二李”后期的遭遇也十分相似。

他们都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劫难,都过着流落异乡,以泪洗面的生活。

猝然的巨大变迁和巨大的人生磨难,使他们的感情像滚滚的潮水,从肺腑中喷涌而出,自然流淌,因此形成了他们的本色特征。

这种“当行本色”可以从他们词的抒情内容方面进行分析。

自古以来“愁”就是一个叙说不尽的主题,围绕着它,广大的文人墨客有着细说不尽的篇章。

“二李”词中的愁,如出一辙,都是以伤春悲秋、伤别怀人、国破家亡之痛为主旋律。

这也是他们词中借以抒发自己感情的主要内容。

春与秋的交替时时触摸着中国文人善于感慨的神经,于是春与秋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国文人感慨宇宙人生不可缺少的媒介。

于是“伤春”、“悲秋”成了我国感伤主义的传统内容。

晚唐五代特别是两宋是婉约词使感伤主义大放异彩。

而李煜、李清照可以堪称词体文学中感伤主义最浓的作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照也毫不逊色。《声声慢》中创造性
[2] 俞平伯:《读词偶得·清真词释》,
的叠字令人叫绝自不必说,“绿 肥 红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年。
瘦”的借代妇孺皆知也无需讲,《醉花
[3] 董武:《异代同抒,异曲同工:李
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 煜和李清照词中的“愁”之比较》,《华中
瘦”的经典比喻,新颖而贴切,其妙在 师范大学学报》,1994 年第 1 期。
它是“水中月”、“镜中花”,李煜与李清 满腔的愁怨,消解无限的悔恨,将内心 难而不难,唯直为难。直者何?奔放之
照做出的是同样的选择— ——投入往事 的痛苦、挣扎与无奈淋漓尽致地表达 谓也。直不难奔放亦不难,难在于无
的怀抱,摆脱现实的苦闷,哪怕只是暂 出来。如《子夜歌》中道:“人生愁恨何 尽。无尽之奔放,可谓难矣。倾一杯水,
思的结晶便是“游”,其所凝聚的审美 是一种理想的完满人生境界。“游于 交养,日用之间,无少间隙,而涵泳从
内涵与精神实质,标志着中国人对于 艺”既是对艺术的态度也是对人生的 容,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
人生的诗性领悟,这是中国人的理想 态度,这是中国古人最高的审美境界 (《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卷四》) 朱熹又
及刘禹锡诗句“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 至今,凡能动人心者,概莫能外。
无 限 似 侬 愁 ”,李 煜 稍 加 点 化 ,就 创 造
出 新 的 充 满 丰 富 想 象 的 深 妙 意 境 ,非
参考文献:
常精彩。
[1] 谢世涯:《南唐李后主词研究》,
“巾帼不让须眉”,在修辞方面李 学林出版社,1994 年。
于不仅抓住了本体“人”与喻体“黄菊
[4] 李放、武怀军:《李煜及李清照
花”之间的形似—— —经受煎熬而形容 后期词 的 构 思方 式 及 其创 作 渊 源》,
憔悴,更抓住了二者的神似—— —高雅, 《武汉大学学报》,2004 年第 5 期。
是人产生妙思奇想,因此十分传神。几
个普普通通的字经过女词人的巧妙安
古典文学新探
论李煜、李清照词的相似性
作家杂志 Writer Magazine 2008 No.11
刘欣
“男有李后主,女有李清照。”作为
又有“高楼谁与上?”过去的快乐一去
词坛风云人物,又同为婉约派代表,二
摘要
不返,如今孤单清冷,无人陪伴,谁还
李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经历了国
李煜和李清照均为词坛大家,又 可以和我一起登高远眺,遥望故国呢?
另外,在二李的作品中,出现了多 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 用典、点化、叠字等。作者恰当、准确、 巧妙地使用它们,或点石成金,将俗词 俗句变雅,或化难为易,把抽象感情形 象化,使作品既富有艺术气息又生动 活泼。
就拿李煜的千古名句“问君能有 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说,
这句话同时运用了比喻、设问、点化三
过了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无数个不 思念倾注在这首词中。其中“云中谁寄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
眠之夜里,李后主在“月明中”想忆那 锦书来?”一句,写出女词人独坐舟中, 沙》(帘外雨潺潺)、《相见欢》(林花谢
“不堪回首”的“故国”(《虞美人》(春花 盼望此刻有雁阵南翔,捎回夫君的书信 了春红)等均明白如话,晓畅自然。即
作者简介:刘欣,女,1970—,河北
排,完美地组合在一起,产生了妙不可 饶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
言的艺术魅力,足见作者炉火纯青的 代文学、体育文化,工作单位:天津体
非凡技艺。
育学院。
146
就语言表达来说,李煜与李清照
面进行探讨。
个方面对其词作进行探讨,阐述了二 的词都具备雅俗共赏的鲜明特点,这
一 回视往昔意难平
人词作上的一些相似特征。
是因为文学审美形态的雅与俗,在二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有 关键词:李煜词 李清照词 相似性
李的笔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他们用
这样一句话:“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句“:怎敌它、晚来风急?“”如今有谁堪 素描,读来清新秀逸,沁人心脾。
感觉到“永夜厌厌欢意少”(《蝶恋花》 摘?“”独自怎生得黑?“”怎一个愁字了
李清照词亦是如此,诉说相思是
(上巳召亲族))。他们的后期词作,处 得?”真实呈现了词人饱经沧桑后孤独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
夜,无尽也。意竭于言则有尽,情深于 词则无尽。“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 之不足,故嗟叹之”,老是那么“不足”, 岂有尽欤,情深故也。
的确,李煜的词就因“情深”之故, 造成了“不足”、“无尽”的效果。“流水 落 花 春 去 也 ,天 上 人 间 ”,历 来 读 者 有 不同的释义,其原因被俞平伯先生一 语道破:“‘流水落花’句极不晦涩,而 颇迷离。”迷离便会似是而非,品之愈 发有味。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议李 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也说:“词 人直写其目、其心,却在‘沉郁顿挫中 别饶蕴借’。言词有顿挫之妙,似断似 续,正给人留下回味余地,体味其中韵 味。”与这首《相见欢》有异曲同工之妙 的是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 秋)》,其中最被人称道的句子:“此情 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秋月何时了)),“烛残漏断频倚枕,起 的急迫心情,自问的方式,表明了词人 使是写女子相思的内容,也用语清新,
坐不能平”(《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的相思之深。又如《声声慢》,此篇写词 朴素自然,如《长相思》(云一锅纟),写女
李清照在病榻上“卧看残月上窗纱” 人一整天愁苦的心情,词中共用四个问 子长夜失眠,全无华丽文字,而用淡笔
他们的词能够做到把作者内心的
好往昔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李清照作为一位有极高文化素养的女 感受直接注入读者心田,没有任何障
李煜与李清照就是这样,在他们 词人,便用文学话语来与自己寂寞的心 碍,跟他们用语不假藻饰,不事雕琢,
的后期词作中,追忆往昔成为一个核 灵对话,以自己与自己言说的方式,排 通俗浅显有直接关系,善于用普通、简
破家亡之痛,词的创作也都可分为前 都是婉约词派的杰出代表,人称“词坛 作者悲苦的心情,让整首词沉浸在一
后两个时期。
二李”。他们无论是生活经历还是词的 种极度无奈又空荡的气氛中。
仔细看来,这两位词坛大家的相 创作内容、表现方式、审美特征等方
三 巧妙融合雅与俗
似点还有许多,这里仅从以下三个方 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本文重点从三
心内容。我们看到,在二人的命运发生 遣丰富的内心情感,在句式上表现为 练的寻常语表达微妙多变的心理和复
重大转变之后,亡国之恨与漂泊之苦 “问式”结构。如《一剪梅》,李清照新婚 杂细腻的感情。上文所举李煜的《破阵
无休止地缠绕在他们周围,让他们度 不久,丈夫因事出门在外,她将满腹的 子》(四十年来家国)便是一例,其他如
二 探问心灵最深处
二李词“俗”的一面表现为字句天
有广大的前途,就会时常憧憬未来,倘
我国古代的女性生活空间较为有 成,自然流露,具有不雕琢、不粉饰,明
若已走入末路看不到光明,自然会回 限,幽闭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她们孤独的 白自然的特点。
视往昔,特别是对于一个曾经拥有美 生活状态及渴望与人交流的心理状态。
结构上的变化,另一方面使读者更加 感受到他们真切深刻的生命体验和发
关注答话的内容,增强感情表达的深 自肺腑的炽热真情,从而产生极强的
度与力度。第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感染力,给读者造成极大的心灵冲击。
流”来自李白诗句“请君试问东流水, 这正是其词永具魅力、广为流传的一
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 个重要原因,也是一条艺术规律。自古
也。”段玉裁注:“旗之游如水之流,故 思,并标举出“游”的范畴对人生境界 务有余,而心亦无所放矣。”(《四书集
得称流也……引申为凡垂流之称…… 加以揭示的,是儒家美学思想的创立 注·论语·述而》)
又引申为出游、嬉游。”可见“游”的最 者孔子。孔子提出了“游于艺”的著名
《论语·先进》中所载“曾点言志”,
摘要
德,则道得于心而不失,依仁,则德性
的价值、生命的存在意义,追寻的是一
“游”是中国古人对于人生的一种 常用而物欲不行,游艺,则小物不遗而
种理想的完满人生境界。在中国古代 诗性解读,“游”所探索的是人的自我 动息有养。学者于此有以不失其先后
美学思想中,这种对于存在的诗性之 存在的价值、生命的存在意义,追寻的 之序,轻重之伦焉,则本未兼该,内外
时的。这不仅使作品虚实相生,富有艺 能免?”这沉痛的自问,让人不胜其哀。 杯倾水涸,有尽也,逝者如斯,不舍昼
145
作家杂志 Writer Magazine 2008 No.11
论传统文艺之“游”的思想
闫伟红
思考与言说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内求的文
于立志,志道,则心存于正而不他,据
化,始终关注、探索的是人的自我存在
自己优秀的文化素养揉雅于俗,化俗
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
为雅,将雅与俗的优长融于一处。明白
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其实,一个 术魅力,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作者超越 如话而又诗意盎然,是二李词的重要
人“常思既往”还是“常思将来”,并非 现实的主观精神世界。
审美特征。
取决于年龄,而是取决于心态。如果他
借此冲淡现实中心灵的巨大伤痛。
可诉,不得不将情感的宣泄指向自己
二李词“雅”的一面表现为韵味十
记忆不能使往日真的重现,但是 的内心,因此,自问的方式在他后期的 足,无论是写风花雪月还是写人生悲
残酷的现实逼迫词人不得不被再现的 词作中体现较为充分。他以这种方式 苦,都能给人一种情韵无穷的艺术享
昨日所牵引,心甘情愿地靠近它,明知 一遍又一遍地舔舐自己的伤口,吐尽 受。俞平伯曾说:盖诗词之作,曲折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