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湘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文明之光第二课时青铜器.docx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精品课课件《文明之光》--精品

八年级下精品课课件《文明之光》--精品
3、《韩熙载夜宴图》作者是五代的顾闳中。
4、《捣练图》的作者是唐代的张萱。
5、《步辇图》作者:唐代的阎立本。
6、《溪山行旅图》是宋代范宽的作品。
7、《梅石溪凫图》是宋代画家马远的一幅传世精品,画面采用对角线式构图,正是山不见巅、树不见顶的边角 截景。
8、《雏鸡图》中国画,作者宋代李迪。
9、《雪图》作者南宋的马远。
文 本
色彩采用取自天然信息的红、黑、白三色,搭配陶 土本色,朴素,和谐而不乏明度对比 具有实用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 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 青绿色,因而得名。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 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
后母戊鼎
即伟大之意
832.84千克,相当于11个壮年男子体重之和的中国古代最重的 青铜器后母戊鼎。鼎原本是烹饪厨具,用来炖肉的(许慎《说文 解字》:“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但后面变成 了祭祀用的“神器”, 成为镇国之宝, 传国重器以及表彰功 绩的礼器(武丁有一任皇后叫做戊,后母戊鼎就是武丁的儿子为纪念自己的母后所铸) 所以,鼎的铸造工艺越发精湛,装饰越发精美。后母戊鼎就是 最著名的商王室重器。此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 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光体量就给人以沉重压迫之感。 大鼎上的饰纹也是极其华丽美观。外壁装饰着饕餮纹、夔龙纹 和蝉纹,中心留白,深谙繁简疏密对比之妙。 尤其是鼎耳外廓雕刻有两只猛虎,虎口衔着人头,俗称虎咬人 头纹。以此渲染出一种恐怖的气氛,给人精神上的压迫感。
18、《春雨江南》画于1962年,是李可染画江南风景的代表作,描绘春雨中的江南景象,水墨淋漓,幽淡为宗,极尽浑 厚华滋之致。
19、《江山如此多娇》作者:傅抱石、关山月。傅抱石(1904~1965),汉族,江西省新余县人。我国著名画 家,国画大师。“新山水画”代表画家。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

最新【24页精品】湘教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教案

最新【24页精品】湘教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教案

第1课文明之光(第一课时)知识和能力目标:1.能够联系时代及社会生活认识彩陶。

方法与过程目标:2、能够从时代、造型、纹饰、质地、工艺等方面描述彩陶得特点。

情感与态度目标:3、能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彩陶,并运用相关美术知识和历史知识。

本课重点难点分析:通过对彩陶、青铜器、瓷器得欣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不同时期得现象、历史源流以及审美特点,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初步得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得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得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视频、图片资料等。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程序课时一:彩陶教学过程课堂导入:1.彩陶大致出现在什么时代?2.你能描述那个时代人们得生活场景吗?3.彩陶艺术记录了我们祖先得生产生活,也体现了他们得精神价值审美趣味。

4.关于彩陶得联想,想象舞蹈纹盆中这组人物得装扮,说明他们为什么跳舞。

5.这个彩陶罐得装饰纹样会让你联想到什么?6.你能尝试根据彩陶器物得造型和纹样装饰推断其用途,并由此想想、象原始人类得生活情景吗?媒体运用:彩陶纹盆;船形网纹瓶第1 页思考练习:1.说一说人面纹盆是由哪几种图形构成得。

2.据学者考证人面鱼纹盆是一个小孩葬具得盖。

据此你能推断人面鱼纹得用意吗?3.分析彩陶中具象纹样与抽象纹样得联系。

彩陶纹样有具象纹样与抽象纹样之分,两者之间又有着紧密得联系1.辨识具象纹样表现得内容。

2.分析抽象纹样表现得内容(鱼纹、鸟纹)。

3.归纳:从具象纹样到抽象纹样都有哪些改变?鱼纹、鸟纹得变化都有哪些共同规律?4.感受:谈谈具象与抽象得彩陶装饰纹样给你得不同视觉感受。

尝试:以彩陶蛙纹为参照,用抽象得方式设计两个与之不同得蛙纹图形。

总结:通过学习活动我们对彩陶艺术有了什么新得了解和认识。

彩陶与我们今天得生活用品得造型装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古代工艺美术继续深入得了解,我们还会有更多新得发现。

课后作业:建议按照不同时期、不同题材收集、归类整理彩陶纹样。

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文明之光(共3课时)

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文明之光(共3课时)

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文明之光(共3课时)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总第课时文明之光(第一课时)知识和能力目标:1.能够联系时代及社会生活认识彩陶。

方法与过程目标:2、能够从时代、造型、纹饰、质地、工艺等方面描述彩陶的特点。

情感与态度目标:3、能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彩陶,并运用相关美术知识和历史知识。

本课重点难点分析:通过对彩陶、青铜器、瓷器的欣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不同时期的现象、历史源流以及审美特点,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视频、图片资料等。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程序课时一:彩陶教学过程课堂导入:1.彩陶大致出现在什么时代?2.你能描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场景吗3.彩陶艺术记录了我们祖先的生产生活,也体现了他们的精神价值审美趣味。

4.关于彩陶的联想,想象舞蹈纹盆中这组人物的装扮,说明他们为什么跳舞。

5.这个彩陶罐的装饰纹样会让你联想到什么6.你能尝试根据彩陶器物的造型和纹样装饰推断其用途,并由此想想、象原始人类的生活情景吗媒体运用:彩陶纹盆;船形网纹瓶第1页思考练习:1.说一说人面纹盆是由哪几种图形构成的。

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总第课时2.据学者考证人面鱼纹盆是一个小孩葬具的盖。

据此你能推断人面鱼纹的用意吗3.分析彩陶中具象纹样与抽象纹样的联系。

彩陶纹样有具象纹样与抽象纹样之分,两者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 1.辨识具象纹样表现的内容。

2.分析抽象纹样表现的内容(鱼纹、鸟纹)。

3.归纳:从具象纹样到抽象纹样都有哪些改变鱼纹、鸟纹的变化都有哪些共同规律4.感受:谈谈具象与抽象的彩陶装饰纹样给你的不同视觉感受。

尝试:以彩陶蛙纹为参照,用抽象的方式设计两个与之不同的蛙纹图形。

总结:通过学习活动我们对彩陶艺术有了什么新的了解和认识。

彩陶与我们今天的生活用品的造型装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古代工艺美术继续深入的了解,我们还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湘美版美术八年级下册第1课《文明之光》优秀教案2(重点资料).docx

湘美版美术八年级下册第1课《文明之光》优秀教案2(重点资料).docx

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联系原始人的生活了解原始彩陶的历史源流,了解原始彩陶的用途和制作工艺。

探讨原始彩陶的造型和纹样,概括原始彩陶的艺术特点。

合作设计一个具有原始彩陶艺术特点的彩陶平面图。

方法与过程:探讨原始彩陶的历史源流,培养想象力、知识整合能力和探究能力。

运用比较、想象、归纳的方法共同分析原始彩陶,培养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

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创作,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

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2学情分析一般特征:八年级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推理能力,具备一定的综合知识和整合知识的能力,能对学习内容进行合作探究。

初始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能接触到一些现代彩陶,对彩陶的用途、造型和纹样有一定的了解,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信息素养:这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重,对未知的事物喜欢研究探讨,但因为年龄还偏小,合作探究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还是比较薄弱,这就需要教师很好的引导和创设良好的情境。

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约3分钟)1、展示一件制陶工具,引起好奇心,吸引注意力。

你们知道这是做什么的工具吗?看看老师还带了什么来?展示一个陶罐,这个罐子是什么材质的?像这样表面有纹样的陶器叫什么?2、彩陶出现在什么时期?中国是发明彩陶器最早的地区之一,彩陶的发明就像一把火,点亮了人类的文明之光,让我们得以了解远古时期的人类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引出课题——《文明之光——彩陶》学生观察、思考和回答问题。

实物展示:陶泥、陶罐通过教师现场制作彩陶这一情境设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提问点出本课学习内容。

活动2【活动】教学过程二、设置问题,分组探究。

(约5分钟)1、请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关于彩陶的资料,说说对彩陶的了解。

2、请大家结合同学们的叙述和上学期的《远古的呼唤》一课,想象原始人的生活状况,思考、讨论几个问题:①、说说原始人的生活是怎样的?②、原人为什么会发明彩陶?③、彩陶对原始人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3、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了彩陶是原始人生活的产物,但语言的描述似乎不够直观,我们再通过一段视频了解陶器的发明。

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文明之光

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文明之光

文明之光(第一课时)知识和能力目标:1.能够联系时代及社会生活认识彩陶。

方法与过程目标:2、能够从时代、造型、纹饰、质地、工艺等方面描述彩陶的特点。

情感与态度目标:3、能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彩陶,并运用相关美术知识和历史知识。

本课重点难点分析:通过对彩陶、青铜器、瓷器的欣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不同时期的现象、历史源流以及审美特点,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视频、图片资料等。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程序课时一:彩陶教学过程课堂导入:1.彩陶大致出现在什么时代?2.你能描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场景吗?3.彩陶艺术记录了我们祖先的生产生活,也体现了他们的精神价值审美趣味。

1/84.关于彩陶的联想,想象舞蹈纹盆中这组人物的装扮,说明他们为什么跳舞。

5.这个彩陶罐的装饰纹样会让你联想到什么?6.你能尝试根据彩陶器物的造型和纹样装饰推断其用途,并由此想想、象原始人类的生活情景吗?媒体运用:彩陶纹盆;船形网纹瓶第1页思考练习:1.说一说人面纹盆是由哪几种图形构成的。

2.据学者考证人面鱼纹盆是一个小孩葬具的盖。

据此你能推断人面鱼纹的用意吗?3.分析彩陶中具象纹样与抽象纹样的联系。

彩陶纹样有具象纹样与抽象纹样之分,两者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1.辨识具象纹样表现的内容。

2.分析抽象纹样表现的内容(鱼纹、鸟纹)。

3.归纳:从具象纹样到抽象纹样都有哪些改变?鱼纹、鸟纹的变化都有哪些共同规律?4.感受:谈谈具象与抽象的彩陶装饰纹样给你的不同视觉感受。

尝试:以彩陶蛙纹为参照,用抽象的方式设计两个与之不同的蛙纹图形。

总结:通过学习活动我们对彩陶艺术有了什么新的了解和认识。

彩陶与我们今天的生活用品的造型装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古代工艺美术继续深入的了解,我们还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2/8课后作业:建议按照不同时期、不同题材收集、归类整理彩陶纹样。

湘美版八年级下册美术《第1课 文明之光》课件

湘美版八年级下册美术《第1课 文明之光》课件
(可临摹,可自由创作)
展示
讲一讲,晒一晒
1.历史文化 2.造型鉴赏
曾侯乙编钟(战国)(湖北随县)
关于鼎的成语
青铜器的纹显饰赫,尊之贵,美盛大
国家权利和地位的象 征,传国重器
主纹:主体纹饰 地纹:次要纹饰,衬托主要纹饰
主纹
饕餮纹(又称兽面纹)
龙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凤鸟纹
主纹
扉棱
兽面纹
环柱角形兽面纹
牛角形兽面纹
外卷角形兽面纹
内卷角形兽面纹
兽面纹并不指特定某一种动物
第一课 文明之光
青铜器
湖北省枣阳市兴隆镇第一初级中学 主讲教师:丁雪凡 指导老师:唐雪锋
青铜器是“铜锡铅”等金属的合金
铜是主要成分,制作兵器时,增加锡铅的含量可以提升其锋利程度
青铜器因呈青色而闻名,但 这种颜色是经过几千年的氧 化锈蚀而形成
几千年前人们称它为吉金
历史发展
我国青铜器源远流长,约在公元前二千年左 右,进入青铜时代。处于新石器时代和铁器 时代之间。从奴隶社会的夏代开始历经夏商 西周春秋战国。
关于鼎的成语
显赫,尊贵,盛大
传国重器,国家权利 和地位的象征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
关于鼎的成语
青铜器的造显型赫,尊之贵,美盛大
国家权利和地位的象 征,传国重器
口长110厘米
造型
133
高 鼎身呈长方形
厘 米
中轴对称
832.84千克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
鼎内壁铸有铭文, 32行,近500字, 是现存青铜器铭 文中最长的一篇, 堪称西周青铜器 中“铭文之最”。
毛公鼎(西周)
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 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

2015湘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文明之光第二课时青铜器

2015湘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文明之光第二课时青铜器
厘米,79.2口宽厘米、鼎通体高133口长112厘米、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875重达公斤,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后礼器,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年,19591939母戊鼎。发现于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通过研究考证,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ngj的后妃妇妌(ǐ)的庙号。公斤的后母戊鼎至875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1000少需要.
教具准备
课件,视频、图片资料等。
学与教活动设计
组织阶段引导阶段
(备注或反思)
学与教活动设计
依据或引用历史资料介绍青铜器。?故色相为青,青铜是红铜加锡或铅制作的合金,称青铜。?
早在夏初,华夏先民就开始制作青铜器,进入中国历史上长达16个世纪的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铭文体现了高度的艺术成就。发展阶段一、青铜与青铜器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è)镍(ni而得名。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在商的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二千年前左右形成,晚期和西周早期,达到高峰。春秋晚期进入铁器时代,至战国晚期,青铜铸造业由于冶铁工业的突飞猛进而基本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使命。秦汉呈现出一段美丽余辉后,青铜时代彻底结束。1、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发展过程及各阶段的风格特征2、青铜器分类我国青铜器到商代晚期已经形成了教完备的青铜器.
兴仁县第六中学教学设计方案
单元
第一课文明之光
课程设计人贾老师
主题
第二课时青铜器
适合年级
八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辨识青铜器的主要纹饰。
过程与方法:能够联系时代与社会生活,运用相关美术知识和历史知识赏析青铜器。

湘版美术八年级下册第一课文明之光

湘版美术八年级下册第一课文明之光

第1课《文明之光》2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依据《美术课程标准》“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要求,通过对彩陶、青铜器、瓷器的欣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不同时期的现象、历史源流以及审美特点,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学生对其他传统艺术鉴赏,在形式的历史发展和艺术特点了解甚少,对于如何分析,表达、欣赏其艺术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

本节课就带领学生系统的学习我国传统艺术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分析和描绘,体验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聪明才智和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联系古代社会生活,认识古代工艺品并能够从时代、造型、纹饰、质地、工艺等方面描述古代工艺品的特点。

2、学生能珍视祖国民族文化,提升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古代工艺品,并结合运用相关的美术知识和历史知识。

2.品味民族艺术的特点和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古人的聪明才智和思想感情,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了解古代工艺品的特点,感受古时代人们的生活、思想、情感,品味民族艺术的特点和价值。

四、教学难点
在学习中,能够联系古代社会生活背景,并大胆联想、想象,描述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第二课时目标:
1、能够联系古代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古代青铜器及主要纹饰;
2、能够从时代、造型、纹饰、质地、工艺等方面,赏析古代青铜器的特点;
3、能够运用相关的美术知识和历史知识,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古代
课后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仁县第六中学教学设计方案单元第一课文明之光课程设计人贾老师主题第二课时青铜器适合年级八年级知识与技能:能够辨识青铜器的主要纹饰。

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能够联系时代与社会生活 , 运用相关美术知识和历史知识赏析青铜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比较、归纳青铜器纹饰的特点, 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感受。

通过对青铜器的欣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青铜器工艺美术发展重点、难不同时期的现象、历史源流以及审美特点,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初步点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 ; 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视频、图片资料等。

组织阶段(备注或反学与教活思)动设计引导阶段学与教活依据或引用历史资料介绍青铜器。

?媒体运动设计用: ??青铜是红铜加锡或铅制作的合金,色相为青,故称青铜。

?视频短片?早在夏初 , 华夏先民就开始制作青铜器 , 进入中国历课件展示相史上长达 16 个世纪的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造型、纹关知识。

饰、铭文体现了高度的艺术成就。

发展阶段一、青铜与青铜器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ni è)、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

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

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二千年前左右形成,在商的晚期和西周早期,达到高峰。

春秋晚期进入铁器时代,至战国晚期,青铜铸造业由于冶铁工业的突飞猛进而基本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使命。

秦汉呈现出一段美丽课件展示彩陶《旋纹尖底瓶》新石器时代课件展示《涡旋纹彩陶瓶》播放《司母戊方鼎》视频短片余辉后,青铜时代彻底结束。

课件展示相1、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发展过程及各阶段的风格特关知识。

征播放《四羊2、青铜器分类方尊》视频短片我国青铜器到商代晚期已经形成了教完备的青铜器种类,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车马器等四大类。

课件展示相关知识。

礼器是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煮器、食器、酒器、水器。

分为:炊详细介绍特点炊煮器有鼎、鬲(g é)等品种。

食器有簋(guǐ)、盂(y ú)、播放《利簋豆等品种。

酒器有觚 [g ū] 、爵、斝[ji ǎ] 、兕觥 (s ì(guǐ)》视gōng) 、尊、卣 (y ǒu) 、壶等品种。

水器有盘、鉴等频短片品种。

乐器有铃、鼓、钟等。

课件展示相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形成,至春秋关知识。

战国时期,经历了十五个世纪。

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播放《莲鹤期,青铜冶炼与铸造技术水平达到了巅峰。

青铜器艺方壶》视频术所具有的强烈感情因素主要来自那些为商周时代短片所特有的装饰纹样,从饕餮、夔龙、凤鸟等纹饰可以看出它们与原始社会陶、玉器纹饰的渊源关系。

课件展示相关知识。

常用于青铜器的纹样有:饕餮纹、夔[ku í]龙纹、龙纹(爬行龙纹、卷龙纹、双体龙纹)、蛟龙纹、蛇纹播放《马踏(蟠虺 (hu ǐ)纹、蟠螭纹)、鸟纹、凤纹、波纹等青铜飞燕》视频纹样。

短片二、作品赏析课件展示相关知识。

1、《司母戊方鼎》商代播放三星堆《司母戊方鼎》商代后期,青铜,高 133.2 厘米,器口长 110 厘米,宽 78 厘米,重 875 公斤,河南安阳遗址青铜器武官村出土,河南省博物馆藏。

文化视频短片。

分析装饰纹样:课件展示相鼎耳:双虎与人头图案关知识。

腹饰带:双龙组成的兽面纹学生思考归四足:兽面纹纳。

后母戊鼎,亦称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原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

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鼎通体高 133 厘米、口长 112 厘米、口宽 79.2 厘米,重达 875 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后母戊鼎。

发现于 1939 年,1959 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通过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j ǐng)的庙号。

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 875 公斤的后母戊鼎至少需要 1000 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司母戊鼎:司,是祭祀的意思;戊,此处指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

“司母戊”含义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鼎。

2、《四羊方尊》商代四羊青铜方尊,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之中体型最大。

造型雄奇,肩、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各据一隅,在庄静中突出动感,匠心独运。

整器花纹精丽,线条光洁刚劲。

通体以细密云雷纹为地,颈部饰由夔龙纹组成的蕉叶纹与带状饕餮纹,肩上饰四条高浮雕式盘龙,羊前身饰长冠鸟纹,圈足饰夔龙纹。

方尊边角及各面中心线,均置耸起的扉棱,既用以掩盖合范痕迹,又可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增强了造型气势,浑然一体。

此器采用了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将四羊与器身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使原本造型死板的器物,变得十分生动,将器用与动物造型有机地结合成一体,并擅于把握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之间的处理,达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出土器物的湖南洞庭湖周围地区在商代是三苗活动区,在此地发现造型与中原近似的铜尊,表明商文化的影响已远及长江以南的地区。

特点:(1)四羊与器身巧妙地结合为一体,器物的造型十分生动。

(2)边缘的棱脊增强了器物造型的气势。

(3)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形成丰富精细的视觉效果。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商朝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

3、《利簋( guǐ)》西周利簋,西周早期青铜器,也被称作“武王征商簋”,1976 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利簋通高 28 厘米,口径 22 厘米,重 7.95 千克。

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

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

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

器内底铸铭文 4 行 32 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利簋为圆形两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

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

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

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簋腹内底铸铭文 4 行 33 字如下: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译文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那天岁星当头的早晨灭亡了商。

辛未那天武王在阑地,赏赐青铜给有司(官名)利,用来作祭祀祖先檀公的宝器。

4、《莲鹤方壶》春秋高118厘米,重64.28千克河南博物院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分别收藏有一件莲鹤方壶。

这两件莲鹤方壶原本是一对,它们硕大的器形、优雅的曲线、纯青的工艺、精美的纹饰,尤其是顶端盛开的莲瓣之中挺立展翅欲飞的仙鹤,清新隽永,令世人叹为观止。

然而,这对莲鹤方壶的发现、收藏和流传,却有着曲折传奇的经历,方壶的背后,也蕴含着的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内涵。

春秋礼器。

顶盖作镂空花瓣形,中立一鹤,昂首舒翅。

双耳为镂雕的顾首伏龙,颈面及腹四皆为伏兽代替扉棱。

四面自颈至腹饰以相缠绕的龙,圈足饰似虎的兽,足下承以吐舌双兽,兽首有二角。

造型奇特华美,为春秋青铜器中的精品。

1923 年河南新郑出土,系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也是全国已出土青铜器的稀世珍宝。

共出土一对,另一件现藏故宫博物院,着名学者郭沫若亲自为其定名“莲鹤方壶”。

5、《马踏飞燕》身高 34.5 厘米,身长 45 厘米,宽 13 厘米。

“马踏飞燕”自出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

1983 年 10 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1985 年铜奔马以“马超龙雀”这个名称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

1986 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

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

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

马踏飞燕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

6、贴金人面像(青铜贴金箔)商代三星堆遗址此文物为商代的青铜器,金面罩是用金块捶拓成金皮,然后依照人头像造型,上齐额,下包颐,左右两侧罩耳,耳垂穿孔,眼眉镂空。

面罩与人头像的粘和方法,系用生漆调和石灰作为粘和剂,将金面罩贴于铜头像上。

现收藏于三星堆博物馆。

古老而神秘的三星堆青铜文化(商代人像雕塑)距今 3000 余年前,蜀地先民创造了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青铜雕塑艺术品。

1986 年在四川县广汉县三星堆蜀文化遗址出土地大量青铜人头像,反映了蜀文化的艺术成就及其地域特点。

三、思考练习:仔细观察本页商代、西周、春秋和东汉时期的四件青铜器,简要地说一说它们在形制和纹饰上有什么不同?1、利簋( guǐ)西周2、马踏飞鸟东汉3、莲鹤方壶春秋高 118 厘米 ,重 64.28 千克4、贴金人面像(青铜贴金箔)商代三星堆遗址四、作业与课堂评价:作业及活动建议:尝试用几何形绘制或对折剪贴兽面纹图形。

小组或个人为校园网站编辑介绍青铜器的网页。

?总结·思考:你对青铜器有什么新的了解 ?青铜器的出现为社会进步带来了哪些变化 ?为瓷器欣赏作课前准备,通过博物馆网站收集你喜爱的瓷器资料 ( 图片、介绍文字 ), 分小组按不同时代各选一件 , 发到老师的邮箱。

第一课:《文明之光》青铜与青铜器1、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发展过程及各阶段的风格特征2、青铜器分类二、作品赏析板书设计1、《司母戊方鼎》商代2、《四羊方尊》商代3、《利簋( guǐ)》西周4、《莲鹤方壶》春秋高118厘米,重64.28千克5、《马踏飞燕》6、贴金人面像(青铜贴金箔)商代三星堆遗址课后评价与反思备注2020-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