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分析论文
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首先,旅游实际上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综合性活动,“食”便是旅游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饮食服务业属于旅游业的范畴,而以食品为物质形态的饮食文化也可以成为取悦游客的对象。饮食文化可以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在有条件的地方,把饮食文化作为具体的旅游项目,必定会受到游客欢迎,从而产生招徕更多游客的效果。其次。饮食文化可以提升旅游活动的品位。在饮食文化的氛围之下,可使游客在轻松愉快的餐饮过程中,了解和领略到更多的民族特色文化和当地的风土人情,从而提高旅游欣赏的水平,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升华美感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最新7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最新7篇前言篇一对于人们来说,饮食文化是在当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
在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人们也发掘了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食物。
这些食物可以对游客起到很好地吸引作用,还可以提升游客的消费水平。
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促进该地的经济发展,也能更好地让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得到推广。
由此可见,饮食文化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但是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是受到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影响的,接下来就着重看看地理环境因素对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有何影响。
饮食文化的形成。
篇二(一)地形因素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由于我国面积广阔且地形多样,盆地、高原、平原和丘陵、山地都具备,地形类型齐全。
在我国的东部地区主要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较为平坦,受季风性气候影响,气候较为湿润且土地肥沃,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因此在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是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蔬菜品种类别齐全、数量繁多。
而且东部地区水资源丰富,湖泊面积广阔,因此淡水鱼资源丰富。
由于东部地区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东部地区物产丰饶,人们的饮食一般以米饭为主。
在我国东部丘陵地区,由于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在一些丘陵地区盛产茶叶。
因此就东部地区饮茶之风盛行。
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大约为30度,我国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相当,但是由于向高原海拔高,为高寒地区。
因此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农业大部分是高寒畜牧业,人们多以养殖绵羊、藏羚羊为主。
由于气候恶劣,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其他农作物生产较少。
因此在青藏高原地区,人们多以肉食为主食,且由于海拔高,天气寒冷人们大都将酥油茶作为饮料以御寒。
青藏高原为高寒地区,可种植青稞,当地人都喜欢喝用青棵酿的烈性酒。
不仅如此,由于海拔高当地的水沸点较低,因此青藏地区的居民大多喜欢把青稞磨成粉末,做成糍粑。
四川盆地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同一纬度,但是由于四川以盆地地形为主。
论我国的饮食文化与旅游业发展

三、典型案例
2.重庆火锅:重庆火锅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代表性美食,具有独特的麻辣味 道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重庆市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将重庆火锅作为城市名 片进行打造,使之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游客争相品尝的美食之一,也带动了西南地 区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三、典型案例
3.广州早茶:广州早茶作为广东地区的传统饮食习俗,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通过将广州早茶与旅游业相结合,广州市政府成功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岭南特色的 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品尝,也进一步推业的服务质量。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提高服务质量, 包括酒店、餐饮、导游等方面。只有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才能赢得游客的信任 和口碑,从而推动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内容摘要
3、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与国外旅游机构、餐饮企业和相关组织的合作, 共同开发国际旅游市场,推广中华饮食文化。这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来 中国旅游,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内容摘要
展望未来,中华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广阔。一方面,随着国民素质 的提高,游客们对旅游体验的需求将更加多元化,需要不断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和 项目。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中华饮食文化,为饮食 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内容摘要
1、加强地方特色餐饮的开发与推广。各地应充分挖掘地方特色食材和烹饪技 艺,结合现代旅游市场需求,推出具有独特风味的旅游餐饮项目。这不仅可以让 游客品尝到地道的当地美食,还可以促进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关系分析
二、关系分析
1.相互促进:我国饮食文化与旅游业发展相互促进。一方面,丰富的饮食文 化资源为旅游业提供了独特的吸引物,如美食节、特色餐厅等,吸引了大量游客 前来体验。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也为餐饮业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和消费者。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最新5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最新5篇从古至今文化主宰着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家庭,甚至是每个人的命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不同的文化对于各民族、国家、家庭以及个人的影响有所不同。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中国饮食文化论文,山草香整理分享了5篇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篇一关键词:潮汕潮汕美食美食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一、潮汕美食在潮汕旅游中的意义第一,潮汕美食文化可以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
旅客出门,总希望能多游览些景观,多领略些风情。
如果在游览中的用餐、歇息,仅仅是填饱肚子,恢复体力,这个过程就是空白。
反之,如果引入饮食文化,就既能饱口福,又能饱眼福:既补充了身体需求,又满足了旅客心理愿望,一举两得,从而使旅客的旅途生活大大丰富。
因此,充分发掘潮汕美食原生地优势,打出美食这张“潮汕文化经济牌”,定能受到旅客欢迎,招徕更多旅客。
第二,潮汕美食文化可以提高旅游活动的品位。
旅游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文化是旅游资源的灵魂,文化含量不高的旅游项目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将潮汕美食文化充分融合在旅游当中,让旅客在轻松愉快的用餐过程中,领略到潮汕悠久的历史文化风韵和潮人独特的风俗人情,从而提高旅游欣赏水平,增长见识,升华美感。
第三,潮汕美食文化将在旅游业发展中不断繁荣。
汕头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并日渐成为汕头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关部门应精心设计旅游线路,让潮汕美食文化作为一种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促销项目,穿插在旅游线路中,把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使潮汕美食文化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潮汕美食在潮汕旅游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其一,潮汕饮食文化的研究远远滞后。
与潮汕茶文化研究相比,潮汕饮食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很不足,有关潮汕食文化研究的文章难得一见。
对潮汕美食的发展历史、具体特点、科学价值、文化内涵及对旅游业的作用等问题,我们尚未有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因而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潮汕美食的宣传、开发、提高和发展。
浅谈饮食文化特色旅游论文范文

浅谈饮食文化特色旅游论文范文中国是一个讲究美食的国家,中国的饮食文化成为了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饮食文化特色旅游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饮食文化特色旅游论文篇1:《天津民俗旅游中的饮食文化特色》摘要:天津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六百多年的城市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浓郁的民俗民风和多彩的文化艺术。
这为天津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要把天津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成功并形成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全面深入的研究天津民俗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充分融合饮食民俗的“津味儿”地域特征,开发出能够激起旅游者文化共鸣的旅游项目,从而实现天津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俗旅游;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天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类进入全球性的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重要生活方式。
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逐步由观光旅游转向人文旅游转变。
民俗文化旅游是人文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鲜明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对中外游客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天津作为北方的经济中心,四大直辖市之一,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六百多年的城市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浓郁的民俗民风和多彩的文化艺术。
这为天津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天津独具特色的民俗美食,极大地吸引了各地的旅游者,他们在品尝“天津三绝”――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和十八街麻花的同时,也会产生了解天津独特饮食文化的欲望,所以说天津的饮食和与之相关的各种民俗文化因素都可以成为民俗文化旅游的资源。
一、天津饮食民俗的形成与特点在天津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饮食民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所有民俗事象中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是揭示和研究一个地区社会生产水平、社会文化水平、物产资源的种类及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一种最显而易见的佐证。
天津人饮食习俗的形成首先同它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历史上的天津是退海之地,古有九河下梢之说,因为水域宽阔,距海又近,故水产极为丰富,品种也多,鱼、虾、蟹、蚌类,应有尽有。
开封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析论

开封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析论作者:张永方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7期摘要: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是通过将饮食文化资源有机融入旅游业,从而达到增强旅游目的地吸引力以及促进目的地全面发展的目的。
开封拥有非常丰富的饮食文化资源,但是目前开封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关键词:开封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一、开封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分析(一)开封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概况1.老字号众多。
作为千年古都、首批历史名城,开封拥有众多经过时间洗礼后留下来的餐饮老字号店。
其中最负盛名的就属这八家:开封第一楼,主要经营灌汤包和吊卤面等风味小吃;开封又一新饭店,被誉为正宗豫菜第一家;开封兴盛德以及全美老店。
可以说它们见证了开封古都历史的变迁,是重要的饮食文化资源。
2.风味小吃盛行。
开封风味小吃盛于北宋,历经千年、名贯古今、长盛不衰。
这里是吃货的天堂,太多的人间美味值得去看、去品尝,只怕到时嫌自己的胃口太小。
有炒凉粉、黄焖鱼、桶子鸡、酱牛肉等唇齿留香、百吃不厌。
开封小吃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言而喻,是开封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土特产品丰富。
开封地处河南省东部,位于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气候温和,适合农作物生长,盛产西瓜、大蒜、红萝卜、大豆、花生、青豆等等。
比较出名的有汴梁西瓜皮薄汁多、瓤沙脆甜;花生糕香甜酥脆,令人回味无穷,连慈禧太后都对之称赞;杞县酱菜色泽鲜红、酱香浓郁,闻名海内外。
(二)开封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特色1.特色豫菜。
开封是豫菜的正宗发源地,是我国著名的地方菜系之一。
豫菜坚持五味调和、甜咸适度的基本传统,各种口味以相融、相合为度,绝不偏颇,兼具北方和南方口味。
开封众多老字号店主打特色豫菜,尤其是开封又一新饭店以“鲤鱼焙面”、“套四宝”等这些特色豫菜而闻名,可以说是品尝豫菜最佳的地方。
2.夜市名扬天下。
夜市已成为开封的一张名片。
开封夜市小吃种类繁多,而且夜市文化浓厚。
每当夜幕降临,小贩的吆喝声、顾客的嬉闹声相呼应和热闹非凡,空气中弥漫的都是美食的味道。
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对策探讨论文

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对策探讨论文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对策探讨论文预读: 摘要:摘要:饮食是旅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饮食的特色与质量直接影响着旅游者的体验质量.饮食对凸显地方文化、塑造旅游地形象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河北省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历史悠久,内蕴丰厚.但河北省在饮食文化开发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加大对传统饮食文化的挖掘、整理与保护力度,将饮食文化与旅游体验相结合,开发特色旅游餐饮,打造特色餐饮品牌.关键词:饮食文化;旅游体验;旅游开发;河北省地方饮食文化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人们围绕饮食所产生的系列行为和规范,包括与饮食有关的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物质层面主要表现为饮食来源、饮食加工、饮食结构、饮食器皿、饮食的色香味形,以及居住、保藏所反映的饮食团体、饮食方式等;非物质层面体现在与饮食相关的政策、饮食观念、饮食卫生、饮食保健、饮食理论以及在宗教、祭祀、人生礼俗、人际交往、岁时节庆、艺术等方面所反映的饮食文化现象.河北省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特殊的地理、历史人文环境孕育出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为河北省旅游开发奠定了重要的资源基础.一、河北省饮食文化资源的特点(一)历史悠久,内蕴丰厚河北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中南部是传统的以汉族为主的农耕文化区域,北部为蒙古族和满族所代表的草原游牧文化与汉族的农耕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区域.考古发掘的武安磁山文化遗址证明,早在七千多年前,河北先人已经种植谷物,饲养家禽,制作生产、生活用具,烧制陶器;《古考史》中说:“皇帝始造釜甑,火食之道成矣.”这说明在距今四五千年的黄帝时代,河北先民结束了历时几十万年的烘烤、石烹的饮食生活,进入以水做传导热量的蒸煮法和气蒸法饮食生活时代.河北的饮食文化发展经历了史前时代的萌芽期、夏朝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形成期、秦至唐代的发展期、北宋至清朝的成熟期和近现代的传承与嬗变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河北大地上孕育出了独特的、内涵丰富的饮食文化.古书中记载的与美食有关的故事,如《东周列国志》中有荆轲赞美马肝味美的记载,《战国策》中有中山君王以一杯羊羹亡国的故事.在饮食文化发展的中后期,还出现了许多技艺独特、味道绝佳的名菜以及相关典故,如黄瓜的由来、霸王肉、正定隆兴寺的罗汉斋席、承德的满汉全席、麒麟蒸饺、鲜花玫瑰饼、保定的锅包肘子、李鸿章烩菜、总督豆腐、芙蓉鱼头以及唐山的饹馇等.邢窑、定窑、磁州窑是河北历史上的三大名窑,曾生产过形制多样的饮食器皿,与食物配套使用,更是丰富了河北饮食文化的内容.《调鼎集》《热河御膳》《承德名菜》《清宫野味》《中国烹饪大师孙晓春菜品荟萃》等古今书籍是传承河北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种类多样,地域分异明显河北省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为河北饮食提供了多样的食材资源.另外,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河北作为燕赵故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秦晋文化以及北方的游牧文化、宫廷文化等的深远影响,在饮食上体现出包罗万象的特点,烹饪方法及口味多种多样,故有“河北菜,不成系”之说.根据居民的饮食特点,有学者将河北省饮食文化分为坝上高原食风区、山地丘陵食风区、燕南赵北食风区、黑龙港流域和滨海平原食风区、少数民族食风区五大区域.各区饮食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三)古今名食名饮众多,地位凸显河北菜因其杂,在古代没有自成一系而进入几大名菜系列.但清朝时候,河北地方菜已经形成了冀中南菜、宫廷塞外菜和冀东沿海菜三大菜系.经历了多年的传承和发展,2006年10月在由国家商务部、中国烹饪协会、中国饭店协会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餐饮业博览会新菜系大赛中,冀菜被称为中国第九大菜系,包括以保定地区为代表的直隶官府菜、以承德等地为代表的宫廷塞外菜、以唐山等地为代表的冀东沿海菜和以石家庄为代表的冀中南平原菜四大流派,其中的直隶官府菜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直隶官府菜以锅包肘子、炸烹虾段、李鸿章烩菜、鸡里蹦等为代表,宫廷塞外菜以化子山鸡、烤全鹿、龙舟鱼菜等名菜为代表,冀东沿海菜以鸿宴肘子、金刺金鳞、京东板栗鸡等为代表,冀中南平原菜以霸王肉、黄瓜宴、崩肝、热切丸子等为代表.河北的酿酒历史也很悠久,刘伶醉、板城烧锅酒、衡水老白干、山庄老酒等均获得“中华老字号”称号.藁城宫面、饶阳金丝杂面、保定槐茂酱菜、唐山麻糖、河间驴肉火烧、金凤扒鸡等均为河北传统名吃.二、河北省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中的问题“食”是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附加值潜力非常大的部分.但是旅游发展中,各地管理者和经营者往往忽视旅游饮食开发与经营的重要性.河北省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如下问题:(一)缺乏地方特色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仅带来了人口的大规模迁徙和融合,也导致了各民族不同风格的饮食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和交流.在许多城市人们都能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风味的饮食.通过对河北省的石家庄、保定、承德、秦皇岛、唐山、邯郸等城市的调查发现,除了肯德基、麦当劳等西式快餐店外,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较多,具有河北特色的冀菜馆少之又少.尽管河北古今特色菜品众多,但是游客很难吃到地道的反映河北特色的地方菜.团队游客在省内各地吃的是廉价的千篇一律的团餐,很难真正体验具有河北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二)缺少文化意蕴饮食文化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之分.饮食文化的物质部分属于显性文化,而与饮食相关的思想、艺术、哲学等非物质层面属于隐性文化.当前河北省旅游饮食的开发偏重于以品尝为主,对菜品文化意蕴的挖掘和展示不够.旅游者所感受到的往往只是菜肴表面的色、香、味、形,导致留在游客印象中的只是一时的美味,很难了解一道菜品所承载的地方文化.(三)参与性不强从本质上讲,旅游是一种差异化的体验.尤其在体验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喜欢个性化、参与性强的体验式旅游.如《礼记•乐记》所说,“酒食者,所以合欢也”.餐饮可以调动人的多种感官,使人有身心愉悦之感.这是近年来美食旅游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因之一.不仅品尝佳肴美馔能给人带来愉悦感,而且参与食物制作能给人留下更难忘的印象,会强化进食时的愉悦感.对河北省内主要的旅游城市以及4A级以上景区周边的餐饮场所的调查发现,旅游者吃的大都是加工制作完成的食物成品,没有参与制作的机会.(四)市场营销宣传不够通过对电视、网络、户外媒体投放的旅游广告的调查发现,河北省旅游营销中更多的是对旅游景点和线路的推介,对“食”的宣传和发掘力度远远不够,致使游客对河北省饮食文化特色、地方特产了解不全、不深.近些年来,省内的主要旅游城市,如保定、承德、秦皇岛等地都举办过美食文化节,但美食节上展示的更多的是外地的名吃,对河北特色美食的挖掘和展示不够.三、河北省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对策(一)注重对传统饮食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与创新冀菜四大流派的形成有着深刻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背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竞争,一些河北历史上的地方名吃逐渐萎缩、失传,甚至消亡,有的在当地已难觅踪迹,还有些已面目全非,丧失了真实的内涵与底蕴.整体形象的模糊破碎致使河北特色饮食文化一直是默默无闻,不仅外地人不了解,就连河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要对河北的饮食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就要对河北特色饮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保护与传承.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视,组织业内的专家到烹饪古籍中去搜集,到老字号、老城镇、老食客、老前辈那里去讨教,抢救和采集失传或濒临失传的传统菜、民间菜、官府菜等,尤其是一些历史悠久的地方风味精品饮食,要注意对其原有风格的传承和延续.其次,要注重对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与申报,对列入非遗名录的饮食传承人要有计划地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其开展传习活动,确保传统经典菜品的传承.再次,组织专家和学者以河北饮食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以燕赵大地特有的人文地理和物产文化为背景,以挖掘收集到的散落在河北各地的特色饮食文化资源为基础,认真研究、整合河北饮食文化的风格特色,重塑独具特色的河北饮食文化.(二)挖掘传统饮食文化,打造特色餐饮品牌饮食是塑造地方性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特色餐饮场所应当是国内外宾客了解地方特色的一个文化窗口.河北省应当加大对旅游餐饮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文化龙头企业,打造特色餐饮品牌.餐饮企业在进行饮食开发与经营时,要将饮食文化与河北的燕赵文化和民俗文化结合起来,在菜品开发、环境营造等方面都要突出地方特色,将餐饮场所打造成“能吃饭的博物馆,河北人的会客厅”.这样,游客在进餐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到燕赵文化和河北的民俗文化.(三)注重饮食文化与旅游体验的结合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游客的旅游经验与体验越来越丰富,其需求也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在饮食方面,游客不仅希望吃上色、香、味俱全的食品,而且希望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在旅游餐饮的开发上,旅游餐饮企业要注重文化和饮食的结合,深入挖掘河北省地方饮食文化资源的文化背景、非官方的传说、神话故事、风土人情等资料,让游客在享受河北地方饮食的同时,能边听(故事)、边看(原料、工序)、边尝(味道)、边思(意蕴),使游客乐在其中.另外,还要注重在美食中融入创意,注重美食特色的挖掘,从主题、装饰、菜品以及服务人员着装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情景化打造,将美食变为旅游吸引物.这样不仅可以弘扬地方饮食文化,还可以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为旅游者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提高旅游地的综合吸引力.(四)搞好饮食类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旅游购物属于非基本旅游需求,是需求弹性较大的一项旅游收入.旅游购物对一国或地区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贡献,而旅游购物则是多年来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块“短板”.饮食类商品作为旅游商品中的一种类型,河北省应当鼓励创新科研技术,大力开发绿色环保的冀味食品,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另外在商品的包装上,还要注重展现河北的文化元素,提升饮食类商品的的档次,满足旅游者的购物需求,通过饮食类旅游商品提升河北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五)加大营销力度改变以前旅游营销内容单一的局面,将旅游饮食文化产品与旅游景点、线路产品进行整合,多形式、多领域、多角度地进行宣传.一方面利用广播电视、本地网站专栏,邀请知名专家、记者采写、拍摄专题报道,在重要的交通节点设立比较明显的宣传牌等途径进行宣传;另外也可举办凸显地方特色的美食节庆活动,以此吸引游客,提升地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还可以推出河北美食旅游线路.旅游市场的竞争是全方位的,一定要认识到饮食在旅游竞争中的重要性.河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政府和旅游企业加强认识,建立完整的食品安全体系,与河北省旅游目的地文化充分融合,挖掘传统美食,创造新的经典美食,提高美食与旅游的结合度,加强旅游市场的品牌竞争意识,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参考文献:[1]蔡晓梅,等.中国地理学视角的饮食文化研究回顾与展望[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18(9):83-88.[2]闫利军,等.内蕴丰厚的河北饮食文化[EB/OL].[3]杨丽,试析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学术探索,2011(6):67-70.[4]吴晓东,等.基于游客需求的我国地方美食旅游发展探讨[J].江苏商论,2010(6):49-51.。
海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发展与对策研究

海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发展与对策研究海南作为中国的热带旅游岛屿,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资源,还秉承着悠久的饮食文化传统。
海南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品种丰富而闻名于世,是吸引游客的一大魅力。
面对当下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形势,海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推广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有必要对海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与对策进行研究,以进一步挖掘和利用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
一、海南饮食文化的特点及旅游资源发展现状1. 海南饮食文化的特点海南饮食文化深厚源远,形成了独特的口味和特色。
海南菜以清淡鲜美、鲜香爽口为主要特点,调料注重简练,讲究色、香、味的结合。
海南的饮食文化主要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海南菜、海南小吃和海南水果。
2. 海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现状目前,海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水平不够,大部分餐厅主要经营传统的海南菜,并且不够突出和吸引人。
海南小吃和海南水果的宣传和推广也比较单一,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有必要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海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提升其吸引力和竞争力。
1. 挖掘海南饮食文化的历史和故事有必要深入挖掘海南饮食文化的历史和故事,包括传统饮食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以及饮食文化背后的民俗、传说和故事等。
可以通过举办饮食文化展览、发布饮食文化资料和举办饮食文化节等方式,提升海南饮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 创新海南饮食文化产品通过创新海南饮食文化产品,例如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菜品、小吃或水果,并注重包装和宣传,形成品牌效应。
可以开展饮食文化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工作,为海南饮食文化增添新的内涵和魅力。
3. 发展海南饮食文化旅游体验项目海南可以通过开发旅游体验项目,例如举办饮食文化节、组织饮食文化体验活动、推出饮食文化旅游线路等方式,为游客提供更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旅游体验,让游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了解和感受到海南饮食文化的魅力。
4. 加强海南饮食文化人才培养海南可以通过加强饮食文化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工作,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厨师和餐饮从业人员参与创新和传承海南饮食文化,提升海南饮食文化的专业性和质量,为海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提供更专业和有力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分析论文
一、饮食文化旅游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些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使
得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相关联的旅游产品不断涌现,成为当
下线上线下热门的旅游话题。
学者赵荣光把“饮食文化定义为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
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
学”[1],即食生活、食生产、食思想、食事象、食风俗的总称。
二、南京饮食文化资源
1、南京饮食文化资源类型
南京的饮食文化包括京苏大菜文化、鸭文化、野菜文化和小吃文化。
京苏大菜历史悠久,受人文荟萃的熏陶,京苏大菜名菜众多,蒸鲥鱼、酥鲫鱼、凤菜心、罐罐肉、炖生敲、素什锦菜、炖菜核、八宝一棵松、松子熏肉、扁大肉酥等都非常有名。
南京人鸭的消耗量
占全国四分之一,且历史悠久,有板鸭、烤鸭(北京烤鸭的前身)等,形成鸭文化。
南京
人素有“一口饭一口草”的传统习俗,野菜中的马兰头、芦蒿、菊花脑等十分热销,形成
野菜文化。
南京小吃位列中国四大小吃之首,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品种繁多,著名的夫
子庙小吃响彻全国,形成小吃文化。
2、南京饮食文化资源特征
(1)底蕴深厚的文化历史。
江南自古是人文荟萃之地,不少古诗文中都留下了文人
墨客的江南美食情结,读来令人食指大动。
如苏东坡的《惠崇江上晚景》中描写到,“蒌
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蒌蒿、河豚留下了一段段东坡居士的江鲜情缘。
辛弃
疾的《鹧鸪天》中描写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率师征陈友谅至潇湘所写》中描写到“马渡江头苜蓿香,片云片雨渡潇湘”,荠菜、苜
蓿头等自古就是南京人爱吃的野菜。
郑板桥的“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可
见鲜笋、鲥鱼也是郑先生的最爱。
而在文学巨著《红楼梦》、《儒林外史》、以及《随园
食单》、《白门食谱》等书中都有关于南京美食的记载。
(2)原汁原味的清香口味。
南京是个包容的城市,接纳了五湖四海的人。
“南京菜”就是原汁原味、不咸不淡、小资情调。
利用时令原材料,体现了菜肴的原汁原味,对成菜
的要求是,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淡而不薄,浓而不腻,突出原材
料的本味。
其风味特点主要表现在口味醇和、咸淡适中、适应面广、原汁原味。
(3)出神入化的刀工技艺。
南京菜讲究刀工,擅长刀技,技艺高超的厨师,用一把
普通菜刀,或雕或刻,或镂或削,可以做出多种花样造型,如月季、菊花、荷花等,在品
味这一道道美味佳肴之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雕细琢的工艺品,让人不忍心去下
口,不得不感叹厨师出神入化的刀工技艺。
(4)古朴淳厚的食俗风情[2]。
南京为十朝都会,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古朴淳厚的食俗风情。
如南京有正月初八上灯,十八落灯,讲究“上灯元宵落灯面”,是南京人元宵灯节期间的食俗。
三月三这天,南京人用荠菜花煮鸡蛋,传说可治头痛。
四月初八在南京郊区有吃“乌饭”(青精饭)的习俗。
饭是以南天烛(一名青精树)叶捣烂滤汁泡糯米,晾干蒸煮而成,据说人吃了能强筋骨、益气力,被誉为“仙家服食”等。
三、南京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饮食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目前南京餐饮市场上将饮食与文化结合起来的主题餐厅屈指可数,一些因为定位不明确、菜品和服务不佳,曾经“名噪一时”的`主题餐厅已经倒闭或者“奄奄一息”。
究其原因是在满足旅游者的基本温饱需求的同时,饮食文化的挖掘比较浅薄,仅从菜肴表面的色、香、味、形,难以深层次的体现文化特色。
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旅游者不仅仅只是为了品尝美食而出来旅游,更要满足精神上的文化追求。
2、旅游项目参与性不强
近年来,美食节目大行其道,前有《舌尖上的中国》,紧接着香港明星谢霆锋加盟《十二道锋味》携好友跨界做“厨神”挑动国民味蕾,掀起舌尖之旅。
美食制作过程所展现的诱惑不亚于品尝美食,而南京旅游市场上目前能让游客直接参与制作的饮食旅游项目少之又少,旅游项目缺乏参与性,单就品尝美食,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3、品牌营销意识薄弱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经离我们远去,饮食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商品,要有自己的运营方式和商业包装机制[3],在旅游市场上需要品牌营销战略,而目前旅游市场上有品牌辨识度的饭店极少,仅有的几个如“南京大排档”、“狮王府”、“绿柳居”,大部分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缺乏深层次的包装和宣传,品牌营销意识薄弱,不能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
4、地方特色不够突出
苏菜属于八大菜系,南京菜又属于苏菜的四大代表菜之一,被称为“京苏菜”,地方特色明显。
近些年来,许多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纷纷引入外地菜肴如川菜、粤菜等,菜品出现了多元化的现象,口味繁杂,菜肴中混杂了其他菜系的特色,失去了本帮菜原有的味道,游客难以再品尝到原汁原味的京苏大菜,地方特色不再突出。
四、南京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1、打好文化牌,提升软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
南京拥有深厚的民俗饮食文化底蕴,挖掘文化内涵,可以通过对一些神话传说、名人逸事等加以开发利用来提升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在文化上做文章[4]。
另外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节庆展、美食节等活动,利用微电影微视频展播、讲解员现身说法讲解美食渊源,图文并茂地呈现出南京的饮食文化风情,把文化注入饮食中,增强南京饮食文化旅游的竞争力。
2、激发游兴,提高游客参与度
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开发一些参与性比较强的旅游项目,让游客能够参与制作美食,体味其中的乐趣。
比如在品尝南京小吃蟹黄汤包时,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包汤包的乐趣,品尝汤包时可以告诉游客十二字要领:轻轻提、快快移、先开窗、后吮汤,让游客回味无穷。
南京的盐水鸭非常出名,可以在品尝盐水鸭时,引导游客亲自制作盐水鸭,最后作为地方特产带回家乡等。
游客在体验制作美食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了美食制作的方法,而且还体验到制作美食的乐趣,提升游客的游兴。
3、实施品牌战略,增强竞争力
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游客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开始追求品牌、质量。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对产品进行包装宣传,提高品牌的辨识度。
并利用广告宣传、节庆活动、美食活动如“农业嘉年华”、“南京美食节”等进行大力宣传,打响知名度,塑造出特色鲜明的知名品牌,从而塑造出南京地域的文化名片。
4、挖掘特色,体验地方风味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方特色饮食是经过长年累月、世代相传而形成的,也是地方饮食文化的象征。
它承载着人文情怀,传承着传统文化。
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让游客体验到当地风味特色饮食,是南京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
比如南京人喜欢吃野菜,可以开发别具一格的野菜宴;南京十大小吃非常出名,可以设计专门的旅游线路来品味地方小吃等,把原汁原味的民间菜肴挖掘出来,才能满足当代人寻求回归自然的饮食新风尚。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