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埠以来青岛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与发展

合集下载

青春青岛 跨越发展——青岛市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建设成就

青春青岛 跨越发展——青岛市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建设成就
忍想 发 动



坚 定 不 移 地 推 进 改革 开 放

紧 紧依
四大强


大 力 加 强 党 的建 设


大 力 加 强 精神 文 明 建 设


大力加强机构

政 策 带动

市 场推动


奥运 拉 动


建设


大 力 加 强 机关建 设

创造 性 地 提 出 了 的新 理 念


以 人为 本
关注民

扩大
城市 建 设 的 观 念 更 新 和 城市 管 理 的方 法 创新

社 会 发展 的交 通 供 水 供 气 供 热 供
电 等 设 施 建 设 滞 后 问题 的 顺 利 推进
, , ,
了 执 法 范 围 重 新 确 定 了 城 管 执法 队 伍 的 十 项 处罚 权

创 造 了卓 越 的城市 品 质


各项 重 点 项 目
促进 了 城市 管 理 执 法 工
四 是 创立


城 市建 设 观 念 更 新 服 务功 能 显 著
增强

” 。

在提 升 城市 服 务 功 能 化 的
作的深人 开 展
机制


四化

长效

是 城 乡建 设 逐 步 实 现



同 时 也 极 大 地 促 进 了 城市 品 位 和 文化 内 涵 的提 升

也面 积 由 1 7 平 方 米 增 加 到 1 2 1 9

青岛改革开放四十年

青岛改革开放四十年

青岛改革开放四十年1978年,新中国成立的第3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青岛,作为中国重要的沿海城市之一,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青岛改革开放四十年,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青岛的城市建设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用地制度改革,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基础设施的改善,让青岛成为了山东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

青岛也是一个重要的旅游城市,举办了多次大型国际活动,如亚洲青年运动会、山东省会展中心、世界休闲旅游大会等。

这些举办的国际活动不仅提升了青岛的国际影响力,也促进了城市的旅游业和各个相关行业的发展。

青岛的经济和城市发展不仅局限于国内市场,也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合作。

青岛港的开放与发展成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经济交流的重要窗口。

自2002年以来,青岛连续十年成为中国最大的沿海港口城市,并且一直保持着相对的增长。

青岛还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成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城市。

青岛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离不开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

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放开与支持,为青岛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和动力。

青岛市政府也积极引导企业发展,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改革创新的思路,青岛也积极探索新型城市发展路径,推动现代化进程。

回顾青岛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青岛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面貌的翻新,也看到青岛的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

四十年来,青岛发生的变化令人瞩目,这一切都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大潮。

青岛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加强与国内外的合作,推动本地区和自身的发展。

相信在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青岛将继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迈出更加坚定的步伐,展示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百年的沧桑巨变

百年的沧桑巨变

百年的沧桑巨变——青岛之变
青岛市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也是一个百年古城。

他有着许多的变化,让我们共同来看看岛城的几百年来的沧桑巨变吧!
现在我们的家乡已经发展的非常快,简陋的平房变成了一栋栋高楼大厦;凹凸不平的泥泞路变成了一条条笔直平坦的公路;街上也不再是人烟稀少。

在家乡的中心,新建了步行街,那儿繁华热闹,街上的商店让你眼花缭乱;此外,我们家乡也修建了许多旅游区,而这一切,使家乡焕然一新,繁华美丽。

随着我们祖国的三十年改革开放我们的家乡在教学事业上也是大有发展的。

在这方面,我也是深刻体会到的。

听学校的老师说,以前的学校设施非常简陋,以前学校的凳子等许多东西都要自己带,而且教室也就是几间破旧的小毛草屋,还有许多家庭因为经济问题,导致不能上学。

而为了使教育事业有跨越性的进步,当地教育局费了很大的劲,环境逐步好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我家乡的教育事业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现在,国家对教学事业重视了。

就以我的学校青岛17中为例吧。

学校的设置齐全,有宽阔的操场、图书馆等。

学校还在2014年10月2日迎来了60岁的生日,为此,学校特意建立了历史馆,记录了60年来学校的变化。

三十年来,经过了多少艰苦历程,经过了多少风险考验,随着改革开放,我们依然不断的前进着,发展着,奋斗着,为着祖国的强盛兴旺,为着家乡的繁荣昌盛而努力。

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正在变
化着。

青岛城市空间现状分析报告

青岛城市空间现状分析报告

青岛城市空间现状分析报告导言青岛是中国著名的海滨城市,也是山东省的重要经济中心。

作为重要的沿海城市,青岛的城市空间发展日益突出,并呈现出一系列独特的特征。

本报告将对青岛的城市空间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展潜力和面临的挑战。

一、城市用地结构青岛的城市用地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首先,城市中心区以商业、办公用地为主,拥有大量的高层建筑和商业中心。

其次,住宅用地广泛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区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社区。

此外,还有大量的工业用地和交通设施,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

然而,青岛的城市用地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城市中心区域的商业用地过度集中,导致交通拥堵和资源浪费。

另一方面,住宅用地过于分散,导致城市扩张过快,土地利用效率偏低。

二、交通设施青岛的交通设施发达,包括公路、高速公路、铁路和港口等。

这些交通设施为青岛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青岛还拥有现代化的轨道交通系统,包括地铁和有轨电车,方便市民的出行。

然而,青岛的交通设施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车辆增加和道路容量不足,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

另一方面,公共交通设施的覆盖范围有限,导致出行选择不够多样化。

三、城市绿化青岛是一座以山、海为特色的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绿化景观。

城市绿地和公园广泛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区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此外,青岛还拥有壮丽的海滨风光,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然而,城市绿化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城市绿地的规划和建设相对滞后,导致绿地面积不足。

另一方面,城市化过程中,一些绿地被用于建设住宅和商业项目,破坏了生态平衡。

四、城市发展潜力作为山东省的重要经济中心,青岛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首先,青岛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包括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

其次,青岛的经济实力雄厚,拥有多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此外,青岛还积极引进外资,促进了城市的国际化发展。

五、城市发展挑战青岛城市空间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青岛改革开放四十年

青岛改革开放四十年

青岛改革开放四十年青岛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城市之一,在过去的四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的一座现代化城市。

在这里,我们一起来回顾和总结青岛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

第一阶段:初期改革(1978-1992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端。

在此之后,青岛迅速跟随国家的改革步伐,开始了它的现代化之旅。

青岛港成为国家对外贸易的主要枢纽港之一,外贸的开放为青岛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青岛市的城市面貌也焕然一新,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第二阶段:开放与发展(1992-2002年)1992年以后,青岛开始迎来了更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

作为中国沿海城市之一,青岛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对外投资的集中,成为了中国对外合作的一个重要城市。

青岛的外贸、旅游、金融等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提升。

2001年中国入世,青岛的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青岛开始加强自主创新,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实行科技兴市战略,全方位提升市区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构筑起了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格局。

青岛成为了中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涌现出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人才。

近年来,青岛城市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幅度改善和优化。

青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事业日臻完善。

青岛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积极推进国际化,努力打造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奥帆中心、华夏银行等一系列标志性建筑的兴建,彰显了青岛作为国际化城市的地位。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使得青岛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青岛的GDP从1978年的118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7859亿元,年均增长16.4%。

青岛海关于2017年在青岛口岸检验出口海洋产品770万吨,出口额17.3亿美元,青岛地区外贸出口总额达到了285.32亿美元。

青岛市CBD空间形态发展特征研究

青岛市CBD空间形态发展特征研究

在商务活动聚集的过程 中,城市 中的滨 特征,探讨城市扩张背景下青岛 C D空间形 B 些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用地不但符合 C D B 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9 援 《 £ }Es 0 i ] 8 9 n
3加 强 基 础 交通 设 施 建 设 和 射 山东半岛经济圈的区域性 C D B 为导 4.
c mp n n f r a c n my Du ie e c a u a n i n n , it r, c n my s ca ut r , o o e t b ne ou o o . et df r n ei n t r I vr me t hso y e o o , o iI l e CBD o f n e o c u mo p oo yh sbgv r t n . I n d oCBD i ac a t l et n h udb r v di t ef l wiga p cs r h lg a i a i i s Ci g a ao a o sa l ds o l ei o e l n s e t : s b a mp nh oo
C D B 。
[ 关键 词] B C D空 间形态;发展特征;青岛市
[ 文章编号] 0 6 0 2 (0 1 0 0 0 0 [ 1 0 — 0 2 2 1 ) 9 0 9 — 4 中图分类号] U 8 .3 [ T941 文献标识码] B Qig a n d oCBD Sp t I rh lg v lp n/ eXu o g L u h ai p oo yDe eo me t d n . j z i a Mo Xi Xi
出全球性 C D B 、区域性 C D B 和国家级 C D等 B
概 念, 其级 别和城 市 的经济 地位及 实 力有关 。

青岛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研究

青岛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研究
人文地理
文 章编号 !%""&’!&() "!""# #"%’"%"*’"+
2005 年第 1 期 总第 81 期
青岛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研究
赵建军
!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地理系 " 青岛 !""#$% #
!"#$% &’ "() !*+",+- !".#/"#.) &0 1,234+&5 ! 6#!!,27!! /72"7.! ZHAO Jian-jun
&’()*+,-(., /0 1(/2+*)345 6(*73(+8 9/::(2(5;<.2=*/ >.<?(+8<,4@ ;<.2=*/ !""#$%@93<.*A
t: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historical business centers have a variety of business functions and are always of street shape or block shape, but the newly-built centers have less business func- tions relatively and often have loosely-distributed commercial facilities. The study also indicates that owing to the government planning and the location of foreign retailing enterprises, the business belt is coming into being in the inner city and the business centers are germinating in the suburb, but the suburbanization of retailing has not started. Beside these, some RBD business centers are pro- duced in the coastal belt, which is Qingdao's commercial character.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Qingdao's business centers includ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eople and their buying capacities ; the amount and the spatial course of the circulating people; the change of the shopping behavior. The paper indicates progressively that the problems of Qingdao's spatial structure of business centers include: irrational location of the business centers and improper structure of business state; decline of the historical business centers; no well-known business centers for the visitors and imper- fection of the shopping environment, etc. Based on the full use of the present commercial facilities, specialized business district should be built actively in historical business centers, so that the func- tional structure and business-state structure as well as spatial structure could be perfected gradually. In Zhongshan Road business center, RBD function should be stressed, making it a famous shopping center for the visitors. Finally, the shopping environment should be ameliorated, because the business centers' competitiveness depend not only on their commercial scale and business-state structure, but also on the infrastructure such as transportation, parking place, grassland and recreational square etc, which can enhance the business centers'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and which is also a very im- portant tool for the government to guide the commercial enterprises' location. : business center; spatial structure; influential factors; countermeasure

探索青岛近十年交通、建筑、生活水平的统计表

探索青岛近十年交通、建筑、生活水平的统计表

探索青岛近十年交通、建筑、生活水平的统计表(原创实用版)目录一、青岛近十年交通状况的改善1.公共交通的发展2.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二、青岛近十年建筑的变化1.高楼大厦的崛起2.旧城改造与历史建筑保护三、青岛近十年生活水平的提高1.人均收入的增长2.生活质量的提升正文一、青岛近十年交通状况的改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岛市在过去的十年里,交通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首先,公共交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多种公共交通工具,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出行选择。

尤其是地铁线路的不断拓展,极大地拉近了城市各个区域的距离,提高了市民的出行效率。

其次,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也是青岛交通发展的一大亮点。

高速公路、桥梁、隧道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城市内部的交通流畅度,还加强了与周边城市的联系。

这些举措使得青岛市的交通拥堵状况得到了有效缓解,为市民的出行提供了更为舒适的环境。

二、青岛近十年建筑的变化在过去的十年里,青岛市的建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高楼大厦的崛起,成为了青岛市新的地标。

这些高楼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形象,还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企业在此设立总部,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同时,青岛市在发展现代建筑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旧城改造与历史建筑的保护。

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得到了修复和保护,使得青岛市在建筑风格上保持了独特的风貌。

这种兼顾现代与历史的建筑发展模式,为青岛市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三、青岛近十年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过去的十年里,青岛市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首先,人均收入的增长,使得市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保障。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涌现,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收入来源。

此外,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政策,如最低工资保障、失业保险等,进一步提高了市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生活质量的提升也是青岛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体现。

随着经济的繁荣,市民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改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健康、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消费,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埠以来青岛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与发展3冷 静(青岛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所,山东青岛266071)摘要:自1891年开埠以来,青岛的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个无名的小渔村,到带状的狭长城市,再到今天拥湾发展的现代化新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00多年的城市发展历程,实际上也是青岛城市建设与发展思维不断成熟、更加科学的历程。

每一次城市发展思维的变革,都会带来城市空间结构的巨大变化,随之会带来城市发展的一次飞跃。

关键词:青岛;建埠;城市空间结构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2698(2009)0320006205 青岛市位于山东半岛南端,东经120°22′,北纬36°4′,东、南濒临黄海,西、北连接内陆。

市域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2008年末,全市总户籍人口762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76万人。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青岛一直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

现辖7区(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代管5个县级市(即墨市、胶州市、胶南市、平度市、莱西市)。

一、建埠以来青岛区划的历史沿革青岛在建制前属即墨县仁化乡管辖,因胶州湾而显其胜。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海军舰船的威胁,清政府于1891年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驻防青岛,在青岛村东侧建总兵衙门,这一年被认为是青岛市建制的开始。

此后,这一区域逐渐形成初具规模的传统市镇,至1897年,市区人口约1.4万人。

同年11月14日,德国借口山东巨野教案,派远东舰队强占胶州湾。

1898年3月6日,德国与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使青岛以“租借地”的名义成为德国的殖民地,租期99年,由此开始进入了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时期。

1891年~1898年是清政府管辖时期。

1898年~1914年是德国占领青岛时期。

1914年~1922年是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时期。

1922年~1929年在青岛设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

1929年~1938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1929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

1938年~1945年是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时期。

1945年~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设立青岛特别市。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成立人民政府,改为省辖地级市,下设市北、市南、台西、台东、四沧、李村、浮山7区及即墨县、胶县、胶南县三县。

胶州专区的崂山办事处划归青岛市(政务院1951年6月6日批准)。

撤销青岛市四沧区、浮山区、李村区,设立四方区、沧口区(内务部1951年8月16日批准)。

青岛市的即墨县划归莱阳专区;胶县、胶南县划归昌潍专区(国务院1961年5月23日批准)。

撤销青岛市崂山郊区,设立崂山县,驻李村(国务院1961年10月5日批准)。

撤销青岛市台西区,并入市南区、市北区(山东省人民委员会1962年12月8日批准)。

烟台地区的即墨县;昌潍地区的胶县、胶南县划归青岛市(国务院1978年11月17日批准)。

设立青岛市黄岛区,以胶县的黄岛、薛家岛、辛安3个公社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78年11月27日批准)。

原潍坊地区的平度县划归青岛市(国务院1983年8月30日批准)。

原烟台地区的莱西县划归青岛市(国务院1983年8月30日批准)。

撤销胶县,设立胶州市(国务院1987年2月12日批准)。

撤销崂山县,设立青岛市崂山区(国务院1988年6第22卷第3期2009年9月 学报Journal of Qingdao Technical College Vol.22No.3Sep.20093收稿日期:2009207213作者简介:冷静(19742),男,山东乳山人,副研究员。

11月17日批复)。

撤销即墨县,设立即墨市(国务院1989年7月27日批准)。

撤销平度县,设立平度市(国务院1989年7月27日批准)。

撤销胶南县,设立胶南市(国务院1990年12月18日批复)。

撤销莱西县,设立莱西市(国务院1990年12月18日批准)。

青岛市撤销台东区、沧口区,设立李沧区、城阳区(国务院1994年4月23日批复)。

2003年11月19日,山东省政府批复同意将胶南市红石崖镇划归青岛市黄岛区管辖。

二、建埠以来青岛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一)1891年~1988年:带状城市空间结构异常明显应该说,青岛是一个尽端型城市,其主要经济联系方式是胶济铁路,带形城市布局符合此类城市发展的自然规律,从而可以在较长时间内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

自1910年德国人为青岛制定了市区扩张规划之后,就奠定了沿胶州湾东岸由南向北带形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1980年末,青岛的城市发展都没有脱离这一城市形态,它始终被认为是一种高效、动态开放的城市体系,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空间规划。

但带形城市必然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当城市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将带来城市内部联系的不经济,因此一个城市不可能无限制的按带形发展。

在改革开放以后,这种矛盾愈发显著起来,城市用地不足,南宿北工问题突出,严重限制了青岛的快速发展。

1891年,清政府在青驻兵设衙,是青岛城市建置之始。

1897年德国侵占胶州湾,1900年制定城市规划,计划在胶州湾内修建港口,沿胶州湾东岸、城市西边缘修筑通往山东腹地的铁路,使青岛拥有广阔的腹地,加之自由港制度的实施,把青岛置于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交接点上,形成了青岛的区位优势。

但由此一来,青岛城市形成了偏于一隅沿港口和铁路发展的城市格局。

1910年德国人在原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出扩大规划,将市区沿铁路向北发展至海泊河边。

这两次规划指导了此后青岛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将青岛作为其掠夺山东和华北物资的基地,城市空间布局沿胶州湾东岸继续向北发展。

1938年日本再次占领青岛。

1940年日本人制定《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和《母市计划》,规划市区向北发展至白沙河,成为长25公里,宽约4~5公里的带形城市。

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后,把青岛划为院辖市,由行政院直接管辖,青岛的发展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

1935年1月,青岛市工务局推出的《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方案初稿》,根据青岛日益复杂的城市功能,对其未来的发展重新定位为“中国五大经济区之一———黄河区的出海口,工商、居住、游览城市”。

据此规划,市区范围向北扩展至沧口、李村,向东扩展至辛家庄、麦岛一带;严格执行城市功能分区,增加工业区规划。

建国后青岛市的行政层级明显降低,在全国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下降,变成山东省的省辖市。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青岛的城市规划建设也被纳入全国统一计划的轨道。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行者,苏联的城市规划、建设理论和实践成为我国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参考,青岛城市空间拓展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1950年9月,青岛市建设局编制《青岛市都市计划纲要》(初稿),作为过渡时期青岛城市建设的指导。

这次规划的区域面积为212平方公里,人口规模100万人;城市布局主要包括市街地计划和绿地计划两个部分。

市街主要沿着胶州湾东岸向北成带状发展,计划以大港为中心,南至南海沿5公里,北至白沙河18公里,东至石老人约15公里。

在功能上,1950年9月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青岛基地的创建,青岛城市国防功能日益突出,和疗养功能一起构成青岛重要的城市功能,成为以后青岛规划和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而于1957年3月制订的《青岛市初步规划》,除确定青岛是一个具有国防、工业、对外贸易和疗养等多功能的城市之外,在城市空间结构上仍确定市区沿海岸向北成带形发展,城市南宿北工的结构比较明显。

从1957年至1965年之间的几次城市规划重点都放在工业、国防、疗养三个点上,生活、市政设施均为之服务。

这一时期青岛市区仍沿胶州湾东岸、铁路两侧继续向北呈带状发展。

疗养区则根据中央卫生部的初步意见,西以荣城路为界,北至延安路延长线,东至燕儿岛沿海形成25000至30000个床位的带形疗养区。

5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有关部委、山东省有关单位建起多所疗养院,疗养建筑开始兴起。

“文化大革命”发生后,城市建设管理机构遭到破坏,城市建设混乱,导致规划失控,工业仓储交通和其他用地与生活居住用地的比例严重失衡,导致青岛这样一个以景观著称的海滨城市功能严重失调。

改革开放初期,青岛市委、市政府组织制订了《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年~2000年)》(1979年编制),可视为青岛城市快速发展的开端。

在此规划的7学报2009年第3期 指导下,市区由过去单一的带状、南宿北工的结构逐步向南、中、北三个组团式的城市结构发展,既缓解了南北交通的矛盾,也使青岛的轻纺工业、港口贸易、海洋科研和风景旅游建设步伐大大加快。

此次总体规划设独立的黄岛区,城市人口控制为115万人,用地115平方公里。

1981年,青岛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4年被确定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86年又成为计划单列城市。

这一系列促进城市发展的政策,其可预期的结果之一是城市规模的扩大。

但与其它城市相比,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没有使青岛产生很明显的变化,城市的发展似乎已达到某种极限,其中虽然有户籍制度等人为因素的限制,但多年形成的城市空间结构也是障碍之一,这使青岛始终无法把自身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1988年的青岛市比较解放前而言变化并不大,城市总体布局仍呈带形分布。

(二)1989年~2002年:从“带状”扩展向“∠”型扩展青岛市委市政府于1989年对原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基本构架呈现环胶州湾态势的大青岛结构雏形,城市用地和人口规模容量也作了相应调整,城市用地规模达到了292.5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达到了1526平方公里,初步确立了“一个中心、一个城市环、一个卫星城市群”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即逐步形成以老市区、崂山区、黄岛城区构成的中心城市与沿胶州湾近郊城镇形成的城市环及远郊的卫星城市群的城市布局。

在新规划指导下,青岛新区开发建设飞速发展,东西两翼快速崛起,中心城区实现了由带状结构向“品”字布局的历史性转变。

这一补充规划的突出特征,一是为在崂山区开发青岛市高科技工业园及在黄岛建设新经济区规划了新的发展空间,使整个城市的规模容量有了较大突破;二是坚持在老城区与高科技工业园之间控制预留城市行政公建用地1.5平方公里,使城市的结构更加合理。

至此,青岛的城市建设最终结束了沿胶济线发展的态势,南北狭长的带状结构得到了根本性改变,这是青岛历次总体规划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发表,在全国掀起了第二次改革开放的浪潮。

面对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青岛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迅速做出了依据总体规划在控制预留城市行政公建用地上进行东部开发的战略部署。

经过数年的开发建设,东部原1.5平方公里的建设范围实际上已扩大到2.2平方公里,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已经成功地转移到东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