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经典教案:高考复习经典教案——数列
高中数学数列教案高三

高中数学数列教案高三【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数列的定义和常见数列的性质;2. 能够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各种数列的前n项和;3. 能够运用数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数列的定义和常见数列的性质;2. 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
【教学难点】1. 运用数列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2. 掌握数列的发散和收敛性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准备好教学课件、教材、板书等;2. 学生准备:学生自备文具。
【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在板书上写出以下几个数列:1. 1,3,5,7,9,...2. 2,4,8,16,32,...3. 1,-1,1,-1,1,...让学生观察这几个数列,并思考它们之间的规律。
二、概念介绍1. 数列的定义:数列是由一系列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数所组成的有序集合。
2. 常见数列的性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斐波那契数列等。
三、数列的通项公式1.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 = a1 + (n-1)d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 = a1 * q^(n-1)3. 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an = F(n)四、数列的前n项和1.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Sn = n/2 * (a1 + an)2.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Sn = a1 * (q^n - 1)/(q - 1)五、实例分析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列知识进行解答。
【课堂检测】1. 1,4,7,10,...,求出第n项的值;2. 某等比数列的前3项分别是2,6,18,求出通项公式和第10项的值。
【作业布置】1. 完成课堂检测中的题目;2. 撰写一篇关于数列应用的小论文。
【教学反馈】教师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检查,并对错误的地方进行指正。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自行搜索更多关于数列的知识,进行拓展学习。
以上为高中数学数列教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高中数学教案详细数列教案设计

高中数学教案详细数列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数列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性质。
2. 能够根据题目要求找出数列的规律并求解问题。
3. 提高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 数列的定义和常用性质。
2. 数列的求和公式和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1. 通过数列的一般项来求和。
2. 利用数列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通过简单的例题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讲解数列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性质(15分钟)
1. 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组数字的集合。
2. 常用性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以及其他常见数列的性质。
三、讲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15分钟)
1. 通项公式:数列的一般项的公式。
2. 求和公式: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
四、练习与巩固(15分钟)
教师给学生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并检查学生的答案。
学生也可以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五、拓展与应用(10分钟)
教师给学生出一些拓展题目,让学生灵活运用数列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需要重点复习的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讲解数列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性质,以及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注意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数列的知识。
高中数学备课教案

高中数学备课教案
课题:高中数学
教学内容:数列
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数列的概念和特点。
2. 能够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和求和公式。
3. 能够解决与数列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理解数列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和求和公式。
3. 解决与数列相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数学教材。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课件。
3. 学生:授课前进行学生调查,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自由发言,了解他们对数列的了解程度。
二、讲解与练习(40分钟)
1. 讲解数列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和特点。
2. 分别讲解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以及求和公式,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
3. 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解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总结与拓展(10分钟)
1.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2.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数列,拓展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
2. 学生对数列的理解和学习态度如何。
3. 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或加强的地方。
备注:教案为范本,具体教学内容及步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高中数学数列优秀教案

高中数学数列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数列的概念及相关性质,能够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列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
2. 难点: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激活学生对数列的认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1, 3, 5, 7, …… 这组数字有什么规律?这组数字又是什么?引导学生进入数列的概念。
2. 学习(理解数列的概念及性质)教师讲解数列的概念和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引导学生理解数列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的概念。
3. 练习(掌握数列的求解方法)教师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巩固数列的求解方法,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 深化(拓展数列的应用)教师通过举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拓展数列的应用,如数列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等。
5. 归纳总结(总结数列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列的重要性及应用。
四、作业布置1.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数列的相关知识点。
2. 思考数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写出一些例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后续的教学中,需要加强数列的应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列,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高中数学数列的教案

高中数学数列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a. 理解数列的概念,掌握数列的性质和判断数列的规律;b. 掌握常见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c. 能够应用数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a. 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b. 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2. 难点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规律,并能够熟练应用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举例引入数列的概念,引起学生对数列的兴趣。
2. 提出问题现有一个数列:1, 3, 5, 7, 9,求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10项的和。
3. 学习过程a. 讲解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b. 讲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c. 练习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数列的求解方法;d. 教师总结,梳理知识点,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 拓展应用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数列的知识解决问题。
5.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梳理解题思路和方法。
6. 布置作业布置相应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手段黑板、投影仪、教材、课件等。
五、教学反馈1. 提问互动,让学生回答问题;2. 班内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经验;3. 教师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学习反馈。
【教学实施】根据上述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实施,引导学生学习并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数列概念优秀教案

高中数学数列概念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数列的基本概念,能够区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2. 熟练运用数列的通项公式求解各种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数列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及通项公式。
3. 运用数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
2. 如何运用数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入数列的概念,并举一些实际例子来说明数列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等差数列可以表示每天存钱增加的数量,等比数列可以表示细菌繁殖的数量等。
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数列的定义和分类。
2. 等差数列的性质及通项公式。
3. 等比数列的性质及通项公式。
三、例题讲解(20分钟)1. 讲解一些常见的数列题目,如求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求某一项的值等。
2. 引导学生运用数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经济学中的收入增长问题、物理学中的运动问题等。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行解答,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讨论和纠正。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激励学生对数列的学习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数列的基本概念及相关性质,并能够熟练运用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决各种问题。
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高中教学数列设计数学教案

高中教学数列设计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数列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数列的定义和性质。
2.掌握常见数列的求和公式。
3.能够应用数列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数列的定义和性质,常见数列的求和公式。
难点:能够灵活运用数列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案和教学PPT。
2.学生准备数学笔记本和作业本。
四、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引入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出数列的概念,让学生思考数列的定义。
2.概念讲解:讲解数列的定义和性质,包括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常见数列的特点。
3.例题讲解:通过几个例题,帮助学生掌握常见数列的求和公式。
4.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梳理学生的思路。
五、教学反馈
1.教师让学生口头回答一些问题,检查他们的理解情况。
2.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手段
1.课堂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讨论和解答问题来加深理解。
2.多媒体辅助:通过PPT呈现数列的概念和例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总结
本节课通过引入、讲解、练习等环节,使学生初步掌握数列的相关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高中数学数列专题教案

高中数学数列专题教案
教学内容: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的性质教学目标:
1. 理解数列的基本概念,能够区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2. 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能够计算数列的第n项和前n项和。
3. 熟练运用数列的性质解决问题,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数列的性质在解题中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
1. 数学教材、教学课件。
2. 白板、彩色笔。
3. 数列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数列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引出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
二、讲解(20分钟)
1. 介绍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概念,并推导其通项公式。
2. 分别讲解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三、练习(15分钟)
让学生完成若干道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四、拓展(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数列的性质,并通过实例展示数列性质在解题中的应用。
五、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作业,巩固今天所学知识。
教学反馈:
在下节课进行课堂练习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列的相关知识。
教学延伸:
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数列在数学领域的应用,拓展数学知识面。
备注:本教案适用于高中数学数列专题教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量调整难易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13
…,53,,故通项公式可以为an=
答案: n
2n 1
.
n. 2n 1
3.(必修5P7例4改编)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n2+10n+11,试作出其图像, 并判断数列的增减性. 【解析】由通项公式an=-n2+10n+11,列表
n 1 2 3 4 5 6 7 8 9 10 … an 20 27 32 35 36 35 32 27 20 11 …
第八章 数 列 第一节 数列(含函数特性)
内容索引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核心考点·精准研析 核心素养测评
【教材·知识梳理】 1.数列的有关概念
概念 数列 数列的项 数列的通项 通项公式 前n项和
含义 按照_一__定__顺__序__排列的一列数
数列中的_每__一__个__数__
数列{an}的第n项an 数列{an}的第n项与_序__号__n_之间的关系式
3.等差数列的常用性质 (1)若{an}为等差数列,且k+l=m+n(k,l,m,n∈N*),则_a_k+_a_l_=_a_m_+_a_n . (2)若{an}是等差数列,则{a2n}也是等差数列,公差为_2_d_. (3)若{an},{bn}是等差数列,则{pan+qbn}也是等差数列. (4)若{an}是等差数列,公差为d,则ak,ak+m,ak+2m,…(k,m∈N*)是公差为_m_d_的等差 数列.
数列{an}中,Sn= a_1_+_a_2_+_…__+_a_n
2.数列的表示法
列表法 图像法
通项 公 公式 式 法 递推
公式
列表格表示n与an的对应关系 把点_(_n_,_a_n)_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把数列的通项使用_公__式__表示的方法
使用初始值a1和an与an+1的关系式或a1,a2和an-1,an,an+1的关系 式等表示数列的方法
2.等差数列与函数的关系 (1)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可写成an=_d_n_+_(_a_1-_d_)_,当d≠0时,它是关于n的_一__次__ _函__数__,它的图像是直线y=dx+(a1-d)上横坐标为正整数的均匀分布的一系列_孤__立__ 的点. 注:当d>0时,{an}是_递__增__数列; 当d<0时,{an}是_递__减__数列; 当d=0时,{an}是_常__数__列__.
C.152
D.153
【解析】选C.由9+12n=21,得n=1∈N+;
由9+12n=33,得n=2∈N+;
由9+12n=152,得n1=43
12
∉N+;
由9+12n=153,得n=12∈N+.
2.(必修5P6T4改编)数列1, 2,3,4,5, …的一个通项公式an=
3579
【解析】由已知得,数列可写成
图像如图所示: 由数列的图像知:当1≤n≤5时数列递增;当n≥5时数列递减.
第二节 等 差 数 列
内容索引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核心考点·精准研析 核心素养·微专题 核心素养测评
【教材·知识梳理】 1.等差数列与等差中项 (1)等差数列的定义式:_a_n+_1_-_a_n=d(常数)(n∈N*). (2)等差中项 ①定义:a,A,b成等差数列,A叫a,b的等差中项. ②公式:a,A,b成等差数列⇔_A____a_2_b__. ③性质:{an}是等差数列⇒2an+1=_a_n_+_a_n+_2或2an=_a_n_+_m+_a_n_-_m .
忽视n的取值 忽视数列是特殊的函数
化简通项致误 不能正确求出数列的周期
典题索引 考点一、T3 考点二、T2 考点三、角度1 考点一、T4 考点三、角度2
【教材·基础自测】
1.(必修5P6T2改编)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9+12n,则在下列各数中,不是
{an}的项的是
()
A.21
B.33
(4)×.因为数列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如我班某次数学测试成绩,按考号从 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个数列肯定没有通项公式,所以(4)错误. (5)√.在已知递推公式中,令n=1,得a2= 2a11-而1,a2=1,解得a1=1,同理可得an=1.
【易错点索引】
序号 1 2 3 4 5
易错警示 忽视数列的项的特征
(2)前n项和公式可变形为Sn=__d2_n_2_+_(_a_1-__d2_)_n_,当d≠0时,它是关于n的常数项为0
的_二__次__函__数__,它的图像是抛物线y= d
2
x2+
(a1-
d 2
)
x上横坐标为正整数的均匀分
布的一系列_孤__立__的__点__.
注:若a1>0,d<0,则Sn存在最_大__值;若a1<0,d>0,则Sn存在最_小__值.
(3)通项公式及其推广式 ①通项公式:an= _a_1+_(_n_-_1_)_d_. ②推广式:an=am+ _(_n_-_m_)_d_
a n-a m
推广式的变形d=___n_-__m___
③an=pn+q(p,q是常数)(即an是n的一次函数) (4)前n项和公式 Sn=__na_1_+__n(__n2_-__1_)_d_或Sn=__n_(_a_1+2__a_n _) _.
3.数列的分类 分类原则
按项数分类
按项与项间的 大小关系分类
按其他标准分 类
类型 有穷数列 无穷数列 递增数列 递减数列
常数列
摆动数列
满足条件 项数_有__限__
项数_无__限__
an+1_>_an
an+1_<_an
其中n∈N*
an+1=an 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 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5)若已知数列{an}的递推公式为an+1=
1, 2a n-1
且a2=1,则可以写出数列{an}的任
何一项. ( )
提示:(1)×.数列{an}是表示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为a1,a2,a3,…,an,…,而集 合{a1,a2,a3,…,an}只表明该集合中有n个元素,数列中的项有顺序,集合中的元素没 有顺序. (2)√.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归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不一定唯一,可以有多个,有的数列 可能没有通项公式. (3)√.根据数列的前n项和的定义可知.
【知识点辨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数列{an}和集合{a1,a2,a3,…,an}表达的意义相同.( ) (2)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归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可能不止一个. ( )
(3)如果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则对任意的n∈N*,都有an+1=Sn+1-Sn. ( )
(4)所有数列的第n项都可以用公式表示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