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兰溪夏李村@李渔故里导游词

合集下载

李渔故里介绍

李渔故里介绍

李渔故里介绍
李渔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

李渔故里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夏李村,该村是浙江省特色文化村,也是李渔文化的发祥地。

李渔故里现存的古建筑有且停亭、李渔坝、李渔故居、伊山别业、李渔纪念馆、芥子园等。

其中,李渔故居是村中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面积约 2000 平方米,由门厅、大厅、过厅、中堂、后楼及东西厢房组成,为粉墙黛瓦的明清建筑风格。

此外,李渔故里还有许多与李渔相关的文化景点,如李渔文化公园、李渔戏剧小镇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李渔文化。

1。

十坛酒(流传在浙江兰溪一带)-酒事春秋

十坛酒(流传在浙江兰溪一带)-酒事春秋

相传逢年过节,清代的戏曲理论家李渔喜欢为穷人写对联,有一年一个平时刻薄的酒坊老板也想请他写一副,想以此招徕生意,李渔欣然同意。

他得意扬扬地将新对联贴在大门口,可四方百姓一念,个个大笑,他听听不是滋味,“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头头大老鼠,只只瘟”。

于是,老板找来帐房先生,说要找李渔评理。

那知李渔一口咬定,此为吉联,如不想信要这酒老板用十坛酒打赌。

这老板已明白对联的内容,就同意打赌。

李渔到酒老板的大门口,手拿毛笔,轻轻一点,然后念道:“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头头大,老鼠只只瘟”,念完哈哈大笑,叫百姓喝酒,众人齐声喝彩,一哄而上,抬走十坛酒。

李渔(1610年-1680年),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曾经评定《四大奇书》,李渔祖籍浙江省兰溪县(今浙江省兰溪市)夏李村,后来祖父随“兰溪帮”到了江苏如皋做种药材生意。

李渔的童年、少年是在如皋度过的,后来又娶妻生女,前后在如皋生活23年,中年之后又在南京生活了14年,之后在杭州生活。

高中作文经典素材:人物事迹篇:李渔另类维权先告状

高中作文经典素材:人物事迹篇:李渔另类维权先告状

【人物名片】李渔,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

汉族,浙江金华兰溪夏李村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戏曲理论家、美学家。

著有《笠翁十种曲》、《笠翁一家言》、《十二楼》、《闲情偶寄》等五百多万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画传》。

李渔自幼聪颖,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被后世誉为“中国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

李渔另类维权先告状李渔是浙江兰溪人,也是我国明末清初的大文学家和戏曲家,但如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位生于300多年前的文人还是一个勇于打击盗版的书店老板和出版商。

当李渔完成他的第一部传奇《怜香伴》时,根据以往经验,他断定这本书一旦付梓上市,立刻会引来无数非法书商的猖獗盗版。

李渔坐在房间里,整整想了一个晚上。

第二天早上,李渔挥笔写了一份诉状去南京府衙“告状”。

他说:“昨日我有一批新书从兰溪老家运往南京,不料刚一进入南京地界就被强盗劫去了。

”然后他接着说:“这批书是我第一次印刷出来,尚未在市场上流通,所以,如果有谁在那里卖我的那些书,谁就是强盗,最起码也是跟强盗有关!”于是官府赶紧立案,派出大批衙丁到市场上去查找,看有谁在那里卖《怜香伴》。

与此同时,李渔开始正式印刷这本书,正规书商们当然不会错过这么好的机会,纷纷前来批发取货。

李渔把这些正规书商统一作了登记,然后把名单交给南京府衙,以避免衙门误抓他们。

这样一来,那些平时靠印盗版书吃饭的无良书商哪还敢再盗印李渔的书?在随后的数年里,《怜香伴》都一直没被盗版。

【名师解读】本来是自己辛苦写出的作品,却被别人当成敛财的工具,李渔用他独特而另类的智慧,让自己多年的心血避免了盗版的侵害。

他的智慧和魄力,为人们打击盗版提供了借鉴,也成为那个时代最牛的畅销书作家,戏曲之王。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算是李渔为中国出版业做出的贡献。

【适用话题】保护自身权利防盗版处事智慧。

寻觅李渔故里

寻觅李渔故里

寻觅李渔故里作者:姚倩来源:《文化交流》2009年第12期今年参与杰出戏剧家李渔诗词翻译项目,为加深对作者及诗词背景的了解,假期里我去李渔的故里考察了一番,寻找伟大乡贤的足迹。

李渔故居在兰溪市夏李村,离城往西20余公里。

车子在路口停下,夏李村就在眼前了。

夏李村是个有着三四百户人家的大村坊,李姓居多。

在路口邂逅李渔的第十代后人李茂林,他告诉我,他的祖先从福建搬迁至建德的寿昌,宋理宗年间,再从寿昌搬到这里,到李渔已经有14代了。

夏李又有杨店、上新厅和伊山头等自然村。

李渔的家就在伊山头自然村。

李茂林带着我们来到伊山头,绕到一口水塘,几丛细竹和一间茅铺前面,用手往前一指说,这就是当年李渔的伊山别业遗址。

到底已经过去数百年了,伊山别业已经早废了,这是我想象之中的事,但目前这个衰败的样子,我还是接受不了。

我问,村里有没有计划恢复原来的样子?李茂林说,已经有规划了。

公元1611年,就是明万历三十九年,李渔出生在这里,八九岁就离开这里跟随他父亲去江苏如皋。

直到19岁,他的父亲病故,他才回到金华,后因兵乱,“婺城攻下西南角,三日人头如雨落”(李渔:《婺城行吊胡仲义中翰》)李渔的寓所被烧,只能回到老家夏李。

在亲友的帮助下,置了几亩土地,在他的老宅基地上建筑起伊山别业。

别业落成,他得意得很,一连写了5首诗歌。

其中一首这样写的:“山麓新开一草堂,容身小屋及肩墙。

闲云护榻成高卧,静鸟依人学坐忘。

酒在邻家呼即至,果生当面看犹尝。

高朋若肯闲相踏,趁我苔痕未满廊。

”看起来他的这个别业,只是一草堂而已。

他的识字农日子就从这里开始了。

他在诗中这样写道:“但作人间识字农,为才何必檀吊龙。

养鸡只为珍残粒,种橘非源拟素封。

酒少更栽三亩秫,花多添饲一蜂房。

贫居不信堪与改,依旧门前着好蜂。

”李茂林说,原来这里有口水井,叫青莲井。

这名字是不是李渔取的,没有考证。

不过这么雅的名字,一般人似乎不太容易想到。

现在井是没有了,不过那口池塘还在。

我们来到池塘边,当年李渔称这口塘为方塘,李渔为这口方塘还写了一首很美的诗:“方塘未敢拟西湖,桃柳曾栽百十株;只少楼船载歌舞,风光原不甚相殊。

跟着书本去旅行寻访兰溪那碗面观后感写三年级

跟着书本去旅行寻访兰溪那碗面观后感写三年级

跟着书本去旅行寻访兰溪那碗面观后感写三年级《跟着书本去旅行》是一个大型体验式文化教育节目,以中小学课本或经典名著为线索,以地域风光、历史名人、文化古迹、山脉河流及世界文化遗产为着眼点开启旅程,用丰富生动的内容带孩子畅游祖国大好河山。

兰溪位于兰江、衢江、金华江三江交汇处,自古有“七省通衢”“六水之腰”的美誉。

繁华的水运汇聚了五湖四海的商旅,孕育了兰溪饮食文化的繁荣,曾让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为之驻足欣赏。

这座千年古城究竟藏着多少传奇故事?在首期节目中,节目组安排学生一起寻访李渔故里,了解奇人李渔的一生。

“李渔曾考取秀才,答遍五经,被誉为‘五经童子’。

明末清初,正值社会动荡,他便回到故乡兰溪夏李村隐居避乱。

伊园是他归隐时的居所,他在花间读书、雪中听梅、品尝茶中石头的香气,度过了几年非常幸福的时光。

”节目中,专家以历史为纵向坐标,以专业知识为横向坐标,打通书本知识的脉络,同时将很多诗词穿插其中,课本与旅行结合,身临其境。

“整顿祠务、兴修水利、修建公益设施,原来李渔做了这么多造福百姓的事。

”通过节目,学生们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了课本知识。

探寻了暗藏八卦布局的诸葛八卦村,吃一餐三国宴,用舌尖品味历史;走进游埠古镇,品尝传承千年的美食,打开古董相机的封尘,聆听它们背后的故事;触碰兰溪古城悠悠过往,从擀面开始到烧制,见证一碗地道兰溪牛肉面的前世今生。

在李渔的故乡夏李村,欣赏诗词戏剧,看秀才李渔如何治理村庄,造福于民;在曹聚仁的故乡聚仁村,信步通洲桥,解开一段尘封的红色传奇……《跟着书本去旅行》栏目组100多人的拍摄团队,历经28个日夜672个小时,走遍兰溪的绿水青山、村落田陌、古城小巷,泛舟兰江、溶洞探秘、探源历史。

通过央视的镜头,兰溪向全国观众展示悠久历史、文化魅力、人文精神和自然风光。

寻访兰溪系列5集节目,于14至18日,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

兰溪市的导游词

兰溪市的导游词

兰溪市的导游词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有都源之称的勾蓝瑶寨,勾蓝瑶寨大约10平方公里,居住有蒋、欧阳、黄、何等二姓共725户人家,现有人口2900余人。

一路上我们看见了很多勾蓝瑶寨的古建筑,这里的古建筑以明清建筑为主,保存完好。

大家都知道瑶族是一个迁徙的民族,先秦时期有瑶人迁徙至此,发现此处地势偏僻,四处环山,风景秀丽,于是在此定居。

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千年来,瑶寨的位置不变,民族成分不变,瑶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再没有离开过,所以被称为千年瑶寨。

勾蓝瑶是典型的多姓聚族而居的村落。

村中三姓毎姓有祠堂、门楼,各姓的门楼后面是各姓的民居。

勾蓝瑶有22座明代古民居,51座清代古民居。

勾蓝瑶古民居最迟可以追遡到宋元时期,它具有朴素淡雅的建筑色调,别具一格的山墙造型,紧凑通融的天井庭园,古朴雅致的室内陈设。

它没有徽州民居奇巧多变的梁架结构,精致优美的雕刻装饰,它讲究紧凑和实用。

其他地方的明清民居是青瓦,而勾蓝瑶民居是火砖青瓦。

四周为高大的山墙体,起着防火防风的作用,屋顶多采用悬山式,内部结构及装饰多为木质。

平面布局整齐对称,多为“三堂间”布局,中堂比两厢宽,为客厅和宴客之所。

正壁设神龛,正壁后设通向二楼的楼梯。

正堂对面为天井,天井前设照壁。

两厢多为卧室、储藏室。

一楼除六以外不开窗户,二楼开设小窗户,窗户不用木料仅用砖砌成拱形。

住宅是堡寨聚集防御体系中最基本的防御层次,它的防御性主要体现在建筑构件的细部处理上,如厚而重的建筑外墙、高而狭小的开窗等等。

与徽派建筑相比,勾蓝瑶的古民居没有明确的轴线,虽然大多数房屋都是三开间,但作为厕所、牲畜圈、杂屋的偏厦等搭接随意,削弱了平面的对称,建筑平面甚至还有不少异型,如弧形、多边型等。

兰溪村一个门楼里几户、几户不等,民居的面积都较小,只能充分利用空间,也就不讲究轴线对称了。

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建筑大都是明清时期的。

最早的是明万历年间。

勾兰瑶寨的建筑以红砖青瓦和精致的徽角为其特点。

兰溪市游埠中学校本课程走近李渔开发分析案例

兰溪市游埠中学校本课程走近李渔开发分析案例

-兰溪市游埠中学校本课程《走近李渔》的开发案例兰溪市游埠中学坐落于千年古镇游埠,创建于1951年,学校整洁幽雅,翠柏掩映,环境优美,是一所市属农村普通高中。

现有教学班17个,在校生900余人,在编教职员工65人。

教师富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和艰苦创业、勤奋创新的精神。

学校的领导富开拓精神,面对学生入学成绩不是很好的情况,积极引导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鼓励学生勤奋创新、积极进取。

2006年在香港龙赛教育基金会的支持下我校设立了兰溪第一个高中教育基金会,奖励成绩优秀的贫困学生和教学业绩出色的教学业务骨干教师。

我校校训为“明志、立德、树人、成才”,我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能正确认识自我、努力创新的人才。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为了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我校于2006年8月制定《兰溪市游埠中学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试行)》。

其基本目标是“有效贯彻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从课程开发、管理和评价、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师资建设等方面探索和构建适合学校实际、兼具时代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新体系”。

李渔(1610-1680),原名仙侣,号天徒,又号湖上笠翁,兰溪夏李村人。

生于药商家庭。

29岁考取府庠,乡试落第。

南明亡,绝意仕进,归夏李建伊山别业隐居。

约于清顺治(1653年)迁居杭州,卖文谋生。

康熙元年(1662)移家南京,名所居为芥子园。

以家中婢妾为主组成昆剧班,自编自导,从事演出活动,浪迹四方。

康熙十六年(1677)再迁杭州,三年后病殁。

1学生在初中地方课程《锦绣金华》七年级八年级两册书上接触到两篇(《钟灵毓秀话兰溪》《李渔轶事》)粗略介绍李渔的生平事迹的文章,学生学习后只能停留在知道有李渔这么一个人的层面。

高中语文教材曾经选入李渔的作品《芙蕖》,学生学这篇课文的兴致很高,曾经向教师提出多介绍一下李渔的情况。

有些学生从小听着老人们说李渔的故事,闻李渔的传说长大。

民间的传闻更多的传了李渔的风流韵事,不能给学生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人物以帮助,更不能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

李渔与他的兰溪朋友的故事

李渔与他的兰溪朋友的故事

李渔与他的兰溪朋友的故事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李渔生平简介
2.李渔与兰溪的渊源
3.李渔与兰溪朋友的故事详情
4.李渔与兰溪朋友故事的历史影响
5.总结
正文
李渔,原名李仙侣,字谪凡,号渔,是我国清朝初年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诗人。

他出生于浙江兰溪,一生与兰溪有着深厚的渊源。

他的许多作品,如《笠翁对韵》、《闲情偶寄》等,都在兰溪完成。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李渔与他的兰溪朋友们的故事。

李渔在兰溪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这里的山水风景、风土人情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成长。

在兰溪,李渔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共同切磋文学、戏剧,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李渔与“兰溪八艳”的故事。

“兰溪八艳”是指当时兰溪地区的八位才子佳人,他们分别是:柳如是、陈圆圆、卞玉京、吴三桂、邵雍、王士祯、陈维崧、冒辟疆。

李渔与他们相互欣赏、互相学习,共同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尤其是李渔与柳如是的友情,成为了传世佳话。

两人诗词唱和,情感真挚,堪称才子佳人的典范。

李渔与兰溪朋友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友情,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与发扬。

他们以兰溪为基地,共同推动了清朝初年文学、戏剧的发展。

正是有了这些朋友的支持与鼓励,李渔才能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李渔与他的兰溪朋友们的故事,既是一段美好的友情,也是一段文化史上的佳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渔故里导游词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教授(游客):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充满才气、灵气、福气、仙气的兰溪。

刚才我们游览的是福地诸葛八卦村,下一站将是充满才气的李渔故里——夏李村。

夏李村位于兰溪西郊,距城区20多公里,人口一千多。

李渔的祖上在唐代的时候自福建长汀迁到浙江寿昌,然后到了宋代的时候,有一位懂得风水的李氏后裔叫李颂,途经夏李这个地方,意外地发现这个地方风水很好。

因为夏李也是寿昌到金华、龙游等地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处于金衢盆地的中心,地势平坦,但这个地方的地势很特别,伊山、龙门山、长湖山三座山坡呈品字形排列,而且每座山坡高止数丈,却绵延数十里,像三条静卧于金衢盆地的三条龙,蓄势待发。

李颂看得呆了,忘了自己的此行目的,心中开始规划在这里安居乐业,将来李氏后裔中也好生几个龙种出来。

李颂选在三条龙的中间平坦处购置了一块地,便举家迁到了这里,李颂也就是夏李村龙门李氏的始祖。

自宋以来,到了李渔这一代,已经是十四代裔孙,李渔排行为佳字辈,兄弟中第九,所以家乡人又叫他佳九公。

孟子说:“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在李颂选择这块宝地的时候,就注定这里要出才子的,按我们民间说法,出一个才子,要穷上几百年,所以李氏几百年来也都一直过着贫困的生活,村里许多人都跑到外面去打工。

在江苏如皋一个靠近海边的小城,地形外圆内方,像一个铜钱,吸引着全国各地许多外来打工者,夏李村就有不少人在那边做药材生意,用他们的行话说,就叫“吃药饭”,李渔的父亲也是其中之一。

李渔家世贫寒,到了他父亲这一辈,好不容易创了点家业,在如皋站住了脚。

李渔的伯父在如皋做冠带医生,经常出入“大人之门”,父亲也就在那里开了个药铺,小日子过的渐渐滋润起来。

所以在李渔出生后不久就被带到了如皋。

现在许多文章都说李渔是江苏如皋人,这个说法不是很妥当,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明李渔是出生在兰溪的,但哪怕就算是出生在如皋,那也应该是兰溪人,而不是如皋人。

因为李渔父亲毕竟只是如皋的外来打工者,没有如皋的户口,说是如皋人十分牵强。

而且在我们夏李,还流传着李渔出生的一个传奇故事。

李渔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的八月初七。

传说李渔母亲怀了11个月的胎,肚子痛了三天三夜,还是没有分娩,邻近村庄的接生婆都请来看过,也都是干着急,没有办法。

这时,村里来了一位白须长老,他看了说,这孩子不是一般的孩子,是星宿下凡,这房子阴气重,地盘轻,载不动他,长老建议把产妇抬到祠堂的阳宅里去生。

这时候大家才想起始祖李颂的遗训,说不管多穷都不要离开这块土地,这是一块龙地,后辈中一定会出一个龙子的。

莫非这产妇肚里即将出生的就是始祖说的龙子?于是大家就慌忙七手八脚地将产妇往祠堂阳宅里抬,在阳宅里刚放下,孩子就“哇”的一声出世了。

大家就叫长老给孩子取名,长老说,他是文星谪凡,是仙之侣,天之徒,就取名叫李谪凡,字仙侣,号天徒。

这就是李渔最初的名字。

李渔是后来中年时改的名字。

李渔一生中用的笔名不计其数,但他的原名却一次都没在文章中用过,或许李渔认为这个名字太张扬了吧。

好了,现在我们车已经到了夏李,前面看到有许多房子遮挡的就是我刚才说的伊山,现在山上面种植了上千亩的茶叶,叫“李渔家茶”,我们刚才路上也看到了广告牌。

这里是且停亭遗址,我们就在这里下车,步行前往参观。

且停亭是这条古驿道上的一个过路凉亭,它被列为中国十大古代过路凉亭之一。

这个凉亭本身没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因为李渔在村里当祠堂总理时倡建的,李渔亲自题写了凉亭的碑名和对联,对联的内容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

”这副对联是最早体现出李渔淡泊名利休闲人生的思想。

说起这副对联,夏李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故事呢。

相传,村里有个财主叫李富贵,建这座凉亭的时候,卖李渔的面子,出了大头,给予经费上的赞助。

等建好后,他跑到李渔跟前说,给凉亭取个名吧。

李渔说好啊。

李富贵说,那我们俩打个赌,谁先取好,就用谁的。

李渔说,且停停。

李富贵说,停什么停,我都想好了,就叫富贵亭,我先想好就用我的。

他刚想掉头去吩咐题碑名的时候,李渔随手把且停亭的名称写在纸上,展给他看,说,你瞧,我不是跟你说了,就叫且停停。

李富贵一看就傻了眼。

李渔就随口吟了副对联:“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

”好了,看了且停亭,我们往前走,前往伊园。

大家跟上了,边走边听我解说。

李渔为什么会回到家乡当祠堂总理呢?说起来,李渔也是生不逢时,要不然,凭他的才智早就当上朝廷命官了。

但那时候,明代正一步步地走向灭亡,科举考场舞弊成灾,曾被金华府童子试考官誉为“五经童子”的李渔,前往杭州赴考竟然名落孙山。

回到家中他心灰意冷,对仕途彻底失去信心。

在他十九岁的时候,父亲又去逝了,他过早地扛起了家庭的重担。

为了维持生计,他先是在金华府上找了个差事,做上了文秘。

可时间不长,清兵就占领了金华,他连这点临时工都丢了饭碗,为躲避灾乱回到了夏李。

当时,村里也受战乱影响,百废待兴,祠堂的财务混乱,公益设施被毁,环境堪忧,财匮力尽,人民生活难以自给。

村里就数李渔文化程度最高,就一致推选他为祠堂总理,相当于现在的村主任职务。

李渔也算是当年的大学生村官,他上任之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新官上任三把火,他这“三把火”就从倡修农田水利、推行村级财务公开、村庄规划整治等几方面入手,着力建设和谐新农村,在国难当头之时,志存乡野,精心构筑自己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使原本贫穷落后的夏李村从村风村貌到人均收入,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成了方圆百里有名的“文化特色村”。

李渔任职期间的爱民、廉政思想与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也颇受当地村民称颂。

好了,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李渔在作品中所写的伊园。

我们说李渔出生于药商世家,骨子里流淌着精明、创新的血液,是一个最具文化气质的炒房高手。

前几年有个叫麦克唐纳的美国青年制造了用别针换别墅的神话,而三百多年前的李渔就明白了“以房换房”的市场运作理念,用老家最初一座阴暗潮湿的祖屋,最终换到了西湖边的“御景房”。

我们现在看到的伊园是李渔“以房换房”成功换置的第一处。

当时他看中了伊山脚下的这处风水宝地,而这里离村子有一千多米的距离,又安放着族人祖辈的坟茔,村里没人来住,地价最为便宜,但恰恰也是全村最向阳的位置,靠山面水,风光独特。

所以李渔用一间破旧的老屋轻而易举地换到了伊山脚下的一块好地,多余的钱足够构筑起一座漂亮的伊园。

这期间,他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来赞美平生拥有的第一座乡村别墅。

我们来听听他的诗:“旋烹佳茗供佳客,犹带源头石髓香”,“方塘未敢拟西湖,桃柳曾栽百十株。

只少楼船载歌舞,风光原不甚相殊”,“窗临水曲琴书润,人读花间字句香”,就不难体会到那种具有文人情怀的乡村美。

三百多年后,我们站在这里看到的只是一堆残垣与一口又脏又小的水池,你怎么也不能把它与美丽的西湖想联系的起来,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内心已经充满了名利与浮躁,失去了李渔所拥有的那种宁静与平淡。

李渔离开夏李的第一站就选择了杭州,用的第一个笔名就是湖上笠翁。

他卖掉了老家那座伊园,但是乡村一个大院的钱只够在都市买一个小套,李渔取名叫“武林小筑”。

几年后,为了拓展更大的事业,他又卖了杭州的房子去南京买房。

当时清朝廷放弃了这座充满靡靡之音的六朝之都,设都北京,所以南京的房价大跌,这也正是李渔市场眼光的独到之处。

他先在江宁偏僻区买了一处小套以落脚,等房价跌得差不多时,就在离秦淮河比较近但又闹中取静的孝侯台边上购得一个旧园子,进行了装修,一住就是十几年。

这个园子与夏李和杭州的比起来,已经大得多了,有三亩多地,因状如芥子,就叫芥子园,取“芥子纳须弥”之意。

正是这座园林,也成就了李渔许多夙愿,设立芥子书铺,成立李氏家班,等等,达到了他事业的顶峰。

晚年的时候,他的西湖情结再一次涌上心头,除了女婿留在南京守着芥子书铺的生意,举家迁往杭州,在西湖边上最好的位置购得一块地,开始经营他理想中的西湖“御景房”,李渔将其取名为“层园”。

它依山而筑,楼层栉比而上,推窗而望,便是美丽的西子湖,坐卧之间都可饱赏湖山美景。

李渔题联曰:“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市里;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

”奔劳了一生,李渔终于拥有了梦想中的层园。

在他很小的时候,一次随母亲路过西湖时,母亲感慨说,要是能住在西湖边上该有多好啊!李渔一直记着这句话,也一直为实现母亲的这个愿望而努力着。

康熙十九年(1680年)农历正月十三,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凌晨,这位奋斗一生、立志创新、最具文化气质的炒房高手李渔在西子湖畔与世长辞。

了解过他的“炒房”经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座伊山别业,其实无非是几间泥屋草房,一方池塘,几丛翠竹,三五棵果树,硬是让李渔搞得十分雅致,十分耐用。

比如他在果树边建一轩廊,名曰“打果轩”,供摘果者或扶栏观景,或打果嬉戏,或休憩尝新;在方塘边筑一平台,状如小舟,名曰“停舸”,供垂钓者在闲钓之余还能体验到乘舟破浪之感;他把后山之泉水用竹片接到厨房灶边的水缸里,美名曰“来泉灶”,既省去担水之忧又横生浪漫情趣。

几间泥房依山而建,层层而上,错落有致,并且门窗设计通透开敞,既考虑到日照与光线,又考虑到窗外风景的欣赏,山、溪、田野都借入园中,坐在屋内,抬头就可看见园外的山光水色,听到潺潺的溪水乐声,把有限的空间变成了无限,从而打破了小园封闭局促的格局。

所以李渔写了《伊园十便》、《伊园十二宜》等等诗作,在他离开夏李卖掉伊园时还写过一篇《卖山券》,说这伊山是我李子的山,若干年后不管谁买了去,如果没有写出比他好的诗,大家说起伊山时,肯定还会说是李子的伊山。

如今三百多年过去了,李渔之后住过的人我们都不记得了,只记得李渔一个人的名字。

好了,现在我们往前走,前面我们看到的又是一座且停亭,这是在九十年代仿建的。

边上这座高高的烟囱是一座砖瓦厂,各位专家、学者,一定会问,这个地方怎么好建这种厂,对环境破坏极大。

是的,我们也感到很遗憾。

大家或许还记得我前面介绍的,夏李村因为出了一个大才子,穷了四百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村里经济实在太穷了,连这里的土都刮掉卖钱了。

今年借李渔诞辰400周年之际,村里也充分认识到了环境比经济发展更重要,已经和砖瓦厂的老板达成一致协议,最迟在明年将要拆除。

我们也希望借各位专家、学者的智慧,为夏李村带来新的转机,新的发展,新的希望。

好,我们看过且停亭的旧址,又看了新的且停亭,不知不觉已穿越三百多年的历史。

那让我们再乘车前往李渔坝,去看一看三百多年前李渔设计的水坝。

夏李村人多地薄,加上水利设施落后,遇旱受灾,遇雨要涝,到了明末,地里长出的庄稼已经远远不足自给,青壮年便只有外出打工谋生了。

李渔看到这种情况后,上任“村官”第一件事就是倡修水利。

据《龙门李氏宗谱》载:“伊山后石坪,顺治年间笠翁重完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