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脑卒中研究新进展
脑卒中康复护理新进展

脑卒中康复护理新进展脑卒中,这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而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的恢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脑卒中康复护理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首先,早期康复介入已成为共识。
以往,人们往往等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才开始康复护理,然而,现在的研究表明,在脑卒中发病后的 48 小时内,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进行性加重,就可以启动康复护理。
早期康复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如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例如,通过体位摆放、被动关节活动等简单的措施,能够为后续的康复打下良好基础。
在康复护理技术方面,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崭露头角。
这些机器人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并提供精准的运动辅助。
与传统的人工康复训练相比,机器人辅助训练具有更高的重复性和准确性,能够更好地激发患者的主动参与意识。
而且,通过实时反馈和数据分析,康复治疗师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患者的训练情况,及时调整康复计划。
虚拟现实技术也逐渐应用于脑卒中康复护理。
通过创建虚拟的环境和任务,让患者在沉浸式的体验中进行康复训练。
这种方式增加了训练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能够提高患者的积极性和依从性。
比如,患者可以在虚拟的街道上行走、跨越障碍物,或者完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动作,从而提高其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除了技术手段的创新,康复护理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以患者为中心的康复护理模式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康复团队不再仅仅关注患者的身体功能恢复,还注重患者的心理需求、社会参与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在康复过程中,充分倾听患者的声音,尊重其意愿和选择,共同制定康复目标和计划。
同时,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让他们了解脑卒中的康复知识和自我管理方法,促进患者的长期康复。
多学科协作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愈发重要。
康复护理不再是单一学科的工作,而是需要康复医生、治疗师、护士、心理医生、营养师等多个专业人员共同参与。
脑卒中护理新进展

机器人辅助康复
利用机器人技术进行康复 训练,提高康复训练的准 确性和效率。
神经反馈疗法
通过神经反馈技术,帮助 患者自我调节神经功能, 改善脑卒中后遗症。
运动疗法
通过针对性的运动训练, 提高患者的肌肉力量、平 衡能力和协调性。
心理护理与支持
心理疏导
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提供心理 疏导和支持,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 死亡率的特点,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巨 大的负担。
脑卒中的护理需求与挑战
脑卒中患者往往存在肢体瘫痪、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症状,需要专业的康复护理 和心理支持。
脑卒中患者的护理需求多样化,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周期长,需要持续的护理和照护,对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责任 心要求较高。
跨学科交流平台
建立跨学科交流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提高诊疗水平。
合作研究
鼓励多学科合作开展研究,探索脑卒中防治的新方法与新途径。
关注患者生活质量与福祉
心理支持
关注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 信心。
康复指导
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康复指导,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运动康复等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某社区开展家庭护理培训,成功帮助多位脑卒中 患者在家中得到良好照顾,减轻家庭负担。
护理效果评估与反馈
评估指标
患者的生活质量、自理能力、康复效果等。
评估方法
采用量表、问卷调查、家属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反馈机制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护理方案,确保护理效果持续优化。
最佳实践与经验总结
最佳实践一
详细描述
预防性护理着重于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 习惯等方式,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这包括定期监测血压 、血糖、血脂等指标,以及戒烟、限酒、合理饮食等健康生 活方式的推广。
卒中模拟病的研究现状及新进展:热点问题及预测方案

临床表现类似于急性卒中发作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
疗 的 所 有 疑 似 急 性 缺 血 性 卒 中 患 者 ,其 中 报 告 了
如突发语言、肢体活动障碍、意识改变等,但最终证实
27.3%的 SM。而在另一项前瞻性研究中,Matuja 等[6]
为 非 卒 中 疾 病 的 临 床 综 合 征 ,称 为 卒 中 模 拟 病
中国医科大学
现为卒中样发病,与真性卒中临床特点相似,但实际为卒中模拟病(stroke mimics,SM)。SM 包含一系列病因
附属盛京医院
及疾病状况。尽管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和临床症状对 SM 进行评估及快速识别,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可能
神经内科
接受了不恰当的治疗,由此带来了潜在的药物治疗风险,同时挤占急诊医疗资源。因此,早期准确地鉴别 SM
774
·综述·
Neural Injury And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December 2023, Vol.18, No.12
卒中模拟病的研究现状及新进展:热点问题及预测方案
陈晓曼,
张硕
作者单位
摘要 急性缺血性卒中属于神经科急症,尽早治疗能够改善症状和减轻缺血性脑损伤。一部分患者的症状表
估 ,SM 约 占 因 疑 似 卒 中 发 作 入 院 人 数 的 25% [4]。
限,导致一部分临床症状为卒中样表现的患者被诊断
Garg 等[5]在 2019 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回顾性分析了
为急性缺血性卒中,而经过最终临床确诊排除。这类
2013 年 8 月至 2017 年 12 月在急诊科接受阿替普酶治
偏瘫性偏头痛,除偏头痛症状外还可表现为肢体无力、感觉异
165 例静脉溶栓的患者(其中 10 例 SM)进行评估,所有患者在接
脑梗的临床研究和新进展

脑梗的临床研究和新进展
背景
脑梗是一种急性脑卒中,由血管堵塞导致脑部缺血引起。
这种疾病常常在老年人中发生,并且往往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
为了探讨脑梗发生的机制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进行了一项临床研究。
研究方法
我们在一家大型医院中进行了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的研究,纳入了50名确诊为急性脑梗的患者,通过对这些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收集了丰富的临床数据。
结果发现
我们的研究发现,血管狭窄(导致脑缺氧)和血栓形成(导致脑血管阻塞)是脑梗的两个主要机制。
此外,我们发现相对于其它治疗方法,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如阿司匹林)在降低脑梗的死亡率和残疾率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此类药物可消除炎症反应和减轻病变的程度。
新进展
此外,最近有研究表明,干细胞治疗也可能成为治疗脑梗的一种有效方法。
研究证实,通过将干细胞注射入脑部,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这种治疗方法已经在多项临床试验中得到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总结
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在理解脑梗的病理生理特征、提高实际应用效果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的结果不仅有助于医生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也帮助患者更好的理解这种疾病及其相关治疗手段。
我们的下一步研究将在干细胞治疗领域推进进一步,以期获得更治疗脑梗的有效方法。
脑卒中康复研究新进展

对 于 B 的 每项 权 重 稍 加改 动 . 良 B 的 总分 仍 为 10分 。 I 改 I 0
1 2 2 K n v 自我 照 顾 指 数 : S o un en 由 h e ig报 告 的 K r y康 e m
复学 院 使 用 的 A L评分 系 统 , 包含 床 上 活 动 、 移 、 动 、 D 它 转 运 穿衣 、 人 卫 生 和 进食 6项 。 其 评 分 标 准 : 个 0分 为 完 全 依 赖 , 1 为大 部 分 帮 助 . 为 少 量 帮 助 和 ( ) 督 , 分 2分 或 监 4分 为完 全
预 后 判 断 有 了更 多 的 依 据 。一 般 将 脑 卒 中 恢 复 归 纳 为 损 伤
区 功 能 恢 复 和 远 隔 区功 能恢 复 两大 类 。 2 1 损 伤 区 功 能 恢 复 2 1 1 损 伤 细 胞 的恢 复 : 卒 中 后 几 天 内发 生 的 自 然 恢 复 . 脑 主 要 是 受 损 细 胞 的 恢 复 、 肿 的碱 轻及 坏 死 组 织 的 吸 收均 有 水
独立。
占死亡 总 数 1 % , 扳 于 恶 性 肿 瘤 和 心 脏 病 而 排 列 在 第 3 52 仅 位 。我 国 2 0 0 0年 居 民死 因 顺 位 , 市 地 区 的 脑 血 管 病 城 1 7 9 / 0万 . 村 1 5 2 / 0万 . 为第 2位 死 亡 原 因 。脑 2 61 农 1.0 1 均 卒 中的 1 月 生 存 率 为 7 % 一 9 % , 十 0 0 1年 生 存 率 为 5 %一 0 8 % , 活者 多数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障碍 而需 要康 复 治 疗 。 近 年 0 存 来 。 卒 中 康 复 已 成 为 康 复 医 学 研 究 的 重 点 之 一 c19 脑 9 7年
《2024年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及其干预的研究》范文

《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及其干预的研究》篇一一、引言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脑卒中的治疗手段有了很大的改善。
然而,患者的疾病接受度及治疗后的恢复情况,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旨在探讨脑卒中患者的疾病接受度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
二、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的现状疾病接受度是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态度和情感反应。
在脑卒中患者中,疾病接受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当前,脑卒中患者的疾病接受度存在以下问题:1. 认知水平低:部分患者对脑卒中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和预后效果缺乏足够的了解。
2. 情感反应消极:部分患者因病致残,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影响疾病的康复。
3. 依从性差:部分患者因个人原因或家庭原因,不能按照医嘱进行康复训练,导致康复效果不佳。
三、影响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的因素影响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的因素包括患者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
个体因素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家庭因素如家庭支持、家庭经济状况等;社会因素如医疗资源分布、社会支持等。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患者的疾病接受度。
四、干预措施针对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的问题,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具体包括:1. 提高认知水平: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宣传脑卒中知识等活动,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2. 心理干预:通过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手段,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轻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
3. 家庭支持:加强家庭成员对患者的关心和支持,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4. 社会支持: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医疗资源分布的公平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五、结论通过对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心理干预、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是改善患者疾病接受度的关键措施。
这些措施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认识和接受疾病,还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促进疾病的康复。
脑卒中护理新进展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脑卒中概述 • 脑卒中护理的重要性 • 脑卒中护理的新方法与技术 • 脑卒中患者的自我管理与教育 • 脑卒中护理的团队建设与协作 • 脑卒中护理的未来展望
01
脑卒中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脑卒中是指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 局部或全脑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组 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 网膜下腔出血。
03
脑卒中护理的新方法与 技术
综合性护理干预
01
02
03
自我管理教育
教育患者及其家属关于脑 卒中的自我管理和预防措 施,以降低再次发病的风 险。
家庭支持和照顾
为患者提供家庭支持和照 顾,确保他们在出院后得 到适当的照顾。
定期随访和评估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评 估,以监测病情并调整护 理计划。
康复护理技术
物理疗法
包括运动疗法、理疗等, 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力量和 平衡能力。
作业疗法
帮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 动(ADL)的练习,提高 生活质量。
言语和吞咽疗法
为有语言和吞咽障碍的患 者提供专门的训练和指导 。
心理社会支持
心理干预
为患者提供心理干预,帮助他们应对 脑卒中的心理压力。
社会支持
为患者提供社会支持,包括就业、保 险、经济援助等,以减轻他们的经济 负担。
方法
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病情和治疗方案,耐心解答疑问 ,提供心理支持和指导。
意义
增强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的信心和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 质量。
06
脑卒中护理的未来展望
脑卒中护理研究的重点领域
1 2
预防与康复
研究重点将放在如何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脑 卒中的发生,以及如何通过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 复身体和心理健康。
脑卒中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脑卒中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和康复护理,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
近年来,针对脑卒中的康复护理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学科综合干预: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多学科综合干预对于脑卒中的康复效果会更好。
比如,在康复期间加入营养支持、心理治疗等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整体康复水平。
2. 技术支持康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于脑卒中康复护理。
比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帮助患者进行多种康复训练,如行走训练、平衡训练等;脑神经调节技术也可以用于脑卒中的痉挛、运动障碍等症状的治疗。
3. 个性化康复护理:除了针对特定的康复需求,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方案也越来越受重视。
比如,针对老年人和年轻人的脑卒中康复护理方案应有所不同,因为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康复需求存在差异。
4. 在家康复护理: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家中进行康复护理。
这不仅可以减轻医疗资源的压力,还可以帮助患者更快地适应家庭和社会环境。
总之,随着康复护理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各种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引入,脑卒中的康复效果将会不断提高,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 • 2012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12年ESC房颤指南更新
使用CHA2DS2-VASc 而不是CHADS2 积分系统 来预测卒中风险
−tPA至超声溶栓启动中位时间(IQR)为22分钟。 −所有患者均可耐受2小时超声治疗,并且无患者发生sICH。 −目前尚无与在研装置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从国际房颤指南看卒中预防策略的变迁
•房颤卒中风险评估理念的变革 •首次引入HAS-BLED 出血风险评分 •新型口服抗凝药地位提升
2012年更新的房颤指南
脑卒中研究新进展
主要内容
• 从撒切尔死因说起。 • 新型联合溶栓装置。 • 心源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新发现。 • 2013国际卒中大会(ISC) 热点问题。 • [AAN 2013]第65届美国神经病学会年会热点
速递。
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4月 8日因中风去世,享年87岁
新型免提超声装置与tPA联合溶栓安全有效
Cardiac failure 心力衰竭
1
HTN
高血压
1
Age ≥75 y
年龄
1
Diabetes
糖尿病
1
Stroke
中风
2
CHA2DS2-VASc
危险因素
积分
Cardiac failure
心力衰竭
1
HTN
高血压
1
Age ≥75 y
年龄
2
Diabetes
糖尿病
1
Stroke
中风
2
Vasc dz (MI, PAD, aortic ath) 血管病变
该评分的目的并不是让出血高 危患者不接受抗凝治疗,而是 及时寻找可纠正的出血风险因 素(IIa,B)
应当处理可纠正的出血风险 因素,如血压、INR波动、 药物、饮酒等(IIa,B). 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ASA/氯吡格雷联合应用尤 其是老年患者单用ASA)发生 大出血的风险与口服抗凝药 相似(IIa,B).
欧洲房颤指南 --至少有一个卒中危险因素房颤患者应首选口服抗凝药预防卒中
初步评估: CHADS2评分≥2 CHADS2评分 < 2
口服抗凝药物 CHA2DS2-VASc
Cardiac failure 心力衰竭
1
Stroke
中风
2
HTN
高血压
1
Vasc dz (MI, PAD, aortic ath) 血管病变
9.8 9.6
6.7
6.7
0 1.3 2.2 3.2 4.0
012 34 5 67 8 9
CHA2DS2-VASc 积分
新指南建议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筛选真正低卒中风 险的患者(如年龄<60岁的孤立房颤患者),而非高 风险患者。
由于CHA2DS2-VASc评分系统较传统的CHADS2评分纳入了更多的风险因素,在 一项队列研究中发现CHADS2=0的患者在新的评分系统中分别评为0分,1分,2分, 3分1年内累积卒中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84%,1.75%,2.69%,3.2%。由此可见很 多CHA2DS2评分低危患者并非真正的低危患者。新评分系统更有利于甄别真正的 低危患者,同时可用于房颤消融术后患者的评估。
危险因素
慢性心衰/左心功能障碍(C)
高血压(H)
年龄>75岁(A)
老
糖尿病(M)
卒中/TIA/血栓栓塞史(S)
血管疾病(V)
年龄65–74岁(A)
性别(女性)(Sc)
总分
CHADS2
1 1 1 1 2
6
CHA2DS2-VASc
1 1 2
1新
2 1 1 1 9
房颤-中风危险分层
CHADS2
危险因素
积分
CHA2DS2-VASc评分系统有二个主要优点:能更精确发现那些低风险患者,可 以减少过度治疗。也能发现高危患者,以减少治疗不足。
指南推荐采用CHA2DS2-VASc评分以评估非瓣膜性房颤患 者的卒中风险(IA).
平衡卒中/出血风险---HAS-BLED出血风险积分
HAS-BLED出血风险积分
字母
1
Age ≥75 y
年龄
2
Age 65-74 y
年龄
1
Diabetes
糖尿病
1
Sex category (female)
女性
1
风险分层 高 中
低
Camm et al, 2010
CHA2DS2-VASc 评分 ≥2
抗栓治疗 口服抗凝药物
1
口服抗凝药物 或 阿司匹林
(首选口服抗凝药物)
1
Age 65-74 y
年龄
1
Sex category (female)
女性
1
积分
0 1 2 3 4 5 6
年中风率 (%)
20
1.9
中风率 %
2.8
15
4.0
5.9
10
8.5
5
12.5
18.2
0
Lip GY, Halperin JL. Am J Med. 2010;123(6):484-488.
CHA2DS2-VASc 积分与年中风率 15.2
临床特点
积分
H
高血压
1
A
肝肾功能异常(各1分) 1或2
S
卒中史
1
B
出血史
1
L
INR值波动
1
E
老年(>65岁)
1
D
药物或嗜酒(各1分) 1或2
最高值9分
积分≥3分,提示出血高危!
非瓣膜性AF患者在给予抗凝 治疗前应进行出血风险评估 (IA) 推荐采用该评分评估出血风 险,>=3时提示高风险,开 始抗凝或抗栓治疗后需谨慎 随访并定期复查(IIa,A)
2012国际卒中大会公布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新型免提超声溶栓装置与组织型 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联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并且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
新型免提超声装置与tPA联合溶栓安全有效
•免提经颅超声和全身t-PA脑出血联合溶栓(CLOTBUST-HF)研究 •多中心、开放标签、前导性安全研究 •研究对象: 由近端颅内血管阻塞所致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 •研究方法: 接受标准剂量IV tPA治疗,并在其后立即接受2小时2-MHz超声治 疗 •评估内容: TCD或CT血管造影对治疗前后血管开放性和再通情况进行评估
2小时收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90天时统计改良Rankin评分(mRS)
新型免提超声装置与tPA联合溶栓安全有效
•结果
−共有20例患者被纳入研究(男性60%,平均年龄为63±14岁,中位 NIHSS=15)。
−治疗前动脉阻塞部位:70%为大脑中动脉(MCA),15%为颈内动脉(ICA) 末端,15%为椎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