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考点分析与2013届高三复习建议

高考数学考点分析与2013届高三复习建议
高考数学考点分析与2013届高三复习建议

2012年安徽省高考数学试卷分析与2013届高三复习建议一.近四年安徽高考考点分布(理科)

二.2012年安徽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2012年高考安徽数学卷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不难”、“常规”、“平稳”。应该说,今年的安徽卷是在前三年新课标自主命题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课标理念,体现人文关怀的一套试题,让不同层次的考生在高考中一样能获得比较满意的分数,这样的成就感无疑成就他们心头的希望之火。我认为今年的这种命题理念是安徽高考命题发展的必然,也是在新一轮命题周期中的良好开端,进而坚持改革,坚持安徽特色,坚持深化素质教育。

课标高考安徽卷坚持的命题指导思想就是“稳定中逐步创新,不断深化新课标理念”,命题时强调依据新课标和考试说明,对于主干知识重点考查,不刻意追求覆盖,这些无疑是很好的。因为这实现了命题者、考生、教师在同一个平台上对话,容易实现双向沟通,也是稳定得以实现的前提。我们看到2012年的安徽卷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从题目上看,没有在客观题部分设置难度很大的试题,让考生以较平稳的心态进入到主观题的答题中去,同时在主观题部分,基本都是低起点,宽入口,设置多问,阶梯递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解答题中获得相应的分数,变一到两题把关为多题多问把关,即使最后一题的第一问多数学生还是可以拿下的。试卷整体难度比去年降低不少。

下面就今年年安徽高考数学主干知识考查题型略加分析:

1、三角函数:文理都设置了一大一小两题,重点考察三角函数的恒等变形、图像性质、解三角形等常规问题,理科第15题为多选题,结合余弦定理、均值不等式等知识点,难度很大。这已经是安徽省小题把关、小题创新的一大特色,正方体、四面体、概率、直线方程、函数、数列都可以入题,考查知识点全面、辩证思维、抽象思维能力要求都很高,稍有不慎就会整题丢分,这一直是学生一大薄弱环节。 15(理)设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为,,a b c ;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_____

①若2

ab c >;则3

C π

<

②若2a b c +>;则3

C π

<

③若3

33a

b c +=;则2

C π

<

④若()2a b c ab +<;则2

C π

>

⑤若2

2222()2a

b c a b +<;则3

C π

>

【解析】正确的是①②③

①2222

21cos 2223

a b c ab ab ab c C C ab ab π

+-->?=

>=?<

②2222224()()12cos 2823

a b c a b a b a b c C C ab ab π

+-+-++>?=>≥?<

③当2

C π

时,2

2232233c

a b c a c b c a b ≥+?≥+>+与333a b c +=矛盾

④取2,1a b c ===满足()2a b c ab +<得:2

C π

<

⑤取2,1a

b c ===满足22222()2a b c a b +<得:3

C π

<

2、概率统计:文理都设置了一大一小两题。概率与统计问题主要考查随机想象、或然与必然的思想。文科结合频率分布表考查概率计算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理科17题考查概率计算和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数学期望,本题审题要细致,要分清取试题的类型放回试题的数目和类型。

3、立体几何:文理都设置了一大两小三题。以垂直关系为核心,考查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是安徽省立体几何题的一大特色。文科侧重考查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判断,计算距离、线线角等知识点;理科则侧重考查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判断,联系空间向量,计算距离、二面角等问题。理科的立体几何模型非常规化,设计两套解决方案又是安徽省理科立体几何题的最大亮点。今年理科立体几何题建系运用空间向量法或运用传统几何法都可以轻松解决。

4、解析几何:平面解析几何高考命题特点为题型相对稳定,考查一个小题,一个大题,文理科差异明显;小题着重考查直线与圆(文)、直线与抛物线的基本概念与性质,较为简单;解答题考查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有一定综合性,难度中等。

5、函数:文理都设置了一大一小两题,小题着重考查函数的解析式、单调性、奇偶性等性质;大题文理科差异较大,文科的函数模型较为简单,与导数结合(或用均值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结合切线方程求参数的值;理科的函数模型稍微复杂些,在第一问求函数最小值时设置了一个陷阱:等式成立的条件不成立,因此运用导数法应是本题的正确选择,此外函数结合导数,对字母参数的分类讨论一直是安徽理科函数题的一大特色,今年也不例外。

6、数列:今年文理科都以数列作为压轴题,这也符合我们的预判(如宿州二中最后一卷、合肥三模、皖南八校三模都作了如此预测),高考数列命题特点为题型相对稳定,考查一个小题,一个大题,文理科差异明显。文科考查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通项公式、前n 项和等知识点,综合性强,难度较大;今年理科数列与09年数列题有异曲同工之妙,数列、充要条件、不等式和数学归纳法综合考查,是典型的安徽特色,每年都展现数学思维精彩之美。递推数列更受命题者青睐,一直是考查的热点,本题综合性、抽象性都很强,难度很大,特别是第二问几乎没有学生能做出来。

三、对教材内容复习建议

1、概念的复习应经历再发现与再创造的过程。

对数学概念的复习,是高三数学复习的重中之重,概念的落实与否事关高考的成败。对数学概念的复习,不应是简单的回顾,而应该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温故”就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在一种自然、主动的状态下完成“概念再发现”过程;“知新”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设置有价值的问题(或问题串)引导学生对概念的进一步探究,提炼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升华成一种灵活的运用概念去思考问题意识。

案例1:均值不等式概念的复习设计:

22

2

2

2

()0202

a b a b a b ab ab +-≥?+-≥?≥ (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

令2

2,a

m b n == 则

(0,0)2

m n

m n +≥>>当且仅当m=n 时等号成立

即,对任意的实数0,0a b >>

,都有

2

a b

+≥(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

其文字语言叙述: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其几何平均数 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均值不等式也称为基本不等式,它包含三层含义:

{

,0,02a b a b

a b a b +>>≥= 三相等:一定要考虑等式成立的条件是否具备一正:两个都是正数

积定和最小

二定和定积最大

对任意的实数,都有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探究均值不等式的证明与推广 证法1:代数法(略)

证法2:几何法:如图,C 为线段AB 上的点,且AC=a ,CB=b ,O 为AB 中点,以AB 为直径做半圆。过点C 作AB 的垂线交半圆于D 。连结OD ,AD ,BD 。过点C 作OD 的垂线,垂足为E 。则图中线段OD 的长度是a ,b 的算术平均数,即2

a b OD +=

,线段 的长度

是a,b 的几何平均数

探究1、设a>0,b>0,称

2ab

a b +为a ,b 的调和平均数,则图中线段 的长度是a,b 的调和平均数,调和平均数与a,b 的几何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有何大小关系?

探究2、设a>0,b>0,

为a ,b 的平方平均数,请在

图中作出a ,b 的平方平均数的线段,并比较它与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的大小关系

探究3、对任意的实数0,0a

b >>,试证明:

{

}{}2max ,min ,2a b ab

a b a b a b

+≥≥≥≥≥+(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

探究4、能否对均值不等式的维度进行推广?即 任意的正实数12,,,n x x x

,都有12,,,n x x x n

≥ (当且仅当12n x x x === 时

等号成立)

通过以上初步的“温故而知新”的过程,让学生对均值不等式的来龙去脉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特别是经历了四步探究,结合均值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可以让学生对均值不等式的理解更为深刻,既了解了其几何背景,更开拓了视野。

在疑难处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未经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就告诉学生结果(内容和表现形式),这事实上是剥夺了学生亲身体验学习过程,特别是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机会,结果必然会大大降低学习的质量,影响学生理解知识的深刻程度,洞察学习错误的敏锐程度。 2、对复习的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

所谓知识重组,就是将已学知识按照它们之间的关联,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形成更加完备的知识体系的过程。要做到知识重组,就应尊重科学规律,做到以下三点:一、研究高考试题,归纳知识考点;二、梳理主干知识,有序推进复习;三、形成小专题,提升复习效率。知识重组的一般方法是多题一解,目的是将一类问题归类集中讲解和探究强化训练,让学生掌握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思路。例如在处理函数的

“存在性”与“任意性”时,学生对此很困惑,多数学生没有把握处理好这一类问题,此时就可以将本章或整个高中数学中与此相关的典型例题集中处理,以达到强化学生认识,便于学生对比理解,也便于学生查阅。对函数的“存在性”与“任意性”问题常见的有以下五种类型。 (1)对任意的[,]x a b ∈,都有()()f x g x ≥

此时需构造函数()()(),[,]F x f x g x x a b =

-∈,故原命题等价于min ()0[,]F x x a b ≥∈ 本题的常见错误解法:

min max ()(),[,]f x g x x a b ≥∈

错误分析,本例中的x 为同一个值,只要求在同一个自变量0x 处的函数值

00()()f x g x ≥即可,如右图所示:

(2)存在[,]x a b ∈,使得()()f x g x ≥

解法1:构造函数()()(),[,]F x f x g x x a b =

-∈,故原命题等价于max ()0[,]F x x a b ≥∈

解法2:本题的对立面,即命题的否定为:任意的[,]x a b ∈,都有()<()f x g x ,此时即可转化为

例(1)类型,求出相应的参数范围,再取其补集即可

(3)对任意的12,[,]x x a b ∈,都有

12()()f x g x ≥

解析:本例中的12,[,]x x a b 在中各自独立取值, 故原命题等价于

min max ()(),[,]f x g x x a b ≥∈,如右图所示:

实例:要证明高三(1)班所有学生的身高都不矮于高三(2)学生的身高,只需证明高三(1)班最矮的学生比高三(2)最高的学生还高或等高即可。

(4)对任意的1[,]x a b ∈,都存在2[c,]x d ∈,使得21()()g x f x ≥

实例:甲任意从其口袋中取钱,乙总可以从自己的口袋中取出多于或等于甲所取的钱数,故须有乙口袋中的钱一定大于或等于甲口袋中的钱

故原命题等价于

()()f x g x ?的值域的值域

(5)存在12,[,]x x a b ∈,使得

12()()f x g x ≥

实例:要证明高三(1)班有某个学生的身高不矮于高三(2)学生的身高,同时高三(2)班有某个学生的身高不高于高三(2)学生的身高,只需证明高三(1)班最高的学生不

矮于高三(2)最矮的学生即可

故原命题等价于max min ()(),[,]f x g x x a b ≥∈

如右图所示:

另解:本题的对立面,即命题的否定为:任意的

12,[,]x x a b ∈,都有

()<()f x g x ,此时即可转化为例(3)类型,求出相应的参数范围,再取其补集即可

在进行知识重组教学时,教师观念上要有创新,对教学要有全新的认识,对整个高中教材要有全面的认识,对于《课标》要求要有准确的把握,工作要做实做细。同时,课后要补充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及时地巩固与落实。

3、对典型性问题要有多角度分析

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对同一个典型性问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函数的零点问题?方程的根的问题?函数图象与x 轴交点问题(或两个函数图象交点问题)。由此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就非常开阔。对于此类例题比比皆是,在此不再累述。

需强调的是,多种解法呈现出来后,除了欣赏,还应加以比较,哪种解法最优,哪种解法最巧,哪种解法最常规,哪种解法最难想到……。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解题的思维过程:

(1) 将问题归类,即这属于哪一类问题; (2) 解决这类问题的常见方法有哪些? (3) 适合本题的最佳方法是什么?

如此坚持下去,既可以寻找到解题的一般思路,还可以寻找到解题的最佳方案,提高效率。 4、变式教学是巩固教学内容的法宝

变式教学是中国数学教学的一个传统特色,是在原有知识层面上迈出主动实践的一步,其通过模仿训练、实质训练最后到迁移训练,使知识得到升华,起到增强训练效果、巩固记忆和熟练技能的作用.纵观这几年的高考试卷,有很多好题、新题都产生于对课本习题的变式。

常见的变式练习的设计方法有: (1) 变换条件范围、条件背景

改变问题的条件,在变异的内容和能力的要“求上,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而在问题的外貌特征和内在结构上却要相近.如:

例1、(1)若函数

222()2x ax a

f x x

+-=在R 上是增函数,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相应的变式:若函数

222()2x ax a f x x

+-=在区间[1,)+∞上是增函数,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2)关于x 的方程2

sin sin 0x a -++=有解,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相应变式:关于x 的方程2

sin sin 0x a -++=在[,]22

x ππ

∈-

上有解,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2)用猜想推广一般

对课本的一些结论,可以采取先猜想后证明,既教猜想又教证明的原则,将它们从有限推广到无穷,从平面拓展到空间,这样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3)挖掘引申新结论

不改变问题的条件,有梯度的向纵深发展,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挖掘出新结论,几何教学中的“一图多问”也有这种效果.如:

原题:过抛物线22(0)y px p =>的焦点的一条直线和此抛物线交于11(,)

A x y ,

22(,)B x y

求证:

212y y p =-

变式①:12

x x=

②求焦点弦长AB的值,并求其最小值;

③设焦点为F,求

11

AF BF

+的值;

④以抛物线焦点弦为直径的圆,必与准线相切。

变式训练要有针对性,教师要借助于教材,根据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整理,启发学生去找相互间的联系,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变式要有层次性,不能跳跃太大,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摘得到,要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要注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使学生真正达到将知识学活、用活。

5、落实才是关键

学生对任何一种解法或技巧的掌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大概要训练5~6次左右才能熟练掌握,千万急不得。课堂听懂以后,课后一定要布置相应练习,督促学生及时完成,对没理解透彻的学生要采取课后单独辅导等补救措施,并在周考和月考中再次考察这种方法,以达到真正落实的目的。

新高中数学《集合》专项测试 (1145)

高中数学《集合》测试题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设集合{}{}{}1,2,3,4,5,|,,,A B M x x a b a A b B ====+∈∈则M 中的元素个数为 (A)3 (B)4 (C)5 (D)6(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大纲版数学(理)WORD 版含答案(已校对)) 2.设集合{|1A x =-≤x ≤2},B={x |0≤x ≤4},则A ∩B=A (A)[0,2] (B)[1,2] (C)[0,4] (D)[1,4](2006年高考浙江理) 3.设集合{1,2}A =,则满足{1,2,3}A B ?=的集合B 的个数是( ) (A)1 (B)3 (C)4 (D)8(2006辽宁理) 4.已知集合M ={x |x 2<4},N ={x |x 2-2x -3<0},则集合M ∩N 等于( ) A.{x |x <-2} B.{x |x >3} C.{x |-1<x <2} D.{x |2<x <3}(2004全国Ⅱ1) 5.若集合A={-1,1},B={0,2},则集合{z ︱z=x+y,x∈A,y∈B}中的元素的个数为 ( ) A .5 B .4 C .3 D .2(2012江西理) C 6.设集合A={x|1<x <4},集合B ={x|2x -2x-3≤0}, 则A ∩(C R B )= A .(1,4) B .(3,4) C.(1,3) D .(1,2)∪(3,4) 7.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为实数集R ,则a 、b 、c 应满足的条件为-----------------------------------------------------------------------( ) (A ) a >0,b 2―4ac >0 (B ) a >0,b 2 ―4ac <0 (C ) a <0,b 2―4ac >0 (D ) a <0,b 2―4ac <0 二、填空题 8.已知全集U ={1,2,3,4,5,6,7,8,9,10},集合{}321,,a a a A =,则满足

高考数学考点分析与2013届高三复习建议

2012年安徽省高考数学试卷分析与2013届高三复习建议一.近四年安徽高考考点分布(理科)

二.2012年安徽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2012年高考安徽数学卷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不难”、“常规”、“平稳”。应该说,今年的安徽卷是在前三年新课标自主命题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课标理念,体现人文关怀的一套试题,让不同层次的考生在高考中一样能获得比较满意的分数,这样的成就感无疑成就他们心头的希望之火。我认为今年的这种命题理念是安徽高考命题发展的必然,也是在新一轮命题周期中的良好开端,进而坚持改革,坚持安徽特色,坚持深化素质教育。 课标高考安徽卷坚持的命题指导思想就是“稳定中逐步创新,不断深化新课标理念”,命题时强调依据新课标和考试说明,对于主干知识重点考查,不刻意追求覆盖,这些无疑是很好的。因为这实现了命题者、考生、教师在同一个平台上对话,容易实现双向沟通,也是稳定得以实现的前提。我们看到2012年的安徽卷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从题目上看,没有在客观题部分设置难度很大的试题,让考生以较平稳的心态进入到主观题的答题中去,同时在主观题部分,基本都是低起点,宽入口,设置多问,阶梯递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解答题中获得相应的分数,变一到两题把关为多题多问把关,即使最后一题的第一问多数学生还是可以拿下的。试卷整体难度比去年降低不少。 下面就今年年安徽高考数学主干知识考查题型略加分析: 1、三角函数:文理都设置了一大一小两题,重点考察三角函数的恒等变形、图像性质、解三角形等常规问题,理科第15题为多选题,结合余弦定理、均值不等式等知识点,难度很大。这已经是安徽省小题把关、小题创新的一大特色,正方体、四面体、概率、直线方程、函数、数列都可以入题,考查知识点全面、辩证思维、抽象思维能力要求都很高,稍有不慎就会整题丢分,这一直是学生一大薄弱环节。 15(理)设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为,,a b c ;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_____ ①若2 ab c >;则3 C π < ②若2a b c +>;则3 C π < ③若3 33a b c +=;则2 C π < ④若()2a b c ab +<;则2 C π > ⑤若2 2222()2a b c a b +<;则3 C π > 【解析】正确的是①②③ ①2222 21cos 2223 a b c ab ab ab c C C ab ab π +-->?= >=?<

2013年高考理科数学全国新课标卷2试题与答案word解析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理工农医类 (全国新课标卷II)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3课标全国Ⅱ,理1)已知集合M ={x |(x -1)2<4,x ∈R },N ={-1,0,1,2,3},则M ∩N =( ). A .{0,1,2} B .{-1,0,1,2} C .{-1,0,2,3} D .{0,1,2,3} 2.(2013课标全国Ⅱ,理2)设复数z 满足(1-i)z =2i ,则z =( ). A .-1+i B .-1-I C .1+i D .1-i 3.(2013课标全国Ⅱ,理3)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已知S 3=a 2+10a 1,a 5=9,则a 1=( ). A .13 B .13- C .19 D .1 9- 4.(2013课标全国Ⅱ,理4)已知m ,n 为异面直线,m ⊥平面α,n ⊥平面β.直线l 满足l ⊥m ,l ⊥n ,l α,l β,则( ). A .α∥β且l ∥α B .α⊥β且l ⊥β C .α与β相交,且交线垂直于l D .α与β相交,且交线平行于l 5.(2013课标全国Ⅱ,理5)已知(1+ax )(1+x )5的展开式中x 2的系数为5,则a =( ). A .-4 B .-3 C .-2 D .-1 6.(2013课标全国Ⅱ,理6)执行下面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入的N =10,那么输出的S =( ). A .1111+23 10+++ B .1111+2!3! 10!+++ C .1111+23 11+++ D .1111+2!3!11!+++ 7.(2013课标全国Ⅱ,理7)一个四面体的顶点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中的坐标分别是 (1,0,1),(1,1,0),(0,1,1),(0,0,0),画该四面体三视图中的正视图时,以zOx 平面为投影面,则得到的正视图可以为( ). 8.(2013课标全国Ⅱ,理8)设a =log 36,b =log 510,c =log 714,则( ). A .c >b >a B .b >c >a C .a >c >b D .a >b >c

2013届高考数学第一轮专题复习测试卷 第一讲 坐标系

第一讲 坐标系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点M 的直角坐标为 ),则它的球坐标为( ) 5.2,,.2,,444453.2,,.2,,4444A B C D ππππππππ???? ? ????? ???? ? ????? 解析 :2,1,tan 0,tan 02,x 0. 4 11,,1 5.4 r y x ??θ?θπθππ θ=== === <-=-= <= =由≤≤得又≤所以 答案:B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1,1)为圆心 为半径的圆在以直角坐标系的原点为极点,以Ox 为极轴的极坐标系中对应的极坐标方程为 ( ) () B.. C. D.44A ρθρθππρθρθ? ?=- ? ? ?? ?- ?? =- =?=- 解析:由题意知圆的直角坐标方程为 (x-1)2 +(y-1)2 =2. 化为极坐标方程为(ρcos θ-1)2 +(ρsin θ-1)2 =2.

∴0.40 4,04044 . . ρρθρθρρππππθρθρπθ?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也过极点与等价对应的极坐标方程为 答案:A 3.在极坐标系中,点(ρ,θ)与(-ρ,π-θ)的位置关系为( ) A.关于极轴所在直线对称 B.关于极点对称 C.重合 D.关于直线θ= 2 π (ρ∈R)对称 解析:点(ρ,θ)也可以表示为(-ρ,π+θ),而(-ρ,π+θ)与(-ρ,π-θ)关于极轴所在直线对称,故选A. 答案:A 4.在柱坐标系中,两点24,,04,,333M N π π???? ? ?? ??? 与的距离为( ) A.3 B.4 C.5 D.8 解析:解法一:由柱坐标可知M 在Oxy 平面上,N 在Oxy 平面上的射影坐标为 N |MN |4,24,,0MN 5.3. , C π'∴'===?? ??? 再由勾股定理得故选 解法二:可将M ?N 化为直角坐标 ,N(MN 5.. C =-∴=故选 答案:C

2013届高考数学第一轮专项复习教案设计22.doc

9.4两个平面平行 ●知识梳理 1.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的两条相交直线都与另一个平面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2.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都与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交线平行. ●点击双基 1.(2005年春季,3)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经过不同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B.分别在两个平面的两条直线一定是异面直线 C.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直线 D.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答案:C 2.设a、b是两条互不垂直的异面直线,过a、b分别作平面α、β,对于下面四种情况:①b∥α,②b⊥α,③α∥β,④α⊥β.其中可能的情况有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解析:①③④都有可能,②不可能,否则有b⊥a与已知矛盾. 答案:C 3.α、β是两个不重合的平面,a、b是两条不同直线,在下列条件下,可判定α∥β的是 A.α、β都平行于直线a、b

B.α有三个不共线点到β的距离相等 C.a 、b 是α两条直线,且a ∥β,b ∥β D.a 、b 是两条异面直线且a ∥α,b ∥α,a ∥β,b ∥β 解析:A 错,若a ∥b ,则不能断定α∥β; B 错,若A 、B 、 C 三点不在β的同一侧,则不能断定α∥β; C 错,若a ∥b ,则不能断定α∥β; D 正确. 答案:D 4.a 、b 、c为三条不重合的直线,α、β、γ为三个不重合的平面,直线均不在平面,给出六个命题: .????;????????????????????αγγαβαγβγαααβαβαγγ∥∥∥⑥∥∥∥⑤∥∥∥④∥∥∥③∥∥∥②∥∥∥① a a a c a c c c b a b a b a c b c a ;;;;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________________.(将正确的序号都填上) 答案:①④⑤⑥ ●典例剖析 【例1】设平面α∥平面β,AB 、CD 是两条异面直线,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且A 、C ∈α,B 、D ∈β,求证:MN ∥平面α. 剖析:因为AB 与CD 是异面直线,故MN 与AC 、BD 不平行.在平面α、β中不易找到与MN 平行的直线,所以试图通过证线线平行达到线面平行这一思路受阻,于是转而考虑通过证面面平行达到线面平行,即需找一个过MN 且与α平行的平面.根据M 、N 是异面直

2019高考数学复习专题:集合(含解析)

一、考情分析 集合是高考数学必考内容,一般作为容易题.给定集合来判定集合间的关系、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是考查的主要形式,常与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不等式(方程)的解集相结合,在知识交汇处命题,以选择题为主,多出现在试卷的前3题中. 二、经验分享 (1)用描述法表示集合,首先要搞清楚集合中代表元素的含义,再看元素的限制条件,明白集合的类型,是数集、点集还是其他类型的集合;如下面几个集合请注意其区别: ①{}220x x x -=;②{}22x y x x =-;③{}22y y x x =-;④(){} 2,2x y y x x =-. (2)二元方程的解集可以用点集形式表示,如二元方程2xy =的整数解集可表示为()()()(){}1,2,2,1,1,2,2,1----. (3)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常常容易忽略,求解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常用于解决集合问题. (4)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在涉及集合关系时,必须优先考虑空集的情况,否则会造成漏解.(2)已知两个集合间的关系求参数时,关键是将条件转化为元素或区间端点间的关系,进而转化为参数所满足的关系. (5)一般来讲,集合中的元素若是离散的,则用Venn 图表示;集合中的元素若是连续的实数,则用数轴表示,此时要注意端点的情况. (6)解决以集合为背景的新定义问题,要抓住两点:①紧扣新定义.首先分析新定义的特点,把新定义所叙述的问题的本质弄清楚,并能够应用到具体的解题过程之中,这是破解新定义型集合问题难点的关键所在;②用好集合的性质.解题时要善于从试题中发现可以使用集合性质的一些因素,在关键之处用好集合的运算与性质. 三、知识拓展 1.若有限集A 中有n 个元素,则集合A 的子集个数为2n ,真子集的个数为2n -1. 2.A ?B ?A ∩B =A ?A ∪B =B ()()U U A B A B U ?=??=痧 . 3.奇数集:{}{}{} 21,21,4 1.x x n n x x n n x x n n =+∈==-∈==±∈Z Z Z . 4. 数集运算的封闭性,高考多次考查,基础知识如下:若从某个非空数集中任选两个元素(同一元素可重复选出),选出的这两个元素通过某种(或几种)运算后的得数仍是该数集中的元素,那么,就说该集合对于这种(或几种)运算是封闭的.自然数集N 对加法运算是封闭的;整数集Z 对加、减、乘法运算是封闭的.有理数集、复数

高考数学考点解析及分值分布

高考数学考点解析及分值分布 1.集合与简易逻辑。分值在5~10分左右(一道或两道选择题),考查的重点是抽象思维能力,主要考查集合与集合的运算关系,将加强对集合的计算与化简的考查,并有可能从有限集合向无限集合发展。简易逻辑多为考查“充分与必要条件”及命题真伪的判别。 2.函数与导数,函数是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它把中学数学的各个分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中学数学全部内容的主线。在高考中,至少三个小题一个大题,分值在30分左右。以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生成性函数为载体结合图象的变换(平移、伸缩、对称变换)、四性问题(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反函数问题常常是选择题、填空题考查的主要内容,其中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有向抽象函数发展的趋势。函数与导数的结合是高考的热点题型,文科以三次(或四次)函数为命题载体,理科以生成性函数(对数函数、指数函数及分式函数)为命题载体,以切线问题、极值最值问题、单调性问题、恒成立问题为设置条件,与不等式、数列综合成题,是解答题试题的主要特点。 3.不等式;一般不会单独命题,会在其他题型中“隐蔽”出现,分值一般在10左右。不等式作为一种工具广泛地应用在涉及函数、数列、解几等知识的考查中,不等式重点考五种题型:解不等式(组);证明不等式;比较大小;不等式的应用;不等式的综合性问题。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要考查不等式性质、解法及均值不等式。解答题会与其它知识的交汇中考查,如含参量不等式的解法(确定取值范围)、数列通项或前n项和的有界性证明、由函数的导数确定最值型的不等式证明等。 4.数列: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又是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重要衔接点,所以在历年的高考解答题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题量一般是一个小题一个大题,有时还有一个与其它知识的综合题。分值在20分左右,文科以应用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求通项公式、前n项和为主;理科以应用Sn或an之间的递推关系求通项、求和、证明有关性质为主。数列是特殊的函数,而不等式是深刻认识函数与数列的工具,三者综合的求解题与求证题是对

2013年高考文科数学全国新课标卷1试题与答案word解析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文史类 (全国卷I 新课标)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3课标全国Ⅰ,文1)已知集合A ={1,2,3,4},B ={x |x =n 2 ,n ∈A },则A ∩B =( ). A .{1,4} B .{2,3} C .{9,16} D .{1,2} 2.(2013课标全国Ⅰ,文2) 2 12i 1i +(-)=( ). A . 11i 2-- B .11+i 2- C .11+i 2 D .11i 2- 3.(2013课标全国Ⅰ,文3)从1,2,3,4中任取2个不同的数,则取出的2个数之差的绝对值为2的概率 是( ). A .12 B .13 C .14 D .16 4.(2013课标全国Ⅰ,文4)已知双曲线C :2222=1x y a b -(a >0,b >0) 的离心率为2,则C 的渐近线方程 为( ). A .y =14x ± B .y =13x ± C .y =1 2x ± D .y =±x 5.(2013课标全国Ⅰ,文5)已知命题p :?x ∈R,2x <3x ;命题q :?x ∈R ,x 3 =1-x 2 ,则下列命题中为真命题的是( ). A .p ∧q B .?p ∧q C .p ∧?q D .?p ∧?q 6.(2013课标全国Ⅰ,文6)设首项为1,公比为 2 3 的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则( ). A .Sn =2an -1 B .Sn =3an -2 C .Sn =4-3an D .Sn =3-2an 7.(2013课标全国Ⅰ,文7)执行下面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入的t ∈[-1,3],则输出的s 属于( ). A .[-3,4] B .[-5,2] C .[-4,3] D .[-2,5] 8.(2013课标全国Ⅰ,文8)O 为坐标原点,F 为抛物线C :y 2 =的焦点,P 为C 上一点,若|PF | =POF 的面积为( ). A .2 B . ..4 9.(2013课标全国Ⅰ,文9)函数f (x )=(1-cos x )sin x 在[-π,π]的图像大致为( ). 10.(2013课标全国Ⅰ,文10)已知锐角△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23cos 2 A +cos 2A =0,a =7,c =6,则b =( ). A .10 B .9 C .8 D .5

2013届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9.

2013年普通高考数学科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第36讲空间向量及其应用 一.课标要求: (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①经历向量及其运算由平面向空间推广的过程; ②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了解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意义,掌握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 ③掌握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其坐标表示; ④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坐标表示,能运用向量的数量积判断向量的共线与垂直。 (2)空间向量的应用 ①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 ②能用向量语言表述线线、线面、面面的垂直、平行关系; ③能用向量方法证明有关线、面位置关系的一些定理(包括三垂线定理); ④能用向量方法解决线线、线面、面面的夹角的计算问题,体会向量方法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 二.命题走向 本讲内容主要涉及空间向量的坐标及运算、空间向量的应用。本讲是立体几何的核心内容,高考对本讲的考察形式为:以客观题形式考察空间向量的概念和运算,结合主观题借助空间向量求夹角和距离。 预测2013年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将侧重于向量的应用,尤其是求夹角、求距离,教材上淡化了利用空间关系找角、找距离这方面的讲解,加大了向量的应用,因此作为立体几何解答题,用向量法处理角和距离将是主要方法,在复习时应加大这方面的训练力度。 三.要点精讲 1.空间向量的概念 向量:在空间,我们把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叫做向量。如位移、

速度、力等。 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表示方法:用有向线段表示,并且同向且等长的有向线段表示同一向量或相等的向量。 说明:①由相等向量的概念可知,一个向量在空间平移到任何位置,仍与原来的向量相等,用同向且等长的有向线段表示;②平面向量仅限于研究同一平面内的平移,而空间向量研究的是空间的平移。 2.向量运算和运算率 加法交换率: 加法结合率: 数乘分配率: 说明:①引导学生利用右图验证加法交换率,然后推广到首尾相接的若干向量之和;②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在空间仍成立。 3.平行向量(共线向量):如果表示空间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互相平行或重合,则这些向量叫做共线向量或平行向量。平行于记作∥。 注意:当我们说、共线时,对应的有向线段所在直线可能是同一直线,也可能是平行直线;当我们说、平行时,也具有同样的意义。 共线向量定理:对空间任意两个向量(≠)、,∥的

高考数学考点解析及分值分布

高考数学考点解析及分值 分布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高考数学考点解析1.集合与简易逻辑: 10-18分 主要章节:必修1第一章《集合》、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选修1-1(文)2-1(理)《常用逻辑用语》 考查的重点是抽象思维能力,主要考查集合与集合的运算关系,将加强对集合的计算与化简的考查,并有可能从有限集合向无限集合发展。简易逻辑多为考查“充分与必要条件”及命题真伪的判别。 2.函数与导数: 30分+ 主要章节:必修1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第三章《函数的应用》必修4第一章《三角函数》 必修2第三章《直线与方程》、第四章《园与方程》 选修1-1(文)2-1(理)《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 选修4-4《极坐标方程》《参数方程》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它把中学数学的各个分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中学数学全部内容的主线。以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复合函数为载体,结合图象的变换(平移、伸缩、对称变换)、四性问题(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反函数生成考题,作为选择题、填空题考查的主要内容,其中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有向抽象函数发展的趋势。函数与导数的结合的解答题,以切线、极值、最值问题、单调性问题、恒成立问题为设置条件,结合不等式、数列综合成题,也是解答题拉分关键。

3.不等式:5-12分 主要章节: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 选修4-5全书 一般不会单独命题,会在其他题型中“隐蔽”出现,不等式作为一种工具广泛地应用在涉及函数、数列、解几等知识的考查中,不等式重点考五种题型:解不等式(组);证明不等式;比较大小;不等式的应用;不等式的综合性问题。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要考查不等式性质、解法及均值不等式。解答题会与其它知识的交汇中考查,如含参量不等式的解法(确定取值范围)、数列通项或前n项和的有界性证明、由函数的导数确定最值型的不等式证明等。 4.数列:20-28分 主要章节:必修5第二章《数列》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是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重要衔接点,所以在历年的高考解答题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题量一般是一个小题一个大题,另外一个与其它知识的综合题。文科以应用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求通项公式、前n项和为主;理科以应用Sn或an之间的递推关系求通项、求和、证明有关性质为主。证明题以考“错位相减法”比较多。 5.三角函数: 18-25分 主要章节:必修4第一章《三角函数》、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

2013年高考理科数学试题及答案-全国卷1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课标I) 理科数学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3至5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已知集合A={x|x2-2x>0},B={x|-5<x<5},则( ). A.A∩B= B.A∪B=R C.B?A D.A?B 2.若复数z满足(3-4i)z=|4+3i|,则z的虚部为( ). A.-4 B. 4 5 - C.4 D. 4 5 3.为了解某地区的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拟从该地区的中小学生中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调查,事先已了解到该地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学生的视力情况有较大差异,而男女生视力情况差异不大.在下面的抽样方法中,最合理的抽样方法是( ). A.简单随机抽样 B.按性别分层抽样 C.按学段分层抽样 D.系统抽样 4.已知双曲线C: 22 22 =1 x y a b -(a>0,b>0)的离心率为 5 2 ,则C的渐近线方程为( ). A.y= 1 4 x ± B.y= 1 3 x ± C.y= 1 2 x ± D.y=±x 5.执行下面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入的t∈[-1,3],则输出的s属于( ).

A .[-3,4] B .[-5,2] C .[-4,3] D .[-2,5] 6.如图,有一个水平放置的透明无盖的正方体容器,容器高8 cm ,将一个球放在容器口,再向容器内注水,当球面恰好接触水面时测得水深为6 cm ,如果不计容器的厚度,则球的体积为( ). A . 500π3cm 3 B .866π3 cm 3 C . 1372π3cm 3 D .2048π3 cm 3 7.设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若S m -1=-2,S m =0,S m +1=3,则m =( ). A .3 B .4 C .5 D .6 8.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

高考数学真题分类汇编集合专题(基础题)

高考数学真题分类汇编集合专题(基础题) 一、单选题 1.集合M={x|1<x+1≤3},N={x|x2﹣2x﹣3>0},则(?R M)∩(?R N)等于() A. (﹣1,3) B. (﹣1,0)∪(2,3) C. (﹣1,0]∪[2,3) D. [﹣1,0]∪(2,3] 2.已知R是实数集,M={x| <1},N={y|y= +1},N∩?R M=() A. (1,2) B. [0,2] C. ? D. [1,2] 3.已知集合,,若,则实数的值为() A. 1 B. C. 2 D. 4.已知集合,,则等于() A. B. C. D. 5.已知集合A={x|x>0},函数的定义域为集合B,则A∩B=() A. [3,+∞) B. [2,3] C. (0,2]∪[3,+∞) D. (0,2] 6.已知集合,,则() A. B. C. D. 7.已知集合A={x|x2﹣x+4>x+12},B={x|2x﹣1<8},则A∩(?R B)=() A. {x|x≥4} B. {x|x>4} C. {x|x≥﹣2} D. {x|x<﹣2或x≥4} 8.已知M={x|x2-2x-3>0},N={x|x2+ax+b≤0},若M∪N=R,M∩N=(3,4],则a+b=() A. 7 B. -1 C. 1 D. -7 9.已知集合A={2,4},B={2,3,4},,则C中元素个数是() A. 2 B. 3 C. 4 D. 5 二、填空题 10.集合,,则的子集个数是________. 答案 一、单选题 1.D 2.D 3. A 4. C 5.B 6. D 7.B 8. D 9.B 二、填空题 10. 2 第1 页共1 页

河南高考数学考点分析

2014年河南高考数学考点分析 数学高考试题的命制按照“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在能力要求上,着重对考生的五种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两种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进行考查。试题基本保持大稳定小创新。 下面针对近6年课改区试题按模块进行分析: 模块一不等式(不含选考) 2008年 6. 不等式(恒成立) 2009年 6.线性规划(目标函数为线性); 2010年 8.解不等式 2011年 13.线性规划(线性区域为四边形内部,目标函数为线性) 2012年14.线性规划线性规划(目标函数为线性); 2013年 1.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11分段函数恒成立求参数范围 该部分很少考查纯粹的题目,一般会和其他知识结合考查。单纯考查一般较简单,主要考查不等式性质、解法等和线性规划,最值。学生易忽视不等式性质,线性规划试题很常规,不易过难训练. 模块二函数与导数 2008年 10.定积分21.导数(切线,对称) 2009年12.由指数函数和两个一次函数构成的最小值函数的最值(作图解决); 21.导数(涉及指数和积的导数,求单调区间,证明不等式) 2010年 3.一次分式函数的导数;8.函数(偶函数、不等式);11.分段函数(考查图像);21.指数函数导数(求单调求单调、参数范围) 2011年 2.函数性质判断(奇偶性、单调性);9.求积分;12.函数性质的运用(反比例函数与三角函数的交点问题);21函数解析式为包含对数的分式(根据某点处切线方程求参数,根据不等式求参数) 2012年10.函数图象及性质(涉及对数);12.函数综合(涉及指数和对数);21.导数综合(涉求单调求单调及指数) 2013年 16函数求最值,21函数求解析式,恒成立求参数范围 大题一般考查导数有关的综合问题,注意把导数与不等式证明联系起来,导数题目的难度是相当大的,函数类型涉及有对数型、指数型、三次函数、分式函数。三个二次间的关系,分段函数,三角函数型的要引起重视.学生易在起步求导出错.求导与求定积分要分清。 模块三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 2008年 1. 三角函数(周期)3. 三角形(余弦定理)7. 三角求值13. 向量(坐标运算) 2009年 9.根据向量关系式判断点在三角形中的位置); 14. 三角(知图像求表达式);17.三角(正余弦定理进行实际测量的步骤) 2010年 4.三角函数的实际应用;9.三角(涉及二倍角的化简求值);16.解三角形(三角形面积,三角变换) 2011年 5.三角化简求值(二倍角、基本关系式);10.求向量夹角的范围;11.三角函数化简及性质研究;2012年9.三角函数的性质;13.向量运算;17.解三角 2013年 13.向量数量积运算17解三角形 小题一般主要考查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利用诱导公式与和差角公式、倍角公式、正余弦定理求值化简、平面向量的基本性质与运算.大题主要以正、余弦定理为知识框架,以三角形为依托进行考查(注意在实

2013年高考理科数学全国卷1有答案

数学试卷 第1页(共21页) 数学试卷 第2页(共21页) 数学试卷 第3页(共21页) 绝密★启用前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新课标卷1) 理科数学 使用地区:河南、山西、河北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3至6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2 0{}|2A x x x =-> ,{|B x x <<=,则 ( ) A .A B =R B .A B =? C .B A ? D .A B ? 2.若复数z 满足(34i)|43i|z -=+,则z 的虚部为 ( ) A .4- B .45 - C .4 D .45 3.为了解某地区的中小学生视力情况,拟从该地区的中小学生中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调查,事先已了解到该地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学生的视力情况有较大差异,而男女生视力情况差异不大.在下面的抽样方法中,最合理的抽样方法是 ( ) A .简单随机抽样 B .按性别分层抽样 C .按学段分层抽样 D .系统抽样 4.已知双曲线C :22 221(0,0)x y a b a b -=>> ,则C 的渐近线方程为 ( ) A .1 4y x =± B .1 3y x =± C .1 2 y x =± D .y x =± 5.执行如图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入的[1,3]t ∈-,则输出的s 属于 ( ) A .[3,4]- B .[5,2]- C .[4,3]- D .[2,5]- 6.如图,有一个水平放置的透明无盖的正方体容器,容器 高8cm ,将一个球放在容器口,再向容器内注水,当球 面恰好接触水面时测得水深为6cm ,如果不计容器的 厚度,则球的体积为 ( ) A .3866π cm 3 B . 3500π cm 3 C .31372πcm 3 D .32048πcm 3 7.设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12m S -=-,0m S =,13m S +=,则m = ( ) A .3 B .4 C .5 D .6 8.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的体积为 ( ) A .168π+ B .88π+ C .1616π+ D .816π+ 9.设m 为正整数,2()m x y +展开式的二项式系数的最大值 为a ,21()m x y ++展开式的二项式系数的最大值为b .若137a b =,则m = ( ) A .5 B .6 C .7 D .8 10.已知椭圆 E :22 221(0)x y a b a b +=>>的右焦点为(3,0)F ,过点F 的直线交E 于A ,B 两点. 若AB 的中点坐标为(1,1)-,则E 的方程为 ( ) A .22 14536 x y += B .2213627x y += C .2212718x y += D .22 1189x y += 11.已知函数22,0, ()ln(1),0.x x x f x x x ?-+=?+>? ≤若|()|f x ax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 A .(,1]-∞ B .(,0]-∞ C .[2,1]- D .[2,0]- 12.设n n n A B C △的三边长分别为n a ,n b ,n c ,n n n A B C △的面积为n S ,1,2,3, n =.若11b c >,1112b c a +=,1n n a a +=,12n n n c a b ++= ,12 n n n b a c ++=,则 ( ) A .{}n S 为递增数列 B .{}n S 为递减数列 C .21{}n S -为递增数列,2{}n S 为递减数列 D .21{}n S -为递减数列,2{}n S 为递增数列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3题~第2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2题~第2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 13.已知两个单位向量a ,b 的夹角为60,(1)t t =+-c a b .若0=b c ,则t =________. 14.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21 33 n n S a = +,则{}n a 的通项公式是n a =________. 15.设当x θ=时,函数()sin 2cos f x x x =-取得最大值,则cos θ=________. 16.设函数22()(1)()f x x x ax b =-++的图象关于直线2x =-对称,则()f x 的最大值为________. 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在 --------------------此--------------------卷-------------------- 上-------------------- 答-------------------- 题-------------------- 无-------------------- 效 ----------------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

高考数学专题:集合

高考数学专题:集合 最新考纲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2.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3.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能使用韦恩(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及集合的基本运算. 知识梳理 1.元素与集合 (1)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是属于或不属于,表示符号分别为∈和?. (3)集合的三种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子集:若对任意x∈A,都有x∈B,则A?B或B?A. (2)真子集:若A?B,且集合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集合A,则A B或B A. (3)相等:若A?B,且B?A,则A=B. (4)空集的性质:?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集合的基本运算 集合的并集集合的交集集合的补集 符号表示A∪B A∩B 若全集为U,则集合A的补 集为?U A 图形表示 集合表示{x|x∈A,或x∈B}{x|x∈A,且 x∈B} {x|x∈U,且x?A} 4. (1)若有限集A中有n个元素,则A的子集有2n个,真子集有2n-1个. (2)子集的传递性:A?B,B?C?A?C. (3)A?B?A∩B=A?A∪B=B.

(4)?U (A ∩B )=(?U A )∪(?U B ),?U (A ∪B )=(?U A )∩(?U B ). 诊 断 自 测 1.判断正误(在括号内打“√”或“×”) 精彩PPT 展示 (1)任何集合都有两个子集.( ) (2)已知集合A ={x |y =x 2},B ={y |y =x 2},C ={(x ,y )|y =x 2},则A =B =C .( ) (3)若{x 2,1}={0,1},则x =0,1.( ) (4)若A ∩B =A ∩C ,则B =C .( ) 解析 (1)错误.空集只有一个子集,就是它本身,故该说法是错误的. (2)错误.集合A 是函数y =x 2的定义域,即A =(-∞,+∞);集合B 是函数y =x 2的值域,即B =[0,+∞);集合C 是抛物线y =x 2上的点集.因此A ,B ,C 不相等. (3)错误.当x =1,不满足互异性. (4)错误.当A =?时,B ,C 可为任意集合. 答案 (1)× (2)× (3)× (4)× 2.(必修1P7练习2改编)若集合A ={x ∈N |x ≤10},a =22,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a }?A B.a ?A C.{a }∈A D.a ?A 解析 由题意知A ={0,1,2,3},由a =22,知a ? A . 答案 D 3.(·全国Ⅰ卷)设集合A ={x |x 2-4x +3<0},B ={x |2x -3>0},则A ∩B =________. A.? ? ???-3,-32 B.? ? ???-3,32 C.? ? ? ??1,32 D.? ?? ??32,3 解析 易知A =(1,3),B =? ????32,+∞,所以A ∩B =? ???? 32,3. 答案 D 4.(·石家庄模拟)设全集U ={x |x ∈N *,x <6},集合A ={1,3},B ={3,5},则?U (A ∪B )等于( ) A.{1,4} B.{1,5} C.{2,5} D.{2,4} 解析 由题意得A ∪B ={1,3}∪{3,5}={1,3,5}.又U ={1,2,3,4,5},∴?U (A ∪B )={2,4}. 答案 D

2013年高考数学全国卷1(理科)

绝密★启用前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 数 学(理科) 一、 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已知集合A={x |x 2-2x >0},B={x |-5<x <5},则 ( ) A 、A∩B=? B 、A ∪B=R C 、B ?A D 、A ?B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集合运算及集合间关系,是容易题. 【解析】A=(-∞,0)∪(2,+∞), ∴A ∪B=R,故选B. 2、若复数z 满足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4i)z =|4+3i |,则z 的虚部为 ( ) A 、-4 (B )-4 5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C )4 (D )45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复数的概念、运算及复数模的计算,是容易题. 【解析】由题知z =|43|34i i +- ==3455i +,故z 的虚部为4 5,故选D. 3、为了解某地区的中小学生视力情况,拟从该地区的中小学生中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调查,事先已了解到该地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学生的视力情况有较大差异,而男女生视力情况差异不大,在下面的抽样方法中,最合理的抽样方法是 ( ) A 、简单随机抽样 B 、按性别分层抽样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C 、按学段分层抽样 D 、系统抽样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分层抽样方法,是容易题. 【解析】因该地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学生的视力情况有较大差异,故最合理的抽样方法是按学段分层抽样,故选C. 4、已知双曲线C :22 22 1x y a b -=(0,0a b >> )的离心率为2,则C 的渐近线方程为 A . 14y x =± B .13y x =± C .1 2y x =± D .y x =±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是简单题.

高考文科数学集合专题讲解及高考真题精选含答案)

集合、简易逻辑 (1)集合的概念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N 表示自然数集,N *或N +表示正整数集,Z 表示整数集,Q 表示有理数集,R 表示实数集. (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 对象a 与集合M 的关系是a M ∈,或者a M ?,两者必居其一. (4)集合的表示法 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 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③描述法:{x |x 具有的性质},其中x 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5)集合的分类 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6)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 名称 记号 意义 性质 示意图 子集 (或 )A B ? A 中的任一元素都属于B (1)A ?A (2)A ?? (3)若B A ?且B C ?,则A C ? (4)若B A ?且B A ?,则A B = A(B) 或B A 真子集 A ≠ ?B (或B ≠ ?A ) B A ?,且B 中至少 有一元素不属于A (1)A ≠ ??(A 为非空子集) (2)若A B ≠ ?且B C ≠ ?,则 A C ≠ ? 集合 相等 A 中的任一元素都属 于B ,B 中的任一元素都属于A (1)A ?B (2)B ?A (7)已知集合 A 有(1)n n ≥个元素,则它有2n 个子集,它有21n -个真子集,它有21n -个非空子集,它有22n -非空真子集. 集合的基本运算 1. 集合运算:交、并、补. 2. 主要性质和运算律 (1) 包含关系: ,,,, ,;,;,. U A A A A U A U A B B C A C A B A A B B A B A A B B ?Φ???????????C (2) 等价关系:U A B A B A A B B A B U ??=?=?= C (3) 集合的运算律: 交换律:.;A B B A A B B A == 结合律:)()();()(C B A C B A C B A C B A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