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课
走近传统民居教案

走近传统民居教案一、引言传统民居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色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教育中,传统民居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教案将通过对传统民居的介绍和分析,为教师们提供一些教学案例和教学思路。
二、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民居的历史渊源和建筑特点;2.掌握传统民居的材料和结构特点;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4.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5.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内容1.传统民居的历史渊源和建筑特点-介绍传统民居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分析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包括布局、结构、装饰等。
2.传统民居的材料和结构特点-介绍传统民居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如木材、砖瓦等;-分析传统民居的结构特点,包括榫卯结构、斗拱结构等。
3.传统民居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介绍传统民居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民俗色彩;-分析传统民居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传统民居的历史渊源和建筑特点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传统民居的形态和特点;2.介绍传统民居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分析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包括布局、结构、装饰等;4.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传统民居,让学生亲身体验。
第二课:传统民居的材料和结构特点1.介绍传统民居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如木材、砖瓦等;2.分析传统民居的结构特点,包括榫卯结构、斗拱结构等;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当地传统民居的材料和结构特点。
第三课:传统民居的文化意义和价值1.介绍传统民居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民俗色彩;2.分析传统民居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意义和价值;3.讨论传统民居在当代社会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五、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传统民居的形态和特点,让学生直观了解;2.实地教学法: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传统民居,让他们亲身体验和观察;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传统民居的历史渊源、建筑特点和文化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走近传统民居教案

走近传统民居教案一、引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居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传统民居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学的精华,而且也承载着丰富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精神。
因此,传统民居教案的制定和推广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以传统民居为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全面展现传统民居的精髓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二、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民居的定义和特点。
2.认识传统民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3.学习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和空间布局。
4.培养学生对传统民居的审美能力和文化鉴赏能力。
5.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热情。
三、教学内容1.传统民居的定义和特点(1)传统民居的概念和范围(2)传统民居的特点和风格2.传统民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1)传统民居的历史渊源(2)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和价值3.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和空间布局(1)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和结构特点(2)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4.传统民居的艺术表现和审美特点(1)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和建筑风格(2)传统民居的文化意蕴和审美特点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授法:通过讲解、图文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传统民居的定义、特点、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2.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到当地的传统民居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民居的魅力和风采。
3.实例分析法: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和比较,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和空间布局。
4.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分析传统民居的艺术表现和审美特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鉴赏能力。
5.案例教学法:通过展示一些传统民居的艺术作品和文化文物,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民居的文化意蕴和审美特点。
五、教学过程1.传统民居的定义和特点通过讲授和图文展示,向学生介绍传统民居的概念和范围,让学生了解传统民居的特点和风格。
土楼乡土建筑PPT课件

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清代、民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生态环境认识的提高,居民对 住宅的要求更加迫切,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 ,由于人口的增长,为维护家族的共同利益,以适 应家族的兴旺,居住的安全,方形、圆形和府第式 等丰富多彩的土楼应运而生,建筑形式渐趋考究, 功能也向多样化发展,出现了以土楼建筑为主体的 村庄。
三处陈元光兵寨遗址: 乌石山寨遗址、 赤鬼寨遗址、 烘炉寨遗址。
第4页/共31页
宋元明时期由于社会动乱,许多战事延至福建境内,再加上沿海地区时常遭受海寇 侵袭,百姓深受其苦。明嘉靖年间倭寇多次进攻,倭寇的侵扰是漳州土楼土包土城兴起 的重要契机和主要动因。这些具有强烈军事防御性质的堡、寨形式所具有的功能,逐渐 被移植到民居建筑上。以四周夯土墙与围墙内部木结构建筑共同承重的土楼建筑形式, 逐渐大量出现。
庞大庄闭,又可掌握开启的大小 ,既简单又实用。
朴实粗狂的墙身
活泼统一的窗洞 端庄显眼的入口 富有韵律的木构
装饰华丽的祖堂
第12页/共31页
朴实完美的土楼细部处理
庞大庄重的屋顶 朴实粗狂的墙身 活泼统一的窗洞 端庄显眼的入口 富有韵律的木构 装饰华丽的祖堂
祖堂是福建土楼的中心,它不但是家族内部 祭祀祖先和冠昏丧祭的场所,也是土楼居民的精 神中心。因此外围环楼的木构件不加装饰,祖堂 却毫无例外的要特别加以装饰。成为中轴线空间 序列的艺术高潮。
第19页/共31页
团队探索历程
2016年04月02日,常云君前往福建南靖土楼云水谣进行第二次探索发现。
走近传统民居教案

走近传统民居教案一、引言传统民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它展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建筑技艺。
传统民居教学应该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部分。
通过学习传统民居,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锻炼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传统民居资源,开展传统民居教学。
本教案针对中小学生开展传统民居教学,旨在通过讲解、实地考察和手工制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民居,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传统民居概述1.传统民居的定义和特点传统民居是指中国古代普遍存在的居住建筑形式,它的建筑形态、装饰风格、内部结构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特色。
传统民居在建筑形式上主要分为四合院和围屋两种类型,其特点有独特的建筑结构、精美的装饰艺术和贴近人们生活的功能设置。
在建筑材料上,传统民居主要采用木材、青砖和瓦等自然材料,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2.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色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在建筑风格、材料选用、装饰手法上都有所不同。
如南方的围屋多用木结构,雕梁画栋,而北方的四合院则以砖木结构为主,悬角飞檐。
通过学习不同地域的传统民居,可以了解中国各地的地域文化和人文风情。
三、传统民居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民居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能够了解不同地域的传统民居的区别和特色。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四、传统民居教学内容设计1.通过讲解和展示,让学生了解传统民居的外观和内部结构,感受传统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
2.安排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前往当地的传统民居进行实地观察和体验,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民居的魅力。
3.进行手工制作,引导学生根据传统民居的特点进行手工模型或立体图的制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五、传统民居教学实施步骤1.讲解介绍传统民居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组织学生到当地的传统民居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和观察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和装饰技艺。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居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各具特色的民居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民居的定义:民居是指人们居住的建筑和环境,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民居的重要性:民居不仅是人们的居住空间,也是人们社交、文化、传统的重要场所。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民居图片,引发学生对民居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他们对民居的理解和认识,并分享给全班。
3. 老师讲解:老师对民居的定义和重要性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民居的作用。
第二章:中国传统民居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民居的特点和风格。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民居的欣赏和理解。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民居的特点:包括庭院式、四合院、土楼、竹楼等。
2. 中国传统民居的风格:包括北方、南方、西北等地的不同风格。
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展示中国传统民居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欣赏其特点和风格。
2. 小组研究:让学生分组研究中国传统民居的特点和风格,并制作PPT进行分享。
3. 老师讲解:老师对中国传统民居的特点和风格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
第三章:民居与自然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对民居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和能力的认识。
教学内容:1. 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民居的建筑风格和环境适应性。
2. 民居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和能力:包括气候、地形、资源等方面的适应。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例子。
2.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的民居案例,让学生了解民居如何适应自然环境。
3. 老师讲解:老师对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认识民居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和能力。
第四章:民居与文化传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居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对民居文化传统的尊重和传承的意识。
走近传统民居教案

走近传统民居教案第一部分:引言传统民居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传统民居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魅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传统民居的特点:介绍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布局和装饰特点。
包括建筑形式、材料、风格等方面,让学生对传统民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传统民居的历史背景:通过讲述传统民居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民居的历史渊源,以及它在中国建筑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3.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色:介绍不同地区传统民居的特色和风格,比如北方的四合院和南方的园林别墅,让学生了解中国各地传统民居的差异和特点。
4.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通过讲解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风水理念以及与传统文化的关联,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民居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讲解和讲解PPT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传统民居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概念。
可以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民居的实地考察和观摩,让他们亲身感受传统民居的风貌和魅力。
可以选择一些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进行考察,让学生从实践中加深对传统民居的理解。
3.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让他们就传统民居的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展开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学习成果的分享。
第四部分:教学手段1.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传统民居的图片、视频和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传统民居的外观和特点。
2.传统民居模型:利用传统民居的模型进行教学展示,让学生通过触摸和观看模型,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和装饰风格。
3.老师讲解:老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知识,向学生介绍传统民居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
第五部分:教学目标和评价方式1.教学目标:通过传统民居教学,使学生了解传统民居的特点、历史背景、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走近传统民居教案

走近传统民居教案第一节:认识传统民居1.什么是传统民居传统民居指的是中国古代的民间建筑,通常是由土木、砖木等材料搭建而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传统民居通常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
2.传统民居的特点传统民居通常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坐北朝南,利用地理位置和日照条件;二是风水布局,注重家居布局和空间利用;三是建筑材料和工艺精湛,常常采用当地特有的材料和工艺,如青砖、木雕等;四是兼顾功能性和美观性,注重生活的便利和舒适。
第二节: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1.中国南方传统民居中国南方传统民居以江南地区的园林式建筑最为典型,其特点是连片的植被和建筑相融合,注重山水意境和空间布局的变化。
同时,还有闽南的“一进三间”和粤东的“木结构”等特色建筑风格,展现了南方地区的建筑特色和文化传统。
2.中国北方传统民居中国北方传统民居以“四合院”为代表,其特点是四周围合,中间有天井,形成了方便采光和通风的空间布局。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如“四合五天井”、“平房藏式”等,充分展现了北方地区的建筑特色和文化传统。
第三节:传统民居的生活方式1.传统民居的家居布局传统民居的家居布局通常是建筑风格和地域文化的反映,南方家居布局以水景为主,打造出静谧的生活空间;北方家居布局以院落为主,形成了封闭的生活空间。
同时,家居布局也与家庭生活方式和社会礼仪有关,如南方的“上下两层”,北方的“男女分堂”等特色布局。
2.传统民居的节庆习俗传统民居的节庆习俗通常与当地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如春节祭祖、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等习俗活动。
这些习俗活动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传统民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节: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1.传统民居的保护传统民居作为中国古代民间建筑的重要遗产,其保护工作十分重要。
目前,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创建保护单位、修缮古建、开展培训等,加大保护传统民居的力度。
2024年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中国民居建筑》

2024年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中国民居建筑》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和风格。
2.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美术作品展现所学内容。
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进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展示图片或模型,以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国民居建筑。
2.准备美术纸、颜料、毛笔等绘画工具。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概念,并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图片。
2.讲解:详细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如斗拱、雕梁画栋等。
3.示范:教师示范如何运用毛笔和颜料绘制简单的中国民居建筑结构。
4.实践:学生按照教师示范的方式,用绘画工具在美术纸上绘制中国民居建筑。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印象。
2.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绘制更加细致的民居建筑,可以加入更多细节特征。
3.激励: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传统建筑。
4.展示: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相互欣赏、交流。
四、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绘画作品来评价其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注意评价学生是否在作品中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风格。
3.鼓励学生不断尝试、创新,提高美术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
五、延伸活动1.鼓励学生到社区或博物馆参观更多的中国传统建筑,增加对建筑文化的了解。
2.可以邀请专业的建筑师或美术老师来学校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学习传统民居建筑。
六、教学反思1.定期对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
2.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课程的认可和不满意之处,改进教学策略。
以上为《2024年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中国民居建筑》》教学内容,希望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认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激发他们对美术学习和传统文化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景、聚落与建筑——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课(2003年春季学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Studio Locus/王路2/2003八讲纲目:1.聚落环境的审美感知与评价2.建筑、风景与聚落环境的构成和体验3.村落研究概论4.传统民居概论5.风水与村落6.传统村镇的保护与更新7.传统村落的经验与当代聚落规划8.当代乡土建筑课程要点:价值Alternative + Orthodox演变Conservation +Transition乡村与城市Vernacular +Urban建筑与风景Landscape +House聚落Settlement + Shelter人文Human +Formal社会Community +Individual生态Circular > Linear建造Constructive > D ecorative地域Local + Global1聚落环境的审美感知与评价1.1 聚落环境的审美感知1.2 聚落环境的评价评价视屏:现象屏:形式/功能/环境(生态)/结构/时代精神/经济特征屏:安全/食欲/情感/社会/宗教/法规评价基础:知识/处境/期望/经验(躯体经验/社会经验)评价方法1.3 聚落环境的定位前后/上下/左右/对角线关系我们学习和研究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丰厚的建筑传统,更好地保护前人留给我们的建筑文化遗产,也是为了能更好地去塑造我们的生存环境。
为此,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充分发挥我们的感官潜力,广泛深入地去感受和体味我们的生存空间及其赖以存在的周围风景环境的万千气象和内在意义,去发现美,并提高我们对美好的生活环境的鉴赏力和塑造力。
对环境的审美能力因人而异。
人首先通过感官接受外部信息,并经过大脑的加工,积淀为个人经验,丰富我们的情感和知识,并以此影响我们的行为。
每个人因其经历的不同,看事物的角度或方式不同,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也就不同。
每个人都有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沟通方式,对外部现象的反应及其理解因而也会大同小异或者小同大异。
这一讲我们着重讨论人类对外部世界审美过程中积淀的一些共同的经验及审美标准,作为我们以后理解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聚落及其风景环境这一课题内容的基础。
1.聚落环境的审美感知与评价1.1 环境感知我们在观察村落或者其风景环境时往往会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这在审美心理学上称审美经验,它是人的内心活动与审美对象交流作用的结果。
审美经验由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活动内容构成,其中感知是导向审美经验的出发点,理解为它定向,情感给它动力,想象使之升华,这四种要素在审美活动中是相互渗透的。
感知包括简单的感觉与较复杂的知觉。
感觉是人对事物的个别特征如形状、色彩、明暗、质地等的反映,而知觉则是人对于事物中各个不同的特征、要素所组成的整体形象的把握,但不是被动地将各种感觉要素相加,而是积极主动地去解释和理解它。
我们通常所说的感觉实际上是包含了知觉在内的审美活动。
对外部世界的感觉首先是通过感觉器官起作用。
人体对世界上各种事物都有相应的器官去感受它们,这些感官随着人类自身的不断发展也变得越来越敏锐。
视觉:对绝大多数人来讲,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它能较完善地接收和演绎周围环境的各种信息,它扩展我们的身躯。
通过视觉我们可以“触”及那些我们用手无法把握的事物。
因此,我们在环境设计上应用借景、对景等手法。
对学建筑和造型艺术的人而言,速写是培养我们敏锐视觉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它能帮我们抽象、简化复杂的事物和现象,去整体把握事物的精髓。
除了视觉我们还有听觉,可以感受涛声阵阵,闻蝉噪鸟鸣,听雨打芭蕉,辨晨钟暮鼓。
我们还有嗅觉,能感兰桂之香,能分辩城市汽车废气与乡土田园气息之别。
德国作家卡舒尼兹在《一个村落的记述》一书中对人的嗅觉和乡村田园的各种气息有精彩的描写。
触觉也是人重要的感觉,人们通过皮肤与对象的触摸感受到它是光滑还是粗糙、是冷是热、是硬是软等。
此外,人类还拥有其他的感觉,如味觉、动觉、平衡觉等等。
1.2 环境评价1.2.1 评价视屏对环境的评价可以有多个视角构成。
这里介绍现象屏和特征屏。
现象屏我们以现象屏来考察建筑、聚落乃至整个风景环境的和谐度。
当现象屏中使用功能、环境生态、形式、经济、意义及结构等要素之间不是平衡发展,顾此失彼,那么就会出现明显的缺陷。
比如一栋不适用的住房,其外观再新颖再漂亮也毫无意义。
这里涉及到规划设计中最基本的对“经济、美观和坚固”要求的问题。
形式:建筑物或建筑群体呈现给人的首先是其外观形式。
建筑体量作为整体被人感知,其中形态特征、色彩、材料等起很大作用。
比如木构的房子与砖石建筑给人的感受就不同,住宅建筑的形式与超级市场的形式也不相同。
功能:功能即满足人对建筑及空间环境某种特定的使用要求,因此,建筑及聚落的布局及功能划分就有其各自不同的要求,要予以合理的安排。
教堂与加油站就不同。
环境·(生态):人们期望建筑与邻里乃至周边的风景环境和谐共处,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建筑在历史文化环境及风景环境中的共生关系。
结构:指建筑物本身的结构及其个体在聚落环境中的关系,要考虑这种结构及关系是持久的还是暂时的,是否给人以安全感。
意义:建筑要反映时代精神,它是一种社会秩序的物化。
经济:在使用与花费之间必须寻求最佳结合点。
特征屏这里,我们考虑建筑及其环境是否满足我们对安定、饥渴、性格、法规乃至宗教等精神境界的要求。
它决定人与环境的开放与界定程度。
安全:建筑物的使用及在环境中的位置是否安全,是否能以防万一,如对出乎意料事件的防范如防震、防雷、防火等。
建筑的结构是否牢固,建筑物形态所呈现的表情、姿态是友善还是带有敌意,是否是群组中的不和谐因素,甚或给邻里带来威胁。
欲望:欲望是人的本能,人会饥渴,要吃要喝。
当然这里的饥渴指的不仅仅指人对香肠面包,对啤酒饮料的需求,如在住所要设厨厕,楼梯间要设休息平台,在聚落环境中需有一定配额的饭馆、小卖等提供人生活的便利,满足人的生理要求,而且要考虑图书馆、影院、书店等,满足人对求知欲等的要求。
另外,广场与街道的一开一合,私密空间与公共活动空间的创造等,都是为了满足人对不同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要求。
情感:对情愿、性感信号及形式的接受是人类潜在的本能,这种形式或表情使人兴奋,在历史上一直刺激着人类的创造力,当然这不全是一种有意识的必然产物,然而人体尤是女人人体及某些部位的形式给人的愉悦及其内含的意义,常常反映在人类的环境创造上。
神话传说中山体往往是女姓的巨人,山丘是其胸脯,比如乾陵。
社会:指建筑个体在聚落中的关系,是合群还是孤傲,是“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是冷漠、拒绝,还是热情、接纳。
“我”是“我们”中的一员,“我”有个性,但“我们”要有共性。
建筑也一样,作为环境的组成部分,建筑既要表达自我,还要体现一种社会关系并与环境文脉相关联。
例如故宫或中世纪城镇,其市政厅(教堂)通过个体在群体环境中的恰当地位所表现出的和谐聚落整体景观。
宗教:受启蒙教育的现代人并非全知全能。
虽然我们可以持怀疑论的观点来否定宗教,但对世间许多无法解释的现象,人们总要求助于某些更高层次的力量,这就是宗教在当前科学理性世界里所占有的补充地位。
宗教以无可捉摸的“神秘的微笑”吸引人心灵的向往。
牛顿的“上帝的第一推动力”是个错误,但它富有诗意,我们民间盖房子从奠基到上梁、封顶、乔迁等都伴随着一系列神秘的迷信活动,是民俗。
许多村落民宅门窗上饰有照妖镜、八卦符等,它虽然迷信,不科学,但其中也寄托了人的情感,在有意无意间建立一种人与聚落及风景环境间的联系。
法规:法规是通过平等原则作为人与人之间以及各事物之间关系的调解因素,也是要求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规则,并融入了一定的道德规范。
法规给我们指出了一道不可愈越的边界线。
如在交通法中,人遇红灯要停车,闯红灯意味着什么,谁都清楚。
建筑也有其法规,在历史保护区有建筑高度的限制,设计中也有防火防震规范等,并有地域条件的约束。
1.2.2 评价基础人对环境的评价各有不同,不仅仅因为他们年龄、性别的差异,职业的区分,个人经历和素养的不同,还与人的内心世界,如偏见、习俗甚至时尚等有关。
对环境的感知与评价主要受以下四方面的影响:知识、处境、期待和经验。
知识:谁都知道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知识的积累永无止境。
对一部分人有些知识会逐渐忘却,另一部分知识会成为先入为主的偏见,影响我们对环境的评价,关键是我们每个人的“知识库”应该敞开,吸取更多更新的内容来充实它,调整它,以使能更准确客观地评价对象。
处境:人的处境的不同或心情的好坏会影响人对事物的看法。
赫尔曼·黑塞说:“对有的人来说,这个世界仿佛到了末日,糟糕极了,因为他们没有睡好或吃多了难受;而对另一些刚刚被恋人亲吻过的人而言,这个世界简直太值得赞美了”。
期待:期待是人的一种本能,人在路上饿了,就会寻找饭馆,这时候饭馆的招牌就是“生命绿洲”的信号。
人对环境的感知是基于期待而为的,也是在无限纷繁的现状中的选择。
经验:经验在人对环境的感知与评价中起关键作用。
经验由躯体经验与社会经验构成。
躯体经验人的躯体经验在其语言能力形成之前的母体中就存在。
人在婴幼儿时期在生理需求上是否得到满足,将对他一生的兴趣、愿望以及行为甚至性格产生重要影响。
大多数人的躯体经念与“抚摸”有关。
因此,对聚落及其风景环境的评价往往也通过人的躯体经验从空间和实体两方面来进行。
因为大自然富有无限生机,与人体有许多相同之处。
在我们对自然风物及环境构成的命名上,也是根据身体部位来给定的,如山顶、山腰、山脚、水体、树身、树冠等。
享里希·沃尔芬茵说:“因为我们拥有一个身体,所以物体的形式才有特征,如果只有视觉,那么我们对体形环境的评价就会出乱子,由于人拥有驱体,使我们认识什么是重力,什么是收缩,什么是力量等等,才使我们有这样的经验积累,对陌生事物的形态特征有所感觉。
”社会经验人的社会经验可以说也是与生俱来的,人在童年时期通过对成年人之间言行的观察学会与人交往。
由人的社会经验的影响来考察环境,突出表现在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和谐度。
由人的躯体经验出发,我们说房屋像人一样有生命有表情。
而从社会经验的角度出发,建筑与建筑群或聚落及风景环境之间也体现一种类似人在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关系。
建筑在环境中的和谐关系也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友善、理解与信任。
无视环境存在,无度突出本体和自我表现的建筑不就是社会中一个自私孤傲的人的写照吗?一般而言,“凸”形与人对抗,“凹”形对人接纳。
1.2.3 评价方法对聚落环境的评价有许多专业和学科的科学评价方法,这里结合本课题介绍两种方式:巨人法在这里,主体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巨人,周围的环境因此变得跟玩具一样。
该巨人无所事事,看到房子后,用手去打一打,用脚去踢一踢,看看该房子是否牢固;再转几圈看看这房子外边到底什么样子;揭开屋顶,再把房子里边看个究竟,干什么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