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动物采食量影响与调控的几大技术关键点
水产养殖中的投料量与频率控制

水产养殖中的投料量与频率控制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养殖方式,对于保障人们对鱼类等水产品的需求起着关键作用。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投料量和投料频率的控制是影响水产养殖效益和鱼类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讨论水产养殖中的投料量与频率控制的重要性以及合理的投料策略。
一、投料量的控制在水产养殖中,合理的投料量可以确保鱼类的健康生长和良好的养殖效果。
投料量的控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鱼类种类和生长阶段:不同种类的鱼类在不同生长阶段对饲料的需求量不同。
如幼鱼阶段需要较少的饲料,而成鱼阶段需要更多的饲料来满足其能量需求。
因此,在投料量的控制中要注意根据鱼类的种类和生长阶段进行合理调整。
2.水质条件:水质的变化会影响鱼类对饲料的摄食情况。
水质恶劣或污染严重时,鱼类摄食欲望会下降,需要适当减少投料量。
而水质优良时,鱼类的食欲会增加,可适度增加投料量。
3.鱼类的健康状况:鱼类的健康状况是投料量控制的重要指标之一。
如果发现鱼类出现异常情况,如食欲减退、消瘦等,可能是投料量过多或过少引起的。
及时调整投料量,确保鱼类的健康成长。
二、投料频率的控制投料频率的控制对于水产养殖的效益同样至关重要。
合理的投料频率可提高鱼类对饲料的摄食率,并避免造成浪费和水质污染。
1.同一时间段内的投料次数:不同种类和生长阶段的鱼类对投料次数要求不同。
一般而言,幼鱼需要更频繁的投料,如每天3-4次;而成鱼的投料次数可以适当减少至每天1-2次。
同时,也要注意控制单次投料的数量,以避免过度投放造成浪费。
2.鱼类摄食的时间和习性:了解鱼类的摄食时间和摄食习性,可以帮助确定投料的最佳时间和频率。
例如,如果鱼类在早晨和傍晚的时间段更愿意摄食,可以在这些时间段增加投料次数。
3.水质调节:合理的水质调节可以提高鱼类对饲料的摄食欲望。
根据水体中的溶解氧、温度等指标,适当调整投料频率,保持水质的稳定和优良。
三、建立科学的投料策略在水产养殖中,建立科学的投料策略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养殖效益和鱼类的健康生长。
管好四大因素 保证水产养殖效果

管好四大因素保证水产养殖效果影响养殖效果的因素很多,但总有几项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在水产养殖中,譬如:水质、饲料、养殖体的疾病与应激反应就是影响养殖效果的四大关键因素。
一、水质水质调控的是:溶解氧、水温、氨氮、亚硝酸氨、有机物等要素,关键是为养殖体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1.水的肥度:水的肥度主要是指水中浮游植物的含量。
水的肥度适宜,指水中浮游植物量适宜。
浮游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能够保证水中有丰富的溶解氧。
在溶解氧达到5~6毫克/升时,生长速度将达到最大,是溶解氧小于1毫克/升时的2~3倍,饲料效率也是1毫克/升时的2倍以上。
而且丰富的浮游植物是鱼苗、虾苗和浮游动物最好的饵料,能够节约饲料。
并且浮游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还要吸收氨做为自身的营养源,能降低水中氨氮的浓度,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
适宜的水体肥度是水产养殖成功的基础。
2.水温:由于鱼、虾是变温动物,温度不同会引起鱼虾体内的消化酶产生很大差异,水温也是影响鱼虾生长速度和饲料系数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鱼虾的最适生长温度一般是25℃左右,当水温过低或过高都会造成生长速度下降和饲料系数升高。
当水温低于15℃,基本处于不长阶段,此时投料主要是起到驯食作用;到了7、8月份,本应是鱼虾最佳生长时间,但如此时连续高温,底层水温达到34℃时,鱼、虾处于不吃不长或只吃不长的状态下,严重影响鱼、虾的生长。
3.氨氮:氨氮是通过鱼虾的粪便和呼吸所产生的。
在低密度养殖或天然水域中氨氮可以通过自净化作用被降解或吸收。
氨氮可以通过浮游植物吸收一部分;也可以在氧气和亚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氮,在氧气和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转化为无毒的硝酸氮,并最终被浮游植物所利用。
但是如果水过于消瘦(缺乏浮游植物)或者养殖密度过大,氨的自净化作用赶不上氨的排泄速度,或由于缺氧阻碍了氨→亚硝酸氮→硝酸氮的转化。
氨就会在水中沉积下来,影响鱼虾的生存,严重的造成鱼虾死亡。
4.亚硝酸氮:亚硝酸氮主要是由氨氮转化而来,当氨氮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亚硝酸氮,而由于缺氧及缺乏硝化细菌,使得亚硝酸氮→硝酸氮的转化受阻而造成亚硝酸浓度升高,造成鱼虾亚硝酸中毒。
水产养殖中的饲料配方和饲养管理

水产养殖中的饲料配方和饲养管理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对水中各种水生生物的饲养和管理,可以有效地提供人类所需的各类水产产品。
而水产养殖中的饲料配方和饲养管理是确保水产养殖业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水产养殖中的饲料配方和饲养管理的重要性以及一些相关的注意事项。
一、饲料配方在水产养殖中的重要性饲料配方是水产养殖中的一项关键工作,合理的饲料配方可以保证水生生物的健康生长和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
饲料配方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如水生生物的种类、年龄、生长阶段、生长环境等。
不同种类的水生生物对饲料的需求有所不同,因此合理的饲料配方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浪费,降低养殖成本。
在饲料配方中,需要合理选择主要原料和辅助原料,确保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充足和平衡。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饲料的形态和口感,以及饲料的消化率和吸收率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饲料配方的重要性在于满足水生生物的营养需求,促进其健康生长,提高养殖效益。
二、饲养管理在水产养殖中的重要性饲养管理是水产养殖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它涉及到水池或池塘的水质管理、水体循环系统的稳定运行、饲料的投喂和消化吸收、疾病防控等多个方面。
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水生生物的养殖效率,减少疾病的发生率,降低养殖成本。
首先,水质管理是饲养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水质的稳定和优良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生理健康至关重要。
要合理控制水中溶解氧、水温、PH值等指标,保持水体清洁,及时排除底泥和废料,确保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浓度不超过安全范围。
其次,饲料的投喂和消化吸收也是饲养管理的重要环节。
投喂时要注意饲料的质量和量的控制,避免浪费和过度喂养引起的污染和疾病发生。
饲料的消化吸收需要观察水生生物的饮食和排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饲养管理措施。
最后,疾病防控是水产养殖中非常重要的饲养管理工作。
水生生物易受到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的侵袭,而疾病的发生将直接影响养殖效益。
水产养殖动物摄食及其营养调控

取营养和能量的唯一途径,动物通过 摄食为个体的存活、生长、发育及繁 殖等提供物质和能量基础。水产动物 的摄食包括摄食行为、摄食量、摄食 频率、摄食节律等。集约化水产养 殖中,饲料通常占养殖成本的60%以 上,合理的投喂不仅使养殖动物可以 获得充分、均衡的营养,而且可以降 低饲料用量,提高生长效率,降低养 殖成本,还可以减少废物排放,降低 渔业污染。
一、水产养殖动物调节机制对食 欲的影响
(一)内外调控
鱼类食欲的调控包括中央调控和 外周调控,中央调控主要在下丘脑区 域,该区域整合来自各种物理、代谢 或者内分泌的信号,再通过中枢神经 系统发出刺激或者抑制摄食的信号。 外周调控包括通过脑发出的或者消化 道反馈体液信号,如由胃、肠等合成 的脑肠肽Ghrelin,具有促进生长激素
图1 中央和外周调控示意图(自Volkoff et al. 2005) AgRP:豚鼠相关蛋白agouti-related protein; BBS/GRP:铃蟾肽/促胃肽bombesin/gastrin-releasing peptide; CART:可卡因和安非他明调节转录产物cocaine-and amphetamine-regulated transcript; CCK: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 CRF: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orticotrophin-releasing factor; GH: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GLP:胰高血糖素样肽glucagons-like peptide; MSH:黑素细胞刺激素 melanocyte-stimulating hormone; NPY:神经肽Y neuropeptide Y; POMC:鼠抗人阿黑皮素原proopiomelanocortin.
水产养殖中的饲料配方与管理技巧

水产养殖中的饲料配方与管理技巧水产养殖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养殖方式,既可以提供丰富的水产品供应,又可以带来经济效益。
然而,要实现高质量和高产量的水产养殖,饲料的配方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探讨一些在水产养殖中常用的饲料配方和管理技巧,并介绍一些有效的提高养殖效果的方法。
一、饲料配方1. 蛋白质含量的控制:蛋白质是水产养殖中最重要的营养成分之一,它直接影响着水产动物的生长和发育。
根据不同种类和生长阶段的水产动物,适当调整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
通常,幼苗期的水产动物需要较高蛋白质含量的饲料,而成年期则需要适量降低蛋白质含量。
2. 脂肪含量的平衡:脂肪是水产动物饲料中的重要能量来源,但过多的脂肪含量会导致水质恶化并增加养殖成本。
因此,在饲料配方中需要控制脂肪含量,确保适量的能量供给。
3. 动物原料的合理利用:水产养殖中常用的饲料原料包括植物蛋白、动物蛋白和混合蛋白。
在配方中,应根据价格和营养含量考虑,合理搭配不同的原料,使饲料成本降低同时满足水产动物的养分需求。
4. 添加必需的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对水产动物的生长和健康非常重要。
在饲料配方中,应添加适量的必需微量元素,如铜、锌、铁等,以提高水产动物的抗病能力和生长效益。
二、饲料管理技巧1. 定时定量喂养:水产动物的消化功能有限,过量的饲料会导致水质恶化和浪费。
因此,应按照规定的投喂量和频率进行喂养,避免过度投喂。
2. 饲料湿化处理:水产动物普遍具有悬浮性喂食习惯,因此饲料的湿化处理非常重要。
湿化后的饲料能够更好地分散在水中,提高水产动物的采食率和消化率。
3. 增加饲料的可溶性:可溶性饲料可以更容易被水产动物吸收消化,提高饲料利用率。
在饲料配方中,可以适当添加可溶性维生素、酶和氨基酸等,以提高饲料的可溶性。
4. 加强饲料的稳定性:饲料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水产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摄取和消化。
在饲料生产过程中,可以添加一些稳定剂和抗氧化剂,以延长饲料的保质期和营养价值。
水产养殖中的生长调控与增重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生长调控与增重技术水产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其发展对于满足人们的食品需求和促进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如何有效地提高水产养殖的生长速度和增重效果,一直是养殖户和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中的生长调控与增重技术,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
一、饲料配方的优化饲料是影响水产养殖生长和增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理的饲料配方能够提供养分均衡的营养物质,满足养殖动物的需求。
在饲料配方中,应根据不同品种和生长阶段的需求,调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维生素等成分的比例。
例如,对于肉食性水产养殖动物,应提供高蛋白质的饲料,以满足其快速生长的需求。
二、合理的养殖密度养殖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者容积内的养殖动物数量。
合理的养殖密度可以有效避免因过度拥挤而导致的生长受限。
过高的养殖密度会造成饲料利用不高、排泄物积累过多等问题,从而影响生长速度和增重效果。
科学的养殖密度应考虑到养殖动物的大小、生长速度以及水质等因素,以确保它们能够正常生长。
三、环境调控水生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因此良好的环境条件对于水产养殖的生长和增重至关重要。
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调控水质、水温、光照和氧气供应等因素。
适宜的水温和水质可以提高养殖动物的食欲和消化吸收能力,进而促进生长和增重。
光照对于某些水产动物的生长和繁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保持适宜的氧气供应能够提高养殖动物的代谢水平,促进其生长。
四、使用生长促进剂生长促进剂是一种能够改善养殖动物生长和增重效果的物质。
常用的生长促进剂包括生长激素、酶制剂和抗生素等。
生长激素能够刺激养殖动物的胃肠道发育和蛋白质合成,从而增加其生长速度。
酶制剂可以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增加养殖动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效率。
抗生素则可以预防和治疗养殖动物的疾病,减少生长受限。
然而,在使用生长促进剂时应注意合理用药,避免对环境和养殖动物造成不良影响。
五、遗传改良遗传改良是提高水产养殖生长和增重效果的长期有效方法之一。
水产养殖中的饲料配方与水质管理要点

水产养殖中的饲料配方与水质管理要点在水产养殖业中,正确的饲料配方和水质管理是保证水生生物健康生长和高产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中的饲料配方与水质管理的要点,并提供一些建议。
一、饲料配方1. 蛋白质含量:蛋白质是水生生物生长和发育的必需营养物质。
不同种类的水生生物对蛋白质的需求不同,因此,在制定饲料配方时,应根据目标养殖的水生生物种类和生长阶段来确定蛋白质含量。
一般而言,鱼类需要较高含量的蛋白质,而虾类则需要较低蛋白质含量。
2. 脂肪含量:脂肪是提供能量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的载体。
合理的脂肪含量能够提高饲料的能量密度,促进水生生物的生长。
饲料中脂肪含量的确定应根据目标养殖的水生生物种类、生长阶段和环境条件进行调整。
3. 矿物质和维生素:饲料中适当添加矿物质和维生素可以满足水生生物的生长和代谢需求。
矿物质包括钙、磷、铁等,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等。
根据不同的水生生物种类和生长阶段,确定合理的矿物质和维生素添加量,以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
4. 添加剂的应用:添加剂在饲料中的使用可以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和稳定性,促进水生生物的生长。
常见的添加剂包括氨基酸、酶制剂、抗生素等。
然而,在使用添加剂时需要谨慎,遵守相关法规,并避免添加剂残留对水质和水生生物造成不良影响。
二、水质管理1. 水质监测:水质是水生生物生长的基础,因此对水质的监测非常重要。
常规监测指标包括水温、溶解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监测水质可以帮助及时发现水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调整,以确保水生生物的健康生长。
2. 水质调控:根据不同的水域和养殖对象,采取适当的措施调控水质。
如通过增氧设备维持水体溶解氧含量、调整饲料投喂量以减少氮排放、控制养殖密度等。
合理的水质管理可以降低疾病爆发的风险,提高养殖效益。
3. 水体循环利用:在水产养殖中,水体的循环利用可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或者建立湿地过滤系统等技术可以有效净化和回收废水,减少水质污染。
养鱼高效饲喂技术要点

三 、 喂 次数 和 投 喂 方 法 投 1投喂次数 : 、 投喂次数是指当 日投饲确定以后 , 一天之
() 2 投喂率表法 : 即参考投喂率和池塘 中鱼的重量来确 定 日投喂量 , 即 日投喂量= ( 池塘鱼 的重量× 投喂率 , 中鱼 池 的重量可通过抽样计算获得。 ) 此外 , 还应根据鱼的生 长情
氧含量低 ,鱼类 由于生理上的不适应 ,使摄食和消化率 降
年饲料总需要 量 , 然后根据 季节 、 水温 、 水质 与养殖对象的
生长特点 , 逐月 、 逐旬甚至逐天的分 配投饲量 。
低, 并消耗较多的能量。 因此生长缓慢 , 饲料率低下 。 据苏联 学 者 B符拉索夫测定溶氧与鲤鱼饲料 消耗 的关 系 , . 可见 鱼
养鱼高效饲喂技术要点
张春源
在养鱼生产中 ,饲料投喂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饲料的 转化率及养殖效果 , 因此 , 掌握运用好 饲料 的投喂技术是一
王
雷
1水温 与投喂量 : 、 鱼类是变温水生动物 , 水温是影 响鱼 类 能量代谢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在一定的水 温范围内, 鱼类 的能量代谢将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大 , 出这个范 围, 超 其代谢
影响鱼摄食 的因素很多 , 如光线弱强 , 人类活动等 。但 从水质理化环境分析 , 在水质环境 良好的条件下 , 影响投喂
个不容忽视的重要 问题 , 直接关 系到养殖的经济效益 。
一
、
投 喂 量 的 确 定
又趋于下降 ,如鲤 鱼 (0 0 5 10克 )的摄食 率在 1"时为 5 C
24 ,0 时 为 3 % ,5 时 为 48 ,0 .% 2 ℃ . 2℃ 4 .% 3 ℃时 为 68 , .% 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生动物采食量影响与调控的几大技术关键点在实践中,人们对于鱼虾采食量的关注度排序往往是优先于生长性能的。
但在解决采食量问题时,却往往只停留在饲料的适口性层面。
其实,采食量是动物和饵料共同决定的一个结果,因此单纯强调饵料或者是动物自身都是达不到理想的采食量调控目的的。
换料采食量与整体采食量在实践中有两种最为普遍的采食量问题,即换料采食量和整体采食量。
换料采食量顾名思义是指在换料过程中突然出现的采食量改变。
整体采食量是指鱼虾在一段时间乃至整个生长季节的采食量情况。
采食量问题是目前配方师突出关心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拒食、料、采食速度慢、采食量下降等。
换料采食量往往与鱼虾的饵料经历或特定品种的喜好有关。
这通常与鱼虾的嗅觉和味觉感受甚至是颗粒的质感直接有关。
富含呈味物质相对于较少呈味物质的饵料在换料的头几餐是更容易获得较高的采食量的。
即使是高低食盐的浓度也会引起一定程度换料采食量的差异。
大部分换料采食量的差异仅仅表现在换料后的头几餐,而不会影响到鱼虾的整体采食量,因此也不会导致生产成绩的改变。
人们很容易观察到换料采食量的改变,并成为重要的市场竞争指标。
而整体采食量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实整体采食量对养殖效果的影响要远远高于换料采食量。
除了能量浓度差异引起的采食量改变的正常情况外,异常的整体采食量偏低,意味着鱼虾的生长潜力受到抑制,因此必然表现为饵料效果不理想。
其实还有一种现象需要和采食量高度关联的是明显偏高的饵料系数。
在生产实践中如果在早期观察到养殖水体水质容易恶化,需要联想到硬颗粒吐料的情况,以尽快分析并采取措施。
能量浓度与采食量同陆生动物一样,下丘脑是水生动物采食量调控的中枢,同时消化道的物理感受也参与采食量的调控,总体表现为因能而食的特性。
但是相对于陆生动物,采食量的中枢调控在水生动物上的精准度相对较差。
因此在使用高能配方时,鱼虾总是倾向于食入更多的能量,而在使用低能配方时,总是倾向食入较少的能量。
这是下丘脑采食量控制中枢和消化道物理感受调控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较高营养浓度(高能)的配方在总体上会获得更快的生长速度。
这和陆生动物精准“因能而食”的特点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嗅觉与采食量诱食性是人们最为直观可以感受到的饵料特性。
因此在很多时候人们将诱食性或适口性等同于采食量,这是非常不科学的。
这简化了对于采食量这一综合指标的内因和外因的分析,从而导致有失于事实的真相,因此得到的解决方案收效甚微。
诱食性从功能上来看直接与鱼虾的嗅觉甚至味觉相联系,以指导鱼虾确定食物的位置,这对于那些视力差,生活在光线微弱环境中的品种非常重要,同时还可以帮助鱼虾进行食物的判定,这对于那些肉食性的品种特别重要。
最初关于鱼类是否分别存在味觉和嗅觉是存在争议的,经研究证实鱼类的嗅觉是相对于味觉而独立存在的,鱼的鼻道与哺乳动物不同,与呼吸道没有相连的部分。
每个鼻腔有两个开口,进水口和出水口,鼻腔的底部覆盖着嗅觉上皮细胞,这些嗅觉上皮细胞褶皱形成薄板。
当鱼游动的时候,水流中的物质被鱼鼻腔的受体细胞所感受而产生嗅觉。
但鱼的嗅觉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普通意义上认识的嗅觉。
需要特别注意鱼类嗅觉传递的载体是水而不是空气,因此这些物质不一定具有挥发特性,而必须是溶解于水的。
因此虽然氧化的油脂在人类闻来是非常的刺鼻,但这些挥发性的脂溶性的物质,并不容易使鱼通过嗅觉产生厌恶的感觉。
所以有油脂氧化的情况下,我们看到鱼的采食行为是不受影响的,但往往会发生后续的吐料,膨化料会很容易观察到,而硬颗粒料则往往只有在出现高饵料系数时才被重视,但原因往往未被充分认识。
味觉、质感与采食量鱼类大多数的味蕾分布于嘴唇,口腔,鳃弓,以及触须等位置,但并不位于舌头上。
味觉的启动发生于味蕾接触到食物的瞬间,因此味觉用于描述鱼类接触食物和摄入食物时的情况,并最终表现为吞咽摄入行为。
味觉对于有些鱼进行食物的定位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鲤科鱼类具有柔软的腭上器,上面分布丰富的味蕾,摄食时腭上器可以自动握住食物,感受食物的味道,挑选可食部分吞咽,不合适的吐出。
腭上器对于钓钩铁质金属的味觉感受是导致鲤鱼容易脱钩的重要原因。
因此即使我们观察到鱼在水面抢食,也并不完全代表完全吞食。
不适宜的味觉感受,如氧化,抗营养因子所导致的硬颗粒鱼饲料的吐料一直未被人们充分认识。
有胃鱼则可以将胃中的食物直接吐出。
有胃鱼从胃内吐出经碾磨或部分消化的食物,一般认为是与饲料中的有害物质导致的条件反射有关,而非缺乏诱食性物质。
鱼类采食含有氧化,霉变物质后可导致其身体不适,当再次接触这类物质时,先前痛苦经历可条件性引起鱼类的呕吐行为。
一般而言鱼类的味蕾对于酸味特别敏感,对于甜味和咸味的感觉没有人类那么敏感。
对于水生动物具有明显呈味作用的诱食性物质,可以分为三大类物质:第一类是L型的氨基酸,由于在自然界不存在D型的氨基酸,因此有研究表明,D型氨基酸会抑制某些鱼类的采食量,目前在所有商业应用的氨基酸,除了DL-蛋氨酸外,其它氨基酸均为L型氨基酸,这需要注意。
而羟基蛋氨酸其化学本质为有机酸,是蛋氨酸的前体物,在水生动物上具有优良的诱食效果。
因此无论从优良的生物学效价还是诱食特性出发,羟基蛋氨酸都是更适合水生动物使用的蛋氨酸源。
第二类物质是含有5价氮元素的有机物即季铵盐类物质,具体包括氧化三甲胺,甜菜碱等。
第三类物质是核苷或核苷酸类物质。
这三类物质都具有良好水溶性和呈味特性,并且不一定表现为挥发特性。
虽然研究证实,这些物质都具有良好的诱食特性,但在实际的应用效果上单一的纯品却远不如那些富含这些功能成分的天然物。
这也是为什么水生动物诱食剂还是主要依赖天然原料或水解工艺而非有效组分的直接添加。
因此在生产实践中最为经济有效的诱食剂一是来源于鱼粉,二是来源于无脊椎动物的相关产物例如乌贼膏等,三是来源于酵母的提取物。
关于天然诱食物质的诱食效果明显优于单一化合物的原因分析,一部分认为是单一化合物对味觉或嗅觉的刺激过于单调和强烈,从而引起感受器的疲劳。
在使用化学诱食剂时,每种诱食剂对于特定的鱼都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于某种鱼有效的物质,可能对其它的鱼不一定有效而且可能还有抑制的作用。
另一种分析认为,由于天然诱食物质本身含有大量的营养成分,因此很难分清采食量的增加是由于营养素促进动物生长潜力所发挥的作用还是诱食成分本身所发挥的作用。
除了味觉以外,颗粒的质感,以及颗粒的形状都会影响鱼虾的摄食量。
Smith等(1995)的研究发现小的颗粒会由于导致三文鱼采食时间延长而影响摄食量。
其实这种现象在很多常规养殖鱼上都有明显表现,偏小的颗粒相对于较大的颗粒总是容易导致采食量的相对下降,因此目前实践中有多料台,或分段饲喂的方式,大鱼吃大料,小鱼吃小料,这对于提高各种规格鱼的采食量,减少饲料浪费以及提高鱼的整齐度都是具有显著效果的。
同时颗粒的长度与鱼类采食量下降有密切关系。
在生产中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硬颗粒料长短不一的现象,那些长径比大于3的饲料颗粒往往都是不能被鱼有效摄入的。
对于那些喜欢软颗粒的鱼类,硬的颗粒质感虽然不影响对饲料的摄入,但会影响采食量。
配方原料的选择会很大程度的影响颗粒的硬度,生蛋白相对与熟蛋白由于在加工过程中变性,起到组成蛋白质支撑骨架的作用也更强,因此制成的颗粒也就会偏硬。
营养平衡与采食量几乎所有的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的缺乏症状共同点就是采食量下降。
一般认为动物的生长潜力驱动动物对食物的需求,但长期的营养缺乏或不平衡将抑制动物生长潜力的发挥,并进而导致对食物的摄入量下降。
在水产动物饲料能量不断高企的今天,饲料中的微量营养素的供给并没有随之增加,这也就意味着动物每餐摄入的微量营养素在减少,而动物为了满足增加的代谢需要,相关微量营养素的需要量是增加的。
因此在目前的中国,水生动物营养素缺乏和不平衡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这在以膨化饲料或者是网箱养殖以及流水养殖的养殖方式下尤为突出。
降低鱼粉使用量导致的鱼类生长速度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鱼类采食量下降引起的。
在实践中容易简单认为是缺乏了鱼粉的诱食,导致鱼类不爱采食低鱼粉的饲料。
Dominic Houlihan(2007)在总结大量鱼粉替代的试验结果的基础上认为在鱼粉替代以后除去适口性的问题,采食量的降低和必需氨基酸的的缺乏相关。
例如:欧洲鳗的研究发现当适用太阳瓜子粕替代鱼粉,如果补平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和组氨酸可以使采食量,生长效率都恢复到鱼粉替代前的水平,这种现象与其它物种一致。
在诺伟司自己大量的研发和商业实验上都可以看到通过羟基蛋氨酸钙补充鱼虾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以及其它氨基酸的平衡是可以使鱼虾的采食量不受鱼粉添加量影响的。
在中国的商业配方中目前鱼粉的添加量普遍偏高。
这很大程度是由于我们对于水产饲料氨基酸平衡技术的掌握和鱼虾肠道建康对采食量的影响的忽略所造成的,而非我们普遍认为的鱼粉添加量下降。
肠道健康与采食量采食量是动物和饵料共同决定的一个结果。
从饵料层面来看,包含适口性和可消化性;从动物层面来看,是指动物的消化力。
但在水生动物的采食量的考察时我们往往只看到了饵料的适口性,却忽略了鱼虾的消化力。
消化力是驱动鱼虾积极采食的内在力量,例如适宜的水温,溶氧条件下鱼虾的消化力旺盛,这时的采食量会显著提高。
不健康的消化道不仅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肠炎以及全身性感染等问题,更为普遍意义上的损失是饲料利用率的下降以及采食量的抑制,并进而导致生产成绩的不佳。
我们经常在计算配方时,唯恐蛋白和脂肪浓度略低,因此将所有的成本都放在了营养素上。
须知肠道健康是一切营养素消化利用的基础。
在肠道健康的基础上,配方营养浓度的增加才是有价值的,否则只能增加动物的负担。
水产饲料和养殖过程存在大量导致肠道损伤的因子,包括抗营养因子、氧化、霉变以及水体中存在的致病菌。
在现代养殖中,几乎所有的水产养殖动物都处于肠道亚健康的状况下,差异只是这些亚健康的情况是否会在天气条件,日粮因素以及致病菌的进一步诱导下发展为肠道疾病。
鉴于鱼虾肠道健康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和所导致的巨大损失,在同样的成本的投入下,通过肠道健康手段,诸如添加水产动物专用有机酸,植物精油等产品来改善肠道健康所带来的投入产出比要远高于单纯增加营养素的浓度。
适当的健康投入特别是肠道健康的投入将会为适中的饲料营养浓度带来优秀的生产成绩,这种效益在情况多变的实际养殖条件下会更为突出。
虽然人们在很多年前就在提饲料产品的同质化,但健康与营养并重的思路开始引导水产饲料逐渐由简单的营养指标竞争走向差异化的竞争,并指导饲料企业和养殖户进入全新的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