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采食量
影响反刍动物干物质采食量的因素

干物质采食量(DMI)是反刍动物饲养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是科学配制反刍动物饲粮的前提,它决定着维持动物健康和生产所需养分的数量。
正确估计DMI 对于制定饲料配方尤为重要,它可以防止供给养分的不足或过剩,以及促进养分的有效利用。
养分供应不足会限制动物的生产性能,并影响健康;养分供应过剩,会导致饲料成本增加,并造成大量的养分随粪排出,造成浪费。
1 干物质采食量的概念干物质采食量通常是指动物在一定时间内采食饲料中干物质的总量。
根据采食活动性质的不同,可分为随意干物质采食量、实际干物质采食量和规定干物质采食量。
这三种干物质采食量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随意干物质采食量是单个动物或动物群体在自由接触饲料的条件下,一定时间内采食饲料中干物质的总量。
是动物的本能,一般随动物日龄或体重增加而增加。
实际干物质采食量是在实际生产中,一定时间内动物实际采食饲料中干物质的总量。
它可能与随意干物质采食量相同,也可能不同,主要取决于动物自由接触饲料的程度。
在自由采食时,实际干物质采食量一般与随意干物质采食量相近,但在采用特殊饲喂技术(如强饲)时,实际干物质采食量则大于随意干物质采食量。
生产中,人们基于各种原因而控制动物自由接触饲料,因而,实际干物质采食量往往低于随意干物质采食量。
实际干物质采食量也随动物日龄或体重增加而增加。
规定干物质采食量是根据动物应用原理和大量动物试验的结果而确定的动物不同生产阶段的采食量,是动物某一阶段的平均采食量。
规定干物质采食量随动物生长阶段呈阶梯式增加。
规定干物质采食量一般低于随意干物质采食量,但也可能高于随意干物质采食量(如哺乳早期母畜)。
实际干物质采食量和规定干物质采食量的确定必须具有科学性,既要符合动物的生理要求,又具有人为的控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调控采食量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
2 反刍动物干物质采食量的调节和预测对于反刍动物来说,能量浓度低(如采食粗料)时,干物质采食量随能量浓度增加而增加,此时物理调节机制作用最大。
《动物的采食量》课件

结束语
动物采食量的研究对人类有哪些启示?如何在未来更好地研究动物的采食量? 让我们一起探索答案!
3 热定量法
利用热量代谢测定动物的采食量。
2 消耗平衡法
通过测量动物摄入食物和排出的废物来计算 采食量。
4 核素示踪法
通过核素示踪来测定动物摄入食物的量。
动物的采食量影响因素
饲料的营养成分
动物对饲料的营养成 分需求不同,会影响 其采食量。
外界环境因素
温度、湿度等环境条 件会对动物的采食行 为产生影响。
动物生理状态
动物的健康状况、年 龄等因素会对其采Βιβλιοθήκη 量产生影响。动物种类等因素
不同动物物种之间的 采食量会有差异。
动物采食量的应用
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
研究动物的采食量可以优化 畜牧业生产和提高利润。
变化环境下野生动物的 食性分析
了解野生动物的采食量可帮 助保护和管理森林、草原和 水域资源。
森林、草原和水域资源 的保护和管理
《动物的采食量》PPT课 件
动物的采食量是什么?它为什么如此重要?本课件将探讨动物的采食量研究 的背景、常见的测定方法以及其应用价值。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为什么需要研究动物的采食量?动物的采食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动物的采食量有哪些应用价值?
常见的采食量测定方法
1 直接称重法
通过称重食物容器来测定动物的采食量。
猪只各阶段采食量标准

猪只各阶段采食量标准猪只各阶段采食量标准如下:
1. 20斤的猪每天吃斤;
2. 30斤的猪每天吃斤;
3. 40斤的猪每天吃斤;
4. 50斤的猪每天吃斤;
5. 60斤的猪每天吃斤;
6. 70斤的猪每天吃斤;
7. 80斤的猪每天吃斤;
8. 90斤的猪每天吃斤;
9. 100斤的猪每天吃斤;
10. 110斤的猪每天吃斤;
11. 120斤的猪每天吃斤;
12. 130斤的猪每天吃斤;
13. 140斤的猪每天吃斤;
14. 150斤的猪每天吃斤;
15. 160斤的猪每天吃斤;
16. 170斤的猪每天吃斤;
17. 180斤的猪每天吃6斤。
这些数值是基于猪体重与采食量的对应关系得出的,通常采食量 = 实际体重× 系数,其中小猪系数为,中猪为,大猪为。
这些数据仅供参考,具体采食量标准可能会因饲料类型、饲养环境、猪品种和管理方式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采食量及其影响因素

3)饲喂方式和时间 自由采食时动物的采食量高于限饲时。少喂勤 添可使动物保持较高的食欲,并减少饲料浪费。 4)饲喂的连续性 从营养上讲,动物从出生起的整个生命,虽然 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但前后一件存在连续性。如 母猪妊娠期的采食量不仅影响妊娠期母猪的增重、 胎儿的发育,也会影响泌乳期的采食量从而引起 产乳量。因此,应该从全局的观点来决定母猪各 阶段的采食量和饲养方式。
动物采食量及其影响因素
付亚楠 吕文佳 张烨华 张志平 王云凌
•
采食是动物摄入营养物质的基本途径。 采食量是衡量动物摄入营养物质数量的尺 度。动物采食的营养物质至于偶满足了维 持需要后,多摄入的部分才能用于生产。 因此,采食量是影响动物生产水平的重要 因素。
目 录
• 采食量的概念 • 采食量的衡量 • 采食量的意义 • 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四、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动物的才是包括觅食、识别、定位感知、 食入、咀嚼、吞咽和停止摄入等一系列过 程。因此,影响采食量的因素有很多,主 要有动物、饲粮、环境和饲喂技术等。
(一)动物因素
1、遗传因素 采食量是一个低遗传力性状,可通过选择来 提高。各种动物的采食习性和特点各不相同,采 食量也相差甚远。 2、生理阶段 母畜发情时,一般采食量下降,甚至停止采 食;母羊在妊娠后期,采食量降低;产羔后期, 采食量增加;妊娠、泌乳和产蛋能刺激食欲,提 高采食量。
在实际生产中,供给动物饲料时,既要 使动物的实际采食量符合动物的生理需求, 又可通过认为的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调控 采食量以达到一定的生产目的。
二、采食量的衡量
(一)用采食饲料的重量来表示:通常用24h 内采食饲料的重量来表示。但因饲料干物 质和营养浓度不同,故采食量相同,并不 意味着摄入的养分数量相同。 (二)用能量摄入量表示:此法优于前者, 因为动物采食的实质是满足能量的需要。
蛋鸡采食量标准

蛋鸡采食量标准近年来,我国养鸡产业蓬勃发展,养鸡养殖业是我国农业收益的重要部分。
在众多养殖品种中,蛋鸡是养殖最多的,并且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营养来源。
蛋鸡的采食量是影响蛋鸡产蛋量和促进蛋鸡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蛋鸡采食量标准,有助于提高蛋鸡的生产性能和产蛋率。
一、蛋鸡的食性鸡是杂食性动物,食欲旺盛,有嗜好性和有选择性地摄取饲料。
蛋鸡对饲料的需求量和营养需要因品种、性别、生长阶段、季节、环境等因素而异。
一般来说,蛋鸡的饲料需求可以分为生长期和产蛋期两个阶段。
二、蛋鸡采食量标准(1)生长期新生期(0~7天):每只日均需饲料7~9g;育雏期(8~28天):每只日均需饲料30~35g;前期生长(29~49天):每只日均需饲料60~65g;后期生长(50~70天):每只日均需饲料75g;(2)产蛋期开始产蛋期(21~25周龄):每只日均需饲料105~110g;高产期(26~38周龄):每只日均需饲料110~120g;减产期(39~42周龄):每只日均需饲料100g;谷绝期(43~53周龄):每只日均需饲料85~90g;(3)注意事项蛋鸡饲料粗蛋白质应在16%~18%之间,粗纤维应在4%~12%之间。
蛋鸡的食槽应该保持清洁干燥,及时清理残留的饲料和鸡粪,每天进行二次饲喂(早晚两次),饲料的质量必须得到保证。
三、结论制定科学合理的蛋鸡采食量标准对于提高蛋鸡的产蛋量和生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按照标准进行饲养,可以保证蛋鸡营养均衡,促进蛋鸡的生长快速、健康、高效。
同时,定期检查蛋鸡采食情况,及时调整饲料配方,防治疫病发生,是科学养殖的基础,也是有效提高蛋鸡产蛋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
影响采食量的动物因素

动物的采食包括觅食、识别、定位感知、食入、咀嚼、吞咽和停止摄入等一系列过程,是这些过程的综合。
因此,影响采食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动物、饲粮、环境和饲喂技术等。
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调控动物的采食量,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降低生产成本。
动物体既具有复杂的采食量调控机制,又具有很大的适应能力。
这就为通过调控采食量来实现调控生产水平提供了可能。
一、动物因素(一)遗传因素采食量是一个低遗传力性状, 可通过选择来提高。
猪采食量的遗传力约为0.3, 但它与生长速度(r=0.6)和瘦肉率(r=0.4)的相关较大, 故在以生长速度和瘦肉率为选择性状时也提高了采食量, 这也是猪易过食的主要原因。
各种动物的采食习性和特点各不相同,如鸡早晚采食较多, 猪主要在白天采食, 草食家畜则白天、晚上都很重要, 甚至晚上更重要, 如俗话说“马不吃夜草不肥”。
各种动物的采食量相差甚远, 同种动物的不同品种、品系间的采食量也存在明显差异。
(二)生理阶段动物的生理阶段对采食量的影响机理既与物理调节有关,也与化学调节(主要是激素分泌的影响)有关。
母畜发情时, 一般采食量下降, 甚至停止采食;母羊在妊娠后期,一方面血液中含有高浓度的雌激素,另一方面因子宫内容物压迫胃肠道,增加胃肠道紧张度,导致采食量降低;产羔后,能量需要增加,且胃肠道紧张度缓减,采食量显著增加, 产羔后一个月采食量达到高峰。
对奶牛的研究也表明: 同一奶牛在不同生理时期,瘤胃容积的变化也伴随着采食量的变化。
在产乳高峰时,乳牛血液中的VFA 转化为乳成分的效率提高,降低了血液中的VFA,从而增加采食量。
妊娠、泌乳和产蛋能刺激食欲,提高采食量。
(三)健康状况疾病因素也是影响采食量的重要因素。
患病和处于亚临床感染的动物常表现出食欲下降。
母猪的产后瘫痪是最典型的例证;奶牛的乳房炎导致采食量下降也很常见, 胃肠道感染或寄生虫病也使采食量降低。
大多数代谢疾病如妊娠毒血症、酮血症、D-乳酸症也表现出采食量下降。
肉牛各阶段采食量标准表

肉牛各阶段采食量标准表
以下是一个肉牛各阶段采食量的参考标准表:
1)1月龄犊牛采食量:每头犊牛日粮量约4kg左右。
2)2月龄犊牛采食量:每头犊牛日粮量约5kg左右。
3)3月龄犊牛采食量:每头犊牛日粮量约6kg左右。
4)4月龄犊牛采食量:每头犊牛日粮量约7kg左右。
5)5月龄犊牛采食量:每头犊牛日粮量约8kg左右。
6)6月龄犊牛采食量:每头犊牛日粮量约9kg左右。
7)7月龄犊牛采食量:每头犊牛日粮量约10kg左右。
8)8月龄犊牛采食量:每头犊牛日粮量约11kg左右。
9)9月龄犊牛采食量:每头犊牛日粮量约12kg左右。
10)10月龄以上肉牛采食量:每头肉牛日粮量约13kg左右。
以上数据仅供参考,实际采食量可能会因个体差异、饲养环境、饲料品质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因此,建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科学调控动物采食量的技术措施

期 的动 物 , 采食 量 下 降 , 甚 至停 止 采 食 , 母 羊 在 妊 娠 的后期 采食 量降 低 , 产 羔 后采食 量 显著增 加 , 产 羔后
提高, 采 食量 也会 大 大下 降 ; 牧 草 中 ND F 的含 量 和 消化 率是 影 响反刍 动物 采食 量 的 重要 因素 , ND F通 过影 响瘤 胃的填充 程 度 而 调 节 采 食 量 ; 钙 能 够 调 节
产蛋鸡 的采食量 , 微 量元 素 和 维 生 素 对 动 物 的 采食 量也 有调 节作 用 ; 动 物饲 粮 中加 入 少 量 抗 菌 素 可 提
2 调 控 的技 术 措 施
2 . 1 根 据动物 的 种类及 所 处的 状况 调控 各 种 动 物 的采 食 习惯 和 特 点各 不 相 同 , 如 鸡在
早、 晚采食 较 多 , 应 注 意 在 早 晚 增 加 饲 喂 次 数 和 喂
量 。猪 主 要 在 白天 采 食 , 应 尽 量 将 全 天 的 日粮 安 排
畜牧 兽 医杂志
第 3 2卷
第 3期
2 0 1 3年
8 5
科 学 调 控 动 物 采食 量 的技 术 措 施
王新贵 , 马 志 宁
( 华 亭县 畜牧兽 医局 , 甘 肃 华亭 7 4 4 1 0 0 )
[ 中图分 类号] S 8 2 1 . 4 2 [ 文献 标识 码] C [ 文章 编号 ] 1 0 0 4 — 6 7 0 4 ( 2 0 1 3 ) 0 3 — 0 0 8 5 — 0 2
1 . 1 动 物 的 因 素
温度、 光照 、 湿度 、 有 害气 体 、 拥挤、 长 途 运 输 等 都 会影 响动 物 的采食 量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2
二、采食量的衡量
(一)用采食饲料的重量表示 采食量与养分数量
(二)用能量摄入量表示 为能而食
A
3
三、采食量的意义
(一)影响动物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
采食量影响生产水平和饲料转化率 1.采食量过低:用于维持的比例增大,用于生产
的比例减小,饲料转化率下降; 2.采食量过量:过多的能量用于贮存脂肪,降低
A
21
影响采食量的各种因素
因素
效应
消化 饲粮容积
压力感受器感受瘤胃紧张度
消化率
绵羊十二指肠受体感受吸收的养分
饲喂频率
影响食糜通过的速度
饮水量
控制采食量
pH
影响瘤胃壁化学受体
尿素 注射尿素、
氯化铵、乳酸胺 缩短绵羊的采食时间
尿素(添加剂) 降低第一次采食的时间和采食量,但
由于增加奶牛采食频率,总采食量不变
A
8
(二)中枢神经系统(CNS)的部位
1.饱中枢:位于下丘脑的腹内侧核,抑制摄
食的中枢部位;
2.饿中枢:摄食中枢,位于下丘脑两侧的外
侧区,刺激摄食的中枢部位。
A
9
二、调节采食量的其他途径
(一)化学稳态理论或化学调节 1.血糖:与采食量呈负相关 2.VFA:反刍动物乙、丙酸,pH 3.激素:性激素、胰岛素、胆囊收缩素、
饲料转化率; 3.适度提高采食量:可增加用于生产的比例,提
高饲料转化率。
A
4
500头阉牛以三种不同的增重速度达到340kg体重时的 能量需要
日增重 饲喂天数 (kg) (d) 0.45 700 0.91 350 1.36 234
净能需要量(MJ)
玉米当量
维持净能
增重净能 (kg)
9.02×106 2.96×106 1707.7
乙酸
降低牛、绵羊和山羊的每顿采食量
乳酸(注射乳酸纳)
降低山羊的每顿采食量
丙酸
降低采食量,瘤胃静脉壁存在丙酸受体
A
22
影响采食量的各种因素
因素
性激素 雌激素 孕酮 脱氢异雄酮 促乳素 促卵泡激素 促黄体激素
效应
增加反刍动物的采食量 影响其它卵巢激素 降低小鼠的增重,但不影响采食量 影响泌乳和其他生理反应 影响泌乳和其他生理反应 影响泌乳和其他生理反应
日增重 (g) 34.2 36.3 39.3 38.8 39.1 39.1 40.6
A
18
三、环境因素
四、饲喂技术
(一)饮水 (二)饲料形态 (三)饲喂方式和时间 (四)饲喂的连续性
A
19
影响采食量的各种因素
因素 感觉系统 嗅觉 温度 大脑
味觉 控制采食量 控制采食量 下丘脑 垂体
效应 控制采食量
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等
4.其它:AA、pH、渗透压
A
10
(二)物理调节
1.胃肠道紧张度:物理机械特性,压力
受体;
2.体内温度变化:热稳衡理论
低能量、大容积和难消化时物理调节为 主;反之以化学调节为主。
A
11
(三)脂肪稳衡理论
长期调节机制,采食量的长期调节取决于动 物体内的能量储备,与能量储备相关的物质 则可能作为反馈信号CNS活动,从而控制采食 量。
1.胰岛素: 2.肾上腺素能物质: 3.莱普汀:
A
12
采食量的反馈调节
CNS
色 味 香 质地
采食
饲料
胃肠道 血液中
机械受体
肝脏
化学受体
后脑
消化
食糜
养分
机体 脂肪组织 肌肉组织 代谢
贮备
时间 注:
表示随着采食饲料到养分存积在体内的过程中 流向CNS的反馈信号
A
13
三、各种家畜采食量调节机制异同
(一)共同点
中枢神经统一控制
(二)不同点 1.猪:化学调节为主 2.禽:化学调节为主 3.反刍动物:物理、化学
A
14
第三节 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一、动物因素 (一)遗传因素 (二)生理阶段 (三)健康状况 (四)疲劳程度 (五)感觉系统 (六)学习
A
15
二、饲粮因素
(一)适口性 (二)能量浓度 (三)饲粮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 (四)脂肪 (五)中性洗涤纤维 (六)矿物元素和维生素 (七)饲料添加剂
11.76 12.47 12.97 13.14 13.31 13.85 15.86
采食量 (kg) 2.30 2.31 2.31 2.22 2.20 2.18 2.09
能量摄入量 (MJ) 27.03 28.74 30 29.2 29.37 30.12 33.05
F/G
2.80 2.65 2.45 2.39 2.35 2.32 2.14
A
16
母猪和仔猪饲粮添加风味剂对仔猪断奶3周内生 产性能的影响
日增重
(g)
采食量
(g)
母+/仔+ 450a
818a
母+/仔359b
725b
母-/仔+ 366b
751b
母+/仔363b
729b
注: +和-分别表示添加与不添加
A
17
饲粮能量浓度对4.5-8周龄肉鸡采食量和生产性能 的影响
饲粮能量浓度 (ME,MJ/kg)
第二十八章 动物的采食量
采食是摄入营养物质的基本途径; 采食量是衡量摄入营养物质的数量的尺度。
A
1
第一节 采食量的概念和意义
一、采食量的概念
24h采食饲料的重量。分随意采食量、实际采 食量。
(一)随意采食量
单个动物或群体在自由接触饲料的情况下,一 定时间内采食饲料的重量。
(二)实际采食量
实际生产中,一定时间实际采食饲料的总量。
4.51×106 3.10×106 1176.6
3.02×106 3.28×106 1018.8
A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
(二)配制饲粮的基础 消化道容积与饲粮营养物质浓度相结合;
(三)合理利用饲料资源的依据 (四)合理组织生产的依据
A
6
第二节 采食量的调节
动物的采食包括觅食、识别、定位感知、食入和咀 嚼吞咽等一系列过程。 采食的饲料在消化道消化,吸收并参与体内代谢。 这些活动和过程影响采食量。 采食量的短期和长期调节主要受中枢神经系统调 控,其他如感觉器官、胃肠道、肝、血液和脂肪 组织也通过神经-体液的反馈作用参与采食量的调 节。
控制能量平衡 控制能量平衡
A
20
影响采食量的各种因素
因素
代谢物和激素 促生长因子 葡萄糖
生长激素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游离脂肪酸 游离氨基酸
效应
影响肌肉和软骨组织 对单胃动物采食量控制作用大 对反刍动物采食量控制作用小 降低胰岛素分泌,导致采食 降低胰岛素,导致采食 不清楚 不清楚 对反刍动物无效
A
7
一、调节采食量的中枢神经系统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饥饿--动物在一段时间内未采食而消化道内食物已排空 时的生理状态,采食后,饥饿状态便会消失。
饱--动物采食后,消化道已充满食物时的生理状态。 食欲—动物想吃食的愿望,通常由一些内在因素(生理
或心理)刺激或抑制动物的食欲。 食欲、饥饱状态均与采食行为和采食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