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采食生理及采食量调控技术
动物营养学思考题+答案

1.NPN的利用原理及合理利用措施答:NPN的利用原理常用NPN有尿素、双缩脲和各种铵盐。
以尿素为例。
脲酶尿素NH3+CO2C·H2O VFA+酮酸(碳架)真胃和小肠游离AA 吸收动物体蛋白或产品蛋白尿素被水解的速度很快,进入瘤胃后2h内可被微生物脲酶完全水解。
100g瘤胃内容物能在1小时内把100mg尿素转化为NH3,产生的NH3超过细菌利用能力时即可出现NH3中毒,如NH3达8.4-13ppm出现中毒,20ppm运动失调,500ppm死亡。
NPN利用方式:(1)用NPN直接补饲;(2)处理粗饲料;(3)生产各种补充料或营养性添加物。
2.什么叫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及非必需氨基酸?猪禽有哪些必需氨基酸?答:必需氨基酸是:指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能满足动物的需求,必须由饲料提供氨基酸。
半必需氨基酸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节省或替代部分氨基酸的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是指:可不由饲料提供,动物体内能够完全满足的氨基酸,并不是指动物在生长和维持生命的过程中不需要这些氨基酸。
猪需要:赖氨酸、色氨酸、蛋氨酸、胱氨酸、精氨酸、组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和缬氨酸鸡需要:赖氨酸、色氨酸、蛋氨酸、胱氨酸、精氨酸、组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和缬氨酸,甘氨酸和酪氨酸。
3. 什么叫限制性氨基酸?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在蛋白质营养中有何意义?猪、禽和反刍动物饲料最常见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和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各是什么?答:限制性AA:是指饲料或饲料中不能满足动物需要的那些必须氨基酸,她们的短缺饲料或饲料中其他氨基酸的利用,从而降低了整个饲料或饲料蛋白质的营养成分。
通常蒋饲料中缺少的氨基酸叫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和蛋氨酸分别是猪和禽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5.比较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脂肪类消化、吸收和代谢的异同答:单胃动物的消化吸收:主要消化部位在小肠,由胰粘酶和胆盐作用,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或甘油一酯。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一、动物营养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动物营养学是在普通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统计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和阐明动物摄入和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过程与生命活动的关系,揭示动物利用营养物质的量变质变规律,是从事动物生产的理论基础。
动物营养学是动物科学本科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
动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第一、提示和阐明动物生存、生产或做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第二、研究确定不同生产形式下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第三、评定各类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第四、研究和阐明各种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代谢特点、动态平衡、动物生产效率及生产特性之间的关系;第五、研究动物营养与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第六、寻求和改进动物营养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总之,根本任务是为动物科学饲养提供理论根据和饲养指南。
二、基本要求(一)理论知识方面通过理论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及其对动物的营养作用,营养物质缺乏或过量对动物健康和生产的影响,不同种类、不同生理状态和生产水平的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以及影响其需要量的因素,从而掌握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理论基础,具备分析和解决动物生产实践中的饲养问题的理论知识。
(二)实践技能方面通过实验和实践环节,要求掌握动物营养中概略养分的概念和检测原理与方法,了解养分利用率和动物营养需要的基本评定或确定方法,加深动物营养基本概念和动物生产与营养需要的关系的理解,具备营养分析和饲养实践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安排本课程分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二部分。
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形式为主,总学时54学时,3学分。
实验教学以学生亲自动手的形式进行,共54学时,重点开展6大概略养分及部分纯养分的测定分析。
实践环节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设计和实施动物饲养试验的形式进行,共安排一个学期,不占计划内学时。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完成,实践环节安排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进行。
影响反刍动物干物质采食量的因素

干物质采食量(DMI)是反刍动物饲养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是科学配制反刍动物饲粮的前提,它决定着维持动物健康和生产所需养分的数量。
正确估计DMI 对于制定饲料配方尤为重要,它可以防止供给养分的不足或过剩,以及促进养分的有效利用。
养分供应不足会限制动物的生产性能,并影响健康;养分供应过剩,会导致饲料成本增加,并造成大量的养分随粪排出,造成浪费。
1 干物质采食量的概念干物质采食量通常是指动物在一定时间内采食饲料中干物质的总量。
根据采食活动性质的不同,可分为随意干物质采食量、实际干物质采食量和规定干物质采食量。
这三种干物质采食量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随意干物质采食量是单个动物或动物群体在自由接触饲料的条件下,一定时间内采食饲料中干物质的总量。
是动物的本能,一般随动物日龄或体重增加而增加。
实际干物质采食量是在实际生产中,一定时间内动物实际采食饲料中干物质的总量。
它可能与随意干物质采食量相同,也可能不同,主要取决于动物自由接触饲料的程度。
在自由采食时,实际干物质采食量一般与随意干物质采食量相近,但在采用特殊饲喂技术(如强饲)时,实际干物质采食量则大于随意干物质采食量。
生产中,人们基于各种原因而控制动物自由接触饲料,因而,实际干物质采食量往往低于随意干物质采食量。
实际干物质采食量也随动物日龄或体重增加而增加。
规定干物质采食量是根据动物应用原理和大量动物试验的结果而确定的动物不同生产阶段的采食量,是动物某一阶段的平均采食量。
规定干物质采食量随动物生长阶段呈阶梯式增加。
规定干物质采食量一般低于随意干物质采食量,但也可能高于随意干物质采食量(如哺乳早期母畜)。
实际干物质采食量和规定干物质采食量的确定必须具有科学性,既要符合动物的生理要求,又具有人为的控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调控采食量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
2 反刍动物干物质采食量的调节和预测对于反刍动物来说,能量浓度低(如采食粗料)时,干物质采食量随能量浓度增加而增加,此时物理调节机制作用最大。
采食量及其影响因素

3)饲喂方式和时间 自由采食时动物的采食量高于限饲时。少喂勤 添可使动物保持较高的食欲,并减少饲料浪费。 4)饲喂的连续性 从营养上讲,动物从出生起的整个生命,虽然 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但前后一件存在连续性。如 母猪妊娠期的采食量不仅影响妊娠期母猪的增重、 胎儿的发育,也会影响泌乳期的采食量从而引起 产乳量。因此,应该从全局的观点来决定母猪各 阶段的采食量和饲养方式。
动物采食量及其影响因素
付亚楠 吕文佳 张烨华 张志平 王云凌
•
采食是动物摄入营养物质的基本途径。 采食量是衡量动物摄入营养物质数量的尺 度。动物采食的营养物质至于偶满足了维 持需要后,多摄入的部分才能用于生产。 因此,采食量是影响动物生产水平的重要 因素。
目 录
• 采食量的概念 • 采食量的衡量 • 采食量的意义 • 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四、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动物的才是包括觅食、识别、定位感知、 食入、咀嚼、吞咽和停止摄入等一系列过 程。因此,影响采食量的因素有很多,主 要有动物、饲粮、环境和饲喂技术等。
(一)动物因素
1、遗传因素 采食量是一个低遗传力性状,可通过选择来 提高。各种动物的采食习性和特点各不相同,采 食量也相差甚远。 2、生理阶段 母畜发情时,一般采食量下降,甚至停止采 食;母羊在妊娠后期,采食量降低;产羔后期, 采食量增加;妊娠、泌乳和产蛋能刺激食欲,提 高采食量。
在实际生产中,供给动物饲料时,既要 使动物的实际采食量符合动物的生理需求, 又可通过认为的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调控 采食量以达到一定的生产目的。
二、采食量的衡量
(一)用采食饲料的重量来表示:通常用24h 内采食饲料的重量来表示。但因饲料干物 质和营养浓度不同,故采食量相同,并不 意味着摄入的养分数量相同。 (二)用能量摄入量表示:此法优于前者, 因为动物采食的实质是满足能量的需要。
动物的采食量

体内温度升高,采食量下降; 体内温度降低,采食量提高。
动物营养学
二、调节采食量的其他途径
3 、脂肪稳衡理论
Kennedy G.C(1953)提出用来解释采食量的长 期调节机制。 采食量的长期调节取决于动物体内的能量储备, 与能量储备相关的物质则可能作为反馈信号影响 CNS活动,从而控制采食量。 脂肪稳衡理论认为,动物采食是为了保持体内有一 定量的脂肪储备,若动物体脂处于亏损状态,则动 物的采食量趋于提高,以弥补体内脂肪的损失。
5、脂肪
对于反刍动物,饲粮的脂肪含量高,会干扰 瘤胃的正常功能,大大降低采食量。
6、中性洗涤纤维
NDF含量和消化率是影响反刍动物采食量的 重要因素。
动物营养学
二、饲粮因素
7、矿物元素和维生素
⑴ 任何矿物元素的缺乏,都会造成采食量的下降。 ⑵ 钙能调节大鼠和蛋鸡的采食量。 ⑶维生素过多或缺乏,都会造成采食量下降.
动物营养学
三、饲喂技术
质的限饲 ,即通过改变饲粮的养分的平衡 来减少动物的采食量。 • 在饲粮中加入低能饲料,降低能量浓度,
降低能量的摄入; • 降低饲粮中CP水平或AA平衡性变差,
FI下将。
动物营养学
三、饲喂技术
⑶饲喂时间 鸡早、晚采食较多; 猪主要在白天采食; 草食家畜白天、晚上都采食。
4、饲喂的连续性 从全局的观点来决定动物各阶段的采食量和 饲养方式。
1.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rm, CNS)的作用
调节采食量的关键,使动物产生饥饿感和饱感, 调节食欲的大小,控制采食量。
动物营养学
一、采食量的神经调节
饥饿(hunger):指动物在一段时间内未采食 而消化道内食物已排空时的生理状态。 饱(satiety):指动物采食后,消化道已充满 食物时的生理状态。 食欲(appetite):是指动物想吃食的愿望。
科学调控动物采食量的技术措施

期 的动 物 , 采食 量 下 降 , 甚 至停 止 采 食 , 母 羊 在 妊 娠 的后期 采食 量降 低 , 产 羔 后采食 量 显著增 加 , 产 羔后
提高, 采 食量 也会 大 大下 降 ; 牧 草 中 ND F 的含 量 和 消化 率是 影 响反刍 动物 采食 量 的 重要 因素 , ND F通 过影 响瘤 胃的填充 程 度 而 调 节 采 食 量 ; 钙 能 够 调 节
产蛋鸡 的采食量 , 微 量元 素 和 维 生 素 对 动 物 的 采食 量也 有调 节作 用 ; 动 物饲 粮 中加 入 少 量 抗 菌 素 可 提
2 调 控 的技 术 措 施
2 . 1 根 据动物 的 种类及 所 处的 状况 调控 各 种 动 物 的采 食 习惯 和 特 点各 不 相 同 , 如 鸡在
早、 晚采食 较 多 , 应 注 意 在 早 晚 增 加 饲 喂 次 数 和 喂
量 。猪 主 要 在 白天 采 食 , 应 尽 量 将 全 天 的 日粮 安 排
畜牧 兽 医杂志
第 3 2卷
第 3期
2 0 1 3年
8 5
科 学 调 控 动 物 采食 量 的技 术 措 施
王新贵 , 马 志 宁
( 华 亭县 畜牧兽 医局 , 甘 肃 华亭 7 4 4 1 0 0 )
[ 中图分 类号] S 8 2 1 . 4 2 [ 文献 标识 码] C [ 文章 编号 ] 1 0 0 4 — 6 7 0 4 ( 2 0 1 3 ) 0 3 — 0 0 8 5 — 0 2
1 . 1 动 物 的 因 素
温度、 光照 、 湿度 、 有 害气 体 、 拥挤、 长 途 运 输 等 都 会影 响动 物 的采食 量 。
反刍动物饲料间的组合效应及调控技术Microsoft Word 文档 (4)

反刍动物饲料间的组合效应及调控技术反刍动物的能量需要以及不同饲料满足这种需要的程度是动物营养学家们必须首先了解的,它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进行日粮配合以及生产体系的优缺点,而在现行的饲养体系中,饲料中的能值是被看作具有可加性来使用的,它假设饲料营养成分之间无相互影响,加工与混合也不引起营养成分利用率的改变,各个饲料的能值是稳定的。
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日粮采食水平、蛋白含量和饲养水平会改变单个饲料的消化率,当然也就改变了饲料的能量利用效率。
其实早在19世纪末,德国学者Forbes 1931就首次提出混合饲料的非加性效应或组合效应这一术语,他们发现一种饲料的净能在喂牛时随日粮的组成而变化,并于1933年进一步提出单个饲料的净能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其配合的其它饲料。
当某日粮的表观消化率不等于组成该日粮的各饲料消化率的加权和时就意味着产生了组合效应,但是必须指出,尽管某些饲料配合后其营养价值提高了,如在粗料中补加一些蛋白饲料时,粗饲料的消化率和采食量提高的现象是缓解了营养素的缺乏而不是组合效应,Gill等1993认为衡量组合效应的指标应包括采食量的变化,这突破了组合效应仅仅限于非加性的传统界限,并提出日粮配合中的组合效应实质上应指来自不同饲料的营养物质间的整体效应,并应包括营养因素与非营养因素或措施之间的互作效应。
反刍动物饲料间存在组合效应是对已往饲养体系的挑战卢德勋,1993,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和净蛋白体CNCPS充分考虑了饲料间的互作,是一种科学的动态和系统。
1.组合效应产生的原因:当在某一日粮中加入少量易降解的碳水化合物如淀粉或葡萄糖时,纤维消化率提高,但当易降解碳水化合物加入量增大时,日粮中粗料的消化率就会降低,这是最常见的组合效应Mould 1988,淀粉消化的下降也被看作为引起组合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玉米用作精料时更明显。
为证实是否存在组合效应,科研人员研究了许多种饲料饲喂反刍动物。
这些日粮所提供的营养水平对组合效应的产生似乎有很大的影响,当日粮的营养水平高于维持能量需要时,才产生组合效应。
动物营养学复习资料及经典期末试题和答案

绪论★ 1、名词解释:养分(营养物质):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具有类似化学性质的物质统称为营养物质(nutrients),亦称为养分或营养素。
营养:是动物摄取、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产品的全部过程。
营养学:研究生物体营养过程的科学。
通过这一过程的研究,可以阐明生命活动的本质,并通过营养调控措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饲料:正常情况下,凡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吸收、无毒无害、且能提供营养物质的所有物质均可称为饲料饲料的营养价值;饲料或养分完成一定营养或营养生理功能的能力大小。
★ 2、试述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答:总体目标:通过研究,揭示养分利用的定性定量规律,形成饲料资源的高效利用、动物产品的高效生产、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的长期维护的动物营养科学指南,使动物生产在土壤----植物----动物----人食物链中与其他要素协调发展,为维持食物链的高效运转发挥积极作用。
任务:(1)确定必需营养素、研究其理化特性和营养生理作用;(2)研究必需营养素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调节机制;(3)研究营养摄入与动物健康、动物体内外环境间的关系;(4)研究提高动物对饲料利用率的原理与方法;(5)制定动物的适宜养分需要量;(6)探索或改进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新方法或新手段(饲料营养价值评定、营养需要量)。
★3、简述动物营养学在动物生产中的地位。
答:(1)保障动物健康(2)提高生产水平与50年前比较,现代动物的生产水平提高了80-200%。
其中,营养的贡献率占50-70%。
(3)改善产品质量(4)降低生产成本动物生产的总成本中,饲料成本占50-80% (5)保护生态环境★4学习动物营养学的意义答:(1)研究养分的摄入与动物健康和高效生产的定性定量规律,可为动物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维持动物生产的高效进行。
(2)有助于揭示动物生命活动的本质、动物与人及环境的互作关系,并通过营养调控措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_
0.725 0.359
__
0.729 0.363
采食前气味对适口性的影响 对从未接触过开食料的动物
(断奶应激)
对接触过饲料的动物
饲料转换应激 适口性差的原料应激
仔猪在断奶后日粮改变导致采食量下降
0.6
Feed Intake, kg
0.5 0.4 0.3 0.2 0.1 0.0 0
A
C
Olfactory stimuli tested: A= Tap water B= Sow’s milk C= Birth fluids
B
(Rhode & Gonyou, 1991)
采食前气味对适口性的影响
对从未接触过开食料的动物
(断奶应激)
对接触过饲料的动物
饲料转换应激 适口性差的原料应激
4
K im & C a rlso n , 2 0 0 2, 4 R o be rtso n,2 0 0 1 L e ib etse de r, 1 9 7 8
G a n c h ro w a n d G a nc h ro w, 1 9 8 5
R o b in son an d W ink le s, 1 9 9 0 M ille r a n d B a rto sh u k, 1 9 9 1 C h a m o rro et a l., 1 9 93 D a v ie s et a l., 1 9 7 9
a 1
80%
M u s m u scu lu s (m o u se)
a 1 2
2
78%
S ou rc e:U niv er sity o f D e la w a r e c hick e n E S T da ta ba se. G en B a nk núm er o d e a c c e so B K 0 0 0 1 5 3 . G en B a nk núm er o d e a c c e so A F 3 3 7 0 4 0 .
动物采食生理新进展
猪采食调节机制
CNS
观感 气味
味道 结构
消化道 机械型受体 化学受体
血液-borne 肝脏 后脑
身体 脂肪 肌肉
采食
消化
代谢
食物
时间
食糜
营养素
STORES
资料来源: Forbes (1999)
味觉: 在那里?
舌尖及两边 舌后面
味觉感觉: 味觉基因
TASTE PERCEPTION
0.5 mM
糖精
(Danilova et al., 1999)
NHDC
仔猪对蔗糖溶液有明显的偏好
喜好度, %
糖精浓度, Log
Kennedy and Baldwin, 1972
糖精对仔猪采食的影响
喜好度, %
糖精浓度, Log
(Kennedy and Baldwin, 1972)
猪与人对不同甜源的甜感特点
采食前气味对适口性的影响
对从未接触过开食料的动物
(断奶应激)
对接触过饲料的动物
饲料转换应激 适口性差的原料应激
仔猪断奶应激/采食量低
400
母奶 干饲料
kcal ME / kg 0.75 / d
350 300 250
断奶
200 150 100 50 0 -21 -14 -7
Weaned Not weaned
猪与人类的味觉异同
味觉: 猪比人类更敏感吗?
种类 鸡 鸭 猫 狗 人 猪 山羊 兔 牛 味蕾数量 24 200 473 1.706 9.000 15,000-45,000 15.000 17.000 25.000
仔猪对不同甜源的神经反应
几种甜味剂对鼓索神经的刺激反应
0.3 M
人工唾液
蔗糖
1.6 mM
6 .0 0
5 .5 0
5 .0 0
NS
S ta r t 5 d ays d a y s p o s t - w e a n in g 1 4 d ays
4 .5 0
(Bertram et al., 2002)
总结与展望
- 饲料的气味和味道是影响动物选择采食的重要因素 - 调味剂的三大重要功能, 诱食, 掩盖, 标记 - 添加合适的调味剂促进采食;防止饲料转换引起的 采食量下降; 及掩盖异味 - 猪和人对不同甜味物质的甜度感觉不同
N u m b e r o f ta ste b u d s in a n im a l to n g u es >100000 7 0 sen s illa 316 1706 2755 6974 19904 ~20000
3
R efe ren ces
1
D ry e r, 2 00 1
F ru it F ly C h ick D og C at P ig
16
18
20
菜籽粕含量(%)
(Baidoo et al., 1987)
调味剂阻止饲料改变时采食量的下降
1,0
日粮改变
a b
饲料采食量, kg
0,8
b
0,6
a
a
a
对照 调味剂 2 总计
0,4
0,2
0,0
0
5
10
15
20
25
30
断奶后天数
a b
第二组加香日粮与空白日粮采食量的差异 (P < 0.05) 第二组加香日粮与空白日粮采食量的差异 (P < 0.10)
A n im a l S p ecies A Q U A T IC S P . (ceta cea n s… ) IN S E C T S (fru it fly ) A V E S (ch ick en ) M AM M ALS (n o n -p rim a te) M AM M ALS (h u m a n s) A rea 2 (cm ) 0 N r. C ells 6 10 0 O lfa cto ry g en e s R efe ren ces estim a ted (o n o lfa cto ry g en e s) 0 D ryer, 2 0 0 0
2004年动物营养与饲料科技创新学术与技术研讨会, 2004年10月22-23日, 四川雅安, 中国
动物采食生理及采食量调控技术
致富网 生猪价格
2004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人类味觉/嗅觉受体研究中所作出的杰 出贡献 他们发现大约1万个不同的基因组成的 群组(占人类的3%),构成了人类的嗅 觉感应系统,而该系统决定人类所嗅到 的气味。
名称 对人
蔗糖 葡萄糖 乳糖 糖精钠 阿斯巴甜 (甜蜜素) NHDC 索马甜 1 0.25 0.33 215 155 3600 100,000
相对甜度 对猪
1 0.125 0.146 3.34 没反映 -没反映 -没反映 ---
味感
优良 良 良 含苦味及金属余味 近蔗糖 水果似甜味 以甘草,甜感时间长
嗅觉受体 (OR)
嗅觉感觉: 嗅觉受体
OLFACTORY PERCEPTION: olfactory receptors (OR)
D iffe re n c e s in th e o lfa c to ry e p ith e liu m in se v e ra l a n im a l sp e c ie s.
- 碳水化合物类的甜味剂对人和猪效果相同 - 非碳水化合物类的甜味剂对人甜度很高; 对猪则较低或无反应
- 猪味觉/嗅觉受体研究应该启动 - 调味剂的研究与选用应该 “以猪为本”
1 1 2 0 S en silla s
0 .0 0 4 10 – 20 1 2 5 -2 2 5 10 – 20
61
R o b ertso n , 2 0 0 1
5 7 5 -1 0 0
~20 >1000
N ef et a l., 1 9 9 7 D ryer, 2 0 0 0
5
~500
D ryer, 2 0 0 0
E stim a te d n u m b e r o f ta ste b u d s a n d g u sta to ry g e n e s, b y sp e c ie s.
A n im a l S p ecies C a tfish
1 2 ,3
G u sta to ry g en es estim a ted * 100 62 > 20 > 45 > 45 > 30 > 45 > 45
Glaser, et.al, 2000
采食量调控应用技术研究
研究方法学
饲料适口性/气味喜好度的测定方法 -双向选择法
饲料 A 饲料 B
(McLaughlin et al., 1983).
三饮水槽偏嗜实验
Response of newborn piglets to olfactory stimuli
(van Heugthen et al., 2002)
调味剂加快动物对新饲料的适应
实验目的
实验动物: 羊 新饲料:米糠 风味 (青草味)--熟悉的风味 风味 (狗屎味)--厌恶的风味
VanTien et al (1999)
利用调味剂标记提高采食量
高消化率 = 高的采食可能性-机制
猪嗅觉受体的分离与鉴定
Pig OR Receptors
Matarazzo et al (1998) Neuroscience Lett 87-90
内容提要
动物采食生理新进展
味觉受体 嗅觉受体
猪与人类的味觉异同
采食量调控应用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