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采食量的动物因素
影响反刍动物干物质采食量的因素

干物质采食量(DMI)是反刍动物饲养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是科学配制反刍动物饲粮的前提,它决定着维持动物健康和生产所需养分的数量。
正确估计DMI 对于制定饲料配方尤为重要,它可以防止供给养分的不足或过剩,以及促进养分的有效利用。
养分供应不足会限制动物的生产性能,并影响健康;养分供应过剩,会导致饲料成本增加,并造成大量的养分随粪排出,造成浪费。
1 干物质采食量的概念干物质采食量通常是指动物在一定时间内采食饲料中干物质的总量。
根据采食活动性质的不同,可分为随意干物质采食量、实际干物质采食量和规定干物质采食量。
这三种干物质采食量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随意干物质采食量是单个动物或动物群体在自由接触饲料的条件下,一定时间内采食饲料中干物质的总量。
是动物的本能,一般随动物日龄或体重增加而增加。
实际干物质采食量是在实际生产中,一定时间内动物实际采食饲料中干物质的总量。
它可能与随意干物质采食量相同,也可能不同,主要取决于动物自由接触饲料的程度。
在自由采食时,实际干物质采食量一般与随意干物质采食量相近,但在采用特殊饲喂技术(如强饲)时,实际干物质采食量则大于随意干物质采食量。
生产中,人们基于各种原因而控制动物自由接触饲料,因而,实际干物质采食量往往低于随意干物质采食量。
实际干物质采食量也随动物日龄或体重增加而增加。
规定干物质采食量是根据动物应用原理和大量动物试验的结果而确定的动物不同生产阶段的采食量,是动物某一阶段的平均采食量。
规定干物质采食量随动物生长阶段呈阶梯式增加。
规定干物质采食量一般低于随意干物质采食量,但也可能高于随意干物质采食量(如哺乳早期母畜)。
实际干物质采食量和规定干物质采食量的确定必须具有科学性,既要符合动物的生理要求,又具有人为的控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调控采食量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
2 反刍动物干物质采食量的调节和预测对于反刍动物来说,能量浓度低(如采食粗料)时,干物质采食量随能量浓度增加而增加,此时物理调节机制作用最大。
动物的采食量

二、采食量的衡量
(一)用采食饲料的重量表示 采食量与养分数量
(二)用能量摄入量表示 为能而食
三、采食量的意义
(一)影响动物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
采食量影响生产水平和饲料转化率 1.采食量过低:用于维持的比例增大,用于生产
的比例减小,饲料转化率下降; 2.采食量过量:过多的能量用于贮存脂肪,降低
饲料转化率; 3.适度提高采食量:可增加用于生产的比例,提
第二十八章 动物的采食量
•采食是摄入营养物质的基本途径; •采食量是衡量摄入营养物质的数量的尺度。
第一节 采食量的概念和意义
一、采食量的概念
24h采食饲料的重量。分随意采食量、实际采 食量。
(一)随意采食量
单个动物或群体在自由接触饲料的情况下,一 定时间内采食饲料的重量。
(二)实际采食量
实际生产中,一定时间实际采食饲料的总量。
高饲料转化率。
500头阉牛以三种不同的增重速度达到340kg体重时的 能量需要
净能需要量(MJ)
日增重 饲喂天数
玉米当量
(kg) (d)
维持净能
增重净能 (kg)
0.45 700 9.02×106 2.96×106 1707.7
0.91 350 4.51×106 3.10×106 1176.6
1.36 234 3.02×106 3.28×106 1018.8
丙酸
降低采食量,瘤胃静脉壁存在丙酸受体
影响采食量的各种因素
因素
性激素 雌激素 孕酮 脱氢异雄酮 促乳素 促卵泡激素 促黄体激素
效应
增加反刍动物的采食量 影响其它卵巢激素 降低小鼠的增重,但不影响采食量 影响泌乳和其他生理反应 影响泌乳和其他生理反应 影响泌乳和其他生理反应
《动物的采食量》课件

结束语
动物采食量的研究对人类有哪些启示?如何在未来更好地研究动物的采食量? 让我们一起探索答案!
3 热定量法
利用热量代谢测定动物的采食量。
2 消耗平衡法
通过测量动物摄入食物和排出的废物来计算 采食量。
4 核素示踪法
通过核素示踪来测定动物摄入食物的量。
动物的采食量影响因素
饲料的营养成分
动物对饲料的营养成 分需求不同,会影响 其采食量。
外界环境因素
温度、湿度等环境条 件会对动物的采食行 为产生影响。
动物生理状态
动物的健康状况、年 龄等因素会对其采Βιβλιοθήκη 量产生影响。动物种类等因素
不同动物物种之间的 采食量会有差异。
动物采食量的应用
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
研究动物的采食量可以优化 畜牧业生产和提高利润。
变化环境下野生动物的 食性分析
了解野生动物的采食量可帮 助保护和管理森林、草原和 水域资源。
森林、草原和水域资源 的保护和管理
《动物的采食量》PPT课 件
动物的采食量是什么?它为什么如此重要?本课件将探讨动物的采食量研究 的背景、常见的测定方法以及其应用价值。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为什么需要研究动物的采食量?动物的采食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动物的采食量有哪些应用价值?
常见的采食量测定方法
1 直接称重法
通过称重食物容器来测定动物的采食量。
2024年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养殖类模拟试卷及答案

《2024年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养殖类模拟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下列哪种动物的妊娠期最长?()A.猪B.牛C.羊D.兔2.动物饲料中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通常是指()。
A.赖氨酸B.蛋氨酸C.色氨酸D.苏氨酸3.养殖过程中,用于预防和治疗畜禽疾病的抗生素使用时应遵循()原则。
A.大量使用以确保效果B.随意使用,根据经验就行C.按照规定的剂量、疗程和休药期使用D.尽量不用,以免产生抗药性4.在畜禽舍环境控制中,夏季为了防暑降温,以下哪种措施不太合适?()A.增加通风量B.减少饲养密度C.增加畜禽舍的朝向为东西向D.采用水帘降温系统5.以下哪种不是常见的鸡的饲养方式?()A.笼养D.水养6.动物体内的钙主要以()的形式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
A.碳酸钙B.磷酸钙C.氯化钙D.氢氧化钙7.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能利用()合成微生物蛋白。
A.尿素B.葡萄糖C.脂肪酸D.维生素8.以下关于畜禽繁殖性能指标的说法,错误的是()。
A.母猪的窝产仔数是衡量其繁殖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B.蛋鸡的产蛋率越高,其繁殖性能越好C.公畜的精液品质与繁殖性能无关D.母畜的发情周期是否正常影响繁殖性能9.水产养殖中,鱼病防治的“四消”原则不包括()。
A.池塘消毒B.鱼种消毒C.饲料消毒D.水体消毒10.在动物营养中,微量元素是指在动物体内含量低于()的元素。
C.1%D.10%二、多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25分)1.以下哪些是影响动物采食量的因素?()A.饲料的适口性B.动物的健康状况C.环境温度D.饲料的能量浓度E.动物的品种2.畜禽疫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
A.空气传播B.接触传播C.垂直传播D.媒介传播E.土壤传播3.动物饲料中的能量来源主要包括()。
A.碳水化合物B.蛋白质C.脂肪D.维生素E.矿物质4.以下属于家禽的生理特点的有()。
A.新陈代谢旺盛B.生长发育迅速C.对环境变化敏感D.具有发达的汗腺E.无牙齿5.在养殖过程中,以下哪些操作有助于提高动物的福利?()A.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B.给予足够的活动空间C.避免过度拥挤D.进行合理的疫病防控E.采用暴力驱赶动物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所有的动物都需要从饲料中获取维生素A。
采食量及其影响因素

3)饲喂方式和时间 自由采食时动物的采食量高于限饲时。少喂勤 添可使动物保持较高的食欲,并减少饲料浪费。 4)饲喂的连续性 从营养上讲,动物从出生起的整个生命,虽然 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但前后一件存在连续性。如 母猪妊娠期的采食量不仅影响妊娠期母猪的增重、 胎儿的发育,也会影响泌乳期的采食量从而引起 产乳量。因此,应该从全局的观点来决定母猪各 阶段的采食量和饲养方式。
动物采食量及其影响因素
付亚楠 吕文佳 张烨华 张志平 王云凌
•
采食是动物摄入营养物质的基本途径。 采食量是衡量动物摄入营养物质数量的尺 度。动物采食的营养物质至于偶满足了维 持需要后,多摄入的部分才能用于生产。 因此,采食量是影响动物生产水平的重要 因素。
目 录
• 采食量的概念 • 采食量的衡量 • 采食量的意义 • 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四、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动物的才是包括觅食、识别、定位感知、 食入、咀嚼、吞咽和停止摄入等一系列过 程。因此,影响采食量的因素有很多,主 要有动物、饲粮、环境和饲喂技术等。
(一)动物因素
1、遗传因素 采食量是一个低遗传力性状,可通过选择来 提高。各种动物的采食习性和特点各不相同,采 食量也相差甚远。 2、生理阶段 母畜发情时,一般采食量下降,甚至停止采 食;母羊在妊娠后期,采食量降低;产羔后期, 采食量增加;妊娠、泌乳和产蛋能刺激食欲,提 高采食量。
在实际生产中,供给动物饲料时,既要 使动物的实际采食量符合动物的生理需求, 又可通过认为的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调控 采食量以达到一定的生产目的。
二、采食量的衡量
(一)用采食饲料的重量来表示:通常用24h 内采食饲料的重量来表示。但因饲料干物 质和营养浓度不同,故采食量相同,并不 意味着摄入的养分数量相同。 (二)用能量摄入量表示:此法优于前者, 因为动物采食的实质是满足能量的需要。
影响反刍动物干物质采食量的因素

张 兵 ,俞 春 山
( 宁夏 中卫 山羊选 育场 ,宁夏 中卫 75 0 ) 5 06
摘
要 :反 刍动物干物质采食量决 定其 生长、发 育、繁殖 、泌乳量和乳 产品的质量 ,增加反 刍动物 干物质 的
采食量对提 高反 刍动物的生产力具有重要意 义。但在 实际生产 中,动物 的采食量往往 受饲料、环境 、饲养 管理 方
作者简介 :张兵 (9 7 ) 17 一 ,男 ,宁夏中卫人 ,助理畜牧师 ,主
要从事宁夏中卫山羊的选育保种工作 。
2 1 年第7 00 期 饲料博览・ 技术版 21
质 采食 量 随能量浓 度 的增加 而 降低 。在 一定 的 日粮 浓 度 范 围内 ,动 物可 通过 调节采 食量 保证 其所 需 的 能 量 。当饲 喂 以粗 饲 料为 主 的 日粮 时 ,采 食量 决定
在 日粮 中添加 一些 无机盐 及药 物会 使饲 料 的适 口性 降低 。
3 环 境 因素
一
于 反刍动物瘤 胃在单位时 问内所能容纳 的饲 料体 积 ,即瘤 胃的有 效容 积 。
24 蛋 白质 水平 .
般认 为 ,由温度升 高 引起 的热应 激可 导致 家
畜 采 食 量 下 降 ,饲 料 消 化 率 提 高 。但 多 数 研 究 认 为 ,高温 使家 畜采食 量下 降 幅度较 大 ,提高 消化 率 的微小 作 用远远 不 足 以弥补采 食量 下 降的损 失 ,热 应激对 采食 量 的影 响又 因不 同家畜 而存 在差 异 。反 刍 动 物相 对 耐 冷 ,不 耐 高 温 ,特 别 是 牛对 热 较 敏
素能替代部分蛋 白质 ,但添加量过大则会影响饲料 的适 口性 ,降低采食量。所以要精选饲料原料 ,调 配 营养充 足且 平 衡 的饲料 配方 ,做 好加 工 与贮 藏工 作 ,用 好调 味剂 等方 法保 证饲 料 的适 口性 是促 进 反
动物的采食量

体内温度升高,采食量下降; 体内温度降低,采食量提高。
动物营养学
二、调节采食量的其他途径
3 、脂肪稳衡理论
Kennedy G.C(1953)提出用来解释采食量的长 期调节机制。 采食量的长期调节取决于动物体内的能量储备, 与能量储备相关的物质则可能作为反馈信号影响 CNS活动,从而控制采食量。 脂肪稳衡理论认为,动物采食是为了保持体内有一 定量的脂肪储备,若动物体脂处于亏损状态,则动 物的采食量趋于提高,以弥补体内脂肪的损失。
5、脂肪
对于反刍动物,饲粮的脂肪含量高,会干扰 瘤胃的正常功能,大大降低采食量。
6、中性洗涤纤维
NDF含量和消化率是影响反刍动物采食量的 重要因素。
动物营养学
二、饲粮因素
7、矿物元素和维生素
⑴ 任何矿物元素的缺乏,都会造成采食量的下降。 ⑵ 钙能调节大鼠和蛋鸡的采食量。 ⑶维生素过多或缺乏,都会造成采食量下降.
动物营养学
三、饲喂技术
质的限饲 ,即通过改变饲粮的养分的平衡 来减少动物的采食量。 • 在饲粮中加入低能饲料,降低能量浓度,
降低能量的摄入; • 降低饲粮中CP水平或AA平衡性变差,
FI下将。
动物营养学
三、饲喂技术
⑶饲喂时间 鸡早、晚采食较多; 猪主要在白天采食; 草食家畜白天、晚上都采食。
4、饲喂的连续性 从全局的观点来决定动物各阶段的采食量和 饲养方式。
1.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rm, CNS)的作用
调节采食量的关键,使动物产生饥饿感和饱感, 调节食欲的大小,控制采食量。
动物营养学
一、采食量的神经调节
饥饿(hunger):指动物在一段时间内未采食 而消化道内食物已排空时的生理状态。 饱(satiety):指动物采食后,消化道已充满 食物时的生理状态。 食欲(appetite):是指动物想吃食的愿望。
调控动物采食量的内源因子

调控动物采食量的内源因子采食是畜禽获取营养素的前提,更是其生长发育和进行生产的基础。
在实际生产中,采食量往往是畜禽营养需要的第一制约因素。
目前研究调控猪食欲主要有三个控制靶点:刺激口腔化学感受器、抑制胃肠道的饱感信号、刺激下丘脑食欲中枢。
如我们传统的香味剂和甜味剂,主要通过刺激畜禽鼻腔、口腔的化学感受器来达到诱食的目的,而对于抑制胃肠道的饱感信号、刺激下丘脑食欲中枢等都还处于理论研究当中。
目前研究发现,动物体内存在的食欲调控因子主要有食欲促进因子如神经肽Y(NPY)、生长素(Ghrelin)、食欲肽(Orexin)、阿片肽(Opioid)、内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黑色素聚集激素(melanin-concentratinghormone,MCH)、Y-氨基丁酸9人8人)和食欲抑制因子如瘦素(Leptin)、黑素皮质素受体(MCR)、胆囊收缩素(CCK)等,本文综述了NPY、Leputin、Ghrelin、Orexin、MCR、CCK和GABA等在动物采食调控上的作用机理、调控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一些调控因子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1神经肽Y(NPY)1.1神经肽Y的结构和分布NPY自1982年由Tatermato首次从猪下丘脑中分离得到以后,人们对它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现NPY具有促进动物采食,影响激素分泌,调节体温、生物节律、性行为及情绪等作用。
Franciszek(1999)研究表明NPY是由36个氨基酸组成的活性单链多肽,该肽链折叠成发夹结构,Y是指分子两端的酪氨酸残基,它的结构与36个氨基酸的胰多肽(Ancreaticpolypeptide,pp)和肽YY(PeptideYY,PYY)极其相似,故认为同属胰多肽家族。
NPY有两个相互逆平行的螺旋区,一个富含脯氨酸的螺旋和一个&-螺旋,两个螺旋区都有两性电离的特定的3级结构,当某种因素造成这种分子的3级结构发生改变时,NPY的生物活性便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的采食包括觅食、识别、定位感知、食入、咀嚼、吞咽和停止摄入等一系列过程,是这些过程的综合。
因此,影响采食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动物、饲粮、环境和饲喂技术等。
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调控动物的采食量,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降低生产成本。
动物体既具有复杂的采食量调控机制,又具有很大的适应能力。
这就为通过调控采食量来实现调控生产水平提供了可能。
一、动物因素(一)遗传因素采食量是一个低遗传力性状, 可通过选择来提高。
猪采食量的遗传力约为0.3, 但它与生长速度(r=0.6)和瘦肉率(r=0.4)的相关较大, 故在以生长速度和瘦肉率为选择性状时也提高了采食量, 这也是猪易过食的主要原因。
各种动物的采食习性和特点各不相同,如鸡早晚采食较多, 猪主要在白天采食, 草食家畜则白天、晚上都很重要, 甚至晚上更重要, 如俗话说“马不吃夜草不肥”。
各种动物的采食量相差甚远, 同种动物的不同品种、品系间的采食量也存在明显差异。
(二)生理阶段动物的生理阶段对采食量的影响机理既与物理调节有关,也与化学调节(主要是激素分泌的影响)有关。
母畜发情时, 一般采食量下降, 甚至停止采食;母羊在妊娠后期,一方面血液中含有高浓度的雌激素,另一方面因子宫内容物压迫胃肠道,增加胃肠道紧张度,导致采食量降低;产羔后,能量需要增加,且胃肠道紧张度缓减,采食量显著增加, 产羔后一个月采食量达到高峰。
对奶牛的研究也表明: 同一奶牛在不同生理时期,瘤胃容积的变化也伴随着采食量的变化。
在产乳高峰时,乳牛血液中的VFA 转化为乳成分的效率提高,降低了血液中的VFA,从而增加采食量。
妊娠、泌乳和产蛋能刺激食欲,提高采食量。
(三)健康状况疾病因素也是影响采食量的重要因素。
患病和处于亚临床感染的动物常表现出食欲下降。
母猪的产后瘫痪是最典型的例证;奶牛的乳房炎导致采食量下降也很常见, 胃肠道感染或寄生虫病也使采食量降低。
大多数代谢疾病如妊娠毒血症、酮血症、D-乳酸症也表现出采食量下降。
(四)疲劳程度过度疲劳的动物,采食量会下降。
反刍动物采食劣质粗饲料导致疲劳而影响采食量。
绵羊和牛每日的反刍时间最多约10小时,不可能强迫增加反刍时间。
(五)感觉系统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对调节人的食欲有重要作用, 并影响每次摄取的食物数量。
科学家们公认这些感觉对其他动物的采食量调节也具有重要作用, 但作用程度可能不如对人类摄食影响大。
因动物不同,感觉系统的作用也有差异,如听觉对鱼摄食、味觉对猪采食、视觉对鸡采食影响较大。
(六)学习动物具有天生的对特定饲料的喜好和厌恶。
但动物可从过去的采食经历或通过人为的训练,而对饲料产生喜好或厌恶。
由于大多数动物是通过感觉器官来辨别饲料,因此,动物在其生命过程中,可能将饲料的适口性或风味(滋味和香味的总和)与某种不适(常常是胃肠道不适)或愉快的感觉联系在一起,产生“厌恶”或“喜好”,从而改变其采食行为。
当动物对某种风味产生“厌恶”后,就会几乎或完全不采食含有这种风味的饲料;当动物对某种风味产生“喜好”后,就会喜爱含有这种风味的饲料。
对某种风味产生“厌恶”或“喜好” 取决于与该风味相关的饲料被采食后的效果。
与年长的动物相比,幼畜易产生“喜好”。
生产上,可通过在母猪饲粮中添加某种风味剂,使仔猪产生“喜好”,以提高断奶后仔猪的采食量和生产性能。
动物的采食包括觅食、识别、定位感知、食入、咀嚼、吞咽和停止摄入等一系列过程,是这些过程的综合。
因此,影响采食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动物、饲粮、环境和饲喂技术等。
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调控动物的采食量,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降低生产成本。
动物体既具有复杂的采食量调控机制,又具有很大的适应能力。
这就为通过调控采食量来实现调控生产水平提供了可能。
一、动物因素(一)遗传因素采食量是一个低遗传力性状, 可通过选择来提高。
猪采食量的遗传力约为0.3, 但它与生长速度(r=0.6)和瘦肉率(r=0.4)的相关较大, 故在以生长速度和瘦肉率为选择性状时也提高了采食量, 这也是猪易过食的主要原因。
各种动物的采食习性和特点各不相同,如鸡早晚采食较多, 猪主要在白天采食, 草食家畜则白天、晚上都很重要, 甚至晚上更重要, 如俗话说“马不吃夜草不肥”。
各种动物的采食量相差甚远, 同种动物的不同品种、品系间的采食量也存在明显差异。
(二)生理阶段动物的生理阶段对采食量的影响机理既与物理调节有关,也与化学调节(主要是激素分泌的影响)有关。
母畜发情时, 一般采食量下降, 甚至停止采食;母羊在妊娠后期,一方面血液中含有高浓度的雌激素,另一方面因子宫内容物压迫胃肠道,增加胃肠道紧张度,导致采食量降低;产羔后,能量需要增加,且胃肠道紧张度缓减,采食量显著增加, 产羔后一个月采食量达到高峰。
对奶牛的研究也表明: 同一奶牛在不同生理时期,瘤胃容积的变化也伴随着采食量的变化。
在产乳高峰时,乳牛血液中的VFA 转化为乳成分的效率提高,降低了血液中的VFA,从而增加采食量。
妊娠、泌乳和产蛋能刺激食欲,提高采食量。
(三)健康状况疾病因素也是影响采食量的重要因素。
患病和处于亚临床感染的动物常表现出食欲下降。
母猪的产后瘫痪是最典型的例证;奶牛的乳房炎导致采食量下降也很常见, 胃肠道感染或寄生虫病也使采食量降低。
大多数代谢疾病如妊娠毒血症、酮血症、D-乳酸症也表现出采食量下降。
(四)疲劳程度过度疲劳的动物,采食量会下降。
反刍动物采食劣质粗饲料导致疲劳而影响采食量。
绵羊和牛每日的反刍时间最多约10小时,不可能强迫增加反刍时间。
(五)感觉系统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对调节人的食欲有重要作用, 并影响每次摄取的食物数量。
科学家们公认这些感觉对其他动物的采食量调节也具有重要作用, 但作用程度可能不如对人类摄食影响大。
因动物不同,感觉系统的作用也有差异,如听觉对鱼摄食、味觉对猪采食、视觉对鸡采食影响较大。
(六)学习动物具有天生的对特定饲料的喜好和厌恶。
但动物可从过去的采食经历或通过人为的训练,而对饲料产生喜好或厌恶。
由于大多数动物是通过感觉器官来辨别饲料,因此,动物在其生命过程中,可能将饲料的适口性或风味(滋味和香味的总和)与某种不适(常常是胃肠道不适)或愉快的感觉联系在一起,产生“厌恶”或“喜好”,从而改变其采食行为。
当动物对某种风味产生“厌恶”后,就会几乎或完全不采食含有这种风味的饲料;当动物对某种风味产生“喜好”后,就会喜爱含有这种风味的饲料。
对某种风味产生“厌恶”或“喜好” 取决于与该风味相关的饲料被采食后的效果。
与年长的动物相比,幼畜易产生“喜好”。
生产上,可通过在母猪饲粮中添加某种风味剂,使仔猪产生“喜好”,以提高断奶后仔猪的采食量和生产性能。
动物的采食包括觅食、识别、定位感知、食入、咀嚼、吞咽和停止摄入等一系列过程,是这些过程的综合。
因此,影响采食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动物、饲粮、环境和饲喂技术等。
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调控动物的采食量,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降低生产成本。
动物体既具有复杂的采食量调控机制,又具有很大的适应能力。
这就为通过调控采食量来实现调控生产水平提供了可能。
一、动物因素(一)遗传因素采食量是一个低遗传力性状, 可通过选择来提高。
猪采食量的遗传力约为0.3, 但它与生长速度(r=0.6)和瘦肉率(r=0.4)的相关较大, 故在以生长速度和瘦肉率为选择性状时也提高了采食量, 这也是猪易过食的主要原因。
各种动物的采食习性和特点各不相同,如鸡早晚采食较多, 猪主要在白天采食, 草食家畜则白天、晚上都很重要, 甚至晚上更重要, 如俗话说“马不吃夜草不肥”。
各种动物的采食量相差甚远, 同种动物的不同品种、品系间的采食量也存在明显差异。
(二)生理阶段动物的生理阶段对采食量的影响机理既与物理调节有关,也与化学调节(主要是激素分泌的影响)有关。
母畜发情时, 一般采食量下降, 甚至停止采食;母羊在妊娠后期,一方面血液中含有高浓度的雌激素,另一方面因子宫内容物压迫胃肠道,增加胃肠道紧张度,导致采食量降低;产羔后,能量需要增加,且胃肠道紧张度缓减,采食量显著增加, 产羔后一个月采食量达到高峰。
对奶牛的研究也表明: 同一奶牛在不同生理时期,瘤胃容积的变化也伴随着采食量的变化。
在产乳高峰时,乳牛血液中的VFA 转化为乳成分的效率提高,降低了血液中的VFA,从而增加采食量。
妊娠、泌乳和产蛋能刺激食欲,提高采食量。
(三)健康状况疾病因素也是影响采食量的重要因素。
患病和处于亚临床感染的动物常表现出食欲下降。
母猪的产后瘫痪是最典型的例证;奶牛的乳房炎导致采食量下降也很常见, 胃肠道感染或寄生虫病也使采食量降低。
大多数代谢疾病如妊娠毒血症、酮血症、D-乳酸症也表现出采食量下降。
(四)疲劳程度过度疲劳的动物,采食量会下降。
反刍动物采食劣质粗饲料导致疲劳而影响采食量。
绵羊和牛每日的反刍时间最多约10小时,不可能强迫增加反刍时间。
(五)感觉系统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对调节人的食欲有重要作用, 并影响每次摄取的食物数量。
科学家们公认这些感觉对其他动物的采食量调节也具有重要作用, 但作用程度可能不如对人类摄食影响大。
因动物不同,感觉系统的作用也有差异,如听觉对鱼摄食、味觉对猪采食、视觉对鸡采食影响较大。
(六)学习动物具有天生的对特定饲料的喜好和厌恶。
但动物可从过去的采食经历或通过人为的训练,而对饲料产生喜好或厌恶。
由于大多数动物是通过感觉器官来辨别饲料,因此,动物在其生命过程中,可能将饲料的适口性或风味(滋味和香味的总和)与某种不适(常常是胃肠道不适)或愉快的感觉联系在一起,产生“厌恶”或“喜好”,从而改变其采食行为。
当动物对某种风味产生“厌恶”后,就会几乎或完全不采食含有这种风味的饲料;当动物对某种风味产生“喜好”后,就会喜爱含有这种风味的饲料。
对某种风味产生“厌恶”或“喜好” 取决于与该风味相关的饲料被采食后的效果。
与年长的动物相比,幼畜易产生“喜好”。
生产上,可通过在母猪饲粮中添加某种风味剂,使仔猪产生“喜好”,以提高断奶后仔猪的采食量和生产性能。